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名景導游詞(精選17篇)
福建名景導游詞 篇1
清源山位于泉州北郊,故俗稱北山;又因峰巒之間常有云霞繚繞,亦稱齊云山。面積62平方公里,主景區(qū)距泉州城市區(qū)3公里。清源山是閩中戴云山余脈,峰巒起伏,巖石遍布盎然成趣,多處勝景天成,為572米,山脈綿延20公里,象形巖石,千奇著名自然景區(qū),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譽,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據(jù)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fā)于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占地經(jīng)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fā)展為多種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臺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
山門,老君巖的山門,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臺,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著“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jié)為窗飾掛落的石構(gòu)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老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shù)瑰寶。它刻于宋代,歷經(jīng)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據(jù)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闭f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千手巖,千手巖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巖處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紅墻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shù)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觀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態(tài)極佳。兩旁壁上的十八羅漢畫像,神態(tài)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巖寺中常年暮鼓晨鐘,香火不絕,寺前蒼松翠柏,峰石嶙峋,別有一番情趣。
彌陀巖,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qū)幽谷梵音意境區(qū)內(nèi)的主要景點之一。。過了千手巖,沿古道拾級布上,經(jīng)振衣亭即到彌陀巖山門,門柱鐫有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撰寫的一對楹聯(lián):每慶安瀾堪縱目,時觀膏畝可停驂,可見這里是登高望遠,把酒臨風的好去處。彌陀巖的仿木石構(gòu)石室,建于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老派1364)。室內(nèi)的元代石雕阿彌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鑿而成,高5.77米,寬2.5米,頭結(jié)螺髻,足踏蓮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莊大方,慈祥和善。
三世佛,三世佛并排結(jié)咖跌坐于仰覆蓮花座上,主像通高約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為土蕃式樣:佛發(fā)螺鬢,上置寶嚴。面相上寬下窄,雙耳垂肩,肩寬腰細,均著袒右肩袈,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紋用凸雕線條表示,雖歷經(jīng)滄桑而線條依然明顯。石像均有圓形頭光及身光。中尊為釋迦像,又稱現(xiàn)在佛。左尊稱為藥師佛,即過去佛。右尊叫彌陀佛,是未來佛。
舍利塔,1952年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qū)彌陀巖西側(cè)興建“弘一大師之塔”,塔內(nèi)安放著大師的舍利子。整座石塔與周圍空間、摩崖石刻、環(huán)境綠化渾然一體,更顯得莊嚴、肅穆,使前來瞻仰的人們倍生懷念之情。1991年3月公布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丈坪,亦名遵巖、星臺巖。位于清源洞東南。《閩書》載:宋高僧可遵所構(gòu),其地巨石偃亙,周數(shù)百武,故名。歷史上曾建有“枕云亭”及3座石塔。明萬歷間,泉州太守姜志禮書“百丈坪”三個大字,十分壯觀。
清源天湖,其內(nèi)大壩壩頂海拔368米,為雙曲石拱壩,壩高30米,壩頂長140米,寬2。8米,總庫容11。5萬立方米,最大水面12000平方米。清源天湖既是蓄水工程,更是景觀工程。大壩雄偉壯觀,水面波光粼粼,湖畔山峰林木倒映湖中,藍天白云,湖光山色,交相輝映。
福建名景導游詞 篇2
太姥山位于福鼎市境內(nèi)東海之濱,距城南約45公里處,雄峙于東海之濱,晴川灣畔,山海相依,傲岸秀拔,氣勢恢宏,景致獨特,被譽為海上仙都。分為太姥山岳、九鯉溪瀑、晴川海濱、,幜袓u、桑園翠湖5個景區(qū),此外還有冷城古堡、瑞云寺兩個景點。
山岳游覽區(qū)是太姥山風景名勝的主體,它包括國興寺、葫蘆洞、一片瓦、九鯉朝天、香山寺、白云寺、天門寺等7個景區(qū),面積為24.6平方公里。太姥山在唐宋時已很興盛,歷史悠久,古寺眾多,留下不少歷代文人墨客的遺跡。當時山南北有三十六寺院,其中以國興寺、瑞云寺靈峰寺、芭蕉寺、天王寺規(guī)模最大。至今國興寺的遺址上尚存石 柱360根,寺前有楞枷寶塔、唐宋時期創(chuàng)作的人物、花卉、禽獸等雕刻和石牌。山中還有歷代名人摩崖石刻“天下第一山”、“山海大觀”、“道仙佛地”等幾十處。
太姥山以石奇、洞異、峰險、霧多“四絕”而名聞遐邇。有“十八羅漢上山”、“仙人鋸板”、“夫妻峰”、“金貓撲鼠”、“和尚講經(jīng)”、“金龜爬壁”等380景。真是“太姥無俗石,個個似神工,隨人意所識,萬象在胸中。”山中還有許多曲折深遂的巖洞,各具特色。有的內(nèi)低處延伸,直通海面,曰通海洞,有的向上擴展,可達九鯉朝天石頂端,曰通天洞;有的削避夾巷,見天如線,曰一線天;有的洞中套洞神奇莫測,曰神仙洞……有的洞中可觀日出,有的洞內(nèi)可觀海潮,有的洞中存丹井有的洞內(nèi)有龍?zhí)丁P〉闹蝗輲兹诵№,大的可容干百余人,甚至可建亭、臺、樓、閣。
溪瀑游覽區(qū)由九鯉溪,及溪口瀑布、龍亭瀑布組成。
村寨游覽區(qū):位于太姥山東南麓,系畬族聚居地,今是瑞云畬族民族鄉(xiāng)旅游者到此可品嘗畬族風味小吃,體驗畬族民俗風情。
福建名景導游詞 篇3
鼓浪嶼是廈門西南禺的一座小島,面積1.77平方千米,以700米寬的海峽與市區(qū)相隔。島上四季如春,島上樹木叢生,丘陵起伏,有海上花園的美稱,是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因為島上有一中空巨石,海浪拍擊聲如鼓鳴而得名。島上最高處叫日光巖,附近有民族英雄鄭成功當年訓練水師的水操臺遺址。海邊有菽莊花園,花園旁邊的金色沙灘,為天然海濱浴場。島上無車輛,清雅脫俗。尤為游人所贊賞的是,此地的居民文化素質(zhì)非常的高,鋼琴擁有量為全國第一。月下風中,琴聲悠揚,漫步其間,韻味無窮,給人以極其優(yōu)美的藝術(shù)享受。
日光巖俗稱“晃者”,位于島的中央,是鼓浪嶼的最高峰(海拔92.7米)。從山腳沿石梯登臨而上,沿途有日光巖寺、蓮花庵。古避暑洞。鄭成功水操臺遺址以及歷代名人的多處題刻。巖頂筑有圓臺,站立其間,憑欄遠眺,廈鼓風光盡收眼底。裕莊花園坐落于鼓浪嶼的南端,分“補山”園和“藏海”園兩部分,以園飾海,以海拓園,整座花園設(shè)計精巧,園內(nèi)主要建筑“四十四橋”就建在海上,橋上有觀釣臺。渡月亭和“海闊天空”。“枕流”等事臺疊石。
浩月園位于鼓浪嶼的東南隅,全園占地面積約為2萬平方米,為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而建。園內(nèi)景點包括鄭成功青銅群雕。鄭成功巨型石雕像。鄭成功微雕展覽館。鄭成功碑廊;实鄣。激光舞臺。孔雀園。皓月休閑度假俱樂部等。其中鄭成功青銅群雕是以青銅鑄成的半圓半浮大型群雕,為目前國內(nèi)歷史人物青銅群雕中罕見的一組;鄭成功巨型石雕像,高15.7米,重1400噸,用625塊花崗巖組成,整座雕像拔地凌空,氣宇軒昂,己成為廈門的重要標志和象征物。
福建名景導游詞 篇4
清源山位于泉州北郊,故俗稱北山;又因峰巒之間常有云霞繚繞,亦稱齊云山。面積62平方公里,主景區(qū)距泉州城市區(qū)3公里。清源山是閩中戴云山余脈,峰巒起伏,巖石遍布盎然成趣,多處勝景天成,為572米,山脈綿延20公里,象形巖石,千奇著名自然景區(qū),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譽,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據(jù)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fā)于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占地經(jīng)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fā)展為多種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臺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
