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直隸總督府導游詞(通用5篇)
關于直隸總督府導游詞 篇1
直隸總督署,位于保定市中心,是我國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省級衙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定直隸總督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經過大規(guī)模的擴建后正式啟用。該署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八個皇帝,計有180余年歷史,直到清帝遜位才廢止。
直隸總督署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人稱“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作為直隸省的軍政樞紐機關,歷任總督在這里處理過無數次的政務,有興農治水、查吏安民的政績,也有貪贓枉法、鎮(zhèn)壓農民起義、出賣主權尊嚴的劣舉。
直隸總督是清朝時期的特殊權利機構,直隸總督統(tǒng)轄的區(qū)域,遠遠大于今河北省的行政區(qū)劃,尤其到了晚清,管轄區(qū)域達7州104個縣,行政區(qū)劃伸展到內蒙古、山東、奉天、山西境內的一部分,南北長2600余里,東西寬1200余里。隨著外交、通商、海防事務的增多,清廷又增設了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并規(guī)定直隸總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晚清興辦近代海軍時,朝廷又命當時的直隸總督李鴻章負責籌建,可見直隸總督在晚清時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總督署的黑色三開間大門,坐北朝南,位于1米高的臺基上;大門正中懸一匾額,上書“直隸總督部院”。門前兩根對稱的大旗桿,各高約35米,為全國古建旗桿之最。院內有數十株粗大的檜柏,已有460多年的樹齡。每逢冬季,數百只貓頭鷹棲息其上,“古柏群鸮”成為衙內一景。
總督署大堂,是總督署的主體建筑。大堂布置得森嚴肅穆。內有屏風一座,屏風中間繪有丹頂鶴、海潮和初升的太陽,象征一品文職大員。該堂是舉行重大慶典活動的場所。
其對面的戒石坊為一座四柱三頂的木質牌坊。南面書有“公生明”三個紅底金字;
北面書有宋代書法家黃庭堅書寫的官場箴規(guī):“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笨偠缴美硎拢а勰芤姶梭,以示儆戒。
二堂院是總督的辦公處,呈四合院形制,布局嚴謹,四周廡廊相通。托檁、廊檐、門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細。其木結構還留有宋、元風格。堂內懸有“政肅風清”匾額,正中豎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間雕有麒麟,象征一品武職大員。
在后堂看到一個匾,是孫嘉淦寫的居官八約,孫嘉淦是清朝時期的清官,清朝雍正年間任職,享有正直名聲。他敢于直言爭辯,扶正祛邪。因此,也常受到打擊。但他無論居住鄉(xiāng)間,還是任職朝中,都能至誠待人,始終保持忠言直諫的品質,成為當時受人敬慕的一位官員。
孫嘉淦居官為八約,曰:‘事君篤而不顯,與人共而不驕,勢避其所爭,功藏于無名,事止于能去,言刪其無用,以守獨避人,以清費廉收!!贝笠馐牵簩艺\而不自我炫耀;對同僚尊重而不自高自大;不爭權奪勢;不追逐功名;辦事務求實事求是和善始善終;說話務求簡明扼要;不結黨營私;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以保持清政廉明。我看這八條對于現(xiàn)在當官的都是一種鞭策和學習的榜樣。
這是當初中國最高的旗桿。
關于直隸總督府導游詞 篇2
各位游客:
歡迎諸位來河北旅游,祝各位在保定度過一段輕松愜意的時光。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非常豐富。
距離北京較近的淶水野三坡山清水美,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而白洋淀里飄飄揚揚的蘆葦絮,又給這個“華北明珠”增添了幾許捉摸不透的浪漫氣息。
保定的歷史頗值自傲,在至今五六千年的春秋時代,晉國就在這里建下保定歷史上的第一座城池,以后在各朝各代又分別成為縣、路、府、直隸省會等,我們所熟悉的老電影《野火春風斗古城》《紅旗譜》里的故事也發(fā)生在這里。
這個小城的古跡雖然不算多,但也不可小覷:市中心的古蓮花池是清雍正年間高等學府的所在地,是當時十大名園之一,園中古亭上的蓮葉托桃石雕據說是諷刺當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時慈禧連夜脫逃的事兒;此外還有以出土了金縷玉衣而名噪一時的滿城漢墓、埋葬著清代四位皇帝的清西陵等。
