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導游詞關(guān)于故事傳說(精選18篇)
龍門石窟導游詞關(guān)于故事傳說 篇1
親愛的游客們,大家好,我叫王文喆,這次由我來帶領(lǐng)大家來游覽龍門石窟。請游客們在那里不能亂扔垃圾,不能亂寫亂畫,也不要亂跑。
龍門石窟是在20__年11月30日被列為世界遺產(chǎn),我來給大家講一下關(guān)于龍門石窟的傳說:相傳遠古時期,洛陽南面有一大片湖水,周圍青山蒼翠,人們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打魚,過著平靜的生活。村里有個勤勞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聽到從地下傳出“開不開”的奇怪聲音,回到家,便把這件事告訴給母親。母親想了想,便告訴他,如果再聽到的話就回答:“開!”這個孩子誰知一聲未了,孩子照著母親說的做,誰知一聲未了,天崩地裂,龍門山傾刻從中間裂開,湖水從裂口傾出,奔騰咆哮地繞過洛陽城,一瀉千里流向東海。水流之后,無數(shù)清泉從山崖石罅中迸出,蓄為芳池,瀉為飛瀑。兩山的崖壁上則出現(xiàn)了無數(shù)蜂窩似的窟隆,窟隆內(nèi)全是石像,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輪廓不清。從此,龍門石窟便名揚天下了。龍門石窟青山綠水,萬象生輝。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shù)、書法、音樂、服飾、醫(yī)藥、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shù)寶庫.龍門石窟地處中原,是外來佛的教藝術(shù)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藝術(shù)土壤之中的豐碩成果,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shù)完整體系的集中表現(xiàn)。因此,龍門石窟在我國石窟藝術(shù)中有自己特殊的歷史地位。
好了朋友們,龍門石窟已經(jīng)到了,請大家關(guān)好車窗帶好您的物品隨我下車,去參觀河南的第一個世界遺產(chǎn)----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導游詞關(guān)于故事傳說 篇2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導游員李明珊,很高興認識大家!首先我代表河南人民歡迎大家的到來。我對各位不辭旅途的勞累來參觀祖國的歷史文化,表示深深的敬意。
龍門石窟位于美麗的河南省洛陽市,它是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在20__年11月,被聯(lián)合國評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來這里參觀,你會感覺到龍門的秀麗風景、氣勢磅礴。
現(xiàn)在,請大家跟我一起走進這神奇的藝術(shù)寶庫之中。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钡拇_,大家看:青山對峙,伊水流淌,多美呀!龍門石窟始建于北魏時期,到今天,已經(jīng)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石窟內(nèi),現(xiàn)存佛洞佛龕3600多個,佛像十萬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而最小的卻只有2厘米。造像雕刻3600多品。朋友們聽了我介紹的'這些數(shù)字,是不是感覺到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呢?
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石窟中最有名的奉先寺吧。唐朝是石窟鑿刻的最盛時期。占石窟總數(shù)的60%以上。奉先寺就是這個時期鑿建的,先后用了3年時間。據(jù)記載,洞中佛像集中體現(xiàn)了唐代佛像的藝術(shù)特點:(我手指正中大佛,引著游客觀看)大家看,這尊大佛面形豐滿、兩耳下垂、嘴角微翹,呈微笑狀態(tài)。形態(tài)圓滿、安詳、溫和,宛如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尊敬。這尊巨大佛像是咱們龍門石窟里的最大佛像,請大家記住他的名字記:盧舍那佛。佛經(jīng)上說,盧舍那的意思是:光明普照。他會給百姓們帶來光明和幸福。它身高17.14米,將近6層樓那么高。光頭部就有4米高,耳朵長1.9米,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杰作。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典雅的外貌,完美的結(jié)合在一起,因此,它具有巨大的藝術(shù)魅力!
下面,就請您根據(jù)我的介紹,走進奉先寺,親近盧舍那,感悟他們的無窮魅力吧!最后,我要送給大家?guī)拙錅剀暗奶崾荆涸谟^光時,請把我們文明的語言、文明的行為、文明的足跡,留在這秀麗、祥和的龍門石窟吧!
祝各位游覽愉快!再見!
龍門石窟導游詞關(guān)于故事傳說 篇3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非常高興能和大家在這里相遇,大家一路走來,旅途辛苦了。首先,我代表我們__旅行社熱烈歡迎大家來龍門石窟旅游觀光,!我是__旅行社的導游__X,大家可以叫我x導,或小x,你們感覺怎么叫合適、怎么叫順口就怎么叫吧。
坐在我旁邊的這位是司機李師傅,李師傅是一位駕駛經(jīng)驗非常豐富的老司機,所以,坐在他的車上大家就盡情的享受沿途的風光吧!
佛家說:“前世500次的回眸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前世1000次的回眸換來今生的相視而笑!苯裉欤蠹矣芯壴谕惠v旅行車里,并要相伴度過一天的時光。所以,此時此刻,請各位再一次的回頭同周圍的人彼此認識一下,那也請各位在接下來的旅游過程中珍惜這份來之易的緣分相互照顧,相互關(guān)心,讓這次旅程給我們留下一段美好而難忘的回憶!
朋友們,下面我講一下注意事項:路上的車特別多,所以,為了大家的安全,請不要您的把頭和手伸出窗外,以免被擦傷。把垃圾呢,放在座位旁邊的垃圾簍里。不要向窗外仍果皮紙屑等雜物,要是保持道路的衛(wèi)生。如果有人容易暈車,請坐在前排座位上,或靠近窗戶的位置。也可以吃兩片隨身攜帶的暈車藥。車前面放的有純凈水,需要的話,我給大家送到座位上。
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咱們洛陽吧!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也是八大古都中建都最早的城市。歷史上先后有13個朝代在這里建都,是中國古都中,經(jīng)歷朝代最多的城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洛陽一直是我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中心。司馬光曾說:“若知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洛陽歷史可以說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縮影。說到洛陽,就不得不說咱們洛陽的牡丹,自古就有“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譽。歷史上曾有無數(shù)文人寫詩贊美牡丹,“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是李正封贊美牡丹的詩句。劉禹錫說得好:“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這些美妙的詩句道盡了牡丹的國色天香、雍容華貴。從1983年起,洛陽每年4月至5月舉辦牡丹花會,吸引國內(nèi)外成千上萬的游客紛至沓來。花會期間,牡丹們一個個競相怒放,誰也不服誰,那場面真是壯觀的很吶!
民以食為天,洛陽最有名的菜,莫過于洛陽水席啦,它是洛陽一帶特有的傳統(tǒng)名吃。它有兩個含義:一是全部熱菜都有湯;二是洛陽水席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向流水一樣不斷地更新。這一回來洛陽,大家千萬不要忘了品嘗一下洛陽水席奧。
朋友們,下面我簡要給大家介紹一下龍門石窟。它是我國三大佛教石窟藝術(shù)寶庫之一。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開始雕鑿,歷經(jīng)400多年的雕刻,現(xiàn)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余塊,佛塔40余座,造像達10萬余尊。兩山窟龕的造像,因其數(shù)量之多,規(guī)模之大,雕刻之精美,而聞名于世。龍門石窟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lǐng)域的發(fā)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shù)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朋友們,咱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到了景區(qū)門口的停車場,請大家?guī)献约旱碾S身物品,關(guān)好窗戶,記著咱們車啊,是藍色大巴車,車牌號碼是:____x,我的手機號是__________,下午三點在咱們的大巴車旁集合,好,現(xiàn)在請隨我下車,一起游覽龍門石窟吧!
