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河北普寧寺的導游詞(通用19篇)
介紹河北普寧寺的導游詞 篇1
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由我來給大家講解普寧寺,你們可以叫我楊導。
普寧寺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間,是一所皇家藏傳佛教寺廟。寺廟前半部分是漢式的建筑,有扇門、碑亭、鐘樓與天王殿組成;后半部分是藏式建筑,大部分以西藏的桑耶寺為藍本。
進入普寧寺,可以看到鐘樓和鼓樓分立左右,都是平闊三間、兩座閣樓。藏傳佛教說,每天早上,喇嘛叩擊一百零八響、念經祈禱,就可以去除一百零八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
再往前走,就是大殿。這里供奉著著名的千手千眼觀音。我要帶大家重點參觀一下。千手千眼觀音,顧名思義,這座觀音像有很多只手和很多只眼,每只手掌心都有一只眼睛。到底有多少呢?細心的游客可以自己來數(shù)一下哦。這尊觀音像高約23米,重達110噸,是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它造像精美、寶相莊嚴、比例勻稱、紋飾流暢,是我國雕像藝術的杰作。
寺廟右側是曾經的佛學院。因為火災,大殿和藏經樓已經成為一片廢墟,十分可惜,F(xiàn)在這里的廂房改建了展覽館,許多羅漢塑像陳列在這里,它們類型眾多、神態(tài)各異:有的濃眉大眼,看上去十分精神;有的眉頭微皺,顯得有些憂愁;還有的笑瞇瞇,好像十分仁慈……最中間的羅漢是濟公,他眉開眼笑,像是一輩子也沒有什么煩心事。
好了,我的講解就到這里了,請大家自行游覽。請注意寺廟是喇嘛的修行地,大家要保持安靜、文明旅行!
介紹河北普寧寺的導游詞 篇2
各位游客:
隨著移民東渡,媽祖也到了中國臺灣,F(xiàn)在,媽祖已經成了聯(lián)系海峽兩岸中國人的和平使者。大陸的媽祖神像多次到中國臺灣,受到極其熱烈的歡迎,各界人士頂禮膜拜;中國臺灣的漁民也經常到大陸來參拜媽祖。媽祖是華夏兒女尊崇的海峽女神。
彌勒佛身后的是韋馱,他手持金剛杵是佛教中的護法神,據(jù)說,如果寺廟中韋馱著地的金剛杵表明這個寺廟是子孫廟,對外來的云游僧人不開放,最多可吃兩餐,不得留宿,如果韋馱將金剛杵橫放在手臂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十方叢林,云游僧人可以免費食宿,如果韋馱一手將金剛杵高舉過額,表示寺廟對云游僧人的食宿要收取一定的費用。
歡迎諸位來河北旅游,祝各位在普寧寺度過一段輕松愜意的時光。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里群山環(huán)抱,形勝優(yōu)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里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筑群,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筑,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筑群。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yè),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筑風格獨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筑: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huán)列著許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紅臺、白臺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興盛,因此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佛教宗派。這些宗派之間互相聯(lián)系,互為阻礙,也互為斗爭。自唐武宗滅佛之后,惟有禪宗弘而不衰,成為會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凈土宗、密宗、律宗結合得最緊密。作為“釋源”和“祖庭”的白馬寺,關于中佛教的這種歷史現(xiàn)象有顯著的反響。宋元之后,白馬寺雖為禪宗寺院,但寺內的接引殿及阿彌陀佛主要是凈土宗的內容,而毗盧閣及毗盧佛,則又主要是密宗的內容。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制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布局;左右為《御制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制平定準噶爾后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念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后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筑上可保護脊壟穩(wěn)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圣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zhèn)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xiàn)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簦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tài)莊嚴。兩側山墻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墻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奇跡,自秦始皇開始,修筑長城一直是一個大工程,秦始皇是用了二十分之一的勞動力呢可見,沒有大量的勞動人民是不可能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好了,被刺旅途到此結束了,歡迎大家下次再來光臨。
普寧寺后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筑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筑總體布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凈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筑形象表現(xiàn)出來,使整個建筑具有象徵作用。“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筑的法壇,后演變?yōu)?ldquo;圓輪俱足、諸佛集會”的圣壇。普寧寺的后半部就是根據(jù)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
(石牌坊)這里有兩座牌坊,分別為嘉慶道光年間建造。牌坊上刻著“朱買臣負薪讀書”、“李密牛角掛書”、“匡衡鑿壁偷光”、“車胤囊螢奮讀”等我國古代圣賢勤奮攻讀的故事,時隔80多年后宣統(tǒng)元年修文昌祠,這個道教建筑又巧妙地將牌坊空隙作大門,牌坊空門填石后作前墻,于是整個普光寺形成了集寺、觀、祠、坊、閣為一體和格局,這在國內實不多見。1990年,毛澤東主席的秘書李銳參觀普光寺后即興題寫了一幅對聯(lián):“寺、觀、閣、祠、坊一體,儒、釋、道、文、武合流”。十幾個字對普光寺的個性特點作了最好的總結。
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huán)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著長養(yǎng)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筑月牙形臺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著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臺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臺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臺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yè)。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群,四大部洲的臺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筑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筑,而白臺建筑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jié)h藏建筑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筑。
首先大家集體隨我向后轉,廟門正額上方浮刻極樂寺”三個一米見方大大字,筆力蒼勁渾厚,落款有民國十三年七月南通張謇”字樣,張謇是清朝末年江蘇南通的最后一科狀元,后來下海”辦實業(yè),成為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yè)家。
大乘之閣內部分三層,在上下貫通的中部供奉著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這尊佛像高22.28米,腰圍15米,重量達110頓,用松、柏、榆、椴、杉五種木材制成,約需120立方米木材。觀音站在蓮花座上雙手合十,背后又生出40只手來,每只手上有一只眼隋,各持一件法器。造型莊嚴,慈顏善目,衣紋自然流暢,是寶貴的藝術珍品。
在千手千眼觀音兩旁是高達l4米的善才和龍女木雕塑像。大乘之閣的二樓供藏五方佛,三樓的迥廊上供奉三世佛和寶塔。閣內的墻壁均用萬佛龕裝飾,每個佛龕內部都有一尊金漆藏泥無量壽佛,共計一萬零九十尊,整個殿堂裝飾得金碧輝煌。
棲霞山風景區(qū)的第一景是明鏡湖,有“彩虹明鏡”碑立于湖邊,它位于棲霞寺大門西面,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間興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橋與岸相連,造型精巧,向東有月牙池,向前就來到棲霞寺大門。
大乘之閣東側還有妙嚴室,是乾隆皇帝進廟休息之所。西側有講經堂,是蒙古佛教首領章嘉國師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講經場所。周圍還有八棟共40間僧房,是上層佛教界人士駐錫之所和喇嘛僧房。據(jù)說在乾隆年間,普寧寺有喇嘛二百多人。
好,游客朋友們,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朋友們,剛才游覽了普光寺里的佛教建筑,頂禮膜拜了如來佛祖和觀音菩薩,相信您一定得到了一份超脫和升華,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走進相鄰的道教場所。道教是我國漢民族固有的宗教,尊先秦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李耳為教祖,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認為“道”是“萬物之母”,是無所不在的力量,“神異之的,實而有性”,可以“因修而得”,人若得道,可長生不老,成仙歸正果。自金元以為至今,全國道教形成全真道與正一道兩大教派。
介紹河北普寧寺的導游詞 篇3
各位游客:
隨著移民東渡,媽祖也到了中國臺灣。現(xiàn)在,媽祖已經成了聯(lián)系海峽兩岸中國人的和平使者。大陸的媽祖神像多次到中國臺灣,受到極其熱烈的歡迎,各界人士頂禮膜拜;中國臺灣的漁民也經常到大陸來參拜媽祖。媽祖是華夏兒女尊崇的海峽女神。
彌勒佛身后的是韋馱,他手持金剛杵是佛教中的護法神,據(jù)說,如果寺廟中韋馱著地的金剛杵表明這個寺廟是子孫廟,對外來的云游僧人不開放,最多可吃兩餐,不得留宿,如果韋馱將金剛杵橫放在手臂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十方叢林,云游僧人可以免費食宿,如果韋馱一手將金剛杵高舉過額,表示寺廟對云游僧人的食宿要收取一定的費用。
