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鞍山千山完整導游詞
王爾烈,字君武,號遙峰,生于清雍正六年(1728),卒于1801年,他功詩善文,確為聞名遐邇的遼東才子,這里還有一個故事!皦旱谷蓖鯛柫遥瑩(jù)載,江南是出才子的地方,所以(江蘇飛江西飛浙江)三江沒有考官愿意去。這次乾隆卻派了王爾烈遼東人。江南眾才子聽說后,無不歡呼崔躍,因為,關外在歷朝歷代沒有做大官的人,所以當年王爾烈乘船而入,他想象是鼓樂喧天,例隊迎接,可是一下船,卻看到一個個冷冰冰的秀才的臉,而且,休息的房門前只有一上聯(lián):“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王大人看后揮筆寫下:“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眾秀人嘩然,其中一秀才說:王大人自侍清高,居然把自己比喻圣人。眾秀才大笑,王大人回答說:天一皇帝地一皇后圣人一孔子也。大家默默無語,進屋落座后,王大人說:“你們窗子上糊的紙是誰裁”?秀才回答:“我們眾人所裁”。“哦,有長飛有寬飛有橫飛有短……”競然如此裁紙(才子),秀才聽出有諷刺意味,但又不知怎樣反駁才好,便無味散去。當考試時,王大人出題為“斗柄回寅”命用甲股文答,眾秀才無一人答卷優(yōu)秀,王知道無法回朝交差,所以改題,但眾秀才不依,說題出跑題,應從四書五經(jīng)中出,王大人說,此題出于“易經(jīng)’’是眾經(jīng)之首,難到大家沒有讀到。默默無語,只好按新題再考,題為“學而識習之”,按八股文形式飛立論、正論三篇,眾秀才第一場尚可力成一章,第二章文不成章,第三場自嘆才盡面面相覷。但眾考生皆不服氣,請王大人自作三篇。哪知道王爾烈文不加點,一揮而就享享珠玉,而且立意新穎,眾人傾倒,王大人真可謂學富五車,才高八斗。這時王大人還隨筆寫一首打油詩:“天下才子數(shù)三江,三江不如我家鄉(xiāng),我家才子數(shù)吾弟,吾為吾弟改文章”,所以當王大人離開遼南時,準備乘船而走,可是在碼頭有一上聯(lián):“虎走山還在”南方將東北人稱為東北虎。王大人看后笑著揮筆下:“山在虎還來”,這樣故事有很多!
書房,對面山峰為凈瓶峰,它看起來很小,即是千山一千座峰其中一座,酷似花瓶上插有松樹,王爾烈凈書房取名為“瓊島虛舟”,這山峰就是被王爾烈稱為“瓊島”,是仙人所居住的地方!疤撝邸笔侵杆臅亢苌傧笸粞蟠蠛V械囊蝗~小舟。在凈瓶峰還刻有“屏藩獨峙”四個字,那么凈瓶峰就改成記事碑了。在光緒21年,日本侵略遼陽,知洲在沒有清政府的支持下打退日本人,但沒有功勞,因為光緒年間清政府非常腐敗無能,與日本人簽下了不平等條約,所以知洲徐慶在游千山時看到此峰從此角度看時獨立,但換角度卻是與千山山峰相連,所以他與日本打仗時是獨立的!
到龍頭上可以俯瞰龍泉寺全景。這是一座倒坐彌勒,在全國各寺廟中觀音倒坐皆是彌勒倒坐僅此一家。清繆潤紱在此留下“山門倒坐石頭頑,轉背臨峰一笑間。豈是老僧真入定,回頭正看自家山’’的詩句。因為此廟與對面山峰遙遙相望,笑彌勒正笑看自己的石像呢?此處有一寶杵,杵是古代的兵器,有降妖降魔的法力,將他放置此處,有一傳說:古代有風水先生看過此廟說這條石龍每逢百年都會向前動,若干年后,會首尾相接,山上又有泉水流出,會淹沒寺廟。為保風水,只好在龍頭石杵。從杵桿與杵座看,修于不同年代,因為此杵桿在文革期間被紅衛(wèi)兵打斷,恢復宗教后,廟上重立。站在此外,回望整座寺廟,廟宇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正殿居中,兩旁配殿、鐘樓、鼓樓相迎飛東閣藏經(jīng)飛西閣講學、雕梁畫棟飛古色古香飛清戚鴻藻,在詩中贊道,山重水復碧云端,路轉峰回別有天,世外桃源今再見,幾生修得到龍泉?
普安觀
普安觀是千山海拔最高的一座道觀。原名西名庵,由明代僧人普安創(chuàng)立于1596年,當時有茅堂三間,堂后玉皇洞,內(nèi)塑玉皇大帝,也是普安練功打坐之場所,為佛門凈土。普安圓寂后,在清代道士錢來吉來到此處,看見西名庵破損不堪,于是他便四處化緣,建了道觀,為了紀念普安大師修煉過,于是用了佛教普安和尚之名起名為普安觀,從這也能看出佛道兩教相處非常融洽。
滴水洞
滴水洞位于普安觀后懸崖下,自然形成稍加修鑿卜深5米,寬3米,高2.5米,因洞頂滲水下滴,故名滴水洞。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龍泉寺僧普安與其外甥宏光隱居滴水洞苦修20余年。傳說,一天普安下山化緣,宏光問:“你走后,我吃什么?”普安因柴米俱有,何為此問,便生氣地說:“吃石頭。”宏光又問: “燒什么?”普安一聽更覺生氣,回答:“燒大腿!逼瞻不墧(shù)日回來,果見宏光燃腿煮石,石已成粥,二人食之,踏祥云而去。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道士錢來吉來到滴水洞,重修西明庵,易名滴水洞為玉皇洞,內(nèi)塑玉皇像,并設普安鐵像。清乾隆年間人王志鱉以詩贊道;“峻增狹路步時艱,到處游人意乍閑。翠見面前排樹樹,青看腳底起山山。墻邊花色今猶古,洞里仙人去不還。安得云中來自鶴,豈蟯佛頂不愁攀”
青云觀
位于五佛頂北,有大殿、關帝殿、客堂、靜室、云廚、庫房,10幢30間,建筑面積810平方米。大殿三間,120平方米,硬山式磚石木結構。內(nèi)塑有瑤池圣母、梨山圣母、泰山圣母、草登蓮花天尊、靈官等像。關帝殿三間,67.5平方米,硬山式,磚石木結構。內(nèi)塑有關帝、關平、周倉、呂祖、正陽帝君等像。其它殿宇均為硬山式,磚石木結構!拔幕蟾锩敝,神像和古碑全部被“紅衛(wèi)兵”推倒砸毀,將殿宇作為養(yǎng)雞場,門窗被拆,墻垣已倒塌不堪。養(yǎng)雞場遷出后,尚未修復。青云觀創(chuàng)建于清嘉慶二十一年(l816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光緒二十年(1894年)大修。民國8年(1919年)、民國15年(l926年)重修。青云觀有四景,即丹霞洞、翻天印、蟠桃石、噴云虎。《遼陽縣志》載;“青云觀在千山之北麓,山中著名道觀也。道士述山中勝景以為神異。每當酷暑大雨時行之際,石罅中突呈多物狀如犬,頃刻間山峰彌漫,不辨東西。道人命之曰‘噴云虎’。”《千華山志》載:“值雨將霽,’或晴空油然作云。是時也,南山峰頭虛無縹緲,突現(xiàn)奇物,狀如小犬,靈活生動,倏來倏往,忽有忽無。有也不知其何來,去也不知其何往。沿呼‘噴云虎’,蓋出岫巧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