龍門石窟導游詞關(guān)于故事傳說 篇4
龍門石窟延續(xù)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cè)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lǐng)域的發(fā)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shù)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藝術(shù)寶庫之一,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聞名于世的龍門石窟就坐落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它始建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營造時長達400余年,在這里您不僅可以看到北魏的清風秀骨、還可以看到唐朝的豐腴之美,龍門石窟不僅是中國佛教藝術(shù)的體現(xiàn),同時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風尚,堪稱是一座巨大的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
龍門石窟現(xiàn)有佛龕2300多個,佛塔70余座,佛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多塊,其中著名的龍門二十品和唐朝諸遂良的“伊闕佛龕之碑”都是書法藝術(shù)的珍品。我國著名的作家余秋雨曾這樣描繪過石窟藝術(shù):它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活了以前年的藝術(shù),一千年始終活著,脈絡相通,呼吸均勻,這是一種何種狀闊的生活。
朋友們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龍門石窟中其實最為磅礴,藝術(shù)最為精美的洞窟——奉先寺,現(xiàn)在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這尊大佛呢就是盧舍那大佛,盧舍那梵文音譯,意為光明普照之意,她通告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您有可能會問,為什么不零不整剛好是17.14米呢?這是因為7是佛的數(shù)字,天的數(shù)字,佛語有曰:“救人一命,生造七級佛徒”那么再讓我們我們來看看17.14,它有一個十,意為十全十美;14含有2個七在加上第一個七,就是3個七,擁有3個7的盧舍那大佛是無限大,無限寬大,功德圓滿的。
有人說盧舍那大佛是“東方的蒙娜麗莎”是集善良與美貌于一身的,的確如此,不信您看,她嘴角微微上翹,目光下垂,略做俯視態(tài),兩道彎眉如鉤如月,每次看到盧舍那大佛的微笑就有如沐春風之感,無論您從哪個角度看她,她的目光都會和你有所交流,像智者的詢問,長者的關(guān)切,母親的慈愛,這種由天上到人家,由出世到入世,從虛幻到現(xiàn)實的轉(zhuǎn)變不正是中國儒家思想在佛教藝術(shù)上的折射嗎?這是藝術(shù)的覺醒,人性的覺醒,中國佛教藝術(shù)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在唐代終于完成了漢化的過程,因此中國的佛教藝術(shù)在洛陽的龍門石窟也達到了一個光輝的頂點,所以李澤厚先生才會說:“盧舍那大佛是中國佛教藝術(shù)的最高典范。”
另外大家請看盧舍那兩側(cè)的是二弟子,左為迦葉飽經(jīng)風霜,莊重嚴謹,有為阿難聰敏溫順,擅長記憶,他們兩側(cè)站的是菩薩、天王、力士及供養(yǎng)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奉先寺以其流利的線條,高超的技藝,玄密的宗教幻化出了一首壯麗無比的交響樂動人心魄。
扶今追昔,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nèi)绱藢氋F的珍品,伴隨著光榮和驕傲,將被我們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思之、思之、再思之……
朋友們參觀完這麼雄偉的雕塑,您難道不為之震撼嗎?那么就請您拿出手中的相機把他拍攝下來,留住這份心情,本次的景區(qū)講解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下面給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我們11點在這里集合,由于剛下過雪,地面比較滑,大家在自由活動時一定要注意安全!
龍門石窟導游詞關(guān)于故事傳說 篇5
1978年,當人們拆除賓陽中洞的清代所建磚券門時,雕鑿于北魏時期造型鮮為人知的天王造像顯現(xiàn)在人們面前。朋友們請看,當時在窟門過道兩壁上發(fā)現(xiàn)的就是三頭四臂的帝釋天王和四頭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賓陽中洞完成于六世紀中葉,它顯示了當時我國石窟藝術(shù)發(fā)展的高超水平。
伊闕佛龕之碑-----李泰與賓陽南洞朋友們,我們現(xiàn)在所看的這塊大碑,名為“伊闕佛龕之碑”,由唐太宗時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這通碑為目前國內(nèi)所見褚遂良楷書之最大者,字形奇?zhèn)バ忝,是唐楷書法藝術(shù)的珍品。碑文主要記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為其母文德皇后長孫氏死后做功德而開鑿,碑文中并有大量粉飾、美化李泰之語。因此,結(jié)合太宗末年李泰與太子李承乾爭奪太子位的史實可知,李泰借為母親開窟造像做功德,實有獲得太宗好感,為自已撈取政治資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說明的是,這通碑原應為此魏所雕的賓陽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為節(jié)省費用,竟就勢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賓陽南洞下面我們參觀賓陽南洞。賓陽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礎(chǔ)上,為唐代早期又繼續(xù)開鑿的洞窟,所以在造像藝術(shù)上承北魏剛健之遺風,下開盛唐活潑生動之氣象。主尊像阿彌托佛面部豐潤,嘴唇厚大,衣紋自然、流暢。這一期間的寶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趨向于蓮花束腰須彌座的形式。
洞內(nèi)龕像密布,其中太宗貞觀年間的題記達19處,為中國石窟中貞觀題記最多的一窟。眾多的造像題記為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藝術(shù)提供了珍貴的文字資料。
龍門石窟導游詞關(guān)于故事傳說 篇6
大家好,我是太炎小學的蔣躍楓,大家叫我蔣導好了?追蜃诱f,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接待大家的。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出口處,距市區(qū)125。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了,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shù)寶庫。
各位朋友,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小時時間,在此,我們每分鐘可以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jù)1962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tǒng)計,兩山現(xiàn)存窟?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題記碑文約有28萬多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為主。北魏約占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占百分之六十左右。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為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因龍門東山的陳巖比西山的薄,不便雕鑿大型造像。在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時古陽洞、賓陽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北洞等。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經(jīng)來到了龍門石窟,現(xiàn)在請大家下車,跟我走,去參觀洞窟。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給各位朋友重點講解一下龍門石窟中幾個主要洞窟。
這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約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據(jù)說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過別墅。
我們通過潛溪寺后,在路旁右側(cè)有敞口石?,正壁上嵌有一種宋代陳挎寫的“開張?zhí)彀恶R,奇逸人中龍”草書石扁。這是北宋道士陳傳所書。那末,陳傳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個仕途落魄,以隱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賞識的傳奇式人物。先后在武當山、華山等地修煉。
由于時間關(guān)系,龍門石窟的主要講解到此結(jié)束,F(xiàn)在給各位留一點兒時間拍照,謝謝各位!
龍門石窟導游詞關(guān)于故事傳說 篇7
有人把盧舍那大佛比作東方的“蒙娜莉薩”,說她是善良和美貌的化身。的確如此,不信,您看,她的嘴角微微上翹,目光下垂,略作俯視態(tài),兩道彎眉如鉤似月,滿臉的笑意,一派慈眉善目的神韻。每次看到盧舍那大佛的微笑,總會讓人感到如沐春風,無論您從哪個角度看她,她的目光都會和您有所交流,仿佛智者的詢問,長著的關(guān)切,母親的慈愛!在這里,我們感受到了無限的情親和慈愛,這種由天上到人間,由出世到入世,從虛幻到現(xiàn)實的轉(zhuǎn)變,不正是中國儒家思想在雕塑藝術(shù)上的折射反映嗎?這是藝術(shù)的覺醒,人性的覺醒,中國佛教藝術(shù)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在唐代終于完成了它的中國化進程,中國佛教藝術(shù)在洛陽龍門奉先寺也達到了一個光輝的頂點,所以,李澤厚先生才會說:盧舍那大佛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shù)的最高典范。在20__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時候,所有的評委都認為是咱們盧舍那大佛的微笑征服了全世界。另外大家看盧舍那兩側(cè)站立的二弟子,左為迦葉,嚴謹莊重,飽經(jīng)風霜;右為阿難,聰明溫順,擅長記憶。他們的旁邊分別站立的是菩薩、天王、力士以及供養(yǎng)天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整個奉先寺造像主次分明,比例渾然一體,既注重形式美,又注重準確表達思想內(nèi)容。奉先寺以其流利的線條,高潮的技藝,玄秘的宗教幻化為一首壯麗的交響樂章,與自然混合,奪人心魄。好了,各位朋友,參觀了這么雄偉的雕刻,是否也讓你的心靈受之震撼了呢,那么請拿起您手中的相機,留下這份心情。景區(qū)的主要講解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接下來的時間留給大家自由活動,11點鐘我們準時在這里集合。
龍門石窟導游詞關(guān)于故事傳說 篇8
大家好,我是本次旅程的小導游:胡妍。很高興大家參加龍門石窟一日游的活動。先為大家大概地介紹一下龍門石窟:龍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還有: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龍門石窟還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現(xiàn)存大小窟龕兩千多個,佛塔七十余座,造像十萬多尊,碑刻題記兩千八百多塊。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并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shù)的三大寶庫。龍門石窟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也就是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現(xiàn)存佛像十萬余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到達目的地了,請大家跟我來?,這里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F(xiàn)“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所以請不要在這美麗的地方留下垃圾哦!
