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描寫趵突泉景色的作文(精選20篇)
關(guān)于描寫趵突泉景色的作文 篇1
趵突泉大家都很熟悉吧,今天我和爸、媽來到了濟南,專程看趵突泉。
一進趵突泉的大門,我就感覺到了濃濃的文化氣息。趵突泉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名流人士在此作詩留詞,其中有曾鞏的《齊洲二堂記》、趙孟頻的《趵突泉》、劉鶚的《老殘游記》等等。我最喜歡的是《詠趵突泉》,“趵突泉騰空今重顯,銀輪噴雪浪波翻。煙霧飛飄大明湖,濤鳴聲震千佛山。碧波漣漪映日月,觀瀾亭上盡觀瀾。四海游客翹首贊,無愧天下第一泉!边@首詩里把趵突泉描寫的十分壯觀。這時我也沿著小徑來到泉邊,只見三口泉水象炸開了鍋拼命向上涌,一下高出水平面十幾厘米,更壯觀的是三眼泉凹凸不平,猶如起伏的山巒。我在一處淺水的地方,用雙手輕輕捧起泉水,細細品嘗這水的味道,甘甜清涼,為炎熱的夏天帶來絲絲的涼意,讓整個人都精神氣爽。古代曾傳說喝了泉水,可以長生不老,刀槍不入呢,據(jù)說乾隆皇帝喝了以后,高興地把趵突泉譽為“天下第一泉”。在不遠處有一個小亭,一些民間的藝人在那里表演、雜耍。有一位老爺爺深深的吸引我,他盡用我們常見的鋸和弓子拉出一首首動聽的樂曲。我要把這美麗的景色留住,趕緊那出相機拍下這“天下第一泉”。
啊,趵突泉太美了!美的叫我不忍離去。聽了我的介紹,你也喜歡它了吧,那就趕緊去吧。
關(guān)于描寫趵突泉景色的作文 篇2
濟南是泉世界,被稱為大名鼎鼎的--泉城!在七十二泉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被稱為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了!你只要一進大門,就可以感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到處都能聽到清泉涌流的清脆聲音,到處都能看到垂柳蕩岸、青松挺拔、翠竹婀娜的美麗顏色。非常悠然自在,看起來非常舒服!
春天,垂柳姑娘把頭發(fā)浸到趵突泉里,洗著它那柔軟長發(fā)。小魚都游到柳樹姑娘的發(fā)下紛紛議論:“柳樹姐姐可真美,有一首詩叫“詠柳”“是不是在贊美他的呢!”有些游客們拍下照片了當(dāng)作美好的回憶。
趵突泉的春天雖然非常美麗,但是我還是更喜歡趵突泉的冬天!
冬天的時候泉里升上來一層薄薄的霧像一層白紗圍繞在泉面上,周圍的閣樓,假山,長欄若隱若現(xiàn)像仙境一樣,十五的時候在花燈的照耀下趵突泉更美了。
我不但喜歡趵突泉的冬天,我還喜歡趵突泉的小泉和魚兒們呢,趵突泉池中小泉很多,水泡像珍珠一樣,一簇簇、一串串,飄飄悠悠。水中的水藻慢慢地浮動。五顏六色的魚兒穿梭在泉水中,有金色的、有黑色的、有白色的、還有身上布滿斑點的……它們各個身體豐滿、雙鰭像輕紗一樣,和尾巴同時一搖一擺的,美麗極了。
我愛趵突泉!
關(guān)于描寫趵突泉景色的作文 篇3
金色的陽光普照著大地,藍天上幾朵白云在慢慢地浮動著。我興致勃勃地和媽媽來到了趵突泉公園。
一進大門,我忽然感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到處都能聽到清泉涌流的清脆聲音,到處都能看到垂柳蕩岸、青松挺拔、翠竹婀娜的美麗顏色。趵突泉公園里游人如織,有的擺出各種姿勢在景色優(yōu)美的地方照相,有的停下腳步盡情地欣賞清澈的泉水。
不知不覺,我們就來到了趵突泉邊。趵突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泉池呈方形,池內(nèi)西邊有一座觀瀾亭。亭子右邊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趵突泉”;亭子左邊也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第一泉”。泉池中間冒著“三股水”,正像古人說的那樣“三窟鼎立”、“泉源上奮”、“水涌若輪”。趵突泉池中小泉很多,水泡像珍珠一樣,一簇簇、一串串,飄飄悠悠。水中的水藻慢慢地浮動。五顏六色的魚兒穿梭在泉水中,有金色的、有黑色的、有白色的、還有身上布滿斑點的……它們各個身體豐滿、雙鰭像輕紗一樣,和尾巴同時一搖一擺的,美麗極了。
我們還游覽了漱玉泉、臥牛泉、馬跑泉、酒泉,以及杜康泉和無憂泉……這些名泉也都有自己的悠久歷史和美麗傳說。每一處泉水都讓游人流連忘返。
啊!我愛趵突泉!我愛這美麗的泉城!
關(guān)于描寫趵突泉景色的作文 篇4
如果有人問我:“什么是大名鼎鼎的天下第一泉?”我一定自豪地說:“那就是我們家鄉(xiāng)趵突泉”。
趵突泉在濟南市中心,北臨大明湖,南依千佛山,東靠泉城廣場。門前掛著“趵突泉”三個大字。
走進大門,穿過彎彎曲曲的小徑,就來到了趵突泉邊。它真不愧是七十二泉之首,你看,奔騰的泉水自池中涌出,形成了三股粗壯的水柱。浪花四濺,聲若隱雷,勢如鼎沸。在它周圍,有小橋、亭榭、長廊。嚴(yán)冬時節(jié),當(dāng)走近它的時候,你的身邊便會被泉邊升騰的鍇、裊裊水氣所包圍,所纏繞。一邊是泉池波光鱗鱗,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梁畫棟,一邊是金魚游戲其間,真是一幅人間仙境啊!
相傳,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經(jīng)過這里,出京的時候帶的是北京的玉泉水,品嘗了趵突泉水后,改帶了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至今,泉池邊仍立著乾隆皇帝親筆題寫的碑文。作為泉城的少年兒童,我為擁有這么一個美妙的泉水而驕傲和自豪。
聽爸爸媽媽講,前幾年,因為人們過量開采地下水,趵突泉曾經(jīng)停噴,美妙的泉水失去了往日的風(fēng)采,正是近年來人們注意了環(huán)境保護,趵突泉才得以復(fù)涌。站在美不勝收的泉水邊,我們真想讓它世世代代噴涌下去,讓濟南成為名副其實的泉城。
看著看著,我仿佛就是一股泉水,腳下的水泡告訴我今天的開心事,笑著笑著把肚子笑破了。小魚邊吃面包邊講笑話,竟忘了面包已吃完了。一陣微風(fēng)吹來,我才記起我不是泉水,我是在看泉水呢!
我愛趵突泉,我愛噴涌的趵突泉!
關(guān)于描寫趵突泉景色的作文 篇5
早就聽說過趵突泉的神奇,今天終于有機會來到濟南。讓我真正見識了泉城的魅力。
來到趵突泉公園,越過小橋,就來到趵突泉池邊,只見水中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趵突泉”三個大字。池中泉水清澈見底,碧綠碧綠的,都能看見水底的沙石。從池中還冒出大大的,圓圓的水泡。往水面上看,有三個大泉眼如同三個滾動的大圓球翻起朵朵水花,激起點點微波,泛起層層輕輕抖動的微波。
三個大泉池的周圍還有許多小泉池,它們雖然沒有大泉眼雄偉奔騰,卻顯現(xiàn)出另一番溫柔和恬靜。凝視著這些小泉池,只見一個個猶如魚鱗似的閃著銀光的小圓片從水中冒了出來;你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串串晶瑩剔透的小水泡。這水泡好像斷了線的珍珠,冒、冒、冒,它很安靜,聲息皆無。讓人感覺到了那種“泉眼無聲惜細流”的靜怡。
啊!我不由的敬佩大自然的偉大和神奇,這讓我想起起老舍先生說的那句話:“看完第一眼,你再也不敢去注視它,因為你體會到了大自然的偉大和神奇……”
濟南的泉有很多,數(shù)都數(shù)不盡,大明湖、黑虎泉、琵琶泉……這些大大小小的泉眼形成大大小小的湖泊,真不愧是:“一城山色半城湖!”
關(guān)于描寫趵突泉景色的作文 篇6
各位游客,一路辛苦了,歡迎您來趵突泉游園賞泉。
我們公園始建于一六年,因內(nèi)有趵突泉而得名,F(xiàn)居市中心,位于濼源大街西首。趵突泉周圍泉池眾多,構(gòu)成了趵突泉群。著名的金線泉、漱玉泉、馬跑泉、臥牛泉、皇華泉、柳絮泉、老金線泉、洗缽泉、尚志泉、螺絲泉、滿井泉、無憂泉、白云泉、望水泉、東高泉、登州泉、杜康泉、混沙泉、龍池泉、白龍灣等,構(gòu)成了四大泉群之首。作為眾泉之冠趵突泉成了泉城的獨特象征。
我們趵突泉公園以觀泉、賞魚、品茶、山石、文化為特色,以小巧玲瓏、步移景異,清潔幽靜、古樸典雅而著稱。全園共規(guī)劃為十個景區(qū),這就是趵突泉景區(qū)、三大殿景區(qū)、尚志堂景區(qū)、漱玉泉景區(qū)、東門入口區(qū)、楓溪景區(qū)、滄園景區(qū)、白雪樓區(qū)、南門入口區(qū)、萬竹園景區(qū),總面積近百畝。
趵突泉景區(qū)在我們公園內(nèi)西側(cè),是全園構(gòu)圖中心,由亭、堂、廊、榭組成了一個封閉空間,高低錯落的建筑像眾星捧月一樣,簇擁著噴突騰涌的趵突泉,人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泉景,被譽為濼水之源,在史書上第一次出現(xiàn)是《《春秋》》上關(guān)于魯桓公和濟襄公談判兩國邊界一事的記載。魯桓公十七年(公元前695年)。齊國和魯國因邊界爭執(zhí)發(fā)生戰(zhàn)爭,次年春,魯桓公到齊國談判邊界問題,會齊侯(齊襄公)于濼。濼,濼水的源頭,即趵突泉。所以趵突泉為人所知已經(jīng)有二千五、六百年的歷史了。當(dāng)然那時濼水之源,名字并不叫趵突泉,北魏時,因泉上建有娥姜(英)廟,谷稱娥姜(英)水,直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學(xué)家曾鞏始稱為趵突泉,并流傳至今。但是,宋朝.金代曾有人稱叫“溫泉”、“檻泉”、“爆流泉”、“瀑流泉”等等,但都不如趵突泉這個名字精當(dāng)傳神。
趵突泉,三窟并發(fā),聲如隱雷,“泉源上奮”,“水涌若輪”稱“趵突騰空“。“云霧潤蒸”是趵突泉一景。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攝氏18度左右,到了嚴(yán)冬早晨,水面上水氣裊裊上升,象一層薄煙,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梁畫棟,這一切與淡淡的薄霧,構(gòu)成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奇特景觀為濟南八景之一,歷代著名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詩人多有贊美。諸如宋代曾鞏、蘇軾、金代元好問,元代趙孟府、張養(yǎng)浩,明代王守仁,清代王士禎、蒲松齡、何紹基等都有吟泉佳作?滴酢⑶』实鄱荚邗劳蝗厡懺娍淌,頌揚名泉,當(dāng)代文豪郭沫若等也都有贊頌的美文。
趵突泉東西之間的這座南北向的小橋,名曰來鶴橋,原為木橋,明代萬歷初所建,天啟末年重修,濟南解放后擴建公園時將其改建為石橋。橋南首的彩繪木牌坊是原先的樣貌,牌坊匾額朝南的一面上刻“洞天福地”;朝北的一面是“蓬山舊跡”,“蓬山”指傳說中東海神山的蓬萊、方丈、瀛州三座神山,趵突泉為何稱“蓬山舊跡”?意為東海神山但是傳說而已,誰也沒有見過,但趵突泉的三股水其狀如山,但不可攀,好象神話中的蓬萊仙山一般,所以稱其為“蓬山舊跡”。泉池西側(cè)伸入水中的小亭叫觀瀾亭,此亭建于明朝天順五年(1461),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亭西墻壁上嵌刻的兩塊石碑,一塊“觀瀾”兩個大字,取自《《孟子.盡心》》“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為明代書法家張欽的墨跡。另一“第一泉”的石刻,是清朝同治年間王鐘霖的手筆。亭東泉池中這塊半浸水中的石碑,上鐫三個雄健大字:趵突泉,為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所寫,細心的游客有的可能會發(fā)現(xiàn)突轉(zhuǎn)成了“突”,缺了兩點,傳說勁挺柱涌的三股水把“蓋子”頂?shù)袅耍攀?ldquo;突”字轉(zhuǎn)成了此刻這個樣貌,當(dāng)然這只是形容泉水勢強,人們的一種遐想。泉池南岸透窗臨池榭廊是解放后所建,近年來成了“閑時墨客會名優(yōu)”京劇名流演出的舞臺。趵突泉東池北岸,依水而著,窗明幾