歡迎諸位來河北旅游,祝各位在普寧寺度過一段輕松愜意的時光。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里群山環(huán)抱,形勝優(yōu)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里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筑群,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筑,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筑群。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yè),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筑風格獨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筑: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huán)列著許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紅臺、白臺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興盛,因此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佛教宗派。這些宗派之間互相聯(lián)系,互為阻礙,也互為斗爭。自唐武宗滅佛之后,惟有禪宗弘而不衰,成為會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凈土宗、密宗、律宗結合得最緊密。作為“釋源”和“祖庭”的白馬寺,關于中佛教的這種歷史現(xiàn)象有顯著的反響。宋元之后,白馬寺雖為禪宗寺院,但寺內的接引殿及阿彌陀佛主要是凈土宗的內容,而毗盧閣及毗盧佛,則又主要是密宗的內容。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制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布局;左右為《御制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制平定準噶爾后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念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后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筑上可保護脊壟穩(wěn)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圣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zhèn)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xiàn)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簦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tài)莊嚴。兩側山墻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墻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奇跡,自秦始皇開始,修筑長城一直是一個大工程,秦始皇是用了二十分之一的勞動力呢可見,沒有大量的勞動人民是不可能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好了,被刺旅途到此結束了,歡迎大家下次再來光臨。
普寧寺后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筑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筑總體布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凈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筑形象表現(xiàn)出來,使整個建筑具有象徵作用!奥绷_”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筑的法壇,后演變?yōu)椤皥A輪俱足、諸佛集會”的圣壇。普寧寺的后半部就是根據(jù)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
(石牌坊)這里有兩座牌坊,分別為嘉慶道光年間建造。牌坊上刻著“朱買臣負薪讀書”、“李密牛角掛書”、“匡衡鑿壁偷光”、“車胤囊螢奮讀”等我國古代圣賢勤奮攻讀的故事,時隔80多年后宣統(tǒng)元年修文昌祠,這個道教建筑又巧妙地將牌坊空隙作大門,牌坊空門填石后作前墻,于是整個普光寺形成了集寺、觀、祠、坊、閣為一體和格局,這在國內實不多見。1990年,毛澤東主席的秘書李銳參觀普光寺后即興題寫了一幅對聯(lián):“寺、觀、閣、祠、坊一體,儒、釋、道、文、武合流”。十幾個字對普光寺的個性特點作了最好的總結。
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huán)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著長養(yǎng)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筑月牙形臺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著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臺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臺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臺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yè)。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群,四大部洲的臺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筑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筑,而白臺建筑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jié)h藏建筑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筑。
首先大家集體隨我向后轉,廟門正額上方浮刻極樂寺”三個一米見方大大字,筆力蒼勁渾厚,落款有民國十三年七月南通張謇”字樣,張謇是清朝末年江蘇南通的最后一科狀元,后來下!鞭k實業(yè),成為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yè)家。
大乘之閣內部分三層,在上下貫通的中部供奉著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這尊佛像高22.28米,腰圍15米,重量達110頓,用松、柏、榆、椴、杉五種木材制成,約需120立方米木材。觀音站在蓮花座上雙手合十,背后又生出40只手來,每只手上有一只眼隋,各持一件法器。造型莊嚴,慈顏善目,衣紋自然流暢,是寶貴的藝術珍品。
在千手千眼觀音兩旁是高達l4米的善才和龍女木雕塑像。大乘之閣的二樓供藏五方佛,三樓的迥廊上供奉三世佛和寶塔。閣內的墻壁均用萬佛龕裝飾,每個佛龕內部都有一尊金漆藏泥無量壽佛,共計一萬零九十尊,整個殿堂裝飾得金碧輝煌。
棲霞山風景區(qū)的第一景是明鏡湖,有“彩虹明鏡”碑立于湖邊,它位于棲霞寺大門西面,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間興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橋與岸相連,造型精巧,向東有月牙池,向前就來到棲霞寺大門。
大乘之閣東側還有妙嚴室,是乾隆皇帝進廟休息之所。西側有講經堂,是蒙古佛教首領章嘉國師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講經場所。周圍還有八棟共40間僧房,是上層佛教界人士駐錫之所和喇嘛僧房。據(jù)說在乾隆年間,普寧寺有喇嘛二百多人。
好,游客朋友們,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朋友們,剛才游覽了普光寺里的佛教建筑,頂禮膜拜了如來佛祖和觀音菩薩,相信您一定得到了一份超脫和升華,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走進相鄰的道教場所。道教是我國漢民族固有的宗教,尊先秦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李耳為教祖,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認為“道”是“萬物之母”,是無所不在的力量,“神異之的,實而有性”,可以“因修而得”,人若得道,可長生不老,成仙歸正果。自金元以為至今,全國道教形成全真道與正一道兩大教派。
介紹河北普寧寺的導游詞 篇4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斷定的漢族地區(qū)釋教世界重面寺院。這里群山環(huán)繞,形勝優(yōu)越,氣象盡佳,山火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正在這里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戰(zhàn)外八廟釋教建造群,正在康熙、坤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世界第二個政治中間,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汗青、文化、藝術戰(zhàn)建筑,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戰(zhàn)寺廟著稱的著名汗青文化名鄉(xiāng)。外八廟建筑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坤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擅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禍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戰(zhàn)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內八處受北京雍戰(zhàn)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個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不雅。