這個石窟好大,讓我們近距離看看。瞧,這是奉先寺,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余米。據(jù)碑文記載,此窟開鑿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位時期,于公元675年建成。洞中佛像明顯體現(xiàn)了唐代佛像藝術(shù)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tài)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 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shù)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shù)杰作。據(jù)佛經(jīng)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tài),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shù)魅力。 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tài)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而力士像就更動人了,大家會看見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壯。那樣子生動極了.
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的,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fā)現(xiàn)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只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那樣子你看了也會害怕三分,可能是金剛力士在怒視著偷盜他的賊人,這一尊尊佛像惟妙惟肖.龍門石窟中的洞也很著名.
看,這是龍門石窟中另一個著名洞窟——賓陽洞。這個窟前后用了20xx年才完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nèi)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高鼻大眼、體態(tài)端祥,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頸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shù)痕跡。窟頂?shù)裼酗w天,挺健飄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藝術(shù)的杰作。洞中原有兩幅大型浮雕《皇帝禮佛圖》、《太后禮佛圖》,畫面上分別以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為中心,前簇后擁,組成禮佛行列,構(gòu)圖精美,雕刻細致,藝術(shù)價值很高,是一幅反映當時帝王生活的圖畫?上П幻绹斯唇Y(jié)中國奸商盜運到美國,現(xiàn)分別藏于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shù)館和紐約市大都會博物館。而洞口初唐書法家褚遂良書碑銘,很值得一覽。
在賓陽洞南邊的是萬佛洞.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后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著一菩薩或供養(yǎng)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凈瓶舉塵尾,體態(tài)圓潤豐滿,姿勢優(yōu)美,十分傳神。
古陽洞也很出名。這里有豐富造像題記,為人稱道的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里。清代學者康有為盛贊這里的書法之美為: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越、點畫峻厚、意態(tài)奇逸、精神飛動、骨法洞達、結(jié)構(gòu)天成、血肉豐美。
還有一個藥方洞,刻有140個藥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yī)學的成就。把一些藥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fā)
現(xiàn),這是古代醫(yī)學成就傳之后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龍門石窟不僅僅是佛像雕刻技藝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題記也不乏藝術(shù)精品。龍門石窟造像題記遍布許許多多的洞窟,約有2600多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我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在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書法界有很廣泛的影響。龍門二十品,十九品集中于古陽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龍洞崖壁的慈香窟里。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的一個窟,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一年。洞內(nèi)小佛龕琳瑯滿目,雕刻精巧。
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shù)、書法、音樂、服飾、醫(yī)藥、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shù)寶庫.龍門石窟地處中原,是外來佛的教藝術(shù)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藝術(shù)土壤之中的豐碩成果,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shù)完整體系的集中表現(xiàn)。因此,龍門石窟在我國石窟藝術(shù)中有自己特殊的歷史地位。
好了,今天的龍門石窟一日游結(jié)束了,請大家回去養(yǎng)精蓄銳,準備參加明天的云岡石窟一日游.再見!
龍門石窟導游詞關(guān)于故事傳說 篇9
大家好,我是“小太陽旅行社”的導游,我叫王宇航,今天我要帶大家游覽的是龍門石窟,希望大家旅途愉快。
龍門石窟大致分為西山石窟和東山石窟。
各位朋友,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進入了西山石窟。大家來看,這兒有“珍珠泉”,里面會不時吐出泡泡“珍珠”,如果哪位朋友能將硬幣正好砸中一個珍珠,那么他這一年運氣會非常好。
好,我們接著往前走,路兩邊的小佛像姿態(tài)不一,但是完好無損的卻不是太多——
前面就是著名的盧舍那大佛,那是龍門石窟最為壯麗的一尊石雕像,身高十七米,它的臉上表情十分安詳,傳說是仿照武則天的而設(shè)計的。在他的左右兩側(cè)分別有觀音、天王、童子。大家一會仔細觀察觀察。
西山石窟基本上就結(jié)束了,大家休息一會兒,我們繼續(xù)游覽東山石窟。
龍門石窟導游詞關(guān)于故事傳說 篇10
摩崖三佛龕朋友們,我們面前的這一窟因臨山摩崖造像且題材為三佛而稱為摩崖三佛龕。崖壁上為三坐佛,以彌勒佛為主尊居中,左、右二結(jié)迦坐佛。以彌勒為主尊的三佛題材為中國石窟所罕見。該窟無題記,結(jié)合文獻研究,該窟應為武則天建立武周政權(quán)制造佛教神學輿論所開鑿,宣揚武氏為彌勒下凡,以利于穩(wěn)固政權(quán)。它開鑿于武周政權(quán)時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發(fā)生了張柬之策動的政變,武周政權(quán)結(jié)束,該窟隨即中輟,因此,窟中造像僅為毛坯,比較粗糙。
萬佛洞萬佛洞因洞內(nèi)窟壁上雕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唔斏徎ㄖ車逃小按筇朴缆≡晔辉氯粘桑蟊O(jiān)姚神表,內(nèi)道場運禪師一萬千尊像龕”的題記,表明這個洞窟完工于公元680年的十一月三十日,主持修造者是大監(jiān)姚神表和內(nèi)道場的智運禪師。主佛阿彌陀佛的造像手法體現(xiàn)了唐代盛行的以豐腴為美的審美時尚,表現(xiàn)出一種雍容大度、儀態(tài)軒昂的造像風格。人物波狀的發(fā)紋、豐滿圓潤的臉部輪廓、垂肩的雙耳、寬厚的雙肩、簡潔流暢的衣紋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藝在這一時期已經(jīng)達到了成熟的階段。
主佛端坐于仰覆蓮束腰須彌寶座上,在寶座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剛托重力士,他們的肌肉突出,富于動態(tài),與主佛的靜態(tài),一動一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北兩壁雕刻的一萬五千多尊高約4厘米的小佛,把整個萬佛洞裝點成西方佛國中佛祖弘揚佛法、眾生虔誠聆聽的場面。在窟頂碑刻題記的外側(cè)是凌空飄舞的飛天,這飛些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與它對應的是窟內(nèi)南北兩壁壁基下部的伎樂人。每側(cè)墻壁下部各有6位伎樂人,手持空篌、法鑼、羯鼓,一方面為研究唐代音樂提供了史料,另一方面,它們與窟頂飛天上下呼應,營造了一種西天極樂世界里,歌舞升平,萬人成佛的場景。
