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名勝古跡導游詞(精選17篇)
青海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1
青海湖,地處青海高原的東北部,西寧市的西北部,是我國第一大內(nèi)陸湖泊,也是我國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面積達4456平方公里,環(huán)湖周長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還要多。湖面東西長,南北窄,略呈橢圓形。青海湖水平均深約21米多,最大水深為32.8米,蓄水量達1050億立方米,湖面海拔為3260米。
青海湖入選世界紀錄協(xié)會中國最大的咸水湖,中國最大的內(nèi)陸湖。青海湖擁有多項中國之最,青海湖是國家AAAAA級國家自然景區(qū)。
青海湖每年12月封凍,冰期6個月,冰厚半公尺以上。湖中有5個小島,以海心山最大。鳥島位于湖的西部,面積0.11平方公里,是斑頭雁、魚鷗、鸕鶿等10多種候鳥繁殖生息場所,數(shù)量多達100,000只以上,F(xiàn)已建立鳥島自然保護區(qū),湖中盛產(chǎn)青海湖裸鯉,濱湖草原為良好的天然牧場。
湖內(nèi)島嶼:
海心山
位于青海湖中心略偏南,距鳥島約25公里,島形長,中部寬而兩端窄,長2.3公里,寬0.8公里,面積1.14平方公里,島上最高點海拔3266米,由花崗巖、片麻巖組成,島東緣有一泉眼,可供飲用。南部邊緣巖石裸露形成陡崖,東、西、北為平緩灘地。島上大部分為沙土覆蓋,生長著冰草、芨芨草、鐮形棘豆、嵩草、披針葉黃花、西伯利亞黃精等,植被覆蓋度在50%以上,鳥禽集中在島崖邊及碎石灘地棲息。
海西皮
海西皮,位于布哈河口以北的6公里與鳥島同處在布哈河沖積灘地的頂端,島的東北緣有斷層陡崖緊靠湖邊,陡崖外有一近似圓柱形的巖石屹立于湖中,是鸕鶿的繁殖場所,島上植被覆蓋度在90%以上。
沙島
于湖東北,海晏縣境內(nèi),曾是湖中最大的島嶼,長約13公里,最寬處約2.8公里,面積18平方公里,島上最高點海拔3252米,是湖中砂壟突出水面受風沙堆積形成。1980年沙島東北端與陸地相連而成為半島,并圍成33平方公里沙島湖,表面均由沙礫覆蓋,無植被,是魚鷗棲息繁殖地。
三塊石
又名孤插山,位于湖西南,是由7塊密集在一起的石灰石、礁石組成,高約17米,面積約0.056平方公里,距鳥島、海心山20公里。島上僅在碎石塊間隙生長有牛尾蒿等。植被覆蓋不到5%。
鳥島
又名小西山或蛋島(因鳥蛋遍地故名)。位于布哈河口以北4公里處,島的東頭大,西頭窄長,形似蝌蚪,全長1500米,1978年以后北、西、南三面湖底外露與陸地連在一起。鳥島坡度平緩,地表由沙土、石塊覆蓋,島的西南邊有幾處泉水涌流。主要植物有二裂季陵菜、白藜、冰草、鐮形棘豆、西伯利亞蓼、嵩草、早熟禾等。鳥島是亞洲特有的鳥禽繁殖所,是我國八大鳥類保護區(qū)之首,是青海省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地點。
每年3~4月,從南方遷徙來的雁、鴨、鶴、鷗等候鳥陸續(xù)到青海湖開始營巢;5~6月間鳥蛋遍地,幼鳥成群,熱鬧非凡,聲揚數(shù)里,此時島上有30余種鳥,數(shù)量達16.5萬余只;7~8月間,秋高氣爽,群鳥翱翔藍天,游弋湖面;9月底開始南遷。為保護鳥類供人觀賞,1975年8月建立鳥島自然保護區(qū),1980年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1986年省政府撥款60萬元,興建了暗道、地堡、瞭望臺等設施,供游人觀賞等,南北均有公路到達鳥島。
風光旖旎的青海湖中,有一個國內(nèi)外聞名的鳥島自然保護區(qū),這里棲憩著斑頭雁、棕頭鷗、魚鷗、鸕鶿、燕鷗、黑頸鶴、天鵝、赤麻鴨,以及玉帶金雕等猛禽,戴勝等攀禽和百靈、云雀等各種小鳴禽近二十種。根據(jù)鳥類專家的估計,這里禽鳥的總數(shù)在十萬只以上;而其中的鳥島(小西山)和三叉石(孤插山)又最為著名,因為在這聚集著保護區(qū)鳥類總數(shù)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如果您有幸去實地觀光一下的話,那才叫您大開眼界哩。
青海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2
互助土族故土園景區(qū)位于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zhèn)境內(nèi),距青海省會西寧市31公里,總規(guī)劃面積6.8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游覽區(qū)達3.25平方公里。景區(qū)包括天佑德中國青稞酒之源、彩虹部落土族園、納頓莊園和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小莊土族民俗文化村5個核心景點,分別展現(xiàn)了土族絢麗多彩的民俗文化、源遠流長的青稞酒文化、彌久沉香的酩餾酒文化、古老純真的建筑文化、別具一格的民居文化、古樸神秘的宗教文化,是世界上最全面、最純正、最真實的以“土族文化”為主題,集游覽觀光、休閑度假、民俗體驗、宗教朝覲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景區(qū),成為國內(nèi)外游客集中了解土族民俗文化的首選之地。
20xx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審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20xx年互助土族故土園正式啟動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創(chuàng)建工作,20xx年互助土族故土園順利通過國家旅游局景區(qū)景觀價值評審并被列入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創(chuàng)建名單。
20xx年2月25日,新晉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青海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3
