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shù)谝还糯逯旒矣鴮?dǎo)游詞
$$孔林導(dǎo)游詞 ·山東曲阜導(dǎo)游詞 ·青島導(dǎo)游詞 ·山東泰山導(dǎo)游詞 光緒庚寅歲(1890),十四世朱逢寅被皇帝欽命為“明經(jīng)進士”,癸已歲(1893),十六世朱鳳皋考中五品舉人,遂于祠門立旗桿座,這是為官之標志。 朱氏家祠共分為里外兩院,外院是空地一方,祭祖前在此正衣冠,方可入內(nèi),外院照壁(東墻)南北各有一面方碑,乃二次復(fù)修之志,南面石碑志系民國年間章丘著名文人,律師朱秉憲撰文,照壁中央鑲嵌一大圓形“進寶吉祥圖”,此圖案系用青磚雕成的九個方孔銅錢,組成一個圓形圖案,四面八方各成直線,喻示后人,生財要堂堂正正,不走歪門斜道,方能“八方進寶”,面對“文運圖騰”,“五元相生”和“八方進寶”吉祥圖,靜定深思,回味無窮。 里外兩院之間,設(shè)有二道屏門,一進屏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三次修復(fù)朱氏家祠的照壁碑文,自二次修復(fù)之后,又歷時六十余年,因歷史交故,祠門將傾,斷墻殘瓦,朱氏后人,面對旅游開發(fā)區(qū),不忍先祖?zhèn)I(yè)毀于一旦,便城鄉(xiāng)同步發(fā)動募捐,于2001年夏,全面修復(fù),再現(xiàn)原貌之壯觀,里院有建筑古樸而壯觀的祠堂,前廈四柱等距相擎,四柱上部各鑲嵌木雕龍首,面南而視,屋脊中央,寶鼎端立,屋脊東西兩首,二龍相視,正面東西兩條屋哨上,分別勻稱布有九位鳥,獸,仙人,(和平鴿,天馬,麒麟,雄獅等),共守家祠,以示吉祥。祠堂系細鑿大青方石,青磚,木椽,小瓦,翹檐,出廈之結(jié)構(gòu),祖?zhèn)鳎苑箩窂R而建,堂前院中原有名木四株,現(xiàn)只存高大百年檜柏一棵,依然生機勃勃。 舊時,每年正月初一早晨,朱氏后人聚祠堂內(nèi)祭祖,“入室思靜,肅然致哀,”非敢謂光前裕后,實不忘根本追遠,以激勵后人,不斷進取,再創(chuàng)輝煌。 十二,朱氏北樓:建于嘉慶初年,至今兩百年以上,除木檐腐朽外,整座樓房依然十分堅固,其樓青石根基,紋理顯露,一看便給人歷史的滄桑感,樓房原主人,乃二百年前的朱訪,因牧羊發(fā)家,建樓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而賣樓則是朱家最痛苦的歷史。 北樓西院是清代的一處私塾。 十三、關(guān)帝廟:建于明代,修復(fù)于清嘉慶戊辰歲(1808),廟雖小,而建筑獨特,三面盡用大青石扣砌而成,楣石橫貫,精雕雙龍戲珠,左右石柱,細雕飛龍攀援。關(guān)帝即關(guān)公,文武兼?zhèn),忠義之士,歷代為世人所敬仰。 十四、明進士朱逢寅的故居:宅門院,主屋院,私塾院,和藏書樓于一體,該院建筑時間略晚于北樓。 光緒庚寅歲(1890),朱逢寅被皇帝欽命“明經(jīng)進士”。相繼山東布政司贈鎦金大匾。懸掛宅門正上方,以示光宗耀祖,感昭后人,朱逢寅光緒年間的著名私塾,他的得意門生當屬翰林編修主持劉元亮(章丘舊城西南溫家莊人氏),和奉天總兵劉仲度(今官莊鄉(xiāng)劉家趙莊人),兩名學(xué)生一文一武,名震天下。 十五、曲徑通幽:從曲徑之怪石走至關(guān)帝廟處,便可發(fā)現(xiàn)四條主脈道(東崖首,下崖溝,西崖首,西北角,)呈扇狀通全村,在這四條主脈道之間,又有許多彎曲小徑,連通四條主脈道,可謂縱橫交錯,路路相通,正如游客所說,進入古村,簡直就像進入一座迷宮。 十六、海州長山:當?shù)厝朔Q“百日紅”,又名臭梧桐,每年花期長達百日以上,開花之后,由白變黃,由黃變紅,鮮艷奪目,只須供人賞目,不可隨意動手,一旦解及葉片,它即刻釋放一種異味,猶如君子荷花,只可遠觀賞心悅目,不可近而褒玩焉,引花是全國稀有品種,也是一種中藥材,理應(yīng)保護它。 十七、冤案驚天:考朱家峪“土地廟”山墻石刻記之,“清嘉慶十六年正月,井水封冰,冷至極點,”其中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冤案故事”,曾在這里發(fā)生。 十八、古老石墻:古村民宅全是青石筑墻,不用灰泥,插縫壘墻,歷經(jīng)數(shù)百年,依然十分堅固,但愿世上工匠能從這里體悟建筑的真諦。 