龍門石窟導游詞關(guān)于故事傳說 篇11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導游,我們要去的地方是龍門石窟。很高興為大家講解龍門石窟。
現(xiàn)在呢,我們已經(jīng)踏上旅途,行駛在鄭少高速上,途經(jīng)新密、登封和伊川就會到達咱們今天的目地地——龍門石窟了。龍門石窟呢位于洛陽市南12公里的伊河兩岸,這里的地行為兩山夾一水,河以東是香山,河以西則是龍門山,遠遠望去,龍門山就像一座天然的門闕,故古稱“伊闕”,隋煬帝建都洛陽后,因?qū)m城門正對伊闕,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龍?zhí)熳幼跃樱虼,隋朝時改伊闕為“龍門”,沿用至今。
龍門石窟是我國的重點觀賞風景區(qū),大家來看這的龍門石窟的門上有一位佛和兩條長龍,我們進來時,大家看這些洞里都有一個不同的姿態(tài),小佛在兩旁,中間有大佛。從前有個傳說,古時代有一個長的像佛的小男孩,他常常聽到地下有聲音,于是他挖地,忽然地咧開了一個大洞,里面出來一個大佛,所以就形成了龍門石窟的稱號。
龍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溫泉增輝。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開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后。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統(tǒng)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yōu)越,于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龍門石窟經(jīng)歷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唐和北宋等朝,雕鑿斷斷續(xù)續(xù)達420xx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guī)模營進140多年,因而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占30 %,唐代洞窟約占60%,其他朝代僅占10%左右。
大家接著看,擺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龍,這個龍是守護佛的龍,一但佛被破壞,這個龍就會震一下。提醒我們要保護好祖國是文化遺產(chǎn)。
好了,龍門石窟的歷史講解就先到這里,下面是觀賞的時間,注意不要亂畫,影響美觀。
龍門石窟導游詞關(guān)于故事傳說 篇12
賓陽中洞:賓陽中洞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北魏是鮮卑族所開創(chuàng),也是一個馬上民族,住帳篷,所以咱們從窟形可以看出來。洞內(nèi)為三世佛題材,即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佛。主佛為釋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原名喬達摩_悉達多,是古印度凈飯王的兒子。他與我國孔子為同時代人,29歲時出家,歷經(jīng)六年,悟道成佛,并創(chuàng)立了佛教。他結(jié)跏趺坐于方形臺座上,頭飾陰刻旋渦紋高肉髻,面相橢圓,眉呈弧形,眉心都有一個圓點,這個圓點不起裝飾的作用,這是慧眼,通過它可以洞察未來。成語獨具慧眼就是由此而來。那英的霧里看花有一句,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世界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看來詞作家對咱們中國佛學文化缺乏研究,慧眼只有一只哪有一雙啊。眼大而長,鼻梁高直,唇薄,嘴角微翹,脖頸直而胸平,瘦骨清相,是寫實的鮮卑人面相。服裝是漢地寬袍大袖式袈裟。我們看這些皇室洞窟不僅僅要看它所體現(xiàn)的繪畫、美術(shù)、雕刻技藝,同時一定要觀注它所體現(xiàn)的政治含義。其實呢賓陽中洞完全反映了鮮卑族的一個心路歷程。鮮卑族人的祖先生活在大興安嶺一帶,在山西大同建立政權(quán),然后又遷都洛陽。當時的鮮卑人被稱為蠻夷之人被中原的老百姓看不起,認為他們穿奇裝異服;燈籠褲,小馬靴。那么孝文帝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帝王,他一心仰幕中原文化,把都城遷到洛陽,。那么這種心理也體現(xiàn)到了洞窟雕像中。首先咱們看一下主佛的笑容:他的笑是一種謙卑的笑,低眉順眼,表明放低自己的身份,想極力融入中原文化。同時呢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穿漢服。脫下燈籠褲,小馬靴,換上中原地區(qū)的寬袍大袖。在全國統(tǒng)一普通話,就是一群高鼻梁,深眼窩的人每天都在朝堂上說著我們洛陽話。
龍門石窟導游詞關(guān)于故事傳說 篇13
歡迎大家來到龍門石窟,我是瑪麗家族的陳導,今天就由我來帶領(lǐng)你們?nèi)ヌ剿魃衿娴凝堥T石窟。首先我要說一下我們要注意的事項:不能隨地丟垃圾,不能隨地吐痰,不要過于興奮在石壁上亂涂亂畫……如果你犯了以上錯誤,就得摸摸你的錢包了。
旅程開始了,我先說一說龍門石窟的知識: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后,后來,歷經(jīng)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xù)大規(guī)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現(xiàn)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十萬余噸。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這些都體現(xiàn)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shù)造詣。
好了,我的講解結(jié)束了,接下來請旅客們下車自己去親身體驗一下吧!希望我的講解能換來您的滿意微笑!
龍門石窟導游詞關(guān)于故事傳說 篇14
潛溪寺:好,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龍門西山第一個皇室經(jīng)營的洞窟潛溪寺,它開鑿于唐高宗初年(650-655年)因在開鑿此石窟時發(fā)現(xiàn)地面之下有暗流涌出,所以稱潛溪寺。傳說唐代有個叫李藩的宰相曾經(jīng)在此建過別墅,清代又有人在這修建了木構(gòu)窟檐等建筑物。那我們可以看一下主室窟平面呈馬蹄形平面,穹窿頂,繼承了北朝的一些特點。洞內(nèi)的造像布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七尊式。正壁主尊佛為唐代流行的阿彌陀佛,像高7.38米,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袒胸,結(jié)跏趺坐于方形須彌座上,面容飽滿,嘴唇豐厚,頸部有三道深深的蠶節(jié)紋(肉痕紋,這一點胖人都有,體現(xiàn)了唐代造像的一大特點,以胖為美),姿態(tài)嫻靜。左手置左膝上;右手上舉,施說法印,說明阿彌陀佛正在講經(jīng)說法。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佛經(jīng)上說凡愿往極樂世界之人,只要專念他的名字,死時他便會來接引前往極樂凈土,這就是僧眾口中常念“阿彌陀佛”的由來。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立于左右兩側(cè)仰復蓮束腰座上的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那種造型的敦厚,比例的舒適,線條的流暢,儀態(tài)的文靜,是難得的藝術(shù)形象。龍門唐代窟龕的大型菩薩造像,以這兩尊最為優(yōu)美。萬以南壁右脅侍大勢至菩薩更為傳神。
陳摶碑:我們在這可以看到一塊碑,這塊碑上寫有非常醒目的十個大字:開張?zhí)彀恶R,奇逸人中龍,這在書法上稱之為十字卷。作者是陳摶,陳摶是個非常具有傳奇性的人物,并且與咱們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和華山有很深的淵源。趙匡胤祖籍河北,后在父輩時搬遷到洛陽的夾馬營(現(xiàn)在洛陽老城還保留著這樣一個地名)。陳摶在龍門曾經(jīng)夜觀天象,作出了一個驚人的預言“夾馬營中紫氣高,屬豬人已著黃袍”,果然不久之后趙匡胤,屬豬的,在陳橋驛發(fā)動了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之后還在華山東峰與陳摶下棋,將華山輸給了陳摶,華山也成為了陳摶的道場,陳摶被后人稱為“華山老祖”。他的書法形式奇逸怪僻,豪華雄渾,在書壇上別具一格,現(xiàn)存的這塊十字卷是他自命不凡的寫照,他把自己比喻成天馬、神馬,人中龍呢在這有一個典故,孔子從魯國來到洛陽向老子請教周禮時尊稱老子為“人中龍”。康有為書法作品的精髓也是來自于陳摶。
賓陽三洞:我們現(xiàn)在正身處一座幽靜的院落當中,面前由南向北一字排開三座洞窟,人稱賓陽三洞。據(jù)《魏書*釋老志》記載,三窟是宣武帝(也就是孝文帝的兒子)為其父母孝文帝、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營造的皇家工程。其中北魏皇室僅開鑿賓陽中洞就歷時長達二十四年。開鑿三窟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未完工之前用工已達八十萬兩千三百六十六個,由此可見工程之浩大。但是由于當時發(fā)生的宮廷政變,主持人主騰病故和胡太后把持朝政及戰(zhàn)亂等原因,北魏隨即分裂,僅賓陽中洞基本完工,而北洞和南洞只鑿出窟形及一些胚胎。所以南北二洞是在北魏廢棄的基礎(chǔ)上由唐代雕鑿完工。
