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沙湖導(dǎo)游詞(精選20篇)
銀川沙湖導(dǎo)游詞 篇1
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沙湖。
沙湖位于寧夏北部,離首府銀川有100多公里。原來,這是一個農(nóng)場的湖,因為景色美麗就成為了國家4A級景點和35個王牌景點之一。
說起沙湖最吸引人的就是蘆葦、鳥和沙了。在春天,蘆葦沒有完全變綠,但候鳥們都從南方趕來聚會,所以,春天到沙湖最好選擇是看候鳥。
夏天和秋天我們可以在沙湖坐船到沙山去滑沙、騎駱駝和開卡丁車。如果您赤著腳去踩沙子,會覺得腳底下火辣辣的熱。在這時候如果去看蘆葦呢,它的樣子會是各種各樣的,那綠油油的蘆葦,讓人感覺無比的清涼。而那波光粼粼的湖面最讓人心動的就是魚和鳥了。說到魚,大家會想到沙湖的大鯰魚了,因為喂養(yǎng)時不放一點飼料,所以魚肉很香。沙湖的鳥種類很多,您每次來都可以看到飛舞嬉戲的它們。
在冬天,湖上結(jié)了一層冰,沙山上也覆蓋著皚皚白雪,這時你可以活動活動筋骨去滑雪或滑冰了,既好玩兒又刺激,對了,在這里還可以玩兒冰上陀螺呢!
聽了我的一番介紹,相信你也動心了吧!那就趕快來沙湖,和我們一起來吧!來欣賞這美麗的風(fēng)光!
銀川沙湖導(dǎo)游詞 篇2
在這個暑假里,我和媽媽跟隨著旅游團一起游玩了銀川的沙湖。
走在去沙湖的路上,聽導(dǎo)游說:“沙湖,南距銀川市有42公里,總面積80多平方公里,是一處融江南水鄉(xiāng)與大漠風(fēng)光為一體的著名景區(qū),又是國家35個旅游王牌景點之一。”
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跟隨導(dǎo)游進了“沙湖”的大門,大約五分鐘的路程就到了湖邊,映入眼簾的是清澈的湖水和郁郁蔥蔥的蘆葦;遠(yuǎn)看“綠波”萬傾,無邊無際。我迫不及待地登上一條龍船,船開始慢慢地啟動了,坐在船上,吹著暖和的輕風(fēng),這湖水猶如海水,天水一色,船在蘆葦叢中穿梭,還有很多美麗的水鳥在船邊飛來飛去,好似人在畫中游,感覺真是美妙極了!船再往前行,就看見了五彩繽紛的降落傘,降落傘被快艇拉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真是驚險刺激,忍不住自己也想去試一試了。
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就來到了金色的沙漠,那沙漠在太陽的照射下變得滾燙滾燙,可是那些游客卻頂著烈日玩著他們喜歡的娛樂項目:有的在玩“卡丁車”。
銀川沙湖導(dǎo)游詞 篇3
游客們,沙湖地處銀川和石嘴山兩市之間,位于姚西公路與包蘭鐵路的交叉點上,距銀川市56公里。我們的旅游車從銀川出發(fā),大約1小時就可到達(dá)景區(qū)。趁此機會,我來介紹一下沙湖的概況。
沙湖是一處新興的旅游勝地,因景區(qū)南面的萬頃沙漠和北面的千畝平湖相伴相生而得名。它以自然景點為依托,游湖戲沙為內(nèi)容,形成了融觀賞性和參與性于一體的塞上旅游獨有風(fēng)格,吸引了大批海內(nèi)外賓客前來觀光旅游。沙湖總面積為45.10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積為8.2平方公里,流動沙丘面積為12.74平方公里,濕地沼澤面積為24.16平方公里。
或許有的游客要問:沙湖是怎樣形成的?沙湖原是銀川平原西大灘的一處蝶形洼地。早在公元420xx年此地就有屯墾戍邊的記錄。新中國成立后,沙湖劃歸前進農(nóng)場。1958年秋季山洪爆發(fā),導(dǎo)致排水溝決口,溝水大量排人洼地,形成面積達(dá)1萬多畝的湖泊,因湖泊外形很像一只大元寶,故名元寶湖。
1989年9月,當(dāng)時的寧夏自治區(qū)主席白立忱到前進農(nóng)場視察,為這里的湖光"沙色"所吸引,提出了開發(fā)元寶湖建立旅游區(qū)的設(shè)想。1990年,白立忱再次來到這里,他以該景區(qū)特有的兩大資源--湖(泊)和沙(丘)為主題,欣然將元寶湖更名為沙湖。從此,沙湖旅游區(qū)的建設(shè)便拉開了序幕。此后在國家旅游局舉辦的一系列活動中,沙湖與廣西的桂林山水、海南的天涯海角、湖南的張家界等著名的景區(qū)一起被推向海外旅游市場,成了全國首批35個王牌旅游景點之二。
銀川沙湖導(dǎo)游詞 篇4
各位游客:
美麗富饒的銀川,是黃河河套地區(qū)最早開發(fā)的一片綠洲,漢代時就在此推行浚渠屯田措施,興建了漢延渠等水利工程,唐代已具有“塞上江南”的美稱,明清以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民諺已經(jīng)傳遍九州。古老的黨項族在這里創(chuàng)造出璀璨奪目的西夏文化;勤勞的回族人民自強不息,展現(xiàn)出絢麗多姿的民俗風(fēng)情。銀川是我國西北邊陲的一座重要城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首府,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悠久燦爛人文底蘊博大精深,這里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美景。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銀川,去感受這座邊塞古城的神奇魅力吧!