普寧寺建於清坤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占空中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筑群。那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我部達瓦齊的叛亂,正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冊封,果他們疑俯藏傳釋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建筑了普寧寺。淆政府盼視領土國民“安其居,樂其業(yè),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筑氣概獨特,它接納并融開了漢地釋教寺院戰(zhàn)藏傳釋教寺院的建筑花式,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打算:中軸線上按序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戰(zhàn)工具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筑:以大乘閣為中間,四周環(huán)列著很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白臺、白臺和四座紅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傍邊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脫節(jié)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下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流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左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旁邊是《御制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修普寧寺原委跟打算;旁邊為《御制平定準噶我勒銘伊犁之碑》、《御制平定準噶我后勒銘伊犁之碑》,記敘清政府平定準噶我部貴族達瓦齊.阿睦我灑納的叛亂,堅韌西北邊防的史真。這三座碑均為坤隆御筆,用謙、漢、蒙、藏四種文鈔繕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下2米,心徑1.26米。逐日凌朝,喇嘛叩擊108響,和尚初步上殿念經。釋教稱這108聲鐘聲可來108種懊終路,“聞鐘聲,懊終路清,聰明長,菩提死”。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間置一藏傳釋教寺院建筑特有裝潢銅質鎏金浮圖。屋脊、前后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正在建筑上可掩護脊壟堅韌、不滲火。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死的飛禽飛禽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圣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zhèn)山之王,勇敢森寬。第四個是天馬,象徵天子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天子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心是現(xiàn)世佛釋迦牟尼,左側是前生佛燃燈,左側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tài)莊寬。兩側山墻石壇上分列十八羅漢像。北墻繪有八尊度母克服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死,逼真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后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筑是模擬桑耶寺作風,經過過程構筑總體打算戰(zhàn)個別外型往返響反應藏傳釋教的世界不雅,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凈佛國空想境地用詳細建筑形象暗示出來,使全數(shù)建筑存正在象徵浸染。“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散”,或譯作“;輪壇”、“壇鄉(xiāng)”,是密宗僧侶修止時構筑的法壇,后演變?yōu)?ldquo;圓輪俱足、諸佛聚會”的圣壇。普寧寺的后半部就是依據(jù)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想的。大乘之閣巍然聳坐中心,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間,閣之貨物則建有日殿戰(zhàn)月殿,暗示日月環(huán)繞宇宙世界運轉,閣的四周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著長養(yǎng)萬物的浸染,形如半月,故建筑月牙形臺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著刪進萬物成熟的浸染,建成梯形臺殿;西牛賀洲殿象徵火,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臺殿;北俱盧洲象徵地,維護萬物,建成正方形臺殿。閣之四隅有四座浮圖,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紅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懂得地反應、意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劃一性智”,視世界萬物對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不雅察智”,浮現(xiàn)佛能明察擅惡,妙不雅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暗示疑佛能后果自利戰(zhàn)利他事業(yè)。大乘之閣五頂寬密跟尾,結成一個屋頂組群,四大部洲的臺殿戰(zhàn)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筑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筑,而白臺建筑則是藏族情勢,如許使?jié)h藏建筑巧妙聯(lián)開,外形宏偉又具有園林設置,組成漢藏文化彼此交融的氣概偶異的寺廟建筑。
大乘之閣內局部三層,正鄙人低貫穿的中部供奉著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不雅世音菩薩像。這尊佛像下22.28米,腰圍15米,分量達110頓,用緊、柏、榆、椴、杉五種木材制成,約需120破方米木材。不雅音站正在蓮花座上雙手開十,背后又死出40只手來,每只手上有一只眼隋,各持一件法器。外型莊寬,慈顏擅目,衣紋天然流利,是珍貴的藝術珍品。
介紹河北普寧寺的導游詞 篇5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里群山環(huán)抱,形勝優(yōu)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里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筑群,在康熙、乾壟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筑,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筑群。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yè),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筑風格獨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筑: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huán)列著許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紅臺、白臺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制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布局;左右為《御制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制平定準噶爾后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念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后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筑上可保護脊壟穩(wěn)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圣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zhèn)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xiàn)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tài)莊嚴。兩側山墻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墻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后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筑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筑總體布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凈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筑形象表現(xiàn)出來,使整個建筑具有象徵作用。“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筑的法壇,后演變?yōu)?ldquo;圓輪俱足、諸佛集會”的圣壇。普寧寺的后半部就是根據(jù)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huán)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著長養(yǎng)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筑月牙形臺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著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臺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臺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臺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yè)。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群,四大部洲的臺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筑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筑,而白臺建筑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jié)h藏建筑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筑。
介紹河北普寧寺的導游詞 篇6
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由我來給大家講解普寧寺,你們可以叫我楊導。
普寧寺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間,是一所皇家藏傳佛教寺廟。寺廟前半部分是漢式的建筑,有扇門、碑亭、鐘樓與天王殿組成;后半部分是藏式建筑,大部分以西藏的桑耶寺為藍本。
進入普寧寺,可以看到鐘樓和鼓樓分立左右,都是平闊三間、兩座閣樓。藏傳佛教說,每天早上,喇嘛叩擊一百零八響、念經祈禱,就可以去除一百零八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
再往前走,就是大殿。這里供奉著著名的千手千眼觀音。我要帶大家重點參觀一下。千手千眼觀音,顧名思義,這座觀音像有很多只手和很多只眼,每只手掌心都有一只眼睛。到底有多少呢?細心的游客可以自己來數(shù)一下哦。這尊觀音像高約23米,重達110噸,是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它造像精美、寶相莊嚴、比例勻稱、紋飾流暢,是我國雕像藝術的杰作。
寺廟右側是曾經的佛學院。因為火災,大殿和藏經樓已經成為一片廢墟,十分可惜,F(xiàn)在這里的廂房改建了展覽館,許多羅漢塑像陳列在這里,它們類型眾多、神態(tài)各異:有的濃眉大眼,看上去十分精神;有的眉頭微皺,顯得有些憂愁;還有的笑瞇瞇,好像十分仁慈……最中間的羅漢是濟公,他眉開眼笑,像是一輩子也沒有什么煩心事。
好了,我的講解就到這里了,請大家自行游覽。請注意寺廟是喇嘛的修行地,大家要保持安靜、文明旅行!