山門,老君巖的山門,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臺,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著“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jié)為窗飾掛落的石構(gòu)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老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shù)瑰寶。它刻于宋代,歷經(jīng)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據(jù)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說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千手巖,千手巖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巖處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紅墻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shù)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觀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態(tài)極佳。兩旁壁上的十八羅漢畫像,神態(tài)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巖寺中常年暮鼓晨鐘,香火不絕,寺前蒼松翠柏,峰石嶙峋,別有一番情趣。
彌陀巖,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qū)幽谷梵音意境區(qū)內(nèi)的主要景點之一。。過了千手巖,沿古道拾級布上,經(jīng)振衣亭即到彌陀巖山門,門柱鐫有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撰寫的一對楹聯(lián):每慶安瀾堪縱目,時觀膏畝可停驂,可見這里是登高望遠,把酒臨風的好去處。彌陀巖的仿木石構(gòu)石室,建于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老派1364)。室內(nèi)的元代石雕阿彌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鑿而成,高5.77米,寬2.5米,頭結(jié)螺髻,足踏蓮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莊大方,慈祥和善。
三世佛,三世佛并排結(jié)咖跌坐于仰覆蓮花座上,主像通高約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為土蕃式樣:佛發(fā)螺鬢,上置寶嚴。面相上寬下窄,雙耳垂肩,肩寬腰細,均著袒右肩袈,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紋用凸雕線條表示,雖歷經(jīng)滄桑而線條依然明顯。石像均有圓形頭光及身光。中尊為釋迦像,又稱現(xiàn)在佛。左尊稱為藥師佛,即過去佛。右尊叫彌陀佛,是未來佛。
舍利塔,1952年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qū)彌陀巖西側(cè)興建“弘一大師之塔”,塔內(nèi)安放著大師的舍利子。整座石塔與周圍空間、摩崖石刻、環(huán)境綠化渾然一體,更顯得莊嚴、肅穆,使前來瞻仰的人們倍生懷念之情。1991年3月公布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丈坪,亦名遵巖、星臺巖。位于清源洞東南。《閩書》載:宋高僧可遵所構(gòu),其地巨石偃亙,周數(shù)百武,故名。歷史上曾建有“枕云亭”及3座石塔。明萬歷間,泉州太守姜志禮書“百丈坪”三個大字,十分壯觀。
清源天湖,其內(nèi)大壩壩頂海拔368米,為雙曲石拱壩,壩高30米,壩頂長140米,寬2。8米,總庫容11。5萬立方米,最大水面120xx平方米。清源天湖既是蓄水工程,更是景觀工程。大壩雄偉壯觀,水面波光粼粼,湖畔山峰林木倒映湖中,藍天白云,湖光山色,交相輝映。
福建名景導游詞 篇5
太姥山位于福鼎市境內(nèi)東海之濱,距城南約45公里處,雄峙于東海之濱,晴川灣畔,山海相依,傲岸秀拔,氣勢恢宏,景致獨特,被譽為海上仙都。分為太姥山岳、九鯉溪瀑、晴川海濱、,幜袓u、桑園翠湖5個景區(qū),此外還有冷城古堡、瑞云寺兩個景點。
山岳游覽區(qū)是太姥山風景名勝的主體,它包括國興寺、葫蘆洞、一片瓦、九鯉朝天、香山寺、白云寺、天門寺等7個景區(qū),面積為24.6平方公里。太姥山在唐宋時已很興盛,歷史悠久,古寺眾多,留下不少歷代文人墨客的遺跡。當時山南北有三十六寺院,其中以國興寺、瑞云寺靈峰寺、芭蕉寺、天王寺規(guī)模最大。至今國興寺的遺址上尚存石 柱360根,寺前有楞枷寶塔、唐宋時期創(chuàng)作的人物、花卉、禽獸等雕刻和石牌。山中還有歷代名人摩崖石刻“天下第一山”、“山海大觀”、“道仙佛地”等幾十處。
太姥山以石奇、洞異、峰險、霧多“四絕”而名聞遐邇。有“十八羅漢上山”、“仙人鋸板”、“夫妻峰”、“金貓撲鼠”、“和尚講經(jīng)”、“金龜爬壁”等380景。真是“太姥無俗石,個個似神工,隨人意所識,萬象在胸中!鄙街羞有許多曲折深遂的巖洞,各具特色。有的內(nèi)低處延伸,直通海面,曰通海洞,有的向上擴展,可達九鯉朝天石頂端,曰通天洞;有的削避夾巷,見天如線,曰一線天;有的洞中套洞神奇莫測,曰神仙洞……有的洞中可觀日出,有的洞內(nèi)可觀海潮,有的洞中存丹井有的洞內(nèi)有龍?zhí)。小的只容幾人小憩,大的可容干百余人,甚至可建亭、臺、樓、閣。
溪瀑游覽區(qū)由九鯉溪,及溪口瀑布、龍亭瀑布組成。
村寨游覽區(qū):位于太姥山東南麓,系畬族聚居地,今是瑞云畬族民族鄉(xiāng)旅游者到此可品嘗畬族風味小吃,體驗畬族民俗風情。
福建名景導游詞 篇6
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陽光旅行社的導游,我姓吳,大家可以叫我小吳。非常感謝大家給我這次機會,我定盡力為大家服務,讓大家在南靖度過愉快的天。
南靖號稱“土樓王國”,成千上萬的土樓像天上掉下的飛碟,地上長出的蘑菇,這些土樓點綴在山谷間、溪岸旁、田野上,構(gòu)成了道亮麗的風景線,F(xiàn)在我們要去游覽的是田螺坑土樓群,它是“土樓王國”里最美、最具特色的處絕景。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到達目的地,請大家隨我同到上觀景臺,去領(lǐng)略田螺坑土樓那璀璨奪目的風采。
田螺坑土樓群由五座土樓組成,中間座為方樓,圍繞四周的有三座圓樓和座橢圓樓。站在這里往下俯瞰,像朵盛開的梅花點綴在大地上。如果我們站在坡底的公路上抬頭往上看,田螺坑土樓群猶如西藏的布達拉宮莊嚴肅穆。
現(xiàn)在請與我同到土樓中去走走,看看。
大家請看,位于土樓群中間的是步云樓,右上方的是和昌樓,左下方的是瑞云嘍,右下方的是振昌樓,最下方的則是文昌樓。這五座土樓都是土木結(jié)構(gòu),每座土樓都只有個大門,進入大門是寬敞的天井,層是廚房,二層是倉庫,三層是臥室。樓里的生活設(shè)施齊全,幾百年來,這五座土樓里的人們不分輩分大小,律平等,和睦相處,其樂融融。曾有位教授這么說:“沒有看到田螺坑土樓群,不算真正看到土樓。”
各位游客朋友們,我們就要結(jié)束這次田螺坑土樓群之旅,如果田螺坑土樓群給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者你還沒有看夠,那么歡迎您有機會再來!
福建名景導游詞 篇7
聳立在拜庭兩側(cè)廣場中,相距約200米左右,呈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jié)構(gòu)形態(tài)的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
東、西塔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揚譽海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shù)中外學者和游人前來游覽、觀瞻、揣摩和研究。
東塔名“鎮(zhèn)國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
原是五層木塔。前后經(jīng)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后由法權(quán)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后經(jīng)20_年才完工。
東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內(nèi)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
塔為框架式的結(jié)構(gòu)。正中的塔心柱直貫于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zhuǎn)角處均架有石梁,搭連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頂柱的護斗出華拱,層層托出,縮小石梁跨度。
石梁與粱托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jié)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
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巖,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筑工縝密。