好,游客朋友們,保定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保定概述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轄3區(qū)、4市、18縣),總面積2.2萬平方公里。作為近臨北京、天津的主要城市,有著不可比擬的獨特優(yōu)勢,是國內外客商投資興業(yè)的理想選擇。保定市文物薈萃,名勝眾多。大慈閣、直隸總督署、古蓮花池、腰山王氏莊園、白洋淀、冉莊地道戰(zhàn)、滿城陵山漢墓、易縣清西陵、淶水野三坡、淶源涼城白石山、涿州影視城等觀光景點獨特、景色怡人,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游客。主要特產有保定驢肉火燒、保定面醬、春不老、王鐵匠鐵球、大慈閣香油、大慈閣醬菜、大慈閣糕點、白洋淀松花蛋、滿城草莓、易縣磨盤柿、阜平大棗、順平紅富士蘋果、曲陽鴨梨、唐縣小尾寒羊、淶源虹鱒魚等產品遠近馳名。望都辣椒、安國中藥材、博野輸送帶、留史皮毛、皮革及毛紡、順平腸衣、白溝箱包、安新羽絨、高陽紡織、容城服裝、曲陽石雕等,已形成一批企業(yè)和優(yōu)勢產業(yè)。
自然氣候
氣候條件
保定年平均氣溫12℃,年降水量550毫米,屬于溫帶季風性氣候。這里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有雪,夏季炎熱干燥,春季多風沙,來此旅游一般以夏秋季為宜。
自然資源
保定市自然資源豐富,縣域經濟特色明顯。全市正建成7個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縣,8個果品基地和8個牧漁基地,去年產糧食526萬噸、果品60萬噸、肉類46萬噸。大慈閣香油、大慈閣醬菜、雄縣紅小豆、滿城草莓、易縣磨盤柿、阜平大棗、順平紅富士蘋果、曲陽鴨梨、唐縣小尾寒羊、淶源虹鱒魚等產品遠近馳名。
望都辣椒、安國中藥材、留史皮毛、皮革及毛紡、順平腸衣、白溝箱包、安新羽絨、高陽紡織、容城服裝、曲陽石雕、王鐵匠鐵球等,已形成一批企業(yè)和優(yōu)勢產業(yè)。全市農產品商品率已達63%,農業(yè)產業(yè)化比率達31%,進一步發(fā)展農產品系列加工、擴大對外經貿優(yōu)勢明顯、前景廣闊。
旅游景區(qū)保定是兼有平原、湖泊、濕地、丘陵、山地、亞高山草甸的地區(qū),是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有國家AAAAA級景區(qū)2處(白洋淀,野三坡)、國家AAAA級景區(qū)8處、世界地質公園2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1處、國家地質公園3處、國家森林公園4處。境內群山西峙,沃野東坦,植被繁茂,山明水秀。既有避暑的涼城,又有泛舟的湖泊。野三坡世外桃源,神奇俊美;白洋淀葦綠荷紅,勝似江南;白石山、大茂山巍峨聳立,云蒸霞蔚;天橋瀑布、龍門天關飛流直下,氣象萬千;西勝溝峽谷龍?zhí)、峰回路轉,北岳廟歷覽千年,風采依然;萬傾桃園“亂花漸欲迷人眼”,空中草原“淺草才能沒馬蹄”;紫荊關畿南第一天下險,古棧道地下長城世間奇!
關于直隸總督府導游詞 篇3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古蓮花池,我是你們的導游_。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十大名園之一的古蓮花池位于保定市區(qū)中心。與直隸總督署南北相遙。古蓮花池正門坐南朝北,門前一對石獅雄踞左右,門樓歇山翹角、三門三楹,中門上方高懸民國初年大總統(tǒng)徐世昌手書的“古蓮花池”大字橫匾。
白蓮花池原名雪香園,為元代汝南王張柔所建。始建于公元1227年,現(xiàn)總面積24000平方米,其中池塘面積790O平方米、蓮池自古就環(huán)水置景,以水為勝,因荷得名。并匯集了中國南北古建筑園林風格的精華。
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毀,僅存婆娑蓮漪的池塘和繁茂荷花,明代稱其“蓮花池”。明朝后期進行了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整修擴建。知府查志隆把蓮池作為一面”水鑒”,并令增建一門上懸水鑒公署四字橫匾,秉政應鑒之碧水蒼天,以激人勵己。清興建蓮池書院,乾嘉時代成為蓮池鼎盛時期,山、水、樓、臺、亭、堂、廡、榭參差錯落,組成了著名的蓮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萊”的美稱。
蓮池藏石刻可謂一大景觀。僅北塘北側的碑刻長廊,就長達33米,嵌有三段82方碑刻。有唐、宋、元、明、清各代以至民國年間及解放后書法名家書寫的碑刻l40余通,成為蓮池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蓮池這座古老的園林,融南北園林藝術風格于一體,博得了園林專家和文物專家的贊賞。目前,蓮池復原十二景及周邊歷史街區(qū)改造工程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蓮池將以更加迷人的秀麗風光喜迎四面八方游客。
