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精選29篇)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1
開陽南江大峽谷,距貴陽市六十余公里,以氣勢宏大的喀斯特峽谷風光和類型多樣、姿態(tài)萬千的瀑布群落為特色,是美學價值和科學價值都很高的風景區(qū)。
峽谷全長四十多公里,最深處達三百九十八米,經科學考察結果顯示:南江峽谷地層古老,河谷深切,為典型的低中山峽谷地貌景觀,十分壯麗優(yōu)美。峽谷內有自然景觀八十余處,各種姿態(tài)瀑布四十多條,最高落差達二百五十余米。
景區(qū)現(xiàn)已開發(fā)十八點四公里,旅游者可順江在碧玉般的江水中進行驚險刺激的漂流,也可漫步于峭壁棧道,還可穿越典型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峭壁上有藏酋猴、獼猴,河中鴛鴦、野鴨暢游,魚兒成群可見,江上魚鷹白鷺小鳥飛翔,野趣盎然。
南江大峽谷已具備了建立生態(tài)旅游示范區(qū)豐富的自然資源,每晚的民族歌舞讓你流連忘返,天然泉水游泳池、惟妙惟肖的釋伽牟尼佛彌勒佛以及忽隱忽現(xiàn)眾多佛像構成的萬佛山,戶外燒烤,跨江溜索更讓您心曠神怡,開心盡興.
南江大峽谷,典型的喀斯特原始森林不僅造就了石上森林、樹抱石等景觀,也使景區(qū)落目皆綠、空氣清新,兩岸瀑布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為大峽谷錦上添花。陡峭的大峽谷更讓南江陡添一份豪氣。峽谷深處的千米棧道可謂全國之最,人行其中可謂觀潤眼景,飲山泉水、吸清新氣、沐森林浴、登健身山、聽蟲鳥鳴,心曠神怡,疑是仙人。難怪著名的地理環(huán)保專家香港大學吳祖南教授游后稱之為“貴州的香格里拉”。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2
梵凈山位于貴州省的江口、印江、松桃、三縣交界處,面積41900公頃,1978年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qū),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同年加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qū)網,主要保護對象為亞熱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及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植物。
梵凈山是武陵山脈的主峰,最高海拔2572米,具明顯的中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特征。本區(qū)為多種植物區(qū)系地理成分匯集地,植物種類豐富,古老、孓遺種多,植被類型多樣,垂直帶譜明顯,為我國西部中亞熱帶山地典型的原生植被保存地。區(qū)內有植物種數(shù)20xx多種,其中,高等植物有1000多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珙桐等21種,并發(fā)現(xiàn)有大面積的珙桐分布;脊椎動物有382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黔金絲猴等14種,并為黔金絲猴的唯一分布區(qū)。梵凈山不僅是珍貴的生物資源庫,也是我國歷史上佛教名山之一,自然風光奇特,人文歷史遺跡保存較多,為尚待開發(fā)的旅游勝地。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3
西湖位于杭州市區(qū)西面,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總面積5.6平方公里,環(huán)湖一周約15公里,蘇堤與白堤把全湖隔為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5個部分。
西湖風光秀麗,景色迷人,自古以來就是名勝。“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西湖三面環(huán)山,秦時西湖還是一個海灣,北面寶石山,南面吳山,隔水相對是伸出海灣的岬角。海潮帶來大量泥沙,日積月累,直至隋朝時將西湖與海水隔開,這種由古代淺海演變而成的湖泊在地質學上稱作“瀉湖”。
西湖風景優(yōu)美,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極多。宋柳永有詞《望海潮》形容杭州:“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重湖疊獻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可見宋時西湖盛況。
南宋畫院中的畫家馬遠、陳清波等,畫了許多西湖風景畫,這些山水風景畫的題名就是西湖十景的由來。清康熙帝南巡時題十景,勒石鐫碑成了名勝,一直沿用至今。十景為:蘇堤春曉、平湖秋月、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雙峰插云、三潭印月、南屏晚鐘、雷峰夕照、曲院風荷、斷橋殘雪。
近幾年來,隨著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景點的整修,1985年評選了西湖新十景:虎跑夢泉、龍井問茶、云棲竹徑、滿隴桂雨、九溪煙樹、吳山天風、玉皇飛云、寶石流露、阮墩環(huán)碧、黃龍吐翠。這新老十景的題名,使西湖充滿了詩情畫意。
西湖四時有花,四季景色不同,晨昏各異令人流連忘返。
杭州西湖如今已名聞世界,被譽為東方的瑞士。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4
風情浪漫,椰風海韻醉游人。景色如畫,溫泉奇特,在興隆華僑旅游度假城,利用自然景觀興建亞洲風情園,游客可以在園內了解到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新加坡及印度等國家建筑風格。 興隆華僑農場,曾經接待安置過來自世界21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歸國華僑,雖然歸國華僑在這里已經居住20至50年,但他們仍然記得原僑的各種文化,大部分人會說純正的馬來西亞,印泥,泰國及越南等國的語言,保留著東南亞各國的生活方式,習俗。太陽河畔歌聲發(fā),物內桃園在此中。在風情園游客可以領略東南亞的文化,禮儀和飲食文化。欣賞那由印泥歸國華僑及其后裔表演的含有濃郁印泥民族風情的歌舞。游客可以虔誠祭拜泰國的“四面佛”,并有機會品嘗東南亞風味的各種飲食。無論是輕歌慢舞或是狂舞勁歌都可享盡人生。與椰數(shù)相映,晶瑩剔透,在燈朦朧夜融融時分更顯醉人魅力。也是椰島東海旅游風景線一顆璀璨的新星。興隆亞洲風情園可說是綠的世界,歌的海洋,美的環(huán)境。在那里定會給您的浪漫之旅留下經典回憶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5
閣廟原名天后廟、海覺寺、正覺禪院等,是媽祖閣的俗稱,位于澳門的東南方,面海背山。
媽閣廟相傳是福建人于明朝年間為“媽祖”所建,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傳說“媽祖”是福建莆田人,姓林,宋朝人,自幼即可預知吉兇,長大后吃齋未嫁,享壽28歲,死后常顯靈于海上,可幫助商人和漁民化險為夷,故來自福建的漁民就共同興建了媽閣廟,到清朝康熙年間,“媽祖”被加封為“天后”,是航海人的“護航海神”。
媽閣廟正門的橫梁上由“媽祖閣”三個金字,左右的對聯(lián)為“德周化宇;澤潤生民”,依次往里由大殿、石殿、弘仁殿、觀音閣等建筑組成,這些建筑具有傳統(tǒng)的古老佛教的特色,具有很大歷史意義,可以說,澳門的歷史和媽閣廟血脈相連,不可分割。
在澳門人心目中,媽閣廟的地位非常高的,毫不夸張地說,澳門的各行各業(yè)都離不開媽閣廟,因此,媽閣廟的香火很盛,是一座位于鬧市區(qū)的傳統(tǒng)廟宇,而每年農歷的三月二十三則是娘0誕辰,在這一天,澳門人都會有各種祭祀活動,非常隆重。
澳門的葡文名稱“MACAU”一詞,則來源于“媽祖”的粵語音轉“馬交”;澳門的貨幣——澳門元也曾以媽閣廟作為圖案,這些都足以顯出媽閣廟在澳門的地位。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6