塔爾寺與西藏的甘丹、哲蚌、色拉、扎什倫布寺和甘南的拉卜楞寺并稱為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是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咯巴誕生的地方。由于寺院規(guī)模宏大完整,交通方便,已成為人們游覽參觀藏傳佛教寺院最集中的地方和青海省最主要的旅游勝地。壁畫、堆繡和酥油花為塔爾寺的藝術三絕。塔爾寺是國家4A級旅游景點,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塔爾寺位于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zhèn)南面的蓮花山中,距省會西寧市25公里。它與西藏的甘丹、哲蚌、色拉、扎什倫布寺和甘南的拉卜楞寺并稱為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是格魯派僧人和信教群眾的宗教活動中心之一。
塔爾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降生地。宗喀巴成名后,有許多有關他靈跡的傳說。據(jù)說在他誕生后剪臍帶滴血的地方長出一株白旃檀樹。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宗喀巴母親按兒子來信所示,在信徒們幫助下,以這株旃檀樹和宗喀巴所寄獅子吼佛像為胎藏,砌石建塔,這是塔爾寺最早的建筑。后來,該塔一再改建易名,成為現(xiàn)在大金瓦殿中的大銀塔,是全寺的主供神物,漢語塔爾寺即由此塔得名。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禪師仁欽宗哲堅贊于塔旁建一靜房,聚僧坐禪。20xx年后,再建彌勒佛殿一座,塔爾寺初具規(guī)模,取藏名“袞本賢巴林”,意為“十萬佛身像彌勒洲寺”。
400多年來,塔爾寺逐步發(fā)展成一座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古建筑群,全寺占地600余畝,僧舍房層9300多間,殿堂52座,僧人最多時達3600余人。全寺四山環(huán)繞,殿宇宏偉,佛像莊嚴,梵塔棋布。其中,大金瓦殿和大經(jīng)堂為全寺主體建筑。大金瓦殿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建筑面積456平方米,上下三層,飛檐四出,各抱形勢,歇山式金頂,覆以鎦金銅瓦,墻面用琉璃瓦砌成,圖案精美,殿內(nèi)紀念宗喀巴的大銀塔,譽為“世界一莊嚴”,殿堂正門上方懸有清代乾隆皇帝親題的“梵教法幢”匾額。大經(jīng)堂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年(公元1620xx年),民國元年(公元)遭火焚后重修,總面積為2750平方米,經(jīng)堂內(nèi)長柱18根,短柱90根,皆用特制地毯包裹,地上鋪設地氈坐墊,可供3000僧人集體誦經(jīng),正西方供有無數(shù)佛像、藏文經(jīng)典,設有0、班禪以及寺院法臺座,柱間滿掛各種堆繡的卷軸畫。
此外,尚有彌勒殿、九間殿、三世0靈塔殿、釋迦殿、依怙殿、小金瓦殿、花寺、居巴扎倉、丁科爾扎倉、曼巴扎倉、如來八塔、過門塔、菩提塔、時輪塔、印經(jīng)院、大喇讓以及各-府邸等。除各種造型精美的佛像、法器、卷軸畫,還保存有宋代的哥窯瓷壇、玉雕、明代的龍瓷瓶、清代的龍魚瓶、竹雕壽星、玉雕觀音等珍貴工藝品,藏有歷代統(tǒng)治階級賜贈的各種匾額和漢藏文碑刻。
塔爾寺是藏族文化藝術的寶庫。明萬歷四十年(公元1620xx年),在三、四世0喇嘛的倡導下,塔爾寺首建顯宗學院,建立講經(jīng)開法制度,系統(tǒng)學習因明、般若、中觀、俱舍、戒律等顯宗經(jīng)典。以后又相繼建成密宗、時輪、醫(yī)明學院,形成正規(guī)的學經(jīng)制度,學習生圓次等方面的密宗經(jīng)典和天文、歷算、醫(yī)學等方面的知識。現(xiàn)存有數(shù)以萬計的有關佛學、藏族歷史、文學、語言方面的文獻圖書,是研究藏學的珍貴資料。此外,該寺的酥油花、壁畫(唐卡)、堆繡。被譽為藝術“三絕”,譽滿藏區(qū)。
青海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4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區(qū)南12公里處,是與大同云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國家5A景區(qū)。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后,后來,歷經(jīng)東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xù)大規(guī)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F(xiàn)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萬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這些都體現(xiàn)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余米。據(jù)碑文記載,此窟開鑿于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洞中佛像明顯體現(xiàn)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tài)0、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杰作。據(jù)佛經(jīng)說,盧舍那意即光明普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tài),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tài)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而力士像就更動人了,只見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壯。