穩(wěn)固的基礎(chǔ),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的建筑物,雖經(jīng)歷 700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不動。
公元 1620_年的八級地震,也無法動搖動它的根基。
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彎弧狀向外伸展,檐角高翹,使塔身有凌空欲飛的態(tài)勢,顯得輕盈。
每一層各設(shè)四個門和四個龕,逐層互換。這樣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動和美觀。
每層塔檐角各系銅鐸一枚,微風吹動之時,銅鐸聲叮咚,悅耳怡人。塔頂有八條大鐵鏈,連結(jié)八個翹角與剎頂,顯得氣勢磅礴,紫氣飄搖。
每一層塔壁上還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別刻有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和佛乘,共計 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細膩,線條流暢,巧奪天工。
東塔已于 1997年入選全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
福建名景導游詞 篇8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Good morning everyone.
Welcome to fuzhou ,welcome to china.I am much honored to have chance to give all of you this trip-guiding of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My name is Lin Aiping, who is a tourguide from Fuzhou sunny day travel agency. The drive next to me is Mr.cheng ,who has more than ten year’s experience in driving, so he will makes our trip a safe and pleasant one. His bus number is 閩H123456.If you needs any help please don’t hesitate to let us know. We will try our best to serve you in the next few days. We really appreciate your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on. Fellow friends,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is located at the centre of Fuzhou ,and the fuzhou is located at the centre of Fujian Province.At first,let me introduce Fujian province to you. Fujian lying in the southeastern coast of China and bordering Zhejiang , Jiangxi and Guangdong Province, As one of the earliest cities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China, Fujian geographical conditon is superior.Beacause of the long history,beautiful scenery ,splendid culture 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Chinese Taiwan and overseas Chinese,Fujian become a very special tourist area.The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that we will tour next is one of the top ten unique tourism brand of Fujian.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area is about 40 hectare,three lanes are Yijin Lane, Wenru Lane and Guanglu Lane. the Seven Alleys are Yangqiao Alley, Langguan Alley, Anmin Alley, Huangxiang Alley, Taxiang Alley, Gongxiang Alley and Jibi Alley.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is the well preserved architectural complex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It has more than 200 ancient house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As a famous ancient block,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is an important symbol to show the long history of Fuzhou city. It enjoys a reputation of "the Museum of the building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Look back the history ,you will find that many famous peopeo who contribute much to our coutry all lived here .Nowadays, some of the local people are still living here.today I will take you to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linjuemin and bingxin.
Fellow friends,this residence is an example of Qing dynasty architecture. Sitting west and facing east, it occupies a total area of 694㎡. It was the ancestral home of Lin Juemin,Linjuemin ,born in Fuzhou, was one of the seventy-two martyrs of Huang Huagang during Guangzhou uprising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 when he decided to revolution for his country,his wife not bojected but supported him.look at the wall,this is his letter writted to his wife when he was in danger . This letter expressed his deep love to his wife which was so touching that it was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fter his death, the house was sold to Xie Luan’en, Bingxin’s grandfather. Do you know who is bingxin?Bingxin was born in Changle. Her original name was Xie Wanying and her pen name is Bingxin. She was a renowned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 writer, translator and author of children’s books.she has ever lived here when she was a child,which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her.she once said that her old home is in the south back street of fuzhou,where was always be in lightfair.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is a a cradle of brilliant talents.take the residence for example,there is not only linjuemin and bingxin’ancestral home,but also the ancestral home of linhuiyin,who was known as the talented woman of one generation.
ok,today’s visit of the ancestral home of Lin Juemin has finished. Thank so much to your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At last I hope that your visit will be a memorable experience. Thank you!
