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江西五老峰的導游詞(通用17篇)
關于江西五老峰的導游詞 篇1
歡迎大家來到廬山五老峰!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五老峰位于廬山的東南側,為廬山著名的高峰,海拔1436米,山頂蒼穹,下壓鄱湖,削辟千仞,綿延數(shù)里,山峰受巖層垂直節(jié)理的影響,形成了既相互分割又彼此相連的五個雄奇的峰嶺。
五座主峰儼若五老并坐,故名五老峰。從各個角度去觀察,山姿不一,有象詩人吟詠,有象武士高歌,有象魚翁垂釣,有象老僧盤坐。在星子縣海會寺上看五老峰最為真切。五峰中以第三峰最險,奇巖怪石千姿百態(tài),雄奇秀麗蔚為大觀;第四峰最高,峰頂云松彎曲如虬,下有五小峰,即獅子峰、金印峰、石艦峰、凌云峰和旗竿峰,往下為觀音崖,獅子崖,背后山谷有青蓮寺。
五老峰東有“三疊泉”,西南為“廬山松”、“一線天”,峰麓為海會寺,皆是廬山勝景,為游人必登之地。李白曾有詩贊曰:“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李白曾在五老峰后山中建筑太白書堂,隱居于此。
關于江西五老峰的導游詞 篇2
五老峰海拔1436米,座落在廬山的中心。從正面看,好像五個姿態(tài)不一、高低不同的老人端坐在鄱陽湖前。這就應了蘇軾說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進了五老峰的山門,走過一條長長的、蜿蜒的石階,就來到一峰。一峰上有一座亭子,從亭子那兒向下望,就會看到一群濃霧飄來。亭子在霧中若隱若現(xiàn),十分美麗。從二峰往三峰走,有一塊巨巖叫一線天。一線天巨巖是兩塊巨巖中間的一條很微小的線,故此得名一線天。從三峰往四峰走時,可以看見廬山松、刀刃石,廬山松年近300歲,但枝葉茂密;刀刃石就像巨大的錐子從地面冒出來一樣。
傳說,以前沒有五老峰,卻有五位經(jīng)常在湖邊釣魚的老者。一天,五位老人正在釣魚取樂,忽然刮起大風,只見湖中白浪滔天、波濤洶涌。五位老人看著鄱陽湖后面的小村莊都快被淹沒了。五位老人手拉著手,一齊跳入水中,就在他們快要走到湖中心時,一陣白浪把他們卷入湖中。但馬上從湖中升起五座山峰來,它們越升越高,變成了小村莊的一道屏風,鄱陽湖也從此安靜了下來。
五老峰算是在廬山上獨樹一幟,大家不要不慎掉下絕壁。
關于江西五老峰的導游詞 篇3
在廬山東南面,有一處勝景,那就是五老峰。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五老峰景區(qū)的山門,這是一個石構牌坊,上面的對聯(lián)是:
峰從天外立,
人向畫中行。
對聯(lián)和壁上的詩刻都是已故的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書畫家、美術系教授胡獻雅的手書,字體瀟灑、飄逸。請看,這面墻壁上刻著胡獻雅先生手書的李白詩作。李白登臨五老峰時,對這里的景致發(fā)出由衷贊嘆,并揮筆題詠: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
詩人留戀五老峰,竟打算在附近建宅隱居。唐代天寶十五年(756年),他偕夫人在五老峰下的九疊屏筑草堂讀書,了其“巢云松”夙愿。直到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率水師順江東下,多次派人上山招他為僚佐,才迫不得已離開了廬山。
請大家繼續(xù)攀登,F(xiàn)在我們到了第一峰,請看,峰下有各種奇形怪狀的石塊,是一派怪石景象。那邊似乎是石塊疊成的橋,是的,那叫“仙人橋”。這座橋沒有任何人為加工的痕跡,完全是天然造就,恐怕造物主真是為仙人搭建的。請各位抬頭朝前看,有一個亭子巍然聳立,那是第二峰的標志。
人們建這個亭子的初衷并不是為游人提供一個休息的地方,而是在云霧濃重的時候,讓游人在這里等待,等到云開霧散,雨停太陽出來,好一睹廬山的真面目。所以這個亭子名叫“待晴亭”。眼前的這個亭子是福建的一位名叫林爾嘉的文人在1933年建造的。就在這亭子的山谷中有一個洞穴,這個洞穴也是天然的,是由岡巒風化而成,它的名字也與“五老”相連,稱“五老洞”。洞口處有一巨型臥石,上面刻有“五老洞”、“萬古云霄”等字樣。
削壁千丈,下臨深壑,深不可測,這就是第三峰的特點,以險稱奇。各位請看,哪里有一棵古松,它在懸?guī)r絕壁上,不畏風霜雨雪,頑強的生長著,人們還是以“五老”命名,稱為“五老松”,也稱“廬山松”。
現(xiàn)在我們就要向第四峰進發(fā)。第四峰離此有一段較長的陸,通常有不少游客走到這里就掉頭下山。常言道:“行百步,半九十。”對五老峰的游程而言,我們大約僅僅走了一半,所以離成功還有不短的距離,不能半途而廢!恰年還有無限風光!
現(xiàn)在我們終于登上了第四峰,這是五峰中最高的山峰,全廬山居第二,海拔1358米,僅次于大漢陽峰。置身于此,“會擋凌絕頂,一覽眾小山”的感慨會油然而生。縱目遠眺,但見湖光煙水,微茫映帶,市鎮(zhèn)田疇,江河交錯。什么是“江山如畫”呢?眼前的風光是最好的注釋。如果我們是黎明前至此,天公作美的話,就能看到日出時朝霞噴彩的壯美景觀;如果是黃昏時登臨此處,就可見落日抹煙,殘陽如血;隆冬時節(jié)置身于此,眼前九十銀裝素裹,冰雪山峰如萬匹白馬,奔騰咆哮。在這第四峰上,朝四下觀望,都是下山路。各位是否想到還有一個第五峰等著我們去游覽呢?請看,遠處有一個小亭子,那就是第五峰的位置。看似不遠,直線距離大約就是1公里,然而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過去,也得走半小時左右。第五峰并非直插藍天的形態(tài),而是一條長長的山嶺斜斜的向上延伸,直至最高點。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第五峰之巔,大家運氣不錯,正值云霄霧散之時,放眼望去,波光粼粼的鄱陽湖上帆船點點;近處有獅子、金印、石船、凌云、旗桿五小峰并立,似靜猶動,構成“云騰水飛山亦動,天上人間一望中”的畫卷。
各位游客,我們置身于五老峰之上,對它的局部情況看得比較清楚,但五老峰的“五老”真相并沒有看到,難免有“不識五老真面目,只緣身在五老中”的感慨。因為此五座山峰形態(tài)頗似并列而坐的五位老人,所以才得名“五老峰”。那么在哪里可以觀賞到“五老”的尊榮呢?我建議到廬山南麓海會寺去看。
海會寺背倚五老峰,面臨鄱陽湖,寺名取地勢如“百川匯海”之意。這個寺廟是明代一位西域和尚建造的,寺內珍藏著普超法師用自己的指血書寫的《華嚴經(jīng)》。1933年,蔣介石在寺旁創(chuàng)辦了“廬山軍官訓練團”。
