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故宮導游詞(精選5篇)
明清故宮導游詞 篇1
明清故宮,指北京及沈陽的明清皇家宮殿,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批準的一項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登錄的范圍包括北京故宮及20xx年追加的沈陽故宮等兩個建筑群。
北京故宮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沈陽故宮作為其擴展項目也被列入其中,目前稱為明清故宮(北京故宮和沈陽故宮)。沈陽清朝故宮建于1625~1620xx年至1783年間,共有114座建筑,其中包括一個極為珍貴的藏書館。沈陽故宮是統(tǒng)治中國的最后一個朝代在將權力擴大到全國中心、遷都北京之前,朝代建立的見證,后來成為北京故宮的附屬皇宮建筑。這座雄偉的建筑為清朝歷史以及滿族和中國北方其他部族的文化傳統(tǒng)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見證。
北京故宮 太和殿 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它坐落于北京市中心,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宮殿為藍本,從大江南北征調(diào)能工巧匠和役使百萬夫役,歷經(jīng)20xx年(公元1407—1420xx年)時間建成的。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占地面積72萬多平方米。城墻環(huán)繞,周長3428米,城墻高7.9米,底部寬8.62米,上部寬6.66米,上部外側筑雉牒,內(nèi)側砌宇墻。城墻四角各有一座結構精巧的角樓。城外有一條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環(huán)繞,構成完整的防衛(wèi)系統(tǒng)。宮城辟有四門,南面有午門,為故宮正門,北有神武門(玄武門),東面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在公元1420—這491年間,從明成祖朱棣到清末代皇帝博儀,共有24位皇帝(明代有14位,清代有10位)先后居住在這座宮殿內(nèi),對全國實行封建統(tǒng)治。宮內(nèi)有各類殿宇9000余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建筑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故宮由外朝與內(nèi)廷兩部分組成。外朝以太和殿(金鑾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東西以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是皇帝處理政事、舉行重大慶典的地方。內(nèi)廷以乾清宮(皇帝臥室)、交泰殿、坤寧殿(皇帝結婚新房)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西六宮(皇紀宮室),輔以養(yǎng)心殿、奉先殿、齋宮、毓慶宮、寧壽宮、慈寧宮以及御花園等,是皇帝平日處理政務及皇帝、皇后、皇太后、紀嬪、皇子、公主居住、禮佛、讀書和游玩的地方?傮w布局為中軸對稱,前三殿、后三宮坐落于全城中軸線上,氣勢雄偉,豪華壯觀,為我國現(xiàn)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世界上別具一格,輝煌壯麗,并具中國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diào)的建筑物和世界上最大的皇宮。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統(tǒng)治,結束了20xx多年的封建王朝,但被廢帝博儀仍居住在故宮后半部分。將外朝辟為“古物陳列所”。11月5日馮玉祥部將鹿鐘麟把博儀驅逐出宮。10月10日成立故宮博物院。1948年將古物陳列所并入故宮博物院。1949年以后,政府對這座古代建筑和文物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整,并整理展出大批文物,使其成為一座舉世聞名的古文化藝術博物院。并在西華門內(nèi)成立第一檔案館,專門從事整理政府和宮廷檔案。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故宮正式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遺產(chǎn)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明清故宮導游詞 篇2
明清故宮是世界上最龐大的皇家宮殿群。原名為紫禁城,于明成祖朱棣于西元1420xx年開始建設,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xx年)建成。它是漢族宮殿建筑之精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后稱為"故宮",后更名為故宮博物館。
它位于北京市城區(qū)中心,從建成到封建帝制結束的近520xx年間,共有明清兩代24位皇帝在此登基即位。故宮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歷史博物館。
它集中反映了中國的傳統(tǒng)禮制思想與文化,其建筑的布局、形式、裝飾等無不體現(xiàn)著中國的傳統(tǒng)特色,成為東方建筑史上的典范,同時也是研究中國政治經(jīng)濟、社會歷史與哲學思想的文化寶庫和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一座絕無僅有的豐碑。
明清故宮導游詞 篇3