福建名景導游詞 篇9
各位遠道而來的朋友們,大家好(大聲)!歡迎各位到武夷山觀光旅游!首先來個自我介紹,我姓笑,笑死人的笑,大家叫我笑死人就可以了。為我們開車的師父姓黃,黃鼠狼的黃,對不起黃師父(對著司機說),和大家開個玩笑,請別介意,是黃金的黃,各位叫他黃師父就好了。這幾天你們在武夷山的食、住、行、游、購、娛就由我和黃師父來安排。若有什么要求或特殊的要求都可以向我們提出來,我們會盡力而為的。
接下來我為各位簡單介紹一下武夷山市和武夷山風景區(qū)的概況: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1998年獲得首批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稱號,1999年被聯(lián)合國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正式批準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全市總面積2798平方公里,境內(nèi)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qū)、國家旅游度假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一類航空口岸,是福建省歷史文化名城。
武夷山風景區(qū)是1982年國家首批的重點風景名勝區(qū),近年又被評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chǎn)地,也是我國僅有的四處之一。景區(qū)境內(nèi)方圓70平方公里,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境內(nèi)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和一條碧綠清透盤繞山中的九曲溪。古語有云“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峰翠插天”。‘三三’指的是被稱為武夷山的靈魂的九曲溪,也是我國名山中不可多得的風景游覽區(qū)。“溪曲三三水,山環(huán)六六峰”。“溪流九曲瀉云液,山光倒浸清漣漪”,“一溪貫群山,清淺縈九曲,溪邊列巖岫,倒影浸寒綠”。古人的詩句概括地勾畫出了九曲溪的秀麗輪廓。‘六六’指的是三十六峰,如有被稱為福建省的標志,而且有著美麗傳說的玉女峰和大王峰等等。大家聽到這不禁會想問我:武夷山景區(qū)真的有三十六座山峰和九十九個巖石嗎?說實話連我這個土生土長的武夷山人都不知道,其實‘三三’‘六六’‘九九’是道家(道教)的術(shù)語。武夷山不僅是道教的發(fā)源地還是朱子理學的推廣地,早在漢代,武夷山就被朝廷冊封為天下的名山大川,并成為歷代名士和禪家的盤桓之地。在景區(qū)的懸崖絕壁上,有距今近4020xx年的“架壑船棺”、“虹橋板”等,還有大家所熟知的臥薪嘗膽越王勾踐的都城“城村古漢城遣址”。 武夷巖茶也與武夷風光一樣享譽天下,明末清初,烏龍茶首先在武夷山問世,武夷山成為烏龍茶的發(fā)祥地。有著名的‘大紅袍’大家應該有聽說過吧?在英語單詞BOHEA就特指武夷紅茶,也是用武夷山方言的‘武夷’來譯音的,英國人最早喝的就是武夷紅茶,他們懂得喝茶可是全靠武夷山哦。據(jù)考證,武夷山是世界紅茶的發(fā)源地。
好了今天只能給大家簡單介紹到這,因為我們已經(jīng)到了所下榻的賓館,賓館座落于武夷山渡假區(qū)內(nèi),離各個景區(qū)都只有幾分鐘的車程。而且也渡假區(qū)內(nèi)也是購武夷山特產(chǎn)的好地方。那現(xiàn)在和各位安排一下這幾天的行程:明天早上安排各位游覽武夷山的第一勝地‘天游峰’,下午乘坐竹筏游九曲溪。后天早上安排水簾洞,下午游覽天下第一大的一線天和虎嘯巖。后天的明天去武夷山的自然保護區(qū)和東南大陸第一高峰黃崗山。請各位明天早上穿運動鞋或平底鞋,特別是女士們不要為了漂亮想引起男生的注意而不聽我話哦!因為我們明天要登山,F(xiàn)在大家下車,明天早上7點叫床,呵呵!是叫早啦!7點30分用餐,8點出發(fā)。祝各位做個美夢,男士們夢到玉女,女士們就夢到大王。
福建名景導游詞 篇10
鰲園,坐落在集美東南隅,總面積達8990平方米。鰲園原為一座小島,形似海龜、故為“鰲園”。嘉庚先生花20xx年時間、耗資65萬元,親自設(shè)計、督建而成的。園中建筑和雕刻,均體現(xiàn)他寓教于游、寓教于樂的思想,包含中外古今、天文地理、科技文教、書法繪畫、動物植物、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等諸多方面,無所不有,無所不包,博大精深,是個博物大觀。鰲園由門廊、集美解放紀念碑和陳嘉庚先生的陵墓三個部分組成。門廊的設(shè)計精巧灑脫,兩廂墻上鏤刻著連環(huán)組雕。園中央矗立著“集美解放紀念碑”,正面是毛澤東主席的題詞,背面是陳嘉庚先生親自撰寫的碑文。整個紀念碑高28.6米,通體以花崗巖建成,基座兩層,臺階下層八級,上層三級,象征著八年抗戰(zhàn)及三年解放戰(zhàn)爭,四周繞以青石雕欄。
鰲園里短墻、欄桿、亭柱等處,鐫刻著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各界名流題贈詩詞和對聯(lián),盛贊陳嘉庚先生的精神品德。它又匯集閩南石刻精華,表現(xiàn)了我國高超的石雕藝術(shù)水平,故有閩南“石雕博物館”之美稱。
福建名景導游詞 篇11
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guī)Ц魑挥斡[天心的幾個景點。這些景點是章堂澗、天車架、鷹嘴巖、流香澗、大紅袍茶樹、永樂禪寺、杜轄巖等,希望大家玩得高興。
在我們面前的這條小溪,名叫章堂洞,是武夷山景區(qū)北部最長的一條山澗。它與流香澗合流后,往東穿過霞濱峽口,融入崇陽溪,全長約有7.5公里。現(xiàn)在,請大家抬頭往上看,這就是遠近聞名的天車架。它離洞大約0.5公里路。在雄峙如城的丹霞蟑半壁,有幾個互相毗連的巖洞,洞里有幾棟小木樓就崖構(gòu)架,或隱藏于洞,或憑臨崖畔,上下懸梯,左右環(huán)欄,抬頭望去,儼然一棟空中樓閣。據(jù)《崇安縣志》記載,這些空中樓閣建于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一1861年)。當時,崇安縣的豪紳為躲避太平軍,雇人建造了這種建筑物。該巖洞上仍危崖,下臨深淵,地勢極為險峻,乍看上去似乎無路可攀,其實不然,只要從山后繞道,經(jīng)過火焰峰,直上丹霞蟑頂,而后從巖洞口順梯而下,即可入洞。觀賞到此,不知大家發(fā)現(xiàn)了沒有,明明是懸樓,為何叫天車架呢?這是因為,當時所用的建筑材料,都是從巖底直接吊上去的,懸架在洞外的那些杉木,就是用來作起重機械的架子,于是當?shù)厝司头Q之為天車架。
各位朋友,繼續(xù)往前走,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塊巨石,叫鷹嘴巖。它那光禿禿的巖頂,東部向前突出,尖曲如椽。非常奇特的是,鷹嘴上居然長著一株枝干虬曲的古老刺柏,為鷹嘴巖增添了幾分飄逸,幾許神采。沿巖頂直削而下,巖壁白里透紅,微微拱起的巖脊卻是一片蒼黑,隱約地展現(xiàn)出一條條裂紋,宛如豐滿的羽翼。從我們現(xiàn)在站立的角度看去,只見它兀立峰巔,翹首藍天,振翅欲翔,搏擊蒼穹。古代有詩人形容道;“雄鷹獨立健無倫,銳椽昂頭實逼真。豈是神山壓凡鳥,欲君奮擊絕囂塵。”多么生動,多么形象,多么貼切!