在參觀海會寺之余,游客們可以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抬頭仰望,五老峰形似“五老”,十分逼真,而且姿態(tài)各異。其一像年長的學者,其二像白發(fā)軍人,其三像老僧打坐,其四像漁翁垂釣,其五像凸額壽星。他們似乎并坐靜聽鄱湖濤聲。其實五座山峰像什么,還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可以有很多種答案,大家不妨去試試。
五老峰東鄰鄱陽湖,南接含鄱嶺,西靠大月山。從鄱陽湖平原看它,猶如平地拔起,山勢巍峨。它原是起伏連片的山巒,一個巨大的斷層崖,由于地殼運動,斷層崖分裂,雨水風化的結果,使原來的毗連的斷崖分開成幾個鋸齒狀的埡口,各自單獨成峰。其上部由堅硬的石英砂巖構成,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因而顯得特別陡峭、險峻。
人們評價五老峰說:“廬山群峰中巍峨壯觀者首推五老峰。”又說:“廬山峰奇數(shù)五老。”如果各位有機會再游覽廬山幾座山峰,可能會有同感。飽覽天下名山勝水的大詩人李白費嘆說:“余行天下,所游覽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者,真天下之壯觀也。”
關于江西五老峰的導游詞 篇4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五老峰風景名勝區(qū)位于山西省永濟縣,因五峰相倚,形同五位老人而得名。五老峰史稱東華山,歷史上為北方道教名山,盛時曾有64座觀庵廟宇。它奇峰險峻,需攀鏈而上,屬丹霞地貌。山上巖洞幽深,雙瀑飛流!端(jīng)注》稱其“翠柏蔭峰,清泉灌頂”。
五老峰景區(qū)內群峰競秀,怪石林立,野生動植物千余種。奇特的地質地貌造就了許多罕見奇觀。它主要由玉柱峰、太乙峰、棋盤峰、東錦屏峰、西錦屏峰五座山峰組成。主峰玉柱峰壁立千仞,直插云霄。天梯、天橋、滑索及千米滑道驚險刺激、動人心魄。黃河灘岸有約6700公頃綠色林海,自然風光獨具特色。清朝詩人王含光曾在此留下“虞鄉(xiāng)城南五老峰,一峰一朵玉芙蓉”的詩句。
五老峰人文景觀豐富。黃河灘岸畔的蒲津橋曾是我國古代最長的大橋,也是黃河上最早的大橋,現(xiàn)在歷經(jīng)興衰的古蒲津橋遺址上,湮沒千年的4尊鐵牛和4尊鐵人又已重現(xiàn)于世。來到這里,可以重溫當時的壯觀景象。
始建于北周時期的鸛雀樓,是黃河文化的標志之一。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的詩中吟誦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千古名篇不僅盡人傳唱,更使得鸛雀樓名揚天下。同樣聞名的還有始建于唐代武則天時期的普濟寺。它因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而聞名遐邇。風景秀麗的王官瀑布,也沾上了名標青史的名人光,這里是唐末詩人司空圖隱居地,他的大部分詩歌和詩論都是在這里寫成的。在文學史上,司空圖主要是以詩論著名,他的《詩品》是當時詩歌純藝術論的一部集大成之作。
關于江西五老峰的導游詞 篇5
歡迎大家來到廬山五老峰!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五老峰位于廬山的東南側,為廬山著名的高峰,海拔1436米,山頂蒼穹,下壓鄱湖,削辟千仞,綿延數(shù)里,山峰受巖層垂直節(jié)理的影響,形成了既相互分割又彼此相連的五個雄奇的峰嶺。
五座主峰儼若五老并坐,故名五老峰。從各個角度去觀察,山姿不一,有象詩人吟詠,有象武士高歌,有象魚翁垂釣,有象老僧盤坐。在星子縣海會寺上看五老峰最為真切。五峰中以第三峰最險,奇巖怪石千姿百態(tài),雄奇秀麗蔚為大觀;第四峰最高,峰頂云松彎曲如虬,下有五小峰,即獅子峰、金印峰、石艦峰、凌云峰和旗竿峰,往下為觀音崖,獅子崖,背后山谷有青蓮寺。
五老峰東有“三疊泉”,西南為“廬山松”、“一線天”,峰麓為海會寺,皆是廬山勝景,為游人必登之地。李白曾有詩贊曰:“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李白曾在五老峰后山中建筑太白書堂,隱居于此。
關于江西五老峰的導游詞 篇6
在廬山東南面,有一處勝景,那就是五老峰。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五老峰景區(qū)的山門,這是一個石構牌坊,上面的對聯(lián)是:
峰從天外立,
人向畫中行。
對聯(lián)和壁上的詩刻都是已故的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書畫家、美術系教授胡獻雅的手書,字體瀟灑、飄逸。請看,這面墻壁上刻著胡獻雅先生手書的李白詩作。李白登臨五老峰時,對這里的景致發(fā)出由衷贊嘆,并揮筆題詠: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
詩人留戀五老峰,竟打算在附近建宅隱居。唐代天寶十五年(756年),他偕夫人在五老峰下的九疊屏筑草堂讀書,了其“巢云松”夙愿。直到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率水師順江東下,多次派人上山招他為僚佐,才迫不得已離開了廬山。
請大家繼續(xù)攀登,F(xiàn)在我們到了第一峰,請看,峰下有各種奇形怪狀的石塊,是一派怪石景象。那邊似乎是石塊疊成的橋,是的,那叫“仙人橋”。這座橋沒有任何人為加工的痕跡,完全是天然造就,恐怕造物主真是為仙人搭建的。請各位抬頭朝前看,有一個亭子巍然聳立,那是第二峰的標志。
人們建這個亭子的初衷并不是為游人提供一個休息的地方,而是在云霧濃重的時候,讓游人在這里等待,等到云開霧散,雨停太陽出來,好一睹廬山的真面目。所以這個亭子名叫“待晴亭”。眼前的這個亭子是福建的一位名叫林爾嘉的文人在1933年建造的。就在這亭子的山谷中有一個洞穴,這個洞穴也是天然的,是由岡巒風化而成,它的名字也與“五老”相連,稱“五老洞”。洞口處有一巨型臥石,上面刻有“五老洞”、“萬古云霄”等字樣。
削壁千丈,下臨深壑,深不可測,這就是第三峰的特點,以險稱奇。各位請看,哪里有一棵古松,它在懸?guī)r絕壁上,不畏風霜雨雪,頑強的生長著,人們還是以“五老”命名,稱為“五老松”,也稱“廬山松”。
現(xiàn)在我們就要向第四峰進發(fā)。第四峰離此有一段較長的陸,通常有不少游客走到這里就掉頭下山。常言道:“行百步,半九十。”對五老峰的游程而言,我們大約僅僅走了一半,所以離成功還有不短的距離,不能半途而廢!恰年還有無限風光!
