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勝古跡長城導(dǎo)游詞(通用3篇)
名勝古跡長城導(dǎo)游詞 篇1
游客們,我們現(xiàn)在看見的萬里長城。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從東頭的山海關(guān)到西頭的嘉峪關(guān),有一萬三千多里。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每個地方的人民為了防御敵人來侵略自己的領(lǐng)土就建筑了一段段長城,只有到了秦始皇統(tǒng)領(lǐng)中國的時候才把一段段的長城連接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我們站的這段長城是修筑在八達嶺上,高大堅固,是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筑成的。城墻頂上鋪著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五六匹馬可以并行。城墻外沿著兩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供了望和射擊用。
長城還有個動人的傳說《孟姜女哭長城》據(jù)說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秦始皇派去修筑長城,但是很久的時候沒有回去,孟姜女決定去找她的丈夫范喜良,到長城腳下卻沒有看見丈夫就問那些工人,工人卻說范喜良死了,被埋在了長城下,孟姜女傷透了心就在長城腳下哭的天昏地暗,連長城都被感動了,最后她哭了三天三夜把長城都給哭倒了,她的丈夫范喜良的尸體現(xiàn)出來了。
從這個故事我們能看出來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是多么的辛苦。游客們,請你們細細游賞,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亂涂亂畫,隨便仍紙吐唾沫。要珍惜古代勞動人民的成果。
名勝古跡長城導(dǎo)游詞 篇2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導(dǎo)游,我姓薛,大家可以叫我薛導(dǎo)游,今天大家游覽的地方是長城,俗話說得好:“不到長城非好漢。”今天,就讓我們登上長城做好漢吧!
北京長城如同一條條沉睡的金色的巨龍,靜臥在崇山峻嶺之間,保衛(wèi)著祖國偉大的毛主席,這天安門廣場,就像龍身上的一片片鱗甲;這一個一個巨大的堡壘,好像龍身上的麟,秦統(tǒng)一六國以后,秦始皇發(fā)動一百八十萬民工,將各個長城連接成了萬里長城。
中間還有一個故事:古時候是用泥和熱水來粘成的,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好漢坡了,登上了它們就是好漢了!我們扶好鉄扶手,我們向前吧!
從北京出發(fā),不過一百里就來到了萬里長城的腳下,這一段長城修筑在八達嶺上,高大堅固,是用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筑成的,城墻頂上鋪著方磚,十分平整,像一條條很寬的馬路,五六匹馬可以并行。這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今天的旅游就到這里結(jié)束了,希望大家下次再來觀看這萬里長城,看看我們中國這樣氣魄雄偉的奇跡呀!
名勝古跡長城導(dǎo)游詞 篇3
黛螺頂,是五臺山歷史悠久,聞名遐爾,別具一格的一座古剎。黛螺頂,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頂庵,明萬歷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曾名大螺頂,乾隆十五年改名為黛螺頂,一直沿續(xù)至今。
黛螺頂是五臺山歷史悠久,聞名遐爾,別具一格的一座古剎。
歷史上依次名為青峰頂、佛頂庵、大螺頂、黛螺頂。
明代釋鎮(zhèn)澄《清涼山志》卷第七、第九,“異眾感通,松說苦空”有記載道:“唐釋法念,棲禪青峰,庵南,有大松若舍,可蔽風(fēng)雨。法念嘗坐其間,若昧不昧,見僧作老比丘形,說苦空法。
既寤,乃聞秋聲瑟瑟,不勝其悲,因呼為苦空壘。古碑猶存!鼻喾寮戴炻蓓敚,即小廟。唐代有僧人釋法念,在此修行,并有小廟。根據(jù)《清涼山志》的記載,黛螺頂?shù)臍v史從唐代就開始了。黛螺頂山門背后現(xiàn)存明萬歷二十年仲秋的石碑也有記載:“……乳峰狀若旋螺,圓凈可愛,俗呼為大螺頂,志曰青峰是也,……傳載古有神木,比丘法念,棲托于此!