游客們,銀川市地處黃河沖積而成的河套平原上,東臨黃河,地勢平坦開闊;西靠賀蘭山,與內(nèi)蒙古阿拉善左旗依山為鄰;南抵青銅峽;北連平羅縣。全市總面積3499平方公里,市區(qū)面積1277平方公里。轄城區(qū)、新城區(qū)、郊區(qū)三個縣級區(qū)和永寧、賀蘭兩縣。據(jù)統(tǒng)計,20xx年末全市總?cè)丝诩s103.91萬人。銀川是個多民族的地區(qū),聚居這回、漢、滿、蒙古、朝鮮等25個民族,也是回族人口居住較集中的城市,回族約有22.31萬人。
傳說很久以前,長江以南住著鳳凰七姐妹,給人們帶來幸福。其中最小的七妹來到地薄人窮的寧夏,開渠引水,帶來了江南風(fēng)光。后來為了阻止異族部落的入侵,鳳凰七妹就變成了一座城,保護寧夏百姓,這就是后來的銀川。如今,“鳳凰城”已經(jīng)成為銀川的美稱。
銀川地勢平坦開闊。地形走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賀蘭為屏,黃河繞境,沃野千里,湖泊鑲嵌”,是銀川地貌格局的特征。銀川地形分為山地和平原兩大部分。西部是賀蘭山地,賀蘭山成梯形,自泉齊溝以南逐漸降低,海拔20xx—2500米,主峰敖包疙瘩3556米,是阻擋西北寒冷空氣和風(fēng)沙長驅(qū)直入的天然屏障。東部為黃河沖積平原。黃河從銀川城東16公里城北偏南30度方向流往石嘴山,過境長度為78.4公里,水面12.47萬畝,形成廣闊無垠的黃河沖積平原,其間沃野百里,溝渠縱橫,草木茂盛,散布著數(shù)百個大小湖沼,有著名的“七十二連湖”,自古以來,這里就是主要的農(nóng)林牧漁生產(chǎn)區(qū)。
銀川位于中溫帶干旱氣候區(qū),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特點是:雨雪稀少,蒸發(fā)強烈,日照充足,熱量適中,風(fēng)大沙多;冬寒無奇冷,夏熱無酷暑,春季短而多變。銀川因為地處西北內(nèi)陸,遠(yuǎn)離海洋,加上氣候干燥,雨水量少,日照又長,因此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晴天。據(jù)統(tǒng)計,年日照時間比“日光城”拉薩還多17.5個小時。
銀川晝夜溫差很大,全年平均日溫差為13.1度—14.4度,這種大陸性氣候的特點,加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宜各類農(nóng)作物的生長,易于瓜果糖分的貯存,瓜果含糖量較中原地區(qū)高出15%—20%。據(jù)北魏著名地理學(xué)家酈道元所著《水經(jīng)注》記載,早在1520xx年前,銀川平原就被稱為“果城”。這里盛產(chǎn)桃、李、杏、棗、蘋果、葡萄和西瓜。水果個大、味甜、肉嫩,且色彩鮮艷。銀川種植稻米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經(jīng)勞動人民的精心培養(yǎng)和改良,銀川的水稻已成為全國著名的品種。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蕎麥、白豌豆等。蔬菜有寧夏大白菜、辣椒、西紅柿、大頭蔥。此外,蕨菜、沙棘、蜂蜜也小有名氣。
銀川地區(qū)土壤類型較多,植被多樣。森林面積達(dá)百萬畝,其中有一半為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護林和經(jīng)果林等。隨著植樹造林等綠化工程的展開,森林面積和綠化面積呈逐年大幅增長的趨勢。1988年,國務(wù)院批準(zhǔn)賀蘭山為國家級森林有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qū),山上有天然次生林18.3萬畝,有野生動物177種,其中屬于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16種。
銀川地處鄂爾多斯西緣凹陷帶的的北部,礦產(chǎn)資源豐富。在銀川境內(nèi)賀蘭山段貯藏的礦產(chǎn)品主要有煤、赤鐵、石灰石、白云石、磷灰石、石英砂巖、輝綠巖、陶瓷粘土等,這位銀川市發(fā)展冶金、化工、建材等工業(yè)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尤其是磷礦貯藏量較高。
銀川歷史悠久,早在20xx多年前的漢武帝時期,這里就是匈奴、鮮卑等游牧民族的棲息之地。隨著引黃灌區(qū)的開發(fā),銀川平原興起了一些城堡,當(dāng)時被人們稱為飲汗城的城堡,就是銀川城的前身。銀川設(shè)立縣城的開始是在南北朝時期北周建德三年(574年),時稱懷遠(yuǎn)郡。公元1020xx年,黨項族首領(lǐng)李德明遷居于此,改為興州。公元1038年,西夏國在此建都,稱興慶府,歷時189年。之后歷經(jīng)王朝更迭,又改稱為中興府、寧夏、寧夏府、寧夏城,直到1945年,才設(shè)立銀川市。
“銀川”一詞是明末將此段黃河及其沿岸平原灌區(qū)形容為“銀色河川”而得名的。這座有著1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其人文景點一西夏文化為主要特色。西夏王陵風(fēng)景名勝區(qū)是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賀蘭山自然保護區(qū)為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qū)。西夏王陵、拜四口雙塔、海寶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誘人的水鄉(xiāng)景色、奇特的塞上風(fēng)光及多彩的回族風(fēng)情,使銀川成為中國西部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
游客們,銀川城區(qū)分為老城、新城和新市區(qū)三部分,老城前身為清代的寧夏府城,東距黃河約15公里,自治區(qū)政府和市人民政府都設(shè)在這里,又為商業(yè)區(qū)。新城位于火車站東側(cè),東距老城區(qū)7.5公里,是在清乾隆時住的新滿城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1958年以后又在包蘭鐵路以西的大片荒漠草原上建起新市區(qū)。從前銀川市內(nèi)除了鼓樓、玉皇閣、南門樓等幾座古建筑外,大都是低矮的黃泥土坯房。如今,銀川市古顏新貌相得益彰,圍繞著那些古老的建筑,一幢幢現(xiàn)代化的建筑鱗次櫛比。入夜,燈火通明,霓虹閃爍,寬闊的街道流光溢彩。走進銀川,你可以該受到一種寧夏所特有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在交相輝映的美麗,這座榮古都風(fēng)貌、回族風(fēng)情和現(xiàn)代韻味于一體的邊塞古城正以一種嶄新的姿態(tài)迎接著五湖四海嘉賓的光臨。
