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蘆笛巖景區(qū)導游詞(精選3篇)
桂林蘆笛巖景區(qū)導游詞 篇1
蘆笛巖位于桂林市西北的桃花江畔,距市中心6公里,是一個以游覽巖洞為主、觀賞山水田園風光為輔的風景名勝區(qū)。巖洞猶如一座用寶石、珊瑚、翡翠雕砌而成的宏偉、壯麗的地下宮殿。這些千姿百態(tài)的鐘乳石是由于地下水的作用,溶解巖石中的碳酸鈣,經(jīng)過上百萬年的沉淀結晶堆積而成的。因此,蘆笛巖被人們譽為"大自然藝術之宮"。
洞內有獅嶺朝霞、紅羅寶帳、盤龍寶塔、原始森林、水晶宮、花果山等景觀,令游客目不暇接。從唐代起,歷代都有游人蹤跡,現(xiàn)洞內存歷代壁畫77則。自1959年發(fā)現(xiàn)并開發(fā)后,如今已建有餐廳、茶室、水榭、湖池、曲橋,并設游船,廣植花木,成為中外游客游覽桂林時必至的旅游熱點。 蘆笛巖的特點是洞中滴水多,石鐘乳、石筍、石柱發(fā)育成為洞中的填塞物也特別多。游人進洞,在林立的石柱縫隙中間轉來轉去,加上彩色燈光的照耀,如同置身仙境一般。蘆笛巖的景觀,不僅精致美觀,而且珠聯(lián)璧合。滿洞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等等,好似象牙雕刻,仿佛黃楊木雕,美觀異常。
蘆笛景區(qū)由桂林市最高的山峰——侯山和最美的溶洞——蘆笛巖以及桃花江、芳蓮池等山體水景組成。
蘆笛巖洞內鐘乳石奇麓多姿,壯麗宏偉,特色在于以玲瓏、瑰麗、虛幻著稱。蘆笛巖最寬闊、最美的部分在“水晶宮”,老版《西游記》曾在此拍攝取景。其位于古地下湖最深之處,高度向四周逐漸變小,但鐘乳石四懸,如盞盞宮燈,輝煌高貴;當回望時,又如“漁歌唱晚”般,晚霞滿天,令人驚嘆。
此外,巖洞內還發(fā)現(xiàn)古代壁書170則,不少為文人、僧侶和游覽者的題名、題詩,古韻猶存。
桂林蘆笛巖景區(qū)導游詞 篇2
桂林山水甲天下,蘆笛美景堪至佳。蘆笛巖是桂林山水的一顆璀璨明珠。她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是一個以游覽巖洞為主、觀賞山水田園風光為輔的風景名勝區(qū)。蘆笛巖洞深240米,游程 500米。
洞內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瓏剔透的石筍、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瑯滿目,組成獅嶺朝霞、紅羅寶帳、盤龍寶塔、原始森林、水晶宮、花果山等景觀,游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譽為“大自然的藝術之宮”。
蘆笛巖洞深240米,游程500米。約70萬年前,因地下水沖刷和溶蝕,含碳酸鈣的滴水、流水與積水,因水分揮發(fā),二氧化碳重新沉淀,形成了千姿百態(tài)的鐘乳石奇觀。自洞頂垂下的叫石乳,自地上向上生長的叫石筍,石乳與石筍連接成石柱、石幔、石枝、石花、石瀑等;一些石頭中空,敲擊時發(fā)出的聲音清越入耳,又稱石琴、石鼓、石鐘;回乳石中含方解石微粒,在洞內五彩燈光的映照耀反光,便形成"鉆石山"、"高峽飛瀑"等奇觀。巖洞內共分"石幔層林"、"天柱云山"、"水晶宮"以及"曲徑畫廊"四個洞天,有"獅嶺朝霞"、"高峽飛瀑"、"原始森林"、遠望山城"、"盤龍寶塔"等20處景點,被譽為"大自然的藝術之宮"。
這些千姿百態(tài)的鐘乳石是由于地下水的作用,溶解了巖石中的碳酸鈣,再經(jīng)過上百萬年的沉淀堆積結晶而形成的,所有的景觀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沒有一點人工修飾,因此,蘆笛巖被譽為“大自然的藝術之宮”。蘆笛巖不僅擁有秀麗的景色,還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巖洞內共發(fā)現(xiàn)古代壁書一百七十則,不少是文人、僧侶和游覽者的題名、題詩,作者來自全國各地,題材以游覽記事為主。
蘆笛景區(qū)由蘆笛巖以及桃花江、芳蓮池等水體水景和侯山組成,山水相依, 構成了一幅秀美的山水田園風光圖。
桂林蘆笛巖景區(qū)導游詞 篇3
桂林山水甲天下,蘆笛美景堪至佳。蘆笛巖是桂林山水的一顆璀璨明珠。她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是一個以游覽巖洞為主、觀賞山水田園風光為輔的風景名勝區(qū)。蘆笛巖洞深240米,游程 500米。
洞內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瓏剔透的石筍、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瑯滿目,組成獅嶺朝霞、紅羅寶帳、盤龍寶塔、原始森林、水晶宮、花果山等景觀,游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譽為“大自然的藝術之宮”。
蘆笛巖洞深240米,游程500米。約70萬年前,因地下水沖刷和溶蝕,含碳酸鈣的滴水、流水與積水,因水分揮發(fā),二氧化碳重新沉淀,形成了千姿百態(tài)的鐘乳石奇觀。自洞頂垂下的叫石乳,自地上向上生長的叫石筍,石乳與石筍連接成石柱、石幔、石枝、石花、石瀑等;一些石頭中空,敲擊時發(fā)出的聲音清越入耳,又稱石琴、石鼓、石鐘;回乳石中含方解石微粒,在洞內五彩燈光的映照耀反光,便形成"鉆石山"、"高峽飛瀑"等奇觀。巖洞內共分"石幔層林"、"天柱云山"、"水晶宮"以及"曲徑畫廊"四個洞天,有"獅嶺朝霞"、"高峽飛瀑"、"原始森林"、遠望山城"、"盤龍寶塔"等20處景點,被譽為"大自然的藝術之宮"。
這些千姿百態(tài)的鐘乳石是由于地下水的作用,溶解了巖石中的碳酸鈣,再經(jīng)過上百萬年的沉淀堆積結晶而形成的,所有的景觀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沒有一點人工修飾,因此,蘆笛巖被譽為“大自然的藝術之宮”。蘆笛巖不僅擁有秀麗的景色,還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巖洞內共發(fā)現(xiàn)古代壁書一百七十則,不少是文人、僧侶和游覽者的題名、題詩,作者來自全國各地,題材以游覽記事為主。
蘆笛景區(qū)由蘆笛巖以及桃花江、芳蓮池等水體水景和侯山組成,山水相依, 構成了一幅秀美的山水田園風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