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明十三陵導(dǎo)游詞
咱們從殿后的門一出來,就到達了第三進院落,每座陵墓的標志——明樓就在這里。大家可以看到這里也有一個碑亭,石碑上刻有成祖文皇帝之陵,因為皇帝姓朱,所以碑身也都是用的朱砂紅色。
由于長陵的地宮沒有發(fā)掘,所以我們在長陵的游覽就先告一段落。不過大家不用著急,接下來我們將要去的定陵,就可以讓大家參觀到古代皇帝的地下宮殿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萬歷朱翊鈞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后的合葬墓。朱翊鈞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的為人和永樂皇帝朱棣可以說成為了鮮明的對比。他非常貪婪懶惰,在他九歲即位的時候,由于有大臣張居正的輔佐,國家發(fā)展的還算比較穩(wěn)定,可是后來張居正病逝,他便利用這個機會為自己選擇了陵地,花費了800萬兩白銀,用了六年時間,建了工程質(zhì)量最好的定陵,而他居然因為陵寢修建的非常滿意,而在地宮當中舉行了盛大的宴會,真實一位讓人苦笑不得的皇帝。而他不僅如此,在他在位的48年當中,竟然有28年不理朝政,導(dǎo)致國家處于癱瘓狀態(tài)。后人評論,其實明朝滅亡的命運,在萬歷皇帝朱翊鈞時就已經(jīng)成為定局了。他有兩位皇后,其實在開始的時候孝靖皇后身份低下,可是與他有了一個男孩,就是后來的“一月天子”朱常洛,母以子貴,她就被封為貴妃。但是她比朱翊鈞早死了九年,并沒有葬在定陵里,直到后來追封她為太皇太后的時候,才與萬歷皇帝朱翊鈞,孝端皇后共同葬入陵寢。朱翊鈞的另一個皇后孝端與他沒有孩子,在她去世后不到百日,朱翊鈞也去世了,所以他們是同日葬入定陵的。
一進入定陵陵區(qū),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個碑亭,里邊就是神功圣德碑,也稱為無字碑。碑頂有云龍交盤,下端雕有海水紋的圖案,碑座也是龍九子之一赑屃。在十三陵中,除了長陵以外,其他的陵碑都沒有字。這是因為原來在獻景裕茂泰康六個陵門前沒有碑亭,當然也就沒有碑文一說,可是后來這六個碑亭相繼建成,碑文理應(yīng)有當時的嘉靖皇帝撰寫,可是他忙于煉丹成仙,根本沒工夫理會,所以導(dǎo)致六個碑空空如也。在永陵之后的陵墓,因為祖宗的墓碑上都沒有寫字,所以怕冒犯祖先,也都沒有撰寫碑文,這樣就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景象。定陵的這個碑背面有一個滿月型的痕跡,所以俗稱月亮碑,傳說它還有靈性,能隨月亮陰晴圓缺而發(fā)光,可是后來陵園著火,就失去了靈性。
過了碑亭,我們所看到的兩座高石臺基就是定陵陵恩門和陵恩殿的遺址。這里原來也叫享殿,它是舉行祭祀典禮的地方,當時面闊七間,清兵入關(guān)的時候曾經(jīng)遭到破壞,到了乾隆年間,對這里進行了修復(fù),但是后來又遭到了破壞。
在往前走,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陳列室,這里陳列展出的都是定陵的出土文物,是在地宮挖掘之后興建的。展室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側(cè)主要陳列地宮出土的萬歷皇帝的隨葬品,北側(cè)則是兩位太后的隨葬品,都非常精美,各位盡可以一飽眼福。
現(xiàn)在來到了明樓,它也是定陵陵墓的標志。明樓為石結(jié)構(gòu)建筑,是定陵地面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始終沒有遭到破壞。在明樓黃色琉璃瓦頂上,鑲有一塊高大的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在明樓內(nèi)的碑額上篆有大名二字,而碑身上則刻有神宗顯皇帝之陵七個大字。它與寶城相連。寶城是一道用城磚壘起的圓形大墻,墻上有垛口,城墻高7.5米,上厚下薄,周長800米,在它圍繞的中間有一個人工堆成的大土丘,其實就是皇陵的墳頭,叫做寶頂。
咱們現(xiàn)在正從左側(cè)的通道走入地宮。定陵地宮的挖掘工作是從1956年5月開始的,在1958年結(jié)束。最開始,工作人員是發(fā)現(xiàn)了寶城西南側(cè)墻上露出了一處券門,于是就正對著券門開了第一條探溝,到了底部發(fā)現(xiàn)了用城磚砌成的隧道。在三個月以后,沿著隧道的方向在明樓西面開了第二條探溝,在這條探溝的挖掘過程中,碰到了刻有“此時至今剛墻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石碑,從而得到了關(guān)于打開地宮的正確方向。工作人員沿著這個方向,又開了第三條探溝,最終找到了石隧道,并且發(fā)現(xiàn)了金剛墻,打開金剛墻,里邊有一個方形的石券室,在西側(cè)正中有兩扇漢白玉的石門,從里邊頂著“自來石”,而工作人員只用了鐵絲和木板,不到五分鐘,就將沉睡了337年的定陵地宮打開了。第一┆范文網(wǎng)9000bbs.cn整理該文章><...
地宮深度是27米,總面積達到了1195平方米,整個建筑的用料都是磚石,可以說是地下的無梁殿,禮制上是仿明堂的“九重法宮制”,分為前中后左右五個殿堂由七扇漢白玉門連接,最大的一扇高3.3米,寬1.7米,重達4噸,看上去很笨重,其實設(shè)計非常的合理。石門的重心偏向門軸,所以開關(guān)自如;門扇上橫著設(shè)有防止倒塌的青銅扇管,重量大約是10噸;在門正面雕刻有乳狀門釘和銜環(huán)鋪首,背面與之相對應(yīng)的地方有一個凸起的部分,關(guān)門以后,自來石就承托在這里。
在地宮前殿和左右兩個配殿中沒有任何的陳設(shè)。而現(xiàn)在到達的中殿高7.2米,寬6米,地面是金磚鋪地,據(jù)記載,這種磚會越擦越亮的。殿中陳設(shè)有漢白玉石寶座,它的樣式和皇帝生前寶座是一樣的,在前邊也就是孝靖和孝端皇后的寶座雕有鳳頭,而萬歷皇帝的寶座靠背和扶手都雕有龍頭。原來寶座的陳列是呈品字形的,后來為了方便游人參觀,才改變了陳設(shè)。在三個寶座之前,設(shè)有祭祀用具黃琉璃五供,包括一個香爐,兩個燭臺,和兩個香瓶,和嘉靖年間的青花云龍大瓷缸,這個缸中原來是盛有香油,里邊放有燈芯的,叫做長明燈,但是由于關(guān)門后地宮缺氧,所以這盞燈并沒有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