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fā)現(xiàn)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只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龍門石窟中另一個著名洞窟是賓陽洞。這個窟前后用了20xx年才完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nèi)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高鼻大眼、體態(tài)端祥,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額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唔?shù)裼酗w天,挺健飄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杰作。洞中原有兩幅大型浮雕《皇帝禮佛圖》、《太后禮佛圖》,畫面上分別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為中心,前簇后擁,組成禮佛行列,構圖精美,雕刻細致,藝術價值很高,是一幅反映當時帝王生活的圖畫?上П幻绹斯唇Y中國奸商盜運到美國,現(xiàn)分別藏于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館和紐約市藝術博物館。而洞口唐宰相書法家褚遂良書碑銘,很值得一覽。
萬佛洞在賓陽洞南邊,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后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著一菩薩或供養(yǎng)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凈瓶舉塵尾,體態(tài)圓潤豐滿,姿勢優(yōu)美,十分傳神。
古陽洞也很出名。這里有豐富造像題記,為人稱道的龍門十二品,大部分集中在這里。清代學者康有為盛贊這里的書法之美為: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越、點畫峻厚、意態(tài)奇逸、精神飛動、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
還有一個藥方洞,刻有140個藥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yī)學的成就。把一些藥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fā)現(xiàn),這是古代醫(yī)學成就傳之后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龍門石窟不僅僅是佛像雕刻技藝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題記也不乏藝術精品。龍門石窟造像題記遍布許許多多的洞窟,約有3600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我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在國內(nèi)外學術界、書法界有很廣泛的影響。龍門二十品,十九品集中于古陽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龍洞崖壁的慈香窟里。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的一個窟,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一年。洞內(nèi)小佛龕琳瑯滿目,雕刻精巧。
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yī)藥、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20xx年11月洛陽龍門石窟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chǎn)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青海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5
天柱山,又名皖山,位于安徽省潛山縣境內(nèi)。因其主峰“一柱擎天”而得名。公元120xx年,漢武帝登禮天柱山“號曰南岳”,589年,隋文帝詔南岳為衡山,故天柱山又稱古南岳。又因春秋時為皖國封地,山名皖山,水為皖水,安徽省簡稱“皖”即源于此,故天柱山為安徽的“源頭山”。 天柱山有雄峰奇石、幽洞秀水,綽約多姿,純樸自然,居“南國第一”。1982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1992年又被批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天柱山有號稱“花崗巖第一秘府”的神秘谷;有天下奇觀石牛古洞、摩巖石刻;有中國第三大高山湖泊--“煉丹湖”以及禪宗第三代祖庭三祖禪寺等景觀。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境內(nèi),因其主峰天柱峰似“擎天一柱”而得名。天柱山是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AAAAA級旅游區(qū)、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zhì)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chǎn)地,是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風景名勝區(qū)”之一。景區(qū)面積102.72 KM2,保護區(qū)面積304 KM2,分大龍窩、佛光寺、龍?zhí)逗、西關寨等八大景區(qū)。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登禮天柱山,賜封“南岳”稱號。隋開皇九年,煬帝擴疆,改稱湖南衡山為南岳,但天柱山仍被尊稱為“古南岳”。歷代帝王或親自禮祭或遣吏致祭南岳天柱山。春秋時為皖國封地,山名皖山,水名皖水,安徽省簡稱“皖”即源于此,因此天柱山又名皖山,是安徽的源頭山。