銀川沙湖導(dǎo)游詞 篇5
‘穆斯林之鄉(xiāng)’寧夏、由于回族人口密集、居住習(xí)慣、‘大分散、小聚居’回族人口占寧夏全區(qū)人口的1/3、占全國人口的2/5、燦爛的回族文化和風(fēng)俗人情就是最吸引人的招牌、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出現(xiàn)在寧夏的每個角落、身穿回族服飾的穆斯林人情招待遠(yuǎn)道而來的客人、金燦可口的油香捧到眼前、讓人為之心動、而獨特的生活習(xí)俗定會讓你流連忘返、位于賀蘭山腳下的西夏王陵卻又在訴說著曾經(jīng)的興衰榮辱、早在1038到1220___年、黨項族的可汗李元昊就在現(xiàn)在的銀川建立了大夏政權(quán)、由于位于黃河以西、又在我國的西北、被稱為西夏、西夏在歷史的舞臺上存在了189年之久、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西夏歷史、就算有的史書中有記載、也是幾筆帶過而已、《24史》中又唯獨缺少西夏史、而西夏文字又被史學(xué)家稱為‘絕學(xué)’、全世界認(rèn)識西夏文字的人沒有幾個、這個曾經(jīng)在歷史上輝煌一時的西夏、因為發(fā)生了什么變動、就這樣悄然退出了世人們的視線、就讓我們?nèi)サ轿飨耐趿、共同解密、謎一樣的國家。
銀川沙湖導(dǎo)游詞 篇6
海寶塔寺,是我國開放的重點佛教寺院之一。寺院中的海寶塔,是寧夏始建年代最古老的佛教建筑,為我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海濱塔寺是一座有著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古剎,它不僅是銀川唯一的全國重點開放寺院,也是旅游觀光的名勝風(fēng)景點,院內(nèi)樹木成蔭,空氣清新,環(huán)境優(yōu)美;紅墻黃瓦,古樸典雅;悠悠鐘聲,傳數(shù)公里之遙。院內(nèi)的主要建筑海寶塔,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這建在一個方型臺基上,臺高5.7米,邊長19.2米。
銀川沙湖導(dǎo)游詞 篇7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參觀中華山性海寺,這里距連城縣城40公里,座落新泉鎮(zhèn)馬背村。清代連城縣志記載,中華山在新泉劉地,形似琵琶,上狹下寬,中建蘭若(寺)、背有泉,引灑瓦上,雖赤日當(dāng)空,而檐溜淅瀝,滿剎清涼,暑天尤盛。
然,此寺雖創(chuàng)于明洪武四年,可在1944年以前只是個山間小廟,不足300平方米,而且連庵名都沒有,群眾就直呼為“中華山”。
俗語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只因1944年此廟來了一位名叫慧瑛的法師,此后,山廟逐漸興旺,名聲逐漸響亮,如今,這座規(guī)模宏大的性海寺已經(jīng)走出山間,走出連城,走向閩西,走向全國,甚至走出國門,走向東南亞。
慧瑛法師靠什么法力,把性海寺推出山門呢? 首先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慧瑛法師的簡況。
慧瑛(1925-1996),俗姓楊,內(nèi)名寂照,本縣新泉人。13歲皈依佛門,16歲剃度出家,17歲跟隨禪宗泰斗虛云老和尚學(xué)佛三年,受具足戒,為法眼宗十世嗣法傳人兼臨濟宗四十五世的嗣法弟子。出家后曾在長汀八寶山崚峰寺、廣東南華寺等地勤修苦行。
銀川沙湖導(dǎo)游詞 篇8
歡迎大家來到銀川海寶塔寺!我是你們的導(dǎo)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銀川海寶塔寺。
海寶塔寺,清末民國初稱“海寶禪院”,位于銀川城區(qū)西北1.5公里許。寺院四周楊柳繁茂,綠樹成蔭,環(huán)境十分幽靜。相傳,在很早以前,這里曾經(jīng)是一片湖泊,海寶塔就坐落在一塊湖島上,湖內(nèi)蘆葦叢生,魚躍于淵。每逢陰歷四月初四,人們出銀川城,向北乘舟,過大湖,趕往寺院參加一年一度的廟會。自寺院開放后,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在此舉辦盂蘭盆會,四面八方的群眾紛至沓來,熱鬧非凡。
海寶塔寺坐西向東,正門是三間歇山殿堂式山門,門楣匾額上“海寶塔寺”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是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進入山門為寺院前院。這里是從事佛教活動的主要場所。海寶塔寺建筑都排列在一條東西向的中軸線上,層次分明,宏偉壯觀。海寶塔建筑風(fēng)格獨特,方形的塔身,四面的券門,眾多的棱角,四角的尖頂,為中國古塔所罕見,被視為中國古代建筑的杰作。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此結(jié)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希望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預(yù)祝大家能玩的開心,謝謝。
銀川沙湖導(dǎo)游詞 篇9
銀川市位于黃河上游寧夏平原中部,東以黃河和明長城為界,與陶樂縣和內(nèi)蒙古鄂托克前旗毗鄰;西依賀蘭山,與內(nèi)蒙古阿拉善盟為鄰;南接吳忠市;北連平羅縣。地域范圍在北緯37°29′~38°53′,東經(jīng)105°49′~106°53′。銀川市地形分為山地和平原兩大部分,西部、南部較高,北部、東部較低,略呈西南──東北方向傾斜,平均海拔在1010~1150米之間。銀川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8.5℃,日溫差12~15℃,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2800~3000小時,是全國太陽輻射和日照時數(shù)最多的地區(qū)之一。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無霜期185天左右。主要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遲夏短、秋早冬長,晝夜溫差大。銀川市行政區(qū)劃面積7080平方公里,20xx年年末耕地總面積14.37萬公頃。黃河自南向北過境長度近百公里,境內(nèi)有唐徠渠、漢延渠、秦渠、惠農(nóng)渠、西干渠、東干渠六大灌溉渠系。銀川市植被以草原為主,主要樹種有楊樹、榆樹、柳樹、沙棗樹、槐、山杏、油松等,森林覆蓋率11.5%。賀蘭山區(qū)有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32種,有野生藥用植物40多種。礦產(chǎn)資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白云巖、石灰?guī)r、陶瓷黏土、湖鹽、芒硝、石膏等,還有適于雕刻制硯的賀蘭石。