賓陽中洞:賓陽中洞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北魏是鮮卑族所開創(chuàng),也是一個馬上民族,住帳篷,所以咱們從窟形可以看出來。洞內(nèi)為三世佛題材,即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佛。主佛為釋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凈飯王的兒子。他與我國孔子為同時代人,29歲時出家,歷經(jīng)六年,悟道成佛,并創(chuàng)立了佛教。他結(jié)跏趺坐于方形臺座上,頭飾陰刻旋渦紋高肉髻,面相橢圓,眉呈弧形,眉心都有一個圓點,這個圓點不起裝飾的作用,這是慧眼,通過它可以洞察未來。成語獨具慧眼就是由此而來。那英的霧里看花有一句,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世界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看來詞作家對咱們中國佛學文化缺乏研究,慧眼只有一只哪有一雙啊。眼大而長,鼻梁高直,唇薄,嘴角微翹,脖頸直而胸平,瘦骨清相,是寫實的鮮卑人面相。服裝是漢地寬袍大袖式袈裟。我們看這些皇室洞窟不僅僅要看它所體現(xiàn)的繪畫、美術(shù)、雕刻技藝,同時一定要觀注它所體現(xiàn)的政治含義。其實呢賓陽中洞完全反映了鮮卑族的一個心路歷程。鮮卑族人的祖先生活在大興安嶺一帶,在山西大同建立政權(quán),然后又遷都洛陽。當時的鮮卑人被稱為蠻夷之人被中原的老百姓看不起,認為他們穿奇裝異服;燈籠褲,小馬靴。那么孝文帝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帝王,他一心仰幕中原文化,把都城遷到洛陽,。那么這種心理也體現(xiàn)到了洞窟雕像中。首先咱們看一下主佛的笑容:他的笑是一種謙卑的笑,低眉順眼,表明放低自己的身份,想極力融入中原文化。同時呢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穿漢服。脫下燈籠褲,小馬靴,換上中原地區(qū)的寬袍大袖。在全國統(tǒng)一普通話,就是一群高鼻梁,深眼窩的人每天都在朝堂上說著我們洛陽話。
賓陽南洞:賓陽南洞是在北魏廢棄的基礎(chǔ)上,唐代續(xù)鑿完工。它所供奉的主佛就是阿彌陀佛,是由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個兒子魏王李泰為他的母親長孫皇后做功德而做的一個功德窟。那我們看賓陽南洞也要觀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當時的唐太宗李世民有十四個兒子,其中皇后長孫無忌生的有三個:李承乾、李泰、李治。長子承乾自幼聰明可愛,8歲就被立為太子,很能博得父親的歡心;噬厦看瓮獬龆嘉浴氨O(jiān)國”的重任,但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他年紀輕輕練就了兩面派的本事,在父親面前恭順而有修養(yǎng),但是在背地里卻縱情聲色,胡作非為,于是遭到了李世民的痛斥,漸漸失寵,一場大病后落下了殘疾,由此看來作為一個國家接班人這種形象肯定是有失大體。那么在他眾多的弟弟當中,李泰聰慧不讓其兄,結(jié)交了很多文人名士,年紀輕輕就編出了一本長達550卷的地理方面的書《括地志》,得到唐太宗的寵愛,漸漸勝過承乾。李泰身體比較肥胖,但太宗特許他出入可以乘小轎。但是李泰對這些不滿足,《舊唐書》中記載他有奪嫡之心。面對野心勃勃且頗勝過自己的弟弟,承乾當然也不甘示弱,結(jié)黨營私,與李泰展開角逐。比起浮躁的承乾來,李泰更是技高一疇,游刃有余,除了在暗地對付哥哥之外,他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討好李世民身上。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去逝,李世民驟然失去相伴多年的賢內(nèi)助,內(nèi)心一下子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魏王李泰瞅準了這個機會,請求出巨資為母親在龍門山開窟造像,以博取“純孝”的美名來爭得李世民的歡心。心理上的投機,必然決定他在行為上的取巧。李泰在龍門巡視了一番,目光最終落在了北魏王朝滅亡時不曾全部竣工的賓陽三洞。在這業(yè)經(jīng)北魏皇家慘淡經(jīng)營長達24年之久的地方開窟造像,資金投入少,最重要的是見效快,這無疑是最符合李泰心理的了。
伊闕佛龕之碑:李泰把賓陽三洞修葺一新之后,便特意請中書舍人岑文本撰文,由當代著名的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鐫刻了洋洋灑灑1800多字的造像題記,樹立在賓陽中洞與賓陽南洞之間一塊最顯眼的石壁上,也稱褚遂良碑。本來這塊碑,原為北魏王室營建賓陽洞的造像題記,它所記錄的內(nèi)容,應該是賓陽中洞的雕造年代,造像內(nèi)容以及工程進展情況。然而,魏碑原文卻給這貪天之功,欺世盜名的政客李泰磨平后,又重新刻上了現(xiàn)在這篇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的溢美之辭。這塊碑的價值有兩個方面,一是歷史價值,它為賓陽洞的修造及演變,為唐王朝宮廷內(nèi)的權(quán)力之爭等,提供了不少情況。二是文學藝術(shù)價值。因為在長達1800多字的銘文中,不僅造句工整,辭風華麗,而且把中國書法中所說的點橫豎折鉤挑撇捺等幾乎都包括了,真可堪稱是文辭家和書法家的“天合之作”。
(從現(xiàn)在可以說我們來看龍門四最)
摩崖三佛龕:我們看到這組群雕叫摩崖三佛龕,我們剛才看到的窟和龕有什么區(qū)別呢?窟是在天然或人工開鑿的洞窟內(nèi)開窟造像,那么龕是在崖壁上面直接雕鑿,上面有小小的石質(zhì)屋檐。這組造像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站佛,這種組合在我國石窟寺中極為罕見。此龕造像是一組未完成工程,群像均僅雕出輪廓。中間主佛為彌勒佛,坐于方臺座上。據(jù)佛經(jīng)記載彌勒佛是未來佛,是作為現(xiàn)在佛釋迦牟尼佛接班而出現(xiàn)的。他現(xiàn)在還在兜率天內(nèi)院修行,預計將于二十八億七千萬年之后來統(tǒng)管這個現(xiàn)實世界,那么為何把這個未來佛放在主尊佛的位置上呢。那么我們就要來觀注這組群雕開鑿的歷史背景了。此龕開鑿于武周時期,也就是武則天當皇帝時期。咱們都知道女人當皇帝是難上加難,受到了重重的阻力,但是武則天卻不是一個一般的女人,她當時利用老百姓的彌勒信仰為自己的登基制造輿論,登基后又自稱慈氏,推動了彌勒信仰的風行。在佛教中,彌勒佛被視作改天換地之佛。因此武則天登基當皇帝之前,授意她的面首(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就是她的男寵,情人)白馬寺主持薛懷義制造輿論,將四卷《大云經(jīng)》附以新的解釋,謬稱武則天是彌勒佛下凡:“武太后乃彌勒佛降生,當代唐為人世之主”。將《大云經(jīng)》頒行天下。摩崖三佛龕的開輿論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xiàn)的。隨著武周政權(quán)的垮臺,摩崖三佛龕也因此而停工。雖然這組造像是未完工雕像,但卻為我們了解石窟造像的開鑿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實物資料。
萬佛洞,這個洞最適合從下往上講。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是萬佛洞,這個洞有非常完整的內(nèi)外室結(jié)構(gòu),首先我們看內(nèi)室的主佛先從佛的寶座開始看。這個叫做雙層蓮花束腰須彌座,寶座其實是雙層的,中間有四個力士向上承托著寶座,雕刻的線條非常的精致,給我們透露出來蓮花寶座很重,壓在力士身上,力士是吡牙咧嘴,面目猙獰,肌肉突起,仿佛要使勁自己全身的力氣把這個寶座托起,然后將佛托向西方極樂世界去。中間阿彌陀佛螺形發(fā)髻,面相豐滿圓潤,神態(tài)安祥,左手無膝,右手舉至胸前,手指殘,施無畏印。在主尊佛頭部的背光處上方有五十二朵蓮花,上面坐著五十二位菩薩,整個萬佛洞是由伺侯武則天的五十二位宮女捐助了一年的化妝品錢完成的,為了紀念這五十二位宮女,就把她們幻化成五十二位供養(yǎng)人的形象,雕刻在主佛的上方,永享人間煙火,手中拿著器物不同,象征著當時她們所從事工作的不同,有拿梳子的,繡女,宮廷演奏師,活靈活現(xiàn)的表現(xiàn)出來。再往上看窟頂有一個蓮花寶蓋,周圍有這樣一圈字,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jiān)姚神表內(nèi)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的題記,大監(jiān),二品女官,姚神表,內(nèi)道場智運禪師,這是武則天在唐太宗李世民駕崩之后發(fā)配到感業(yè)寺時發(fā)展的尼姑勢力的兩位代表,在武則天二次回宮時把這些尼姑帶到宮里。主持萬佛洞造像工程的正是這兩位女性,她們把萬佛洞人物造型設(shè)計的柔合典雅、細膩傳神,這不僅反映了當時佛教的繁榮和社會的開放程度,更體現(xiàn)了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整個洞窟金碧輝煌,向人們展示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理想世界,又烘托出一種熱烈歡快,萬眾成佛的氣氛。(萬佛洞的萬字為什么不是繁體字,而是簡體字,這個字呢,其實是一種魏碑字體,魏碑字體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過渡的這樣一種字體。這么這兩個人的形象在洞中也能找得到,把自己的形象刻在洞內(nèi),名字刻在窟頂上方,說明當時武則天已經(jīng)干政了,公元680年李治已經(jīng)有了家庭病,高血壓,糖尿病,雙目看東西模糊,還有一些并發(fā)癥。依仗武則天的勢力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洞窟里面,龍門石窟唯一一個把主持人的名字和形象雕刻其中的一個洞窟。)