繼續(xù)往前走,過了慧苑寺前的石橋往左拐,就到了流香澗。流香澗原名倒水坑,位于天心巖北麓。武夷山的所有溪泉澗水,都是由西向東流人崇陽溪,惟獨這條山澗,自三仰峰北谷發(fā)源后流向西北,又倒流回山,故又稱為倒水坑。這也是流香澗的獨特之處。流香澗兩旁,青藤垂蔓,山蕙、石薄、蘭花叢生,真所謂:“墜葉浮深澗,飛花逐急湍!泵鞒袀詩人游覽至此,久久不忍離去,遂為它起名為流香澗。洞中有一巷谷,兩旁危巖聳立,水流其間,僅能容納一人。夏日置身其間,涼爽無比,因此又叫做清涼峽。
從清涼峽出來,大家看到前面一座黑乎乎的山頂上,聳立著一塊向前傾斜的巨石,就像農(nóng)夫頭上戴的一頂斗笠。相傳這塊巨石從遠方飛來,落腳在此,所以叫做飛來峰。繞過飛來峰,有座昂然直上,拔地擎天的山峰,名叫玉柱峰。這里景色優(yōu)美,請大家慢慢欣賞。
繼續(xù)往前走,我們就到了九龍窠。九龍窠是一個幽奇深峻的峽谷,周圍九座磷峋的山峰將它團團環(huán)抱,猶如九條巨龍在升騰萬里、揚威環(huán)宇之后將欲歸巢的狀態(tài)。峽谷里巨石錯落,細泉潺潺,遍地是叢叢簇簇的茶樹,滿谷春色,生機四溢,真不愧為"茶的王國"。在最后一窠巖壁間,有一塊用石塊壘成的盆景式茶園,上面種著幾株茶樹,那就是久負盛名的大紅袍茶樹。大紅袍之所以獲得“茶中之王”的桂冠,主要是因為其生長的環(huán)境得天獨厚。大家請看,茶樹所處的峭壁上,有一條狹長的巖罅,巖頂終年積水,隨之滴落的還有苔蘚之類的有機物,造成土壤的潤澤肥沃,而且兩旁巖壁直立,日照不長,氣溫變化不大。加上茶農(nóng)平時精心管理,采制加工時,挑技術(shù)最好的茶師,使用上等的獨特器具。因此,大紅袍成茶后,自然就有獨特的品質(zhì)和卓著的飲用效果了。一般的茶葉不耐沖,幾次過后就沒有什么味道了,而大紅袍沖到9次,仍能保持其桂花香味,實乃茶中極品。
大紅袍茶樹的來歷,傳說很多。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天心廟老方丈用九龍窠的神茶治好一位進京趕考舉人的病。舉人得中狀元后,為謝茶恩,脫下身上大紅袍,親自披在茶樹上,后人便取名為大紅袍。另有一種說法是;有一位皇太后久病不愈,終日肚疼鼓脹,遍請?zhí)煜旅t(yī),用盡靈丹妙藥,終為徒勞,天心廟老方丈得知后,獻九龍窠神茶一盒,治好了皇太后的病;实郾憬写蟪紟弦患蠹t袍,前往九龍窠謝恩。大臣將大紅袍技在茶樹上,當?shù)厝吮銓⒉铇淙∶麨榇蠹t袍。還有一種說法比較普遍,就是:早春時節(jié),大紅袍葉芽勃發(fā),滿樹艷紅,遠眺宛如大紅袍覆蓋樹冠,因此得名。大紅袍茶樹數(shù)量有限。僅植4株,來武夷山的游人,大都以能一睹名揚天下的大紅袍茶樹為一大樂趣。
各位朋友,現(xiàn)在我們來到天心巖腳下,展現(xiàn)在眼前的這座廟,叫永樂禪寺,它是武夷山保存下來的最大寺院。據(jù)查天工《武夷山志》記載:永樂禪寺前身叫山心永樂庵。山心指地理位置,因名剎坐落于方圓70平方公里的武夷山景區(qū)中心,故名。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道士韓洞虛加以重建,改名天心廟。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武夷山章堂巖鐵華國師的弟子果因和尚將它改稱天心永樂禪寺。此時的天心,寓意又進一步得到禪理的抒發(fā),蘊藏著禪語“天心明月”和佛教徒向往極樂世界的意境。重建后的永樂禪寺,南北長170米,東西寬150米,占地面積約2.6萬平方米。寺院四周古木參天,重竹蔽地,鳥鳴蟬噪,意境深遠。步入寺內(nèi),香煙繚繞,梵音清越,恍如游仙。在通往禪寺的山徑旁,新鑿了一座彌勒佛巖雕,高19米,寬13米。巖雕后面的“佛”宇,是清康熙皇帝的字體,高 11米,寬 9米,取九九吉利之意。各位朋友,看到這樣優(yōu)美的景色,您在想些什么?
