背水一戰(zhàn) | |||
拼音 | bèi shuǐ yī zhàn | 簡拼 | bsyz |
近義詞 | 破釜沉舟、背城借一、濟(jì)河焚州 | 反義詞 | 重整旗鼓 |
感情色彩 | 褒義詞 | 成語結(jié)構(gòu) | 偏正式 |
成語解釋 |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zhàn)。 | ||
成語出處 | 宋·秦觀《將帥》:“韓信之擊趙,非素拊循士大夫也,背水一戰(zhàn)而擒趙王歇,斬成安君,是不在乎任之久近也! | ||
成語用法 |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比喻在艱難情況下跟敵人決一死戰(zhàn) | ||
例子 | 我軍下定了背水一戰(zhàn)的決心,終于殺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 | ||
英文翻譯 | be forced to stand an fight | ||
謎語 | 征南;仰泳決賽 | ||
成語故事 |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yuǎn)征部隊沒有后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yōu)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zhàn)。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后,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jìn),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后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fā)動進(jìn)攻,雙方展開激戰(zhàn)。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jié)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于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lǐng)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xiàn)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dāng)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么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讓他們拼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zhàn)”,多用于軍事行動,也可用于比哺有“決戰(zhàn)”性質(zhì)的行動 。 成語解釋:背靠江河作戰(zhàn),沒有退路。形容不留后路,決一死戰(zhàn)。 | ||
成語正音 | 背,不能讀作“bēi”。 | ||
成語辯形 | 戰(zhàn),不能寫作“站”。 | ||
成語辯析 | 背水一戰(zhàn)和“破釜沉舟”;都有“決一死戰(zhàn)”的意思。但“破釜沉舟”含有“不顧一切;戰(zhàn)斗到底”的意思;背水一戰(zhàn)表示“拼死干到底;以求得勝利”的意思。 | ||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 ||
常用程度 | 常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