凈的建筑就是有名的蓬萊茶社,又稱望鶴亭茶社,清代文人施閏章曾寫詩歌曰:“仰而見山之青,俯而見泉之潔,清流激湍兮,孰浚其源?潛蛟出蟄兮,飛虹蜿蜒”。說明這個地方在當(dāng)時是極目遠眺,俯首凝視,觀賞領(lǐng)略遠近山水之美的絕妙境地。據(jù)說當(dāng)年康熙、乾隆兩個皇帝都曾在那里臨水靜坐,品茗賞泉,領(lǐng)略趵突泉的萬般風(fēng)韻。當(dāng)品嘗到趵突泉水后,竟將南巡中攜飲之北京玉泉水全部換為趵突泉的水,故有“潤澤春茶味更真”,不飲趵突泉的水,空負濟南游之說。趵突泉池北岸的大殿叫“濼源堂”,緊挨濼源堂的兩座大殿,統(tǒng)稱呂祖廟,也叫“呂仙祠”、“呂公祠”、“呂祖閣”。
這三座大殿坐北朝南,在同一中軸線上,自成院落,是一組較大的古建筑群。解放前,第一大殿祀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稱“呂祖閣”,第二大殿祀?yún)味促e的教師鐘離權(quán),稱“鐘離宮”,上層祀文昌,第三大殿是斗母殿。最南的大殿濼源堂,三間兩層,歇山飛檐,古色古香,楹柱上的木刻楹聯(lián),“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是趙孟府的泳泉句,由當(dāng)代著名書法家金榮先生書寫。一大殿始建于北宋熙寧年間,南殿臨濼水的源頭,故稱“濼源堂”,北殿應(yīng)對歷山故稱“歷山堂”,解放后恢復(fù)為“濼源堂”。游客們看到中間這座殿堂叫娥英祠,娥英祠是紀(jì)念大舜的兩妃娥皇和女英而建,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濼水谷謂之娥姜水。以泉源的娥英祠故也”足以證明在1520xx年前就建有此祠。此刻的祠是明代建筑。娥英祠后面的“三圣殿”是清代建筑。在院落內(nèi)花格透墻鑲嵌著的30余方石刻都是明清時名人的泳泉佳作,院內(nèi)這尊石碑,前書“激湍”二字,后《再題趵突泉作》出自康熙和乾隆之手,兩個皇帝在同一石碑題詞作詩,在國內(nèi)極為少見,這些碑文,石刻文物不僅僅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也是研究泉水文脈不可多得的史料。
各位游客,那里是尚志堂景區(qū)。尚志堂原是“金線書院”(亦名尚志書院),由金線泉得名,同治九年,山東巡撫相寶禎建書院,手書額“尚志堂”,“尚志”是“仁義”的意思。堂后設(shè)齋舍數(shù)十間,門口寫著“金泉精舍”。此后,相繼改為“校士館”、“師范傳習(xí)所”、“存古堂”,是專門培養(yǎng)科舉人才的機構(gòu)。院外三面小溪環(huán)抱,泉水深淙,沿屋穿廊,使整個院落顯的敞中有蔽,鬧中有靜。北廳房為主建筑,背后有修竹、芭蕉相掩。西廊的冬青樹叢,掩映道路,構(gòu)成綠廊。院內(nèi)名石“待月峰”屬宋代壽山艮岳遺物,上面布滿月形透洞,每當(dāng)皓月當(dāng)空,月光穿過洞穴,灑在池邊水中,景觀奇特,故有詩贊詠:“精靈俊逸玉玲瓏,神工鬼斧渾然成,一輪三十六輪月,變幻俱在此石中”。(竹石軒)尚志堂院中栽植的白玉蘭,紫玉蘭,初春花開,芳香撲鼻,人們還把該院稱作“玉蘭院”。
漱玉泉景區(qū)與尚志堂景區(qū)相鄰。東側(cè)高近4米,重約8噸的太湖石,挺拔露骨,筋絡(luò)明顯,紋理凹凸,具有皺、痩、透的優(yōu)點,名叫龜石,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張養(yǎng)浩之物。別小看這塊石頭,它是重要文物,現(xiàn)鳳、龍、麟稱為四大靈石,是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塊名石,極為珍貴,稱為鎮(zhèn)城之石,堪稱泉城第一名石。傳說在這塊石下留影將可健康長壽。這方名石立于這蒼松翠竹之間,宛若一幅立體山水畫軸。龜石北面隔路處的假山建于六十年代,泉溪環(huán)繞,山徑盤曲,青松垂蔭,登高望下可一覽園內(nèi)外景色。漱玉泉是大家看到的這個呈長方形,四壁欄桿皆有漢白玉石砌成,潔白溫潤,清澈可見的泉池。您們看,泉水從石壁上平展溢出,狀如水晶簾幕,經(jīng)過一片云集的亂石斜濺,活潑歡騰地瀉入這方遠二十余公尺的池塘里,其聲瑯瑯,響若漱玉,相傳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居住時,經(jīng)常在泉邊梳妝打扮。漱玉泉對面的這座民族形式的小院落,是為紀(jì)念李清照而建的“李清照紀(jì)念堂”。這是根據(jù)李清照故居在漱玉泉邊的歷史記載,按照民族風(fēng)貌六十年代的建筑。院內(nèi)由正廳溪亭、疊翠軒、回廊、大門構(gòu)成,奇峰聳立,松竹掩映,整個院落顯得樸實清幽。門樓、正廳、迎門屏風(fēng)前后均為當(dāng)代文豪郭沫若民題字。正廳楹聯(lián)“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
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fēng)”的對聯(lián)體現(xiàn)著郭沫若大師的文才。院內(nèi)東墻壁嵌刻的20方石刻墨跡出自啟功、蔣維崧等著名書法家之手。紀(jì)念堂正廳,迎門聳立的李清照全身塑像,為著名雕塑家王照善等人創(chuàng)作。廳內(nèi)陳列的李清照生平事跡、各種版本的著作和書畫家為紀(jì)念堂所作的字畫極為珍貴難得。漱玉泉景區(qū)名泉眾多,除了千秋飛流的漱玉泉,還有春城飛花的柳絮泉、千載神奇金線泉,古樸如鏡皇華泉,水聲聲情馬跑泉等諸多名泉。您們看,天資慧質(zhì)的李清照難道不正是這名泉爭流的優(yōu)美環(huán)境和晶瑩透明的泉水孕育而成嗎?東門入口區(qū)建筑中采用了許多“建筑小品”。運用障景手法,迎門疊山,避免一覽無余,山高4米,寬13米,長30米,氣勢磅礴,青條披扶,松柏儲澗。山后溪流環(huán)抱,山中洞壑幽深。游人可繞繞山穿洞進入南側(cè)景色開朗的楓溪區(qū)。楓溪開闊狹長,透視線達120余米。前景為向島榭,中景為曲橋,遠景是假山,山后跌瀑布,兩岸植花木,景深悠悠。
趵突泉東南的滄園,是一六年為紀(jì)念明代嘉清年間濟南的著名詩人,也就是“后七子”之一的李攀龍(滄溟)所建,因其自稱滄海一勺,故為滄園,共三廳兩院,外廊環(huán)繞,曲廊相圍,園內(nèi)植有奇花異木,陳列有各種盆景,如果在冬季,蒼松滴翠,修竹婆娑,臘梅盛開,恰似一幅立體歲寒三友圖。滄園,內(nèi)設(shè)王雪濤畫,王雪濤是當(dāng)代著名畫家,善長小寫意,與潘天壽、李苦禪等齊名,展室內(nèi)珍藏著200余幅珍品遺作,供游人長期觀賞。
白雪樓景區(qū)西臨無憂泉,東靠楓溪島、南沿新泉池,白雪樓位于景區(qū)中心。原先的白雪樓是明代萬年間所建,樓是五間兩層,坐北朝南,前面出廈,落地木鬲,起初稱“歷山書院”、“白雪書院”直到嘉慶八年,樓上房檐下方有“白雪樓”匾額。光緒年間,在此居住的膠州人匡源在門的上方又雕刻了“李滄溟先生祠”的匾額。房舍后為李姓居住,擴建公園時被拆除。白雪樓是李攀龍的讀書處。李攀龍(1514-1570),字于鱗,號滄溟居士,歷城人,是明代著名文學(xué)家,中國文學(xué)史上后七子之一,被尊為“宗工巨匠”,蔚為一代詞宗。倡導(dǎo)文學(xué)復(fù)古運動,寫過不少出色的五、七言律詩和絕句,人稱“為三百年絕調(diào)”,著有《滄溟先生集》,考中進士后去陜西任按察司提學(xué)副使。嘉靖三十五年,因與巡撫殷中丞意見不合,辭職東歸,后起復(fù)為浙江按察司副使,轉(zhuǎn)河南按察使,卒于官。白雪樓景區(qū)藤蘿掩蔭,地形開闊成了趵突泉的文化娛樂中心,每一天絲弦悠揚,古箏陣陣,專業(yè)劇團為游客獻上他們精心創(chuàng)作的節(jié)目,聽曲觀泉別有一番情趣。
趵突泉南大門占地1575平方米,東西長47.5米,南北深13米,主門高8.4米,設(shè)計新穎,古今結(jié)合,造型別致具有傳統(tǒng)風(fēng)格和地方特色,韻味十足的垂花門,配以懸山歇山鉤連干革塔屋面,門樓飛檐,前后丹柱,雙脊比翼。紅柱、綠瓦,盎然古意。石級、圍欄、平臺典雅莊重。門前方池總長29米,寬9米,池內(nèi)吐水吐雨,人造噴泉珠濺玉。大門內(nèi)外顏額上的“激湍”、“趵突泉”金字匾牌取自康熙、乾隆手跡,門內(nèi)側(cè)“濼源門”集書圣王羲之之字。抱柱前“噴珠屑玉水瀾翻,盈魯育齊相鼎峙”的楹聯(lián)摘取自乾隆的詩文筆跡。整個建筑空間通透,園景顯露,景色交融,流線貫通,迎門假山上的紅楓、耐冬、青松、翠竹與大門相映增輝,優(yōu)美和諧,有關(guān)專家認(rèn)定,趵突泉南大門堪稱中國園林第一門。是濟南又一重要景觀。
萬竹園是趵突泉的園中園,位于公園西鄰,是一座環(huán)境清幽、景色宜人的園林勝景,它占地18畝,以13個不同院落組成,園內(nèi)外有白云、白龍、東高、望水、登州、杜康諸名泉,是一處獨具風(fēng)格的私人庭園。萬竹園之名始見于元朝,明代隆慶四年(1570)宰相殷士儋歸隱濟南,居萬竹園易名為“通樂園”,又名“川上精舍”,清朝康熙年間,濟南著名詩人王蘋購得此園,又易名為“二十四泉草堂”,取園內(nèi)望水泉居濟南二十四位之意。到了民國初年,軍閥張懷芝占據(jù)該園,歷經(jīng)數(shù)年修建方成今日規(guī)模,一九八四年正式對外開放,一九八六年,著名國畫大師李苦禪紀(jì)念館設(shè)在園內(nèi),李苦禪珍藏的書畫、文物及本人作品共400余件長期展出,供游人觀賞,萬竹園也稱李苦禪紀(jì)念館。萬竹園由四部分組成,前、東、西三園成品字形排列,在北方四合院的基礎(chǔ)上,揉合了江南古典園林的特點和風(fēng)格,利用墻、廊、溪、橋等對空間進行分割,構(gòu)成了層層迭迭的院落。這個園子現(xiàn)有186間房舍,各院廳房都在一條中軸線上,曲廊環(huán)繞,院院相連,樓、堂、亭廡參差錯落,梁、額枋等處彩繪和雕刻的人物、鳥獸巧奪天工,細膩逼真。進門假山為清末民初遺物,萬竹園以竹為基調(diào),各色名貴花木繁多,如玉蘭院、石榴院、海棠院、木瓜院等。萬竹園是個不可多得的園林,一九九三年被收入《《中國傳統(tǒng)民居圖集》》,它無論從園林藝術(shù),還是從歷史文物來說,都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關(guān)于描寫趵突泉景色的作文 篇7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
歡迎你們到泉城濟南來旅游!在濟南停留期間,由我來接待你們并供給服務(wù),我期望我的講解能使大家在濟南玩得開心,過得愉快。今日我們要去的地方就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的趵突泉。趵突泉公園位于濟南市中心,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近11萬平方米。
趵突泉公園是一座以泉水為主的自然山水公園,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譽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又名檻泉,為濼水之源,至今已有2700年的歷史,水溫一年四季恒定在攝氏18度左右。趵突泉公園以觀泉、賞魚、品茶、山石、文化為特色,以小巧玲瓏,步移景異,清潔幽靜、古樸典雅而著稱。
此刻我們看到的這座白墻灰瓦、出檐卷山、卷棚式的民族風(fēng)格的建筑就是趵突泉公園的東門。大門正中匾額上“趵突泉”三個貼金大字,是1959年郭沫若同志題寫的。進了大門,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是一座迎門假山,大家明白為什么要迎著大門建假山嗎這是古代造園的一種手法,叫做障景法,也就是說以山為主,迎門疊石,似透非透,成為公園門口處的自然屏障,與山石后的溪流成山環(huán)水行之勢,同園中其他景物相分離。這座假山的石塊全部采自于濟南南部山區(qū),石質(zhì)、色澤、紋理都能夠同江蘇無錫的太湖石相媲美。