現(xiàn)在我們終于登上了第四峰,這是五峰中最高的山峰,全廬山居第二,海拔1358米,僅次于大漢陽峰。置身于此,“會擋凌絕頂,一覽眾小山”的感慨會油然而生?v目遠眺,但見湖光煙水,微茫映帶,市鎮(zhèn)田疇,江河交錯。什么是“江山如畫”呢?眼前的風光是最好的注釋。如果我們是黎明前至此,天公作美的話,就能看到日出時朝霞噴彩的壯美景觀;如果是黃昏時登臨此處,就可見落日抹煙,殘陽如血;隆冬時節(jié)置身于此,眼前九十銀裝素裹,冰雪山峰如萬匹白馬,奔騰咆哮。在這第四峰上,朝四下觀望,都是下山路。各位是否想到還有一個第五峰等著我們去游覽呢?請看,遠處有一個小亭子,那就是第五峰的位置?此撇贿h,直線距離大約就是1公里,然而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過去,也得走半小時左右。第五峰并非直插藍天的形態(tài),而是一條長長的山嶺斜斜的向上延伸,直至最高點。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第五峰之巔,大家運氣不錯,正值云霄霧散之時,放眼望去,波光粼粼的鄱陽湖上帆船點點;近處有獅子、金印、石船、凌云、旗桿五小峰并立,似靜猶動,構成“云騰水飛山亦動,天上人間一望中”的畫卷。
各位游客,我們置身于五老峰之上,對它的局部情況看得比較清楚,但五老峰的“五老”真相并沒有看到,難免有“不識五老真面目,只緣身在五老中”的感慨。因為此五座山峰形態(tài)頗似并列而坐的五位老人,所以才得名“五老峰”。那么在哪里可以觀賞到“五老”的尊榮呢?我建議到廬山南麓海會寺去看。
海會寺背倚五老峰,面臨鄱陽湖,寺名取地勢如“百川匯海”之意。這個寺廟是明代一位西域和尚建造的,寺內珍藏著普超法師用自己的指血書寫的《華嚴經(jīng)》。1933年,蔣介石在寺旁創(chuàng)辦了“廬山軍官訓練團”。
在參觀海會寺之余,游客們可以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抬頭仰望,五老峰形似“五老”,十分逼真,而且姿態(tài)各異。其一像年長的學者,其二像白發(fā)軍人,其三像老僧打坐,其四像漁翁垂釣,其五像凸額壽星。他們似乎并坐靜聽鄱湖濤聲。其實五座山峰像什么,還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可以有很多種答案,大家不妨去試試。
五老峰東鄰鄱陽湖,南接含鄱嶺,西靠大月山。從鄱陽湖平原看它,猶如平地拔起,山勢巍峨。它原是起伏連片的山巒,一個巨大的斷層崖,由于地殼運動,斷層崖分裂,雨水風化的結果,使原來的毗連的斷崖分開成幾個鋸齒狀的埡口,各自單獨成峰。其上部由堅硬的石英砂巖構成,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因而顯得特別陡峭、險峻。
人們評價五老峰說:“廬山群峰中巍峨壯觀者首推五老峰。”又說:“廬山峰奇數(shù)五老。”如果各位有機會再游覽廬山幾座山峰,可能會有同感。飽覽天下名山勝水的大詩人李白費嘆說:“余行天下,所游覽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者,真天下之壯觀也。”
關于江西五老峰的導游詞 篇7
大家好,我是導游小劉,大家叫我劉導就好了,今天由我?guī)е蠹矣斡[廬山。
廬山,位于我國江西省九江市,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譽,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今天我們要游覽的是廬山的東線,主要景點分別是:蘆林湖、含鄱口、五老峰和三疊泉。
我們首先來到的是蘆林湖。蘆林湖位于廬山區(qū)海拔1040米的東谷蘆林盆地。敬愛的毛澤東主席曾多次在湖中暢游,1993年橋頭修建了“毛澤東詩碑園”,用于紀念他百年誕辰。碑上刻著毛澤東手跡《登廬山》、《題仙人洞》等詩詞。蘆林湖湖水如鏡,似發(fā)光的碧玉鑲嵌在林蔭秀谷之中,兩座湖心亭倒映在水中,青山綠水,相映成趣。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含鄱口。我們可以看到含鄱口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湖,三座山峰連在一起猶如一張巨口,欲飲鄱陽湖之水,從而得名于含鄱口。含鄱口的奇妙在于一個“含”字,形成了“千里鄱湖一嶺含”的氣勢。
過了含鄱口,就來到了五老峰。五老峰是廬山主峰,因山頂被埡口所斷,分成五個并列的山峰,大家看這五座山峰是不是像五個席地而坐的老翁,所以古人把這原出一山的五個山峰統(tǒng)稱為“五老峰”。五老峰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有像詩人吟詠,有的像武士高歌,有的像魚翁垂釣,有的像老僧盤坐。其第三峰最險,怪石奇巖千姿百態(tài);第四峰最高,峰頂云松彎曲如虬。
最后我們游覽的是被譽為“廬山第一奇觀”的三疊泉。泉水由大月山流出,由北崖懸口注入大盤石上,又飛瀉到二級盤石,再噴灑至三級盤石,形成三疊,故名“三疊泉”。三疊泉總落差有155米,瀑布鳴如擊鼓,吼若轟雷,仰看與俯視姿態(tài)各異,好似銀河落九天,所以有“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的說法。
好啦!各位游客,今天的游覽到這里就結束了,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請大家隨我一起到賓館休息。
關于江西五老峰的導游詞 篇8
朋友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您知道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那座書院對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產(chǎn)生了七百多年的影響,曾被稱作“天下書院之首”。這就是我們將要去游覽的廬山白鹿洞書院。白鹿洞書院地處廬山五老峰的山麓,他在五老峰呵護之下,又有卓爾山、后屏山、古翼山環(huán)合著,從高處俯瞰他,就象一個山洞樣的。
白鹿洞書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教育體系完備的書院。在遙遠的歷史時期,這里是鹿的快樂家園。到了唐代貞元年間,有一位叫李渤的洛陽少年帶著他的弟弟來到了這里。他們在此隱居讀書,優(yōu)美的山林,使他們學業(yè)長進的很快。年少的李渤在讀書之余與生活在這里的白鹿群中的白鹿做上了朋友。這只經(jīng)常與李渤交往的白鹿受到李渤的耳薰目染,盡然也善解人意呀!經(jīng)常幫李渤到山外的集鎮(zhèn)上購買些學習用品和投送書信的事情。天長日久山外的老百姓以為李渤的這只白鹿是神鹿,于是就稱李渤“白鹿先生”,李渤讀書的地方就叫“白鹿洞”了。李渤兄弟開創(chuàng)了白鹿洞以書為中心的時代先河。
在南唐的時候,南唐王朝在白鹿洞建立了國家級的學府“廬山國學”,這是國家辦學的開始。到977年的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宋太宗御賜白鹿洞書院《九經(jīng)》等書籍,從這時開始白鹿洞書院在當時的中國就漸漸生出了名氣。
南宋時大教育家朱熹來到廬山山南任南康軍知軍時,讓白鹿洞書院散發(fā)出奪目耀眼的光輝。這個時期中的朱夫子親自擔當白鹿洞書院的洞主,為學生講學。并且根據(jù)當時社會發(fā)展對教育的需求,制定出一整套完備的教學規(guī)范、學規(guī)(白鹿洞教條),并將四書五經(jīng)等確定為學生主修課目。
朱熹在白鹿洞書院中將他的教學主張變成教學實踐。系統(tǒng)地改革了舊時官辦書院教育僅僅就是讀書為做官的弊端,大膽的推行、創(chuàng)辦出新型的書院教育制度。特別注重對學生的德育的教育,以及全方位的素質教育。為國家培養(yǎng)出急需的德才兼?zhèn)涞臈澚褐摹?/p>
朱熹在白鹿洞書院的教育改革實踐,直接影響了封建中國后七百多年的科舉教育制定,并成為后世中國辦學所遵行的樣榜。也就是從此時,白鹿洞書院開始享有“海內書院第一,天下書院之首”的美譽。
現(xiàn)在的白鹿洞書院的山林面積有三千畝,其中建筑面積占3800平方米。整個書院沿貫道溪而建,座北朝南,尚有五組建筑。在白鹿洞書院里至今有遺存著150多塊歷代碑刻和許多摩崖石刻。這都是能感受當年書院濃厚的文化氣息的地方。
讓我們一同走進這個書香依舊的圣地,去感受一下書院的瀚墨香味……
井岡山概述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在這春暖花開的時候和你在井岡山相遇,相知,相識,我感到很高興!今天這井岡山之旅就由我為大家做向導。我是##旅游行的##,坐在我身邊的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那么我就長話短說,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井岡山......