銀川市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20xx年)設(shè)置的廉縣,是銀川地區(qū)最早的縣級建置。漢成帝陽朔年間(公元前20xx年前后),建北典農(nóng)城(俗稱呂城),在今銀川市東郊掌政鄉(xiāng)洼路村一帶,這是銀川建城之始,距今約20xx年歷史。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建懷遠(yuǎn)新城,即今銀川市城區(qū)所在地,距今1300多年。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今銀川)稱帝,建大夏國。1944年1月,寧夏省城改建制市,定名銀川。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成立,銀川市為自治區(qū)首府。目前銀川市市區(qū)面積1482平方公里,轄興慶區(qū)、金鳳區(qū)、西夏區(qū)三區(qū)以及靈武市、永寧縣、賀蘭縣。
目前銀川市市區(qū)面積1482平方公里,轄興慶區(qū)、金鳳區(qū)、西夏區(qū)三區(qū)以及靈武市、永寧縣、賀蘭縣。
20xx年,銀川市總的氣候特點是平均氣溫偏高,降水量偏少,年蒸發(fā)量大于歷年年均蒸發(fā)量。除1月、6月和11月月平均氣溫比歷年同期略偏低外,其他月份均偏高,且個別月份均偏高,且個別月份平均氣溫偏高幅度較大,尤其是12月比歷年同期偏高達(dá)3.9℃,為歷史上所罕見。月降水量1月、6月和9月偏多,其他月份均偏少,尤其是3月至5月的兩個來月的時間內(nèi),降水偏少,大風(fēng)和沙塵暴、揚沙浮塵提前出現(xiàn)頻繁,累計分別達(dá)15天和29天,表明銀川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容樂觀。全年日照時數(shù)為2759小時,最長月份為7月,日照時數(shù)為321.3小時;最短月份為1月,日照時數(shù)為175.5小時。年降水量為133.8毫米,年蒸發(fā)量為1757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53%,年平均風(fēng)速為2.6米/秒。春季由于氣溫偏高,終霜凍結(jié)束較早。夏季氣溫高于常年,尤其7月份出現(xiàn)罕見的持續(xù)高溫天氣,7月20日白天銀川市最高氣溫為38.7度,是自1961年以來,40年內(nèi)所出現(xiàn)的最高值。秋季和冬季平均氣溫仍然偏高。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累計降水量達(dá)126.7毫米,占全年降水總量的95%。8月7日為年日降水量最大日期,降水量31.4毫米。全年無霜期181天。
銀川市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20xx年)設(shè)置的廉縣,是銀川地區(qū)最早的縣級建置。漢成帝陽朔年間(公元前20xx年前后),建北典農(nóng)城(俗稱呂城),在今銀川市東郊掌政鄉(xiāng)洼路村一帶,這是銀川建城之始,距今約20xx年歷史。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建懷遠(yuǎn)新城,即今銀川市城區(qū)所在地,距今1300多年。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今銀川)稱帝,建大夏國。1944年1月,寧夏省城改建制市,定名銀川。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成立,銀川市為自治區(qū)首府。目前銀川市市區(qū)面積1482平方公里,轄興慶區(qū)、金鳳區(qū)、西夏區(qū)三區(qū)以及靈武市、永寧縣、賀蘭縣。20xx年銀川市年末總?cè)丝?32.96萬人,其中回族35.76萬人;非農(nóng)業(yè)人口70.06萬人。
銀川境內(nèi)礦產(chǎn)資源較豐富,已探明的礦產(chǎn)有:石灰?guī)r,白云巖、磷灰?guī)r、輝綠巖和石英砂等20余種。距銀川100多公里周圍的石膏、煤炭,其探明儲量都名列全國前茅。周圍有大中型電廠5座,裝機容量223萬千瓦,人均發(fā)電居全國第二,銀川電網(wǎng)年供電能力為20億千瓦時。近兩年還在境內(nèi)發(fā)現(xiàn)了較為豐富的地?zé)豳Y源,現(xiàn)已開發(fā)數(shù)口地?zé)峋醪綄崿F(xiàn)了商品化。另外距銀川較近的陜甘寧氣田是我國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最大整裝氣田,已探明儲量約5000億立方米,年供氣能力為10億立方米的輸氣管道已通達(dá)銀川,并開始用于工業(yè)生產(chǎn)和市民生活。
銀川沙湖導(dǎo)游詞 篇10
由于寧夏地處西北、被三個沙漠所包圍、所以寧夏的風(fēng)沙也是珍貴的旅游資源、位于石嘴山市的首批5A級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沙湖卻有別樣的塞上風(fēng)光、沙湖、顧名思義、有沙有湖、金沙懷抱翠湖、翠湖圍繞金沙、倆種風(fēng)格迥異的景色相互融合、加上江書記的題字、沙湖名聲大震、吸引著中外游客到此觀光游覽、并為寧夏創(chuàng)造可觀經(jīng)濟效益、沙山、翠湖、飛鳥、游魚、蘆葦、每個景色看去都是自成一景、卻又逃脫不了游人每每的贊嘆、而以治沙成果令世人折服的5A級全球五百家環(huán)保單位沙坡頭也在這片熱土上撒下她的妖嬈和柔情、沙坡頭位于騰格里沙漠邊緣、‘麥草方格沙障’阻擋了4.3萬平方公里騰格里沙漠的腳步、使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在這里穿過、隨著沙坡頭的開發(fā)建設(shè)、這里又被譽為‘全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去看那一望無際的沙海、騎著沙漠之舟、聽著駝鈴叮當(dāng)、展望黃河那性感的曲線、此時的心情、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會、一片沙有湖相伴、一片沙與河相依、也許、這樣的塞上江南、就是夢中追尋過多次的地方!