過了晴雨橋,大家再往前走,就看到這塊石姿優(yōu)美,紋理自然,高4米,重8噸的龜石了。它最初為元代散曲家張養(yǎng)浩所收藏。張養(yǎng)浩酷愛自然山川,棄官歸隱濟南后,以山猿、野鶴、山石為友。此龜石有“瘦、皺、漏、透”的特點,在此與它合影,有長壽延年的吉祥之意。
請大家隨同我一齊往前走,此刻我們來到的地方是馬跑泉。為什么叫馬跑泉呢據(jù)說這泉水是由北宋時期的抗金將領(lǐng)關(guān)勝的戰(zhàn)馬刨出來的,故此得名。相傳,關(guān)勝是梁山泊農(nóng)民起義將領(lǐng),后為濟南總兵劉豫的部將,驍勇善戰(zhàn)。金兵南侵時,誓死不降,奮勇抗金。在一次激戰(zhàn)中,敗走西城,口渴難忍。他的戰(zhàn)馬仰天長嘶,前蹄奮力刨地,泉水奪地而出,后人為紀(jì)念此泉,稱它為馬跑泉。
再往前走,我們來到了漱玉泉景區(qū)!笆袢比质且压蕽蠒嫾谊P(guān)有聲的手筆!笆袢比值膩須v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在古代人們常把女子的牙齒稱之為“玉”,而女詞人李清照常在此梳洗打扮,所以而得名;另一種說法取自于李清照所著的《漱玉集》;還有一種說法是從“漱石枕流”這個成語轉(zhuǎn)化而來的,形容嘩嘩的泉水沖刷著玉石的樣貌。
我們此刻看到的是李清照紀(jì)念堂,建于1979年。紀(jì)念堂兩旁是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寫得是李清照故居所在地;下聯(lián)是“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fēng)”,是對她所作的《漱玉集》以及為丈夫《金石錄》所作的序的高度贊揚。掛在門廳內(nèi)的匾額“一代詞人”也是郭沫若手書的。
李清照是我國杰出宋代杰出的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人。父親李格非是進士出身的文官,是位有名的文學(xué)家,博學(xué)多才。母親也是一位狀元的女兒,知書達禮。李清照自小受到家庭的影響,加上天資聰慧,酷愛讀書,成為當(dāng)時有名的文學(xué)家。
李清照18歲時,與當(dāng)朝史部侍郎趙挺之的兒子趙明誠結(jié)婚;楹蠓驄D倆相互支持,作詩填詞,研究金石書畫。靖康之難后,北宋滅亡,金兵南侵,李清照夫婦被迫南下。途中趙明誠病死。晚年的李清照一向過著無依無靠、顛沛流離的生活,在冷冷清清、凄凄慘慘中度過了她的余生。
李清照的詞以靖康之難為分界線,前期的詞大多是歌詠自然,贊美生活,描述夫妻恩愛、思念。如“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而后期的詞作大多是抒發(fā)國家之恨和悲嘆自身命運凄苦的。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再往西走,就到了金線泉景區(qū)。金線泉同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并稱為濟南四大名泉!敖鹁”的構(gòu)成,是由于兩岸泉水相對涌流,流勢均衡。當(dāng)太陽照射到池底,平靜的水面上就會顯示出一條聚成的水線,金光閃亮,象游絲一般,忽隱忽現(xiàn),隨波蕩漾,蜿蜒多變。老金線泉的“金線”已難看到,新金線泉的“金線”也必須在水勢旺盛,陽光照射角度恰當(dāng)時才能看到。
再繼續(xù)往西走,我們就來到了尚志堂,又叫“金線書院”,因金線泉而得名,舊時指官家或私人藏書和講學(xué)的地方。尚志堂院中栽滿了白玉蘭、紫玉蘭,每到初春,玉蘭花爭相綻放,芳香撲鼻,故尚志堂院也稱玉蘭院。
出尚志堂西行,便到了濼源堂。大家請看堂前上的楹聯(lián):“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這是元代有名的文學(xué)家趙孟頫對趵突泉奇景的最好寫照。濼源堂北面的建筑是娥英殿,是為紀(jì)念虞舜的兩位妃子娥皇、女英而建的祠堂。娥英殿北面是三圣殿景區(qū)。三大殿院內(nèi)的花格透墻上鑲嵌著30余方石刻,全部為歷代名人的詩篇佳作。異常值得一提的是院內(nèi)這座罕見的“雙御碑”,是清代康熙皇帝的“激湍”石刻和乾隆皇帝的《再題趵突泉作》。
我們此刻已經(jīng)來到了趵突泉景區(qū),站在來鶴橋上了。來鶴橋原為木橋,為明萬歷年間歷城知縣張鶴鳴所建。1956年開辟趵突泉公園時,修建了這座石橋。大家請?zhí)ь^看這一朱漆木牌坊上的字“蓬山舊跡”,另一面是“洞天福地”。
據(jù)記載,過去人們曾把趵突泉的三股水柱,比作蓬萊仙山,即神話中得三座神山:蓬萊,方丈,瀛洲。想登蓬萊山求仙的人到處尋找仙山,當(dāng)他們來到趵突泉邊,看到三股水柱,其狀如山且不能攀登時,猛然醒悟仙景在此,故立“蓬山舊跡”坊。如果你能到泉東面望鶴亭茶社一坐,一邊品茶,一邊賞泉,則更能體會“潤澤春茶味更真”的意境了。
趵突泉泉池呈長方形,東西長30米,南北寬20米,周圍繞以石欄。池邊俯視,一泓碧水,清如明鏡;三泉涌濤,勢如鼎沸。歷代文人學(xué)者都對趵突泉留下了諸多詠贊。如元代散曲家張養(yǎng)浩“三尺不消平底雪,四時常吼半空雷。而能再現(xiàn)趵突泉泉水全貌的,還是清代文學(xué)家蒲松齡的《趵突泉賦》。
那么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獨特景色是怎樣構(gòu)成的呢濟南的泉水來源于濟南的南部山區(qū)。濟南的南部山區(qū)主要由奧陶紀(jì)碳酸鹽的石灰?guī)r構(gòu)成,石灰?guī)r被水溶解侵蝕,構(gòu)成溶洞和裂隙,吸收地表的降水和徑流,并由南向北潛流。
當(dāng)這些地下水流至市區(qū)時,遇到濟南東、西、北面質(zhì)地堅硬隔水的火成巖阻擋,水流很多匯集,構(gòu)成強大的靜壓力,在低洼的市區(qū)涌出地表,構(gòu)成天然的涌泉。趵突泉泉水甘美,用以沏茶,色如琥珀,幽香襲人,極為爽口。據(jù)說乾隆下江南時,出京帶玉泉水,到濟南時帶趵突泉水,以備飲用。
站在觀瀾亭上,能夠看到亭前水中的石碑,上刻“趵突泉”三字,是明代山東巡撫都御史胡纘宗書寫的。亭后的石刻“第一泉”三個字是清代王鐘霖書寫!坝^瀾”石刻二字是明代山東左布政使張欽書寫。泉池南面的水榭、漏窗與北岸的濼源堂相互襯托,構(gòu)成對景。
此刻我們來到的地方是滄園和白雪樓景區(qū)。滄園,原名叫“勺滄園”,取“滄海一勺”之意。那里原是明代有名詩人李攀龍的讀書處。明萬歷年間按察使葉夢熊曾在滄園西側(cè)建“白雪樓”,紀(jì)念李攀龍。此刻我們已經(jīng)穿過了楓溪區(qū),又回到了趵突泉公園的東門口,今日的講解就到那里,有不妥之處,請多多包涵并留下你們的寶貴意見。多謝大家!
關(guān)于描寫趵突泉景色的作文 篇8
女性のみなさん:
こんにちは
済南に滯在する間、私が接待してサービスを提供します。私の説明が済南で楽しく過ごせるように望んでいます。今日私たちが行くところは済南の三大名勝の一つである済南済南済南の済南済南済南の済南済南の済南済南の済南の済南にある済南の済南の済南の済南にある泉の名前です。済南市の中心部に位置し、千仏山に南にあり、泉城広場に東にあり、北は大明湖を望んでいます。面積は11萬平方メートル近くあります。
済南の七十二名泉の一つで、「天下第一泉」と呼ばれています。済南の泉の名は檻泉といい、新疆ウイグル自治區(qū)の水の源であり、今まで2700年の歴史があります。水溫は一年中一定で摂氏18度ぐらいです。済南の泉公園は観泉、魚、茶、石、文化を特色として、小さくて精巧で、歩は景を移して、清潔で靜かで、古風(fēng)で優(yōu)雅で有名です。
今私達が見ているこの白い壁の灰色の瓦、軒から出て山を巻いて、棚式の民族の風(fēng)格の建物を巻くのは済南の泉公園の東門です。大門の真ん中の額にある「嚖突泉」という大きな字は1959年の郭沫若同志が書いたものです。大門に入ると、まず目に入るのは、門を迎えて築山を建てる理由が分かりますか?これは古代の造園の一つの手法で、障害景法と呼ばれています。つまり、山を主として、門を迎えて石を畳み、透き通らないようにして、公園の入り口にある自然の障壁となり、石の後の渓流と山環(huán)水行の勢いをなして、同園の中の他の景物と分離しています。この築山の石は全部済南南部の山間地帯から採取されています。石の質(zhì)、色、模様は全部江蘇無錫の太湖石に匹敵します。
晴雨橋を渡って、みんなが前に行くと、この石の姿が美しいです。テクスチャも自然です。高さ4メートル、重さ8トンの亀の石があります。最初は元代の散曲家、張養(yǎng)浩が所蔵していました。張養(yǎng)浩は自然の山川を熱愛し、官を捨てて済南に引退した後、山猿、野鶴、山石を友とします。このカメの石は“やせていて、しわ、漏れて、透”の特徴があって、ここでそれと寫真を撮って、長壽で長生きする吉祥の意があります。
私と一緒に前に行ってください。今來たところは馬走泉です。なぜ馬走泉と呼ばれていますか?北宋時代の抗金將領(lǐng)関勝の軍馬が掘り出したものと言われています。聞くところによると、関勝は梁山泊農(nóng)民の蜂起將校で、後は済南総兵の劉豫の部將で、勇猛でよく戦います。金兵が南に侵攻した時、死ぬことを誓い、金に抵抗する。激戦で西城を敗走し、喉が渇いてたまらない。彼の軍馬は天を仰いでひずいて、前足は力を盡くして掘り起こして、泉の水は土地を奪い取って出て、後代の人はこの泉を記念するため、それを馬走泉と呼びます。
もっと前に行って、私達は漱石玉泉観光スポットに來ました!甘袢工趣いψ证瞎蕼g南書畫家が聲をかけて書いたものです!甘袢工斡蓙恧摔悉い膜握hがあります。昔は女性の歯を「玉」と呼んでいましたが、女性の李清照はここで化粧をしていたので、この名前がついたという説があります。もう一つは李清照の著書「漱玉集」から取ったという説と、「漱石枕流」という成語から転じたという説もあります。
私達が今見ているのは李清照記念堂です。1979年に建てられました。記念堂の両側(cè)は郭沫若先生が書いた対聯(lián)です。上の句は「大明湖畔の嚖突泉辺にあり、垂楊の奧にあり」で、李清照の舊居地である。下の句は「漱石集中金石録に後主の遺風(fēng)がある」と述べ、彼女の「漱石玉集」と夫の「金石録」の序文を高く稱賛した。玄関に掛けた額の「一代の品詞人」も郭沫若の手書きです。
關(guān)于描寫趵突泉景色的作文 篇9
大家好!歡迎來到秀麗的泉城——濟南,我是大家的導(dǎo)游丁睿辰,大家能夠叫我小丁。本次旅途我將帶領(lǐng)大家參觀濟南的趵突泉和千佛山。下面,請跟隨我的腳步,來到第一站:趵突泉。
大家請看,在我的右手邊就是著名的趵突泉。趙孟頫用詩句“濼水發(fā)源天下無,平地涌出白玉壺”書寫出了泉水的奇妙與瑰麗。大家快看,這就是象征著濟南的三股泉水,像老舍在《趵突泉》中所寫,這三股泉水“永久那么純潔,永久那么活潑,永久那么鮮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縮。”它們每年都在向外不停地涌出清澈甘甜的泉水,供人們飲用。傳說當(dāng)年乾隆皇帝飲用過此水,才得以長壽?矗@三股泉水清澈透底,一串串水珠猶如閃閃發(fā)光的珍珠項鏈。下面給大家30分鐘時間自由活動,30分鐘后我們在車上集合。
接下來,我們的目的地是千佛山。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脈,海拔285米,占地166.1公頃,距濟南市中心2.5公里,位于濟南市中心南部,與趵突泉、大明湖并稱濟南三大名勝,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是第九批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要說起千佛山最值得去的,就是那金燦燦的大佛了。那座大佛說是佛,卻像一座巍然不動的金黃的山。這座大佛通體高20米,號稱“江北第一大佛”。千佛山上還有各種奇形怪狀的石頭,有的像一只可愛的白兔,有的像一只欲要跳起的青蛙,還有的像一只有著大尾巴的松鼠。千佛山還有許多驚喜值得你去尋找。好了,此刻給大家40分鐘游覽時間,大家要按時間回到車上呦!
