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韶關(guān)丹霞山導(dǎo)游詞
別傳寺自建成后曾幾經(jīng)遭受兵劫和火災(zāi),許多殿宇僅存遺跡。1980年,本煥禪師到寺住持,重建了別傳禪寺,其中包括大原省長葉選平在別傳寺雄寶殿、天王殿、鐘樓、鼓樓、禪堂、念佛堂、三圣殿、觀音堂菩提精舍、客堂、齋堂、老人堂以及僧舍等十多座建筑。這些建筑背靠長老峰,而對云海,前后相聯(lián),左右對稱。整個建筑群紅墻黃瓦,斗拱飛檐,輝煌而又不失莊嚴(yán)。別傳寺于1984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八開光,全國佛教協(xié)會趙仆初會長于1986年春來訪時,賦七律《丹霞山贈本煥和尚》云:“群峰羅列似兒孫,高坐丹霞一寺尊;定力能經(jīng)桑海換,叢林尚有典型存。一爐柏子參禪味,七碗松濤覓夢痕;未得遍行堂集看,愿將半偈鎮(zhèn)山門!薄 ∶慨(dāng)別傳寺的僧人早晚功課及佛事之時,鐘鼓齊鳴,磬魚同響,梵吹這音彌漫半山。此般景象無論古今丹霞十二勝景中,均列此一景,古稱“杰閣晨鐘”,今言“別傳梵吹”。
杰 閣 晨 鐘[清]范秉秀逼天高閣絕囂塵,乍聽疏鐘耳一新。鯨吼龍吟真似幻,山鳴谷應(yīng)幻猶真。五更夢里虛無境,六十年人汗漫身。長老峰前敲月落,教人獨(dú)起立清晨。
出別寺便可看到不遠(yuǎn)處有一大樹,枝葉婆娑。走近細(xì)看,可辨清樹干一里一外,是兩棵不同科目的樹相互依存著。它們枝葉交錯不分彼此,但又各現(xiàn)姿容,好象久別重逢的情人,互想擁抱著站立在幽靜的山谷間。古人有詩云“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笨梢娗叭艘曾x鴦名此樹,不無道理。那這不同科目的樹是怎么連在一起?你又知道答案嗎? 雙池碧荷,原稱雙沼碧荷,為丹霞古十二景之一。位于中層風(fēng)景區(qū)右側(cè),這里有3米高的巨石崛起,形似平臺,平臺上鑿有兩個石池,一大一小,猶如兩面明鏡,所以又有人稱它為雙鏡池。古時池中曾有一種名貴的荷花,錦邊蓮,其花白瓣紅點,中含淺碧,是稀有名貴的品種。
丹霞山的石峽僅此一處,是登山頂所必經(jīng)之路。這里石裂為二,形如合掌,中間露出一峽道,高達(dá)數(shù)丈。峽內(nèi)幽暗時有如昏暮,仰視只見天光一線,從峽頂斜射而入。其景觀之奇特,完全是天造地設(shè)。從石峽中攀登而出便是二關(guān)門,它皆以方石筑成,狹隘僅可通人,這里下臨石峽,上望霞關(guān),古人所言“一卒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敵”,可為二門關(guān)寫照。
由丹霞山的中層到上層,本無道可通,后人在二關(guān)門后的懸崖峭壁上開鑿石階,并在旁邊安上鐵索鏈,才成為通道。這里是一處裸露的紅巖峭壁,兩旁空曠,無所依傍,百丈丹崖直下澗底。站在丹梯之上,盡管能縱目如簇的翠峰、似練的錦江,卻令人目眩心悸,不敢在此久滯連。在丹梯的右下方石壁上鐫刻著“宜若登天”四個大字,形象地道出了此處的險景。 丹梯鐵索的上端是霞關(guān),舊稱海山門,為登山踏的唯一隘口。它采用丹霞山的紅色砂巖砌就,高2.5米,寬3米,關(guān)門狹窄僅0.8米。這一路上穿石峽,過二關(guān),攀丹梯鐵索,一處險于一處,最后出得霞關(guān),就到達(dá)上層風(fēng)景區(qū)了。