黛螺頂?shù)暮蟮畲笮蹖毜钋,今有一松一?松在北,柏在南,圍粗一丈,俏拔挺立,直入藍天,這就是乾隆皇帝詩中的“階下千年不老松”,即唐朝僧人法念的修行處,寺內(nèi)的古松見證了黛螺頂?shù)臍v史。
明釋鎮(zhèn)澄所作《清涼山志》是研究五臺山佛教的重要歷史史籍,它全面記述了五臺山的自然地理、景物特點、寺廟沿革、僧尼傳略、圣地特產(chǎn)乃至神話傳說和僧俗人等對五臺山名勝古跡的詩詞歌賦,特別是對五臺山的佛教活動、僧俗交往、文化交流的記載,是我們今天研究五臺山佛教的重要依據(jù),具有權(quán)威性!八烧f苦空”,記載了唐比丘法念在青峰頂建庵,大松樹下修禪悟道的過程。再根據(jù)寺內(nèi)保存完好的明萬歷年間的石碑記載,以及大雄寶殿前的“千年不老松”,均證明黛螺頂?shù)臍v史應(yīng)從唐朝算起。
黛螺頂始建寺,是在唐朝,唐朝具體那一年還待進一步考證。
黛螺頂,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頂庵,明萬歷二十年( 1592) 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1750) ,曾名大螺頂,乾隆十五年改名為黛螺頂,一直沿續(xù)至今。寺內(nèi)山門后立有的兩塊石碑: 一塊立于明萬歷二十年仲秋,上書“五臺山重建佛頂庵碑記”; 另一塊立于清康熙歲次辛未仲秋,上書“青峰頂造像建亭記”,對黛螺頂有較詳細的記述,名稱的演變以及明成化年間重建,明萬歷年間、清康熙年間、乾隆五十一年都曾重修皆有一一記載。
黛螺頂,是五臺山東臺頂延伸下來的一個小小的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但站在清水河谷仰望,那坐落于高處與該山峰同名的黛螺頂古剎,相當(dāng)于一幢130多層高的摩天大廈,也是夠高危的了,要想登頂,絕非舉足之勞。所以攀登之前,有必要按自身條件從三條途徑中首選其一。要步行,右有新路,左有古道。新路,系1991年修,全長108米,凈寬2.2米,全部用五臺山青石鋪成,共有1080級臺階,起名叫“大智路”。關(guān)于這路名和臺階的級數(shù),都與佛教常識有點關(guān)聯(lián)。
上黛螺頂拜五方文殊被稱為“小朝臺”是在乾隆年間。清朝的皇帝大多崇佛,從傳說順治帝出家五臺山,到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一次次地朝拜文殊圣地五臺山,給五臺山的佛教文化帶來了一個較長時間的繁榮昌盛。
乾隆十一年( 1746) 九月,乾隆皇帝第一次上五臺山。他在菩薩頂歇宿時,眺望到對面秀逸的黛螺頂“青翠撲入眉宇”。黛螺頂?shù)拿利,引起了這位帝王的愉悅。
關(guān)于乾隆皇帝第一次登上黛螺頂,有傳說是乾隆五十一年( 1786) 青云和尚建好五方文殊殿后,根據(jù)筆者點!肚鍥錾絺髦具x粹》所輯的附錄中乾隆皇帝第三次去五臺山,登上黛螺頂所作的詩《跋馬至黛螺頂》:
螺頂不為高,積雪路頗滑。
策我云錦錐,遂至金輪剎。
獅王坐堂堂,黛髻足底口。
莫作顛倒會,十六本二八。
乾隆皇帝鐘情于黛螺頂?shù)淖匀伙L(fēng)光,想把五方文殊合塑于黛螺頂,這樣就省去了朝拜五個臺頂?shù)呐实侵嗄酥溜L(fēng)雨雪的阻擋。在乾隆四十六年( 1781) 春,乾隆把演教寺住持青云和尚叫到行宮,讓他辦這件事,5年后,他來黛螺頂朝拜五方文殊。青云和尚遵照乾隆皇帝的旨意把五方文殊合塑于一殿。乾隆五十一年( 1786) 三月,乾隆來黛螺頂參拜了五方文殊,開始了五臺山歷史上的“小朝臺”并留有詩一首,刻在黛螺頂五方文殊殿前的石碑上。關(guān)于把五方文殊合塑一殿的想法,也許是乾隆皇帝的旨意,也許是青云和尚與小沙彌略知乾隆皇帝對黛螺頂風(fēng)光的偏愛,迎合圣意,把五方文殊合塑于黛螺頂。
乾隆五十七年( 1792) ,乾隆皇帝再次作詩《登黛螺頂》:
黛螺不比葉斗高,東頂峰之降岡也。
北望東可復(fù)罷乎,筍輿乘暇言登者。
五步十步率一息,羽林都許乘輕馬。
更東望海峰實近,廓然真足小天下。
五臺文殊智與號,殿中真察肖非假。
一乎五乎孰是乎,不出金剛六如寫。
嘉慶皇帝雖然沒有巡禮五臺山五個臺頂,卻在嘉慶十六年( 1811) 春五月十八日在黛螺頂領(lǐng)略了五座臺頂風(fēng)光,從而寫下了東、西、南、北、中五頂?shù)摹段迮_贊碑文》。
從此以后,朝山僧侶到此寺正殿參拜,即可代替朝謁五座臺頂,省去許多路程。但也有區(qū)別,登五座臺頂朝拜文殊菩薩叫大朝臺;登黛螺頂朝拜五方文殊菩薩則叫小朝臺。俗有“不登黛螺頂,不算臺山客”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