福建名景導游詞 篇12
嗨,各位游客,大家好!我,葉汪洋,是你們這次福建土樓之旅的導游,你們叫我葉導好了!
今天,我們旅游的重點是福建土樓中的振成樓。首先,我來介紹一下土樓的地理位置:她位于福建、江西、廣東三省的交接地帶。這里山勢蜿蜒,峰巒疊嶂。山坳里、坡地上,千姿百態(tài)的土樓,星羅棋布。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永定縣,有20xx0多座土樓,南靖縣有15000多座,平和、華安、漳浦、詔安、云霄等地也各有數(shù)百座。土樓的居民主要是客家人,但華安、南靖也有不少閩南人住在土樓里。土樓的形狀,有的是圓形的,有的是方形的,有的是交椅形的,還有的是五鳳形的……同一種形狀的土樓又有著不同的變化。
看,我們現(xiàn)在就來到了振成樓前。遠遠地望過去,土樓的形狀猶如一頂又高又大的官帽。那是建造土樓的主人,希望居住在這里的子子孫孫,都能做高官,享厚祿。她是由林氏三兄弟,就是林德山、林仲山、林仁山三兄弟,合資20萬光洋建造而成的。人們一般把振成樓當作圓樓,但她其實是一座八卦形的同圓心內(nèi)外兩環(huán)的土樓。外環(huán)四層,高16米,一共有184個房間,有拱門相通,既可以關(guān)門,又可以互相貫通。還有火墻,以免發(fā)生火災。這里,還有兩口井,東邊的,稱智慧井;西邊的,叫美容井。
瞧,土樓的門、窗、欄桿的雕刻,古色古香,是我們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20xx年的除夕,我們的,就在這座土樓里與人們一起過年。那是土樓真是喜氣洋洋呀!
各位游客,接下來的一點時間,請大家自己看一看,瞧一瞧,也可以拍一下照,留下美好的記憶。愿我們的古老而神秘的土樓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
福建名景導游詞 篇13
說到福州,就不能不提及鼓山。早在東晉時期,福州民間就流傳“右旗左鼓,八閩二絕”的風水之說,這左鼓即指鼓山,聳立于福州市東郊、閩江北岸,總面積約48平方公里,分為鼓山、鼓嶺、鱔溪、磨溪、鳳池白云洞五大景區(qū)。自宋朝至今皆為游覽勝地,鼓山就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qū)之一。它與福州旗山遙遙相峙,重巒疊嶂、終年蒼翠,山上處處有奇巖,峰峰有洞府,風光旖旎,主峰海拔900多米,對福州風水中占有相當重要的的地位。
青龍鼓山佑民安康
自古以來,福州百姓在選擇及組織居住環(huán)境方面,就有采用封閉空間的傳統(tǒng)。為了加強封閉性,還往往采取多重封閉的辦法,如四合院宅就是一個圍合的封閉空間;多進庭院住宅又加強了封閉的層次,而里坊又用圍墻把許多庭院住宅封閉起來(比如福州的三坊七巷的構(gòu)造)。 作為城市也是一樣,從城市中央的衙署院(或都城的宮城)到內(nèi)城再到廓城,也是環(huán)環(huán)相套的多重封閉空間。在城市的外圍,按照風水格局,基址后方是以主山為屏障,山勢向左右延伸到青龍、白虎山,成左右肩臂環(huán)抱之勢。山的左右為青龍白虎(比如說福州的以金雞山為青龍,大夢山為白虎,于山、烏山把住南門成左右肩臂環(huán)抱之勢),遂將后方及左右方圍合。基址前方有案山遮擋,連同左右余脈,亦將前方封閉,剩下水流的缺口,又有水口山把守,這就形成了第一道封閉圈。如果在這道圈外還有主山后的少祖山及祖山,青龍、白虎山之側(cè)的護山(比如說福州青龍之側(cè)的護山的鼓山;白虎山之側(cè)的旗山)。案山之外的朝山,這就形成了第二道封閉圈?梢哉f風水格局是在封閉的人為建筑環(huán)境外的一層天然的封閉環(huán)境。
由此我們可知,鼓山為作福州的青龍山,守護著福州這塊難得的寶地,保佑著有福之州風調(diào)雨順,人民安康。
鼓山之“鼓”意義非常
鼓山為作福州的青龍山,自有神奇之處,由其頂峰有一如鼓巨石而得名。相傳這支鼓是天上的擂鼓將軍為了鎮(zhèn)住惡龍?zhí)氐亓粝碌。每當風雨交加,石鼓便有簸蕩之聲,那就是鼓將軍在鼓山頂面對海上龍王進犯而擊鼓,號召三軍準備戰(zhàn)斗。
鼓,在易經(jīng)中為震、為東方。易經(jīng)云:震者亨。震來,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其意思是重雷發(fā)向,千里傳聲,有驚無險之象,亦有變動之意。
易經(jīng)《震卦》象征震動的鼓聲:可致亨通。當驚雷鼓動的時候,天下萬物都感到恐懼,然而君子卻能安之若素,言笑如故;即使雷聲震驚百里之遙,作為君子卻能做到從容不迫,表示大丈夫威武不能屈,所以能成就大事。鼓山頂峰的石鼓亦在點醒居住福州的人們,匹夫興亡人人有責。每當國家風云變幻之時,應該走出去,為國效力,由閩化龍之意。
九座山亭有玄機
坐落在鼓山的涌泉寺更為名揚天下,其位列閩剎之冠,是福州的驕傲,素有“既來福州,必游鼓山”之說。
涌泉寺寺院和自然景觀渾然一體,山坡里原有的山泉、峭壁怪石都被巧妙地鑲嵌其中,寺廟前后左右環(huán)抱著蒼郁的古老大樹林,可謂“進山不見寺,入寺不見山”,宛如這寺院是盤古開天地就有,是上天降落在此處。這一典型唐代建筑,坐北朝南,以三級宮殿群,順山勢而上。邁過高高的門檻,一陣佛門清靜的淡雅清香就會撲面而來。很多人走進殿內(nèi),燒上一炷香,虔誠地祈禱、祝福,讓人徒升心安平靜之感。
建造這所寺院的開山祖師神晏更具有傳奇色彩。由于寺院建造在鼓山的燕窩穴上,燕窩發(fā)燕仔燕孫,所以涌泉寺能居僧干眾,蒸蒸口上。相傳當時涌泉寺建成后鼓山香火愈來愈旺。為了讓香客們上山方便,寺院僧眾決定修條上山道路。歷經(jīng)七七四十九天努力,一條彎彎曲曲的石頭山道,從鼓山腳下一直鋪到涌泉寺的大門。
開山祖師神晏看見這條石砌大道,心里很高興?蛇^了幾天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因為這條石砌大道寺院的僧眾,病的病,死的死,香客們也聞知涌泉寺發(fā)生瘟疫,也不敢上山來了。一時間,鼓山涌泉寺僧侶四散奔逃,香客稀少,冷清寥落。
神晏心中好疑惑,為探明原因走到鼓山白云峰頂朝看石道。遠遠望去,隱隱約約中,他發(fā)現(xiàn)整條石道一股兇氣繚繞不散。他連忙再仔細一一辨認,這才驚駭?shù)盟麕缀跏タ刂坪敖谐鰜怼_@條從山腳鋪到涌泉寺大門口的石道,彎彎曲曲就如一條巨大蟒蛇蜿蜒而上,嶺道上的一塊塊石頭板就如蟒蛇身上的鱗甲一片片。那蛇的頭對著涌泉寺大門正張著血盆大口對著燕窩吞吃出門的燕子,這石道分明是“蛇竄燕窩”!這明擺著涌泉寺的風水被這石條道破壞了。
好在神晏不愧為一代大師。他返回涌泉寺,召集眾僧在新修的這條上山石道上建造了九座山亭,從山腳到山門。這條“蟒蛇“變成的石頭道路中間的九座山亭,依次為閩山第一亭、東際亭、仰止亭(今已廢)、觀瀑亭(又名石門亭)、乘云亭、半山亭、茶亭、松關(guān)亭、更衣亭。這九座山亭像九根大鐵釘,牢牢地釘在這條蟒蛇變成的石道上,把這“蟒蛇”斬成七段,使它不能再作怪。之后又從喝水巖修建一條石道,用條石鋪設(shè),直達山門。該道為蜈蚣嶺道,意為蜈蚣叮七寸。蛇怕蜈蚣,這樣這條毒蛇就不能復活了。蜈蚣嶺道鋪設(shè)完,上山道路變得四通八達了。
這一來,蟒蛇不能動彈 了。而化成蟒蛇的那條石道,永遠僵死在那兒,被千人萬人踩。此后,涌泉寺漸漸香火旺盛了,僧眾越來越多,涌泉寺越來越聞名于世終于成了南方著名的佛教圣地。在鼓山其摩崖石刻也很聞名。
福建名景導游詞 篇14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福建省內(nèi)最大的寺廟——泉州開元寺。開元寺占地面積78000 平方米。它規(guī)模宏大,構(gòu)筑壯觀,景色優(yōu)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開元寺初名“蓮花寺“,后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xiàn)名。
