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古城導游詞(通用3篇)
河南省商丘古城導游詞 篇1
商丘,是我國著名的文化名城,也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她地處河南的最東端,豫、魯、蘇、皖四省的結合部,是河南的東大門,也是距我國東部沿海城市較近的一座城市,風景優(yōu)美、氣候宜人。轄6縣2區(qū)1市,面積10704平方公里,人口800萬。
這里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便利。亞歐大陸橋----隴海鐵路和中國最長的南北交通大動脈----京九鐵路在此相交,北京至珠海的105國道與天水至連云港的310國道在此交匯,形成了雙十字交通樞紐。這里地理、區(qū)位、交通優(yōu)勢在我國名列前茅,屈指可數(shù)。所以不難相信,商丘這個古老文明而今又披上新裝的城市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兔篮玫陌l(fā)展前景。
商丘歷史悠久、文化燦爛,4000多年的文明史,為商丘留下了燦若繁星的歷史人文景觀:商丘古城保存完好,城內(nèi)以“八卦”圖形排列,堪稱古代建筑藝術瑰寶。商丘是至圣先祖孔子的祖居地,文哲大師莊子的故里,古代巾幗英雄花木蘭的故鄉(xiāng)。這里有距今4000多年前的中國古代第一座天文臺----閼伯臺也稱火神臺;1996年被列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的永城芒碭山漢墓群;有被世人譽為“敦煌前的敦煌”的漢墓畫和堪稱世界之最的石室墓;還有火祖紀念地----燧人氏陵;唐朝愛國將領張巡的殉難地----張巡祠;北宋時期全國四大書院之首的應天書院;桃花扇的主人公侯方域著書之所-----壯悔堂等等。共有國家級保護單位兩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多處,現(xiàn)代革命勝跡20多處,館藏文物1萬多件。
當您在這里游覽的時候,您不得不沉思,也不得不振奮,因為這里是“商”民族的發(fā)祥地,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這里深扎著中華民族的“根”。
河南省商丘古城導游詞 篇2
商丘的戲曲文化也是十分獨特的。在商丘戲曲文化方面占統(tǒng)治地位的是豫劇,如果在商丘城鎮(zhèn)的大街小巷行走,不管走到哪里,在耳邊回響的始終是那大腔大調(diào)的河南梆子腔。商丘人聽起河南梆子來,是那樣的如醉如癡、物我兩忘。所以,有人說,河南梆子就像“ 海洛因 ” 一樣,已融化在了商丘人的血液中。很難想象:如果沒有了河南梆子,商丘人的日子會怎么過。早在北宋時期,城南五里的汴河邊便出現(xiàn)了河市樂和 " 撂地 "演出的藝人。宋元佑六年( 1091 年),此地重建了大型演出場所 “ 照碧堂 ”,日夜都有戲曲演出。清乾隆年間,梆子戲傳入商丘。由于受民風民俗、語言及鄉(xiāng)土藝術的影響,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 " 河南東路梆子 "——豫劇豫東調(diào)。豫劇豫東調(diào)曲調(diào)高亢、激越。女聲唱腔明快、花俏,男聲唱腔粗獷、大氣、豪放,集中體現(xiàn)了商丘人坦蕩、直率的性格。除豫劇外,在商丘這快土地上廣泛流行并大行其道的還有二夾弦、曲劇、四平調(diào)曲子戲、大油梆、落子戲、評詞、琴書、墜子、大鼓、大鐃、武老二、京韻大鼓等。四平調(diào)是在商丘誕生、商丘所獨有也只有在商丘才能聽到的地方戲,是文化和戲曲“ 特產(chǎn) ” 。四平調(diào)根據(jù)花鼓男女藝人多用本嗓演唱,曲調(diào)四平八穩(wěn)的特點及花鼓中原有的 " 平板調(diào)式 " ,借四平八穩(wěn)之意,依 " 平調(diào) " 之稱,各取一字定名為" 四平調(diào) ",其代表作有《小包公》和《陳三兩爬堂》等。商丘的民間工藝。商丘人心靈手巧,民間工藝美術品種繁多,如剪紙、刺繡、編織、石刻、木刻、泥塑、面人、焰火等,能工巧匠輩出。
河南省商丘古城導游詞 篇3
商丘古城:商丘古城位于商丘市區(qū)的南部、睢陽區(qū)境內(nèi),是我國目前保持基本完好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它按照古代風水理論修建,具有八卦城、水上城和城摞城三大特點,內(nèi)城、城湖、城郭三位一體,在國內(nèi)獨一無二,堪稱中國古城池的典范之作。此城建于明朝正德年間,距今近520__年。因南門和南城墻為北宋時南京城北城門和北城墻,故距今已逾千年。古城外圓內(nèi)方,形如古銅錢,既求陰陽合氣,又講天圓地方;既有金戈之象,又含招財進寶之意。18里的城郭,下寬六丈,上寬四丈,高一丈二,7.25華里的內(nèi)城,下寬三丈,上寬二丈,高兩丈五,門四。東曰“賓陽”,南曰“拱陽”,西曰“垤澤”,北曰“拱辰”。四門外又各有一甕城,城門扭向一邊,俗稱“扭頭門”,謂之“四門八開”。以八卦論,西方為金,東方為木,因金克木,有傷人之兇兆,故東西城門相錯,乃“逢兇化吉”。城內(nèi)街道如棋盤,取93之吉數(shù),將街道分割成一個個方形,廁所呈梅花形布局,水井亦恰到好處。地勢呈龜背形,略向南傾斜。南門東西兩側各置一水門,將城內(nèi)水排進護城河。南北雖水火相沖,但水火亦相濟,故置兩水門于南門兩側,謂之“三水濟火”。南北大街歷經(jīng)風雨仍保留著濃郁的明清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