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高清,宅男宅女精品国产av天堂,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最新色国产精品精品视频,中文字幕日韩欧美就去鲁

首頁 > 范文大全 > 導(dǎo)游詞 > 山東導(dǎo)游詞 >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精選17篇)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

發(fā)布時間:2022-08-17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精選17篇)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 篇1

  初名太平興國院,又稱上苑,系宋太祖為華蓋真人劉若拙敕建道場,金明昌年間(公元1190~1195年)重修。太平宮坐落在嶗山東部上苑山北麓、仰口灣畔,正殿名三清殿,配殿為三官殿和真武殿。路口兩側(cè)有兩株古松,據(jù)傳是宋初建宮時所植,樹側(cè)的巨石上鐫刻著“疑是幻境”四個大字,在嶗山現(xiàn)存的寺觀中,太平宮是有史料可考的最古的道觀。太平宮宮西絕壁矗立,下有天然石洞。洞內(nèi)縱橫各數(shù)丈,高敞如廈;洞頂鐫刻“混元石”三字及星斗圖案;洞旁眠龍石上,鐫“猶龍洞”三字。宮北山坡下有澗水噴涌,相傳曾有農(nóng)人見白龍游泳其中,名白龍澗。澗底巨石累累,橫跨兩岸,水從石隙下瀉,稱仙人橋。過橋山坡有巨石,上刻邱處機詠嶗山七絕20首及序。宮東北奇峰突起,形同巨獅,張嘴作怒吼狀,名獅子峰。峰巔崗巒平敞,云氣彌漫,有“獅嶺橫云”勝景。

  太平宮位于仰口灣畔的上苑山麓,負山面海,景色綺麗,有奇峰異石,古木幽洞,近年來又經(jīng)全面修建,是嶗山的主要游覽區(qū)之一,也是自此而南游覽嶗山的第一處名勝。

  游人自仰口下車,沿新修石階登山,前行不遠,路兩側(cè)各有一株粗逾環(huán)抱的古松,虬枝交錯,針葉披拂,傳為宋初建宮時所植,在嶗山古松中首屈一指。松側(cè)有兩方巨石,石上舊刻“疑是幻境”四字;新鐫清代武邑縣令楊澤詩一首:“上苑蟠松陣,半山宮殿森。嶙峋深石洞,爛熳疊花簪。峭壁文苔篆,*巖曲鳥音。仙人橋下水,聲響曳鳴琴。”此景名“雙石長松”。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 篇2

  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青島市嶗山區(qū)王哥莊鎮(zhèn)仰口灣畔之上苑山,創(chuàng)建于宋代太平興國年間,原稱“太平興國院”。該宮雖經(jīng)歷次重修,但仍保持宋代建筑風(fēng)格,宮為“品”字形的二進院落,建筑面積500余平方米,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宮周圍多奇峰怪巖和古木幽洞,摩崖刻石較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很豐富。太平宮奉道教全真華山派。

  初名太平興國院,又稱上苑。在嶗山東部上苑山北麓、仰口灣畔。系宋太祖為華蓋真人劉若拙敕建道場,金明昌年間(公元1190-1195年)重修。正殿名三清殿,配殿為三官殿和真武殿。

  宮西絕壁矗立,下有天然石洞,名猶龍洞。洞內(nèi)縱橫各數(shù)丈,高敞如廈;洞頂鐫刻“混元石”三字及星斗圖案;洞旁眠龍石上,鐫“猶龍洞”三字。宮北山坡下有澗水噴涌,相傳曾有農(nóng)人見白龍游泳其中,名白龍澗。

  澗底巨石累累,橫跨兩岸,水從石隙下瀉,稱仙人橋。過橋山坡有巨石,上刻邱處機詠嶗山七絕20首及序。宮東北奇峰突起,形同巨獅,張吻作怒吼狀,名獅子峰。峰巔崗巒平敞,云氣彌漫,有“獅嶺橫云”勝景。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 篇3