十九、朱家峪女子學(xué)校(遺址):民國二十一年(1932),本村教育先師朱逢紱,字麟書(系明經(jīng)進士朱逢寅的長孫),思想進步,倡導(dǎo)新教育,積極操辦大力支持開明人士朱連進等人,創(chuàng)辦女子學(xué)校,設(shè)一個班,三十余名學(xué)生,孫吉祥(女)為先生。 開學(xué)典禮時特邀著名文人朱秉憲題辭: 提倡女子教育 推動社會進化 利用課余時間,師生走門串戶,開展查放足活動,耐心勸說那些已經(jīng)纏足,和正待纏足的少女,解纏放足,這一活動深得民心,這是從肉體上解放婦女的一個重大舉措。 古老的朱家峪,在章丘首先提倡女子教育,在全省也實屬罕見,難能可貴,反想極大。 二十、觀音屋與土地廟:位于女子學(xué)校東上院,北屋這觀音屋,西屋為土地廟,建于清康熙48年(1709),廟東山外橋下,有石刻記之,領(lǐng)袖張和。 土地廟,即漿水廟,人死之后,男女孝子輪番為送漿水,以示不當餓鬼。 廟南墻外,原設(shè)有十余級臺階,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農(nóng)業(yè)合作化運動中,臺階被拆除,沿南墻蓋了一排南屋,成了辦公室。現(xiàn)在為閑房,觀音屋和土地廟香火未斷。 二十一、康熙立交橋:共分東西兩座,相距約十米,東橋建于康熙九年(1670),西橋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距今三百余年,上下行人,通車十分方便,橋身全用青石壘成,雖不用灰泥,歷經(jīng)風(fēng)雨滄桑,依然堅固原樣,被專家譽為“現(xiàn)代歷交橋的雛形! 二十二,影視基地:2001年深冬,中央電視臺11頻道,在朱家峪拍攝了《紅嫂》,李維村故居就是紅嫂住家,電視劇《水滸》的一部分,和電視劇《章丘鐵匠》也是在本村拍攝。 二十三、西安國大代表,馮玉祥部副官,本村私塾李精一故居。 二十四、全國勞模李家治故居。 二十五、壇橋七折(該村八景之一):建橋時間無從記載,壇井口小內(nèi)闊,狀若壇,故名壇井,井水系文峰山下潛流涌出,甘甜適口,從未干涸,在壇井北東南面,建有七座小橋,縱橫交錯,曲折相連,一番別致,壇井與七橋相依為伴,昔日,綠柳下,古橋邊,洗衣村姑,四時不斷。 壇橋七折,來源于民間傳說,名曰七位懶漢入洞房,其梗概是:古時候,該村有七位不同姓氏的大懶漢,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他們借夏日納涼之際,竟然荒誕不經(jīng)的向嫦娥求婚,一連乞求七七四十九個晚上,最后一晚嫦娥書詩應(yīng)允,變成七位仙女,于樓臺上含笑迎接。七位懶漢分別步入七個繡房,香氣撲鼻,沁人心肺,剛剛躺于雅床,便昏睡去,一覺醒來,七位懶漢赤裸裸的分別躺在七塊大平面青石上。衣服沒有了,低頭坐著,雙手捂著下身,欲站不能,欲走不是,丟死人了。 二十六、觀音像:2002年后新建,大乘菩薩之一,農(nóng)歷二十九日為圣誕日,佛經(jīng)云:此菩薩廣渡眾生,示現(xiàn)種種形象,名為普門示現(xiàn),《法華經(jīng),普門品》,說有三十三身,《楞華經(jīng)》說有三十二應(yīng)(即為化身),一般塑像和圖像多作女像。 總之,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為世人祭拜。 二十七、越龍門,登奎文門:有志學(xué)子拾級而上,步步攀登,不畏勞其筋骨,奮勇直上,直達文峰。 二十八、魁星樓: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仍是朱霞所設(shè)計,文昌閣竣工后,繼修魁星樓,不料,朱霞因故回歸,后有本村趙振常慨然領(lǐng)修魁星樓,此廟不大,系青石筑墻,小瓦屋面,幾經(jīng)修復(fù),原廟尚存。 魁星,系北斗星,是文神,主宰讀書人文章之興衰,亦有文星點狀元之說,舊時極為讀書人所崇祀。 文峰山西側(cè),正是三山南北并列的筆架山,乃魁星放筆之具,文峰山東側(cè),有一水洼處,名曰魁星硯池,都是天然生成,協(xié)調(diào)絕妙,2002年夏秋,在原魁星樓南側(cè),官莊鄉(xiāng)政府投資新建魁星樓,一層魁星,二至三層系福祿壽安四神。 文峰獨秀乃該村八景之一,文峰山拔地而起,外形獨特,形如金字塔,郁郁蔥蔥,常綠不減,每逢盛夏連雨之日,山下泉涌,人稱風(fēng)水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