銀川沙湖導(dǎo)游詞 篇11
從蘇峪口往北走約5000米,就到了賀蘭口。大家看,在溝谷兩岸綿延600多米的山巖石壁上分布著賀蘭山巖畫300多幅,巖畫題材廣泛,大至表現(xiàn)日月宇宙,小至描畫動物足蹄,并有狩獵、放牧、舞蹈的場面,巖畫藝術(shù)造型粗獷奔放,構(gòu)圖樸實,具有獨特的意境和藝術(shù)價值。其中數(shù)量最多的是各種各樣的人面形。許多人面形畫面簡單,多數(shù)有眉毛、鼻子和嘴,而偏偏缺少一對眼睛,這可能與作畫民族的習(xí)俗和信仰有關(guān)。還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有趣現(xiàn)象,即人面形中有似一個站立人的輪廓,雙臂彎曲,兩腳叉開,腰佩長刀,表現(xiàn)了一化身圖騰的巫覡為中心的造型形象,這種獨特的崇拜和敬仰,是其它巖畫所少有的。
人面形巖畫中有的人首長著犄角,有的插著羽毛,這些可能是表現(xiàn)狩獵時的偽裝;有的還帶著尖型和圓頂帽。表現(xiàn)女性的巖畫,有的戴著頭飾,有地挽著發(fā)髻,風(fēng)姿秀逸,楚楚動人,再現(xiàn)了幾千年前古代婦女對美的追求。還有一些表現(xiàn)生活的歡樂和情趣,或大耳高鼻滿臉長毛,或嘴里銜著骨頭,可能是表現(xiàn)人民在歡慶狩獵豐收時跳舞的情景。另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動物巖畫,有奔跑的鹿,有雙較突出的巖羊,有風(fēng)馳揚鬃的駿馬,還有搖尾巴的狗以及飛禽走獸,各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據(jù)考證,賀蘭山巖畫不是一個時期一個民族的作品,其前后延續(xù)時間可能達(dá)20__年之久,在賀蘭山生活的諸多古代民族前后相繼,共同完成了這一藝術(shù)畫庫。巖畫是他們表達(dá)情感、愿望、信仰的“藝術(shù)心態(tài)錄”。巖畫的創(chuàng)作,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一是先秦至漢時,匈奴游牧部落所作;二是五代至西夏建國之初,黨項族游牧民族所作。他們在狩獵與勞作之余,用這種方式表達(dá)他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習(xí)俗,展現(xiàn)了豐富的想象力和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如今,這些石頭的史書已成為寶貴的藝術(shù)文化遺產(chǎn)。
各位游客,賀蘭口巖畫的鐫刻,有些是先鑿后磨,線條光滑;有些是先勾輪廓,在加深線條。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古樸稚拙,向兒童筆下的形象。即刻畫其所見,有直抒其所想,流露出自然與粗獷的神秘魅力。百聞不如一見,今日之行,想必大家一定受益匪淺。
銀川沙湖導(dǎo)游詞 篇12
銀川市位于黃河上游寧夏平原中部。東與鹽池縣接壤;西依賀蘭山,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盟為鄰;南與同心縣、吳忠市利通區(qū)、青銅峽市相連;北接平羅縣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鄂托克旗相鄰(以明長城為界)。其地域范圍在北緯37°29′-38°53′,東經(jīng)105°49′-106°53′之間,總面積9555.38平方公里。20xx年城市建成區(qū)面積由107平方公里擴大至135.1平方公里,城市化率達(dá)到73.2%。
銀川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首府,東有黃河穿境而過,西依賀蘭山,國土面積9025.3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qū)面積135.1平方公里。轄興慶、金風(fēng)、西夏三區(qū),永寧、賀蘭兩縣及靈武市。截至20xx年底,銀川市常住人口為204.63萬人,城鎮(zhèn)化率為75.04%。在銀川市常住人口中,城鎮(zhèn)人口為153.55萬人,農(nóng)村人口為51.07萬人。
銀川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和發(fā)展中的區(qū)域性中心城市,在民間傳說中又稱“鳳凰城”。3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的橫城水洞溝遺址和鎮(zhèn)北堡、暖泉等處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是銀川地區(qū)發(fā)現(xiàn)最早的居民點。殷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里是北羌、熏育(葷粥)、匈奴等民族活動、游牧的地區(qū)。公元前220xx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銀川地區(qū)為北地郡所屬。漢成帝陽朔年間(公元前20xx年前后)建北典農(nóng)城(又稱呂城、飲汗城),此為銀川建城之始。南北朝時期,大夏國改建“麗子園”,為駐軍、屯糧重鎮(zhèn)。北周置懷遠(yuǎn)郡、懷遠(yuǎn)縣。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懷遠(yuǎn)縣遭黃河水淹,城廢。第二年(678年)“在故城西更筑新城”(今銀川興慶區(qū))。
宋為懷遠(yuǎn)鎮(zhèn),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xx年),黨項族首領(lǐng)李德明將其都城由靈州(今靈武)遷至懷遠(yuǎn)鎮(zhèn)(今銀川市),大起宮室,修建都城,更名為興州。后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興州為興慶府。宋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筑壇受冊,即皇帝位,建大夏國(史稱西夏),興慶府(銀川)為其首府。元置中興路,后改為寧夏府路。明設(shè)寧夏府,系“九邊重鎮(zhèn)”之一。清沿明制仍為寧夏府治。民國時期( )成立寧夏省,銀川系省會,時稱寧夏省城。1944年4月寧夏省城定名為銀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仍為寧夏省會。1954年,寧夏省建制撤銷,銀川市為甘肅省銀川專署所在地。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成立,銀川市為自治區(qū)首府,自治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