井岡山于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山勢高大,地形復雜,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風面海拔2120米,是井岡山地區(qū)的最高峰。
井岡山市面積665平方公里,人口5萬余人,轄五鄉(xiāng)一鎮(zhèn)、一個省屬綜合殖場和一個自然保護區(qū)。市政府座落在崇山間的茨坪盆地里,井岡山山地面積為總面積89%,森林覆蓋率高達64%,有"綠色寶庫"之稱,全境有原始森林四處,面積近七千公頃,植物種類有三千八百多種,其中高等植物二千多種,木本植物八百多種,中國特有或世界衡有樹種有觀光木、鵝掌揪、香果樹、銀杏、黃杉、冷杉、中國臺灣松、福建柏、銀鐘花等上百種。井岡山又是天然動物園,八百四十多種動物棲息在這里,屬于國家一、二、三級保護動物有黃腹角雉、短尾猴、華南虎、云豹、大靈貓、原麝馬鹿、毛冠鹿等二十多種。由于動物資源豐富,1981年井岡山設立了面積達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護區(qū)。
井岡山自公元前220xx年秦代設群縣制起,即為九江群廬陵縣屬地,但茨坪的開發(fā)是在公元668年以后,大小五井則是在公元1644年以后才建村立寨,并分屬永新縣、龍泉縣(今逐川縣)。直至井岡山斗爭時期的,這里才設獨立的行政建制――新遂邊陲特別區(qū)。1955年成立江西省井岡山管理局,1984年改為井岡山市。
井岡山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層巒迭峰,地勢險峻。其中部為崇山峻嶺,兩側為低山丘陵,從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岡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進入"城堡"必經(jīng)的"城關"把守此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秋,毛澤東。朱德等中國共產(chǎn)黨人率領中國工家紅軍,在這里創(chuàng)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為中國革命開辟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正確道路。因而井岡山以"革命搖籃"而飲譽海內外。1982年,這里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1991年被抨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1994年又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園林城。
這片神奇的土地,曾經(jīng)養(yǎng)育了毛澤東、朱德等一代偉人。30多外革命遺址仍保存良好,其中國家級保護遺址10外,省級保護遺址2處,市級保護遺址17外。館藏文物近3000件的井岡山革命烈士博物館和集紀念堂、碑林、雕塑群、革命烈士紀念碑于一體的井岡山烈士陵園詳細記述了井岡山斗爭的 井岡山于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山勢高大,地形復雜,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風面海拔2120米,是井岡山地區(qū)的最高峰。
井岡山市面積665平方公里,人口5萬余人,轄五鄉(xiāng)一鎮(zhèn)、一個省屬綜合殖場和一個自然保護區(qū)。市政府座落在崇山間的茨坪盆地里,井岡山山地面積為總面積89%,森林覆蓋率高達64%,有"綠色寶庫"之稱,全境有原始森林四處,面積近七千公頃,植物種類有三千八百多種,其中高等植物二千多種,木本植物八百多種,中國特有或世界衡有樹種有觀光木、鵝掌揪、香果樹、銀杏、黃杉、冷杉、中國臺灣松、福建柏、銀鐘花等上百種。井岡山又是天然動物園,八百四十多種動物棲息在這里,屬于國家一、二、三級保護動物有黃腹角雉、短尾猴、華南虎、云豹、大靈貓、原麝馬鹿、毛冠鹿等二十多種。由于動物資源豐富,1981年井岡山設立了面積達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護區(qū)。
井岡山自公元前220xx年秦代設群縣制起,即為九江群廬陵縣屬地,但茨坪的開發(fā)是在公元668年以后,大小五井則是在公元1644年以后才建村立寨,并分屬永新縣、龍泉縣(今逐川縣)。直至井岡山斗爭時期的,這里才設獨立的行政建制――新遂邊陲特別區(qū)。1955年成立江西省井岡山管理局,1984年改為井岡山市。
井岡山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層巒迭峰,地勢險峻。其中部為崇山峻嶺,兩側為低山丘陵,從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岡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進入"城堡"必經(jīng)的"城關"把守此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秋,毛澤東。朱德等中國共產(chǎn)黨人率領中國工家紅軍,在這里創(chuàng)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為中國革命開辟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正確道路。因而井岡山以"革命搖籃"而飲譽海內外。1982年,這里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1991年被抨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1994年又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園林城。
這片神奇的土地,曾經(jīng)養(yǎng)育了毛澤東、朱德等一代偉人。30多外革命遺址仍保存良好,其中國家級保護遺址10外,省級保護遺址2處,市級保護遺址17外。館藏文物近3000件的井岡山革命烈士博物館和集紀念堂、碑林、雕塑群、革命烈士紀念碑于一體的井岡山烈士陵園詳細記述了井岡山斗爭的光榮歷史。您欲探究中國現(xiàn)代革命史跡、追尋先烈光榮傳統(tǒng),井岡山將給您滿意的答復。井岡山不僅革命遺址眾多,而且風影非常秀麗,風景名勝區(qū)面積達213.5平方公里,分為茨坪、龍?zhí)、黃洋界、五指峰、筆架山、仙口、桐木嶺、湘洲八大景區(qū),有景點60余處,景物景觀270多個。雄偉的山巒,怪異的山石,參天的古樹,神奇的飛瀑,磅的云海,瑰麗的日出,爛漫的杜鵑,奇異的溶洞,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這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宜人,四季咸游,春賞杜鵑、夏觀去海、秋眺秀色、冬覽雪景。是觀光瀏覽、避暑療養(yǎng)、科學考察、歷史研究的好去處。難怪中國當代文豪、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同志在瞻仰革命遺址,瀏覽龍?zhí)讹L景區(qū)后,發(fā)出"井岡山下后,萬嶺不思游"的慨嘆。
井岡山屬中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4℃,全年之中,七月平均氣溫24℃,為最熱月;一月平均氣溫3℃,為最冷月。年均降雨量1865毫米,年均霧日96天。冬溫夏涼,暖秋爽,春夏多陣雨,秋冬多去霧。這里盛產(chǎn)各種"山珍",其中竹筍、香菇、玉蘭片、石雞、石耳最享盛譽。這里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北經(jīng)吉安可往南昌,南往贛州可能福建、廣東、西經(jīng)寧岡可達湖南郴州、長沙等地。
光榮歷史。您欲探究中國現(xiàn)代革命史跡、追尋先烈光榮傳統(tǒng),井岡山將給您滿意的答復。井岡山不僅革命遺址眾多,而且風影非常秀麗,風景名勝區(qū)面積達213.5平方公里,分為茨坪、龍?zhí)、黃洋界、五指峰、筆架山、仙口、桐木嶺、湘洲八大景區(qū),有景點60余處,景物景觀270多個。雄偉的山巒,怪異的山石,參天的古樹,神奇的飛瀑,磅的云海,瑰麗的日出,爛漫的杜鵑,奇異的溶洞,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這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宜人,四季咸游,春賞杜鵑、夏觀去海、秋眺秀色、冬覽雪景。是觀光瀏覽、避暑療養(yǎng)、科學考察、歷史研究的好去處。難怪中國當代文豪、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同志在瞻仰革命遺址,瀏覽龍?zhí)讹L景區(qū)后,發(fā)出"井岡山下后,萬嶺不思游"的慨嘆。
井岡山屬中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4℃,全年之中,七月平均氣溫24℃,為最熱月;一月平均氣溫3℃,為最冷月。年均降雨量1865毫米,年均霧日96天。冬溫夏涼,暖秋爽,春夏多陣雨,秋冬多去霧。這里盛產(chǎn)各種"山珍",其中竹筍、香菇、玉蘭片、石雞、石耳最享盛譽。這里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北經(jīng)吉安可往南昌,南往贛州可能福建、廣東、西經(jīng)寧岡可達湖南郴州、長沙等地。
好了,現(xiàn)在車就來到了井岡山山腳下,讓我們一起投入它的懷抱吧!!!