麗江瀘沽湖山美、水美、人更美,這里既是著名的女兒國,又是歌舞的王國,一經踏上這片熱土,游人無不為那遠遠近近、悠悠揚揚的“阿哈巴拉”所動容,無不為那如巨龍滾動的甲搓所吸引?茨沁h方漂來的豬槽船,載著阿妹,向你招手,向你放喉:“啊朋友,來了就莫走,阿妹陪你到月落西山頭”。
瀘沽湖位于云南寧蒗縣與四川鹽源縣之間的崇山峻嶺中,距寧蒗縣城69公里。湖面積5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5米,最深處達93米。湖水清碧,最大能見度為12米,是云南海拔最高的湖泊,也是中國最深的淡水湖之一……湖水向東流人雅礱江、金沙江,屬長江水系。整個湖泊,狀若馬蹄,南北長而東西窄,形如曲頸葫蘆,故名瀘沽湖。瀘沽湖不僅水清,而且島美。瀘沽湖四周青山環(huán)抱,湖岸曲折多灣,共有17個沙灘、14個海灣;湖中散布5個全島、3個半島、1個海堤連島,一般高出水面15至30公尺,遠看象一只只綠色的船,飄浮在湖面。其中,寧蒗一側的黑瓦吾島、里無比島和里格島,成為湖中最具觀賞和游覽價值的三個景點,被譽為“蓬萊三島”。
瀘沽湖分為5個景區(qū),分別是瀘沽湖及湖周邊的摩梭村落、永寧(扎美寺和永寧溫泉)、阿夏幽谷、格母女神山和小落水村。
瀘沽湖是我國西南高原上的一顆誘人的明珠,摩梭人稱它為“謝納米”,意思是“母湖”,母親的湖。這里是東方古老神秘的“女兒國”,征服了來自世界各國的獵奇探勝者。這里的摩梭人是中國唯一的母系氏族。摩梭人世代生活在瀘沽湖畔,他們至今仍保留著由女性當家和女性成員傳宗接代的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不婚、女不嫁、結合自愿、離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俗稱走婚),仍然保留著古代早期對偶婚特點的“阿夏”婚姻形態(tài)。
摩梭少女的風姿,獨木輕舟的典雅,此起彼伏的漁歌,堪稱“湖上三絕”。在瀘沽湖的每個山灣村寨,你都可以看到那些穿著秀麗衣裝,落落大方,清秀美貌的摩梭姑娘。
瀘沽湖美麗的身形像一個馬蹄印,相傳這是格姆女神和她的“阿夏”瓦如卡那男神相會那晚,因纏綿沉醉,男神跨上神馬剛準備離去時天就亮了,天亮后他再不能回去了,神馬被韁繩一緊而踏下一個深深的馬蹄窩,馬背上的男神化成了東邊回頭望的瓦如卡那山,女神傷心的眼淚注滿了馬蹄窩,她自己化成了格姆山。這是一個被愛情的眼淚注滿的湖泊。你看懂它馬蹄印形的故事后,再走湖畔的摩梭村寨,就準備好了一個暢游“女兒國”的美麗心情。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7
香港圓玄學院由該院的董事會主席趙鎮(zhèn)東的叔叔趙聿修等人于1946年創(chuàng)建,位于香港新界荃灣三疊潭。因趙鎮(zhèn)東的父親曾在廣東道教羅浮山入道,所以圓玄學院從道脈上來講與羅浮山有聯(lián)系。該院以道、儒、釋三教合一為特色,院名稱“圓玄學”:“圓”意指佛教,“玄”指道教,“學”指儒學。圓玄學院崇奉儒釋道三教圣神,以“弘揚三教、倡行八德”為宗旨,于1956年注冊成為慈善組織,積極推動社會慈善公益及興學育才事業(yè)。
圓玄學院為靜修之地,經幾代主席的領導籌劃,道務不斷發(fā)展,院內建設亦日見規(guī)模,明性堂、三教牌坊、知止樂閑亭、報本堂、愛日亭、三教大殿、八德碑、龍華樓、藏經閣、元辰殿、雅石館、道德經碑一一落成,廟宇殿堂、寶塔經壇莊嚴宏偉,亭臺樓閣、圓池花圃清幽古雅,既為善信祭禱祈禳的宗教場所,也是坊眾旅客游覽的勝地。
1957年,趙聿修道長接任董事會主席。趙道長力倡三教同源,認為“道之大源出于天,天理之賦于人心者為同然之善……明心見性之學,以儒釋道三教感人至深”。1967年,三教大殿開建,1971年建成,殿內供奉釋迦牟尼、老子道君、孔子先師。三教大殿的落成,標志著圓玄學院進入全新的發(fā)展階段。
圓玄學院主要建筑三教大殿,分上下二層,上層供奉太上道德天尊、大成至圣;先師、釋迦牟尼,下層供奉六十甲子神像。三教大殿前兩側建有鐘;樓、鼓樓,另有關帝殿、呂祖殿及丹房。前有石牌樓,院內還有雕塑、池塘、花園,辦有素食館,設有骨灰堂等,是港九最大的道場之一。圓玄學院為董事會制。圓玄學院不僅建筑日趨規(guī)模,并在計劃進一步擴建,還建有圖書館,藏有三教經典和有關書籍。1985年12月曾組織召開“道教科儀傳統(tǒng)音樂國際研究會議”。對內地辦學和道教宮觀維修極為支持和關心,并在廣州花縣修建了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圓玄福利中心。
圓玄學院內明性堂供奉有關圣帝君、呂祖先師、觀音菩薩、濟圣-(濟公),大殿樓下元辰殿供奉斗姥元君及太歲列圣。每逢諸神誕期,例行朝賀,禮神祈福。殿內香火鼎盛,善眾參神祝祉,消災延壽,絡繹不絕。院內駐有三教經生,專責打齋建醮、壇場道務。院內還設有靈位及骨灰盦堂。他們每年均舉辦上元燈會、盂蘭法會、下元祈福等法會,禮佛薦祖,消災解厄,禱愿和平。
圓玄學院以“道化教育”為方針,發(fā)揚祖國傳統(tǒng),致力于樹德之業(yè)。自20世紀80年代起,他們先后開辦了3所中學、一所小學、5個幼兒園,為適齡學生及兒童提供完善的教育。并經常與國內及海外同道學者,舉行道教學術、科儀、音樂研討會,又與四川大學合辦“中國道教科技史”研究項目,并資助出版《儒道釋博士論文叢書》等三教書刊,發(fā)揚國粹。而院內的藏經閣及雅石館,則搜集歷代古典經書、藝術文物,以永留史冊。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8
縉云山位于重慶市郊,是嘉陵江邊一處避暑游覽勝地。最高峰海拔980米,九峰挺立,拔地而起,山上古木參天,翠竹成林,環(huán)境清幽,景色優(yōu)美,因而有“小峨眉”之稱。
縉云山的主峰叫獅子峰,峰頂狹窄,在一塊比較平坦的巖石上,用鐵欄桿圍起一個覽勝臺。在這里往下看,是懸崖峭壁;往遠處看,是峰巒起伏;山腳下,嘉陵江在緩緩流過。縉云山有兩萬多畝森林,生長著1700多種亞熱帶植物,是著名的植物寶庫和森林公園。例如飛蛾樹,為稀罕的樹木之一,它的果實生有兩個羽翼,果體上有金黃色的絨毛,形狀象蝴蝶,十分名貴。山上的竹林亦很茂密,有的竹子粗如碗口,高達幾十米。竹子品種多達十幾種。
縉云山是佛教勝地,原有寺廟10多座,現(xiàn)存縉云寺、溫泉寺。縉云寺坐落在“獅子”、“聚云”兩峰之前,背依峻嶺,前臨幽谷,四周古木參天,翠竹成林,是一座雄偉壯觀的深山古寺。游人可以乘汽車沿盤山公路,直達寺前?N云寺始建于南朝宋景平元年(420xx年),歷代修葺擴建;盛極于宋,明末毀于兵火,F(xiàn)存廟宇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9
嘉峪關位于甘肅省嘉峪市,是萬里長城最西邊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關城附近已建成一座中等工業(yè)城市,城區(qū)街道敞整潔,城區(qū)西北是著名的嘉峪關長城,西南是終年積雪的祁連山,城外四周則是廣漠無邊的戈壁灘。嘉峪關風光壯美,從嘉峪關到酒泉,中間只有20多公里。
嘉峪關長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南為祁連山,雪峰綿亙千里;北為龍首山、馬鬃山,與祁連山對峙,雄居河西。
嘉峪關的神氣之處就在于一個“關”字。整個關城分為外城、甕城和內稱三層,結構巧妙,可以說固若金湯了。
關城外面還在繼續(xù)建造新的長城,這些人造景觀多了,讓后人也無從分辨誰真誰假,不知道是福是禍。而一旁的長城博物館值得一看,里面很多文物和介紹令人耳目一新。
嘉峪關城保留得非常完好,關城建筑非常雄渾。
嘉峪關市區(qū)有兩條較繁華的美食街,一條是振興市場,一條是鏡鐵市場,各色面食居多。
嘉峪關旅游資源以嘉峪關關城、魏晉壁畫墓、萬里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長城博物館、黑山巖畫等最為著名。嘉峪關位于古絲綢之路的中段,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起點。她南依祁連山,北望馬鬃山,長城連接兩山,使嘉峪關雄居東西咽喉要道,成為天下雄關。嘉峪關周圍古跡眾多,名勝林立,敦煌莫高窟、嘉峪關城樓、懸壁長城、七一冰川、魏晉墓等馳名中外,加之當?shù)氐囊构獗、大板瓜子、駝絨等土特工藝產品,使嘉峪關又成為重要的旅游勝地。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10