銀川市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qū)。根據(jù)統(tǒng)計資料顯示,截止20xx年年末,全市常住總?cè)丝?02.57萬人,56個民族成份(含北方民族大學(xué)56個民族的在校學(xué)生)齊全。其中,回族人口48.17萬人,占總?cè)丝诘?3.78%;刈寰幼”容^集中的鄉(xiāng)鎮(zhèn)(街道)17個、村118個,有6個鄉(xiāng)鎮(zhèn)、71個村回族人口達(dá)到90%以上。少數(shù)民族分布呈現(xiàn)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銀川宗教歷史悠久,有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在兩晉時期傳入銀川,主要寺院有:海寶塔寺、承天寺、報恩寺、高臺寺、戒壇寺、賀蘭山佛祖院、五臺山寺、慈恩寺等。伊斯蘭教于元朝初年傳入銀川,主要清真寺有:納家戶清真寺、中大寺、西關(guān)清真寺、南關(guān)清真寺等。道教傳入時間不詳,但明清《寧夏方志》記載,當(dāng)時寧夏府城(銀川)道教盛行,主要道觀有關(guān)王廟、岳王廟、三皇廟、城隍廟、清寧觀、三清觀等50處廟觀。天主教于17世紀(jì)末傳入銀川,主要教堂有銀川天主教堂、北關(guān)天主教堂等;浇逃谠鮽魅脬y川。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清真寺是穆斯林舉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清真寺的主體建筑為禮拜大殿,也叫上殿,建在寺院的中軸線上,坐西面東,朝著圣地麥加的方向。作為宗教建筑,清真寺的總體風(fēng)格莊嚴(yán)肅穆、宏偉典雅,但在具體構(gòu)造上又各有千秋,豐富多彩。銀川的清真寺大多是攢尖圓頂?shù)陌⒗L(fēng)格,高高的邦克樓與望月樓遙相對峙,具有鮮明的伊斯蘭教特色。銀川市建有500座不同形式和規(guī)模的清真寺,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銀川南關(guān)清真大寺、永寧納家戶清真寺等。除此之外,銀川的伊斯蘭教建筑還有寧夏伊斯蘭教經(jīng)學(xué)院、永寧中華回鄉(xiāng)文化園等;刈迥滤沽秩罕娨话惴钚形屙“功課”:念、禮、齋、課、朝;刈宓膫鹘y(tǒng)節(jié)日有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又稱宰牲節(jié))和圣紀(jì)節(jié)三大節(jié)日。
銀川沙湖導(dǎo)游詞 篇13
海寶塔寺,清末民國初稱“海寶禪院”,位于銀川城區(qū)西北1.5公里許。寺院四周楊柳繁茂,綠樹成蔭,環(huán)境十分幽靜。相傳,在很早以前,這里曾經(jīng)是一片湖泊,海寶塔就坐落在一塊湖島上,湖內(nèi)蘆葦叢生,魚躍于淵。每逢陰歷四月初四,人們出銀川城,向北乘舟,過大湖,趕往寺院參加一年一度的廟會。海寶塔寺坐西向東,正門是三間歇山殿堂式山門,門楣匾額上“海寶塔寺”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是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進入山門,是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它們與南北側(cè)廂房共同組成一個天井院落,為寺院前院。這里是從事佛教活動的主要場所。其后高臺上是海寶塔,再由塔座之后,跨過天橋,可通向另一高臺上的韋馱殿、臥佛殿,二殿與兩側(cè)廂房又組成一個天井小院,是塔寺后院。臺下是僧院。海寶塔寺建筑都排列在一條東西向的中軸線上,層次分明,宏偉壯觀。自寺院開放后,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在此舉辦盂蘭盆會,四面八方的群眾紛至沓來,熱鬧非凡
銀川沙湖導(dǎo)游詞 篇14
各位游客:
在銀川市的西北部,有一座雄偉峻峭的山脈,它峰巒起伏,裝入一批奔騰的駿馬,由東北向西南馳騁于銀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間,這就是著名的賀蘭山。
“賀蘭”一詞來自于蒙古語,是駿馬的意思。賀蘭山又稱阿拉善山,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和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盟之間,是寧夏和內(nèi)蒙古的分界線。山脈呈南北走向綿延250余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最寬處60公里,在浩瀚沙漠中拔地而起,北接烏蘭布和沙漠,南連衛(wèi)寧北山,西傍騰格里沙漠,東臨銀川平原,儼然是銀川平原的一道天然屏障。
整座賀蘭山又大小山峰46個,較大的山口38個。賀蘭山平均海拔在20__米以上,“賀蘭之山五百里,極目長空高插天”,就是贊美最高峰敖包疙瘩的,其海拔3556米,比我國著名的五岳都要高得多。敖包疙瘩,是蒙古族人在賀蘭山巔的最高處,用石頭堆起的一個“敖包”,是他們祭神的地方。他是賀蘭山頂峰的標(biāo)志。賀蘭山主峰也就以此為名。
賀蘭山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對銀川平原發(fā)展成為“塞北江南”有著顯赫功勞。它不但是我國河流外流域內(nèi)流區(qū)的分水嶺,也是季風(fēng)氣候和非季風(fēng)氣候的分界線。山勢的阻擋,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氣流的東襲,阻止了潮濕的東南季風(fēng)西進,又遏制了騰格里沙漠的東移,東西兩側(cè)的氣候差異頗大。賀蘭山還是我國草原與荒漠的分界線,東部為半農(nóng)半牧區(qū),西部為純牧區(qū)。
賀蘭山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歷來滿布刀光劍影。它地處我國農(nóng)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帶,民族遷移十分頻繁,在歷史上是游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帶的重要屏障,被譽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眾多的谷口平時是貿(mào)易交通要道,戰(zhàn)時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唐代詩人王維有詩寫道:“賀蘭山下陣如云,羽榭交馳日夕聞。”以“陣如云”、“羽榭交馳”形象描繪了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岳飛《滿江紅》“架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的名句,也曾激勵過眾多熱血男兒奔赴沙場,報效國家!