  太平宮 太平宮傳說 距鹽池河鎮(zhèn)政府所在地8.5公里的太平宮坐落在一個深山峽谷之中,四周重巒疊嶂,一條羊腸小道蜿蜒而至太平宮口。離宮口還有兩里路就能太平宮嘩嘩的流水聲。水聲在山間回蕩,聲勢浩大。走進宮口,聽著水聲,只見白霧繚繞中若隱若現(xiàn)的奇石林立。撥開白紗般的水霧,是一個方圓百余平方米、深不見底的水潭。水潭正中央聳立著一根十余米高的圓形石柱,石柱周圍依偎著三個像蛤蟆般的怪石。據(jù)說這三個怪石原是一整個的巨石,被一個螃蟹精占據(jù),每天早晨她變成一個妖嬈多姿的美女伏在巨石上哭泣。當有人循著這凄切的哭聲找到她時,她便原形畢露,吃掉來人,久而久之,給成百上千個家庭帶來了災(zāi)難。后來玉皇大帝派雷神除掉妖魔,一聲巨雷,妖魔化成灰燼,巨石也被擊成幾塊。從此這里太平無事,人們因而叫這里為“太平宮”。再看潭水,原來是從數(shù)十米高的絕壁上傾瀉下來的,像釘大樁子一樣,聲勢如雷,在潭上濺起兩米多高水柱,千萬朵浪花,濺起的水珠像紛紛揚揚的楊花落在人的身上。置身其中,好似進入了人間仙境,此情此景令人流連忘返。

  太平宮在嶗山之上,嶗山古稱牢山、勞山。坐落在山東半島的東南,西靠青島,東南兩面瀕臨黃海。面積386平方公里,嶗頂巨峰,海拔1,133米。既是中國道教名山,又是著名的避暑游覽勝地。 嶗山景區(qū)包括太清宮、太平宮、北九水、華樓宮、鶴山和嶗頂巨峰等景區(qū)與景點。奇峰怪石,滿山遍布,如獅子峰、綿羊石等。人稱峻山的石峰是“天然的花崗巖群雕”。由于臨海,山色海波相映,形成了紫霞云海乃至“海市蜃樓”的奇特景象。再加上聞名天下的嶗山泉水,如“金液”、“靛缸灣”等,構(gòu)成了嶗山獨具一格的自然景觀,如《齊記》所云:“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 嶗山自古被稱為“神宅仙窟”、“海上仙山第一”。秦皇漢武都曾來此求仙。宋元以來,宮觀次第興建,最盛時達“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今尚存太清宮、太平宮、華樓宮等。這些建筑多為石壁瓦舍,簡樸無華,具有道家沖和恬淡的色彩。其中太清宮中的漢柏唐榆至今仍蓊郁蔥青。歷代名道如邱處機、張三豐,文人李白、蘇軾、蒲松齡等都曾來山中修煉或漫游,多有題刻吟詠,為奇麗的山水增添了幾分文秀。

  在嶗山現(xiàn)存的寺觀中,太平宮是有史料可考的最古的道觀。據(jù)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和清朝順治十年(1653年)重修太平宮的碑文記載,太平宮是宋太祖趙匡胤(960年-976年)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立的道場,因落成于太平興國年間,故初名太平興國院,后改名為太平宮。與此同時,又興建或重建了太清宮和上清宮,作為它的別院。

  劉若拙生于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0xx年),他自四川來嶗山建一茅庵,名驅(qū)虎庵,潛心修行。趙匡胤“陳橋兵變”稱帝后,即召見了他,封為華蓋真人,為嶗山著名道士之一。宋淳化二年(992年),劉若拙逝于即墨,葬在城郊玄真宮,其墓至今猶存。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 篇4

  積389.34平方公里,人口19.14萬,青島市嶗山區(qū)人民政府、青島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管理委員會、青島石老人國家旅游度假區(qū)和嶗山風(fēng)景區(qū)管理委員會,實行“四塊牌子,一套工作機構(gòu)的管理體制”。轄設(shè)中韓、沙子口、王哥莊、北宅4個街道辦事處。