精武門·中華武林園是世界精武之源,也是世界精武之根。精武門·中華武林園已被列入天津市規(guī)劃,是天津市20xx年文化旅游產業(yè)重點項目。精武門·中華武林園是集國內外武術文化交流、旅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影視基地于一體的世界精武文化中心和以武術為主體,集館藏、民俗、文化、武術演練、餐飲、住宿、康療、健身、娛樂、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特色文化旅游區(qū)。精武門·中華武林園的進園大門——精武大門精武門·中華武林園的進園大門——精武大門-歲月滄桑,歷史巨變,轉瞬間辛亥革命已是百年。人們不會忘記一百年前,在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的領導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政府,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的不朽篇章。每當人們重溫起那段歷史,都會為那些為民主革命勝利不惜浴血奮斗、英勇獻身的先輩們肅然起敬!百年后的今天,當“愛國,修身,正義,助人”的精武精神在神州大地和世界各國掀起波瀾、推崇有加時,人們不會忘記在無數(shù)先驅中的一員—--武林志士霍元甲,即孫中山先生所大力贊揚的“尚武精神”。
辛亥革命前夕,對霍元甲影響最大的是孫中山和同盟會。懷慶藥棧的掌柜農勁蓀是追隨孫中山的中堅革命者,懷慶藥棧是孫中山設在天津的一個秘密聯(lián)絡處。霍元甲結識農勁蓀后即成莫逆之交,接觸了進步思想,并結識了革命組織的最上層人物。,霍元甲在上海創(chuàng)辦精武體操會(現(xiàn)精武體育會),培育革命力量,以適應大規(guī)模革命運動和改良軍事的需要。是時,精武會中已有不少同盟會成員,精武會的愛國思想為世人所接受。,孫中山先生參加了精武建會十周年紀念,并為精武紀念特刊《精武本紀》撰寫序文,并題寫了“尚武精神”的橫匾給予鼓勵。
20xx年為紀念這位著名的愛國武術家霍元甲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紀念精武會成立一百周年,為更好的將“愛國,修身,正義,助人”的尚武精神傳播于世界,霍元甲的故鄉(xiāng),天津市西青區(qū)精武鎮(zhèn)小南河村,修建了傳世之作——精武門·中華武林園,以期讓后人永遠緬懷這位我國近代最著名的愛國武術家;粼琢陥@一角——百米神道霍元甲陵園一角——百米神道精武門·中華武林園規(guī)劃占地3880畝,包括精武主題組團、精武民俗文化組團、民俗文化組團、精武總部組團、精武研究教育組團、精武度假組團、生態(tài)居住組團等七大部分,計劃總投資達百億億元,分三期工程完成。在20xx年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一期工程包括霍元甲紀念館和陵園。紀念館為太極八卦型三層建筑,全面系統(tǒng)地展示了霍元甲傳奇的一生和世界各精武會創(chuàng)建發(fā)展的歷程。陵園在原址上擴建,包括觀武亭、廣場、山門、大殿、碑亭、神道、牌坊、陵墓等,建筑設計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背景,按漢代風格“林”制標準建設,深切表達了世人對這位民族英雄的愛戴之情。
百年中國看天津。氣勢恢弘的精武門·中華武林園,全面的記載著霍元甲這位百年前偉大的歷史人物。“愛國、修身、正義、助人”的精武宗旨,已經濃縮為中華民族不屈外辱、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民族氣節(jié),深深融入中華兒女的精神血脈,霍元甲將永遠成為屹立在津沽大地上一座見證歷史的豐碑。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11
位于寧夏平羅縣,距銀川市區(qū)56公里,是全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沙湖擁有萬畝水域、五千畝沙丘、兩千畝蘆葦、千畝荷池,盛產魚類、鳥類,這里棲居著白鶴、黑鶴、天鵝等十數(shù)種珍鳥奇禽。你可在觀鳥塔上遙看群鳥嬉戲的場景,在水邊葦桿間、蘆叢底部更有鳥巢無數(shù),每年春季,五顏六色鳥蛋散布其間,堪稱奇觀。
除了品種繁多的鳥類外,沙湖還盛產各種魚,在湖南岸的水族館里,可以看到幾十種珍稀魚類,包括北方罕見的武昌魚、娃娃魚(大鯢)和體圍1米多的大鱉。
湖西四周有滑沙、騎駝、騎馬、游泳、垂釣、滑翔、沙灘排球、足球等游樂設施,還有旅游飛機空中觀光節(jié)目。
沙湖是我國首批4A級生態(tài)旅游區(qū)之一,它位于平羅縣境內,距首府銀川市46千米,它的北面30千米處是寧夏著名的工業(yè)城市——石嘴山市,乘車由銀川出發(fā)沿石中高速公路只需40多分鐘便可抵達。
沙湖,南沙北湖,沙水相連,葦鳥相依,構成了一幅如詩如畫、令人神往的美麗畫卷。l991年6月19曰,原0中央-同志在寧夏視察工作時,來到沙湖,并親筆題寫“沙湖”二字,使沙湖更加享譽中外。景區(qū)開發(fā)建設十年來,還先后接待過黨和國家領導人-、-、-、-等。如今,這里已成為我國西部旅游和投資的熱點,是對外宣傳寧夏、展示西部風情的窗口。
沙湖原本是一片濕地,由于不遠處有賀蘭山,每年夏季遇暴雨時,便有山洪下泄,經多年積蓄便形成了這樣一個天然湖泊。湖泊形成之初,這里的人們利用它養(yǎng)魚,增加收入,為了保證水源,便引來黃河之水做補給水源。這里的湖水清澈,魚蝦鮮美,沒有任何污染,是真正的綠色食品。特別是沙湖的大魚頭,進了中南海,成為國宴佳肴。沙湖的水面約1333.3余公頃,它的東南方還有大片的濕地,加起來,總面積不低于3333.3余公頃,遠遠大于杭州的西湖。
說沙湖秀美,美就美在它那隨風搖曳,獨具特色的蘆葦上,在這遼闊的湖面上,分布著286.7多公頃蘆葦,迎風招展的蘆葦,像一個婷婷玉立的少女迎接著八方游客的到來,我們說,沙湖勝似西湖,就是在于沙湖擁有如此旖旎的蘆葦?shù)脑。正是這些星羅棋布而又疏密有致的綠色風景,才將沙湖裝點得絢麗多彩,蘆葦還擔負著凈化水質的重任。
沙湖水產資源豐富,常見的鯉魚、草魚、鰱魚,還有北方不常見的武昌魚和娃娃魚,每年3月,當萬物蘇醒之時,這里的蘆葦和白洋淀的蘆葦一樣開始綻放新芽。于是,沙湖的草魚伴隨著蘆葦生成,成片的嫩芽成為草魚的美食。同樣,經過草魚修剪的蘆葦也變得錯落有致,東一叢,西一簇,成為沙湖迎風蕩漾的綠色旗幟。
目前沙湖旅游區(qū)已形成了相當?shù)囊?guī)模,每年接待海內外游客60多萬人。已開發(fā)的景點和旅游項目有:游樂園、了望塔、荷花苑、水族館、葦蕩迷津、湖心鳥巢、西部大漠、大漠旱舟、水上滑梯、水上摩托、滑沙索道、湖中蕩舟、天然浴場,還有劃船、觀魚、賞鳥、垂釣、滑沙、水上降落傘、騎駱駝、跑馬等等。
沙湖的神奇,又體現(xiàn)在沙與水的巧妙結合上,我國南方多水而少沙,北方多沙而少水,但在這里湖傍金沙,沙水相連,南北合一,巧奪天工。因為沙湖地處季風的低洼地帶,季風,不斷將沙塵從遠方帶到這里,久而久之形成了如此大的沙漠。踏上這連綿起伏的沙丘,才能真正體會它的神韻,當我們赤腳走在細軟的金沙上,一種軟綿綿,麻酥酥的愜意感覺傳遍全身。沙湖的金沙不僅有著觀光旅游價值,還有許多醫(yī)用神奇之處。夏日里,沙湖的沙子是接受日照最奢侈的豪富,陽光中許許多多對人體有用的元素,都積聚在金沙之中。因此,它既可以治療風濕性關節(jié)炎,又可以為人體補充部分微量元素,還可以舒筋活血,為人們解除疲勞。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12
重慶市統(tǒng)景風景區(qū)位于重慶市渝北區(qū)東部御臨河畔,距渝中區(qū)65公里。以“統(tǒng)景峽猿”居“巴渝十二景”之首,統(tǒng)攬山、水、林、泉、峽、洞、瀑、天池、小島、古寨、鷹群諸景,被譽為“自然博物館”,歷代文人墨客盛贊為“武陵仙境”。1989年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qū)。
統(tǒng)景的溫泉聞名遐邇,有人冠之“統(tǒng)景溫泉甲天下”的美稱,總投資800余萬元的統(tǒng)景溫泉城,已于1997年5月8日投入使用,該溫泉城占地面積17500平方米,其中圓林式花園95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總體建筑包括露天游泳池、室內情侶池和娛樂區(qū)三個部分,泳池的水溫均為30-53度,露天游泳池分兒童和成人游泳池,可同時容納500人,并設有更衣室、淋浴、歌舞廳、休息廳、冷飲廳、理療保健廳等現(xiàn)代化的配套設施。夏日,陽光普照,還可以同時享受溫泉浴和日光浴,冬日,泉暖如湯,仍可令君品味其濃濃春意。整個溫泉城的規(guī)模當居西南地區(qū)第一位。