關于江西五老峰的導游詞 篇9
歡迎大家來到廬山五老峰!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李白曾三次來廬山,寫下吟誦廬山的詩篇達二十四首,其中有一半是贊詠五老峰的,他對五老峰情有獨鐘。并筑“太白讀書堂”隱居于五老峰屏風疊。多次在詩中表達出對五老峰的仰慕之情,寫下了“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等著名詩句,另向他的好友盧虛舟介紹五老峰時說“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fā)”。可謂豪情萬丈,用真心真水寄予了李白對廬山的無限深情。并且在《李太白集》中留下了“予行天下,所覽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這段傳世之文,給了五老峰史詩般的評價。
李白是開元十三年(公元720xx年)二十六歲時,第一次離開能上能巴蜀,東游廬山的。當時就寫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望廬山香爐峰瀑布》之詩。第二次是天寶四年(公元746年)四十六歲時,再游廬山。這次他對廬山有了更深的了解,并喜愛上了五老峰,癡迷于道教,來往奔走在名山大川之間。第三次是天寶末年,到至德初年(公元756年)五十六年時,李白偕妻子宗氏一起由此往南,經(jīng)安徽后上廬山的,當時唐代道教十分盛行,宰相李林莆的女兒李騰農工和蔡侍郎的女兒蔡尋真,都在廬山修道,李白妻子也有此好,熱衷于道,全家人都有這個嗜好,李白寫詩曰:“拙妻好乘鸞,嬌女愛飛鶴,提攜訪神仙,從此煉金骨。李白和妻子一同到廬山尋訪李騰空和蔡尋真,感慨賦詩曰:“多君相門女,學道愛神仙,素手掬秋靄,羅衣曳紫煙,一往屏風疊,乘尋騰空子,應到碧山家,水春云母碓,風掃石楠花。若戀幽居好,相邀尋紫霞。”意思是講,那我也可以和你一起修道,“巢云松”。
在這期間正好是“安史之亂”不久,唐玄宗逃至四川,永王李麟(玄宗十六子)奉詔起兵平亂。天寶十五年大軍經(jīng)過潯陽(九江),永王因愛慕李白的名聲,天次差人請李白,李白覺得“辟書三至,人輕禮重,嚴期迫節(jié),難以固辭”,最后在僚佐韋子春,抗胡平亂的勸說下從軍,就在李白想為國家做點事情出力時。這年的十二月份,李白興沖沖地離開了廬山,踏上了永王東征的樓船。但好景不長戰(zhàn)爭很快演變成,永王李0與他哥哥肅宗李享爭壓皇位的戰(zhàn)爭,不久永王兵敗丹陽,李白逃至松山被俘,坐獄潯陽。宣慰大使崔渙、御史中丞若思審問后,認定李白“罪薄可赦”但朝中不同意。判了個長期流放夜郎,后流放到白帝城時獲大赦。當時他的心情角出籠的小鳥,吟出了“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句。李白順江而下很快抵達潯陽,回到廬山,逗留時間不長,作了首《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的工詩,然后去南昌家中,從此李白再沒來廬山。
后人為紀念李白,在五老峰下建有青蓮谷草堂。李白號青蓮居士。功軾,蘇東坡游五老峰時,面對壯麗景色,追昔李白行蹤寫下了一首詩,“偶尋流水上崔嵬,五老蒼然一笑開,若見謫仙煩寄語,匡山白早歸來。”
傳說康熙做太子時,每次讀到謫仙詩“青天削出金芙蓉”時不其解,在下江南時傳程撓數(shù)百里,游至鄱陽湖上,一輪紅日從鄱陽湖升起,一抹金色的陽光撒在五老峰下,五老峰角一金色的睡蓮躺在萬傾碧波之上,康熙驚曰:“非到此不能為此語,不到此不知此語工了。”
關于江西五老峰的導游詞 篇10
歡迎大家來到廬山五老峰!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李白曾三次來廬山,寫下吟誦廬山的詩篇達二十四首,其中有一半是贊詠五老峰的,他對五老峰情有獨鐘。并筑“太白讀書堂”隱居于五老峰屏風疊。多次在詩中表達出對五老峰的仰慕之情,寫下了“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等著名詩句,另向他的好友盧虛舟介紹五老峰時說“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fā)”。可謂豪情萬丈,用真心真水寄予了李白對廬山的無限深情。并且在《李太白集》中留下了“予行天下,所覽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這段傳世之文,給了五老峰史詩般的評價。
李白是開元十三年(公元720xx年)二十六歲時,第一次離開能上能巴蜀,東游廬山的。當時就寫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望廬山香爐峰瀑布》之詩。第二次是天寶四年(公元746年)四十六歲時,再游廬山。這次他對廬山有了更深的了解,并喜愛上了五老峰,癡迷于道教,來往奔走在名山大川之間。第三次是天寶末年,到至德初年(公元756年)五十六年時,李白偕妻子宗氏一起由此往南,經(jīng)安徽后上廬山的,當時唐代道教十分盛行,宰相李林莆的女兒李騰農工和蔡侍郎的女兒蔡尋真,都在廬山修道,李白妻子也有此好,熱衷于道,全家人都有這個嗜好,李白寫詩曰:“拙妻好乘鸞,嬌女愛飛鶴,提攜訪神仙,從此煉金骨。李白和妻子一同到廬山尋訪李騰空和蔡尋真,感慨賦詩曰:“多君相門女,學道愛神仙,素手掬秋靄,羅衣曳紫煙,一往屏風疊,乘尋騰空子,應到碧山家,水春云母碓,風掃石楠花。若戀幽居好,相邀尋紫霞。”意思是講,那我也可以和你一起修道,“巢云松”。
在這期間正好是“安史之亂”不久,唐玄宗逃至四川,永王李麟(玄宗十六子)奉詔起兵平亂。天寶十五年大軍經(jīng)過潯陽(九江),永王因愛慕李白的名聲,天次差人請李白,李白覺得“辟書三至,人輕禮重,嚴期迫節(jié),難以固辭”,最后在僚佐韋子春,抗胡平亂的勸說下從軍,就在李白想為國家做點事情出力時。這年的十二月份,李白興沖沖地離開了廬山,踏上了永王東征的樓船。但好景不長戰(zhàn)爭很快演變成,永王李0與他哥哥肅宗李享爭壓皇位的戰(zhàn)爭,不久永王兵敗丹陽,李白逃至松山被俘,坐獄潯陽。宣慰大使崔渙、御史中丞若思審問后,認定李白“罪薄可赦”但朝中不同意。判了個長期流放夜郎,后流放到白帝城時獲大赦。當時他的心情角出籠的小鳥,吟出了“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句。李白順江而下很快抵達潯陽,回到廬山,逗留時間不長,作了首《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的工詩,然后去南昌家中,從此李白再沒來廬山。
后人為紀念李白,在五老峰下建有青蓮谷草堂。李白號青蓮居士。功軾,蘇東坡游五老峰時,面對壯麗景色,追昔李白行蹤寫下了一首詩,“偶尋流水上崔嵬,五老蒼然一笑開,若見謫仙煩寄語,匡山白早歸來。”
傳說康熙做太子時,每次讀到謫仙詩“青天削出金芙蓉”時不其解,在下江南時傳程撓數(shù)百里,游至鄱陽湖上,一輪紅日從鄱陽湖升起,一抹金色的陽光撒在五老峰下,五老峰角一金色的睡蓮躺在萬傾碧波之上,康熙驚曰:“非到此不能為此語,不到此不知此語工了。”