  嶗山區(qū)擁有青島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青島石老人國家旅游度假區(qū)兩個國家級政策開發(fā)區(qū)域和國務(wù)院確定的首批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之一的嶗山風(fēng)景區(qū)。這里貫徹落實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和環(huán)境保護,增加環(huán)保投入,實施碧水工程、藍天工程、綠色工程等系列環(huán)保工程,科技部確定為國家持續(xù)高效農(nóng)業(yè)技術(shù)研究與示范區(qū),這里成為了一個環(huán)境良好、資源合理利用、生態(tài)良性循環(huán)、城市優(yōu)美潔凈、居民健康長壽的理想之地。

  嶗山區(qū)以境內(nèi)的嶗山而命名,其山脈縱橫,群峰峭立,古木參天,海山相映,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等名勝古跡,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嶗山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居住。嶗山冬暖夏涼、四季如春,引得古今名人逸士、名道高僧紛至沓來,故被稱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一九八二年被國務(wù)院確定為首批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

  嶗山區(qū)海岸線綿延曲折,長達103.7平方公里,盛產(chǎn)對蝦、海參、鮑魚、扇貝、石花菜等海產(chǎn)品并形成了以裙帶菜、中華鱘、淡水蟹、甲魚等名特優(yōu)品種為主的高效漁業(yè),F(xiàn)擁有大型國家級群體性漁港1處,小型漁港12處。嶗山物產(chǎn)資源豐富,其中嶗山礦泉水,嶗山花崗巖和嶗山茶尤為著名。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 篇5

  青島地區(qū)大小山峰幾十座, 嶗山則為大自然的神來之筆.

  嶗山風(fēng)景區(qū)總面積 446 平方公里,其中繞山海崖線長達 87.3 公里,主峰高 1133 米,堪稱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嶗山歷史悠久,古跡薈萃.遠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嶗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們已在此聚居生息, 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龍山文化.

  總之,清新而濕潤的空氣,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獨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構(gòu)成了嶗山旅游的豐富內(nèi)涵.

  嶗山旅游分南線,北線,東線,每條線如同一顆珍珠項鏈,串連著無數(shù)個景觀.我將按照"嶗山一日游"的習(xí)慣旅游線路,介紹南線上幾處主要景觀.

  基本旅游線路(南線):太清宮--明霞洞--上清宮--龍?zhí)镀?/p>

  太清宮亦稱下清宮,當?shù)厝艘卜Q下宮.位于嶗山南麓老君峰下,前臨黃海, 一碧萬頃,背依七峰,峰巒竟秀,地勢清幽,竹林翁郁,夏納清風(fēng),冬隔朔氣, 素稱"北國小江南".太清宮占地 3 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 2500 平方米.廟宇共 分三個院落,各立山門.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 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 農(nóng)","軒轅"三帝.太清宮古樹參天,院外"龍頭榆"又名"唐榆",為唐朝 天佑年間李哲玄所植.院內(nèi)銀杏,古柏相傳樹齡更長.明朝所植兩棵耐冬樹,枝 繁葉茂,每年冬盡春回,花開似錦,花期長達三個多月.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澇不溢,是嶗山第一名泉.

  明霞洞位于昆化山之陽的玄武峰下,系一天然石洞,原為上清宮的一處別 院.明霞洞地勢高曠,景色幽麗,朝暈夕陽,云霧繚繞,霞光山色變幻無窮,素 有"明霞散綺"的美稱,為嶗山十二景之一.

  上清宮位于嶗山南部叢山峻嶺,這里因入山已深,煙塵遠隔,空氣清新, 再加坡上坡下蒼松翠綠,修竹滴翠,清泉飛鳥,奇石屹立,不但怡靜,而且特別 清幽.上清宮屬全真道華山派道觀,是嶗山中別具一格的"叢林"廟宇.道教把 "上清", "下清", "玉清"三宮稱為"三清仙境". "上清之天在絕霞之外, 有八皇老君,運九天之仙,而處上清宮也",故而得名.又因與太清宮對稱,又 簡稱上宮,與太清宮,明霞洞同為嶗山東南部的主要道觀.