十里泛塘河,九曲十八灣。統(tǒng)景峽由溫塘峽、桶進峽、老鷹峽組成,素有“小山峽”之稱。入峽,峭壁青崖綺天而立,兩岸翠竹鋪天蓋嶺,秀色可餐,峽內山重水復,四壁環(huán)合若桶、天光水影僅然一線。(峽猿成群結隊,或攀于崖邊或懸于樹尖,或與人嬉戲……您可在此體味人與自然的樂趣,夏日,瀑布高懸,霧繞云崖,氣象萬千,老鷹百十成群,盤旋天際,為一大奇觀。
風景區(qū)內溶洞70余處,洞內鐘乳石瑰麗多姿,各具其趣。猴子洞長20xx米,洞內石柱林立、充滿野趣;楊家洞螺旋而下,深達105米,洞內石鐘乳密如星辰,螢光閃爍,下感應洞長達437米,洞內陰河潺潺,令人神往。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13
楠溪江——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位于溫州市永嘉縣境內,距溫州市區(qū)23公里,與北雁蕩山風景區(qū)毗鄰,為華東地區(qū)新興的以溪流景觀為主體,山水田園風光、農耕文明遺跡融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風景名勝區(qū)。 疊疊云嵐煙樹榭,彎彎流水夕陽中。三百里楠溪江,清、彎、秀、美。楠溪江,美在原始古樸、野趣天然;楠溪江;美在純凈柔和、絕無污染。經檢定,含沙量僅為每立方米萬分之一克,水質呈中性,PH值為7,符合國家一級水標準,被專家們譽為“天下第一水” 。溪流清榮峻茂,秀麗多姿,隨江倒影,水清見底,游魚碎石,歷歷在目。如日間泛舟坐筏漂游江上,遠眺綿綿青山,近看郁郁灘林,俯賞碧藍江水,飽覽溪光山色,令人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如夜間游江,見漁火點點,聞漁舟晚唱,受江風柔拂,聆淙淙流水,足以盡抒幽情逸致;如歇息灘林,橫柯上蔽,草坪如茵,白晝如昏,朦朧幽靜,促膝談心,詩意盎然,此樂何極。 上游溪幽林茂,飛瀑成群;中游水清見底,卵石斑駁,兩岸灘林如黛;下游江水逶迤,舟楫如梭,全區(qū)共有625平方公里,劃分為七大景區(qū),計有800多個景點。楠溪江竹筏飄流,驚險刺激,令人心曠神怡。 楠溪江的人文景觀相當豐富,宋明清的古塔。古橋、古牌坊,以“七星八斗”和“文房四寶”布局和五行陰陽風水構想而建的芙蓉村、蒼城村,更讓您領略到原古的風貌。 楠溪江,氣候宜人,冬暖夏涼。盛產彌猴桃,荊州板粟,碧蓮香柚,巖頭西瓜、灣里葡萄,澄田楊梅,沙崗粉干,烏牛早茶等著名土特產,并有黃楊木雕,竹絲盆景、竹絲畫簾等特色工藝品。自1988年以來,楠溪江風景區(qū)已接待中外游客300余萬人次,其古樸的民居、奇異的山水,銀簾、巖峰,深受廣大游客的喜愛。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14
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古稱彭蠡澤、彭澤、彭湖或彭蠡,在江西省北部。匯集贛江、修水、鄱江、信江、撫河等水經湖口注入長江。湖盆由地殼陷落、不斷淤積而成。形似葫蘆,南北長110公里,東西寬50~70公里,北部狹窄僅5~15公里。在平水位(14~15米)時湖水面積為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20米)時為4,125平方公里以上。但低水位(12米)時僅500平方公里,以致“夏秋一水連天,冬春荒灘無邊”,使數(shù)百萬畝湖灘地不能大量耕種,還易孳生草灘釘螺。
通常以都昌和吳城間的松門山為界,分為南北(或東西)兩湖。松門山西北為北湖,或稱西鄱湖。湖面狹窄,實為一狹長通江港道。松門山東南為南湖,或稱東鄱湖,湖面遼闊,是湖區(qū)主體。平水位時湖面高於長江水面,湖水北洩長江。經鄱陽湖調節(jié),贛江等河流的洪峰可減弱15~30%,減輕了長江洪峰對沿岸的威脅。鄱陽湖及其周圍的青山湖、象湖、軍山湖等數(shù)十個大小湖泊湖水溫暖,水草豐美,有利於水生生物繁殖。產魚類100馀種,以鯉魚為主,其次為青魚、草魚、鰱魚、鱅魚。貝、螺產量也較豐。濱湖平原盛產水稻、黃麻、大豆、小麥,是江西省主要農業(yè)區(qū)。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該湖區(qū)受修河水系和贛江水系影響,枯水期水落灘出,形成草洲河灘與9個獨立的湖泊;豐水期9個湖泊融為一體,形成鄱陽湖水一片0。該地是遷徙水禽及其重要的越冬地,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主要保護對象為珍稀候鳥及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
鄱湖水清、龍蝦飄香,20xx年7月,“鄱陽湖印象”采風活動在江西瑞昌舉行,首屆鄱陽湖龍蝦節(jié)持續(xù)升溫。本屆龍蝦節(jié)以“節(jié)慶創(chuàng)品牌、產業(yè)謀發(fā)展”為主題,旨在將自然生態(tài)的鄱陽湖小龍蝦品牌打響,推向全國。一直以來,鄱陽湖就是我國小龍蝦高產地,鄱陽湖以其清新的水質、豐美的水草締造出肚白、殼紅、原生態(tài)的鄱陽湖小龍蝦,贏得“一湖清水出好蝦”的美名。
鄱陽湖聚集了許多世界珍稀瀕危物種,并保存了一定數(shù)目,是保存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地方。保護區(qū)最為人們熟悉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鳥類。
鄱陽湖是白鶴等珍稀水禽及森林鳥類的重要棲息地和越冬地。白鶴是我國I級保護動物,野外總數(shù)大約為3,000只。其中90%在鄱陽湖越冬。白枕鶴為我國二級保護動物,野外大約有5,000只左右,其中60%在鄱陽湖越冬。珍貴、瀕危鳥類還有白鸛、黑鸛、白鶴、大鴇等國家I級保護動物;斑嘴鵜鶘、白琵鷺、小天鵝、白額雁、黑冠鵑隼、鳶、黑翅鳶、烏雕、鳳頭鷹、蒼鷹、雀鷹、白尾鷂、草原鷂、白頭鷂、游隼、紅腳隼、燕隼、灰背隼、灰鶴、白枕鶴、花田雞、小杓鷸、小鴉鵑、藍翅八色鶇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浩渺的鄱陽湖在豐水季節(jié),河湖一體,水天一色,一望無際,人在其中,猶如置身-;枯水季節(jié),水落灘出,形成了廣袤的濕地草洲,構成了美麗的江南大草原;區(qū)內的沙山,高低起伏,延綿十余里,構成了壯觀的水鄉(xiāng)大沙漠。保護區(qū)所在的吳城鎮(zhèn),曾與景德鎮(zhèn)、樟樹、河口并列為江西四大名鎮(zhèn)。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15
獨秀峰又稱紫舍山,孤峰似披紫袍金衣位于廣西桂林市區(qū)中心靖江王城內,有“南天一柱”之稱。山東麓的顏延元讀書巖是桂林最古老的名人勝跡。獨秀峰孤峰突起,陡峭高峻,氣勢雄偉,南朝文學家顏延元曾寫下“未若獨秀者,峨峨郛吧間”的佳句,獨秀峰因此得名。
獨秀峰如擎天柱一樣豎直聳立,峰頂?shù)莫毿阃に坪醣煌兄话,威嚴而又壯觀。西麓有太平巖,東麓有月牙池,月牙池畔有中山紀念塔,峰頂有獨秀亭。在獨秀峰下,唐有學宮,宋有鐵牛寺,元稱大圓寺,后改萬壽殿。獨秀峰在桂林市中心,平地拔起,氣勢雄偉,人稱“南天一柱”。原是明靖江王府第,現(xiàn)為廣西師范大學。
明洪武二年,明太祖封侄孫朱守謙為第一代靖江王,傳十四代朱亨加被清滅。由山西麓一條曲折的石磴道上山,穿九曲橋到仰止亭,崖上石刻很多,有唐鄧叔齊《獨秀山新開石室記》、清黃國材題“南天一柱”、清乾隆皇帝詩和慈禧太后書寫的大“壽”字等。明末清初大畫家石濤誕生于此。他是最后一代靖江王朱亨加之子,原名朱若極,明亡時離桂流落他方。
清代將王城改建為貢院,是廣西舉行鄉(xiāng)試,考取舉人的地方。至今在東華門、正陽門、西華門之上,還嵌著“狀元及第”、“三元及第”、“榜眼及第”三塊石牌坊。朱紅大字,十分醒目。中國封建科舉三級:鄉(xiāng)試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解元;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第一名會元;殿試考中者為進士,前三名為一甲,即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騎馬游街。清嘉慶間臨桂陳繼昌連中三元;道光至光緒年間,桂林龍啟瑞、張建勛、劉福姚殿試第一,于建章為榜眼,三坊就是分別為他們所立的。
獨秀峰所座落的靖江王城,本為明太祖朱元璋重孫朱守謙藩邸。,孫中山先生誓師北伐,大本營便設在桂林王城獨秀峰下,后人為紀念這位不屈不撓的偉大革命先驅,特在其駐蹕處-—月牙池南畔興建紀念塔和仰止亭。
