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精彩導游詞(通用3篇)
北京精彩導游詞 篇1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代皇帝及皇后之陵墓的簡稱,在北京西北約44公里的昌平縣天壽山下的小盆地上,面積約40平方公里。從德勝門驅(qū)車直下,向北經(jīng)沙河、昌平就可到達十三陵了。
十三座墓陵的建筑布局、規(guī)制等基本相同,只在面積大小、建筑繁簡等方面略有差異。其中明成祖朱棣所葬之墓——長陵,是十三陵中規(guī)模最大的。長陵建于明永樂十一年(1420xx年),陵內(nèi)有主要建筑棱恩殿、明樓和寶頂。棱恩殿為我國現(xiàn)存形體最大的一座木結(jié)構(gòu)建筑。定陵是明神宗朱翊均的安寢之地,是十三陵中唯一被發(fā)掘的陵墓,著名的十三陵地下宮殿就在這里。定陵修建于萬歷十二年(1584年),規(guī)模宏大,僅當年役使的軍卒、工匠就達三萬余人。地下宮殿的發(fā)掘,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成為研究明代歷史的寶貴資料。另一座明陵——永陵,是明世宗朱厚聰?shù)牧陮嫞湟?guī)模雖不及長陵,但構(gòu)造精美細致,其主要建筑明樓,為十三陵建筑之冠。
十三陵除以上景點供游人觀覽外,還有著名的石牌樓(為我國最大的古石坊)及造型細膩、栩栩如生的石象生。1958年修建的十三陵水庫,更給十三陵增添了新的光彩,成為夏季旅游的好去處。十三陵第九號皇陵——昭陵,也從1985年開始。
北京精彩導游詞 篇2
大熊貓是古老的的動物,被稱為“活化石”。主要生活在四川和西藏的山區(qū),及其珍稀。它的體態(tài)肥胖,皮毛黑白分明,頭圓而大,白色的臉上有兩個八字形的黑眼圈,就像戴上了一副墨鏡。一條黑色的帶子從肩一直伸展到整個前肢,并且逐步變寬,后肢也是黑顏色,身體的其他地方都是白色。大熊貓走起路來總是拖著笨拙的身體,大搖大擺第走路。高興時,它會卷成一團,滿地打滾,它的視覺較差,行動緩慢,但能快速而靈活地爬上高大的樹木。大熊貓還有高超的游泳技術(shù),若在河邊遭遇敵害,會迅速下水逃走。
大熊貓的胃口可大了,每天要吃差不多10~20公斤竹子。不過,大熊貓也不是完全吃素的;在竹林里如果碰到竹鼠,他會仔細地尋找鼠洞,用前爪拼命拍打地面,迫使竹鼠從洞里面跑出來,一把抓住,吃上一頓美餐,有時,大熊貓也會闖進農(nóng)家,趕走正在孵蛋的母雞,把一窩蛋吃個精光,心滿意足地開一次齋。大熊貓喜歡喝水,它喝水的樣子也是蠻有趣的。它先慢吞吞地走到小溪邊,用爪子挖一個小坑,讓水流到小坑里,一邊和睡一邊游泳,直到喝得大腹便便,才蹣跚地走回家。如果實在喝的太多了,連走也走不動了,就索性躺在小溪邊,呼呼大睡起來。
大熊貓生性孤僻,常分散獨棲與茂密的竹林中,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會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而搬家,故得雅號“竹林隱士”。僅在春暖花開時,為了愛,它們才各自大破鴻溝,相互追逐,熱戀成婚。熊貓媽媽經(jīng)過了3~5個月懷胎之后,小熊貓在9月誕生。剛生下的熊貓寶寶只有90~130克。在熊貓寶寶出生后的頭幾天,熊貓媽媽前足緊抱它,片刻不離開,未滿三、四個月以前,媽媽隨時隨地帶著寶寶,離窩時也是隨身抱著以確保小寶寶的安全。但過分的溺愛會造成意外的悲劇,熊貓媽媽常在熟睡中將孩子不慎壓死。
1984年,第23屆奧運會在洛杉磯舉行,大會的吉祥物被選定為大熊貓。所以,我國借出了一對大熊貓作為友誼的使者,出使美國,它們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愛!
北京精彩導游詞 篇3
紫竹院公園在北京海淀區(qū)白石橋附近,其由來,和附近的廟宇有關(guān)。明代萬歷五年(1577年),“慈圣皇太后”出資巨萬,在廣源閘西邊興建萬壽寺時,隨著將紫竹院的廟宇納入萬壽寺,這里就成了萬壽寺的下院,清朝乾隆皇帝賜名為“紫竹禪院”,紫竹院由此得名。
紫竹院是三湖兩島、一河一渠(長河與紫竹渠),翠竹全園占地14公頃,其中水面占11公頃,成為一座以水景為主,以竹景取勝,深富江南園林特色的大型公園。該園的竹景是經(jīng)長期營造的結(jié)果。園內(nèi)所種植的大量紫竹、斑竹、石竹、金銀玉壽竹等珍品,是分別從四川、福建、蘇杭、日本等地引進的。當年從南方引來各種各色竹種,有青竹、紫竹、斑竹、 石竹、壽星竹、金鑲玉竹。特別在古廟舊址上種了成行紫竹,莖為紫褐色。目前園內(nèi)各處共有竹54個品種,50萬株,但以紫竹為眾,紫竹院已成為以竹為主的竹景公園,尤其以紫竹為最有名氣。
來到紫竹院,便來到了竹子的王國。公園的大門是用竹子搭就的傣族風格的門坊,造型別致新穎,公園里有了竹樓、竹亭、竹桌、竹椅,連大大小小的橋都用竹子裝扮起來。壯觀的侗寨風雨竹橋,工作總結(jié),可使游人親身體會貴州侗族在橋上躲風避雨的習俗;上船橋則是一艘大竹船,竹篷竹窗,船弦邊掛著大紅燈籠,豪華氣派。各式各樣的竹建筑以其獨特的風格盡顯中華民族的文化風采,更讓人感到竹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公園里竹水車帶著嘩嘩的水聲慢慢轉(zhuǎn)著;不停撐動的竹篙使竹筏在湖面上劃出一道水痕;坐竹轎子,抖箜竹,吹藝筒讓不少人玩得開心。一群人合著苗族蘆笙的節(jié)奏興高采烈地跳起竹竿舞,草坪里用竹子搭起的舞臺上云南白族、傣族的歌舞表演更是吸引了大批的游人,湖岸邊用竹子搭建的竹市一條街上人頭攢動,人們在這里飲茶,品嘗竹膳,購買各種竹制日用品、工藝品,其景象,頗似南國“清明上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