天柱山是以花崗巖峰叢地貌為主的山岳型景區(qū),既具北山之雄,又具南嶺之秀,奇峰、怪石、密洞、幽瀑星羅密布。天柱山因為擁有目前世界裸露面積最大最深超高壓變質(zhì)帶,日前已順利通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zhì)公園專家實地驗收,有望20xx年內(nèi)榮列世界地質(zhì)公園名錄。天柱峰海拔1489.8米,拔地而起,雄峙江淮。這里有花崗巖第一秘府洞穴――神秘谷,上下迂回,幽深莫測;這里有全國第三大高山人工湖――煉丹湖如一塊碧玉鑲嵌在群峰之中……明代大詩人李庚曾驚呼“天下有奇觀,爭似此山好。”
天柱山不僅自然風光獨特,人文景觀也十分豐富。這里有中華禪宗第三代祖庭三祖禪寺;有天下奇觀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群;有 “華東第一漂”的白馬潭漂流。這里還是“中國第一長詩”《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fā)生地;是三國美女大喬、小喬梳妝的故鄉(xiāng)。這里不但引來了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文人墨客,也走出了“京劇鼻祖”程長庚、“章回小說大家”張恨水,也是雜技皇后夏菊花、黃梅戲新秀韓再芬的故鄉(xiāng)。
天柱山已經(jīng)成為安徽省繼“兩山一湖”之后的第二大旅游經(jīng)濟板塊,與黃山、九華山并稱為安徽“三大名山”, 天柱山旅游接待人數(shù)的節(jié)節(jié)攀升。入境地人數(shù)成倍增長。20xx年天柱山共接待海內(nèi)外游人229萬人次,創(chuàng)旅游總收入近10 億元。
青海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6
虎跳峽,納西語稱“撫魯阿倉過”,撫魯為銀石山,阿倉過為阿倉峽,全稱為銀石阿倉峽。它位于青藏高原、云貴高原的銜接部及滇西北橫斷山和滇東高原區(qū)兩個地貌形態(tài)組合區(qū)域交界地帶。
虎跳峽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峽谷。峽長17公里,谷地海拔1800米,江面落差200多米。有18個險灘,兩岸雪山峭壁筆立于江面之上3000多米。整個阿倉虎跳峽分為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迂回道路25公里。各段江面奇窄,北岸只容一個單行的山道旁,飛瀑直瀉,巨石橫生。
青海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7
縉云山位于重慶市郊,是嘉陵江邊一處避暑游覽勝地。最高峰海拔980米,九峰挺立,拔地而起,山上古木參天,翠竹成林,環(huán)境清幽,景色優(yōu)美,因而有“小峨眉”之稱。
縉云山的主峰叫獅子峰,峰頂狹窄,在一塊比較平坦的巖石上,用鐵欄桿圍起一個覽勝臺。在這里往下看,是懸崖峭壁;往遠處看,是峰巒起伏;山腳下,嘉陵江在緩緩流過?N云山有兩萬多畝森林,生長著1700多種亞熱帶植物,是著名的植物寶庫和森林公園。例如飛蛾樹,為稀罕的樹木之一,它的果實生有兩個羽翼,果體上有金黃色的絨毛,形狀象蝴蝶,十分名貴。山上的竹林亦很茂密,有的竹子粗如碗口,高達幾十米。竹子品種多達十幾種。
縉云山是佛教勝地,原有寺廟10多座,現(xiàn)存縉云寺、溫泉寺?N云寺坐落在“獅子”、“聚云”兩峰之前,背依峻嶺,前臨幽谷,四周古木參天,翠竹成林,是一座雄偉壯觀的深山古寺。游人可以乘汽車沿盤山公路,直達寺前?N云寺始建于南朝宋景平元年(420xx年),歷代修葺擴建;盛極于宋,明末毀于兵火,F(xiàn)存廟宇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
青海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8
香港圓玄學院由該院的董事會主席趙鎮(zhèn)東的叔叔趙聿修等人于1946年創(chuàng)建,位于香港新界荃灣三疊潭。因趙鎮(zhèn)東的父親曾在廣東道教羅浮山入道,所以圓玄學院從道脈上來講與羅浮山有聯(lián)系。該院以道、儒、釋三教合一為特色,院名稱“圓玄學”:“圓”意指佛教,“玄”指道教,“學”指儒學。圓玄學院崇奉儒釋道三教圣神,以“弘揚三教、倡行八德”為宗旨,于1956年注冊成為慈善組織,積極推動社會慈善公益及興學育才事業(yè)。
圓玄學院為靜修之地,經(jīng)幾代主席的領導籌劃,道務不斷發(fā)展,院內(nèi)建設亦日見規(guī)模,明性堂、三教牌坊、知止樂閑亭、報本堂、愛日亭、三教大殿、八德碑、龍華樓、藏經(jīng)閣、元辰殿、雅石館、道德經(jīng)碑一一落成,廟宇殿堂、寶塔經(jīng)壇莊嚴宏偉,亭臺樓閣、圓池花圃清幽古雅,既為善信祭禱祈禳的宗教場所,也是坊眾旅客游覽的勝地。
1957年,趙聿修道長接任董事會主席。趙道長力倡三教同源,認為“道之大源出于天,天理之賦于人心者為同然之善……明心見性之學,以儒釋道三教感人至深”。1967年,三教大殿開建,1971年建成,殿內(nèi)供奉釋迦牟尼、老子道君、孔子先師。三教大殿的落成,標志著圓玄學院進入全新的發(fā)展階段。
圓玄學院主要建筑三教大殿,分上下二層,上層供奉太上道德天尊、大成至圣;先師、釋迦牟尼,下層供奉六十甲子神像。三教大殿前兩側建有鐘;樓、鼓樓,另有關帝殿、呂祖殿及丹房。前有石牌樓,院內(nèi)還有雕塑、池塘、花園,辦有素食館,設有骨灰堂等,是港九最大的道場之一。圓玄學院為董事會制。圓玄學院不僅建筑日趨規(guī)模,并在計劃進一步擴建,還建有圖書館,藏有三教經(jīng)典和有關書籍。1985年12月曾組織召開“道教科儀傳統(tǒng)音樂國際研究會議”。對內(nèi)地辦學和道教宮觀維修極為支持和關心,并在廣州花縣修建了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圓玄福利中心。
