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旅游導(dǎo)游歡迎詞(精選5篇)
江西旅游導(dǎo)游歡迎詞 篇1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位于中國江西省南昌市贛江畔。屢毀屢建,今日之滕王閣為1989年重建,與古貌相比更為氣派。
滕王閣座落于南昌市西北,贛江東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為當時任洪州都督的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所建。據(jù)記載,李元嬰于永徽三年遷任蘇州刺史,調(diào)任洪州都督時建此閣以為別居。由于李元嬰封號為“滕王”,故名滕王閣。20多年后,當時的洪州都督閻公首次重修?⒐ず螅惞奂娜搜攀作文記事,途經(jīng)于此的王勃就是于此時寫下了其代表名篇《滕王閣序》。并由此令滕王閣名揚四海。韓愈在《新修滕王閣記》中贊道:“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鼻宕娙松虚F《憶滕王閣》詩云:“天下好山水,必有樓臺收。山水與樓臺,又須文字留。”
后來歷經(jīng)宋、元、明、清,滕王閣歷次興廢,先后修葺達28次之多,唐代五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建筑規(guī)制也多有變化。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閻公重修此閣,王勃寫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貞元六年(790年)和元和十五年(820年),御史中丞洪都觀察使王仲舒兩次重修,韓愈為之作《重修滕王閣記》。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夏,滕王閣毀于大火,江西觀察使紇干于次日在原址上重建,同年八月竣工。宋朝大觀二年(1108年),江西洪州知府范坦重建滕王閣,丞相范致虛為之作《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崇三十有八尺,廣舊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南北因城以為廡,夾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壓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元代姚遂《新修滕王閣記》稱宋閣“其基城為閣……大抵非唐屋矣”
元代滕王閣幾經(jīng)戰(zhàn)亂而破敗不堪,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第一次重修滕王閣,閣高五丈六尺。元統(tǒng)二年(1334年)江南行臺御史大夫塔夫帖木兒游登滕王閣,下令重修,第二年七月竣工。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在滕王閣上大宴文武群臣,正統(tǒng)初年,江西布政使吳潤重建,改閣名“迎恩館”。景泰三年(1452年),都御史韓雍巡撫江西,重建之,“堂高逾二十尺,而樓又逾其半,宏深富麗,……”;成化二年(1466年),布政使翁世資重建“西江第一樓”,同年十月落成,工部尚書謝一夔作《重修滕王閣記》。正德十四年(1519年)滕王閣亦毀于寧王朱宸濠兵亂。嘉靖五年(1526年),都御史陳洪謨重建,次年二月落成,吏部尚書羅欽順撰《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凡七間,高四十有二尺,視舊有加。”;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江西巡撫王佐重修。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又一次毀于火,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晉、大中丞王佐發(fā)起募資重建,再由王在晉撰《重建滕王閣碑記》,捐款人“皆得列名于右”。崇禎六年(1633年)江西巡撫解石帆捐款重修滕王閣,由鄒維璉撰《重造滕王閣記》。
江西旅游導(dǎo)游歡迎詞 篇2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在這春暖花開的時候和你在井岡山相遇,相知,相識,我感到很高興!今天這井岡山之旅就由我為大家做向?qū)АN沂?#旅游行的##,坐在我身邊的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那么我就長話短說,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井岡山......