  龍?zhí)镀儆置颀執(zhí)?水源來自海拔 500 米的天茶頂和北天門之間的山谷. 澗水穿山越嶺,沿路匯集了數(shù)十條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騰而下,在一處高約 30 米的崖頂平臺上,平直地沖出數(shù)尺之外;水在半空中飛旋了幾曲折之后,會 合成一道長約 30 米,寬約 5 米的瀑布,順著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 那氣勢,宛如一條矯健的玉龍,從懸崖之顛,騰云駕霧,呼嘯而下,擊得潭中水 花四濺.人們擬其形,取其聲,觀其色,叫它"龍?zhí)镀?quot;,瀑下的深潭取名"龍 潭",瀑布頂端"龍吟"兩個隸書大字,直徑一米,為當代著名書法家黃苗子 1981 年游嶗山時所書.瀑下長形巨石下尖上平,游人坐在平臺下遠可眺望四周 群峰,近可仰視"龍?zhí)秶娪?quot;的壯麗景色.

  青島是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城市,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家園. 紅瓦,綠樹,碧海,藍天輝映出青島多彩的身姿,赤礁,細浪,彩帆,金沙構(gòu)成青島靚麗的海濱風(fēng)景線,史文,宗教,民俗,鄉(xiāng)情,節(jié)日慶典賦予青島旅游豐富 的內(nèi)涵.濃縮近代歷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具有典型歐式風(fēng)格的多國建筑,形成了 青島中西合璧的都市風(fēng)情.今日的青島如此多嬌,明天的青島將更加美好.

  "青山碧海映紅樓,仿佛人在畫中游,天上人間無覓處,島城美景勝瀛洲".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 篇6

  太清宮

  太清宮亦稱下清宮,當?shù)厝艘卜Q下宮。位于嶗山南麓老君峰下,前臨黃海,一碧萬頃,背依七峰,峰巒竟秀,地勢清幽,竹林翁郁,夏納清風(fēng),冬隔朔氣,素稱“北國小江南”。

  嶗山自古有神窟仙宅之說,相傳鼎盛時期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而今可數(shù)者有十七處。據(jù)《太清宮志》記載:太清宮建于西漢武帝建元元年(0公元前140年),為江西瑞州府高樂縣人張廉夫所創(chuàng)建。張廉夫,字靜如,號樂山,生于漢文帝九年,官至上大夫,后棄職入道。精研玄學(xué),入終南山學(xué)道數(shù)載,得師傳道,來嶗山之陽,臨海之濱,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再建廟宇,供奉三清神像,名曰“太清宮”,這就是太清宮的由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唐朝末年,李哲玄東游嶗山,又擴建殿房,供奉三皇神像,這時,太清宮已初具規(guī)模。五代十國時期,道人劉若拙游至嶗山,對太清宮進行一次大規(guī)模的修繕。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邱處機從昆化山來嶗山講道。從此,嶗山道教,包括太清宮名揚天下,天下道眾多慕名而來,有的在此隱居潛修,有的在此著書立說。如張三豐、徐復(fù)陽等均在此修過道。

  明萬歷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太清宮發(fā)生了一起僧道之爭。僧人憨山大師與道人耿義蘭相互爭奪太清宮廟址,官司一直打到金鑾殿,歷時十多年,終以道人勝訴而告結(jié)束,F(xiàn)太清宮前“海邱奪遺址”碑刻的明萬歷十三年憨山大師建海邱寺于宮前,二十八年皇上降旨毀寺復(fù)宮,就是記的這件事。

  太清宮占地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2500平方米。廟宇共分三個院落,各立山門。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農(nóng)”、“軒轅”三帝。