圓玄學院內(nèi)明性堂供奉有關圣帝君、呂祖先師、觀音菩薩、濟圣-(濟公),大殿樓下元辰殿供奉斗姥元君及太歲列圣。每逢諸神誕期,例行朝賀,禮神祈福。殿內(nèi)香火鼎盛,善眾參神祝祉,消災延壽,絡繹不絕。院內(nèi)駐有三教經(jīng)生,專責打齋建醮、壇場道務。院內(nèi)還設有靈位及骨灰盦堂。他們每年均舉辦上元燈會、盂蘭法會、下元祈福等法會,禮佛薦祖,消災解厄,禱愿和平。
圓玄學院以“道化教育”為方針,發(fā)揚祖國傳統(tǒng),致力于樹德之業(yè)。自20世紀80年代起,他們先后開辦了3所中學、一所小學、5個幼兒園,為適齡學生及兒童提供完善的教育。并經(jīng)常與國內(nèi)及海外同道學者,舉行道教學術、科儀、音樂研討會,又與四川大學合辦“中國道教科技史”研究項目,并資助出版《儒道釋博士論文叢書》等三教書刊,發(fā)揚國粹。而院內(nèi)的藏經(jīng)閣及雅石館,則搜集歷代古典經(jīng)書、藝術文物,以永留史冊。
青海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9
南寧南湖:在廣西南寧市東南。湖面積1900畝。上世紀50年代初在邕江古河床遺址筑堤蓄水而成。湖邊修有涼亭、長廊。湖畔有竹林、果園、花圃,景色優(yōu)美怡人。
廣西南寧市南湖公園,位于南寧市東南部,1972年正式辟為公園,總面積為191.92公頃,其中陸地面積為
90.12公頃,水域面積為101.8公頃,是一座水體景觀與亞熱帶園林風光相結合,便于開展水上游樂活動的綜合性公園。公園內(nèi)設有李明瑞韋拔群百色起義陳列館、盆景園、蘭花圃、花圃、兒童樂園、水上游樂城等游樂設施。南湖周圍建設有南湖廣場、名樹博覽園等景點,是廣大游客游覽觀光、休閑娛樂的好地方,也是重大節(jié)日舉行游園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景區(qū)概況 南湖公園位于南寧市東南部,是一座以觀賞園林植物為主的具有廣西民族特色和亞熱帶風光特色的綜合性公園。公園位于南寧市瑯(lǎng)東開發(fā)區(qū),東至茅橋防洪大堤、瑯東村和瑯西村,南連濱湖路、雙擁路,西接桃源路,北鄰廣西藝術學院、-村和小麻村,總面積為191.92公頃,其中陸地面積為90.12公頃,水域面積為101.8公頃。公園的前身為南湖苗圃和南湖魚場,20世紀60年代中期合并為南湖風景區(qū),1973年7月定名為南湖公園。20xx年10月1日免費開放,每年接待游客量在500萬人次以上。
游玩南湖,一是在湖中泛舟,或在湖岸垂釣;一是觀賞富于亞熱帶特色的花卉草木。沿湖綠化區(qū),有棕櫚、蒲葵、假檳榔等熱帶樹木;道路兩旁,種有蝴蝶果、白千層、銀樺等風景樹,百花園培植有金花茶等上百種名貴花卉,還有佛肚竹、南洋衫、中國臺灣相思等名貴竹木。
南湖公園地理位置優(yōu)越,地城廣闊,主要開展游覽娛樂服務、園林花卉生產(chǎn)和水產(chǎn)養(yǎng)殖等項目。公園內(nèi)設有李明瑞韋拔群百色起義陳列館、檳園、盆景園、蘭花圃、兒童樂園等園中園及游樂設施,南湖周圍建設有南湖廣場、名樹博覽園等景點。園內(nèi)湖光水色,碧波蕩漾,泛舟湖面漂玉帶;陸地花木交融,四季飄香,綠草如茵,是廣大游客游覽觀光、休閑娛樂的好地方,也是重大節(jié)日舉行游園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重要景點南湖
南湖是南寧市城區(qū)內(nèi)最大的內(nèi)湖。古時,它是茅橋江(邕溪水)舊河道,每 南湖
逢邕江水漲,洪水倒灌進來,使城南受淹。唐景云年間(720xx年~720xx年)邕州司馬呂仁征集民工,在此興建分流蓄洪工程,聚水成湖,以減輕洪水災害。湖水淺干之處,又成了農(nóng)田。新中國成立后,幾經(jīng)疏浚,并沿湖植樹種花,逐漸建設成為風景區(qū)。
南湖水體為東西走向,分為上湖、中湖、下湖三個區(qū)域,總體呈帶狀水系特征,總體地域跨度較大,南湖駁岸線全長約7975米,其中北岸岸線長3560米,東岸長330米,南岸長3685米,西岸長400米,F(xiàn)建有跨湖長堤和七孔拱橋,以及長達8.17公里的環(huán)湖游道,還有寬約三四十米的環(huán)湖綠化帶。人們既可以漫步觀光,也可以乘舟游湖。
南湖公園由于水面寬闊,樹木翠茂,位置靠近城市中心,游人比較集中,節(jié)日里的許多文藝活動常在這里舉行。
李明瑞韋拔群百色起義陳列館
1984年11月建成。陳列館建筑仿照烈士當年活動地區(qū)東蘭一帶的壯族民居風格構成,樸實大方,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莫文驊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老紅軍多次到該館視察工作并題詞。陳列館展廳內(nèi)陳列了李明瑞、韋拔群烈土以及百色起義、龍州起義、紅七軍、紅八軍的文物52件、圖 學生正在參觀百色起義陣列館
片140多幅、史料42篇(冊)等資料,生動形象地記載了紅七軍、紅八軍總指揮李明瑞,壯族人民的優(yōu)秀兒子、卓越的農(nóng)-動領導人韋拔群兩位革命先烈的革命歷程和光輝業(yè)績,同時也向人們展示了到1931年間,由-、張云逸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領導的百色起義、龍州起義以及紅七軍、紅八軍、左右江革0據(jù)地的建立和斗爭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青海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10
石林位于云南省會昆明東南郊80余公里處,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地地上眾多的山川名勝景區(qū)中,云南石林以其雄、奇、險、幽的地貌風光獨樹一幟。在世界溶巖地貌風光中。中國云南石林又以其面積廣,巖柱高,小尺度造型見長,一定范圍內(nèi)景點集中而獨占鰲頭。
