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美女書文化村導游詞
造了1080個字。她用這些字寫了一封信,帶回到家鄉(xiāng),姐妹們最先認出這些字,知道她原來被關(guān)在道州府里。她的親人趕到了道州府,把她接了回來。從此以后,這種文字廣泛流行,代代相傳。第三個傳說,是“九斤姑娘造字”說。九斤姑娘的傳說是這樣:古時候桐口村有個姑娘生下來九斤重,大家叫她九斤姑娘。長大后,她女紅做得好,歌唱得好,聰明能干,幾十里以內(nèi)的許多姑娘都是她的結(jié)拜姐妹。結(jié)拜姐妹之間交流感情,互通信息,需要通信,但是大家都不識字。九斤姑娘創(chuàng)造了女書文字,從此以后結(jié)拜姐妹之間就用女書文字書信來往。這些故事都很優(yōu)美,也很神秘,正如同我們的女書起源一樣撲朔迷離。由于女書“人死書焚”的習俗,很多女書原件都已不存在。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女書原件是明朝的,最多的是清朝和民國時期的,F(xiàn)在專家學者們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女書是唐朝以后起源的,有些說女書屬于先秦文字,有些甚至說女書比甲骨文還早出現(xiàn),是母系氏族時期的產(chǎn)物。但是女書究竟起源于何時?可以說這還是一個千古之謎,還沒有一個大家公認的答案。說到女書,就還得向大家介紹一下女書作品。女書作品有兩類,一類是當?shù)貗D女自己創(chuàng)作的,反映當?shù)貗D女生活、勞動=愛情家庭的,如《盧八女》、《楊細細》等;另一類女書作品是將當?shù)貪h字敘事詩翻譯成女書敘事詩,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王氏女》等,女書作品一般為五言和七言詩,多為吟唱作品。女書的流傳,其實與我們當?shù)氐囊恍┟袼资敲懿豢煞值。比如說“拜婆王”。每年到農(nóng)歷五月初十,江永縣的婦女和姑娘們會到花山廟去拜祭“婆王”。在拜祭之前,她們會把自己的心事用女書書寫在紙扇、方巾或宣紙上。在給“婆王”燒過香紙后,跪拜在“婆王”像前吟唱書寫好的女書。吟唱完畢,就將女書焚燒給“婆王”,希望“婆王”能不忘自己的許愿,保佑自己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說到這里,想必大家也都清楚了為什么“女書學堂”里懸掛婆王的畫像了吧。女書在另一個我們的民俗節(jié)慶當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斗牛節(jié)”。每到四月初八這一天,男人們會趕著牛牯到野外去斗牛,看誰家的牛勇敢、兇猛。而女孩則會在這一天帶上點心、或者柴米、油鹽、菜肴到野外去“打平伙”,也就是聚餐。同時也借此機會與自己年齡相仿、志趣相投的女子結(jié)拜姐妹。女書作品,通常就是作為姐妹間的信物互相傳送。結(jié)為姐妹的婦女,在以后的生活中,也會常以女書書信往來。往往女書作品都會成為她們一生的珍藏。此外,女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記錄女孩子在出嫁時一般長輩與朋友之間的教誨與祝福。江永一帶女孩出嫁一般都要“坐歌堂”!白杼谩钡娘L俗不為江永所獨有,但是坐歌堂贈送女書作品的風俗卻是其它地方所沒有的。歌堂要坐三天,第一、二天為小歌堂,第三天為大歌堂。小歌堂時,新娘母親、舅母、姑嫂會用吟唱的方式教誨 新娘為人婦后如何服待夫婿、孝順公婆,和睦妯娌;新娘的姐妹們會逐一回憶同新娘以往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到了第三天大歌堂時,新娘會一一回應(yīng)長輩及姐妹,表達自己出閣后會繼續(xù)孝順父母、長輩,不忘姐妹情意的心情。在這時,新娘的好友就會用女書把這三天吟唱的內(nèi)容記錄下來。到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回門時,姐妹們會將“坐歌堂”時記錄下來的內(nèi)容裝訂成冊。封面、封底用藍布、花邊裝禎好,制成三朝書送給新娘。這三朝書一般為13頁或17頁,女友們只是寫前幾頁,其余的留給新娘記錄以后的婚姻生活。而“三朝書”也是婦女們最珍愛的禮物。 前面我們提到了普美村是已故女書傳人高銀仙的故居地,那大家想不想一睹高銀仙的尊容呢?請各位往這邊看,這里有一張照片,照片上的三位分別是陽煥宜、義年華和高銀仙,她們是結(jié)拜姐妹。最右邊是就是高銀仙,中間的是義年華,左邊的是陽煥宜。陽煥宜是目前唯一健在的老一輩女書傳人,現(xiàn)在生活在銅山嶺農(nóng)場的河淵村,已經(jīng)98歲高齡了。假如你問她多大年齡,她不記得了?扇裟阃惶崞鹋畷,她還能為你吟唱女書作品,為你提寫女書。中間的這位義年華老人是一位非常優(yōu)秀的女書傳人,她不僅能吟唱、書寫女書作品,而且還能創(chuàng)作女書作品。她為學者、專家研究江永女書提供了大量珍貴的資料,并且正是因為她,才有了我縣本土女書的研究者——周碩沂先生。此話由何說起呢?待會咱們參觀書畫展廳時,我再告訴大家。第一范文 網(wǎng)9000bbs.cn整理該文章,版權(quán)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看到這里,也許有的朋友會納悶。這樣一種深閨里的文字是如何走出閨門,為專家、學者、世人所發(fā)現(xiàn)的呢?最早面世又是何時呢?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上江圩一帶有一名婦女獨自去北京尋訪自己在那工作的兒子。到達北京下火車后,又陰差陽錯地與前來接站的兒子失之交臂,車站的民警詢問她要去的地址,這位婦女又不會說普通話,讓她書寫下來,她寫的卻又不是漢字。而是女書。后來民警們又從婦女的袋里發(fā)現(xiàn)書寫女書的小冊子。當時人們還未曾認知女書,卻又隱隱約約感覺到這些看不懂的符號是一種文字。在那個年代,這引起了民警的高度警惕——不會是一種特務(wù)文字吧?于是上報了國家安全部門。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