井岡山于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山勢高大,地形復(fù)雜,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風(fēng)面海拔2120米,是井岡山地區(qū)的最高峰。
井岡山市面積665平方公里,人口5萬余人,轄五鄉(xiāng)一鎮(zhèn)、一個省屬綜合殖場和一個自然保護區(qū)。市政府座落在崇山間的茨坪盆地里,井岡山山地面積為總面積89%,森林覆蓋率高達64%,有"綠色寶庫"之稱,全境有原始森林四處,面積近七千公頃,植物種類有三千八百多種,其中高等植物二千多種,木本植物八百多種,中國特有或世界衡有樹種有觀光木、鵝掌揪、香果樹、銀杏、黃杉、冷杉、中國臺灣松、福建柏、銀鐘花等上百種。井岡山又是天然動物園,八百四十多種動物棲息在這里,屬于國家一、二、三級保護動物有黃腹角雉、短尾猴、華南虎、云豹、大靈貓、原麝馬鹿、毛冠鹿等二十多種。由于動物資源豐富,1981年井岡山設(shè)立了面積達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護區(qū)。
井岡山自公元前220xx年秦代設(shè)群縣制起,即為九江群廬陵縣屬地,但茨坪的開發(fā)是在公元668年以后,大小五井則是在公元1644年以后才建村立寨,并分屬永新縣、龍泉縣(今逐川縣)。直至井岡山斗爭時期的,這里才設(shè)獨立的行政建制――新遂邊陲特別區(qū)。1955年成立江西省井岡山管理局,1984年改為井岡山市。
井岡山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層巒迭峰,地勢險峻。其中部為崇山峻嶺,兩側(cè)為低山丘陵,從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岡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進入"城堡"必經(jīng)的"城關(guān)"把守此地,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秋,毛澤東。朱德等中國共產(chǎn)黨人率領(lǐng)中國工家紅軍,在這里創(chuàng)建了第一個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為中國革命開辟了一條以農(nóng)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正確道路。因而井岡山以"革命搖籃"而飲譽海內(nèi)外。1982年,這里被列為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1991年被抨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1994年又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園林城。
江西旅游導(dǎo)游歡迎詞 篇3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位于中國江西省南昌市贛江畔。屢毀屢建,今日之滕王閣為1989年重建,與古貌相比更為氣派。
滕王閣座落于南昌市西北,贛江東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為當時任洪州都督的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所建。據(jù)記載,李元嬰于永徽三年遷任蘇州刺史,調(diào)任洪州都督時建此閣以為別居。由于李元嬰封號為“滕王”,故名滕王閣。20多年后,當時的洪州都督閻公首次重修。竣工后,閻公聚集文人雅士作文記事,途經(jīng)于此的王勃就是于此時寫下了其代表名篇《滕王閣序》。并由此令滕王閣名揚四海。韓愈在《新修滕王閣記》中贊道:“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清代詩人尚镕《憶滕王閣》詩云:“天下好山水,必有樓臺收。山水與樓臺,又須文字留。”
后來歷經(jīng)宋、元、明、清,滕王閣歷次興廢,先后修葺達28次之多,唐代五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建筑規(guī)制也多有變化。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閻公重修此閣,王勃寫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貞元六年(790年)和元和十五年(820xx年),御史中丞洪都觀察使王仲舒兩次重修,韓愈為之作《重修滕王閣記》。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夏,滕王閣毀于大火,江西觀察使紇干于次日在原址上重建,同年八月竣工。宋朝大觀二年(1120xx年),江西洪州知府范坦重建滕王閣,丞相范致虛為之作《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崇三十有八尺,廣舊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南北因城以為廡,夾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壓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元代姚遂《新修滕王閣記》稱宋閣“其基城為閣……大抵非唐屋矣”