面對氣勢磅礴、逶迤連綿的石海,人們會情不自禁地問,這些鬼斧神工的石林是從哪里來的啊!對此,古今中外許多人都走進石林大揭秘的行弄,試圖作出完美的回答?茖W家說:兩三億年前這里是一片0大海,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zhì)運動和物質(zhì)進化,才使昔日的茫茫滄海變成了今日的莽莽石林。當?shù)氐睦习傩照f:石林是一位大力神用神鞭像趕著羊群一樣從遙遠的地方趕來的,本來要趕它們?nèi)プ钃跛僚暗暮樗,不知是神鞭失靈,或還是這群有靈性的石頭戀上了這方水土、這方人?行色匆匆的石群,戛然止步,無悔無怨地在這里安了“家”。
石林是大自然恩賜于人類的超然藝術杰作。在350平方公里的石林自然風景區(qū)內(nèi),天公又把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奇風洞、長湖、月湖、飛龍瀑等景點巧妙地分布在東西南北中。這些說不盡、道不完的景點,分作山光和水色兩類來分別敘述可能會道得更明白一些。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奇風洞等景點為山光景色,這類景色以天下第一奇觀——石林為代表。石林,包括大小石林,占地40公頃。一座座石頭拔地而起,一派波浪翻滾的景象。仿佛神宮般的石林,峰回路轉。昂首望空,時而疏朗,時而壓抑,一座座石峰像一根根石柱似的在爭奇,又像比美。有的石峰巍然高聳,刺破青天;有的嵯峨嶙峋;有的搖搖欲墜,令人目蕩神搖。拔地擎天的石柱下,碧水繞著一座座奇石丁冬作響,滋潤著一片綠色、一片鮮花。在迷宮般的石林中,舉目四顧,移步換景,“阿詩瑪”呼之欲出;“母子偕游”栩栩如生;“鳳凰梳翅”惟妙惟肖。。。。千姿百態(tài)亦幻亦真的景象令人目不暇接。
長湖、月湖和飛龍瀑為石林風景名勝區(qū)中的水色風光。長湖靜靜地躺在青山懷抱之中,湖水潔凈透明,漣漪粼粼,湖面小島郁郁蔥蔥,湖畔鳥語花香,讓人流連忘返。飛龍瀑又是另一番景象,滔滔的江水以傾云翻雨之勢,雷霆萬鈞之力,從88米高的懸崖峭壁傾瀉而下,其勢如九天銀河跌落,轟鳴的聲音氣壯山河,蔚為壯觀。
地靈人杰,世界著名的敘事長詩《阿詩瑪》就出自石林彝區(qū),所以這里又被譽為“阿詩瑪故鄉(xiāng)”。居住在這里的彝族撒尼人以勤勞堅強、熱情好客、能歌善舞著稱于世。至今仍然保持著別致的民族服飾、獨特的語言文字、原始的宗教信仰、古樸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純樸的民風民俗,古老的文化在這進而積淀得特別深厚。“火把節(jié)”是彝族人民的盛大節(jié)日,每年的農(nóng)歷六月廿四,穿著節(jié)日盛裝的各族人民從四面八方擁向石林,歡度自己的節(jié)日。白天,石林也穿上了節(jié)日的盛裝,群山在這里起舞,澗水在這進而歌唱,男女老少沉浸在節(jié)日的熱烈氣氛中,整個石林人山人海一片歡騰。夜晚,人們舉著熊熊的火把,通宵達旦,載歌載舞;鸬墓饷、火的熱情燒紅了天空,映紅了石林。
石林的氣候也像石林風光一樣奇妙。盛夏,當我國長江沿岸的人們在滾滾熱浪中尋覓一絲涼意的時候,石林的老人們還穿著一層薄薄的外衣在歌唱著廚古老的歌謠。嚴冬,當我國松花江岸的人們在冰天雪地中期待一縷陽光的時候,石林的姑娘們還穿著亮麗的裙子在鮮花叢中翩翩起舞。有人曾把石林四季的氣候簡單地概括成“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干濕分明、四季如春”。
青海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11
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國家旅游勝地四十佳。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美譽。沖決巴山群峰,接納瀟湘云水,浩蕩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而三鎮(zhèn)互峙的偉姿。這里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余脈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間,龜蛇兩山相夾,江上舟輯如織黃鶴樓天造地設于斯。
黃鶴樓位于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磯頭,面對鸚鵡洲,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山東蓬萊閣合稱中國四大名樓。號稱“天下江山第一樓”。相傳始建于三國時期,歷代屢毀屢建,F(xiàn)樓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址仍在蛇山頭。主樓高49米,共五層,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底層外檐柱對徑為30米,中部大廳正面墻上設大片浮雕,表現(xiàn)出了歷代有關黃鶴樓的神話傳說;三層設夾層回廊,陳列有關詩詞書畫;二、三、四層外有四面回廊,可供游人遠眺;五層為瞭望廳,可在此觀賞大江景色;附屬建筑有仙棗亭、石照亭、黃鶴歸來小景等.。黃鶴樓是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跡,它雄踞長江之濱,蛇山之首,背倚萬戶林立的武昌城,面臨洶涌浩蕩的揚子江,相對古雅清俊晴川閣,剛好位于長江和京廣線的交叉處,即東西水路與南北陸路的交匯點上。登上黃鶴樓武漢三鎮(zhèn)的旖旎風光歷歷在目,遼闊神州的錦繡山河也遙遙在望。由于這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傳至今的詩詞、文賦、楹聯(lián)、匾額、摩巖石刻和民間故事,使黃鶴樓成為山川與人文景觀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樓,素來享有“天下絕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