介紹河北普寧寺的導游詞 篇7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豎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里群山環(huán)抱,形勝優(yōu)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里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筑群,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筑,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筑群。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yè),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筑風格獨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筑: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huán)列著許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紅臺、白臺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清朝末年,普寧寺隨著清政府的衰落而衰敗。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軍閥盜走大量珍貴文物和佛像?谷諔(zhàn)爭時期,日軍從外八廟盜走大小金、銀、銅佛143尊,殿內用品120件,匾額四塊,丹珠爾經、甘珠爾經等13部,其中有的經籍用金字書寫,珍珠裝飾。1948年承德解放,人民政府成立了外八廟管理處,對斷壁殘垣、滿目瘡痍的普寧寺進行維修和保護,對瀕臨倒塌的大乘閣等建筑進行落架修復,使之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1961年普寧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進駐喇嘛,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制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布局;左右為《御制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制平定準噶爾后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念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后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筑上可保護脊壟穩(wěn)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圣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zhèn)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xiàn)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tài)莊嚴。兩側山墻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墻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后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筑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筑總體布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凈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筑形象表現(xiàn)出來,使整個建筑具有象徵作用。“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筑的法壇,后演變?yōu)?ldquo;圓輪俱足、諸佛集會”的圣壇。普寧寺的后半部就是根據(jù)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huán)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著長養(yǎng)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筑月牙形臺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著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臺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臺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臺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yè)。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群,四大部洲的臺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筑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筑,而白臺建筑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jié)h藏建筑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筑。
大乘之閣內部分三層,在上下貫通的中部供奉著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這尊佛像高22.28米,腰圍15米,重量達110頓,用松、柏、榆、椴、杉五種木材制成,約需120立方米木材。觀音站在蓮花座上雙手合十,背后又生出40只手來,每只手上有一只眼隋,各持一件法器。造型莊嚴,慈顏善目,衣紋自然流暢,是寶貴的藝術珍品。
在千手千眼觀音兩旁是高達l4米的善才和龍女木雕塑像。大乘之閣的二樓供藏五方佛,三樓的迥廊上供奉三世佛和寶塔。閣內的墻壁均用萬佛龕裝飾,每個佛龕內部都有一尊金漆藏泥無量壽佛,共計一萬零九十尊,整個殿堂裝飾得金碧輝煌。
大乘之閣東側還有妙嚴室,是乾隆皇帝進廟休息之所。西側有講經堂,是蒙古佛教首領章嘉國師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講經場所。周圍還有八棟共4o間僧房,是上層佛教界人士駐錫之所和喇嘛僧房。據(jù)說在乾隆年間,普寧寺有喇嘛二百多人。清末普寧寺開始衰落。
1956年5月,承德市佛教界從內蒙延請30名蒙古族喇嘛進駐普寧寺。他們中有活佛三人,道日本二人,格斯貴二人,翁則達一人,經師一人。其中還有15名年齡在18到21歲的年輕喇嘛,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兼通蒙語、漢語,F(xiàn)在,普寧寺已有42名喇嘛。喇嘛入寺后,恢復了普寧寺的宗教活動和傳統(tǒng)的正月法會、四月法會、六月法會、九月法會和十月法會。
普寧寺喇嘛為了管理好寺廟,成立了“喇嘛教務委員會”和“普寧寺管理處”,制定了《喇嘛崗位責任制度》、《殿堂管理規(guī)定》、《門禁制度》等各項規(guī)章。為了搞好安全防火工作,普寧寺對殿堂內香火嚴格管理,供桌上的香爐是躺式泥陶香爐,酥油海燈帶有玻璃燈罩,供桌上輔有防火鐵板,廟內各院、殿堂部有禁止吸菸廣告牌。各殿堂都配備全套消防器材,17名喇嘛組成業(yè)馀消防隊,經過消防部門培訓,能夠動作迅速地完成消防任務。自1986年以來,普寧寺每年都要接待六十多萬人參觀朝拜,中外賓客對普寧寺宏偉的殿堂、整潔的環(huán)境和幽美的景色贊不絕囗。這幾年,普寧寺被評為承德市“雙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和衛(wèi)生、綠化先進單位。河北省承德市佛協(xié)理事、普寧寺教務員會格斯貴(鐵棒喇嘛)格巴為了方便周圍群眾治病,辦起了“藏醫(yī)診所”,用自己采集的草藥為群眾治病,被群眾稱為“菩薩神醫(yī)”。
介紹河北普寧寺的導游詞 篇8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里群山環(huán)抱,形勝優(yōu)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里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筑群,在康熙、乾壟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筑,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筑群。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yè),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筑風格獨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筑: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huán)列著許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紅臺、白臺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制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布局;左右為《御制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制平定準噶爾后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念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后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筑上可保護脊壟穩(wěn)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圣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zhèn)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xiàn)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tài)莊嚴。兩側山墻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墻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后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筑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筑總體布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凈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筑形象表現(xiàn)出來,使整個建筑具有象徵作用。