人們常說“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實是冤枉了出家人。與世無爭的僧人隱身在高山峻嶺之上,本意是修心養(yǎng)性,卻常成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聞名遐邇。而泉州開元寺就座落在平平無奇的鯉城區(qū)西街,與凡世的隔絕只靠山門前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這無形中縮短了塵世與佛門的距離。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襯,卻多了善男信女的親近,這就是泉州開元寺的獨特之處。
泉州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qū),或許大家想知道,開元寺何以能夠聞名海內(nèi)外呢?那就讓我們一起慢慢領(lǐng)略、細細品味吧。
眼前這座別致的建筑就是開元寺的山門,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則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前后已經(jīng)過幾次火災燒毀與重建,現(xiàn)存建筑是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大家先請看這石柱:上下端略細,中部較粗,呈梭子狀,學名梭柱,據(jù)考證為唐朝的石柱風格,年代已十分久遠了。石柱上還懸掛有一木制對聯(lián)“此地方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這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所寫的。它是泉州這個具有濃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風貌的真實寫照。分坐在天王殿兩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規(guī)制所配置的密跡金剛與梵王。它們怒目挺胸,狀極威嚴,與一般寺廟所雕塑的四大金剛有較大差別,有人謔稱它們?yōu)椤昂吖䦟ⅰ薄?/p>
跨過山門就到了拜亭。站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東西塔和寬敞明亮的東西兩廊對稱地排列在兩旁,而我們所在的位置就在開元寺的中軸線上。佛教傳入我國巳有一千多年歷史,并在中國落地開花,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開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國古建筑的南面為尊和中軸線為主的特點。
拜亭前的這個大石庭,是個“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動。每逢農(nóng)歷二十六日,這里人山人海,梵唄聲聲,一派泉南佛國景象。石庭兩邊分列著八棵200至800歲的大榕樹,陰翳蔽日,盤根錯節(jié),增添了開元寺靜寂、莊嚴的氣氛。樹下排列著11座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古經(jīng)幢、小舍利塔,以及兩只贔屃。庭中還置立著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爐,蓋鈕雕蹲狻猊,爐身周雕幡龍、祥云、蓮瓣、蔓草等紋飾,形制優(yōu)美,雕工精妙。焚帛爐稍后兩側(cè),還有兩座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廂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薩錘太子舍身飼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時留下的痕跡。
在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就是眼前這座大雄寶殿。因傳說建殿之時有紫云蓋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這塊巨匾寫有“桑蓮法界”四個魏碑風格的大亨,以應桑開白蓮之說。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產(chǎn)絲綢。這片地原是大財主黃守恭的桑樹園,后來捐給匡護大師建寺。關(guān)于這件事,有一個很動人的傳說:一天,黃守恭夢見有一個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說等桑樹開白蓮花后就獻地結(jié)緣。幾天后,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深被無邊佛法所感動,果然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其實,黃守恭本為樂善好施之人,桑開白蓮之說乃是人們敬慕佛祖,附會而成,但這一神奇的傳說卻為泉州人民所津津樂道,世代相傳,因而開元寺也得了“桑蓮法界”的美稱。
大雄寶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經(jīng)過唐、南宋、元、明幾次受災與重建,現(xiàn)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遺物。大殿通高20米,面寬九間,進深六間,面積達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遠,外觀雄渾,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壯觀的建筑風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嘆絕。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勢至、韋馱、關(guān)羽、梵王、帝釋等諸天菩薩、護法神將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著密宗六觀音的首座圣觀音以及善才、龍女和兩翼神態(tài)各異的十八羅漢。開元寺歷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禪宗等宗派,而大殿卻能保持這種罕見的規(guī)制,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寶殿還有一個“百柱殿”的雅稱。全殿原計劃設(shè)立柱子一百根,后來因為需要放置佛像和騰出給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長了珩梁,減少了立柱,成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右參政、按察使曾櫻與總兵鄭芝龍重修開元寺紫云大殿時,將其中木柱全部換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豐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時期的海棠花式柱、圓柱、方柱。楞梭柱、蟠龍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間那對16角形輝綠巖石柱,雕刻著古代印度和錫蘭流傳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圖案24幅,引起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它與殿前月臺須彌座束腰處的72幅輝綠巖獅身人面像和獅子浮雕,同為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主印教寺移來的。它們是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繁榮發(fā)達,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歷史見證。