黃鶴樓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得蛇山頂,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筑面積3219平方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wěn)健;60個翹角凌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樓的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黃鶴樓色彩絢麗,雄奇多姿。
黃鶴樓得名,有“因山”、“因仙”兩說。唐《元和郡縣圖志》稱,“吳黃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而唐《圖經(jīng)》則有“昔費祎登仙嘗駕黃鶴返憩于此”因以名樓典故。與此相類似的還流傳著仙人子安乘鶴、呂洞賓“跨鶴登仙”等故事。昔之論者曾為二說聚訟不決。余以為,就得名時序言之,實證性的“因山”名樓說似在前頭,三國東吳于黃鵠磯初建戍樓之際,“鵠”、“鶴”音轉,成“黃鶴樓”之名;而“因仙”說大約興起于道教仙話盛行的南朝時期,至唐代則因文人題詠而播揚廣遠。“因山”說為黃鶴樓得名奠定了地理學基石,“因仙”說卻令賞樓者插上縱橫八極的想象翅膀,滿足了人們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兩說各具功能,以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后也必將彼此映照,共存于永遠。
黃鶴樓歷來是“臨高臺而極目”的絕佳去處,所謂“登臨送遠,游必于是,宴必于是”,這種地望特色,吸引古今騷人墨客來此,對景興懷,或體味清風明月,嘆江山永在,人生易老之慨;或遙領園野壯闊,抒請纓報國、澄清天下之志,因之佳篇迭出。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歷代詠樓詩詞千余首,楹聯(lián)近千副,文賦過百篇,匾額無算,而尤享盛譽者,莫過被推為“唐人七律第一的崔顥《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已成詠樓絕唱。崔詩與王勃的《滕王閣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并稱名樓題詠三杰作。吟蹤遍天下的李白,也留下歌詠黃鶴樓的不朽詩篇,“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極盡此樓飄逸神態(tài),也令武漢三鎮(zhèn)從此獲得“江城”雅號。詩以樓名世,樓以詩行遠,勝景與美文相依互存,彼此激發(fā),并輝千秋。誠如清人楹聯(lián)所云:崔唱李酬,雙絕二詩傳世上;云空鶴去,一樓千載峙江邊。這里所謂“一樓千載峙江邊”,若指人們心中的黃鶴樓倚江永存,則十分恰當;若就物化建筑而論,實情卻“謂是今樓異昔樓,一樓毀絕一樓修”。自吳黃武二年(公元220xx年)黃鵠磯頭筑軍事了望臺以降,千余年間,黃鶴樓多數(shù)時段作為登臨游憩、宴客送遠的勝地,其樓木制,故屢造屢毀,最后一座木結構古樓于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被焚,直至一個世紀后的1985年,方重建形制空前宏麗的新樓,此為今人交相贊嘆的“黃鶴百年歸”。
青海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12
嘉峪關位于甘肅省嘉峪市,是萬里長城最西邊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關城附近已建成一座中等工業(yè)城市,城區(qū)街道敞整潔,城區(qū)西北是著名的嘉峪關長城,西南是終年積雪的祁連山,城外四周則是廣漠無邊的戈壁灘。嘉峪關風光壯美,從嘉峪關到酒泉,中間只有20多公里。
嘉峪關長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南為祁連山,雪峰綿亙千里;北為龍首山、馬鬃山,與祁連山對峙,雄居河西。
嘉峪關的神氣之處就在于一個“關”字。整個關城分為外城、甕城和內(nèi)稱三層,結構巧妙,可以說固若金湯了。
關城外面還在繼續(xù)建造新的長城,這些人造景觀多了,讓后人也無從分辨誰真誰假,不知道是福是禍。而一旁的長城博物館值得一看,里面很多文物和介紹令人耳目一新。
嘉峪關城保留得非常完好,關城建筑非常雄渾。
嘉峪關市區(qū)有兩條較繁華的美食街,一條是振興市場,一條是鏡鐵市場,各色面食居多。
嘉峪關旅游資源以嘉峪關關城、魏晉壁畫墓、萬里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長城博物館、黑山巖畫等最為著名。嘉峪關位于古絲綢之路的中段,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起點。她南依祁連山,北望馬鬃山,長城連接兩山,使嘉峪關雄居東西咽喉要道,成為天下雄關。嘉峪關周圍古跡眾多,名勝林立,敦煌莫高窟、嘉峪關城樓、懸壁長城、七一冰川、魏晉墓等馳名中外,加之當?shù)氐囊构獗、大板瓜子、駝絨等土特工藝產(chǎn)品,使嘉峪關又成為重要的旅游勝地。
青海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13
開陽南江大峽谷,距貴陽市六十余公里,以氣勢宏大的喀斯特峽谷風光和類型多樣、姿態(tài)萬千的瀑布群落為特色,是美學價值和科學價值都很高的風景區(qū)。
峽谷全長四十多公里,最深處達三百九十八米,經(jīng)科學考察結果顯示:南江峽谷地層古老,河谷深切,為典型的低中山峽谷地貌景觀,十分壯麗優(yōu)美。峽谷內(nèi)有自然景觀八十余處,各種姿態(tài)瀑布四十多條,最高落差達二百五十余米。
景區(qū)現(xiàn)已開發(fā)十八點四公里,旅游者可順江在碧玉般的江水中進行驚險刺激的漂流,也可漫步于峭壁棧道,還可穿越典型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峭壁上有藏酋猴、獼猴,河中鴛鴦、野鴨暢游,魚兒成群可見,江上魚鷹白鷺小鳥飛翔,野趣盎然。
南江大峽谷已具備了建立生態(tài)旅游示范區(qū)豐富的自然資源,每晚的民族歌舞讓你流連忘返,天然泉水游泳池、惟妙惟肖的釋伽牟尼佛彌勒佛以及忽隱忽現(xiàn)眾多佛像構成的萬佛山,戶外燒烤,跨江溜索更讓您心曠神怡,開心盡興.