  太清宮古樹參天,院外“龍頭榆”又名“唐榆”,為唐朝天佑年間李哲玄所植。院內(nèi)銀杏、古柏相傳樹齡更長。明朝所植兩棵耐冬樹,枝繁葉茂,每年冬盡春回,花開似錦,花期長達三個多月。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的《香玉》篇里所記的“香玉”、“絳雪”的故事,據(jù)說就是院中一棵紅牡丹和這棵耐冬的化身。

  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澇不溢,是嶗山第一名泉。

  明霞洞

  明霞洞位于昆化山之陽的玄武峰下,系一天然石洞,原為上清宮的一處別院。

  《膠澳志》載,明霞洞“建于金大定二年(公元1166年)”,洞巔“明霞洞”三字,相傳為邱處機所書。名道孫紫陽曾潛修于此。洞外石壁上嵌刻的《孫紫陽疏》載有其修行的始末。元代在洞側(cè)建有“斗母宮”,奉佛教。明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重修時又建“三清殿”一座,清末建“觀音殿”一座。據(jù)說,這里曾有過僧、道交替的歷史。

  明霞洞地勢高曠,景色幽麗,朝暈夕陽,云霧繚繞,霞光山色變幻無窮,素有“明霞散綺”的美稱,為嶗山十二景之一。

  上清宮

  上清宮位于嶗山南部叢山峻嶺,這里因入山已深,煙塵遠隔,空氣清新,再加坡上坡下蒼松翠綠,修竹滴翠,清泉飛鳥,奇石屹立,不但怡靜,而且特別清幽。

  上清宮屬全真道華山派道觀,是嶗山中別具一格的“叢林”廟宇。道教把“上清”、“下清”、“玉清”三宮稱為“三清仙境”。“上清之天在絕霞之外,有八皇老君,運九天之仙,而處上清宮也”,故而得名。又因與太清宮對稱,又簡稱上宮,與太清宮,明霞洞同為嶗山東南部的主要道觀。

  上清宮創(chuàng)建于宋初,原是宋太祖趙匡胤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的道場,至宋末已廢圮。元代大德元年,通玄弘教洞徽大師李志明,鳩工重修了上清宮。

  上清宮有前后兩處庭院和偏院,殿宇房舍二十八間,占地約1000平方米。前殿舊祀三清,后殿祀玉皇,左右偏殿分祀“三官”、“七真”。

  上清宮內(nèi)古樹參天,其中一棵銀杏胸徑2.53米,橫出粗枝上有三個乳狀樹瘤,極為罕見,據(jù)說一千年方能長出一個。大殿之東的偏院有一巨石,名“道山石”,與道山石斜對的石崮上,刻有邱處機的《青玉案》詞一首。宮西有一塊圓丘形弧石,名“熬山上清宮”,還刻有邱處機詠嶗山七絕十首,石下有一口清泉,名“圣水泉”,為嶗山名泉之一。

  龍?zhí)镀?/p>

  龍?zhí)镀儆置颀執(zhí),水源來自海?00米的天茶頂和北天門之間的山谷。澗水穿山越嶺,沿路匯集了數(shù)十條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騰而下,在一處高約30米的崖頂平臺上,平直地沖出數(shù)尺之外;水在半空中飛旋了幾曲折之后,會合成一道長約30米,寬約5米的瀑布,順著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那氣勢,宛如一條矯健的玉龍,從懸崖之顛,騰云駕霧,呼嘯而下,擊得潭中水花四濺。人們擬其形,取其聲,觀其色,叫它“龍?zhí)镀?rdquo;,瀑下的深潭取名“龍?zhí)?rdquo;,瀑布頂端“龍吟”兩個隸書大字,直徑一米,為當代著名書法家黃苗子1981年游嶗山時所書。瀑下長形巨石下尖上平,游人坐在平臺下遠可眺望四周群峰,近可仰視“龍?zhí)秶娪?rdquo;的壯麗景色。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 篇7

