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導游詞開場白(精選5篇)
福建導游詞開場白 篇1
鼓浪嶼是廈門西南禺的一座小島,面積1.77平方千米,以700米寬的海峽與市區(qū)相隔。島上四季如春,島上樹木叢生,丘陵起伏,有海上花園的美稱,是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因為島上有一中空巨石,海浪拍擊聲如鼓鳴而得名。島上最高處叫日光巖,附近有民族英雄鄭成功當年訓練水師的水操臺遺址。海邊有菽莊花園,花園旁邊的金色沙灘,為天然海濱浴場。島上無車輛,清雅脫俗。尤為游人所贊賞的是,此地的居民文化素質(zhì)非常的高,鋼琴擁有量為全國第一。月下風中,琴聲悠揚,漫步其間,韻味無窮,給人以極其優(yōu)美的藝術(shù)享受。
日光巖俗稱“晃者”,位于島的中央,是鼓浪嶼的最高峰(海拔92.7米)。從山腳沿石梯登臨而上,沿途有日光巖寺、蓮花庵。古避暑洞。鄭成功水操臺遺址以及歷代名人的多處題刻。巖頂筑有圓臺,站立其間,憑欄遠眺,廈鼓風光盡收眼底。裕莊花園坐落于鼓浪嶼的南端,分“補山”園和“藏海”園兩部分,以園飾海,以海拓園,整座花園設(shè)計精巧,園內(nèi)主要建筑“四十四橋”就建在海上,橋上有觀釣臺。渡月亭和“海闊天空”。“枕流”等事臺疊石。
浩月園位于鼓浪嶼的東南隅,全園占地面積約為2萬平方米,為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而建。園內(nèi)景點包括鄭成功青銅群雕。鄭成功巨型石雕像。鄭成功微雕展覽館。鄭成功碑廊;实鄣睢<す馕枧_?兹笀@。皓月休閑度假俱樂部等。其中鄭成功青銅群雕是以青銅鑄成的半圓半浮大型群雕,為目前國內(nèi)歷史人物青銅群雕中罕見的一組;鄭成功巨型石雕像,高15.7米,重1400噸,用625塊花崗巖組成,整座雕像拔地凌空,氣宇軒昂,己成為廈門的重要標志和象征物。
福建導游詞開場白 篇2
崇武古城: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花崗巖濱海石城-崇武古城,位于惠安崇武半島上。是我國古代東南海疆的一座抗倭名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武半島在我國古代的海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為防備海盜倭寇,江夏侯周德興在崇武建造城池。初筑時,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倭寇攻城六晝夜,城被攻陷,百姓生命財產(chǎn)遭到嚴重損失,鑒此教訓,勸募大修。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四月,福建總兵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屯兵在此,興修城防,演武練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軍事制度和城防設(shè)施。清代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這時全城周長2567米,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00米,基寬5米,墻高7米,有窩鋪26座,城堞1304個,箭窗1300個。四面設(shè)門,東西二門筑有月城,城墻上有烽火臺、了望臺和這放銃炮的虛臺。城墻有二至三層的跑馬道四城邊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向城外的涵溝。城內(nèi)原建有捍寨、墩臺、館驛、軍營和演武廳等,構(gòu)成一套比較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此后,城防已失去軍事上的作用,又因長期廢棄,城墻失修倒塌。1983年,由國家撥款進行全面修復。歷史上曾經(jīng)為國立下不朽功績的古城,又屹立于崇武半島上。1987年舉行“崇武古城創(chuàng)建六百周年紀念活動”及學術(shù)討論會,引起了中外學者的巨大興趣,它是民族的驕傲,歷史的豐碑。
福建導游詞開場白 篇3
崇武古城: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花崗巖濱海石城-崇武古城,位于惠安崇武半島上。是我國古代東南海疆的一座抗倭名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武半島在我國古代的海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為防備海盜倭寇,江夏侯周德興在崇武建造城池。初筑時,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倭寇攻城六晝夜,城被攻陷,百姓生命財產(chǎn)遭到嚴重損失,鑒此教訓,勸募大修。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四月,福建總兵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屯兵在此,興修城防,演武練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軍事制度和城防設(shè)施。清代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這時全城周長2567米,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00米,基寬5米,墻高7米,有窩鋪26座,城堞1304個,箭窗1300個。四面設(shè)門,東西二門筑有月城,城墻上有烽火臺、了望臺和這放銃炮的虛臺。城墻有二至三層的跑馬道四城邊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向城外的涵溝。城內(nèi)原建有捍寨、墩臺、館驛、軍營和演武廳等,構(gòu)成一套比較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此后,城防已失去軍事上的作用,又因長期廢棄,城墻失修倒塌。1983年,由國家撥款進行全面修復。歷史上曾經(jīng)為國立下不朽功績的古城,又屹立于崇武半島上。1987年舉行“崇武古城創(chuàng)建六百周年紀念活動”及學術(shù)討論會,引起了中外學者的巨大興趣,它是民族的驕傲,歷史的豐碑。
福建導游詞開場白 篇4