洞口南側(cè)的菩薩像身高85厘米,形像婀娜多姿,體態(tài)輕盈,身體很美,多一分肥,少一分瘦,增一分長,減一分短,以肚臍為中心,上身和下身的比例呈黃金分割,身材很美,體態(tài)也很美,歪著頭,扭著腰,扭腰送胯之間呈S曲線,就把一個女性窕柔美的形象給表露了出來,一手提溜著凈瓶,一拿拂塵,舉手投足之間就表現(xiàn)出了大家風范,讓我們能夠看出她是生活在一個非常好的大家庭里面,生活在一個國泰民安的環(huán)境之下,才會氣宇不凡,每一個人所呈現(xiàn)的姿態(tài)都和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有一定的關(guān)系的。穿的衣服也非常美,里三層外三層,層層疊疊,但絲毫不給人以很雍腫的感覺,勾勒了她曼妙的身姿,反映了當時紡織業(yè)的興盛,薄如蟬翼。最可惜的是她的眼睛在清朝末年的時候遭到了破壞,我們常形容一個女孩子的眼睛目若秋水,脈脈含情,顧盼生姿,回光流轉(zhuǎn),眼睛一定要非常的靈活,眼睛靈不靈活是會反映到心理的,但是眼睛已經(jīng)找不到了,被稱為東方的維納斯。一件好的藝術(shù)品讓人驚奇,不如讓人喜歡,讓人喜歡不如讓人覺得有點缺憾,而我們這尊觀世音讓人越看越美,越看越讓人喜歡。平時的觀音都是非常嚴肅的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但我們所看到的卻是給我們呈現(xiàn)出來這樣一種感覺,很隨意,隨愜意,如沐春風。梅蘭芳老先生就是在看了這尊菩薩像的姿態(tài)之后回去塑造了洛神女這一角色。
道路 是在雍正年間修筑的,是澆筑上去的,起到堅固石板的作用,首先開一個槽,然后把鐵水澆鑄到里面。上面的水泥是清朝末年從德國進口過來的。
蓮花洞 因窟頂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開鑿于北魏時期。蓮花是佛教象征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頂多以蓮花作為裝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飾,在龍門石窟也不多見。蓮花周圍有體態(tài)輕盈,細腰長裙的飛天環(huán)繞其間。也有人說蓮花洞上面的蓮花,開創(chuàng)了室內(nèi)裝修天花板的先河。洞內(nèi)正壁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五尊式造像。主佛為釋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游說像,即佛祖外出講經(jīng)說法時的形象。兩側(cè)二弟子是淺浮雕,左側(cè)弟子迦葉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錫仗,似一西域苦行僧的形象。可惜其頭部早年被盜(現(xiàn)存法國吉美博物館)。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像雕像,僅有兩厘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就雕于蓮花洞南壁的上方,生動細致,被稱之為微雕。洞口北壁崖壁有“伊闕”二字,原來是一方摩崖石刻,是唐刻陀羅尼經(jīng),這兩個大字是明代河南巡撫趙巖所題寫。
盧舍那大像龕 (除了九尊大像之外,中間還有一些小的造像,那么這些造像是在唐玄宗李隆基統(tǒng)治時期,在他過生日時,后宮嬪妃、王公大臣給他發(fā)愿祈福開窟造像,送給他的一件生日禮物,放在他奶奶的洞窟這邊,也是寄托了一些政治含義在里面。)好,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叫做奉先寺,又叫做盧舍那大像龕。是整個龍門石窟唐代雕刻藝術(shù)中最有代表的作品。據(jù)于唐玄宗開元十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龍門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奉先寺為唐高宗所創(chuàng),皇后武則天曾于高宗咸亨三年捐助脂粉錢兩萬貫,保進了整個工程的進展。整個大像龕布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等一鋪九尊大像,主尊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面相豐滿圓潤,方額廣頤,咱們注意這個方額廣頤,這是民間所稱的武則天的長相,什么意思呢?大體就是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印堂發(fā)亮,雙耳垂肩,用最通俗的解釋就是銀盤大臉。這是一種福相。眉毛彎彎,靈活而又含笑的眼睛顯得非常秀美,那么咱們注意一下她的眼睛,由于是向下俯視,咱們參觀者無論是站在下邊哪個角度看就會和佛的目光交匯在一個點,形成心靈上的共鳴。其實她的眼睛采用的圓刀雕法,眼珠子是用燒好的琉璃珠嵌進去,所以非常的傳神。嘴巴微微上翹,給我們呈現(xiàn)出了這樣一種笑:當時的大唐國富民強,人們生活優(yōu)越,既無內(nèi)憂又無外患,那么武則天的化身——盧舍那大佛坐在龍門的最高處,非常自信,腰板挺直,笑看龍門山色,笑看風云變幻,呈現(xiàn)出泱泱大國的大唐盛世的氣度。佛所穿的衣服衣紋簡潔流暢,不多的幾根線條,就把佛那種莊嚴、睿智親切慈祥的心態(tài)表達的淋漓盡致。左側(cè)大弟子迦葉嚴謹持重,小弟子阿難忠厚虔誠,二人均衣著樸素,誠心侍佛。二菩薩端莊矜持,頭戴寶冠,衣著華麗,是唐代貴婦人的形象,那么菩薩頭上的寶冠是鏤空雕鑿,美麗的寶冠是絲綢之路進口而來的,一直對現(xiàn)在都有影響,咱們注意到?jīng)]有香港小姐冠軍都戴這個,是當時時尚的體現(xiàn)。天王和力士的塑像也是龍門石窟中的精品,他們怒目圓睜,肌肉突出,讓我們感覺到一種力量之美。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老話: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那么在我們看到的力士像的腳脖子是非常光滑的,抱的就是他的佛腳。
由洛河可以引出黃河,從走洛陽橋的時候看到洛河,每一位南方人過來之后都要去看黃河,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洛河其實就是黃河的一個支流,和伊河匯流之后流到黃河里,[黃河的一些概況]黃河是以怎樣的魅力去征服中國人,在我們心中奠定了怎樣的地位呢?那我們可以看到洛河水是非常非常清澈的,是因為這里的水是從小浪底庫區(qū)經(jīng)過沉沙流下來的水,百分之七十五的生活用水都是來自于洛河。那么黃河在我們河南段每立方米的含沙量是三十七點五公斤,所以老百姓是這樣講的,一碗黃河水,半碗黃河沙,為什么被稱為母親河呢?我們的歷史學家給了三方面的一個原因:一我們中國最古老的文明發(fā)祥地就是在黃河流域,夏商周三代斷代工程。登封的名片非常多,我們可以通過歷史名人來介紹登封。公元兩千多年前,揭午而起,陳勝,一千年多年前,西漢王朝漢武帝劉徹[山呼萬歲]中國最早的旅游業(yè)導游都開始于登封,武則天來嵩山進行封禪大典,登嵩山封中岳,大功靠成而得名。清代風流天子乾隆皇帝也來到嵩山進行封禪大典,近代兩千年的時候女公安局長任長霞。還可以加上李連杰加上釋小龍。三首詩歌來說黃河。黃土高原象屏障一樣擋去了黃河的去路,中國臺灣飛人柯受良飛越黃河的地方,也就是黃河最窄的地方——壺口瀑布,黃河以六百米的落差沖刷著黃土高原,沙土特別容易流失,黃河就攜帶大量的黃土泥沙來到下游形成了沖積平原。黃河每年攜帶的泥沙量達到了16。4億噸,我們無法想像這么多的泥沙堆到我們面前是多么龐大的一堆,把它堆成一米高一米寬的土墻的話它可以圍繞地球二十七圈,把這些泥沙分給每個中國人的話,每人每年都可以分到一點六噸,那么我們吃不了這么多的糧食,但是每人卻可以分到這么多的泥沙,剩下的被黃河沖入到渤海,黃河用兩百多年的時間沖刷出了多少土地呢?我們有一個非常準確的數(shù)字:五千四百九十平方公里。河南省山東省三十一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黃河沖積出來的,所以稱沖積大平原,比鄭州地面高多少,比開封地面高多少,所以我們的李白在中岳嵩山上面吟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返,不是李白喝醉了,也是經(jīng)過一番實地研究才得出來的一句總結(jié)。如果說大家感興趣的話這一次我們也可以到黃河邊走一走,到時候您可以用黃河水洗洗臉,洗洗手,在干的皮膚上面就會留下一層泥沙,怎么洗都洗不掉,所以造成了我們平時所講的:跳進黃河洗不清。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那么究竟是不是這回事,那么我們可以到黃河邊上去走一走。很多帝王把都城建在河南之后,都把治理黃河作為興國安邦的最重要的政策,可是以前生產(chǎn)水平比較低下,黃河水一直是時好時壞,真正治理黃河是在1952年,毛主席來到鄭州黃河邊上,大手一揮,發(fā)出了“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號召,毛主席到過長江,到過淮河,都說一定要把長江的事情給治理好,唯有在黃河的時候說辦好,偉人就是偉人,說話講究藝術(shù)性,治理黃河不是一代人兩代人可以根治的。有三門峽黃河大壩,三門峽大壩的建成就把三年兩泛濫的黃河水控制到五十年一次,那么還出現(xiàn)了劉家峽(把黃河水泛濫控制到百年一遇)青羊峽,我們濟源的小浪底工程把黃河水泛濫控制在千年一遇,我們現(xiàn)在是千年等一回,等什么呢,等黃河泛濫。現(xiàn)在黃河水泛濫解決了,但是黃河上游還有兩大問題解決不了:黃河自古難架橋、黃河自古難行船。直接引出汽勢船。在黃河上面架設(shè)的最早的橋梁是在清朝慈禧老佛爺讓張之洞架設(shè)的第一座黃河大橋,橋身距離河面已經(jīng)不足一米了,小浪底修好之后可以延緩它的壽命二十年,我們現(xiàn)在還能看到,但是以后肯定就看不到了就被黃河水給淹沒了。旁邊是1958年京廣鐵路橋,橋身距離河面不足七米,建了拆,拆了再建,這是解決不了的難題。黃河自古難行船,我們?nèi)ミ^長江,去過淮河,那里一直以來都是有船只的,但是在黃河上面我們看不到船只,為什么呢?