福建名景導游詞 篇15
泉州洛陽橋位于福建泉州東北洛陽江上,宋皇祐五年(1053年)興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是古代漢族橋梁建筑的杰作。泉州洛陽橋是舉世聞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834米,寬7米,有橋墩46座,全部用巨大石塊砌成。結(jié)構(gòu)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梁工程技術(shù)和藝術(shù)水平,體現(xiàn)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
洛陽橋,又稱萬安橋,在市區(qū)東北郊洛陽江入海處,該橋是舉世聞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建橋處海潮洶涌,江寬流急,建橋工程非常艱巨。為此,采用了一種新型建橋方法,即在江底隨橋的中線鋪滿大石頭,筑起一條二十多米寬,里長的水下長堤。然后在石堤上用條石橫直壘砌橋墩,成為現(xiàn)代橋梁工程中“筏形基礎(chǔ)”的先驅(qū)。這種技術(shù),直到十九世紀,歐洲人才開始采用。
為了使橋墩更為牢固,巧妙地利用繁殖“礪房”的方法,來聯(lián)結(jié)膠固石塊。這種用生物加固橋梁方法,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當時,大橋建成后,橋上還裝飾有許多精美的石獅子、石塔、石亭,橋兩端立有石刻人像守護。
洛陽橋的修建成功,轟動了泉州遠近,引起當?shù)卦鞓驘岢,先后造了十大石橋,其中建在晉江上的安平橋,規(guī)模更是宏偉。
洛陽橋是當時泉州郡守宋代大書法家蔡襄倡導興建的,他撰寫的《萬安橋記》碑刻,是書法珍品,為歷代書法家珍視,現(xiàn)保存在橋頭蔡忠惠公祠內(nèi)。
“萬歷三十五年秋地震,橋圮,大石橋折入于海,橋北故址塌南四尺奇。余乃采石從海底結(jié)趾二十三,葺舊三十五,整補扶欄五百,增兩翼鎮(zhèn)風塔各一,折梁重易,關(guān)摟亭榭一新!
中國第一座海灣大石橋洛陽橋(原名萬安橋),素有“海內(nèi)第一橋”之譽,是古代著名跨海梁式石構(gòu)橋,在中國橋梁史上與趙州橋齊名,有“南洛陽,北趙州”之稱,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稱之為“中國古代橋梁的狀元”。世界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也對它做了很高的評價。千百年來,一提起洛陽橋備受贊頌的是北宋一代名臣蔡襄,其實建造洛陽橋的實際主持人卻是盧錫。
福建名景導游詞 篇16
崇武古城: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花崗巖濱海石城-崇武古城,位于惠安崇武半島上。是我國古代東南海疆的一座抗倭名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武半島在我國古代的海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為防備海盜倭寇,江夏侯周德興在崇武建造城池。初筑時,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倭寇攻城六晝夜,城被攻陷,百姓生命財產(chǎn)遭到嚴重損失,鑒此教訓,勸募大修。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四月,福建總兵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屯兵在此,興修城防,演武練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軍事制度和城防設(shè)施。清代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這時全城周長2567米,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00米,基寬5米,墻高7米,有窩鋪26座,城堞1304個,箭窗1300個。四面設(shè)門,東西二門筑有月城,城墻上有烽火臺、了望臺和這放銃炮的虛臺。城墻有二至三層的跑馬道四城邊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向城外的涵溝。城內(nèi)原建有捍寨、墩臺、館驛、軍營和演武廳等,構(gòu)成一套比較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此后,城防已失去軍事上的作用,又因長期廢棄,城墻失修倒塌。1983年,由國家撥款進行全面修復。歷史上曾經(jīng)為國立下不朽功績的古城,又屹立于崇武半島上。1987年舉行“崇武古城創(chuàng)建六百周年紀念活動”及學術(shù)討論會,引起了中外學者的巨大興趣,它是民族的驕傲,歷史的豐碑。
福建名景導游詞 篇17
九日山是有無石不刻字之美譽。它以溪流蕩漾, 峰巒晴濃,奧衍明秀,陷為一區(qū)的迷人景色,被授予 國家風景名勝區(qū)。
在去九日山的路上,我心里“砰砰”直跳,只想 快點看到九日山。一會兒,就到了九日山了。我一進 山門,就看到一座很大的寺廟,那就是延福寺。我們 走了進去,啊!真壯觀,寺前面是三座宏偉的金色佛 像,兩邊是十八羅漢,它們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看 得我眼花繚亂。
出了延福寺,再走上去,就是菩薩泉。以前,泉 里的水清清的,可現(xiàn)在卻被有的游人弄得臟乎乎的 了,看著真不好受。
我們又繼續(xù)向前走,走了走,不知不覺就到了一 眺石邊,我們站在一眺石上,向遠眺,豐州的景色大 半收在眼底,真美!看夠了,我們再向右邊走,走到 了石佛巖。傳說豐州以前經(jīng)常發(fā)生火災,就請一些工 匠來雕一個就山上的一塊大巖石雕一座佛像,這個佛 像是用來振災的。
順著彎彎曲曲的石道走了幾分鐘,我看到有一塊 石碑,石碑上寫著八戒石從哪邊走。物們按石碑上指 的,去看八戒石。因為要去八戒石必須要走很遠的 路,但我還是決定去看看。在路上,我走得口都干 了,腳也酸了,可我還是堅持向前走。過了一會兒, 我果然找到了八戒石——一塊大大的石頭,那模樣還 真有點像豬八戒呢。
看完了八戒廠,我們接著游覽了“天下第一 福”、“文東夫人的廟”……
要回家了,我戀戀不舍地走出延福寺,心想:九 日山真不愧是我們豐州引以為豪的風景名勝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