獨秀峰與疊彩、伏波三足鼎立,是桂林主要山峰之一,北距疊彩1000米,東距伏波500米,海拔216米,高出平地66米,長120米,寬50米,面積0.61公頃。由3.5億年前淺海生物化學沉積的石灰?guī)r組成,主要有3組幾乎垂直的裂隙切割,從山頂直劈山腳,通過水流作用,不斷溶蝕、崩塌,形成旁無坡阜的孤峰。
獨秀山體扁圓,晨熹夕照,披上太陽的光輝,儼然一位紫袍玉帶的王者,故又被稱為“紫金山”。南朝宋顏延之詩,“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唐張固詩謂“孤峰不與眾山儔,直上青云勢未休”。都突出寫它介然兀立的氣勢。南朝文學家顏延元曾寫下“未若獨秀者,峨峨郛吧間”的佳句,獨秀峰因此而得名。
獨秀亭有石階共306級,在獨秀峰頂,為2層、紅柱、6角、重檐、瓦頂?shù)姆鹿磐。?米,長寬各4.8米,面積23平方米。柱間有通透花窗,東西向雙開門。亭側另有方亭,高6米,長寬各4.7米,面積22平方米,原為空襲報警設施。亭前有10平方米平臺,周有欄,高踞懸崖之巔。登臨四望,云生足下,星列胸前,千山萬戶,盡在眼中。
獨秀峰位于市中心以靖江王城內,孤峰突起,陡峭高峻,氣勢雄偉,素有“南天一柱”之稱。山東麓有南朝劉宋時文學家顏延元讀書巖,為桂林最古老的名人勝跡。顏曾寫下“未若獨秀者,峨峨郛吧間”的佳句,獨秀峰因此得名。假當晨曦輝映或晚霞夕照,孤峰似披紫袍金衣,故又名紫舍山。
20世紀80年代中期,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對獨秀峰石刻進行全面調查清理,發(fā)現(xiàn)一塊自明清以來就從來沒有被人知道過的摩崖石刻,上面一字不差地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字句,書寫者是南宋慶元、嘉泰年間擔任過廣西提點刑獄并代理靜江知府的四明(今浙江寧波)人王正功,從而結束了百年的不休爭論。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16
神龍峽位于重慶南川區(qū)南平鎮(zhèn)內,距離重慶主城區(qū)約79公里,距離南川城區(qū)23公里。景區(qū)幅員面積約20平方公里,原始植被極為豐富,目視所及一片翠綠,是離重慶主城最近、最原始的生態(tài)峽谷之一。神龍峽主景區(qū)屬典型的“V”字型深切峽谷,兩邊山峰高聳,壁立千仞,氣勢磅礴。峽谷內溪流蜿蜒,清澈透明。魚游淺底,鳥翔空谷,甚是悠然。
景區(qū)通過交旅集團和銘嘉集團打造了一系列好耍產品:熱情浪漫的峽谷漂流、獨特的洞穴水幕動畫、深山湖畔打牌下棋、神風輕佛中喝茶聊天、神仙圣境里祈福祭祀、在最美的棧道上有氧健身、在遠離塵囂的龍憩苑別墅式酒店幽居,一切皆為你而存在。
神龍峽在金佛山以西,屬于四川盆地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q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夏無酷暑,冬有霜雪,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點,對林木、竹、藥等植物的生長則是得天獨厚的條件。山體多在海拔1300米以上,神龍峽最高峰豹子嶺為1380米,自然保護區(qū)面積約30多平方公里。
南川南平鎮(zhèn)有縣級公路連通景區(qū)入口,距離約13公里,途經木渡鎮(zhèn)、神農峽度假村、永安鎮(zhèn)、里隱壩。從里隱壩峽谷入口至九天飛瀑,峽谷長約6公里。
神龍峽谷底海拔高度為680米,高出重慶市區(qū)約400多米,谷底林木茂盛,溪流成河;兩側峽壁陡峭,垂直高度平均在600米左右,峽壁險峻;峽谷兩側均為金佛山的第一臺階,海拔高度都在1300米以上,夏季平均溫度在攝氏24度,冬季有霜雪期,雪期最長可達一個多月。
絕壁景觀有歸龍谷魚鱗巖、貓啄大絕壁、神龍洞絕壁、火燒巖懸崖等;瀑布有磨子洞瀑布、飛龍瀑布、碧泉映月瀑布、神龍洞瀑布等;峽谷兩岸植被多為近年生灌木林、刺竹林,植物較為豐富;峽谷最寬處大淌河壩約為100米,最窄處蘇家?guī)r約為10米。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17
柳侯公園位于柳江北岸中心廣場東側,始建于,面積約20公頃,是柳州人民為紀念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于而在原來柳侯祠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現(xiàn)已發(fā)展成為占地15.5公頃的綜合性文化公園。
公園中有近7公頃的人工湖,碧水曲橋,相映成趣,湖邊林木蔥蘢,涼亭假山,景色怡人。公園南部為文化古跡區(qū):唐宋的陳跡、明清的石刻,歷代修葺的建筑和參天的古木融為一體;中部有兒童游藝場、人工湖、動物園等,兒童游藝場等,是全市最大的兒童樂園;北部是花卉盆景區(qū),位于該區(qū)北端的“山水來歸”盆景園,為人工制作,極具嶺南園林特色。
漫步柳侯公園中猶如身處鬧市中的一塊綠洲,是人們公休假日和茶余飯后散步游玩的好場所。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18
丹霞山座落于仁化縣城南約9公里處,距韶關市區(qū)56公里。丹霞山與南海羅浮山、博羅羅浮山、肇慶鼎湖山并列為廣東四大名山,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全山均為紅色砂礫巖,遠眺全山,“色如渥丹,燦若明霞”,因而又有人稱之為“紅石花園”。它的地質巖層是由碎屑紅巖,礫石巖和粉狀沙巖所組成,含有鈣質,氧化鐵和少量石膏,呈丹紅色,是砂巖地勢的代表。這種地形和福建的武夷山、韶關的金雞嶺等同屬丹霞地貌。丹霞山古稱燒木佛舊地,又稱長老寨。據(jù)《廣東省通志》記載,丹霞山在殘?zhí)莆宕鷷r期已有佛教居士法云在山上之錦石巖憩 。
丹霞山是廣東省四大名山之一,位于粵北仁化縣城南九公里處,以“奇,險,美”著稱,因“色如渥丹,燦若明霞”而得名。“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廣東一丹霞。”這是人們對丹霞山的贊美之語。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對青年男女為了尋找一個理想的地方安家立業(yè),騎著一匹棗紅色的駿馬,乘風駕云。一天,他們來到洞庭湖上,忽見五嶺之南,湞水之畔,樹綠天碧,奇花似錦,百鳥翔集,彩蝶飛舞,景色甚為美麗,于是策馬南行,在一株高若蒼天的丹桂樹下停了下來。他們被這兒的奇山異水迷住了,于是便在這里安居下來。這匹神馬也很留戀這兒,終日暢飲著這兒的澄澈悠悠的江水,年長月久,便化為一座峻秀壯麗的山巒,這山巒便是丹霞山。
丹霞山在今天的地質學上稱為“丹霞地形”。據(jù)地質學家的考證,早在二千多萬年前,丹霞山一帶原是一個巨大的湖泊,后來由于地殼上升,湖身露出地面,巖層受風雨侵蝕,水流沖刷,才變成現(xiàn)在這樣的峰林奇觀。
丹霞山上有三個高峰,遠看三峰高聳對峙,如出天表,蜿蜒變化。寶峰峙其北,海螺峰居其中,長老峰倚其南,三峰之中又以海螺峰最為雄峻。丹霞山名勝古跡甚多,除了別傳寺,錦石巖,海天門,一線天等景外,還有歷代文人騷客留下的詩文題刻。那些奇峰妙景,神形仙態(tài),實在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19
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山城——重慶。我是你們的導游——廖璐瑤。
首先,我?guī)Т蠹胰⒂^解放碑。解放碑是重慶的標志。解放碑雖然面積不廣,但是它是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商品琳瑯滿目、小吃樣樣俱全、樓房高聳入云……至于人呢,大街上、商場里、書店里、廣場上、小吃屋里……到處都是人,成千上萬、人山人海,走路也是摩肩接踵。若你站在“摩天大樓”向下望:無論是人還是車,都像是小螞蟻!但還是川流不息……
逛了繁華的解放碑,我們再去看看朝天門。朝天門是兩江交匯的地方,兩江是指——嘉陵江和長江,一座大城市里有兩江交匯的地方是特別稀少的喲!黃、藍色的江水交匯在一起,可真壯觀啊!在江上架著一座座雄偉的大橋,因此,重慶也好稱橋都。
重慶的夜景是公認的,比上海和香港還要漂亮!你可以登高俯瞰兩江夜景,也可以游江觀夜景。每當夜幕降臨,萬家燈火高低輝映,如漫天星漢,極為瑰麗。登上著名的“一棵樹”觀景臺,或者乘坐重慶著名的滿江紅游船,環(huán)游重慶市區(qū),都別有一番風味……夜幕中的重慶,江中點點燈光,猶如閃爍的星星掉在水里,亦真亦幻!