南江大峽谷,典型的喀斯特原始森林不僅造就了石上森林、樹抱石等景觀,也使景區(qū)落目皆綠、空氣清新,兩岸瀑布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為大峽谷錦上添花。陡峭的大峽谷更讓南江陡添一份豪氣。峽谷深處的千米棧道可謂全國之最,人行其中可謂觀潤眼景,飲山泉水、吸清新氣、沐森林浴、登健身山、聽蟲鳥鳴,心曠神怡,疑是仙人。難怪著名的地理環(huán)保專家香港大學吳祖南教授游后稱之為“貴州的香格里拉”。
青海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14
九寨溝在四川省南坪縣城西45千米處,與甘肅省相接,因有九座藏族村居于其中而得名。九寨溝呈人字形,主溝叫樹正溝,呈南北延伸,南高北低,向北開口,其上有兩條支溝,東名則查哇溝,西名日則溝。溝谷總長約50千米。其自然風景點都集中在溝兩側。
九寨溝以原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一塵不染的清新空氣和雪山、森林、湖泊組合成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風光,顯現(xiàn)“自然的美,美的自然”,被譽為“童話世界”、“人間仙境”。九寨溝的高峰、彩林、翠海、疊瀑和藏族風情被稱為“五絕”。 溝內(nèi)串珠式的分布著108個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海子,雖深過數(shù)十米,但可直視海底。因水中植物種類和湖底沉積物不同,水色各異,漣漪多彩,晨曦或夕陽下,海中之倒影,更加明凈真切,步移景異,妙趣無限。
九寨溝既是自然保護區(qū),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又是世界人類自然遺產(chǎn)。這里保存著具有原始風貌的自然景色,有著自己的特殊景觀。
九寨溝景區(qū)面積62平方公里,現(xiàn)游覽區(qū)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三溝一百一十八海為代表,包括五灘十二瀑,十流數(shù)十泉等水景為主景,與九寨十二峰聯(lián)合組成高山河谷自然景觀。九寨溝景觀分布在成Y型的樹正、日則、則查洼3條主溝內(nèi),總長50余公里。主要有樹正景區(qū),長75公里,有盆景灘、樹正群海、樹正瀑布、雙龍海、火花海、臥龍海等景點組成;日則溝景區(qū),有諾日朗、珍珠灘、高瀑布三大瀑布,有鏡海、熊貓海、芳草海、天鵝海、劍巖、原始森林、懸泉、五花海等景點;則查洼溝景區(qū),有長75公里的長海和五彩池等景點;扎如景區(qū),有魔鬼巖、扎如寺等景點。
青海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15
光巖位于湛江市西南20公里,湖光鎮(zhèn)北西4公里,歸湛江霞山區(qū)管轄。湖光巖國家地質(zhì)公園包括湖光巖及其北東面的交椅嶺,東 面的湛江江海洋學校,南面到湛江糖廠,西邊以山狗吼至拱橋村為界,北面到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面積約22平方公里。地質(zhì)公園以火山口及湖周圍的環(huán)形火山丘地質(zhì)遺跡為主。
火山口湖近似園形,東西方向最長1.9公里,南北方向最寬1.4公里,面積約2.30平方公里,分東西兩湖,東湖小,西湖大,湖水水面標高23米,湖底標高1.0米,湖水最大深度22米(1997年3月測)湖水溫度從上到下逐漸降低,由27℃到17℃,湖水水質(zhì)較好,清澈透明。環(huán)形火山丘呈封閉式圍繞火山口湖,海撥高度在40米到90米之間,主要由火山碎屑巖構成,環(huán)形火山丘在臨湖一側常形成懸崖陡壁,外側則為平緩的山坡。
距今15萬年前湖光巖火山爆發(fā)后,火山口洼地積水成湖。噴發(fā)堆積物保存十分完整,噴發(fā)物的各種流動構造非常明顯,成巖后受斷裂構造破壞,隨處可見,為研究火山成巖作用,新構造運動提供了充分的依據(jù)。湖光巖是目前國內(nèi)發(fā)現(xiàn)的較為典型的“瑪爾湖”,世界上較為罕見,湖光巖瑪爾湖湖底沉積物厚50米,它真實的記錄了地球近代10多萬年以來古氣候、古環(huán)境的變化情況,是我國研究瑪爾式火山噴發(fā)和瑪爾湖形成機理極好的場所。
青海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16
首陽山位于渭源縣東南34公里的蓮峰鄉(xiāng)享堂溝,海拔在2186-2509米之間,因其列群山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
首陽山因商未周初孤竹國(今河北廬龍縣)君之二子伯夷、叔齊相讓嗣君,相偕至周,后聞武王伐紂,叩馬諫陰。因武王不聽,遂憤而不食周粟,西行至首陽山,采薇而食,后餓死于首陽山而成為隴右名山。秦漢在此建縣時就名首陽縣了。
渭源首陽山最早見于莊子所言伯夷、叔齊西至岐陽,見周武王伐殷曰:吾聞古之士,遭治世還避其任,遇亂世不為茍存,今天下暗,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若遜之,以潔吾行二子北至于首陽之山,遂饑餓而死。又東漢-學家曹大家(即班昭)注《幽通賦》說:夷齊餓于首陽山在隴西首陽。
渭源在秦末漢初建縣,就名首陽縣,歸隴西郡管轄,縣以山得名。直到西魏文帝大統(tǒng)十七年(公元551)始改名渭源縣。據(jù)此看來,渭源首陽山得名最早,歷史悠久,為夷齊隱居采蕨直至餓死的最確首陽山。
首陽山西北側有石門,因兩座石崖東西對峙,間開一線,形似石門而得名。石門夜月為當?shù)匾痪。兩崖之間有一水庫,容量500多萬立方米,是一處理想的水上樂園。水庫后面為長十五里的天井峽谷,這里座座陡峭的山崖相對挺立,四山合圍,藍天變成一條細線,人如處井底,其地勢恰似一大鋸解開的板縫,故此當?shù)厮追Q解板溝。天井峽山奇水美,恰似仙境,有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型27處景點。沿十五里天井畫廊,到處充滿著奇、險、壯、絕、清、秀、幽、靜、古、野之情趣。如從縣城向南行直抵天井峽,約有20多公里路程。
青海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17
柳侯公園位于柳江北岸中心廣場東側,始建于,面積約20公頃,是柳州人民為紀念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于而在原來柳侯祠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現(xiàn)已發(fā)展成為占地15.5公頃的綜合性文化公園。
公園中有近7公頃的人工湖,碧水曲橋,相映成趣,湖邊林木蔥蘢,涼亭假山,景色怡人。公園南部為文化古跡區(qū):唐宋的陳跡、明清的石刻,歷代修葺的建筑和參天的古木融為一體;中部有兒童游藝場、人工湖、動物園等,兒童游藝場等,是全市最大的兒童樂園;北部是花卉盆景區(qū),位于該區(qū)北端的“山水來歸”盆景園,為人工制作,極具嶺南園林特色。
漫步柳侯公園中猶如身處鬧市中的一塊綠洲,是人們公休假日和茶余飯后散步游玩的好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