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關古驛道導游詞
這里還可以把大余縣城盡收眼底,大家看,玉帶似的章水自西向東,穿城而下,街上棟棟新樓,蜿蜒曲折的公路和一片片農(nóng)田,西華山選礦后的人造沙漠等等,還有這滿山遍野的梅花,多象一幅幅美麗的油畫。
(望梅閣)游完梅嶺后,我們往右邊這條路下山。在這里有一個亭,叫望梅閣。始建于宋,后亭圯。明天啟五年(1625年)重建,現(xiàn)在的亭于1990年重建。閣樓分二層,高6米,底層2.5米,為開放型廊柱式結構,上層西段為東西向長廊,長約7米,寬4米,西邊的長凳供游人休息!巴烽w”題匾為陳丕顯書寫。這閣樓上,是觀景的好地方。
沿著水泥階梯往下,我們來到的是梅花詩碑園。前面講到,在古代有許多文人學士,達官貴人因觸怒權貴而貶謫,或流放嶺南,他們經(jīng)過這里時留下許許多多的贊詠梅花的詩詞,據(jù)初略統(tǒng)計,這些詩詞共有千余篇。1996年,選出其中有代表性的幾十首詩,請當代中國書法協(xié)會會員書寫雕刻成碑,組成梅關詩碑林。第一首是《自題紅梅詩》“去年南郡賞元宵,歌舞聲中度畫橋,爛漫新詩誰記得,紅梅云落路遙遙”。這是明代書法家張弼所寫的。張弼是明成化二年的進士,曾在南安府做知府,他來南安的第二年就離任,在江蘇太湖畔與朋友賞梅時想到在梅嶺賞梅情景,所以寫下這樣一首詩。這一首是文天祥所寫的《南安軍》。文天祥是江西吉水縣人,南宋時期著名愛國民族英雄,在公元1278年,文天祥率領義軍在廣東省的五坡嶺抗擊元軍,因為力量懸殊,文天祥兵敗被俘,元軍統(tǒng)治者因仰慕文天祥的才學、正氣,想引誘投降,把他從廣東押往北京,經(jīng)過梅嶺時,他想到已快到家鄉(xiāng),希望自己不能投降元而能終埋故里,所以從梅嶺開始絕食,詩中:“饑死真我志,夢中行采薇”即是當時的真實寫照。文天祥這一行動未能實現(xiàn),因后來被押解的元兵發(fā)現(xiàn)了,強行他進食,后來他被押到京都后,關在牢里,忠貞不屈,以英雄氣概寫下《正氣歌》著名文章,于1283年就義,其它的詩碑大家可以細細品味自行欣賞。
(陳毅隱蔽處)梅嶺不僅梅花眾多,古驛傳奇,而且還是座革命的名山。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后,陳毅、項英等同志從中央蘇區(qū)突圍,在這里建立以梅嶺為中心區(qū)域的游擊根據(jù)地,堅持了三年游擊戰(zhàn)爭。陳毅元帥寫下了《登大庾嶺》、《偷渡梅關》和《梅嶺三章》等光輝詩篇,F(xiàn)在來到的是“陳毅隱蔽處”。發(fā)生“梅山事件”時,他就隱藏在這里!懊飞绞录卑l(fā)生在1936年冬天,當時由于一個派往國民黨內(nèi)部做兵運工作名叫陳海的地下交通員發(fā)生了叛變,他為了在國民黨面前立下功勞,就想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引誘陳毅等同志下山,一舉抓捕。于是他以中共中央名義寫了一封信,信中要陳毅等同志到大余縣城地下交通站(春花酒樓)同黨中央的來人接頭聯(lián)系,陳毅不知是計,一大早書生打扮同黃贊龍兩人一起下山來到縣城,當他們距離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遠時,就發(fā)現(xiàn)了交通站被國民黨包圍搜查,陳毅兩人靈機一動,撤進一家酒鋪,這時有人告訴他們陳海叛變,要他盡快離開,為了安全起見,陳、黃分散離開,后來陳毅在一婦女幫助下撤出縣城,回到梅嶺,沿著古道向上走時,又遇到搜山的國民黨士兵下山,他隱身于此,敵人搜捕不到,便放火燒山,火已燒到眼前,陳毅視死如歸、義無反顧,多虧突降一場大雨,將火澆滅。著名的《梅嶺三章》就是陳毅元帥當時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