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隕石山導游詞
景觀10:一個呈短柱狀灰褐色的古隕石石柱矗立在山坡上。這個天然石柱上刻有:亙古一人重熙七年四月份日沈州。經初步考察認為,這里曾經有一關帝廟毀于遼代。在這個天然石柱的南側,刻有“宇宙來客”四個大字。向東走20米,到達第11號景觀。
景觀11:“天壤之別”(隕石坑東側)。沿路線向北偏西走35米,到達第12號景觀。
景觀12:在探槽北側是隕擊角礫巖與天文古代花崗巖的交界處,探槽南側的沖溝東壁上,有一塊直徑約半米的渾圓狀灰褐色古隕石,嵌在太古代花崗巖中,人們稱其為“無根石”。很多專家學者和過往游人對于“無根石”無一不冥思苦想,探尋其成因。研究工作證明,這一自然現(xiàn)象是由于滑石臺山古隕石砸入地下后在深部爆炸時,隕石碎塊以彈射的方式進入其靶巖一太古代花崗巖中。從第12號景觀向西走22米到達13號景觀。
景觀13:在加寬第2號探槽時,在這個巨大的古隕石質角礫西側發(fā)現(xiàn)了隕擊波痕,具有明顯的波峰和波谷。標志著在古隕石隕落撞擊太古代花崗巖時,砸入地下數(shù)百米爆炸后產生撞擊波。該波通過處于塑性狀態(tài)的古隕石角礫。由于古隕石質角礫快速冷卻保留了波痕。由景觀13向西6米就到達第14號景觀。
景觀14:在隕擊角礫巖中由一個明顯具殼狀構造的古隕石質角礫斷面,其長度為2.2米,寬度為1.3米。向西南走入5米到達第匕號景觀;_山頂峰修建的觀象臺。
景觀15:觀象臺,這里有天文望遠鏡,白天觀察太陽黑子,晚上看月球環(huán)形山及星空景象。從這里向西走50米到達第16號景觀。
景觀16:在時空隧道中觀察到隕擊角礫巖與太古代花崗巖接觸面,西側傾向95度,傾角54度。沿時空隧道向東走,在太古代花崗巖中能看到,古隕石砸入地下時,其物質揮發(fā)后殘留在花崗巖的裂隙中,呈現(xiàn)出放射狀的褐色條帶。”從東端沿路線向時空隧道上面走20米就到達第17號景觀。
景觀17:在掘進時空隧道之前開鑿塹道的時候,在東端見到一個巨大的古隕石質角礫砸入太古代花崗巖中,其下部有一塊具棱角狀的古隕石從太古代花崗巖中被挖掘出來。在這個大角磅的南面,刻鑿了滑石臺山古隕石的平面圖和剖面圖,并刻鑿題詞——“天地相關,隕石長存,探索求實,地學創(chuàng)新’”。從這個高6米,長5米,寬4米的巨大的古隕石質角礫向西走20米就是第18號景觀。
景觀18:致密塊狀古隕石,與隕擊角礫巖為漸變關系,靠近界線的塊狀古隕石節(jié)埋裂隙發(fā)育,顯張性,是隕擊過程中古隕石作震碎的結果,裂隙中有蛇紋石石棉充填。致密塊狀古隕石在時空隧道內出現(xiàn)的寬度為16米。從景觀18向南穿過由致密塊狀古隕石組成的古隕石的核部到達第19號景觀。
景觀19:黃汲清院士為張海亭研究沈陽古隕石寫的推薦書。
景觀20:這里是鉆孔位置,亦是古隕石核部磁場強度最高的地方。采集滑石臺山古隕石、古隕石質角礫和太古代花崗巖的標本分別用磁稱法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進行了磁參數(shù)測定。得出如下認識:
1.已經被剝蝕出來的滑石臺山古隕石,現(xiàn)在埋藏很淺,巖心鉆探資料予以證實,巖心鉆探在地表下8.18。米處穿過滑石臺山古隕石核部,在31.3米穿過隕擊角礫巖,下部為太古代花崗巖。
2.由于滑石臺山古隕石含有高鎂鐵成分的順磁性礦物,以及含有典型的鐵氧磁體礦物,因此,它具有很強的剩余磁化強度。
3.滑石臺山古隕石的剩余磁化強度,以熱剩余磁化強度為主,反映出古隕石母體在形成過程中,具有較強的磁場特征。即原始星云物質的凍結磁場。其剩余磁化強度.是古隕石中起主要作用的鐵磁性礦物,從高溫冷卻到低溫得到的熱剩磁為主。
4.這里的磁場強度最大,接近5000nT,是天然磁浴的理想場所。對于平衡陰陽,促進健康,延年益壽,能產生良好的效果。
從第20號景觀沿路向西南方向山下走20米,到達第21號景觀。
景觀21:這是由黑色塊狀古隕石形成的礫子。古隕石的主要原始礦物為硅酸鹽類礦物。其中有橄欖石(30%-40%)、古銅(頑火)輝石(10%一15%)、紫蘇輝石(20%—30%);次要原始礦物有透輝石(5%)、易變輝石(<5%)等;古隕石的原始礦物大部分都變?yōu)樯呒y石、滑石、陽起石和金云母等。
在這個黑色塊狀古隕石上殘留有熔滴狀構造,顯示出古隕石砸太地下400米深處,在高溫高壓下熔融的狀況。經過多次采用科學方法,測得其母體年齡在43.70億年一46.92億年,其事件年齡為19.07億年。
到此,滑石臺山古隕石參觀即將結束。
(臺子山古隕石旅游考察隕落景觀)
臺子山位于姚千戶屯鎮(zhèn)劉千戶屯西北300米的地方,因古代在山頂修建了望臺而得名“臺子山”。該山海拔高度100米,相對高度差30米,屬于丘陵地帶。臺子山古隕石分布在太古代花崗巖上,花崗巖呈片麻狀構造,其中夾有斜長角門巖。隕擊角礫巖在平面上呈橢球體狀,在剖面上呈不完整的鍋底狀。由于長期風化剝蝕作用,西南側與東北側形成不對稱形態(tài)。一度將這類角礫巖定為構造混雜巖。
從沈丹公路的劉千戶大橋西端道口向北走70米,到達臺子山隕擊角礫巖第1號景觀。景觀1:太古代花崗巖與隕擊角礫巖接觸界線,出現(xiàn)在河床西靠路旁附近。向北5米到第2號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