因為黃河河流流速緩慢,泥沙沉積,船只容易擱淺在這個地方,第二點呢,大海有邊,黃河無底,水最深的地方也只是十米左右,而泥沙的深度大概有多少呢,我們現(xiàn)在有一個最大新的數(shù)據(jù),我們現(xiàn)在正在修建的鐵路公路兩用橋,象武漢的長江大橋一樣,往下打了一百一十三米還看不到巖石層,充分表明了老百姓這樣一句俗語。第三點呢就是九曲黃河十八彎,它沒有一定的航線不能航船。有的地方呢中間都是流水,中間是河床,河床是流動的,普通船是不可能在這上面行船的,但是現(xiàn)在問題已經(jīng)解決了一半,我們現(xiàn)在可以在黃河上面渡船,什么船呢?水陸兩棲汽墊船,它有輪船全密封的駕駛艙,飛機的螺旋漿,汽車的方向盤,就是出現(xiàn)在成龍主演的電影《紅番區(qū)》里面的那種船只,在六七八月份的時候用于防洪,(當然六七八月的時候可以不講)它屬于黃河河務局,在黃河流經(jīng)的九個省中,是直接屬于國家水利部管轄的,不屬于河南省。即使在六七八月份來到黃河您也不可能跟我們的黃河母親作親密接觸,這段時間是用來防洪,那你冬天過來也不可能,因為有雪,深秋過來也不行,有雨,現(xiàn)在陽春三月看黃河正好,可以海陸空三方位觀看黃河。因為機會不多,所以很多客人只要是這個月份來,都會來看看黃河。到青海看的是上游,到山西看到的是中游,到山東看的是下游,怎么不到洛陽,其他地方看呢,為什么毛主席要來到鄭州段的黃河來視察呢?只有在河南鄭州可以看到中下游的分界線,中國地圖版圖上紅筆勾畫出來,鄭州的桃花峪是中下游的分界線,我們可以完成時間上的大跨躍,五秒鐘游中下游,看到兩游截然不同的黃河水,所以毛主席在這個地方視察了兩個河段的黃河水。毛主席也會下象棋,有一句詩這樣說: 不可沽名學霸王[楚河漢界的故事]汝父乃你父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烏江自吻。
龍門石窟導游詞關(guān)于故事傳說 篇15
各位游客朋友:
歡迎大家來到洛陽龍門石窟,現(xiàn)在我們就在龍門的入口,不要心急,我們立刻就進去領(lǐng)略里面那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shù)。
龍門地區(qū)的石窟和佛龕展現(xiàn)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20xx年期間最具規(guī)模和最為優(yōu)秀的造型藝術(shù)。它們詳實描述了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shù)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shù)的最高峰。大家都知道龍門石窟已經(jīng)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相信大家都是為了這個慕名而來。
龍門石窟位于中國中部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5公里處,龍門峽谷東西兩崖的峭壁間。因為這里東、西兩山對峙,伊水從中流過,看上去宛若門厥,所以又被稱為“伊厥”,唐代以后,多稱其為“龍門”。這里地處交通要沖,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觀游勝地。又因為龍門石窟所在的巖體石質(zhì)優(yōu)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選擇此處開鑿石窟。遠遠看過去,石窟安靜佇立在那里,前面的湖面跟它挺有默契的,都是靜靜的。我們可以閉上眼睛感受一下,可能會感到從未有過的平靜。
龍門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shù)寶庫”。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時公元471~477年,歷經(jīng)400余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20xx年的歷史,龍門石窟南北長約1公里,現(xiàn)存石窟1300多個,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
我們最先看到的是賓陽洞,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大概公元386~520xx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后用了20xx年才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nèi)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面部清秀,神情自然,堪稱北魏中期石雕藝術(shù)的杰作。主像座前刻有兩只姿態(tài)雄健的石獅。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薩,菩薩像含笑凝眸,溫柔敦厚。洞中還雕刻著眾菩薩,弟子聽法的浮雕像,栩栩如生?唔旓w天仙子的刻畫也十分傳神。
我們沿著棧道繼續(xù)前行,會經(jīng)過珍珠泉、萬佛洞、藥方洞(內(nèi)有許多濟世藥方)、蓮花洞等洞窟,其中又以蓮花洞為特殊。蓮花洞是繼賓陽三洞之后開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頂?shù)裼写笮惋w天環(huán)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此雕刻的非常精美,開鑿于北魏孝昌年間即公元526—520xx年前后,屬于北魏后期作品。據(jù)說,人大會堂的頂燈就是仿它而做。這里除了大佛造型細膩外,最大的看點是南北它是龍門兩壁上方各有似為“法華經(jīng)”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個高度僅有2厘米左右。他們就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堅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細作,確實為龍門一絕。
好了,我們現(xiàn)在前往奉先寺。它是龍門石窟的精華部分;蛟S你們曾經(jīng)在電視上看過,現(xiàn)在讓我們走近它,親自感受一下它的魅力。走到這里遠遠可以看到那邊人很多,我們還可以看到那里有一尊大大的佛像,它是奉先寺那大佛, 而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窟,代表了唐代石刻藝術(shù)的風格。它長寬各30余米。整個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個完美的藝術(shù)整體?!這個就是遠處看到的盧舍那雕像。它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shù)杰作。盧舍那佛像總高約17米,豐腴典雅,栩栩如生。她那智慧的雙眼,稍稍向下俯視,目光正好與朝拜者仰視的目光交匯,令人產(chǎn)生心靈上的震撼,具有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它的面容豐滿秀麗,雙目寧靜,微露笑意,形象莊嚴又不失睿智慈祥,被譽為東方的“蒙娜麗莎”。一般說來,在佛學的教義里,佛、菩薩均為男性,而在龍門奉先寺的這尊主佛卻被女性化,傳說盧舍那大佛的形象就是按照武則天的容貌雕琢而成。相對云崗石窟,看過龍門后我們都明顯感覺云崗石窟佛像雕刻線條古樸粗獷,龍門則精致細膩的多。奉先寺的天王造像肌肉突出,線條清晰,給人已孔武有力的感覺。我想大家都非常喜歡這里。盡情地享受它的熏陶吧。當然,除了欣賞盧舍那佛像之外,我們也不能忽略旁邊的那些同樣令人震撼的雕像,就像這些,都同樣雕刻得十分傳神的。同樣能令人產(chǎn)生心靈上的震撼。
好,參觀完奉先寺,我們就到龍門石窟歷史最悠久的古陽洞。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nèi)容最豐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時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陽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shù)的珍貴資料。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里。“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體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shù)的精華,歷來為世人所推崇。 《龍門二十品》是龍門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題記拓本,北魏書風的代表作!妒计焦煜裼洝繁臼歉綄儆诜瘕惖念}記,全稱為《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刻于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北壁。題記由孟達撰文,朱義章楷書。此碑與其它諸碑不同之處是全碑用陽刻法,逐字界格,為歷代石刻所僅見,在造像記中獨樹一幟。記文內(nèi)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懷,兼為往生者求福除災。清乾隆年間始被黃易發(fā)現(xiàn),受到書壇重視,列入“龍門二十品”,此碑文方筆斬截,筆畫折處重頓方勒,結(jié)體扁方緊密,點劃厚重飽滿,鋒芒畢露,顯得雄峻非凡,被推為魏碑方筆剛健風格的代表。
看完石窟最精華的部分,讓我們近距離接觸石窟,感受它的每一個細節(jié)。就像我們現(xiàn)在身處的這個洞,一進來就可以感受它濃厚的貴族色彩,是典型的皇家風格。像在這道墻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其實石窟的每一處都是古人非常重視的,不容馬虎。好了。大家就自主參觀一下石窟,到晚上我們還要欣賞石窟的夜景。相信大家一定很期待,讓我們吃完晚飯就一起來感受龍門石窟的夜景吧。
大家請看,石窟晚上看過去是不是跟白天看到的很不一樣?