夕陽西下,我們已經(jīng)游覽完了行程里的所有景點,感謝大家這天的配合,下次旅途我們再見!
關(guān)于描寫趵突泉景色的作文 篇10
趵突泉導(dǎo)游詞講解
各位同學(xué),歡迎大家來趵突泉公園賞泉。
趵突泉公園始建于一九五六年,因內(nèi)有趵突泉而得名。位于濼源大街西首。公園內(nèi)泉池眾多,有金線泉、漱玉泉、馬跑泉等,構(gòu)成了四大泉群之首。
趵突泉公園以觀泉、賞魚、品茶、山石、文化為特色,以小巧玲瓏、步移景異,清潔幽靜、古樸典雅而著稱。全園共規(guī)劃為十個景區(qū),總面積近百畝。趵突泉,三窟并發(fā),聲如隱雷,“泉源上奮”,“水涌若輪”稱“趵突騰空”!霸旗F潤蒸”的奇特景觀為濟南八景之一。
還有一個趵突泉的傳說呢:
傳說很久以前,濟南有個叫鮑全的人,父母病故后向一和尚學(xué)醫(yī),救了許多人。那時濟南沒有水。一天,鮑全遇到了一位老者,老者看他整天為人治病,就說:“泰山上有個黑龍?zhí)叮独锏乃苤尾。”鮑全來到泰山黑龍?zhí),拿了一個白玉壺盛水,里面的水永久也喝不完。鮑全回到濟南后,為很多人治好了病。州官聽說后派人來搶,鮑全把壺埋在了院子里。公差挖到了白玉壺,卻搬不動,一用力,只聽“咕咚”一聲,突然“呼”地竄出一股大水,水花撒滿全城,落在哪里,哪里便出現(xiàn)一眼泉水,從此濟南成了有名的泉城。人們看泉水向外冒的樣貌,就把它叫做“趵突泉”
同學(xué)們,這就是秀麗的趵突泉公園,期望大家常來游玩!
關(guān)于描寫趵突泉景色的作文 篇11
各位朋友,歡迎大家來趵突泉公園賞泉。
趵突泉公園始建于一九五六年,因內(nèi)有趵突泉而得名。位于濼源大街西首。公園內(nèi)泉池眾多,有金線泉、漱玉泉、馬跑泉等,構(gòu)成了四大泉群之首。
趵突泉公園以觀泉、賞魚、品茶、山石、文化為特色,以小巧玲瓏、步移景異,清潔幽靜、古樸典雅而著稱。全園共規(guī)劃為十個景區(qū),總面積近百畝。趵突泉,三窟并發(fā),聲如隱雷,“泉源上奮”,“水涌若輪”稱“趵突騰空”。“云霧潤蒸”的奇特景觀為濟南八景之一。
還有一個趵突泉的傳說呢:
傳說很久以前,濟南有個叫鮑全的人,父母病故后向一和尚學(xué)醫(yī),救了許多人。那時濟南沒有水。一天,鮑全遇到了一位老者,老者看他整天為人治病,就說:“泰山上有個黑龍?zhí),潭里的水能治病!滨U全來到泰山黑龍?zhí)叮昧艘粋白玉壺盛水,里面的水永遠也喝不完。鮑全回到濟南后,為很多人治好了病。州官聽說后派人來搶,鮑全把壺埋在了院子里。公差挖到了白玉壺,卻搬不動,一用力,只聽“咕咚”一聲,突然“呼”地竄出一股大水,水花撒滿全城,落在哪里,哪里便出現(xiàn)一眼泉水,從此濟南成了有名的泉城。人們看泉水向外冒的樣子,就把它叫做“趵突泉”。
朋友們,這就是美麗的趵突泉公園,希望大家常來游玩!
關(guān)于描寫趵突泉景色的作文 篇12
Hello,大家好,很有緣我們相聚在一起,我是你們的導(dǎo)游,你們可以叫我周導(dǎo),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就是聞名天下的第一泉——趵突泉。它位于濟南市的中心。
這個公園始建于1956年,因內(nèi)有趵突泉而得名。在趵突泉公園中,有幾個非常有名的泉:金線泉、漱玉泉、臥牛泉、皇華泉、龍池泉、白龍灣等。這些泉和一些別的泉形成了趵突泉群。
漱玉泉是我們公園里的名泉,是七十二大名泉之一,大家看“漱玉泉”三個字,是已故的濟南書畫家關(guān)友聲的手筆。宋代有名的愛國女詞人李清照在此居住時,經(jīng)常在泉邊梳洗打扮,因而得名。
下面我們來到的是趵突泉主景區(qū),泉水四季常溫,保持在十八攝氏度。趵突泉歷史悠久,古稱濼,趵突泉,三窟鼎立,“泉源上奮,水涌若輪”。
我們右前有幾塊石碑,大家看一下,不知有所注意“突”字上少了三個點呢?據(jù)說這表達了人們的一種愿望,希望趵突泉永噴無盡,故意寫成這樣的。聽老人說,用趵突泉的水泡茶味醇色鮮,素有“不飲趵突水,空負濟南游”之說。這水如仙水一般,所以也有喝趵突泉水長生不老之說。
各位旅客,今日之旅到此結(jié)束,下面大家可以隨便看看,但記住“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帶走;除了腳印,什么都不要留下。
關(guān)于描寫趵突泉景色的作文 篇13
尊敬的游客,你們好。歡迎來到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公園。
趵突泉公園位于濟南市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濼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158畝。建于1958年,因內(nèi)有趵突泉而得名。
從東門進入,沿著小道走,小道的旁邊有許多泉,有著名的金線泉。漱玉泉。馬跑泉。臥牛泉。柳絮泉等等。
趵突泉在公園的西側(cè),是全園的中心,由亭。堂。廊。榭構(gòu)成。在泉池中央有三個小雪堆一樣的水柱,那就是趵突泉。泉池西側(cè)有個亭子,叫觀瀾亭,建于1461年。兩旁有兩塊石碑,一塊上寫著“趵突泉”三個大字,另一塊上寫著“第一泉”三個大字。趵突泉三窟并發(fā),聲如隱雷,到了冬天水面上水氣裊裊上升,像一層薄煙,這就是濟南八景之一“云霧潤蒸”。
這天下第一泉據(jù)說還有一個傳說: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帶上玉泉水,但喝了趵突泉的水后,感覺無比甘甜。逐將攜帶的玉泉水換成了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
趵突泉池北岸的大殿叫“濼源堂”,旁邊就是“呂祖廟”
萬竹園是趵突泉的園中園,位于公園西鄰,占地18畝,由13個院落組成。著名國畫大師李苦禪紀(jì)念館設(shè)有園內(nèi)。
好了,游覽到此結(jié)束了,謝謝。歡迎再次光臨。
關(guān)于描寫趵突泉景色的作文 篇14
大家也許知道,濟南又叫“泉城”,就因為它有很多泉水,有名的就有72名泉,最著名的九算趵突泉,它被喻為眾泉之冠,也是泉城的象征。可以這樣說,不游覽一下趵突泉就不能說到過濟南。
趵突泉公園位于濟南的“大客廳”泉城廣場的西邊,在濼源大街北面,公園始建于1956年,因為公園里有趵突泉而得名。公園小巧玲瓏,清靜幽雅,是周圍市民晨練、游玩的好地方。全園由十個景區(qū),今天,我來為大家就趵突泉景區(qū)、漱玉泉景區(qū)做重點介紹。
現(xiàn)在我們到了公園西側(cè)的趵突泉景區(qū),這里可是大家擦亮眼睛觀賞的景觀。這里由亭臺樓閣、廊、榭組成。高低錯落的建筑像眾星捧月一樣簇擁著噴吐騰涌的趵突泉。有三個大泉眼一起噴發(fā)。你們閉上眼睛聽一聽,像不像雷聲滾動?這被稱為“趵突騰空”。趵突泉的泉水一年四季都在18度左右,到了嚴(yán)冬,水面上的水氣裊裊上升,像一層薄霧。一邊是幽深的泉池,一邊,波光粼粼,一邊是彩繪的樓閣,雕梁畫棟,這些與薄霧形成“云霧潤蒸”的景象,構(gòu)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歷代的文學(xué)家、詩人都有作品贊美,就連康熙、乾隆皇帝都曾經(jīng)在趵突泉邊寫詩刻石,頌揚名泉。當(dāng)代作家郭沫若、老舍業(yè)有贊美的文章。
“昨夜風(fēng)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游客朋友們你們知道這是誰的詞嗎?對了,這是著名的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有趵突泉還有一處值得觀賞的景區(qū),就是漱玉泉。漱玉泉就是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這個長方形、四面欄桿用漢白玉砌成的、清澈可見的泉池。你們看,泉水從石壁上溢出來,活潑歡騰的流入池塘里,聲音清脆。相信女詞人李清照在這里居住時,經(jīng)常在泉邊梳妝打扮。漱玉泉對面這座漂亮的院落,是為了紀(jì)念李清照而建的“李清照紀(jì)念館”。院內(nèi)正廳的對聯(lián)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fēng)”,這是大學(xué)者郭沫若題寫的。你們看,天資聰慧的李清照難道不正是名泉爭流的優(yōu)美環(huán)境和晶瑩透明的泉水孕育而成的嗎?
今天的趵突泉之行就要結(jié)束了,希望美麗的趵突泉和我能給大家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讓趵突泉的泉水給大家?guī)盱`氣和詩情畫意,讓美麗的泉城永遠留在你們的記憶里。再見!