“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筑的法壇,后演變?yōu)椤皥A輪俱足、諸佛集會”的圣壇。普寧寺的后半部就是根據(jù)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huán)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著長養(yǎng)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筑月牙形臺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著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臺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臺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臺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yè)。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群,四大部洲的臺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筑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筑,而白臺建筑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jié)h藏建筑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筑。
介紹河北普寧寺的導游詞 篇9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里群山環(huán)抱,形勝優(yōu)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里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筑群,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筑,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筑群。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yè),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筑風格獨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筑: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huán)列著許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紅臺、白臺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清朝末年,普寧寺隨著清政府的衰落而衰敗。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軍閥盜走大量珍貴文物和佛像?谷諔(zhàn)爭時期,日軍從外八廟盜走大小金、銀、銅佛143尊,殿內用品120件,匾額四塊,丹珠爾經、甘珠爾經等13部,其中有的經籍用金字書寫,珍珠裝飾。1948年承德解放,人民政府成立了外八廟管理處,對斷壁殘垣、滿目瘡痍的普寧寺進行維修和保護,對瀕臨倒塌的大乘閣等建筑進行落架修復,使之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1961年普寧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進駐喇嘛,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制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布局;左右為《御制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制平定準噶爾后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念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后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筑上可保護脊壟穩(wěn)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圣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zhèn)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xiàn)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tài)莊嚴。兩側山墻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墻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后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筑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筑總體布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凈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筑形象表現(xiàn)出來,使整個建筑具有象徵作用。“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筑的法壇,后演變?yōu)?ldquo;圓輪俱足、諸佛集會”的圣壇。普寧寺的后半部就是根據(jù)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huán)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著長養(yǎng)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筑月牙形臺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著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臺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臺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臺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yè)。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群,四大部洲的臺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筑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筑,而白臺建筑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jié)h藏建筑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筑。
大乘之閣內部分三層,在上下貫通的中部供奉著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這尊佛像高22.28米,腰圍15米,重量達110頓,用松、柏、榆、椴、杉五種木材制成,約需120立方米木材。觀音站在蓮花座上雙手合十,背后又生出40只手來,每只手上有一只眼隋,各持一件法器。造型莊嚴,慈顏善目,衣紋自然流暢,是寶貴的藝術珍品。
在千手千眼觀音兩旁是高達l4米的善才和龍女木雕塑像。大乘之閣的二樓供藏五方佛,三樓的迥廊上供奉三世佛和寶塔。閣內的墻壁均用萬佛龕裝飾,每個佛龕內部都有一尊金漆藏泥無量壽佛,共計一萬零九十尊,整個殿堂裝飾得金碧輝煌。
大乘之閣東側還有妙嚴室,是乾隆皇帝進廟休息之所。西側有講經堂,是蒙古佛教首領章嘉國師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講經場所。周圍還有八棟共4o間僧房,是上層佛教界人士駐錫之所和喇嘛僧房。據(jù)說在乾隆年間,普寧寺有喇嘛二百多人。清末普寧寺開始衰落。
1956年5月,承德市佛教界從內蒙延請30名蒙古族喇嘛進駐普寧寺。他們中有活佛三人,道日本二人,格斯貴二人,翁則達一人,經師一人。其中還有15名年齡在18到21歲的年輕喇嘛,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兼通蒙語、漢語,F(xiàn)在,普寧寺已有42名喇嘛。喇嘛入寺后,恢復了普寧寺的宗教活動和傳統(tǒng)的正月法會、四月法會、六月法會、九月法會和十月法會。
普寧寺喇嘛為了管理好寺廟,成立了“喇嘛教務委員會”和“普寧寺管理處”,制定了《喇嘛崗位責任制度》、《殿堂管理規(guī)定》、《門禁制度》等各項規(guī)章。為了搞好安全防火工作,普寧寺對殿堂內香火嚴格管理,供桌上的香爐是躺式泥陶香爐,酥油海燈帶有玻璃燈罩,供桌上輔有防火鐵板,廟內各院、殿堂部有禁止吸菸廣告牌。各殿堂都配備全套消防器材,17名喇嘛組成業(yè)馀消防隊,經過消防部門培訓,能夠動作迅速地完成消防任務。自1986年以來,普寧寺每年都要接待六十多萬人參觀朝拜,中外賓客對普寧寺宏偉的殿堂、整潔的環(huán)境和幽美的景色贊不絕囗。這幾年,普寧寺被評為承德市“雙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和衛(wèi)生、綠化先進單位。河北省承德市佛協(xié)理事、普寧寺教務員會格斯貴(鐵棒喇嘛)格巴為了方便周圍群眾治病,辦起了“藏醫(yī)診所”,用自己采集的草藥為群眾治病,被群眾稱為“菩薩神醫(yī)”。
介紹河北普寧寺的導游詞 篇10
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由我來給大家講解普寧寺,你們可以叫我楊導。
普寧寺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間,是一所皇家藏傳佛教寺廟。寺廟前半部分是漢式的建筑,有扇門、碑亭、鐘樓與天王殿組成;后半部分是藏式建筑,大部分以西藏的桑耶寺為藍本。
進入普寧寺,可以看到鐘樓和鼓樓分立左右,都是平闊三間、兩座閣樓。藏傳佛教說,每天早上,喇嘛叩擊一百零八響、念經祈禱,就可以去除一百零八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
再往前走,就是大殿。這里供奉著著名的千手千眼觀音。我要帶大家重點參觀一下。千手千眼觀音,顧名思義,這座觀音像有很多只手和很多只眼,每只手掌心都有一只眼睛。到底有多少呢?細心的游客可以自己來數(shù)一下哦。這尊觀音像高約23米,重達110噸,是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它造像精美、寶相莊嚴、比例勻稱、紋飾流暢,是我國雕像藝術的杰作。
寺廟右側是曾經的佛學院。因為火災,大殿和藏經樓已經成為一片廢墟,十分可惜,F(xiàn)在這里的廂房改建了展覽館,許多羅漢塑像陳列在這里,它們類型眾多、神態(tài)各異:有的濃眉大眼,看上去十分精神;有的眉頭微皺,顯得有些憂愁;還有的笑瞇瞇,好像十分仁慈……最中間的羅漢是濟公,他眉開眼笑,像是一輩子也沒有什么煩心事。
好了,我的講解就到這里了,請大家自行游覽。請注意寺廟是喇嘛的修行地,大家要保持安靜、文明旅行!