明清故宮它位于北京市城區(qū)中心,從建成到封建帝制結束的近520xx年間,共有明清兩代24位皇帝在此登基即位。故宮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歷史博物館。它集中反映了中國的傳統(tǒng)禮制思想與文化,其建筑的布局、形式、裝飾等無不體現(xiàn)著中國的傳統(tǒng)特色,成為東方建筑史上的典范,同時也是研究中國政治經(jīng)濟、社會歷史與哲學思想的文化寶庫和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一座絕無僅有的豐碑。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筑群,為中國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漢族古建筑群。它始建于明永樂四年(公元1420xx年),歷時20xx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 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 紫禁城占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這些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并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nèi),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guī)劃嚴整,極為壯觀。建筑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筑,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可以說是上罕見的。它標志著我們祖國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三大殿
故宮里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們 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臺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第一 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筑,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 地方,殿高28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 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御座設在殿內(nèi)高2米的臺上,前有造型 美觀的仙鶴、爐、鼎,后面有精雕細刻的圍屏。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 莊嚴絢麗。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 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
內(nèi)廷
故宮建筑的后半部叫內(nèi)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 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平日辦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 半部在建筑風格上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是嚴肅、莊嚴、壯麗、雄 偉,以象征皇帝的至高無上。后半部內(nèi)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筑多是自成 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在坤寧宮北面的是御花園。御花園 里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名為萬春亭和千秋亭的兩座 亭子,可以說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華麗的了。
收藏文物
收藏文物100萬件 游覽故宮,一是欣賞豐富多彩的建筑藝術;二是觀賞陳列于室內(nèi)的珍 貴的文物。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jù)統(tǒng)計總共達1052653件之多, 統(tǒng)稱有文物100萬件,占全國文物總數(shù)的1/6,其中有很多是絕無僅有的國 寶。在幾個宮殿中設立了歷代藝術館、珍寶館、鐘表館等,愛好藝術的人 在這些無與倫比的藝術品前,往往久久不忍離去。設在故宮東路的珍寶館, 展出各種奇珍異寶。如一套清代金銀珠云龍紋甲胄,通身纏繞著16條龍,形 狀生動,穿插于云朵之間。甲胄是用約60萬個小鋼片連結起來的,每個鋼 片厚約1毫米,長4毫米,寬1.5毫米,鉆上小孔,以便穿線連結。據(jù)說,為 制造這套甲胄,共用了4萬多個工時。
旅游服務
游覽故宮,可以從天安門進,也可以由后門----神武門進。進入天安門,穿過一片青磚鋪地的廣場,便到達紫禁城的正門----午門。這里城墻 高大,城門樓巍峨壯觀,給人以無比威嚴的感覺,使站在這里的人自己感 到渺小這是古代統(tǒng)治者利用建筑藝術來為增強其帝王威懾力量服務的一個 最突出的例子。穿過午門,又是一個大廣場,廣場上有一金水橋。過橋經(jīng)太和門便是雄偉的太和殿。從高處看,金水橋和流經(jīng)廣場的那條御河,其 形狀恰像一把巨大的弓。經(jīng)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穿過乾清門,便進 入內(nèi)廷,內(nèi)廷分中路、東路和西路三條路線。如果是半日游,這三條路線 只能游一條,一般可走中路。走中路可看皇帝的臥室(乾清宮),放置皇帝印璽的地方(交泰殿),皇帝結婚的新房(坤寧宮),嬪妃所住的地方(其中 有的已辟為展廳)和御花園。一般來說,用半天時間游故宮,比較吃力。 以安排一日游為佳。如有時間,又想看得細些,則可安排二日游。