關(guān)于描寫趵突泉景色的作文 篇15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到泉城濟南來旅游!在濟南停留期間,由我來接待你們并帶給服務(wù),我期望我的講解能使大家在濟南玩得開心,過得愉快。這天我們要去的地方就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的趵突泉。趵突泉公園位于濟南市中心,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近11萬平方米。趵突泉公園是一座以泉水為主的自然山水公園,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譽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又名檻泉,為濼水之源,至今已有2700年的歷史,水溫一年四季恒定在攝氏18度左右。趵突泉公園以觀泉、賞魚、品茶、山石、文化為特色,以小巧玲瓏,步移景異,清潔幽靜、古樸典雅而著稱。
此刻我們看到的這座白墻灰瓦、出檐卷山、卷棚式的民族風(fēng)格的建筑就是趵突泉公園的東門。大門正中匾額上“趵突泉”三個貼金大字,是1959年郭沫若同志題寫的。進了大門,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是一座迎門假山,大家明白為什么要迎著大門建假山嗎這是古代造園的一種手法,叫做障景法,也就是說以山為主,迎門疊石,似透非透,成為公園門口處的自然屏障,與山石后的溪流成山環(huán)水行之勢,同園中其他景物相分離。這座假山的石塊全部采自于濟南南部山區(qū),石質(zhì)、色澤、紋理都能夠同江蘇無錫的太湖石相媲美。過了晴雨橋,大家再往前走,就看到這塊石姿優(yōu)美,紋理自然,高4米,重8噸的龜石了。它最初為元代散曲家張養(yǎng)浩所收藏。張養(yǎng)浩酷愛自然山川,棄官歸隱濟南后,以山猿、野鶴、山石為友。此龜石有“瘦、皺、漏、透”的特點,在此與它合影,有長壽延年的吉祥之意。
趵突泉
請大家隨同我一齊往前走,此刻我們來到的地方是馬跑泉。為什么叫馬跑泉呢據(jù)說這泉水是由北宋時期的抗金將領(lǐng)關(guān)勝的戰(zhàn)馬刨出來的,故此得名。相傳,關(guān)勝是梁山泊農(nóng)民起義將領(lǐng),后為濟南總兵劉豫的部將,驍勇善戰(zhàn)。金兵南侵時,誓死不降,奮勇抗金。在一次激戰(zhàn)中,敗走西城,口渴難忍。他的戰(zhàn)馬仰天長嘶,前蹄奮力刨地,泉水奪地而出,后人為紀(jì)念此泉,稱它為馬跑泉。
再往前走,我們來到了漱玉泉景區(qū)!笆袢比质且压蕽蠒嫾谊P(guān)有聲的手筆。“漱玉泉”三字的來歷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在古代人們常把女子的牙齒稱之為“玉”,而女詞人李清照常在此梳洗打扮,因此而得名;另一種說法取自于李清照所著的《漱玉集》;還有一種說法是從“漱石枕流”這個成語轉(zhuǎn)化而來的,形容嘩嘩的泉水沖刷著玉石的樣貌。我們此刻看到的是李清照紀(jì)念堂,建于1979年。紀(jì)念堂兩旁是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寫得是李清照故居所在地;下聯(lián)是“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fēng)”,是對她所作的《漱玉集》以及為丈夫《金石錄》所作的序的高度贊揚。掛在門廳內(nèi)的匾額“一代詞人”也是郭沫若手書的。
李清照是我國杰出宋代杰出的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人。父親李格非是進士出身的文官,是位著名的文學(xué)家,博學(xué)多才。母親也是一位狀元的女兒,知書達禮。李清照自小受到家庭的影響,加上天資聰慧,酷愛讀書,成為當(dāng)時著名的文學(xué)家。李清照18歲時,與當(dāng)朝史部侍郎趙挺之的兒子趙明誠結(jié)婚;楹蠓驄D倆相互支持,作詩填詞,研究金石書畫。靖康之難后,北宋滅亡,金兵南侵,李清照夫婦被迫南下。途中趙明誠病死。晚年的李清照一向過著無依無靠、顛沛流離的生活,在冷冷清清、凄凄慘慘中度過了她的余生。李清照的詞以靖康之難為分界線,前期的詞大多是歌詠自然,贊美生活,描述夫妻恩愛、思念。如“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而后期的詞作大多是抒發(fā)國家之恨和悲嘆自身命運凄苦的。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再往西走,就到了金線泉景區(qū)。金線泉同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并稱為濟南四大名泉!敖鹁”的構(gòu)成,是由于兩岸泉水相對涌流,流勢均衡。當(dāng)太陽照射到池底,平靜的水面上就會顯示出一條聚成的水線,金光閃亮,像游絲一般,忽隱忽現(xiàn),隨波蕩漾,蜿蜒多變。老金線泉的“金線”已難看到,新金線泉的“金線”也務(wù)必在水勢旺盛,陽光照射角度恰當(dāng)時才能看到。
再繼續(xù)往西走,我們就來到了尚志堂,又叫“金線書院”,因金線泉而得名,舊時指官家或私人藏書和講學(xué)的地方。尚志堂院中栽滿了白玉蘭、紫玉蘭,每到初春,玉蘭花爭相綻放,芳香撲鼻,故尚志堂院也稱玉蘭院。
出尚志堂西行,便到了濼源堂。大家請看堂前上的楹聯(lián):“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边@是元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趙孟頫對趵突泉奇景的最好寫照。濼源堂北面的建筑是娥英殿,是為紀(jì)念虞舜的兩位妃子娥皇、女英而建的祠堂。娥英殿北面是三圣殿景區(qū)。三大殿院內(nèi)的花格透墻上鑲嵌著30余方石刻,全部為歷代名人的詩篇佳作。個性值得一提的是院內(nèi)這座罕見的“雙御碑”,是清代康熙皇帝的“激湍”石刻和乾隆皇帝的《再題趵突泉作》。
我們此刻已經(jīng)來到了趵突泉景區(qū),站在來鶴橋上了。來鶴橋原為木橋,為明萬歷年間歷城知縣張鶴鳴所建。1956年開辟趵突泉公園時,修建了這座石橋。大家請?zhí)ь^看這一朱漆木牌坊上的字“蓬山舊跡”,另一面是“洞天福地”。據(jù)記載,過去人們曾把趵突泉的三股水柱,比作蓬萊仙山,即神話中得三座神山:蓬萊,方丈,瀛洲。想登蓬萊山求仙的人到處尋找仙山,當(dāng)他們來到趵突泉邊,看到三股水柱,其狀如山且不能攀登時,猛然醒悟仙景在此,故立“蓬山舊跡”坊。如果你能到泉東面望鶴亭茶社一坐,一邊品茶,一邊賞泉,則更能體會“潤澤春茶味更真”的意境了。
趵突泉泉池呈長方形,東西長30米,南北寬20米,周圍繞以石欄。池邊俯視,一泓碧水,清如明鏡;三泉涌濤,勢如鼎沸。歷代文人學(xué)者都對趵突泉留下了諸多詠贊。如元代散曲家張養(yǎng)浩“三尺不消平底雪,四時常吼半空雷。而能再現(xiàn)趵突泉泉水全貌的,還是清代文學(xué)家蒲松齡的《趵突泉賦》。那么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獨特景色是怎樣構(gòu)成的呢濟南的泉水來源于濟南的南部山區(qū)。濟南的南部山區(qū)主要由奧陶紀(jì)碳酸鹽的石灰?guī)r構(gòu)成,石灰?guī)r被水溶解侵蝕,構(gòu)成溶洞和裂隙,吸收地表的降水和徑流,并由南向北潛流。當(dāng)這些地下水流至市區(qū)時,遇到濟南東、西、北面質(zhì)地堅硬隔水的火成巖阻擋,水流超多匯集,構(gòu)成強大的靜壓力,在低洼的市區(qū)涌出地表,構(gòu)成天然的涌泉。趵突泉泉水甘美,用以沏茶,色如琥珀,幽香襲人,極為爽口。據(jù)說乾隆下江南時,出京帶玉泉水,到濟南時帶趵突泉水,以備飲用。
站在觀瀾亭上,能夠看到亭前水中的石碑,上刻“趵突泉”三字,是明代山東巡撫都御史胡纘宗書寫的。亭后的石刻“第一泉”三個字是清代王鐘霖書寫。“觀瀾”石刻二字是明代山東左布政使張欽書寫。泉池南面的水榭、漏窗與北岸的濼源堂相互襯托,構(gòu)成對景。
此刻我們來到的地方是滄園和白雪樓景區(qū)。滄園,原名叫“勺滄園”,取“滄海一勺”之意。那里原是明代著名詩人李攀龍的讀書處。明萬歷年間按察使葉夢熊曾在滄園西側(cè)建“白雪樓”,紀(jì)念李攀龍。此刻我們已經(jīng)穿過了楓溪區(qū),又回到了趵突泉公園的東門口,這天的講解就到那里,有不妥之處,請多多包涵并留下你們的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關(guān)于描寫趵突泉景色的作文 篇16
観光客の皆様:
こんにちは泉城済南へ旅行に來てください。済南に滯在する間、私が接待してサービスを提供します。私の説明が皆さんに済南で楽しく遊んでもらえますように。今日私たちが行くところは済南の三大名勝の一つである済南済南済南の済南済南済南の済南済南の済南済南の済南の済南にある済南の済南の済南の済南にある泉の名前です。済南72名泉の冠で、「天下第一泉」と稱されています。済南の泉の名は檻泉といい、新疆ウイグル自治區(qū)の水の源であり、今まで2700年の歴史があります。水溫は一年中一定で摂氏18度ぐらいです。済南の泉の周りには多くの泉があって、済南の泉の群を形成しています。有名な金線泉、漱玉泉、馬走泉、臥牛泉、柳絮泉、杜康泉など41か所の泉池が園內(nèi)に散在して、済南の泉群を形成しました。多くの泉の冠である湷突泉は泉城の獨特の象徴となっている。
済南の泉公園は観泉、魚、茶、石、文化を特色として、小さくて精巧で、歩が景を移します。清潔で靜かで、古風(fēng)で優(yōu)雅で有名です。全園は全部で10つの観光スポットとして計畫されています。これは済南の泉観光スポット、三大殿観光スポット、尚志堂観光スポット、漱石玉泉観光スポット、東門入口區(qū)、楓渓観光スポット、滄園観光スポット、白雪樓區(qū)、南門入り口區(qū)、萬竹園観光スポットです。
[東門]今私達が見ているこの白い壁の灰瓦、ひさしから山を巻き、棚式の民族風(fēng)の建物は済南突泉公園の東門です。大門の真ん中の額にある「嚖突泉」の3つの大きな字は1959年の郭沫若先生が書いたものです。
東大門に入ると、まず目に入ったのは「門を迎えて築山をつくる」という築山です。この築山は1964年に建てられました。済南南部の山岳地帯の築山石を選んで築き上げました。済南南部の山岳地帯の偽の山石は、その石の質(zhì)と色合いが江蘇無錫の太湖石と少し似ているため、北太湖石と呼ばれています。みんなはなぜ表門に向かって築山を建てるのか知っていますか?これは古代の造園の一つの手法で、「障礙景手法」と呼ばれています。つまり、山を主として、門を迎えて石を畳みます。透き通らないように、公園の入り口にある自然の障壁となり、山の後ろの渓流が山環(huán)水行の勢いを構(gòu)成して、他の観光スポットと分けられています。(一望できないように)山は南北約30メートル、東西13メートル、主峰は高さ4メートル、配峰は高さ3メートルです。山下には穴があります。穴は約16平方メートルで、穴の中は最高2.5メートルで、穴の出入り口はそれぞれ1.6メートルと1メートルです。穴の頂と入り口は大きな石を使って、ぶら下げる手法で巨石が垂れ下がる壯観な景色を形成します。穴の壁には適當(dāng)な隙間があり、採光と空気の流れがよく、穴の中はあまり暗くなく、濕っぽいです。済南の築山の中の佳作と言えます。園蕓家から高く評価されています。
「亀石」は迎え門の築山を経て北へ曲がった道から石橋、小道を通って前へ遊覧します。目に入るのは周りの山々の起伏、渓流に囲まれ、山の輪に囲まれた広々とした観光スポットです。特に目立つのは、翠竹、緑草、花の中にそびえる太湖石の一つです!竵w石」といいます。最初は元代の有名な文學(xué)者張養(yǎng)浩が所蔵していました。彼は自然山川を熱愛し、禮部尚書の職を捨てて済南に引退した後、山猿、野鶴、山石を友としています。彼は十個の有名な石を恐れたことがあります。その中には四つの形がそれぞれ龍、鳳、亀、麟のようで、総稱して四大霊石と呼ばれています,F(xiàn)在は長壽の亀石だけが殘っています。鳳石(現(xiàn)在は省政府大院に保存されています)。このカメの石の姿は優(yōu)美で、テクスチャも自然で、高さ4メートル、重さは8トンで、済南の第一位の石と言えます。太湖の石品の中で“しわ、やせています、透き通ります、漏れます”の美點を持って、旅行者はここで石と寫真を撮って、長壽の延年の吉祥の意味を取ります。
皆さん、私と一緒に前に行ってください。今來たところは「馬走泉」です。なぜ馬走泉ですか?この泉は北宋時代の抗金將領(lǐng)関勝の軍馬から掘り出されたものといわれています。聞くところによると、関勝は梁山泊農(nóng)民の蜂起將校で、後は済南総兵の劉豫の部將で、勇猛でよく戦います。金兵が南に侵攻した時、死ぬことを誓い、金に抵抗する。激戦で西城を敗走し、喉が渇いてたまらない。彼の軍馬は天を仰いでひずいて、前足は力を盡くして掘り起こして、泉の水は土地を奪い取って出て、後代の人はこの泉を記念するため、それを馬走泉と呼びます。
もっと前に行くと、私達は漱石玉泉観光スポットに來ました!甘袢工趣いψ证瞎蕼g南書畫家が聲をかけて書いたものです!甘袢工趣いψ证斡蓙恧摔膜い皮现T説ありますが、「漱玉枕流」という成語が由來で、盛んに湧き水が玉を洗うような音をしています。石代では女性の歯を「玉」と呼んでいたという説もありますが、女性の言葉使いがよくここで化粧していることから「漱玉泉」と呼ばれています。もう一つの説があります。李清照の著書に「漱石玉集」という集があるので、この名前がつきました。
私たちが今見ているのは「李清照記念堂」です。1979年に建てられました。建築面積は362平方メートルで、これは李清照の故郷が漱玉泉辺にある歴史記録によるもので、民族の風(fēng)貌によって建てられたもので、20世紀(jì)60年代の建築です。記念堂の隣には郭沫若先生の本の対聯(lián)があります。玄関に掛けた額の「一代の品詞人」も郭沫若の手書きです。
李清照は中國の宋代の傑出した女性語人で、易安居士と號し、済南章丘明水人です。李清照は上級士の家族から生まれました。父の李格非は進士出身の文官で、有名な歴史家です。博學(xué)多才で、母は狀元の孫娘です。李清照は小さい時から両親の薫陶、啓発と誘導(dǎo)を受けました。加えて資質(zhì)が聡明で、読書が好きで、立派な文學(xué)者になりました。李清照は18歳の時、趙明誠と結(jié)婚しました。趙明誠は當(dāng)朝の宰相の息子で、宋代の有名な金石學(xué)者です。彼の『金石録』はわが國の考古學(xué)の道具に大きな価値を持っている。當(dāng)時は國富民安の時代で、生活が安定していました。結(jié)婚後、二人は仲がよくて、志が合って、生活がとても幸せです。夫婦は詩を書いて詞を書く以外に、金石書畫を収集して研究します。李清照は夫を尊敬し、支持しています。趙明誠も彼女の文學(xué)才能に感心しています。二人の生活は倹約しています。お金を古典書や書畫、貴重な文物の購入に多く使います。
關(guān)于描寫趵突泉景色的作文 篇17
有句俗話說得好:“趵突泉乃天下的一泉!”趵突泉乃是濟南的三大名勝之一,另外兩個名勝是千佛山、大明湖。下面,我先來講一講趵突泉吧!