清源山位于泉州北郊,故俗稱北山;又因峰巒之間常有云霞繚繞,亦稱齊云山。面積62平方公里,主景區(qū)距泉州城市區(qū)3公里。清源山是閩中戴云山余脈,峰巒起伏,巖石遍布盎然成趣,多處勝景天成,為572米,山脈綿延20公里,象形巖石,千奇著名自然景區(qū),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譽,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據(jù)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fā)于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占地經(jīng)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fā)展為多種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臺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
山門,老君巖的山門,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臺,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著“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jié)為窗飾掛落的石構(gòu)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老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shù)瑰寶。它刻于宋代,歷經(jīng)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據(jù)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說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千手巖,千手巖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巖處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紅墻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shù)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觀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態(tài)極佳。兩旁壁上的十八羅漢畫像,神態(tài)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巖寺中常年暮鼓晨鐘,香火不絕,寺前蒼松翠柏,峰石嶙峋,別有一番情趣。
彌陀巖,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qū)幽谷梵音意境區(qū)內(nèi)的主要景點之一。。過了千手巖,沿古道拾級布上,經(jīng)振衣亭即到彌陀巖山門,門柱鐫有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撰寫的一對楹聯(lián):每慶安瀾堪縱目,時觀膏畝可停驂,可見這里是登高望遠,把酒臨風的好去處。彌陀巖的仿木石構(gòu)石室,建于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老派1364)。室內(nèi)的元代石雕阿彌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鑿而成,高5.77米,寬2.5米,頭結(jié)螺髻,足踏蓮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莊大方,慈祥和善。
福建導游詞開場白 篇5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是1982年國務院委托國家計委批準成立的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1983年成立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代管張家界村,袁家界村,公園總面積4810公頃,森林覆蓋率98%,木材蓄積量35萬立方米。公園常駐人口3800人,管理處干部職工1500人。公園以獨特的石英砂峰林地貌著稱,集“雄、奇、幽、野、秀”為一體,是“縮小的仙境,擴大的盆景”。公園已開辟黃石寨、金鞭溪、鷂子寨、袁家界等精品游覽線,130多處精華景點。公園不僅自然景觀奇特,而且動植物資源異常豐富。有木本植物93科517種,觀賞植物720種,鳥類13科41種,獸類28種,有“天然植物園”、“動物王國”之稱。隨著旅游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公園不斷發(fā)生新的變化。由昔日以營林生產(chǎn)為主的單一經(jīng)營發(fā)展到農(nóng)林商與生態(tài)旅游為一體,保護與開發(fā)相協(xié)調(diào)的實體。旅游帶動戰(zhàn)略的實施,迎來了越來越多的海內(nèi)外旅游觀光客人,也帶來了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園以來,共接待中外游客1600萬人次,實現(xiàn)旅游收入27億元。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以峰稱奇,以谷顯幽,以林見秀,三千座石峰拔地而坡,形態(tài)各異,峰林間峽谷幽深,溪流潺潺。春天山花爛漫,花香撲鼻;夏天涼風習習,最宜避暑;秋日紅葉遍山,山果掛枝;冬天銀裝素裹,滿山雪白。公園一年四季氣候宜人,景色各異,是人們理想的旅游、度假、休閑目的地。
作為最早建設(shè)的國家森林公園,在不斷探索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發(fā)揮了森林公園的領(lǐng)頭和表率作用,得到了國家和省市有關(guān)部門的充分肯定和社會的認可。公園先后榮獲“全國民族團結(jié)進步模范單位”、“全國文明森林公園”、“全國森林防火工作先進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等光榮稱號,公園管理處所屬黃石寨管委會、金鞭溪管委會先后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稱號。不懈奮斗、永遠向前,是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人的精神,華夏第一園、國際知名園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