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縣衙博物館講解詞
七、戒石坊:戒石坊位于大堂前甬道中央,面南書“公生明”三個大字,為北宋趙匡胤首倡,意為公正才能明察、明斷、明智而有遠(yuǎn)見,公道正派,平民才不敢怠慢。面北書“爾奉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16個字,是從五代后蜀主孟昶所撰《戒諭詞》中摘出。太平興國八年頒示天下,南宋高宗頒示各州、府、縣,刻石于大堂前,讓縣官舉目可見,以警戒其秉公辦事,如徇私枉法,則天理不容。大堂院東西側(cè)為六房,左文右武。東為吏、戶、禮三房,西為兵、刑、工三房,司職六部,為縣衙職能辦事機構(gòu),也是六大班子,有書吏在此辦理公務(wù)。詩圣杜甫史稱杜工部,指的就是他曾在外居官工部部長職務(wù)。
八、大堂:大堂是縣衙中軸線的主體建筑,也是縣衙建筑群的中心。長17米,進(jìn)深12米,高10米,有立柱12根,建筑面積204平方米,與月臺、卷棚成為一體,高大壯觀,對研究明、清建筑藝術(shù)有一定價值?h衙大堂稱“牧愛堂”,即官愛民的意思,古時州官稱“牧”,縣官稱“宰”,此堂號為清康熙年間,知縣衷鯤化定名。大堂正中設(shè)知縣公堂,上懸“明鏡高懸”匾額,公案之上放置文房四寶及紅頭刑簽、綠頭捕簽。正面屏風(fēng)彩繪“海水朝日”圖,象征清如海水,明似日月,頂棚彩繪八卦太極圖,系按堪輿學(xué)說八卦方位圖的含意而布局設(shè)計。四周仙鶴向中心飛去,象征天下歸一,四方同心。堂前有兩塊跪石,東邊方石為原告跪石,西邊長方石為被告跪石。大堂兩邊陳列縣官儀仗:有青旗、藍(lán)傘、青扇、桐棍、皮槊、肅靜牌、官銜牌、放告牌、堂鼓等物,還有四抬藍(lán)絹轎一乘。
在大堂前建卷棚,是高級別官衙在建筑形式上的反映。西墻上有漢——民國末年197位官職名表,此名表除第一位縣令卓茂為河南省南陽人外,其余均為外省籍人,說明古代嚴(yán)格執(zhí)行異地做官,吏制嚴(yán)明。
大堂是知縣發(fā)政令、舉行重大慶典、公開審理大案、要案的地方。五代縣令索長官,在此公堂受理斷虎一案,被傳為美麗動人的故事。古時密縣森林茂密,虎豹很多,王小到林中砍柴,不幸被虎吃掉,其母楊氏到縣衙告狀,索長官派衙役將虎捉拿歸案,于縣城游街示眾后,在此大堂公判老虎撫養(yǎng)王母,老虎點頭伏法。老虎養(yǎng)母處就在城南三里菜園溝口。一天,老虎前趾被刺扎傷,王母用針為虎挑刺,因用力過重,老虎一呲牙,大吼一聲,王母就被嚇?biāo)懒。王母死后老虎離境而去。索長官死后,埋在老虎養(yǎng)娘垌對岸土嶺上,現(xiàn)有清嘉慶年間(1912年)知縣景倫為索長官立的墓碑,請看碑文……。
九、二堂:二堂建筑結(jié)構(gòu)與大堂大同小異,東西為兩個稍間,建筑面積為 160.5平方米,屏風(fēng)上懸掛“三鑒堂”匾額,堂號為清康熙時知縣衷鯤化定名。三鑒即“鑒于鏡,鑒于古,鑒于人”。唐代名相《魏征傳》中記述:“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衰,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源于孔子“日以三省吾身”,就是每天自己做了什么,是錯是對,反省三次。二堂是審理不公開的重大案件和大堂審案時知縣退思、小憩之所,兩邊擺放著審案中可能使用的笞杖、夾棍、拶子等刑具。東西稍間為招房和茶房。東西廂房為八、九品官員辦公的地方。相當(dāng)于科、室、委、局。二堂同廂房、宅門,形成縣衙第三進(jìn)院落,為知縣施行權(quán)力所用。宅門是縣衙咽喉之地,所有進(jìn)入之人,總要尋根查明存入號簿,一般人員沒有理由絕不能進(jìn)入。宅門面北上書“天理、國法、人情”六字,警示縣官在辦案中要順天理、合國法、通人情。
十、三堂院和大仙樓:三堂院包括三堂和東西廂房師爺辦公處。三堂為五間回廊式建筑,中間是審花案(涉女案)和涉及機密案件的地方。東二間為招待上級官員和商議政事的地方,西兩間為縣官休息和更衣的地方。解放后被拆除改建,但根基仍在。
東西廂房是師爺辦公處。師爺也叫幕友,是地方官吏的參謀和顧問,為中國封建社會特殊的人事編制。所謂特殊,其一,不是國家正式官員,卻做著官員的工作;其二,他們有專門的修養(yǎng)和技能;其三,他們沒有俸祿,工作報酬是縣官定期奉送的束修也就是今天所說的紅包;其四,實行雙向選擇,雙方隨時都可以解聘,合則留,不合則去;其五,長官與幕友是平等的師友關(guān)系;其六,幕友是一種令人崇尚的職業(yè),許多人世代為幕,清代最盛;其七,幕友最重要的職責(zé)為錢糧和刑名兩大項,即刑名案件為縣官提供法律依據(jù),相當(dāng)今天的法律顧問,以及涉及財政報銷、有關(guān)賦稅繳納事項。另外還有書啟幕友、掛號幕友、書稟幕友、筆墨幕友等,一般均為地方精英。
三堂為縣衙第四進(jìn)院落。是官員居住、辦公、來往的地方,平民很難到達(dá)。又因此院常種南天竺、桂花之類的花卉,也稱竺桂院,諧音“主貴”,今天大家能來此院,就都是貴人了,此后定主大貴。
三堂后邊是縣衙最北端的第五進(jìn)院落,大仙樓院。大仙樓為五間雙層小瓦樓房,東西廂房各為三間雙層小瓦樓房,這里是存放縣衙重要資料、貴重物品的地方,年終封印時,印鑒也存放于此。那時沒有公章保管制度,特供奉大仙神確保安全。
十一、贊 侯祠:“贊 侯祠”就是“蕭曹祠”,即衙神廟,供奉著漢代兩位人臣,蕭何和曹參。衙門為什么要供奉他們呢?因為蕭何輔佐劉邦建立了漢王朝,后任相國,又制定了律令典章,稱“蕭何定律”,能依法論罪,平定刑獄,治理天下,安定民心。對建立西漢政權(quán)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被劉邦封為“贊 侯”。蕭何死后,曹參繼任相國,一切沒有改變,后有“蕭規(guī)曹隨”之說。蕭曹二人為古代地方官署衙門掌管文書的小官胥吏所崇拜,主官把他們作為偶像,一方面是向蕭曹學(xué)習(xí),忠君愛國,恪盡職守,有一個做好官的愿望。另一方面是想求得他們的保佑,希望為自己降下好運,心想事成,官運亨通。所以縣衙都供奉蕭曹二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