關于江西五老峰的導游詞 篇11
歡迎大家來到廬山五老峰!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五老峰位于廬山的東南側,為廬山著名的高峰,海拔1436米,山頂蒼穹,下壓鄱湖,削辟千仞,綿延數(shù)里,山峰受巖層垂直節(jié)理的影響,形成了既相互分割又彼此相連的五個雄奇的峰嶺。
五座主峰儼若五老并坐,故名五老峰。從各個角度去觀察,山姿不一,有象詩人吟詠,有象武士高歌,有象魚翁垂釣,有象老僧盤坐。在星子縣海會寺上看五老峰最為真切。五峰中以第三峰最險,奇巖怪石千姿百態(tài),雄奇秀麗蔚為大觀;第四峰最高,峰頂云松彎曲如虬,下有五小峰,即獅子峰、金印峰、石艦峰、凌云峰和旗竿峰,往下為觀音崖,獅子崖,背后山谷有青蓮寺。
五老峰東有“三疊泉”,西南為“廬山松”、“一線天”,峰麓為海會寺,皆是廬山勝景,為游人必登之地。李白曾有詩贊曰:“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李白曾在五老峰后山中建筑太白書堂,隱居于此。
關于江西五老峰的導游詞 篇12
五老峰位于山西省永濟縣城東20公里處,以五老峰、古蒲州為中心,包括黃河灘岸,王官峪、龍頭山、云仙閣等6個景區(qū),最高處月坪梁海拔2100米,總面積300平方公里。區(qū)內重巒疊嶂,懸崖峭壁,怪石險洞,并有奇花異木,珍禽異獸和清幽澤潤的山泉流水,山上巖洞幽深,廟宇甚多,雙瀑飛流,為旅游勝地。
五老峰史稱東華山,歷史上為北方道教名山,海拔1809.3米,奇峰險峻,需攀鏈而上,屬丹霞地貌。這里是層層峰巒,森林古木,各種生物覆蓋著整個山野;t草綠,山光水色,風光旖旎非凡,故有“北有五臺觀庫存宇,南在五老看風光”之說。游人往縣城西南遠眺,見有東錦屏峰、西錦屏峰、太乙坪峰、棋盤山峰四山峰仙態(tài)神姿,隱現(xiàn)于云煙蒼茫之中,將高1809.3米的玉柱峰環(huán)抱其中,“有偃蹇傴樓之伏”,猶如五位老人抱拳作揖迎貴賓之勢,故名五老峰。
主峰玉柱峰,石壁如削,形同玉柱,直插云霄,又名“云峰”、“靈峰”,游人需攀鏈而上。峰頂上有3000平方米的擔地,北高南低,有七大人文景點:南天門、靈官廟、菩薩殿、秀士殿、千子堂、祖師廟等建筑遺址。以玉柱峰為中心,左有東錦屏峰,峰腰建藥師洞;右有西錦屏峰,峰下有雷公洞;北為太乙峰,有五老殿、玉皇殿;南為棋盤峰。“四峰幫立不敢前,儼然商皓翌帝子”。還有五指峰、筆架峰等大小山峰31座,或作仙女弄姿,或像猿猴爺視,或如椽筆聳天,或或者筆架橫列,珠輝玉映,惟妙惟肖,共占地有50平方公里。其間寺廟觀宮分布其間有64座,洞穴有12個,源泉有9處。仙人洞、雷公洞、水源洞、留有馬蹄印的張果老洞等洞穴深邃幽靜,形狀各異,對地質學、成因學、氣象學、水文學、生物學等分支學科和考古學都很有研究價值。泉水清純甘甜,川流不息,有明眼泉、芙蓉泉等,又有神奇的一碗泉,只有一碗大小,卻舀之不盡,涌而不溢。這里的山奇水秀,無處不綠,還有松濤、云海、奇石、怪崖、松翠、流泉、飛瀑等景觀,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自然風光,游人到此,恰似在神奇的圖畫之中。
據(jù)史籍記載,早在晉代張僧鑒的《潯陽記》中就有“五老峰橫隱蒼空,其形勢如河中府虞鄉(xiāng)縣五老山”的記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中有“奇峰霞舉,孤標峰出,罩絡群泉之表,翠柏蔭峰,清泉灌項”的描寫。歷代文人墨客都有文章詩賦予以贊美和記述,如碑文記述“條山秀甲三晉,五老峰嶙峋萃律秀麗更甲條山”,譽為三晉之第一勝跡了。據(jù)考察,在山上的古建筑遺址中,有南北朝的石雕佛像,有唐代的細繩紋磚,宋代的方形花磚,明代的彩塑人像,以及大量的碑竭石刻,說明古代五峰山早為游客的留連忘返之所,更是佛道之士修煉、禪坐、棲居之地。道教排列為“第五十二福地”。
從眾多的碑石上看,五老峰曾有千年的繁榮紀事,又有許多民間傳說軼聞,宋代楊業(yè)在此屯兵練武,兵圍普救寺的孫飛虎在此安營扎寨,道教八仙中的張果老、呂洞賓等人物都有許多傳奇的趣聞,更增添了五峰山的神秘色彩。每年的七月初一到十五是朝峰廟會,南北商賈官吏云集人數(shù)多達數(shù)萬,F(xiàn)存明萬歷年木刻《條山玉柱晴峰圖》、民國初年印制的《新繪山西虞鄉(xiāng)縣西南五老峰勝景全圖》都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繁榮景象。直到日軍人侵前,從山下的虞鄉(xiāng)西關到山上的玉柱峰頂,沿途開設的茶館、飯律就達四十多處。山口的寺廟、梨園社戲輪番獻藝,余音繚繞,民間娛樂活動及迎神賽會盡情抒懷,熱鬧非常。之后,出于多種原因,五老峰便逐漸衰落而鮮為人知了。
關于江西五老峰的導游詞 篇13
在廬山東南面,有一處勝景,那就是五老峰。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五老峰景區(qū)的山門,這是一個石構牌坊,上面的對聯(lián)是:
峰從天外立,
人向畫中行。
對聯(lián)和壁上的詩刻都是已故的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書畫家、美術系教授胡獻雅的手書,字體瀟灑、飄逸。請看,這面墻壁上刻著胡獻雅先生手書的李白詩作。李白登臨五老峰時,對這里的景致發(fā)出由衷贊嘆,并揮筆題詠: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
詩人留戀五老峰,竟打算在附近建宅隱居。唐代天寶十五年(756年),他偕夫人在五老峰下的九疊屏筑草堂讀書,了其“巢云松”夙愿。直到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率水師順江東下,多次派人上山招他為僚佐,才迫不得已離開了廬山。
請大家繼續(xù)攀登,F(xiàn)在我們到了第一峰,請看,峰下有各種奇形怪狀的石塊,是一派怪石景象。那邊似乎是石塊疊成的橋,是的,那叫“仙人橋”。這座橋沒有任何人為加工的痕跡,完全是天然造就,恐怕造物主真是為仙人搭建的。請各位抬頭朝前看,有一個亭子巍然聳立,那是第二峰的標志。
人們建這個亭子的初衷并不是為游人提供一個休息的地方,而是在云霧濃重的時候,讓游人在這里等待,等到云開霧散,雨停太陽出來,好一睹廬山的真面目。所以這個亭子名叫“待晴亭”。眼前的這個亭子是福建的一位名叫林爾嘉的文人在1933年建造的。就在這亭子的山谷中有一個洞穴,這個洞穴也是天然的,是由岡巒風化而成,它的名字也與“五老”相連,稱“五老洞”。洞口處有一巨型臥石,上面刻有“五老洞”、“萬古云霄”等字樣。
削壁千丈,下臨深壑,深不可測,這就是第三峰的特點,以險稱奇。各位請看,哪里有一棵古松,它在懸?guī)r絕壁上,不畏風霜雨雪,頑強的生長著,人們還是以“五老”命名,稱為“五老松”,也稱“廬山松”。
現(xiàn)在我們就要向第四峰進發(fā)。第四峰離此有一段較長的陸,通常有不少游客走到這里就掉頭下山。常言道:“行百步,半九十。”對五老峰的游程而言,我們大約僅僅走了一半,所以離成功還有不短的距離,不能半途而廢!恰年還有無限風光!