賀蘭山的動植物和地下礦藏資源十分豐富。植物種類約有670種,其中不少為賀蘭山特有的種類,如賀蘭山西花紫堇、賀蘭山翠雀花、賀蘭山丁香、賀蘭山棘豆和賀蘭山麥瓶草等。此外還有云杉、油松以及山杏、山桃等果木和灌木,是寧夏三大林區(qū)之一。
銀川沙湖導(dǎo)游詞 篇15
各位貴賓、大家好、
大家不遠(yuǎn)千里來到我們美麗的塞上江南、不知道大家對我們寧夏真正的了解多少呢?不了解沒關(guān)系、這里就有我為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位于黃河中上游、簡稱‘寧’、東臨陜西、北接內(nèi)蒙、南于甘肅相連、土地面積6.64萬平方公里、是我國唯一的省級回族自治區(qū)、成立于1958年10月25日、被稱為是‘穆斯林之鄉(xiāng)’、人口600多萬、回族人口占全區(qū)人口的1/3、多民族在這里團結(jié)友愛、安居樂業(yè)、這里早在3萬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古老的黃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歷史、美麗的塞上明珠、雄渾的大漠風(fēng)光、在西部大開發(fā)后慢慢的被世人所了解、走向世界、
‘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全長5464公里、流經(jīng)寧夏397公里、黃河從甘肅黑山峽進入寧夏境內(nèi)、水流平緩、水面寬廣、為寧夏創(chuàng)造了富饒的黃河河套灌區(qū)、寧夏引黃灌溉的歷史已有20___多年、歷代皇帝都比較關(guān)心水利工程、秦、漢就有秦渠、漢渠、唐徠渠、漢延渠等渠道、由于黃水中帶有大量的泥沙和微量元素、加上寧夏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寧夏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也是獨占鰲頭、更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chǎn)基地、
我國的山脈基本都是東西走向的、而在我們寧夏就有兩座南北走向的山脈、這就是有名的賀蘭山和六盤山、賀蘭山位于寧夏和內(nèi)蒙的交界處、東西長50-250公里、南北長456公里、賀蘭在蒙語里是‘駿馬’的意思、寧夏的氣候早晚溫差大就要歸功于賀蘭山、因為賀蘭山阻擋了西伯利亞寒流的侵襲、也阻擋了騰格里沙漠的東移、成為了銀川平原的天然屏障、更是寧夏的大氧吧、賀蘭山內(nèi)有綠色植被1.9萬公頃、稀有動物和國家保護動物也是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線、寧夏五寶之一的賀蘭石就是產(chǎn)自賀蘭山上、在寧夏的南部的另一座名山就是紅軍長征最后翻越的一座山脈、六盤山、因盤山古道要經(jīng)六盤才能到達(dá)山頂、故名六盤山、偉大的領(lǐng)袖毛爺爺在這里還留下了千古的詞篇、《清平樂、六盤山》被稱為是南部的‘油盆’現(xiàn)為國家旅游扶貧試驗區(qū)、六盤山現(xiàn)在正在開發(fā)建設(shè)當(dāng)中、但其秀美的景色還是讓人著迷、這兩座寶山就像倆個英勇的戰(zhàn)士、為寧夏看守者南北的大門、
銀川沙湖導(dǎo)游詞 篇16
華夏西部影視城在銀川市城區(qū)西北郊空曠的荒野上,有兩座古代城堡遺址,這就是聞名國內(nèi)的鎮(zhèn)北堡古城。該城堡是銀川市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為華夏西部影視城所在地。
兩座城堡是明清時期為防御賀蘭山以北各族入侵府城(銀川城)而設(shè)置的駐軍要塞。鎮(zhèn)北堡也因此得名。當(dāng)?shù)厝罕姺址Q之“老堡”和“新堡”。據(jù)方志記載,老堡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20xx年),新堡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
兩堡一南一北,均坐西朝東。緊鄰沿山公路東側(cè)的老堡已被風(fēng)蝕殆盡,僅存殘墻斷垣,形制尚存。城東西長175米,南北寬160米。向北穿過城中黃土路,是老堡甕城遺址。再向北行200米便是新堡。新堡城池較完整,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50米,墻體用黃土夯筑而成,高10余米。東面辟有半圓形甕城,城門南側(cè)有一斜坡可登上城墻。城墻寬5米,墻上筑砌有1.8米高的堞墻垛口。城墻四角原建有角樓,角樓基址依稀可見。
鎮(zhèn)北堡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滄桑,以其雄渾、古樸的風(fēng)格,成為賀蘭山東麓風(fēng)景旅游景觀;并以它那特有的神秘韻味,引起了中國許多著名電影藝術(shù)家的濃厚興趣,被藝術(shù)家們稱贊為“神秘的寶地”。
銀川沙湖導(dǎo)游詞 篇17
西夏王陵坐落在賀蘭山下一片奇絕的荒漠草原上,進入陵區(qū),九座西夏帝王陵園和二百多座王公貴戚的陪葬墓一覽無余。這片博大雄渾的陵園建筑遺跡不僅被日本游客稱為“東方金字塔”,而且給人留下許多難解的謎。
西夏王陵一帶地勢平坦,被山洪沖刷出的道道溝坎縱橫交錯。這些不太深也不很寬的山洪溝里,生長著北方特有的酸棗樹,樹冠不大,但厚實油亮的綠葉卻十分濃密。它們像一條條綠色的絲帶,疏密相間地交織在方圓53平方公里的陵區(qū)里,網(wǎng)著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
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沒有一條山洪溝從帝王陵園和陪葬墓園中穿過。西夏建陵近千年,賀蘭山山洪爆發(fā)不計其數(shù)。但是,沿賀蘭山一線,僅有西夏陵區(qū)這片土地沒有遭受山洪襲擊。原因何在?至今是“謎”。西夏陵園內(nèi)最為高大醒目的建筑,是一座殘高23米的夯土堆,狀如窩頭。仔細(xì)觀察,其為八角,上有層層殘瓦堆砌,多為五層。于是有學(xué)者認(rèn)定,它在未破壞前是一座八角五層的實心密檐塔,“陵塔”之說便屢見報端。
銀川沙湖導(dǎo)游詞 篇18
Chengtian temple sits in the West and faces east, which is composed of twocourtyards. The front courtyard is five Buddha Hall and Chengtian Temple Pagoda;the back courtyard is Weituo hall and reclining Buddha Hall. In ancient times,Chengtian temple had contacts with "Eastern celebrities" and "Western talents",which were full of incense and visitors. Like the Huguo temple in Wuwei and Wofotemple in Zhangye, it is a famous Buddhist resort in Xixia.