好,游客朋友們,古蓮花池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關于直隸總督府導游詞 篇4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直隸總督署博物館,我是你們的導游。
直隸總督署位于古城保定市繁華地段,是我國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清代省級衙署。其前身可上溯到元朝,康熙八年(1669年)大寧都司奉旨裁撤。同時直隸巡撫自正定移駐保定,保定開始成為直隸省的政治中心。以 開始成為直隸省的政治中心。以后一直到宣統(tǒng)年間,這里一直是清代直隸省軍政樞紐機關所在地,歷任總督基本上都在此辦公并居住,直隸全省的軍民要政也基本由此發(fā)布。先后有74人99任次就任直隸總督,唐執(zhí)玉、李衛(wèi)、方觀承、琦善、曾國藩、李鴻章、榮祿、袁世凱等清代名臣都曾坐鎮(zhèn)于此,影響王朝政局的很多重大事件,都與這座省府衙門有著最直接的聯(lián)系,其歷史內涵十分豐富,可謂“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
直隸總督署的建筑布局,既承襲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時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宮殿建筑布局乃至民居建筑規(guī)制的影響。整座直隸總督衙署建筑座北朝南,東西寬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縱深約224m,共占地三萬余平米,其建筑分東、中、西三路。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進院落,配以左右?guī)慷浚鶠樾∈接采浇ㄖ。東路的東花廳、外簽押房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直隸總督署大門以外,清時曾建有轅門、照壁、旗桿、樂亭鼓亭、一對石獅、東西班房,以及西轅門外專供每日報時及拜發(fā)奏折之用的炮臺等附屬建筑。這些建筑如今雖大多不存,但其所組成的半封閉格局,以及造就的威嚴氣氛,曾給人以森嚴神秘,望而生畏的感覺。中路建筑座落在督署的中軸線上,大門內的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門、儀門、戒石坊、大堂、二堂、內宅門、官邸、上房、后庫以及儀門以北各堂院的廂房、耳房、回廊等附屬建筑。
大門即總督署正門,是一座屋宇硬山式三間一啟門建筑,座北朝南,過道一間,左右門房各一間,位于1m多高的臺基上。兩根明柱、門檻及六扇棋盤式板門皆為黑色,含有“清正廉明”的寓意。大門上方正中懸一匾額,有“直隸總督部院”六個白底黑色扁宋大字,楹柱上掛有歌頌晚清直督業(yè)績的對聯(lián)。黑底金字,十分威嚴。
拾級而上進入督署大門,沿甬路往北即是儀門。自儀門沿甬路北去60余米,便是總督署的大堂,大堂即正堂,又叫公堂、公廳、正廳,是整座衙署的中心主體建筑,它是以同治末年李鴻章任直督時為背景復原的,大堂外東西廂房各9間為科房,是按清廷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規(guī)制下的辦事機構,用以承接地方公務事宜。大堂外月臺下40余米處,有橫跨甬道的木質“公生明”牌坊一座,此坊又叫“戒石坊”,有清一朝,各級衙署均設有牌坊,形制并無定制,大多為四柱無斗拱的簡易結構。直隸總督若坐堂理事,面對此坊,戒銘時時在目,便可告誡自己必當公正廉明。大堂東西兩側天井北進穿便門即二堂院,二堂院布局嚴謹,四周廊廡相通,托檁、廊沿、門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細,是同治中期(1870年后)李鴻章督直時從安徽調來能工巧匠一并修制的,如今保存完好。衙署二堂又稱“退思堂”、“思補堂”,有遇事深思熟慮,助其不足,及時補過之意。此外,尚有耳房各2間,東西廂房各3間,廂房門前有抱柱石,室內均為穿堂屋,開設后門,可直通東西更道和花廳?偠绞鸬亩檬强偠綇蛯徝裥贪讣,會見外地官員的地方。三堂是總督的書房和簽押房。官邸及上房為督署的內宅,所以為掩人耳目,前有花墻與二堂相隔,兩側各有一門溝通東西更道,僅靠中間帶頂的直廊和內宅門相連,成為入內宅的必由之路。四堂,正房面闊5間,左右耳房各2間,東西廂房各3間,建筑小巧,院落幽雅,與大堂、二堂院相比,猶如兩個天地。上房是總督及內眷活動起居的地方,生活氣息濃厚。院北正房供長輩居住,東西廂房則是晚輩的住處,并以回廊相連,成為署內宴息之所的核心部分。上房院住宅四周以房屋后墻、外墻及院內回廊多層包繞,對院外不開窗,封閉性強,可防風沙、噪音和外界干擾,加之庭院空間大、日光足,在院內栽植花木、陳設盆景,可構成安靜舒適的居住環(huán)境。督署東路建筑,在清代自南而北依次為招待外地客人的寅賓館、武成王廟、衙神廟、錢糧幕府院、存放文官車轎的庫房、東花廳、外簽押房、東北側廚房以及供雜役、仆從人員居住的胥吏舍等。西路主要建筑自南而北有武職胥吏居住宴樂之所──合樂軒、馬廄、兩進院落的刑名幕、考試武官射手的箭道,致祭旗纛的旗纛廟,西花廳、辦事廳、花園等。