現(xiàn)在我們終于登上了第四峰,這是五峰中最高的山峰,全廬山居第二,海拔1358米,僅次于大漢陽峰。置身于此,“會擋凌絕頂,一覽眾小山”的感慨會油然而生?v目遠眺,但見湖光煙水,微茫映帶,市鎮(zhèn)田疇,江河交錯。什么是“江山如畫”呢?眼前的風光是最好的注釋。如果我們是黎明前至此,天公作美的話,就能看到日出時朝霞噴彩的壯美景觀;如果是黃昏時登臨此處,就可見落日抹煙,殘陽如血;隆冬時節(jié)置身于此,眼前九十銀裝素裹,冰雪山峰如萬匹白馬,奔騰咆哮。在這第四峰上,朝四下觀望,都是下山路。各位是否想到還有一個第五峰等著我們去游覽呢?請看,遠處有一個小亭子,那就是第五峰的位置?此撇贿h,直線距離大約就是1公里,然而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過去,也得走半小時左右。第五峰并非直插藍天的形態(tài),而是一條長長的山嶺斜斜的向上延伸,直至最高點。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第五峰之巔,大家運氣不錯,正值云霄霧散之時,放眼望去,波光粼粼的鄱陽湖上帆船點點;近處有獅子、金印、石船、凌云、旗桿五小峰并立,似靜猶動,構成“云騰水飛山亦動,天上人間一望中”的畫卷。
各位游客,我們置身于五老峰之上,對它的局部情況看得比較清楚,但五老峰的“五老”真相并沒有看到,難免有“不識五老真面目,只緣身在五老中”的感慨。因為此五座山峰形態(tài)頗似并列而坐的五位老人,所以才得名“五老峰”。那么在哪里可以觀賞到“五老”的尊榮呢?我建議到廬山南麓海會寺去看。
海會寺背倚五老峰,面臨鄱陽湖,寺名取地勢如“百川匯海”之意。這個寺廟是明代一位西域和尚建造的,寺內珍藏著普超法師用自己的指血書寫的《華嚴經(jīng)》。1933年,蔣介石在寺旁創(chuàng)辦了“廬山軍官訓練團”。
在參觀海會寺之余,游客們可以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抬頭仰望,五老峰形似“五老”,十分逼真,而且姿態(tài)各異。其一像年長的學者,其二像白發(fā)軍人,其三像老僧打坐,其四像漁翁垂釣,其五像凸額壽星。他們似乎并坐靜聽鄱湖濤聲。其實五座山峰像什么,還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可以有很多種答案,大家不妨去試試。
五老峰東鄰鄱陽湖,南接含鄱嶺,西靠大月山。從鄱陽湖平原看它,猶如平地拔起,山勢巍峨。它原是起伏連片的山巒,一個巨大的斷層崖,由于地殼運動,斷層崖分裂,雨水風化的結果,使原來的毗連的斷崖分開成幾個鋸齒狀的埡口,各自單獨成峰。其上部由堅硬的石英砂巖構成,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因而顯得特別陡峭、險峻。
人們評價五老峰說:“廬山群峰中巍峨壯觀者首推五老峰。”又說:“廬山峰奇數(shù)五老。”如果各位有機會再游覽廬山幾座山峰,可能會有同感。飽覽天下名山勝水的大詩人李白費嘆說:“余行天下,所游覽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者,真天下之壯觀也。”
關于江西五老峰的導游詞 篇14
歡迎大家來到廬山五老峰!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李白曾三次來廬山,寫下吟誦廬山的詩篇達二十四首,其中有一半是贊詠五老峰的,他對五老峰情有獨鐘。并筑“太白讀書堂”隱居于五老峰屏風疊。多次在詩中表達出對五老峰的仰慕之情,寫下了“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等著名詩句,另向他的好友盧虛舟介紹五老峰時說“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fā)”?芍^豪情萬丈,用真心真水寄予了李白對廬山的無限深情。并且在《李太白集》中留下了“予行天下,所覽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這段傳世之文,給了五老峰史詩般的評價。
李白是開元十三年(公元720xx年)二十六歲時,第一次離開能上能巴蜀,東游廬山的。當時就寫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望廬山香爐峰瀑布》之詩。第二次是天寶四年(公元746年)四十六歲時,再游廬山。這次他對廬山有了更深的了解,并喜愛上了五老峰,癡迷于道教,來往奔走在名山大川之間。第三次是天寶末年,到至德初年(公元756年)五十六年時,李白偕妻子宗氏一起由此往南,經(jīng)安徽后上廬山的,當時唐代道教十分盛行,宰相李林莆的女兒李騰農工和蔡侍郎的女兒蔡尋真,都在廬山修道,李白妻子也有此好,熱衷于道,全家人都有這個嗜好,李白寫詩曰:“拙妻好乘鸞,嬌女愛飛鶴,提攜訪神仙,從此煉金骨。李白和妻子一同到廬山尋訪李騰空和蔡尋真,感慨賦詩曰:“多君相門女,學道愛神仙,素手掬秋靄,羅衣曳紫煙,一往屏風疊,乘尋騰空子,應到碧山家,水春云母碓,風掃石楠花。若戀幽居好,相邀尋紫霞。”意思是講,那我也可以和你一起修道,“巢云松”。
在這期間正好是“安史之亂”不久,唐玄宗逃至四川,永王李麟(玄宗十六子)奉詔起兵平亂。天寶十五年大軍經(jīng)過潯陽(九江),永王因愛慕李白的名聲,天次差人請李白,李白覺得“辟書三至,人輕禮重,嚴期迫節(jié),難以固辭”,最后在僚佐韋子春,抗胡平亂的勸說下從軍,就在李白想為國家做點事情出力時。這年的十二月份,李白興沖沖地離開了廬山,踏上了永王東征的樓船。但好景不長戰(zhàn)爭很快演變成,永王李0與他哥哥肅宗李享爭壓皇位的戰(zhàn)爭,不久永王兵敗丹陽,李白逃至松山被俘,坐獄潯陽。宣慰大使崔渙、御史中丞若思審問后,認定李白“罪薄可赦”但朝中不同意。判了個長期流放夜郎,后流放到白帝城時獲大赦。當時他的心情角出籠的小鳥,吟出了“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句。李白順江而下很快抵達潯陽,回到廬山,逗留時間不長,作了首《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的工詩,然后去南昌家中,從此李白再沒來廬山。
后人為紀念李白,在五老峰下建有青蓮谷草堂。李白號青蓮居士。功軾,蘇東坡游五老峰時,面對壯麗景色,追昔李白行蹤寫下了一首詩,“偶尋流水上崔嵬,五老蒼然一笑開,若見謫仙煩寄語,匡山白早歸來。”
傳說康熙做太子時,每次讀到謫仙詩“青天削出金芙蓉”時不其解,在下江南時傳程撓數(shù)百里,游至鄱陽湖上,一輪紅日從鄱陽湖升起,一抹金色的陽光撒在五老峰下,五老峰角一金色的睡蓮躺在萬傾碧波之上,康熙驚曰:“非到此不能為此語,不到此不知此語工了。”
關于江西五老峰的導游詞 篇15
歡迎大家來到廬山五老峰!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廬山五老峰《圣斗士星矢》中,天秤座圣斗士童虎的修業(yè)地。
五老峰地處廬山東南,因山的絕頂被埡口所斷,分成并列的五個山峰,仰望儼若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故人們便把
這原出一山的五個山峰統(tǒng)稱為“五老峰”。它根連鄱陽湖,峰尖觸天,海拔1436米,雖高度略低于大漢陽峰,但其雄奇卻有過之而無不及,為全山形勢最雄偉奇險之勝景。古代研經(jīng)傳道的五老,在史話被稱為天神或天尊,在星象卦說之中,他們分別是青靈始老天尊,代表東方、木、黑色;丹靈真老天尊,代表南方、火、紅色;黃靈元老天尊,代表中方、土、黃色;浩靈素老天尊,代表西方、金、白色;一靈玄老天尊,代表北方、水、蘭色。五老祠所祭的正是這五老天神。由此而知五老山,是五老攜《河圖》《洛書》藏經(jīng)授典的隱身之所,研卦修行,傳經(jīng)布道的地方,是易學文化創(chuàng)元時期的傳播之地,河洛文化的搖籃之地。此乃五老山的由來。
從各個角度去觀察,山姿不一,有象詩人吟詠,有象武士高歌,有象魚翁垂釣,有象老僧盤坐。在廬山區(qū)海會鎮(zhèn)海會寺上看五老峰最為真切。五峰中以第三峰最險,奇巖怪石千姿百態(tài),雄奇秀麗蔚為大觀;第四峰最高,峰頂云松彎曲如虬,下有五小峰,即獅子峰、金印峰、石艦峰、凌云峰和旗竿峰,往下為觀音崖,獅子崖,背后山谷有青蓮寺。
五老峰地處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東南,因山的絕頂被埡口所斷,分成并列的五個山峰,仰望儼若席地而坐的五位老