重慶,還有很多與眾不同的地方。重慶的山、重慶的火鍋、重慶的人,重慶的美女等等,來了都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20
西山位于蘇州古城西南40多公里的太湖之中,面積79.8平方公里,是我國淡水湖泊中最大的島嶼?~緲峰海拔336.6米,為太湖七十二峰之首。登巔俯視太湖,沐日浴月,煙霧無際,美不勝收。 西山因太湖而嫵媚多姿,太湖因西山而豐富多彩。這里山巒起伏,奇石嶙峋,峰回路轉,曲徑通幽,自古就形成了以地帶景,以景抒情的八大美景和七大名勝。主要景點有石公山,太湖大橋,林屋洞,羅漢寺,太湖梅園等。西山土特產豐富,每年西山梅花節(jié)更是吸引著眾多游客到訪。
太湖72峰有41峰在西山,最高峰縹緲峰海拔336.6米。山丘上部多灌木疏林和草坡,山丘中部為松樹和闊葉樹混交林,山丘下部為果樹和茶樹。果樹品種有柑橘、楊梅、青梅、批把、桃、李、杏、柿、棗、石榴、櫻桃、葡萄、銀杏、板栗等,南北方干鮮果兼而有之。四季有花,四時有景,太湖西山是名副其實的“花果山”。西山多古樹,1200—1520xx年的柏樹有3株,1020xx年以上的香樟有2株,500—820xx年的香樟有12株,820xx年以上的羅漢松有1株,620xx年以上的紫藤有1株,520xx年以上的桂花有2株,400—520xx年的銀杏有3株,320xx年以上的白皮松有2株。
西山歷史悠久,勝跡眾多。三山島曾出土1萬年前舊石器和古動物化石,把太湖流域的歷史推前到舊石器時代。相傳夏禹來此治水,“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吳王夫差偕西施在此消夏賞月。吳越交戰(zhàn),留下烽燧墩、戰(zhàn)船碼頭等古跡。秦末漢初,“商山四皓”在此避亂隱居。東晉南北朝,佛道盛行,建有三庵十八寺。南宋遺民在此建宅造園,留有古建百余幢。西山是歷代文人雅士游賞之地,唐代白居易、王昌齡、皮日休、陸龜蒙,宋代范仲淹、范成大、蘇舜欽,明代文征明、唐伯虎,清代沈德潛、汪琬等人曾到此數(shù)游,寫下優(yōu)美詩章。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21
九寨溝在四川省南坪縣城西45千米處,與甘肅省相接,因有九座藏族村居于其中而得名。九寨溝呈人字形,主溝叫樹正溝,呈南北延伸,南高北低,向北開口,其上有兩條支溝,東名則查哇溝,西名日則溝。溝谷總長約50千米。其自然風景點都集中在溝兩側。
九寨溝以原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一塵不染的清新空氣和雪山、森林、湖泊組合成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風光,顯現(xiàn)“自然的美,美的自然”,被譽為“童話世界”、“人間仙境”。九寨溝的高峰、彩林、翠海、疊瀑和藏族風情被稱為“五絕”。 溝內串珠式的分布著108個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海子,雖深過數(shù)十米,但可直視海底。因水中植物種類和湖底沉積物不同,水色各異,漣漪多彩,晨曦或夕陽下,海中之倒影,更加明凈真切,步移景異,妙趣無限。
九寨溝既是自然保護區(qū),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又是世界人類自然遺產。這里保存著具有原始風貌的自然景色,有著自己的特殊景觀。
九寨溝景區(qū)面積62平方公里,現(xiàn)游覽區(qū)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三溝一百一十八海為代表,包括五灘十二瀑,十流數(shù)十泉等水景為主景,與九寨十二峰聯(lián)合組成高山河谷自然景觀。九寨溝景觀分布在成Y型的樹正、日則、則查洼3條主溝內,總長50余公里。主要有樹正景區(qū),長75公里,有盆景灘、樹正群海、樹正瀑布、雙龍海、火花海、臥龍海等景點組成;日則溝景區(qū),有諾日朗、珍珠灘、高瀑布三大瀑布,有鏡海、熊貓海、芳草海、天鵝海、劍巖、原始森林、懸泉、五花海等景點;則查洼溝景區(qū),有長75公里的長海和五彩池等景點;扎如景區(qū),有魔鬼巖、扎如寺等景點。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22
洛陽白云山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嵩縣南部伏牛山腹地,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國家AAAA-旅游景區(qū)、中國十佳休閑勝地。景區(qū)總面積168平方公路,現(xiàn)已開發(fā)白云峰、玉皇頂、雞角曼(小黃山)、九龍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觀光區(qū)和白云湖、高山森林氧吧、高山牡丹園、留侯祠、蘆花谷無大休閑區(qū)。
白云山景區(qū)地跨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流域之水于一峰,集三河之靈于一山,為中原獨有,堪稱“中原山水大觀”之絕品。
白云山地處暖溫帶與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平均海拔1800米,夏季最高氣溫不超過26℃,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據(jù)調查,有動物204種,植物1991種,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被專家學者譽為“自然博物館”。境內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37座,其中玉皇頂海拔2216米,為中原第一峰,是看日出觀云海的最佳處。
這里奇峰俊秀,白云悠悠,瀑布飛跌,林深谷幽。主要景觀有:
有以中原第一峰玉皇頂、雞角曼、仙人橋為代表的奇石險峰景觀;以高山杜鵑林、萬畝原始森林、唐代銀杏林為代表的森林景觀;以九龍瀑布、珍珠潭、黃龍井為代表的瀑潭景觀;以留侯祠、玉皇閣、烏曼寺、云巖寺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以云海日出、雞角晚霞、金秋紅葉為代表的物候景觀。
整個景區(qū)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鳥、獸為一體,雄、險、奇、幽、美、妙交相生輝。現(xiàn)已成為中原地區(qū)集觀光旅游、度假避暑、科研實習、尋古探幽為一體的復合型旅游區(qū)。
洛陽白云山景區(qū)內林深谷幽,奇峰俊秀,白云悠悠,置身白云仙境,總有“人在畫中游,云在樹上飄,水在空中舞”的美感。-視察洛陽白云山景區(qū)時題詞“中原名山”。穆青題詞“白云天下秀”,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揮毫“人間仙境白云山”。
出行時間
鄭州—洛陽的火車特別多,隨時都可以出發(fā)。鄭州火車站對面就是中心汽車站到洛陽的大巴很方便。 從洛陽到白云山有很多選擇: 1、直接從洛陽一運站(火車站對面)到白云山上,票價46元/人。早晨6:30分發(fā)車,而一個小時還有一班(但是周一到周五第二班不一定發(fā)車)大下午1:30還有一班,大概行程3個小時。 2、先從洛陽到嵩縣,而后從嵩縣坐車到白云山。洛陽到嵩縣70公里。嵩縣有很多車到白云山,到山上大概每人30元左右,但是一定要事先講好,到山上白云山賓館門口不是山門(山門到山上還有很遠很遠!), 建議用第一種方法,比較快,車子也不錯,車老板水平也很好,而且時間上也好,可以中午休息一下然后就到九龍瀑布去玩。 從白云山上到洛陽可以還坐豪華大巴,每天早上7:30,中午1:30分從中心廣場場發(fā)車。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23
天柱山,又名皖山,位于安徽省潛山縣境內。因其主峰“一柱擎天”而得名。公元120xx年,漢武帝登禮天柱山“號曰南岳”,589年,隋文帝詔南岳為衡山,故天柱山又稱古南岳。又因春秋時為皖國封地,山名皖山,水為皖水,安徽省簡稱“皖”即源于此,故天柱山為安徽的“源頭山”。 天柱山有雄峰奇石、幽洞秀水,綽約多姿,純樸自然,居“南國第一”。1982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1992年又被批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天柱山有號稱“花崗巖第一秘府”的神秘谷;有天下奇觀石牛古洞、摩巖石刻;有中國第三大高山湖泊--“煉丹湖”以及禪宗第三代祖庭三祖禪寺等景觀。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境內,因其主峰天柱峰似“擎天一柱”而得名。天柱山是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AAAAA級旅游區(qū)、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是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風景名勝區(qū)”之一。景區(qū)面積102.72 KM2,保護區(qū)面積304 KM2,分大龍窩、佛光寺、龍?zhí)逗印⑽麝P寨等八大景區(qū)。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登禮天柱山,賜封“南岳”稱號。隋開皇九年,煬帝擴疆,改稱湖南衡山為南岳,但天柱山仍被尊稱為“古南岳”。歷代帝王或親自禮祭或遣吏致祭南岳天柱山。春秋時為皖國封地,山名皖山,水名皖水,安徽省簡稱“皖”即源于此,因此天柱山又名皖山,是安徽的源頭山。
天柱山是以花崗巖峰叢地貌為主的山岳型景區(qū),既具北山之雄,又具南嶺之秀,奇峰、怪石、密洞、幽瀑星羅密布。天柱山因為擁有目前世界裸露面積最大最深超高壓變質帶,日前已順利通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專家實地驗收,有望20xx年內榮列世界地質公園名錄。天柱峰海拔1489.8米,拔地而起,雄峙江淮。這里有花崗巖第一秘府洞穴――神秘谷,上下迂回,幽深莫測;這里有全國第三大高山人工湖――煉丹湖如一塊碧玉鑲嵌在群峰之中……明代大詩人李庚曾驚呼“天下有奇觀,爭似此山好。”
天柱山不僅自然風光獨特,人文景觀也十分豐富。這里有中華禪宗第三代祖庭三祖禪寺;有天下奇觀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群;有 “華東第一漂”的白馬潭漂流。這里還是“中國第一長詩”《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fā)生地;是三國美女大喬、小喬梳妝的故鄉(xiāng)。這里不但引來了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文人墨客,也走出了“京劇鼻祖”程長庚、“章回小說大家”張恨水,也是雜技皇后夏菊花、黃梅戲新秀韓再芬的故鄉(xiāng)。
天柱山已經成為安徽省繼“兩山一湖”之后的第二大旅游經濟板塊,與黃山、九華山并稱為安徽“三大名山”, 天柱山旅游接待人數(shù)的節(jié)節(jié)攀升。入境地人數(shù)成倍增長。20xx年天柱山共接待海內外游人229萬人次,創(chuàng)旅游總收入近10 億元。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24