在上層風(fēng)景區(qū)最南端,有丹霞山的觀日亭.它在長老峰之頂,觀日亭分上下兩層。有人說過,在丹霞山觀日出絕不下于在黃山蓮花峰觀日出。也有人盛贊:“游盡日出風(fēng)景地,獨(dú)有丹霞日出美。”如果遇上天氣不好,在東方天際,云層涌動之處,一片淡橙色的霞光隱隱泛起。驀然,一條秀眉般微彎狹長的光帶出現(xiàn),接著是無限的紅波由天外鋪來,這時太陽慢慢升高著,如一顆滾賀的火球,忽浮忽沉,歷經(jīng)兩三次起落后才繼續(xù)往上升騰。
有的朋友曾慨嘆,幾次上丹霞山都看不到日出,這是因晴雨不常,要靠碰得巧。即使有日出,壯觀與否也要取決于季節(jié)及天氣。一般來說,夏末和秋冬季節(jié)較為適宜,最好是前一天下午下了點小雨,接著天晴,第二天薄霧繚繞,那可是觀賞壯觀日出的難得機(jī)會了。
螺頂浮屠位于海螺峰的峰頂。“浮屠”是梵語“佛陀”的譯音,有人用它來稱佛教供奉佛骨、佛像或收藏佛經(jīng)、保存僧人遺體的建筑物,一般稱為“塔”,這座丹霞山上的則是舍利塔。螺頂浮屠建于清康熙六年,為正方形紅巖板石結(jié)構(gòu),由祭坪、基座、塔身三部分組成。祭坪用石板鋪就,四面設(shè)有供臺,四周雕石為欄桿;塔身四層,高8.37米,四角立石柱。這座塔的建筑頗具規(guī)模,是別傳寺鼎盛時期的佐證。
在海螺峰龍王巖前,有一丹霞古十二景之一的乳泉春溜。乳泉又稱石乳泉,泉水自巖下汩汩而出,清冽甘甜,滑如石乳。清代順治年間,仁化有一讀書人,叫劉松濤,在此攻讀詩書,見甘泉清爽,即鑿井兩口。李永茂買下此山后,他的侄子李經(jīng)宇隱居于此,依巖建造樓閣,取名“龍王閣”,并筑亭護(hù)井,點綴松篁,使這里的風(fēng)景別具神韻,成為丹霞古十二景之一。可惜年長日久,昔日亭閣已全傾圯,僅剩二井盈盈,清泉依舊。如逢春日,泉流洶涌,瀉下深澗,潺緩有聲,令人發(fā)思古之幽情,嘆天地之靈氣。位于海螺峰與寶珠峰中間背山谷有一條4米長的巨石,該石勢如長虹,又平整如橋面,是由海螺峰去寶珠峰的唯一通道。“橋”的兩側(cè),一邊下臨深壑,一邊連著山崖。連山崖的一邊,篁竹繁生,清幽奇秀。此處又是觀看日出的好地方,盡管角度不同但與長老峰觀日出仍有異曲同工之妙! ∮伞昂鐦颉崩^續(xù)往東行,有一片松林,如海如云。山風(fēng)徐來,林海松濤嘩然作樂,時兒像海潮驟來,萬馬奔騰;時兒又象輕歌曼舞。在這里聆聽大自然的天簌,會使你煩念頓消,超塵脫俗而心境愉悅。舵石朝曦位于寶珠峰的北端,是本山的最高點。丹霞山本體山峰的形狀宛如一艘巨輪,泊于錦江之畔。寶珠峰在船尾,峰頂東南端崛起一塊紅石,就象船舵一般,因此得名“舵石”。每當(dāng)旭日東升的時候,這里金光璀燦,朝霞似錦,一草一木,一石一巖都反射出金紅色的光彩,十分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