廬山五老峰翁,故人們便把這原出一山的五個山峰統(tǒng)稱為“五老峰”。它根連鄱陽湖,峰尖觸天,海拔1436米,雖高度略低于大漢陽峰,但其雄奇卻有過之而無不及,為全山形勢最雄偉奇險之勝景。
五老峰第三峰最險,峰頂有“日近云低”、“俯視大千”等石刻;第四峰最高,峰頂云松姿態(tài)如彎曲的虬龍。
關于江西五老峰的導游詞 篇16
在廬山東南面,有一處勝景,那就是五老峰。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五老峰景區(qū)的山門,這是一個石構牌坊,上面的對聯(lián)是:
峰從天外立,
人向畫中行。
對聯(lián)和壁上的詩刻都是已故的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書畫家、美術系教授胡獻雅的手書,字體瀟灑、飄逸。請看,這面墻壁上刻著胡獻雅先生手書的李白詩作。李白登臨五老峰時,對這里的景致發(fā)出由衷贊嘆,并揮筆題詠: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
詩人留戀五老峰,竟打算在附近建宅隱居。唐代天寶十五年(756年),他偕夫人在五老峰下的九疊屏筑草堂讀書,了其“巢云松”夙愿。直到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率水師順江東下,多次派人上山招他為僚佐,才迫不得已離開了廬山。
請大家繼續(xù)攀登,F(xiàn)在我們到了第一峰,請看,峰下有各種奇形怪狀的石塊,是一派怪石景象。那邊似乎是石塊疊成的橋,是的,那叫“仙人橋”。這座橋沒有任何人為加工的痕跡,完全是天然造就,恐怕造物主真是為仙人搭建的。請各位抬頭朝前看,有一個亭子巍然聳立,那是第二峰的標志。
人們建這個亭子的初衷并不是為游人提供一個休息的地方,而是在云霧濃重的時候,讓游人在這里等待,等到云開霧散,雨停太陽出來,好一睹廬山的真面目。所以這個亭子名叫“待晴亭”。眼前的這個亭子是福建的一位名叫林爾嘉的文人在1933年建造的。就在這亭子的山谷中有一個洞穴,這個洞穴也是天然的,是由岡巒風化而成,它的名字也與“五老”相連,稱“五老洞”。洞口處有一巨型臥石,上面刻有“五老洞”、“萬古云霄”等字樣。
削壁千丈,下臨深壑,深不可測,這就是第三峰的特點,以險稱奇。各位請看,哪里有一棵古松,它在懸?guī)r絕壁上,不畏風霜雨雪,頑強的生長著,人們還是以“五老”命名,稱為“五老松”,也稱“廬山松”。
現(xiàn)在我們就要向第四峰進發(fā)。第四峰離此有一段較長的陸,通常有不少游客走到這里就掉頭下山。常言道:“行百步,半九十。”對五老峰的游程而言,我們大約僅僅走了一半,所以離成功還有不短的距離,不能半途而廢!恰年還有無限風光!
現(xiàn)在我們終于登上了第四峰,這是五峰中最高的山峰,全廬山居第二,海拔1358米,僅次于大漢陽峰。置身于此,“會擋凌絕頂,一覽眾小山”的感慨會油然而生?v目遠眺,但見湖光煙水,微茫映帶,市鎮(zhèn)田疇,江河交錯。什么是“江山如畫”呢?眼前的風光是最好的注釋。如果我們是黎明前至此,天公作美的話,就能看到日出時朝霞噴彩的壯美景觀;如果是黃昏時登臨此處,就可見落日抹煙,殘陽如血;隆冬時節(jié)置身于此,眼前九十銀裝素裹,冰雪山峰如萬匹白馬,奔騰咆哮。在這第四峰上,朝四下觀望,都是下山路。各位是否想到還有一個第五峰等著我們去游覽呢?請看,遠處有一個小亭子,那就是第五峰的位置?此撇贿h,直線距離大約就是1公里,然而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過去,也得走半小時左右。第五峰并非直插藍天的形態(tài),而是一條長長的山嶺斜斜的向上延伸,直至最高點。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第五峰之巔,大家運氣不錯,正值云霄霧散之時,放眼望去,波光粼粼的鄱陽湖上帆船點點;近處有獅子、金印、石船、凌云、旗桿五小峰并立,似靜猶動,構成“云騰水飛山亦動,天上人間一望中”的畫卷。
各位游客,我們置身于五老峰之上,對它的局部情況看得比較清楚,但五老峰的“五老”真相并沒有看到,難免有“不識五老真面目,只緣身在五老中”的感慨。因為此五座山峰形態(tài)頗似并列而坐的五位老人,所以才得名“五老峰”。那么在哪里可以觀賞到“五老”的尊榮呢?我建議到廬山南麓海會寺去看。
海會寺背倚五老峰,面臨鄱陽湖,寺名取地勢如“百川匯海”之意。這個寺廟是明代一位西域和尚建造的,寺內珍藏著普超法師用自己的指血書寫的《華嚴經(jīng)》。1933年,蔣介石在寺旁創(chuàng)辦了“廬山軍官訓練團”。
在參觀海會寺之余,游客們可以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抬頭仰望,五老峰形似“五老”,十分逼真,而且姿態(tài)各異。其一像年長的學者,其二像白發(fā)軍人,其三像老僧打坐,其四像漁翁垂釣,其五像凸額壽星。他們似乎并坐靜聽鄱湖濤聲。其實五座山峰像什么,還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可以有很多種答案,大家不妨去試試。
五老峰東鄰鄱陽湖,南接含鄱嶺,西靠大月山。從鄱陽湖平原看它,猶如平地拔起,山勢巍峨。它原是起伏連片的山巒,一個巨大的斷層崖,由于地殼運動,斷層崖分裂,雨水風化的結果,使原來的毗連的斷崖分開成幾個鋸齒狀的埡口,各自單獨成峰。其上部由堅硬的石英砂巖構成,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因而顯得特別陡峭、險峻。
人們評價五老峰說:“廬山群峰中巍峨壯觀者首推五老峰。”又說:“廬山峰奇數(shù)五老。”如果各位有機會再游覽廬山幾座山峰,可能會有同感。飽覽天下名山勝水的大詩人李白費嘆說:“余行天下,所游覽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者,真天下之壯觀也。”
關于江西五老峰的導游詞 篇17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地區(qū)五臺縣,距太原240公里,是我國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天下第一佛教名山享譽中外,有此殊榮,一是,這里是我國最早建寺的地區(qū)之一,而且從古至今,這里的寺僧在規(guī)模上都是第一;二是,佛典有記載,這里是佛教四大菩薩之首文殊菩薩的道場;三是,歷朝歷代,凡信奉佛教的帝王,都特別關注這里,這里是我國唯一的青廟和黃廟共生榮的佛教圣地。
五臺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為一體的旅游區(qū)。五百里道長風風雨雨,依然日出東臺。月掛西峰,花放南山,雪霽北巔。兩千年香火斷斷續(xù)續(xù),又是晨鐘悠揚,晚罄清澈,香煙繚繞,勝幡翩躚。寫出了五臺山的悠久歷史和奇異風光。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顯通寺,在五臺山寺院當中,顯通寺的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古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是五臺山佛教界最為尊崇的領袖寺廟。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鐘樓,這是五臺山最大的一口銅鐘 長鳴鐘,重達9999.5斤。
顯通寺沒有天王殿,只有兩通石碑,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龍虎二碑,此二碑寓意為龍虎把門,不勞駕四大天王。
顯通寺,占地120畝,殿堂樓舍400多間,正院內中軸線排列七座大殿,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后高殿。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觀音殿,殿內供奉著三尊菩薩。中間為觀音菩薩,兩邊分別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所以又叫 三大士殿。由于兩側擺滿了經(jīng)書,故也稱藏經(jīng)殿。
觀音殿外邊一左一右兩座碑亭。里面各有一碑,一通有字,刻著《《御制顯通寺碑文》》,一通無字,無字碑。這通無字碑是康熙皇帝立下的,似乎在贊美顯通寺的雄偉,壯麗和佛教的博大精深,難以用文字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