介紹河北普寧寺的導游詞 篇11
普寧寺是一座典型的漢藏合璧式的寺廟。整座寺廟平面布局嚴謹,以大雄寶殿為界,分為前后兩部分,前半部是漢族寺廟傳統(tǒng)的伽藍七堂式布局(伽藍,即寺廟。七堂一般是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建有鐘樓,鼓樓,東西配殿)。后半部是藏式形式,是仿三摩耶廟的形式修建的曼陀羅,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便供奉在主體建筑大乘之閣中。
寺院主要建筑都在中軸線上,附屬建筑則對稱地分列兩邊。主體建筑大雄寶殿為雙層歇山式,稱為“九脊十龍”殿,內供三世佛與十八羅漢像,壁畫環(huán)繞。前后兩座主體建筑均建在1.4米高的石砌須彌臺基之上,殿前的月臺有雕刻精美的石欄桿環(huán)繞,臺階中央輔有石雕藝術精品“云龍石陛”,四角有叫“螭”的龍頭。寺廟中有“金龍和璽”與“六字真言和璽”彩畫。
介紹河北普寧寺的導游詞 篇12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里群山環(huán)抱,形勝優(yōu)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里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筑群,在康熙、乾壟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筑,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筑群。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yè),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筑風格獨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筑: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huán)列著許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紅臺、白臺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制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布局;左右為《御制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制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念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筑上可保護脊壟穩(wěn)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圣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zhèn)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xiàn)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tài)莊嚴。兩側山墻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墻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筑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筑總體布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凈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筑形象表現(xiàn)出來,使整個建筑具有象徵作用。“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筑的法壇,後演變?yōu)椤皥A輪俱足、諸佛集會”的圣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根據(jù)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huán)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著長養(yǎng)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筑月牙形臺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著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臺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臺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臺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yè)。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群,四大部洲的臺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筑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筑,而白臺建筑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jié)h藏建筑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筑。
介紹河北普寧寺的導游詞 篇13
各位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導游吳茜茜,今天,我?guī)Т蠹矣斡[承德的普寧寺。
普寧寺以大雄寶殿為界分為前后兩部分,前半部分建筑為漢式,由山門、碑亭、鐘樓、鼓樓與天王殿組成,后半部分為藏式,里面的大部分建筑以西藏的桑耶寺為藍本,大乘之閣是里面的代表建筑。
走進寺門,我們就能看見廟宇規(guī)模宏大,體系完備,里面鼓樂悠揚,彩旗招展,游人接肩摩踵,香火旺盛,一角的街市叫賣聲不絕于耳,生意興隆,好一凡熱鬧景象。
大家再看我手指的方向,沒錯就是那個鐘樓,我們可以看見鐘樓與鼓樓分立于左右,都是平闊三間,兩層閣樓。鐘樓內懸有清朝雍正年間的銅鐘一尊,每日清晨,喇嘛扣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念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鼓樓內有一個大鼓,一聲鼓響,代表著一天的結束。
喇嘛們在大雄寶殿做早課是普寧寺里的一道亮麗風景,不得不看。 眾喇嘛們席地而坐于條桌前,和學生上課似的分成一行行,大部分都目不斜視,專心于功課,他們嘴里念念有詞,不時地敲動著手中的法器,經曲合著敲打出的樂曲,煞是好聽。最小的喇嘛才12歲,也坐在里面,很專心、很天真的樣子。