元代滕王閣幾經(jīng)戰(zhàn)亂而破敗不堪,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第一次重修滕王閣,閣高五丈六尺。元統(tǒng)二年(1334年)江南行臺御史大夫塔夫帖木兒游登滕王閣,下令重修,第二年七月竣工。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在滕王閣上大宴文武群臣,正統(tǒng)初年,江西布政使吳潤重建,改閣名“迎恩館”。景泰三年(1452年),都御史韓雍巡撫江西,重建之,“堂高逾二十尺,而樓又逾其半,宏深富麗,……”;成化二年(1466年),布政使翁世資重建“西江第一樓”,同年十月落成,工部尚書謝一夔作《重修滕王閣記》。正德十四年(1520xx年)滕王閣亦毀于寧王朱宸濠兵亂。嘉靖五年(1520xx年),都御史陳洪謨重建,次年二月落成,吏部尚書羅欽順撰《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凡七間,高四十有二尺,視舊有加。”;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江西巡撫王佐重修。萬歷四十四年(1620xx年)又一次毀于火,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晉、大中丞王佐發(fā)起募資重建,再由王在晉撰《重建滕王閣碑記》,捐款人“皆得列名于右”。崇禎六年(1633年)江西巡撫解石帆捐款重修滕王閣,由鄒維璉撰《重造滕王閣記》。
清代順治五年(1648年)清軍圍攻南昌,滕王閣付之一炬,十一年(1654年),由巡撫蔡士英重建,康熙十八年(1679年),滕王閣毀于大火,由安世鼎重建之;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閣又遭火焚,由中丞宋犖重建?滴跛氖荒(1720xx年),閣又大火,江西巡撫張志棟重建滕王閣落成,立即飛奏朝廷,康熙大喜,親書董其昌之《滕王閣序》以贈。康熙四十五年(1720xx年)又被大火燒毀,惟“御碑亭”幸存,巡撫郎廷極隨即重建。雍正九年(1731年)閣毀于火,乾隆元年(1736年),由江西總督趙-、巡撫俞兆岳重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江西巡撫何裕成重建;嘉慶年間,滕王閣年久失修,江西巡撫秦承恩、江西巡撫先福先后重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閣遭火毀,不久修復(fù);道光二十八年,閣又遭火毀,江西巡撫傅繩勛重建。咸豐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奉命出鎮(zhèn)安慶,賴漢英、胡以晃率軍進攻南昌,圍城三月,清軍方面由安徽巡撫江忠源穩(wěn)守南昌,把總李光寬被太平軍亂槍轟斃,滕王閣燒成為一片灰燼。同治十一年(1872年),江西巡撫劉坤一主持集資重建。光緒末年(),閣又遭火焚,于宣統(tǒng)元年()重建,此時清廷內(nèi)外交困,民窮財盡,修閣規(guī)模大不如前。滕王閣再度毀于軍閥混戰(zhàn),贛軍師長岳思寅下令火燒南昌城外,大火延燒三日,街巷盡成焦土?v火者張風(fēng)歧、岳思寅等被處以死刑。此后50多年里一直沒有重修。
現(xiàn)在的滕王閣是1985年按照梁思成繪制的《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重建,于1989年10月8日建成。成為南昌市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新樓為仿宋朝木結(jié)構(gòu)樣式,凈高57.5米,共九層,采用宋朝樓閣“明三暗七”格式。其中明層皆有回廊可俯瞰贛江景色。樓體為鋼筋混凝土建成,南北有回廊連接著“壓江”、“挹翠”兩個輔亭。建筑面積13000多平方米。
滕王閣主體下部為象征古城墻的高臺閣座,高12米。主樓入口處為毛澤東書“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不銹鋼楹聯(lián)。西大廳內(nèi)有銅制1:25的滕王閣模型。二樓有一副長卷丙烯壁畫《人杰圖──江西歷代名圖卷》,描繪了歷史上自先秦至清朝末年的八十位江西籍名人如陶淵明、徐孺子、曾鞏、歐陽修、王安石、湯顯祖等。畫高2.55米,長43.9米。