是啊,晚上的石窟看起來是非常現(xiàn)代的,好像一座城堡,充滿了神秘感。進去里面看,燈光照到佛像上面,像不像靈光?這些金色的燈光把佛像襯托得更有神圣感。不愧是中國石窟藝術(shù)的里程碑。好了,龍門石窟的參觀就到此結(jié)束了,相信大家跟我一樣充滿了感慨,覺得真是不枉此行。歡迎大家下次有機會再來感受一下石窟的魅力和震撼。謝謝。
龍門石窟導游詞關(guān)于故事傳說 篇16
大家好,我是本次旅程的小導游:胡妍。很高興大家參加龍門石窟一日游的活動。
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藝術(shù)寶庫之一,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聞名于世的龍門石窟就坐落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它始建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營造時長達400余年,在這里您不僅可以看到北魏的清風秀骨、還可以看到唐朝的豐腴之美,龍門石窟不僅是中國佛教藝術(shù)的體現(xiàn),同時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風尚,堪稱是一座巨大的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
龍門石窟現(xiàn)有佛龕2300多個,佛塔70余座,佛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多塊,其中著名的龍門二十品和唐朝諸遂良的“伊闕佛龕之碑”都是書法藝術(shù)的珍品。我國著名的作家余秋雨曾這樣描繪過石窟藝術(shù):它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活了以前年的藝術(shù),一千年始終活著,脈絡相通,呼吸均勻,這是一種何種狀闊的生活。
朋友們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龍門石窟中其實最為磅礴,藝術(shù)最為精美的洞窟——奉先寺,現(xiàn)在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這尊大佛呢就是盧舍那大佛,盧舍那梵文音譯,意為光明普照之意,她通告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您有可能會問,為什么不零不整剛好是17。14米呢?這是因為7是佛的數(shù)字,天的數(shù)字,佛語有曰:“救人一命,生造七級佛徒”那么再讓我們我們來看看17。14,它有一個十,意為十全十美;14含有2個七在加上第一個七,就是3個七,擁有3個7的盧舍那大佛是無限大,無限寬大,功德圓滿的。
有人說盧舍那大佛是“東方的蒙娜麗莎”是集善良與美貌于一身的,的確如此,不信您看,她嘴角微微上翹,目光下垂,略做俯視態(tài),兩道彎眉如鉤如月,每次看到盧舍那大佛的微笑就有如沐春風之感,無論您從哪個角度看她,她的目光都會和你有所交流,像智者的詢問,長者的關(guān)切,母親的慈愛,這種由天上到人家,由出世到入世,從虛幻到現(xiàn)實的轉(zhuǎn)變不正是中國儒家思想在佛教藝術(shù)上的折射嗎?這是藝術(shù)的覺醒,人性的覺醒,中國佛教藝術(shù)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在唐代終于完成了漢化的過程,因此中國的佛教藝術(shù)在洛陽的龍門石窟也達到了一個光輝的頂點,所以李澤厚先生才會說:“盧舍那大佛是中國佛教藝術(shù)的最高典范。”
另外大家請看盧舍那兩側(cè)的是二弟子,左為迦葉飽經(jīng)風霜,莊重嚴謹,有為阿難聰敏溫順,擅長記憶,他們兩側(cè)站的是菩薩、天王、力士及供養(yǎng)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奉先寺以其流利的線條,高超的技藝,玄密的宗教幻化出了一首壯麗無比的交響樂動人心魄。
扶今追昔,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nèi)绱藢氋F的珍品,伴隨著光榮和驕傲,將被我們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思之、思之、再思之……
朋友們參觀完這麼雄偉的雕塑,您難道不為之震撼嗎?那么就請您拿出手中的相機把他拍攝下來,留住這份心情,本次的景區(qū)講解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下面給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我們11點在這里集合,由于剛下過雪,地面比較滑,大家在自由活動時一定要注意安全!
好了,今天的龍門石窟一日游結(jié)束了,請大家回去養(yǎng)精蓄銳,準備參加明天的云岡石窟一日游。再見!
龍門石窟導游詞關(guān)于故事傳說 篇17
各位游客: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洛陽,我是這次洛陽之行的蔡導游,今天我將帶大家一起去游覽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出口處,距市區(qū)12.5公里,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共同組成著名的三大石窟。
龍門石窟地處伊河兩岸,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距今1500多年。伊河兩岸的山都是石灰?guī)r,石質(zhì)堅硬,結(jié)構(gòu)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適合藝術(shù)造像,利于保存。石窟的大大小小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排列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1公里。
各位朋友,我們今天在這里大約參觀2小時,龍門石窟現(xiàn)存窟龕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70多塊,最大的盧舍大佛高17.14米,有六層樓高。最小的佛像僅2厘米,和指甲一樣大。一個個佛像造型精美,線條流暢,形神兼?zhèn)洌蜩蛉缟,千姿百態(tài),無一雷同。有的坐在蓮花寶座上,有的面帶微笑,有的怒目圓睜、腳踏夜叉。
游客朋友們,我先介紹到這里,大家自由活動,多拍幾張照片留作紀念,但請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照顧好老人和小孩,11點30分我們在這里集合,祝大家玩的愉快!
龍門石窟導游詞關(guān)于故事傳說 篇18
窟門外南壁上部刻有一觀音菩薩,面部豐潤,體態(tài)健美左手提凈瓶,右臂向上彎曲持佛塵搭于右肩。她那扭動的身軀、微斜的頭頸、豐滿的胸部,形成了優(yōu)美的曲線,顯得含蓄、端莊,是唐刻觀音菩薩的杰作。
雙窟萬佛洞下的這兩座洞窟因并排雕鑿且有共同的前室而得名“雙窟”。北洞中是三世佛造像,主尊為釋迦牟尼,南北兩側(cè)是二弟子、二菩薩以及過去佛和未來佛。三世佛的造像題材表現(xiàn)了佛教世界里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在雙窟的南洞里,雕鑿的主佛是彌勒佛,南北兩壁上雕有小千佛。彌勒和釋迦牟尼分列在南北兩個洞窟,稱作雙窟,它們完工于同一時代,所以在人們的想象中是當時的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共同臨朝執(zhí)政的一種局面。在這個歷史時期,武則天實際上是掌管朝廷的重權(quán),奏章都由她來批閱。武則天在這一時期,為了積極樹立自己就是彌勒下世這一思想,但又有礙于李治在位的實際情況,所以就把釋迦牟尼和彌勒共同雕鑿于南北兩窟,就是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種雙窟并列的局面。
蓮花洞朋友們,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座洞窟稱為蓮花洞。因洞頂有一朵保存完好、直徑達3米多的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洞內(nèi)造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為釋迦牟尼帶領(lǐng)兩個弟子游說講經(jīng)之像。主佛采用高浮雕手法,兩側(cè)的弟子迦葉、阿難用浮雕手法,對比鮮明。迦葉身披厚重的袈裟,手持錫杖,胸部肋骨暴露,細膩地表現(xiàn)出這位佛教繼承人經(jīng)過艱辛歲月,長途跋涉的形象。他右手拄著的錫杖上帶有九個響環(huán),震地有聲,據(jù)說是佛教中一種法器。人們聽見響環(huán)的聲音,就知道佛祖到來,出外叩拜佛祖、傾聽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