普寧寺里最雄偉的建筑當屬里面的大乘之閣,閣高36。75米,四角四個寶頂簇擁著中心的大寶頂,寶頂聳入長空,莊嚴雄偉。閣內供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高22。23米,用松、柏、榆、杉、椴5種木材雕成,重約110噸,大佛按人體結構造像,比例勻稱,衣紋花飾做工精細,是我國宗教造像藝術之珍寶,為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木雕佛像,也是當今世界上最高大、最重的一尊金漆木雕佛像,所以,普寧寺又名大佛寺。
普寧寺現(xiàn)駐有活佛、喇嘛數(shù)十名,每天都有佛事活動,是我國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
今天的游覽就到此結束了,歡迎大家有機會再來。
介紹河北普寧寺的導游詞 篇14
現(xiàn)在我們到達的地方叫獸王臺,人們看見豹子經常在此地休息;楂F中之王,白石山沒有老虎,山中沒有虎,豹子稱霸王,因而人們把這個平臺稱為獸王臺。看前面這座山,左邊高的是重陽峰,頭戴道帽,一臉慈祥;右邊瘦的是玉女峰,象少女亭亭玉立于畫屏之前,鶯聲燕語、姿色相風。最右邊這組峰,迎風而立,從東邊看象布達拉宮,從西邊看宛若黃山的始信峰。為了使大家經松一下,我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在列屏谷的溝口,有一塊2畝地大的石板被一小塊石頭支著,人們認為這塊小石頭是一名大力士,因此稱它為“大黑漢”。在大黑漢的旁邊有兩塊石頭,四棱四角,分立于山谷兩側,人們稱之為石門,石門下是幾丈深的懸崖,石門一側是一條羊腸小道,十分險要。過去附近村民上山采藥路過此地,每年都有摔死的,人們懼怕這個地方,起名為“肉鍋”。有一年,村里有個叫鐵蛋的小伙子上山打柴,不小心從石門旁掉了下去,后來被救起,只受點輕傷。從那起事故之后,這個地方一直沒有再死過人,人們戲虐地說,是鐵蛋把肉鍋給砸漏了。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叫列屏谷,古人說:白石山秀列若屏。的確,我們眼前這橫向成嶺、縱向成排的山峰象一列一列的巨大的畫屏。我們腳下這個平臺,叫獸王臺,右手也就是著名的豹子窩峰林,據(jù)當?shù)乩相l(xiāng)說,這里山高林密,峽谷幽深,經常有野獸出沒,其中華北豹最多。最近兩年,在山上修路的民工和賣山貨的老鄉(xiāng)曾幾次看到過豹子的身影。從豹子窩向西去還有兩道峽谷,沿峽谷向西翻過金雞嶺就是大樺樹背,在那里生長著萬畝原始次生林,可以說人跡罕至,是野生動物的樂園。在茂密的叢林中,有成群的野山羊、獾子、狍子、野兔、山雞等。
介紹河北普寧寺的導游詞 篇15
好了,請大家往東邊看,前方這列山崖很象黃山的始信峰,左邊這個靴形孤石,象一艘蕩漾在碧波上的白帆。這是留影的好位置,請大家拍照。到這里我們的游程已經過半,前方將攀登飛云口。經過半天多的游覽,我們的體力都已消耗得差不多了,因此,前方這段路也是今天爬白石山最累的一段路,請朋友們注意保存體力并注意安全。飛云口已經到了,這個埡口的海拔高度為1900米,由于列屏谷兩側崖壁陡立,既深又長,因此,這里也是一個風口,平地無風的天氣,站在這口也會感到涼風陣陣,更不用說狂風大作的天氣,會把人吹倒。因為風大、風急,所以,這里在云霧天氣,經常是亂云飛渡,云聚云散。冷餿餿的風裹挾著霧滴雨絲,吹打在人臉上,奇涼無比,那種滋味會令你終身難忘。
到了飛云口,我們就踏上了返程的路線。這里是個四岔路口,往東走,目前還是羊腸小道,就會返回雙雄石、云都峰、豁然崖,然后回到韭菜園;往西邊沿上坡臺階路走,經翠屏谷到達索道上站;往西沿下坡的臺階路,經指北梁到達1820峰南側的索道中站2,無論到上站還是中站大家都可以坐索道下到西山積木場索道下站。如果不愿坐索道,那么沿臺階路也可以下到積木場,不過距離較遠。從飛云口到積木場共有3767個臺階,共3000多米,得一個半小時的路程。如坐索道40分鐘即可到達積木場。白石山索道總長1891.5米,是華北地區(qū)比較長的索道,他采用的設備是四川江油重型機械廠生產的,為單循環(huán)、固定抱鎖器、雙人吊箱式,全線共掛有108個吊箱,每箱乘座2人。目前票價為上70元,下65元。
以飛云口為界限,將白石山劃分為東山和西山,到東山主要是看峰林,到西山主要看森林和長城。前面我已經講過,白石山是河北省生物多樣性分布中心區(qū)之一。這里既保存有大面積的原始次生林,也有以油松、落葉松為主的人工林。白石山地區(qū)過去是省級林場,過去主要以育林、營林為主,植樹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生產木材,自1996年開始全面封山禁牧、禁獵。因此,在人力能及的范圍內我們已經看不到很大的樹木,最高樹齡在40年左右,而在大樺樹背因運輸困難,有大面積的原始次生林,里面有大樹生長。值得一提的是,白石山有許多珍稀物種,在長城腳下有六株黃柏松,這種樹樹皮象海綿一樣非常有彈性,一般生長在西伯利亞高緯度地區(qū),在我們這個緯度十分少見,估計是侯鳥將其種子帶到了這里。在白石山上生長有大面積的紅樺林,紅樺樹枝干挺拔,樹皮深紅,看上去十分儒雅高貴,人們把他比做林中仙子,也有人把他比喻成剛出浴的美人。景區(qū)的山谷中,?吹胶颂议,核桃楸在華北地區(qū)分布較廣,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是第四季冰川留下的植物。
一會兒我們乘坐索道的時候,不僅能觀賞到白石山層層疊疊、郁郁蔥蔥的森林,而且還能夠看到一段曲曲折折、高低錯落起伏的長城,那就是白石山長城。白石山長城始建于明代萬歷元年,竣工于萬歷三年,全長19986米,其中有關城一座,敵樓61座,戰(zhàn)臺12座,烽火臺5座,馬面5座。保存完好的敵樓有24座,較好的30座,殘毀7座。因此許多長城專家評價說:淶源境內的長城是全國保存最完好的一段,看到這原汁原味的長城,這種歷史的凝重美和文物的殘舊美,給我們以深深的啟迪,令人遐思,頓發(fā)思古之幽情。
介紹河北普寧寺的導游詞 篇16
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由我來給大家講解普寧寺,你們可以叫我楊導。
普寧寺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間,是一所皇家藏傳佛教寺廟。寺廟前半部分是漢式的建筑,有扇門、碑亭、鐘樓與天王殿組成;后半部分是藏式建筑,大部分以西藏的桑耶寺為藍本。
進入普寧寺,可以看到鐘樓和鼓樓分立左右,都是平闊三間、兩座閣樓。藏傳佛教說,每天早上,喇嘛叩擊一百零八響、念經祈禱,就可以去除一百零八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
再往前走,就是大殿。這里供奉著著名的千手千眼觀音。我要帶大家重點參觀一下。千手千眼觀音,顧名思義,這座觀音像有很多只手和很多只眼,每只手掌心都有一只眼睛。到底有多少呢?細心的游客可以自己來數(shù)一下哦。這尊觀音像高約23米,重達110噸,是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它造像精美、寶相莊嚴、比例勻稱、紋飾流暢,是我國雕像藝術的杰作。
寺廟右側是曾經的佛學院。因為火災,大殿和藏經樓已經成為一片廢墟,十分可惜,F(xiàn)在這里的廂房改建了展覽館,許多羅漢塑像陳列在這里,它們類型眾多、神態(tài)各異:有的濃眉大眼,看上去十分精神;有的眉頭微皺,顯得有些憂愁;還有的笑瞇瞇,好像十分仁慈……最中間的羅漢是濟公,他眉開眼笑,像是一輩子也沒有什么煩心事。
好了,我的講解就到這里了,請大家自行游覽。請注意寺廟是喇嘛的修行地,大家要保持安靜、文明旅行!