一走進趵突泉公園,前方就出現(xiàn)了一座山石,讓人感覺很宏偉的樣子?晌乙膊还苋叨,急著找“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我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圖標(biāo),說是趵突泉在北面,我想也沒有想,就拉著媽媽和奶奶走。越走越不對勁呀!媽媽說:“我們好像走錯了。”我說:“不可能走錯了,我記得就是這個方向呀!難道路標(biāo)知錯了?”
想著向著,前方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湖,湖的旁邊還有一座假山,從假山上面留下來的水形成了一個小瀑布,可好玩了。我禁不住誘惑,拿起手里的照相機,拍下了這一幅畫面。我還感覺這張相片拍得不錯呢!我還想拍張魚在水里游的照片,不過因為水面上有粼粼波紋,拍下來也看不清楚的,于是,我就沒有拍下來。
我也有點相信走錯了,于是,我們轉(zhuǎn)了個360度的彎,回頭向回走。走了好一會兒,只見人開始越來越多。我心想:看趵突泉的人一定很多,在路上的人自然也就多了呀!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剛走一會兒,就看見了趵突泉。
我二話不說,我拿起照相機,把眼睛瞄準(zhǔn)鏡頭,把鏡頭調(diào)整調(diào)整到最好,然后食指一按拍攝鈕,一張趵突泉的相片就完成了。
趵突泉的水可清呀,輕的可以看見那五顏六色的小金魚在泉水里游來游去;趵突泉的水可真甜呀,古代曾傳說喝了泉水可以長生不老呢、刀槍不入呢!只有天上的神仙才能治服得了?此嫔嫌泻芏嗨,有大的、小的、多種多樣。有上來了一條小金魚,一定水泡,一瞬間,水泡炸了。人生也不過如此,我們要抓住你顯眼的一刻,任意的去炫耀自己,一旦過了這一瞬間,你將像白開水一樣,喝到嘴里,無色無味。
聽了我的介紹,你喜歡趵突泉了吧!那就來看一看吧!里面還有個好看的呢!
關(guān)于描寫趵突泉景色的作文 篇18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你們好!歡迎大家來到濟南!我是你們這次旅行的導(dǎo)游__。今日就由我為大家供給服務(wù),大家如果有什么要求可盡管提出來,我會竭誠為您解決。
歡迎你們到泉城濟南來旅游,在濟南停留期間將由我來接待你們并為你們供給服務(wù),我期望我的講解能使你們在濟南玩得開心,過得愉快。今日我們要去的地方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的趵突泉。趵突泉公園位于濟南市中心,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約158畝。趵突泉公園是一座以泉水為主的自然山水公園,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譽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又名檻泉,為濼水之源,至今已有2700年的歷史,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攝氏18度左右。趵突泉公園以觀泉、賞魚、品茶、山石、文化為特色;以小巧玲瓏、步移景異,清潔幽靜,古樸典雅而著稱。
此刻我們看到這座白墻灰瓦、出檐卷山、卷棚式的民族風(fēng)格建筑的大門就是趵突泉公園東門。大門正中匾額上“趵突泉”三個貼金大字,是1959年郭沫若同志寫的。進了大門,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是一迎門假山,大家明白為什么要迎著大門建假山嗎?這是古代造園的一種手法,叫做“障景”法,也就是說以山為主,迎門迭石,似透非透,成為公園門口處的自然屏障,與石后的溪流構(gòu)成環(huán)水行之勢,同園中其它景物相分離。這座假山的石塊全部采自于濟南南部山區(qū),石質(zhì)、色澤、紋理都能夠同江蘇無錫的太湖石相媲美。假山下有一山洞,洞頂和入口處采用了大塊石,用懸掛的手法構(gòu)成巨石懸掛的逼真壯觀景色。洞壁上又留出適當(dāng)?shù)目障,便于采光和空氣的通暢。此乃濟南假山中的佳作,受到園藝家極高的贊譽。
過了晴雨橋,大家再往前走看到這塊石姿優(yōu)美,紋理自然,高4米,重8噸的龜石了。它最初為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張養(yǎng)浩所收藏。張養(yǎng)浩酷愛自然山川,棄官歸隱濟南后以山猿、野鶴、山石為友。此龜石有“皺、瘦、透、秀”的特點,在此與它合影,取長壽延年的吉祥之意。(好,給大家?guī)追昼姇r間合影留念)。
請大家隨同我一齊往前走,此刻我們來到的是馬跑泉。為什么叫馬跑泉呢?據(jù)說北寧時期的抗金將領(lǐng)關(guān)勝的戰(zhàn)馬刨出來的,故得此名。相傳,關(guān)勝是梁山的農(nóng)民起義將領(lǐng),是濟南總兵劉豫的部將,驍勇善戰(zhàn),金人南侵時,誓死不降,奮力抗金。一次激戰(zhàn)中,敗走麥城,口渴無水,十分難忍。他的戰(zhàn)馬仰天長嘶,前蹄奮力刨地,泉水奪地而出,后人為紀(jì)念此泉,稱它為馬跑泉。
再往前走,我們就來到了漱玉泉景區(qū)。“漱玉泉”三字是已故濟南書畫家關(guān)有聲的手筆。“漱玉泉”三字的來歷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在古代人們常把女子的牙齒稱之為“玉”,女詞人李清照常在此打扮梳洗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因李清照著有作品集——《漱玉集》;還有一種說法是從“漱石枕流”這個成語轉(zhuǎn)化來的,說嘩嘩的泉水刷玉石。我們此刻看到的是李清照紀(jì)念堂,建于1979年,紀(jì)念堂兩旁是郭沫若先生寫的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寫的是李清照故居所在地;下聯(lián)“金石錄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遺風(fēng)”是對其詞作成就的贊揚,稱贊她所作的“漱玉集”以及為丈夫《金石錄》所作的序。掛在門廳內(nèi)的匾額“一代詞人”也是郭沫若手書的。
李清照是我國南宋時杰出的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人。父親李格非是進士出身的文官,是位著名的歷史學(xué)家,博學(xué)多才,母親也是一位狀元的孫女,知書達禮。李清照自小受雙親熏陶、啟發(fā)和誘導(dǎo),再加上天資聰慧,酷愛讀書,成為當(dāng)時杰出的文學(xué)家。李清照18歲時,與當(dāng)朝宰相趙挺之的兒子趙明誠結(jié)婚;楹蠓驄D倆互相支持,恩恩愛愛,作詩填詞,研究金石書畫,購置古籍字畫。靖康之難以后,北宋滅亡,金兵南侵,宋王朝南渡,偏安江南,李清照夫婦被迫南下,途中,明誠病死。晚年的李清照一向過著無依無靠、顛沛流離的生活,在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中渡過了她的余生。李清照的詞以靖康之難為分界線,前期的詞大多描繪的是歌詠自然,贊美生活,夫妻恩愛、思念的詞。如“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點絳唇》);“紅藕相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ㄗ燥h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一剪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fēng),人
比黃花瘦”。后期的詞作大多抒寫了家國之恨和悲嘆自身命運凄苦的。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李清照文學(xué)創(chuàng)作具有鮮明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居婉約派之首,稱為“易安體”。今有輯本《李清照集》和《漱玉詞》。
再往西走,就到了金線泉處。金線泉同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并稱為濟南四大名泉!敖鹁”的構(gòu)成,是由于兩岸泉水相對涌流,流勢均衡。當(dāng)太陽照射到池底,平靜的水面上,就會顯示出一條聚成的水線,金光閃亮,象游絲一般,忽隱忽現(xiàn),隨波蕩漾,蜿蜒多變。老金線泉的“金線”已難看到,新金線泉的“金線”也必須在水勢旺盛,陽光照射角度適當(dāng)時才能看到。宋代著名文學(xué)家曾鞏曾有幸在月光的映照下看到“金線”,而元代詩人元好問多次游歷金線泉,卻不可得,甚為遺憾。
再繼續(xù)往西走,我們就來到了尚志堂。尚志堂,也叫“金線書院”,由金線泉而得名。舊時指官家或私人藏書和講學(xué)的地方。尚志堂院中栽植了白玉蘭、紫玉蘭,每到初春,玉蘭花爭相綻開,芳香撲鼻,故尚志堂院也稱玉蘭院。大家注意到院中的這塊太湖石了嗎?它叫“待日峰”,原為張養(yǎng)浩收藏,在一點五米左右高的石身上,布滿了圓月構(gòu)成或彎月形透洞數(shù)處,每當(dāng)皓月高懸之夜,石形和透洞在月光照射下,映入石前池水中,更顯得玲瓏剔透,秀美無比。
出尚志堂西行,便到了濼源堂。濼源堂,前有抱廈,突出水面,棟梁彩畫,黃瓦紅柱,形體雄偉。大家請看抱柱上的詩刻:“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贝司涫窃膶W(xué)家趙孟頫對趵突泉奇景的最好寫照。濼源堂的北面的建筑是娥英殿,是為紀(jì)念虞舜的兩位妃子娥皇、女英而建的祠。娥英祠北面是三大殿景區(qū)。三大殿院內(nèi)的花格透墻上,鑲嵌著30余方石刻,是歷代名人的佳作詩篇。異常值得一提的是院內(nèi)的這尊罕見的“雙御碑”,記載了康熙三臨、乾隆二臨趵突泉的題詞詩文,標(biāo)示了趵突泉的地位。
我們此刻已經(jīng)來到趵突泉景區(qū),站在來鶴橋上。來鶴橋原為木橋,明萬歷年間歷城知縣張鶴鳴所建。1956年開辟趵突泉公園時,修建了這座石橋。大家請?zhí)ь^看這一朱漆木牌坊上的字“蓬山舊跡”,另一面是“洞天福地”。據(jù)傳說,過去人們曾把趵突泉的三股水柱,比作蓬萊仙山,即在神話中的三座神山:蓬萊,方丈,瀛州。想登蓬萊山求仙的人到處尋找仙山,當(dāng)他們來到趵突泉邊,看到三股水注,其狀如山且不能攀登,猛然醒悟,仙景在此,故立“蓬山舊跡”坊。如果你到泉東面望鶴亭茶社,一邊品茶,一邊賞泉,則有”潤澤春茶味更真“的詩意。
趵突泉泉池呈長方形,東西長三十米,南北寬二十米,周圍繞以石欄。池邊俯視,一泓碧水,清如明鏡;三泉涌濤,噴雪濺玉;勢如鼎沸,聲若雷鳴;水草裊裊,魚翔淺底;綠葉紅鱗,輝映其間。歷代文人學(xué)者都對趵突泉留下了諸多詠贊。如元代散曲家張養(yǎng)浩“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時嘗吼半空雷!倍茉佻F(xiàn)趵突泉泉水全貌的,還是清代文學(xué)家蒲松齡的《趵突泉賦》。
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獨特景色是怎樣構(gòu)成的呢?濟南的泉水,來源于濟南市區(qū)以南,錦繡川以北的廣大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的巖石是約四億年以前構(gòu)成的一層很厚的、質(zhì)地比較純粹的石灰?guī)r。這種石灰?guī)r地區(qū),地表有溶溝、溶槽,地下有漏斗、溶洞、暗河以及鐘乳石,便于很多的雨水和地表水滲入地下。山區(qū)的石灰?guī)r層,以大約三十度的斜度,由南向北傾斜,很多的地下潛流,神出鬼沒地向濟南運動。剛好,在大明湖往北,地下巖石變成了堅固的火成巖,很多的地下水流到那里,碰到火成巖的阻擋,攔蓄起來,越積越多,水泄不能,必須尋找出路。而在濟南舊城一帶,地勢低洼,有的地方甚至低過了地下水的儲水面,地下水便穿過地表,奪門而出,構(gòu)成了眾多泉水。趵突泉泉水甘美,用以沏茶,色如琥珀,幽香襲人,極為爽口。據(jù)說乾隆下江南時,出京帶玉泉水,到濟南時帶趵突泉水,以備飲用。
站在觀瀾亭上,能夠看到亭前水中的石碑,上刻“趵突泉”三字,是明代胡纘宗書寫的,如果你細心點也許會發(fā)現(xiàn)“突”字少了上頭的那一點。亭后的石刻“第一泉”三字是清代王鐘霖書寫,“觀瀾”石刻二字是明代張欽書寫。泉池南面的水榭、漏窗,半壁廊與北岸濼源堂相互襯托,構(gòu)成對景。
此刻我們已經(jīng)來到滄園和白雪樓景區(qū)。滄園,原名叫“勺滄園”,取“滄海一勺”之意。那里原是明代著名詩人”后七子“之一李攀龍的讀書處,“勺滄”的名字,表達了人們向李攀龍學(xué)習(xí)的心愿。明萬歷年間,按察使葉夢熊曾在滄園西側(cè)建“白雪樓”,紀(jì)念李攀龍。白雪樓和滄園幾經(jīng)修葺,此刻的滄園是三廳一圍廊,兩個跨院,流溪隨園,樓閣玲瓏,雕梁畫棟,彩漆紛呈,院中培植的名種名花異木,盆景,已構(gòu)成獨具特色的庭院風(fēng)格。這株“泰山松”,蒼勁、雄偉,氣勢奔放,樹齡在150年以上,是一棵不可多得的具有齊魯風(fēng)格的樹樁盆景。園內(nèi)人工修造的大型山石盆景,造型自然,點綴以羅漢松、紅葉、黑松等樹樁植物,給人以美的享受。