Chengtian Temple Pagoda is an octagonal brick Pagoda with dense eaves. Theheight of the pagoda tip is 64.5 meters, which is 0.5 meters higher than theDayan Pagoda in Xi'an. The tower is built on a square platform with a height of2.6 meters and a side length of 26 meters. To the east of the tower gate, youcan enter the tower room through a 4.8-meter ticket road. The tower room is asquare space, and each floor of the room is a wooden floor structure, withwooden ladders circling up. On the first to second floors of the tower, thereare door and window niches, and on the third, fifth, seventh and ninth floors,there are north and south door type open windows. The pomegranate shaped ironhandles on the eaves of each layer are hung with iron bells, which tinkle whenthe breeze blows. Over the 11th floor of the tower, there are five layers ofangular teeth bricks, on which there are eight pointed top brake seats, on whichthere are peach shaped green glass tower brakes. 4、 The sixth, eighth and tenthfloors are equipped with east-west multi door windows, and the eleventh floor isequipped with four bright and four dark round windows. The shape of the wholetower is straight and straight, showing a conical style, simple and simple. ? 11floors of tower body. The interior is square space, 1-3 floors do not havewindow openings; 4-10 floors, each floor is alternately set with arched windowopenings, the even number layer is east-west, the odd number layer isnorth-south, and the top floor is surrounded by large round windows, which isvery bright. There are wooden ladders in the tower, which can spiral up to thetop. You can have a panoramic view of the ancient city and the fortress from thewindow. In autumn, you can see the Yellow River at the junction of heaven andearth.
銀川沙湖導(dǎo)游詞 篇19
Nanguan mosque in Yinchuan is a building with Arabic style and ethniccharacteristics. It was rebuilt in 1981 and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cornerof Yinchuan city. It is the central place for Hui people to carry out religiousactivities in Yinchuan city. Every year, hundreds of Muslims gather here forpilgrimage and worship.
The mosque in Nanguan has a long history. At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theoriginal temple was located in Gongbei Pavilion outside Nanguan, Yinchuan, witha small scale. In 1916, the site of the temple was moved into Nanguan and alarge temple with classical style was built. In the 1960s, temples weredestroyed in the turmoil. In 1981, Muslims raised money to rebuild the site.
The main hall of the reconstructed mosque in Nanguan is 26 meters high,with an area of about 10000 square meters. The main hall has two layers of roundvault, the upper layer is the main hall and balcony, and the square worship hallcan accommodate more than 1300 people. The lower floor has a spacious bath room,Chapel hall, female chapel hall, Arabic school, Imam's bedroom, office,reception room, etc., all connected by cloisters.
In the center of the roof stands a large and four small green domedecoration. The large one is in the center, with a diameter of 9 meters. Thecrescent moon is hanging at the top, and the small one is 3 meters in diameter.It is distributed in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roof. Looking from afar, the greendome is shining and magnificent. There are stairs leading to the upper floor infront of the main building, and flower beds are planted on both sides. In themiddle of the front of the hall is a 15 meter diameter fountain, surrounded byflowers and trees, with 30 meter high "minarets" on both sides. Many preciouspines and cypresses, trees and flowers are also planted in the temple. The wholebuilding has a strict layout, compact structure and grand scale.
With its unique, elegant and solemn characteristics, and strong Islamicarchitectural art style, Nanguan mosque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religiousactivity sites and Tourism Landscapes in the autonomous region. In recent years,leaders, envoys and friends from more than 90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vevisited. Many overseas Muslims also come here to worship.
銀川沙湖導(dǎo)游詞 篇20
首先,無論是省級、市級旅游地還是具體旅游區(qū),人們在做出旅游決策時,都會一般首先感知到旅游地的空間位置,進而認(rèn)知相關(guān)的出游信息。其次,相似尺度的旅游地存在形象替代現(xiàn)象。由于地理位置上的臨近性或是旅游地類型的相似性,同尺度的旅游地很容易被旅游者尤其是遠(yuǎn)程旅游者所混淆并產(chǎn)生相同的感知形象。此外,不同尺度旅游地的感知都遵循距離衰減規(guī)律,即隨距離增加,旅游地形象逐漸模糊。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是,對不同尺度的旅游地,信息的高密度傳播和滲透都有利于提高知名度,從而克服距離長短和空間大小的制約,這一點對小尺度的旅游地或旅游區(qū)的形象傳播尤其具有實際意義。
然而由于史書記載較少和西夏當(dāng)時在歷史上的影響相對較弱,人們對西夏歷史文化的本身了解甚少,這就使得今天旅游者對西夏旅游資源的感知形象較弱,不像提到盛唐、明清時期,出現(xiàn)在人們腦海中的“意境地圖”較明晰。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如果用耀眼和神秘來形容其中一段,“西夏”則是當(dāng)之無愧的首選。自公元1038年建國至公元1227年為蒙古軍所滅,西夏政權(quán)雄踞西北190年之久,其疆域在仁孝時期達(dá)到極盛“方二萬余里”,領(lǐng)州22[2],先后同北宋遼,南宋、金相抗?fàn),其力不可小覷;而立國之王李元昊采取“改姓鬼名氏、下禿發(fā)令、異衣冠、制蕃書”等一系列強調(diào)異于中原王朝的改革措施,則為這個新興的王國增添異彩。循著易代修史的傳統(tǒng),應(yīng)當(dāng)有一部“西夏史”供后人了解當(dāng)時之事,然而這個傳統(tǒng)對西夏政權(quán)卻不垂青,元代史家或許有意避開這段歷史,總之,西夏王朝成了“無史之朝”。雖《宋史》有“夏國傳”、《遼史》有“西夏外紀(jì)”、《金史》有“西夏紀(jì)”,卻也不盡滿足后世對其的研究,而19世紀(jì)之后一種形似漢字卻無人可識的“天書”—西夏文字的出現(xiàn),更為其增添了幾分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