隨著歷史長河的流逝,從全國范圍看,做為清代官式建筑的總督衙署,如今大多蕩然無存,即使是殘留的遺址,也往往歷經改建,面目全非,已失去清代官衙的內涵,而充分體現(xiàn)雍乾時期建筑風貌,在我國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省級衙署━━直隸總督署,多年來一直為黨政軍界駐守,才得以妥善保護,因此它自然就成為具有較高文物價值和研究,欣賞清代官式建筑的最好實物史料。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座古衙的存在,對古城保定乃至河北歷史、建筑等領域文化內涵的補充,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擁有珍貴的文物價值。
好,游客朋友們,直隸總督署博物館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關于直隸總督府導游詞 篇5
直隸總督署,位于保定市中心,是我國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省級衙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定直隸總督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經過大規(guī)模的擴建后正式啟用。該署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八個皇帝,計有180余年歷史,直到清帝遜位才廢止。
直隸總督署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人稱“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作為直隸省的軍政樞紐機關,歷任總督在這里處理過無數次的政務,有興農治水、查吏安民的政績,也有貪贓枉法、鎮(zhèn)壓農民起義、出賣主權尊嚴的劣舉。
直隸總督是清朝時期的特殊權利機構,直隸總督統(tǒng)轄的區(qū)域,遠遠大于今河北省的行政區(qū)劃,尤其到了晚清,管轄區(qū)域達7州104個縣,行政區(qū)劃伸展到內蒙古、山東、奉天、山西境內的一部分,南北長2600余里,東西寬1200余里。隨著外交、通商、海防事務的增多,清廷又增設了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并規(guī)定直隸總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晚清興辦近代海軍時,朝廷又命當時的直隸總督李鴻章負責籌建,可見直隸總督在晚清時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總督署的黑色三開間大門,坐北朝南,位于1米高的臺基上;大門正中懸一匾額,上書“直隸總督部院”。門前兩根對稱的大旗桿,各高約35米,為全國古建旗桿之最。院內有數十株粗大的檜柏,已有460多年的樹齡。每逢冬季,數百只貓頭鷹棲息其上,“古柏群鸮”成為衙內一景。
總督署大堂,是總督署的主體建筑。大堂布置得森嚴肅穆。內有屏風一座,屏風中間繪有丹頂鶴、海潮和初升的太陽,象征一品文職大員。該堂是舉行重大慶典活動的場所。
其對面的戒石坊為一座四柱三頂的木質牌坊。南面書有“公生明”三個紅底金字;
北面書有宋代書法家黃庭堅書寫的官場箴規(guī):“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總督升堂理事,抬眼能見此箴,以示儆戒。
二堂院是總督的辦公處,呈四合院形制,布局嚴謹,四周廡廊相通。托檁、廊檐、門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細。其木結構還留有宋、元風格。堂內懸有“政肅風清”匾額,正中豎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間雕有麒麟,象征一品武職大員。
在后堂看到一個匾,是孫嘉淦寫的居官八約,孫嘉淦是清朝時期的清官,清朝雍正年間任職,享有正直名聲。他敢于直言爭辯,扶正祛邪。因此,也常受到打擊。但他無論居住鄉(xiāng)間,還是任職朝中,都能至誠待人,始終保持忠言直諫的品質,成為當時受人敬慕的一位官員。
孫嘉淦居官為八約,曰:‘事君篤而不顯,與人共而不驕,勢避其所爭,功藏于無名,事止于能去,言刪其無用,以守獨避人,以清費廉收。’。”大意是:對國君忠誠而不自我炫耀;對同僚尊重而不自高自大;不爭權奪勢;不追逐功名;辦事務求實事求是和善始善終;說話務求簡明扼要;不結黨營私;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以保持清政廉明。我看這八條對于現(xiàn)在當官的都是一種鞭策和學習的榜樣。
這是當初中國最高的旗桿。
保定直隸總督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