此刻我們已經(jīng)穿過了楓溪區(qū),又回到了趵突泉公園東門口,今日講解就到那里。講解不妥之處,請多多包涵并留下你們的寶貴意見。
關(guān)于描寫趵突泉景色的作文 篇19
各位游客、各位先生、小姐,一路辛苦了,歡迎您來趵突泉游園賞泉。
好,各位,到此,我的導(dǎo)游講解就結(jié)束了,二個小時的相處,非常感謝各位對我工作的配合,希望大奇山之行能給各位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也希望大奇山的美帶給你一份美麗的回憶,再見。
我們公園始建于一九五六年,因內(nèi)有趵突泉而得名,F(xiàn)居市中心,位于濼源大街西首。趵突泉周圍泉池眾多,形成了趵突泉群。著名的金線泉、漱玉泉、馬跑泉、臥牛泉、皇華泉、柳絮泉、老金線泉、洗缽泉、尚志泉、螺絲泉、滿井泉、無憂泉、白云泉、望水泉、東高泉、登州泉、杜康泉、混沙泉、龍池泉、白龍灣等,構(gòu)成了四大泉群之首。作為眾泉之冠趵突泉成了泉城的獨特象征。
我們趵突泉公園以觀泉、賞魚、品茶、山石、文化為特色,以小巧玲瓏、步移景異,清潔幽靜、古樸典雅而著稱。全園共規(guī)劃為十個景區(qū),這就是趵突泉景區(qū)、三大殿景區(qū)、尚志堂景區(qū)、漱玉泉景區(qū)、東門入口區(qū)、楓溪景區(qū)、滄園景區(qū)、白雪樓區(qū)、南門入口區(qū)、萬竹園景區(qū),總面積近百畝。
趵突泉景區(qū)在我們公園內(nèi)西側(cè),是全園構(gòu)圖中心,由亭、堂、廊、榭組成了一個封閉空間,高低錯落的建筑像眾星捧月一樣,簇擁著噴突騰涌的趵突泉,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泉景,被譽為濼水之源,在史書上第一次出現(xiàn)是<<春秋>>上關(guān)于魯桓公和濟襄公談判兩國邊界一事的記載。魯桓公十七年(公元前695年)。齊國和魯國因邊界爭執(zhí)發(fā)生戰(zhàn)爭,次年春,魯桓公到齊國談判邊界問題,會齊侯(齊襄公)于濼。濼,濼水的源頭,即趵突泉。所以趵突泉為人所知已經(jīng)有二千五、六百年的歷史了。當(dāng)然那時濼水之源,名字并不叫趵突泉,北魏時,因泉上建有娥姜(英)廟,谷稱娥姜(英)水,直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學(xué)家曾鞏始稱為趵突泉,并流傳至今。不過,宋朝.金代曾有人稱叫“溫泉”、“檻泉”、“爆流泉”、“瀑流泉”等等,但都不如趵突泉這個名字精當(dāng)傳神。
趵突泉,三窟并發(fā),聲如隱雷,“泉源上奮”,“水涌若輪”稱“趵突騰空“!霸旗F潤蒸”是趵突泉一景。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攝氏18度左右,到了嚴(yán)冬早晨,水面上水氣裊裊上升,象一層薄煙,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梁畫棟,這一切與淡淡的薄霧,構(gòu)成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奇特景觀為濟南八景之一,歷代著名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詩人多有贊美。諸如宋代曾鞏、蘇軾、金代元好問,元代趙孟府、張養(yǎng)浩,明代王守仁,清代王士禎、蒲松齡、何紹基等都有吟泉佳作?滴、乾隆皇帝都曾在趵突泉邊寫詩刻石,頌揚名泉,當(dāng)代文豪郭沫若等也都有贊頌的美文。
趵突泉東西之間的這座南北向的小橋,名曰來鶴橋,原為木橋,明代萬歷初所建,天啟末年重修,濟南解放后擴建公園時將其改建為石橋。橋南首的彩繪木牌坊是原來的樣子,牌坊匾額朝南的一面上刻“洞天福地”;朝北的一面是“蓬山舊跡”,“蓬山”指傳說中東海神山的蓬萊、方丈、瀛州三座神山,趵突泉為何稱“蓬山舊跡”?意為東海神山不過傳說而已,誰也沒有見過,但趵突泉的三股水其狀如山,但不可攀,好象神話中的蓬萊仙山一般,所以稱其為“蓬山舊跡”。泉池西側(cè)伸入水中的小亭叫觀瀾亭,此亭建于明朝天順五年(1461),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亭西墻壁上嵌刻的兩塊石碑,一塊“觀瀾”兩個大字,取自<<孟子.盡心>>“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為明代書法家張欽的墨跡。另一“第一泉”的石刻,是清朝同治年間王鐘霖的手筆。亭東泉池中這塊半浸水中的石碑,上鐫三個雄健大字:趵突泉,為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所寫,細心的游客有的可能會發(fā)現(xiàn)突變成了“突”,缺了兩點,傳說勁挺柱涌的三股水把“蓋子”頂?shù)袅,才使“突”字變成了現(xiàn)在這個樣子,當(dāng)然這只是形容泉水勢強,人們的一種遐想。泉池南岸透窗臨池榭廊是解放后所建,近年來成了“閑時墨客會名優(yōu)”京劇名流演出的舞臺。趵突泉東池北岸,依水而著,窗明幾凈的建筑就是有名的蓬萊茶社,又稱望鶴亭茶社,清代文人施閏章曾寫詩歌曰:“仰而見山之青,俯而見泉之潔,清流激湍兮,孰浚其源?潛蛟出蟄兮,飛虹蜿蜒”。說明這個地方在當(dāng)時是極目遠眺,俯首凝視,觀賞領(lǐng)略遠近山水之美的絕妙境地。據(jù)說當(dāng)年康熙、乾隆兩個皇帝都曾在這里臨水靜坐,品茗賞泉,領(lǐng)略趵突泉的萬般風(fēng)韻。當(dāng)品嘗到趵突泉水后,竟將南巡中攜飲之 北京玉泉水全部換為趵突泉的水,故有“潤澤春茶味更真”,不飲趵突泉的水,空負濟南游之說。趵突泉池北岸的大殿叫“濼源堂”,緊挨濼源堂的兩座大殿,統(tǒng)稱呂祖廟,也叫“呂仙祠”、“呂公祠”、“呂祖閣”。
這三座大殿坐北朝南,在同一中軸線上,自成院落,是一組較大的古建筑群。解放前,第一大殿祀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稱“呂祖閣”,第二大殿祀?yún)味促e的教師鐘離權(quán),稱“鐘離宮”,上層祀文昌,第三大殿是斗母殿。最南的大殿濼源堂,三間兩層,歇山飛檐,古色古香,楹柱上的木刻楹聯(lián),“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是趙孟府的泳泉句,由當(dāng)代著名書法家金榮先生書寫。一大殿始建于北宋熙寧年間,南殿臨濼水的源頭,故稱“濼源堂”,北殿面對歷山故稱“歷山堂”,解放后恢復(fù)為“濼源堂”。游客們看到中間這座殿堂叫娥英祠,娥英祠是紀(jì)念大舜的兩妃娥皇和女英而建,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濼水谷謂之娥姜水。以泉源的娥英祠故也”足以證明在1500年前就建有此祠,F(xiàn)在的祠是明代建筑。娥英祠后面的“三圣殿”是清代建筑。在院落內(nèi)花格透墻鑲嵌著的30余方石刻都是明清時名人的泳泉佳作,院內(nèi)這尊石碑,前書“激湍”二字,后<<再題趵突泉作>>出自康熙和乾隆之手,兩個皇帝在同一石碑題詞作詩,在國內(nèi)極為少見,這些碑文,石刻文物不僅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也是研究泉水文脈不可多得的史料。
關(guān)于描寫趵突泉景色的作文 篇20
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們此刻來到的就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的趵突泉公園。
趵突泉公園是一座以天然泉水為主要景觀,融合江南園林特色,具有鮮明民族風(fēng)格的自然山水公園,是濟南市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趵突泉公園建于1956年,因為園內(nèi)有趵突泉而得名。它位于濟南市中心,總面積10.5公頃,與大名湖、千佛山并稱為濟南市三大名勝。趵突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譽為“天下第一泉”,與其附近的金線泉、漱玉泉、柳絮泉、馬跑泉等20多處泉組成趵突泉泉群。趵突泉水質(zhì)潔凈,清冽甘美,水溫一年四季恒定在18攝氏度左右。3座泉眼浪花飛濺,“趵突騰空”為濟南八景之一。在__年以前的幾年時間內(nèi),由于持續(xù)干旱,加上工農(nóng)業(yè)用水,地下水位下降,趵突泉的水位達不到噴涌的26.8米高度,看不到當(dāng)年趵突泉噴涌的壯觀景象,只能從一些圖片和我的介紹中領(lǐng)略一下趵突泉當(dāng)年的風(fēng)采?墒,由于近年濟南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節(jié)水保泉措施,如關(guān)掉市區(qū)所有自備井、人工回灌、在南部修建水庫等,加上近年天公作美,降雨量超過30%以上。從__年9月6日開始,所有泉水復(fù)涌,至今水勢旺盛。今日大家都很幸運,我想應(yīng)當(dāng)能初步領(lǐng)會到很久以前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美景的意境了吧![由整理] 東門:趵突泉公園有3個門。我們看到的這座白墻灰瓦、出檐卷山、卷棚式的民族風(fēng)格建筑的大門就是趵突泉的東門。大門匾額上“趵突泉”3個貼金大,是1959年郭沫若同志來濟南時題寫的。
假山:進入大門,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這座假山。這座假山建于1964年,是選用濟南南部山區(qū)的山石筑成的。這些山石因為石質(zhì)、色澤與江蘇無錫太湖石有相似之處,所以被稱為北太湖石。大家明白為什么要迎門建假山嗎這是采用我國古典造園藝術(shù)中“障景”的手法,把園中的美景擋在后面,讓人留有懸念,激起繼續(xù)參觀的念頭。中國有句古話,叫逢峰右轉(zhuǎn),就是說遇到山峰往右轉(zhuǎn)。此刻就請大家隨我右轉(zhuǎn),繼續(xù)參觀。
晴雨溪:此刻我們看到的就是趵突泉的一大奇觀,晴空萬里,但我們在看看溪面上水霧蒙蒙,雨點珠珠,如同晴天下雨,所以叫晴雨溪。
龜石:我們說有名園必有名石。在我們前面就是這么一塊名石——龜石,是一塊著名的太湖石,由元代散曲家張養(yǎng)浩收藏的。張養(yǎng)浩是濟南人,他酷愛自然山川,棄官歸隱濟南后以山猿、野鶴、山石為友。據(jù)記載,他以往收藏了4塊名石,根據(jù)它們的形狀分別命名為龍、鳳、龜、麟,總稱為四大靈石。如今其他3塊靈石都已不知所在,只留下了這一塊龜石供人們憑吊。漓江有個九馬畫山,漓江導(dǎo)游有段唱詞“看馬郎,看馬郎,問你神馬有幾雙看出七匹中榜眼,看出九匹狀元郎!贝蠹铱催@塊龜石的樣貌,您是否也能看出九只神龜呢這塊龜石姿態(tài)優(yōu)美,紋理自然,高4米,重8噸,堪稱濟南第一名石,具有太湖石瘦、皺、透、漏、秀的特點。游客大多在此與石合影,取延年益壽之意。
漱玉泉:我們面前這一汪清泉也是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名叫漱玉泉。大家看“漱玉泉”3個是已故的濟南書畫家關(guān)友聲的手筆。關(guān)于漱玉泉的來歷說法不一,其中一種是從“漱石枕流”這個成語而來的。晉朝時,孫子荊要去隱居,就對好友王武子說欲“枕石漱流”因口誤說成“漱石枕流”王武子說“流可枕,石可漱乎”孫子荊回答說:“所以漱石,以礪其齒;所以枕流,以洗其耳。”隱寓潔身自愛、磨礪其志的意向!笆瘛比獙⒂翊,更加妥切地表達了泉水清潔柔潤的水質(zhì)。也有人講,古代把女子的牙齒稱為“玉”,宋代著名的愛國女詞人李清照在那里居住時,經(jīng)常在泉邊梳洗打扮,因而得名。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李清照的詞集《漱玉泉》而得名,但這就無從考證是先有詞集后有泉名,還是先有泉名后有詞集了。
李清照紀(jì)念堂:我們右手邊這座古典風(fēng)格的建筑是“李清照紀(jì)念堂”。這是根據(jù)李清照故居在漱玉泉邊的記載,于1959年為紀(jì)念杰出的宋代女詞人而建造的。紀(jì)念堂占地300平方米,具有宋代的建筑風(fēng)格,經(jīng)1999年擴建,此刻面積4000多平方米,堂閣亭臺,溪水環(huán)繞,成為國內(nèi)面積最大的李清照紀(jì)念堂之一。我們此刻看到的屏風(fēng)上,是郭沫若先生于1959年為李清照題的詞,前面是“一代詞人”,后面是“傳誦千秋”。這是郭沫若為李清照紀(jì)念堂題寫的一首詩中的幾句。全詩是:“一代詞人有舊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轟烈,傳誦千秋是著書!痹郝淅锓N植的芭蕉、海棠、桂花等都是李清照生前喜歡的植物。