青城山道教名山,著名旅游景點。古稱天谷山。在都江堰市西南。 因青山四合,狀若城廓,故名。屬邛崍山系,處邛崍山東坡與成 都平原交接處,背靠岷山雪嶺,面向成都平原,山體主要由礫岸 組成,有36峰,最高峰海拔1600余米。為道教第五洞天,全稱洞 天第五寶仙九室之天。
相傳東漢張陵在此后山(即大邑鶴鳴山)結茅,傳五斗米道 ,其子張衡、孫張魯也嗣法于此。晉范長生、隋趙昱及趙冕、唐 杜光庭等相繼來此修道。
有張?zhí)鞄熃的Φ臄S筆槽、試劍石、天師手植銀杏樹、天師池 、唐玄宗手詔碑、唐雕三皇石像、唐鑄飛龍鐵鼎、杜光庭讀書臺 、唐薛昌丹井、五代天師像、明代木雕門屏等文物遺跡。
歷代宮觀林立,至今尚存遺跡38處,F(xiàn)存主要宮觀有建福宮 、天師洞、朝陽洞、祖師殿、上清宮、圓明宮、玉清宮等,其中 天師洞和祖師殿為道教全國重點宮觀。
明代,青城山道教屬正一道,明末趨于衰落,清唐熙時武當 山全真龍門派道士士陳清覺來此山傳道,從比屬全真龍門派碧洞 宗,至今已傳13代,有36峰、8大洞、72小洞、108處勝景之說, 以“青城天下幽”著稱,北宋王小波、李順起義曾以青城后山為 根據(jù)地,并存明末張獻忠起義部隊駐扎的遺跡。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25
沙田馬場(Sha Tin Racecourse)是香港的第二個賽馬場地,位于新界東部的沙田區(qū)火炭東部,是由-興建及管理,于1978年10月7日落成啟用。沙田馬場設有草地、泥地跑道共有兩個,草地跑道全闊30.5米,周長約1900米,容量為85,000人。場地水平世界一流,也是亞洲頂級的賽馬場地。現(xiàn)時每年均舉行多項國際大賽,并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人馬在此互相角逐。
沙田馬場設有兩座看臺,分為會員席及公眾席。會員席招待會員及來賓,公眾席則開放予公眾人士,入場費10港元?磁_設有-大堂,飲食設施等,會員席亦設有會員,馬主廂房等設施。場內設有全世界最闊的彩色大屏幕,長70.4米,面積相等于4,500部架疊起來的52厘米電視機,詳盡顯示每一場賽事的資料及賽果。于看臺側的沙田會所,則為會員提供飲食及康樂設施。馬場其他設施包括馬房、騎師、練馬師及職員宿舍等,另有一座綜合大樓供馬會使用。
馬場交通方便,港鐵東鐵線馬場站設有蓋行人天橋直達沙田馬場看臺,賽馬日亦有各線巴士直達,馬場內亦有地方供給紅色小巴及市區(qū)的士停放或載客。
沙田馬場參考世界先進的馬場的設計,跑道屬古典英式的順時針方向,布局與美國貝蒙園(Belmont Park)及圣雅尼塔(Santa Anita)馬場接近,為看臺觀眾提供更廣闊的視野。馬場中央是景色秀麗的彭福公園,為市民提供休憩空間。
歷史
沙田馬場興建前,香港島的跑馬地馬場是香港唯一的馬場。隨著香港賽馬運動平民化,于賽馬日期間經常出現(xiàn)“紅旗”高掛(意指“滿座”)的情形。1964年,馬會開始考慮增建一個新馬場,以配合賽馬運動的發(fā)展。1971年10月,政府原則上批準馬會于沙田興建馬場。工程于1973年12月全面展開。
興建馬場時需要在沙田海進行填海,這是當年香港最龐大的單一填海工程。工程共采土1600萬噸,夷平沙田4個山頭,填出共250英畝土地。填海工程在1974年3月開始,以極快速度進行。在工程高峰期,動用超過700多名工人,以400多輛貨車,不斷將泥頭運到海邊,每7.5至8秒鐘即有一車泥頭倒落沙田海。1976年6月,首座馬房的打樁工程展開。
最終,沙田馬場準時于1978年10月7日正式開幕,是由當時的香港總督麥理浩爵士主持揭幕及在草地跑道進行剪彩儀式,同日下午舉行首場賽事。馬場初落成時,看臺可容納35,000人。隨著入場人數(shù)于1982年-1984年間繼續(xù)加長,馬會很快便進行擴建。1985年11月,第二座看臺落成啟用,兩座看臺共可容納85,000人觀賽。馬房容量亦隨著需求不斷增加,至20xx年,共有20座馬房,為1260匹馬提供安身之所。馬會亦為提高賽事水平,加建一系列先進設施,包括檢疫馬房、馬醫(yī)院、賽事化驗所、河畔操練跑道、奧運馬房、策騎徑等。
近年馬會仍不斷改善沙田馬場的設施,20xx年8月31日,世界最闊的高解像彩色大屏幕啟用,20xx年11月14日,設有可開合上蓋的新馬匹亮相圈落成,為馬迷提供更方便舒適的環(huán)境。20xx年北京奧運,香港協(xié)辦馬術項目,沙田馬場毗鄰的香港體育學院經改裝,成為主要比賽場地,彭福公園新建策騎徑,又在香港體育學院旁邊新建奧運馬房;奧運圣火亦途經沙田馬場進行傳遞。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26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區(qū)南12公里處,是與大同云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國家5A景區(qū)。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后,后來,歷經東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xù)大規(guī)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F(xiàn)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萬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這些都體現(xiàn)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余米。據(jù)碑文記載,此窟開鑿于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洞中佛像明顯體現(xiàn)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tài)0、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杰作。據(jù)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普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tài),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tài)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而力士像就更動人了,只見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壯。
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fā)現(xiàn)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只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龍門石窟中另一個著名洞窟是賓陽洞。這個窟前后用了20xx年才完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高鼻大眼、體態(tài)端祥,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額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shù)裼酗w天,挺健飄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杰作。洞中原有兩幅大型浮雕《皇帝禮佛圖》、《太后禮佛圖》,畫面上分別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為中心,前簇后擁,組成禮佛行列,構圖精美,雕刻細致,藝術價值很高,是一幅反映當時帝王生活的圖畫?上П幻绹斯唇Y中國奸商盜運到美國,現(xiàn)分別藏于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館和紐約市藝術博物館。而洞口唐宰相書法家褚遂良書碑銘,很值得一覽。
萬佛洞在賓陽洞南邊,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后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著一菩薩或供養(yǎng)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凈瓶舉塵尾,體態(tài)圓潤豐滿,姿勢優(yōu)美,十分傳神。
古陽洞也很出名。這里有豐富造像題記,為人稱道的龍門十二品,大部分集中在這里。清代學者康有為盛贊這里的書法之美為: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越、點畫峻厚、意態(tài)奇逸、精神飛動、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
還有一個藥方洞,刻有140個藥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yī)學的成就。把一些藥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fā)現(xiàn),這是古代醫(yī)學成就傳之后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龍門石窟不僅僅是佛像雕刻技藝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題記也不乏藝術精品。龍門石窟造像題記遍布許許多多的洞窟,約有3600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我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國內外學術界、書法界有很廣泛的影響。龍門二十品,十九品集中于古陽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龍洞崖壁的慈香窟里。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的一個窟,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一年。洞內小佛龕琳瑯滿目,雕刻精巧。
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yī)藥、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20xx年11月洛陽龍門石窟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27
石林位于云南省會昆明東南郊80余公里處,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地地上眾多的山川名勝景區(qū)中,云南石林以其雄、奇、險、幽的地貌風光獨樹一幟。在世界溶巖地貌風光中。中國云南石林又以其面積廣,巖柱高,小尺度造型見長,一定范圍內景點集中而獨占鰲頭。
面對氣勢磅礴、逶迤連綿的石海,人們會情不自禁地問,這些鬼斧神工的石林是從哪里來的啊!對此,古今中外許多人都走進石林大揭秘的行弄,試圖作出完美的回答。科學家說:兩三億年前這里是一片0大海,經過漫長的地質運動和物質進化,才使昔日的茫茫滄海變成了今日的莽莽石林。當?shù)氐睦习傩照f:石林是一位大力神用神鞭像趕著羊群一樣從遙遠的地方趕來的,本來要趕它們去阻擋肆虐的洪水,不知是神鞭失靈,或還是這群有靈性的石頭戀上了這方水土、這方人?行色匆匆的石群,戛然止步,無悔無怨地在這里安了“家”。
