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江永千家峒導游詞
(展廳)各位朋友,我們現(xiàn)在參觀的是 “千家峒瑤族展廳”。在這里,我們能通過實物及圖文詳細了解江永瑤族概況、千家峒地形地貌、瑤族民俗,還能欣賞到精美的瑤族服飾和一些瑤族生活用具及文物。首先,請朋友們看看千家峒的全景模型── 四面崇山峻嶺,由三個盆地組成。剛才我們游覽了峒標、古戰(zhàn)墻、穿巖,F(xiàn)在我們所在地就位于下峒與中峒交界處的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待會我們乘車穿越中峒時可看到馬山及馬頸大田。大泊水瀑布和霸王祖就在中峒與下峒交界處。上峒現(xiàn)已屬于國家級都龐嶺自然保護區(qū)。
。ㄕ拱迩埃┮苍S有的朋友會奇怪:“如此神秘的瑤族古都千家峒,怎么能認定就是這個地方呢?”其實,認定今天咱們身處之地就是瑤族古都,也是經(jīng)過許多專家學者論證得來的。其中,武漢大學宮哲教授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位。早在80年代初,宮教授就四處尋訪瑤族古都千家峒。他根據(jù)記載千家峒事件的兩本古文獻“千家峒源流記”和“過山榜”中對千家峒地理、地貌的描述,走遍了嶺南山區(qū)的山山水水。最后,認為江永縣大遠鄉(xiāng)也就是今天的千家峒瑤族自治鄉(xiāng)就是神秘的瑤族古都。在1986年,中南民族學院、江永縣人民政府發(fā)起組織召開 “千家峒故地問題座談會”,來自國內(nèi)外43名瑤學專家通過實地考證,認定了瑤族古都千家峒就位于江永縣大遠鄉(xiāng)。朋友們請看這張“千家峒故地名考”,在古文獻上記載的三十處地名,在江永縣境內(nèi)就發(fā)現(xiàn)了二十多處,其中千家峒的標志性地貌── 穿巖、鳥山、馬山、石童子、四塊大田都歷歷在目。2000年,在千家峒西南方向的玉井村,考古學家們又發(fā)現(xiàn)了湘南最大的宋代古民窯,這更充分證明了在江永瑤族古都千家峒的存在。因為過去這里住著盤姓瑤民,至今地名叫盤山,古窯址地名叫盤人崗。出土的碗碟壺等品種多樣,釉色有青、黑、綠,還有玳瑁斑;印花以民間喜聞樂見的吉祥字畫為主,如“福山壽!、“金玉滿堂”、“蓮魚圖案”等。十二口龍窯在農(nóng)閑時工同時開工。從取泥、剝坯、燃料供給、燒窯到銷售等一條龍生產(chǎn)至少需要1500個勞力。而且據(jù)幾口大塘的取泥量測算,連續(xù)作業(yè)達200年以上,直到元代因千家峒事件而終止。眼前圖片上展示的就是古窯址出土的一些瓷器。
這幾幅圖片的內(nèi)容就是剛才我們提到的千家峒標志性地貌:穿巖、鳥山、馬山、石童子。馬山是千家峒歷史的見證,位于中峒大宅腹村,海拔高度436米,因山形似馬而得名。馬山腳下原來有羅坪大廟,現(xiàn)已不復存在。在馬山有一個大溶洞── 平石巖,從此入洞可直達道縣,這幅“平石巖幽靜”就是從平石巖由內(nèi)外向拍攝的。傳說元兵圍剿千家峒時,一部分瑤民們躲進這個巖洞,并通過此洞去了道縣。平石巖有一石柱高三丈三尺,八人圍抱,形似一兒童面西而立,這就是石童子。石童子左右各有一扇門,一大一小,稱兩扇門。據(jù)傳十二姓瑤民離開千家峒前,將盤古大帝等六尊銅像和無數(shù)金銀財寶埋在這下面。解放后,不少人來此尋寶,但都未能如愿以償。這張圖片展示的是狗頭巖內(nèi)的石狗。關于石狗,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瑤人住在大山中,靠打獵為生,獵人有五男三女,家境貧窮。獵人有一條好獵狗,天天進山為孩子們叼吃的,才使獵人的孩子不至于挨餓。后來有一天,獵狗進山后再也沒有回來。獵人四處尋找,找到狗頭巖內(nèi),發(fā)現(xiàn)一灘血污里置著獵狗的頭。獵人放聲哭,淚水滴在獵狗頭上后,狗頭漸漸長大,變成了一個石狗,還有人說,洞內(nèi)石狗是瑤王進洞避難,摔死洞內(nèi)后變的。不管說法怎樣,瑤族對犬的圖騰是真的。因為瑤族的先祖盤瓠就是由一只神犬變化而成的,幾迦嗣竦膶じ榻Y很重,這幅圖片上的人物是從廣西荔浦縣尋根回到千家峒的瑤胞趙德標。趙德標祖孫三代尋訪千家峒,在他找到千家峒后,為了能回千家峒定居,把自己的大女兒嫁到了千家峒,再舉家搬遷回到 千家峒。
千家峒內(nèi)林深、水秀、瀑美、洞奇,這些就是潘家源原始次生林風光、大泊水瀑布和小龍?zhí)镀俨嫉膱D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泊水瀑布,它高101米,寬20米,無傾斜度,筆直,堪稱嶺南第一飛瀑。
在展廳的正中間,陳列著九幅圖片,這些圖片是根據(jù)明朝保存至今的瑤族祭祀古畫翻制而成的。中間這位手執(zhí)匕首、酒杯,腳踏巨蟒的男子就是瑤族先祖盤瓠。由于瑤族信奉道教,所以左右四幅圖像里的人物分別是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紫微北極大帝、天官、地官、水官。在盤瓠像下方還有一幅活脫脫的祭祀圖,法師在做法事:上刀山、下火!
朋友們,現(xiàn)在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這組圖片反映的是瑤族的民風、民俗。第一幅圖片是耍春牛,耍春牛是江永縣瑤族同胞的傳統(tǒng)習俗,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也是當?shù)厝罕娛⒋蟮挠簝x式。每年春節(jié)或立春那一天,集居在源口、清溪、古調(diào)的瑤族同胞,身穿節(jié)日的盛裝,興高彩烈的迎春牛、看春牛、送春牛。春牛由兩個身強力壯的后生扮演。他們不但要有一付好身手,還要熟悉牛的性情,把牛的各種特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此外還要鼓樂隊和農(nóng)耕隊。農(nóng)耕隊由公眾推選作田里手組成,當?shù)厝嗣穸及涯軈⒓愚r(nóng)耕隊當成極大的榮譽。耍春;顒娱_始,鼓樂隊在前,春牛居中,農(nóng)耕隊隨后,依次到各村寨表演。每到一處,全村寨男女老少都列隊相迎。在一片“春牛春牛,黑耳黑眼,耕田耙地,越嶺過溝。四季勤勞,五谷豐收”的歡樂聲和鞭炮鑼鼓聲中,將春牛隊擁進表演場地。迎春牛的人都想摸一摸春牛的眉心,據(jù)說誰摸到了就能在這一年得到意想不到的幸福。接著,還要表演各種農(nóng)事活動。整個表演場地被當作一塊田,農(nóng)耕隊的人各個手持農(nóng)具,在場內(nèi)表演挖田角、犁田、下種等。給春牛套上牛軛以后,要唱一首大家喜愛聽的山歌,如:“趕起春牛唱春歌,深耕細耙播青禾。十月釀了香米酒,郎邀妹來來妹請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