介紹河北普寧寺的導游詞 篇17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斷定的漢族地區(qū)釋教世界重面寺院。這里群山環(huán)繞,形勝優(yōu)越,氣象盡佳,山火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正在這里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戰(zhàn)外八廟釋教建造群,正在康熙、坤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世界第二個政治中間,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汗青、文化、藝術戰(zhàn)建筑,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戰(zhàn)寺廟著稱的著名汗青文化名鄉(xiāng)。外八廟建筑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坤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擅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禍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戰(zhàn)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內八處受北京雍戰(zhàn)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個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不雅。
普寧寺建於清坤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占空中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筑群。那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我部達瓦齊的叛亂,正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冊封,果他們疑俯藏傳釋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建筑了普寧寺。淆政府盼視領土國民“安其居,樂其業(yè),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筑氣概獨特,它接納并融開了漢地釋教寺院戰(zhàn)藏傳釋教寺院的建筑花式,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打算:中軸線上按序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戰(zhàn)工具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筑:以大乘閣為中間,四周環(huán)列著很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白臺、白臺和四座紅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傍邊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脫節(jié)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下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流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左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旁邊是《御制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修普寧寺原委跟打算;旁邊為《御制平定準噶我勒銘伊犁之碑》、《御制平定準噶我后勒銘伊犁之碑》,記敘清政府平定準噶我部貴族達瓦齊.阿睦我灑納的叛亂,堅韌西北邊防的史真。這三座碑均為坤隆御筆,用謙、漢、蒙、藏四種文鈔繕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下2米,心徑1.26米。逐日凌朝,喇嘛叩擊108響,和尚初步上殿念經。釋教稱這108聲鐘聲可來108種懊終路,“聞鐘聲,懊終路清,聰明長,菩提死”。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間置一藏傳釋教寺院建筑特有裝潢銅質鎏金浮圖。屋脊、前后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正在建筑上可掩護脊壟堅韌、不滲火。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死的飛禽飛禽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圣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zhèn)山之王,勇敢森寬。第四個是天馬,象徵天子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天子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心是現(xiàn)世佛釋迦牟尼,左側是前生佛燃燈,左側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tài)莊寬。兩側山墻石壇上分列十八羅漢像。北墻繪有八尊度母克服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死,逼真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后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筑是模擬桑耶寺作風,經過過程構筑總體打算戰(zhàn)個別外型往返響反應藏傳釋教的世界不雅,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凈佛國空想境地用詳細建筑形象暗示出來,使全數(shù)建筑存正在象徵浸染。“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散”,或譯作“;輪壇”、“壇鄉(xiāng)”,是密宗僧侶修止時構筑的法壇,后演變?yōu)?ldquo;圓輪俱足、諸佛聚會”的圣壇。普寧寺的后半部就是依據(jù)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想的。大乘之閣巍然聳坐中心,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間,閣之貨物則建有日殿戰(zhàn)月殿,暗示日月環(huán)繞宇宙世界運轉,閣的四周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著長養(yǎng)萬物的浸染,形如半月,故建筑月牙形臺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著刪進萬物成熟的浸染,建成梯形臺殿;西牛賀洲殿象徵火,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臺殿;北俱盧洲象徵地,維護萬物,建成正方形臺殿。閣之四隅有四座浮圖,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紅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懂得地反應、意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劃一性智”,視世界萬物對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不雅察智”,浮現(xiàn)佛能明察擅惡,妙不雅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暗示疑佛能后果自利戰(zhàn)利他事業(yè)。大乘之閣五頂寬密跟尾,結成一個屋頂組群,四大部洲的臺殿戰(zhàn)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筑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筑,而白臺建筑則是藏族情勢,如許使?jié)h藏建筑巧妙聯(lián)開,外形宏偉又具有園林設置,組成漢藏文化彼此交融的氣概偶異的寺廟建筑。 第 一范文§網拾掇該文章……
大乘之閣內局部三層,正鄙人低貫穿的中部供奉著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不雅世音菩薩像。這尊佛像下22.28米,腰圍15米,分量達110頓,用緊、柏、榆、椴、杉五種木材制成,約需120破方米木材。不雅音站正在蓮花座上雙手開十,背后又死出40只手來,每只手上有一只眼隋,各持一件法器。外型莊寬,慈顏擅目,衣紋天然流利,是珍貴的藝術珍品。
介紹河北普寧寺的導游詞 篇18
各位游客注意了,我們的車馬上就要到普寧寺的門口了,我就先給大家做個簡短的介紹,讓大家對普寧寺大致了解一下,這樣待會游覽起來才不會覺得迷茫。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筑,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這里群山環(huán)抱,形勝優(yōu)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里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筑群,在康熙、乾壟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筑,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
普寧寺建筑風格獨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筑: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huán)列著許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紅臺、白臺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制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布局;左右為《御制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制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北墻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筑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筑總體布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凈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筑形象表現(xiàn)出來,使整個建筑具有象徵作用。
今天的講解就到這里了,謝謝大家的配合,再見。
介紹河北普寧寺的導游詞 篇19
Puning templ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chengde mountain resort Wu Lie river, due to the temple with a statue of Buddha gold lacquer woodcarving, commonly known as jinzhou.would. Puning temple built in qianlong twenty-four years (1759), covers an area of 33000 square meters. Is the most complete in the outer eight temples, magnificent temples, buildings. When the qing government to pacify the urban root ministry of junggar Mongolia dawa's rebellion, in the summer resort for upper eritrea root four noble knighted, follow Tibetan samadhi "(also known as the SAN temple) the kite framework to build this temple, the qing government hopes the frontier people" Ann its habitat, its industry, yong yong pnin ", so called "puning temple".
Puning temple architectural style is unique, it absorbs and combines the buddhist temple of han and Tibetan Buddhism temple architecture pattern, the southern half of temple of han kuan ti # "seven" type of layout, central axis, in turn, scattered inside and on the great hall, Ursa major palace, both for the drum tower and things peidian peidian, north and south long 150 meters, 70 meters wide. The northern half of Tibetan temple architecture, in mahayana court as the center, surrounded by columns with many Tibetan bleaching room building -- red, white and four white lama pagoda. Mahayana of cabinet interior is divided into three layers, inside the pavilion stands a statue of gold paint wood carving bodhisattva thousand-arm, 22.28 meters high, 15 meters around the waist, weighing 110 tons, with lumber 120 cubic meters, is now the world's tallest wooden statue. Is like in a castle in the three layers of frame structure, in the middle of a main shaft, the combination of many pillar of edge all round, the nail YiWen plate seal, layered sculpture. Buddha proportion, grain is exquisite, paint color gorgeous, vividly shows the expression and expression, avalokitesvara is sculpture works of art in our country.
Pavilion in the north east of mahayana three face according to constructed the four most states, eight small states and four lama tower, the appropriate layout, elegant, ring of mahayana pavilion bui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