石林是大自然恩賜于人類的超然藝術杰作。在350平方公里的石林自然風景區(qū)內,天公又把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奇風洞、長湖、月湖、飛龍瀑等景點巧妙地分布在東西南北中。這些說不盡、道不完的景點,分作山光和水色兩類來分別敘述可能會道得更明白一些。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奇風洞等景點為山光景色,這類景色以天下第一奇觀——石林為代表。石林,包括大小石林,占地40公頃。一座座石頭拔地而起,一派波浪翻滾的景象。仿佛神宮般的石林,峰回路轉。昂首望空,時而疏朗,時而壓抑,一座座石峰像一根根石柱似的在爭奇,又像比美。有的石峰巍然高聳,刺破青天;有的嵯峨嶙峋;有的搖搖欲墜,令人目蕩神搖。拔地擎天的石柱下,碧水繞著一座座奇石丁冬作響,滋潤著一片綠色、一片鮮花。在迷宮般的石林中,舉目四顧,移步換景,“阿詩瑪”呼之欲出;“母子偕游”栩栩如生;“鳳凰梳翅”惟妙惟肖。。。。千姿百態(tài)亦幻亦真的景象令人目不暇接。
長湖、月湖和飛龍瀑為石林風景名勝區(qū)中的水色風光。長湖靜靜地躺在青山懷抱之中,湖水潔凈透明,漣漪粼粼,湖面小島郁郁蔥蔥,湖畔鳥語花香,讓人流連忘返。飛龍瀑又是另一番景象,滔滔的江水以傾云翻雨之勢,雷霆萬鈞之力,從88米高的懸崖峭壁傾瀉而下,其勢如九天銀河跌落,轟鳴的聲音氣壯山河,蔚為壯觀。
地靈人杰,世界著名的敘事長詩《阿詩瑪》就出自石林彝區(qū),所以這里又被譽為“阿詩瑪故鄉(xiāng)”。居住在這里的彝族撒尼人以勤勞堅強、熱情好客、能歌善舞著稱于世。至今仍然保持著別致的民族服飾、獨特的語言文字、原始的宗教信仰、古樸的生產生活方式、純樸的民風民俗,古老的文化在這進而積淀得特別深厚。“火把節(jié)”是彝族人民的盛大節(jié)日,每年的農歷六月廿四,穿著節(jié)日盛裝的各族人民從四面八方擁向石林,歡度自己的節(jié)日。白天,石林也穿上了節(jié)日的盛裝,群山在這里起舞,澗水在這進而歌唱,男女老少沉浸在節(jié)日的熱烈氣氛中,整個石林人山人海一片歡騰。夜晚,人們舉著熊熊的火把,通宵達旦,載歌載舞。火的光芒、火的熱情燒紅了天空,映紅了石林。
石林的氣候也像石林風光一樣奇妙。盛夏,當我國長江沿岸的人們在滾滾熱浪中尋覓一絲涼意的時候,石林的老人們還穿著一層薄薄的外衣在歌唱著廚古老的歌謠。嚴冬,當我國松花江岸的人們在冰天雪地中期待一縷陽光的時候,石林的姑娘們還穿著亮麗的裙子在鮮花叢中翩翩起舞。有人曾把石林四季的氣候簡單地概括成“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干濕分明、四季如春”。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28
黃山雄踞于中國安徽省南部,是蜚聲中外的旅游勝地,黃山與黃河、長江、長城齊名,成為中華民族的又一象征。1990年12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令世人神往。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而聞名于世。她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中唯一的山岳風景區(qū),作為中國山之代表,黃山集中國名山之大成,自古就有“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說法。黃山還兼有“天然動物園和天下植物園”之稱。黃山正以它雄奇的容貌迎接著四海賓客。
黃山的風景區(qū)面積約154平方公里,其中有蓮花峰、光明峰等大小72個山頂、天都峰三大主峰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爭輝。黃山松針葉短粗,頂平如削,形態(tài)奇特。著名的松樹有迎客松、臥龍松、黑虎松、麒麟松、-松等。
黃山的奇峰怪石是大自然雕刻家留下的杰作,有的似人,有的似物,似禽,似獸,惟妙惟肖。最著名的怪石有“猴子觀海”,還有“夢筆生花”、“仙人下棋”、“犀牛望月”、“金雞叫天門”、“孔雀戲蓮花”云海,.....凡此等等。黃山四季景色各異,日出、晚霞、華彩、佛光和霧淞等時令景觀各得其趣,真可謂人間仙境。
黃山的風景區(qū)面積約154平方公里,其中有蓮花峰、光明峰等大小72個山頂、天都峰三大主峰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爭輝。黃山松針葉短粗,頂平如削,形態(tài)奇特。著名的松樹有迎客松、臥龍松、黑虎松、麒麟松、-松等。
黃山的奇峰怪石是大自然雕刻家留下的杰作,有的似人,有的似物,似禽,似獸,惟妙惟肖。最著名的怪石有“猴子觀海”,還有“夢筆生花”、“仙人下棋”、“犀牛望月”、“金雞叫天門”、“孔雀戲蓮花”云海,.....凡此等等。黃山四季景色各異,日出、晚霞、華彩、佛光和霧淞等時令景觀各得其趣,真可謂人間仙境。
貴州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29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區(qū)南12公里處,是與大同云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國家5A景區(qū)。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后,后來,歷經東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xù)大規(guī)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現(xiàn)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萬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這些都體現(xiàn)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余米。據(jù)碑文記載,此窟開鑿于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洞中佛像明顯體現(xiàn)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tài)0、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杰作。據(jù)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普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tài),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tài)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而力士像就更動人了,只見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壯。
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fā)現(xiàn)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只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龍門石窟中另一個著名洞窟是賓陽洞。這個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高鼻大眼、體態(tài)端祥,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額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唔?shù)裼酗w天,挺健飄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杰作。洞中原有兩幅大型浮雕《皇帝禮佛圖》、《太后禮佛圖》,畫面上分別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為中心,前簇后擁,組成禮佛行列,構圖精美,雕刻細致,藝術價值很高,是一幅反映當時帝王生活的圖畫?上П幻绹斯唇Y中國奸商盜運到美國,現(xiàn)分別藏于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館和紐約市藝術博物館。而洞口唐宰相書法家褚遂良書碑銘,很值得一覽。
萬佛洞在賓陽洞南邊,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后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著一菩薩或供養(yǎng)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凈瓶舉塵尾,體態(tài)圓潤豐滿,姿勢優(yōu)美,十分傳神。
古陽洞也很出名。這里有豐富造像題記,為人稱道的龍門十二品,大部分集中在這里。清代學者康有為盛贊這里的書法之美為: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越、點畫峻厚、意態(tài)奇逸、精神飛動、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
還有一個藥方洞,刻有140個藥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yī)學的成就。把一些藥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fā)現(xiàn),這是古代醫(yī)學成就傳之后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龍門石窟不僅僅是佛像雕刻技藝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題記也不乏藝術精品。龍門石窟造像題記遍布許許多多的洞窟,約有3600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我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國內外學術界、書法界有很廣泛的影響。龍門二十品,十九品集中于古陽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龍洞崖壁的慈香窟里。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的一個窟,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一年。洞內小佛龕琳瑯滿目,雕刻精巧。
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yī)藥、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20__年11月洛陽龍門石窟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