大家來看紀(jì)念堂正廳門前抱柱上的木刻楹聯(lián)。上聯(lián)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下聯(lián)是:“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fēng)。”上聯(lián)是對李清照故居的考證,下聯(lián)《漱玉集》是李清照寫詞集,《金石錄》為她的丈夫趙明誠所著的考古專著,趙明誠去世后由李清照代為完成交于朝廷!拔牟捎泻笾鬟z風(fēng)”是說李清照的詞風(fēng)具有南唐后主李煜的風(fēng)格。(李煜,作為帝王他是失敗的,而作為文人,他則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詞《虞美人》是這樣寫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我相信大家對這首詞都十分熟悉。)我們看到的紀(jì)念堂正廳中的塑像就是李清照,這是由著名雕塑家王昭善等創(chuàng)作的,用漢白玉雕塑,塑像象征著李清照清清白白的一生。廳內(nèi)陳列李清照生平事跡介紹,墻上是當(dāng)代名家的題詠畫,玻璃柜里陳列著李清照著作的各種版本和后人研究的各種專著期刊等。大家看墻上還有一幅畫像,是李清照31歲時的畫像。李清照看上去是不是顯得很老,不錯。為什么會這樣呢待會兒我給大家介紹她的生平的時候就明白了。
大家隨我右轉(zhuǎn),到新開辟的李清照蠟像館去了解一下這為著名女詞人的一生。
蠟像館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父母教誨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出身上層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官居禮部員外郎,博學(xué)多才。母親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知書善文。李清照出生在這樣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受到雙親熏陶,加上她資質(zhì)聰慧,酷愛讀書,故成為著名的文學(xué)藝術(shù)家,尤以詞作蜚聲文壇。
第二部分是師壇綻秀李清照才華橫溢,博學(xué)多能,十多歲時就很有名氣。她的詞受到當(dāng)朝文人周邦彥、張耒、黃庭堅等人的贊譽。這一組蠟像展示的是李清照和當(dāng)朝著名文人探討詩詞的場景。
第三部分是志同道合11__年,李清照18歲,與趙明誠結(jié)婚。趙明誠是丞相趙挺之的第三子,宋代著名的金石學(xué)者;楹蠓蚱薅鲪,志同道合,除做詩填詞外,還收集金石書畫,并著有《金石錄》一書。在創(chuàng)作形式上,她善于運用白描手法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語言清麗動人、通俗流暢,世稱“易安體”,對后世影響頗大。在詞學(xué)評論上,她強調(diào)協(xié)律,崇尚典雅、情致,要求嚴(yán)格劃清詩和詞的界限,反對以作詩的方法作詞。在名家輩出的宋代詞壇上,李清照獨樹一幟,成為詞人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后世有人稱之為“詞圣”。
李清照一生奮筆不輟,著述甚豐。原有《易安居士文集》7集、《李易安集》12卷,可次這些作品多已失散,現(xiàn)僅存《漱玉詞》一卷及其他零星著作。由于李清照前期與丈夫過著悠閑的生活,并且趙明誠經(jīng)常外出,所以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多是歌頌自然和描述男女之間的感情,如《如夢令》、《怨王孫》等。她有一首《一剪梅》是新婚不久思念遠游的丈夫而作的。詞中寫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從中可見她相思之苦。在《醉花陰》一詞中她寫道:“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
第四部分是流寓江南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宋室南渡。夫婦兩人移居江南。不久趙明誠病逝,這給了李清照很大的打擊,所以年紀(jì)輕輕卻很快衰老。李清照之后嫁給一個當(dāng)朝官員張如舟;楹3個月,李清照發(fā)現(xiàn)張如舟是一個貪官,就告發(fā)了他,并且同他離婚。在當(dāng)時的時代,她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氣呀!國破家亡、夫死物失、惡語中傷一齊向她襲來,李清照在籬亂和貧困中度過了凄涼的晚年。由于后期生活上的艱辛,李清照的作品主要是悲嘆身世,抒發(fā)精神上的痛苦,如《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fēng)急雁過也,正悲痛,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了得”梁啟超曾評價這首詞“一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咽下”。
然而,女詞人這種沉痛,并不是個人的無病呻吟。在祖國的大好河山被拱手讓敵的情景下,個人生活遭遇所引起的沉痛,也就是一個具有愛國心的人應(yīng)有的那種蘊涵國家興衰之感的沉痛。她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流傳至今的《夏日絕句》詩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慷慨激昂,正義凜然,以寧死不肯渡烏江的項羽來諷刺當(dāng)時倉皇南逃、不敢收復(fù)失地的南宋政府。孑然一身的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是凄涼的。有關(guān)她的記載截止到73歲?墒,這為曠世女詞人美輪美奐的詞句和高風(fēng)亮節(jié)的情操卻將永世流傳。
趵突泉景區(qū):各位團友我們此刻來到的就是趵突泉主景區(qū),首先我來看一下濼源堂楹聯(lián)。我們看濼源堂楹柱上懸掛的木刻楹聯(lián),上頭寫的是元代趙孟頫的詠泉的佳句,上聯(lián)是;“云霧潤蒸華不注”,下聯(lián)是:“波濤聲震大明湖”。是魏體,是當(dāng)代著名書法家金棼先生書寫的。這兩句楹聯(lián)把趵突泉的特點表達得淋漓盡致。華不注是一座小山,位于濟南東北部,因十分陡峭,能夠跟陜西的華山媲美,故又稱小華山。趵突泉水溫常年恒溫,堅持在18攝氏度,而濟南的天氣十分寒冷,最冷時可達零下十幾攝氏度,溫差很大。這時在趵突泉的水面上構(gòu)成一層水汽,水汽蒙蒙上升,把遠處的華不注山都給遮住了;趵突權(quán)泉噴涌的轟鳴聲在大明湖畔都能夠聽到。濼源堂跟娥英祠和三圣殿共同構(gòu)成了三大殿景區(qū)。
過了濼源堂我們首先看到了這快著名的雙御碑。請大家看一下它的前后兩面,看看它有什么特點對,這塊碑前后分別有康熙、乾隆兩位皇帝的墨寶,雙御碑所以而得名。康熙皇帝先后六次來濟南。每來必題必詠,并且題多有三點水。這塊碑的前面就是他于1684年第一次來濟南時所書的“激湍”兩,用二來形容趵突泉,可見它當(dāng)年噴涌的壯觀景象。康熙皇帝的孫子乾隆皇帝每來趵突泉,也都有詩篇。1784年他第二次來時適逢山東大旱,趵突泉停噴,他沒有看到第一次來時那種趵突騰空的壯觀景象,感到十分遺憾,便寫下來《再題趵突泉作》刻在石碑后面,詩的最終一句是“擬喚天龍醒癡眠,今宵一灑功德水”然后浴手焚香,祭天乞雨,之后就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趵突泉就復(fù)噴了。雙御碑是十分罕見的,它顯示著趵突泉的名氣和地位,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書法和觀賞價值。
趵突泉:趵突泉歷史悠久,古稱濼。據(jù)記載,春秋時期,魯桓公18年曾“會齊候于濼”。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記載:“濼水出歷城縣故城西南!北彼螘r,又稱“檻泉”、“瀑流”,宋代文學(xué)家曾鞏始稱“趵突泉”。我們面前這一方水就是聞名天下的趵突泉了。趵突泉,三窟鼎立,“泉源上奮,水涌若輪”。清朝人劉鶚在《老殘游記》里寫道:“三股大泉,從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據(jù)士人云:‘當(dāng)年冒起有五六尺高’,氣勢壯觀,故稱‘趵突騰空’。古人把它列為濟南八景之首。趵突泉由于景觀奇特,故被歷代文人贊詠。我覺得對趵突泉描述得最好的當(dāng)屬老舍先生的《趵突泉的欣賞》。我們右前方有幾塊石碑,大家看一下。首先,“趵突泉”三是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題寫的,不明白注意到?jīng)]有,“突”少了上頭一點,為什么有兩種說法。一說這表達了人們的一種愿望,期望趵突泉永遠噴涌,沒有盡頭,故意寫成這樣;一種說法是當(dāng)年趵突泉噴涌的勢頭十分旺盛,泉水把突的點給沖掉,順著河流到大明湖去了,所以大明湖南門牌坊上的“明”多了一筆。其實,趵突泉的水流進護城河,經(jīng)小清河匯流到大清河,最終流入渤海。“觀瀾”兩是明代山東布政使張欽書寫!暗谝蝗北怯汕宕蹒娏仡}寫的。當(dāng)年乾隆皇帝在北京時,已封
了北京的玉泉為天下第一泉,下江南時,帶了玉泉山的泉水供路上飲用。當(dāng)他來到趵突泉,品嘗了趵突泉的水后,認(rèn)為趵突泉水比北京玉泉的泉水還要好喝,于是把玉泉更名為“玉泉趵突”,又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并倒掉了玉泉水,換上趵突泉水供路上飲用。用趵突泉的水炮茶味醇色鮮,素有“不飲趵突水,空負濟南游”之說。
觀瀾亭:趵突泉西邊的亭子叫“觀瀾亭”,是觀賞趵突泉的絕佳位置。亭名取自《孟子.盡心》中“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之意命名。當(dāng)年乾隆皇帝來濟南時就在那里觀賞趵突泉水。1953年__來濟南時也在那里觀賞趵突泉。觀瀾亭上的楹聯(lián)是張養(yǎng)浩的詩句:“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時常吼半空雷”道出了趵突泉的氣勢。這是由我國著名的書法家武中奇題寫的。
來鶴橋:趵突泉的泉水為什么清澈甘甜,那里有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一群仙鶴來到那里,水中映出它們的倩影?吹阶晕疫@樣美麗,它們高興的叫起來,天上王母娘娘正在宴請群仙,聽到地上喧嘩,順手拿起一杯美酒瓊槳倒了下來,美酒正好潑到趵突泉里,從此,趵突泉泉水更加好喝了。就是因為這個傳說,我們把東邊的這個小橋叫來鶴橋。小橋最初是明萬歷(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0)初年,歷城知縣張鶴鳴建,原為木橋,1956年開辟為公園時改為石橋。橋頭的牌坊上寫有“蓬山舊跡”,另一面寫有“洞天福地”。傳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3座仙山,這3座仙山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人們來到趵突泉,看到趵突泉的3股水柱,就像海中的3座仙山一樣,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猛然醒悟,原先仙山在此,所以明朝天啟年間,濟南知府樊時英建“蓬山舊跡”坊。趵突泉被古人稱為仙景,這泉水也如仙水一般,所以有喝趵突泉水長生不老之說。
南大門景區(qū):我們此刻來到了趵突泉南大門。南大門建于1995年,是一座仿宋建筑,中國的建筑以蘇州最為著名?墒俏蚁嘈牛魏我晃坏竭^蘇州的朋友在蘇州都沒有見過這么氣派的大門,它建筑面積1575平方千米,氣勢恢弘、壯觀,被園林專家們稱為“中國園林第一門”。此門有三大門匾:康熙提“激湍”;王羲之提“濼源門”;乾隆題“趵突泉”。
王雪濤紀(jì)念館:王雪濤紀(jì)念館坐落在滄園內(nèi),王雪濤原名王庭鈞,曉封,河北省成安縣人,當(dāng)年著名花鳥畫家,生前任北京畫院院長。
殷士儋(dan)、張懷芝和萬竹園:始建于元代,因園中多竹而得名。禮部尚書殷士儋歸隱于此修建“川上精舍”,并易名“通樂園”。殷士儋明代大臣。正甫。因官至內(nèi)閣大學(xué)士,人稱殷閣老。濟南人。曾任(隆慶皇帝)的講官。萬竹園為其故居,并有《聊齋志異.狐嫁女》的傳說。萬竹園當(dāng)時叫通樂園,取與民同樂之意。清代詩人王蘋因園中望水泉為七十二名泉序列第二十四,故稱“二十四泉草堂”。19__年軍閥張懷芝任山東督軍兼省長,之前曾想為袁世凱修生祠,后改建個人住宅。張懷芝是山東東阿人,畢業(yè)于北洋天津武備學(xué)堂。他身體魁梧,儀表不凡,但性格魯莽,說話粗野,所以有“張三毛”、“張扒皮”之稱。張征召能工巧匠,重新修建,前后用了近十年時間建成。該園占地面積1.4公頃,在建筑風(fēng)格上,吸取了北京王府、南方庭園、濟南四合院的特點。院內(nèi)前后共有大小院落13個,房屋186余間。并有“望水”、“東高”等名泉在院內(nèi)。現(xiàn)國畫大師李苦禪紀(jì)念館坐落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