江西旅游導(dǎo)游歡迎詞 篇4
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仙女湖位于江西省新余市西南郊16公里處,是古籍《搜神記》中記述的“仙女下凡”傳說的發(fā)祥地,是聞名遐邇的湖泊型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屬亞洲最大的亞熱帶樹種基因庫。198平方公里的景區(qū),50平方公里的湖面,島嶼星羅棋布,湖水清澈見底,原始森林神秘誘人。
仙女湖自然風(fēng)光秀美樸實,具有“幽、秀、奇、雄”之特點,景區(qū)兼具湖泊型和山岳型兩大類型。有曲水通幽,港叉相連的舞龍湖,有水流湍急,兩峰對峙的鐘山峽;有煙波浩渺,千帆競渡的鈴陽湖;有縁色基因?qū)殠斓拇髰徤健T谙膳@片古老神奇的靈山秀水之間,既傳頌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又點綴著無數(shù)彪炳史冊的歷史遺存,千年水下古城、水中古橋、水邊古石刻,古廟、古陶窯遺址堪稱華廈奇觀,這里是唐代江西第一個狀元戶肇、宋代重臣王欽若、明代權(quán)相嚴嵩的故里,尤其是宋應(yīng)星的科技巨著《天工開物》為仙女湖平添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近年來,仙女湖走全方位對外開放的路子,加快了旅游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的步伐,先后新建了現(xiàn)代化旅游公路和國內(nèi)一流的旅游新碼頭,F(xiàn)已開發(fā)了20余處風(fēng)光景點和人文勝跡,是游人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的絕好去處。
江西旅游導(dǎo)游歡迎詞 篇5
天柱山在長江北岸、安徽省潛山、岳西兩縣境內(nèi),其主峰海拔1751米,高聳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稱為天柱峰,山也就稱為天柱山。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寫了一著贊美天柱山風(fēng)景奇秀的詩“江上望皖公山”,皖公山即天柱山,詩云:“奇峰山奇云,秀木含秀氣。清晏皖公山,絕稱人意......”天柱山過去還有潛山、皖山、萬歲山稱。據(jù)說,稱萬歲山是因漢武帝南巡時,親臨皖山設(shè)臺祭岳,敕封皖山為“南岳”,在祭岳時,人群高呼萬歲,所以將此山稱為萬歲山。隋唐以后,南岳改為衡山,天柱山被列為國內(nèi)五大鎮(zhèn)山之“中鎮(zhèn)”。其余四鎮(zhèn)是:北鎮(zhèn)醫(yī)巫閭山(在遼寧省)、東鎮(zhèn)沂山(在山東省中部)、西鎮(zhèn)吳山(在陜西省隴縣)、南鎮(zhèn)地稽山(在浙江省紹興)。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布蒼松、翠竹、怪石、奇洞、飛瀑、深潭!短熘街尽贩Q天柱山“峰無不奇,石無不怪,洞無不杳,泉無不吼”?梢娖渥匀痪吧娼^。
天柱山著名游覽點是三祖寺。進入天柱山的南大門野人寨上行不遠就到達三祖寺。相傳,寺始建于南朝,現(xiàn)僅存藏經(jīng)樓、偏房數(shù)間和屹立于寺前的覺寂塔。三祖寺西,有大石累累的山谷,谷側(cè)陡巖直立,谷中流水潺潺,松竹遮天蔽日,稱之為“山谷流泉”。山谷門有一石洞,石洞前有一巨石狀如臥牛,稱“石牛古洞”。相傳,北宋人黃庭堅曾坐此石上讀書,并自號“山谷道人”。在這里的一塊巨石上刻有黃庭堅的詩和同時代大畫家李公麟所繪的黃庭堅坐于石牛上的畫像。這件珍貴的古代詩畫刻石,現(xiàn)仍清晰可見。
天柱峰如擎天巨柱,雄偉壯麗,氣勢非凡。在天柱峰前正面崖壁上,鐫有“孤立睛霄,中天一柱”八個大字,橫書其上!绊斕炝⒌亍彼膫大字直書其下,氣魄宏偉,令人驚嘆。天柱峰左、右側(cè)有飛來、三臺兩峰相峙,更顯得氣勢磅礴。
天柱山飛來峰下的神秘谷被游人稱為“天柱一絕”。神秘谷長約五、六華里,谷底由54個形態(tài)各異的洞穴組成,洞連洞,洞套洞,洞內(nèi)有牖,有庭,有門,有石梯,有石欄。在暗洞中穿行,難辨東西,不知陰晴,壓抑沉悶;但一出洞口,即見光明,又使人激動欣喜。
關(guān)于江西旅游景點的導(dǎo)游詞5
通天巖風(fēng)景名勝區(qū)位于贛州市西北郊6.8千米處,通天巖石窟開鑿于唐朝,興盛于北宋,至今保留著唐朝至宋代的石龕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國的摩崖題刻128品,被稱為“江南第一石窟”。
通天巖風(fēng)景區(qū)由摩沙巖石山組成,是一處典型的丹霞地貌風(fēng)景區(qū)。多天然巖洞。其一巖洞頂有一竅,相傳上可通天,故名。主要有通天巖、翠微巖、忘歸巖、同心巖、廣福寺、玉水池、一滴泉、玉巖亭、惜春亭和群玉閣等10多處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