北京故宮為漢族建筑之精華。北京紫禁城(故宮)為明代修建,清承明制,有所增益。故宮建筑群中,體現(xiàn)了漢式宮殿建筑的以下特點:
(1) 故宮建筑取坐北朝南的方向,施工前,立華表以確定方位。表是直立的標竿,取長短相等的兩表,觀測早晚其日影長度相等的兩點,將其連成一線,即為正東正西方向。一般建筑立木為表,工匠即依照所指方向開溝奠基。天安門之前,立雕飾石柱為華表,指示整座紫禁城的建筑方向,并與主體建筑風格協(xié)調(diào),成為一種裝飾。
(2) 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為主體,取左右對稱的法式排列諸殿堂、樓閣、臺榭、廊廡、亭軒、門闕等建筑。
(3) 殿堂建筑以木構架支撐,都柱底下有石柱礎,磚修墻體北、西、東三面維護,坐北朝南,上蓋金黃色琉璃瓦屋頂。
(4) 屋頂正脊兩端的正脊吻及垂脊吻上有大型陶質(zhì)獸頭裝飾,戧脊上飾有若干陶質(zhì)蹲獸,歇山式屋頂(中和殿)有寶頂。
(5)斗拱檐桁額枋表面刻畫不同的圖案和花紋,有動物紋樣如龍鳳獅虎鳥獸蟲魚,植物紋樣如藤蔓葵荷花草葉紋,自然紋樣如山水日月星辰云氣,幾何紋樣如方形菱形回紋雷紋,文字花紋如福壽喜吉紋,器具花紋如錢紋、
元寶紋等,收美觀與防腐雙重功用。其它如懸魚、窗欞、欄桿、壁畫、天文板、藻井、隔斷等裝飾紋樣多種多樣。
(6) 宮殿裝飾色彩,屋頂多用金黃色,立柱門窗墻垣等處多用赤紅色裝飾,檐枋多施青藍碧綠等色,襯以石雕欄板及石階之白玉色,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
看過"
明清故宮導游詞 篇4
請大家快跟我來,這就是故宮的入口,也就是午門,最中間的一個門是皇帝走的,它左右兩邊的門是朝廷官員走的,最邊上的兩個門是地方官僚、學士以及百姓走的。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太和殿,大家可以看到藍色金字的大匾,上面刻著“太和殿”三個字。太和殿是故宮的一個較大的殿,太和殿、中和殿以及保和殿都是從清朝“改名換姓”來的,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不乏古味。大家可以看見中和殿和太和殿的通道欄桿上有好些石頭雕刻的小獅子,你們知道這是干什么用的嗎?告訴你們吧,是用來排水的。雨流到城墻頂上的低洼處,流進地上的小孔,經(jīng)過管道的疏導,就能運到排水口處。其實中和殿和太和殿的整體結構差不多,只不過小了點。作文
現(xiàn)在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保和殿,誰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哦,這位外國游客真聰明,連中國的名勝古跡都了解的清清楚楚。對了,這就是皇帝用來朝拜神靈的地方,門口的丹頂鶴和大香爐也是干這個用的。說到這里,我要提兩個小問題:丹頂鶴是用什么鑄成的,大香爐又是用什么做成的,請大家好好思考一下。好了,我就不再賣關子了,丹頂鶴是用鐵鑄成的,而大香爐則是用銅做成的。大家可千萬不要摸它們,本來它們就已經(jīng)老化了,您要是再動它們,它們就會被損壞了。
好,今天對于故宮三大殿的解說就到這里,明天我接著給大家介紹故宮的其他地方。
明清故宮導游詞 篇5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游。我姓喬,大家可以叫我“喬導游”。接下來我們?nèi)サ牡胤绞桥e世聞名的故宮,那里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景點,藏著數(shù)不清的奇珍異寶。
來到太和殿,你會發(fā)現(xiàn)太和殿分為上下兩層,頂部是由紅瓦堆砌而成,顯得熠熠閃光。向下看,房檐上雕刻著精美的花紋,但其中大部分是龍的圖案,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權利。支撐整個大殿的是一根根圓柱,圓柱是用紅漆刷成的,就像一團紅色的火焰。推開紅色的大門,大家可以看到金碧輝煌的殿堂中,龍椅位于正前方,古時候據(jù)說是用純金制成的,上面雕刻著精美的花紋。扶手上有金粉雕刻的金龍,看上去栩栩如生。在古代,這里是皇帝處理公文的地方,是皇帝和大臣商議國家大事的地方,也是解決民生疾苦的地方。而現(xiàn)如今,這里變成了人們參觀的地方了,大家可以在這里走一走,看一看,但是不能用手去摸,因為這些都是珍貴的歷史文物呀!
接著,讓我們再去看看九龍壁。請大家看看這面墻壁,你便會知道它得名的原因。九龍壁顧名思義,就是墻壁上雕刻著九條龍的墻壁。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它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頸似蛇,腹似屋,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長相奇特。九龍壁之所以好看,是因為它是由琉璃、彩繪、磚雕等材質(zhì)制作而成?,顏色多么絢麗,有金黃、火紅、赤藍……這些顏色混合搭配起來,絢爛無比。這些龍不僅顏色鮮艷,而且姿態(tài)萬千,有飛龍在天,它騰云駕霧似乎在遨游;有二龍戲珠,它們蜿蜒盤旋著,好像在搶一顆金光閃閃的珠子……在古代,龍象征著皇權,象征著天子之尊?粗环利惖膱D畫,摸著這與眾不同的墻壁,你仿佛能看到古代的能工巧匠在日夜不停地雕琢著,他們歷經(jīng)千辛萬苦,耗費無盡的心力,終于雕刻出了這舉世無雙的九龍壁,是不是很震撼呢?
故宮很大,我們今天只是看到了冰山的一角,讓我們深深地感觸到古代勞動人民建造技藝的精湛,令人十分敬佩。今天的旅游到此結束,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和大家在此相聚,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