  此次旅行我選擇了嶗山南線游,因為南線有流清(乘車觀海佳地)、太清(嶗山最著名道觀所在地)、棋盤石(佛教特色)、仰口(海濱度假勝地)四個風(fēng)景區(qū),他們是一票制,而且在同一游覽線上。巨峰(嶗山頂峰)、北九水(山水結(jié)合的峽谷風(fēng)貌)、華樓(花崗巖疊石風(fēng)貌)三個景區(qū)等以后有時間去青島的話,還會去的。

  8月中旬的一天早晨五點多,收拾完畢,吃完早飯,8:30坐公交車到達了嶗山南線風(fēng)景區(qū)的總?cè)肟?mdash;—大河?xùn)|售票服務(wù)中心。向態(tài)度熱情的售票員說明是在同程網(wǎng)上預(yù)訂的門票后,不一會兒就拿到了兩張預(yù)定好的優(yōu)惠門票。感謝同程網(wǎng)及這位既漂亮又服務(wù)熱情的年輕售票員。

  售票處緊鄰東面就是進山驗票及乘旅游車處。上了舒適寬敞的空調(diào)旅游大巴,不一會兒人坐齊了。乘車沿途在流清景區(qū)欣賞著浩瀚的大海、出海的漁船、龜山……沿山路折轉(zhuǎn),約20分鐘,到達了嶗山景區(qū)的標志性景點太清(嶗山最著名道觀所在地)游覽區(qū)。

  第一站在八水河停車場下車,先游覽八水河景區(qū)。八水河區(qū)域為爬山線路,沿八水河而上,可以觀龍?zhí)镀偎畮,游千年上清宮,沿曲彎小徑穿林登山,能到達的終點為嶗山著名道觀明霞洞。這兒面臨大海,山色清秀。下車后,首先在“海上名山第一——嶗山”旅游標志前留影,向東行2分鐘,左手邊上山的石臺階就呈現(xiàn)在眼前,開始爬山了。沿途南方人擺的旅游攤位很多,游客也不少,一點也不寂寞。上行不久,右手邊龍?zhí)端畮斓拇髩温柫⒃谘矍。庫水清澈,水波不興。隨著臺階的上下起伏,不久左手邊就來到了著名景點龍?zhí)镀。龍(zhí)镀儆置颀埰伲挥趰魃侥下窗怂又杏。八水河流至此處跌落于深潭,水如玉龍,吐霧噴雨,景色壯觀,在嶗山十二景中,稱“龍?zhí)秶娪?rdquo;。周至元有詩贊曰:“凌空亂濺沫,疑是玉龍飛。白掛虹千仞,青山環(huán)一圍。拋來珠落落,舞處雪霏霏。游客貪清賞,斜陽不忍歸。”瀑布旁邊的山崖上,有刻的大大的“龍吟”兩個字。水潭左邊大石上,雕刻著一群海軍戰(zhàn)士在水中勇救落水學(xué)生的塑像,還有一身穿海軍服的戰(zhàn)士的雕像毅然聳立,讓人看后肅然起敬!

  山路兩側(cè)不時傳來或大或小“嘩嘩”的山泉水流下的聲音,讓人感受到了嶗山的靈氣。泉水邊不時有游客洗臉、洗手以解除疲乏。穿過一片茂密的竹林,過一段平地,前面就是上清宮了。門外生長著一棵千年銀杏樹,高聳入云。買票進入(每人三元)這個二進院落,首先是通道兩旁的兩棵巨大的銀杏樹,高聳參天,碩果累累,古樸滄桑。過一個上寫上清宮字樣的大門,正對“壽”字迎門墻,來到干凈優(yōu)雅神圣的院落。正面是一個大大的香爐,后面大殿,兩側(cè)配殿。供奉著道教始祖,玉皇大帝等神像。塑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院內(nèi)香氣繚繞。正院左側(cè)的小院內(nèi),盡頭一塊大石上,刻著得道高人作的嶗山有關(guān)的詩句。院內(nèi)游客不多,清靜典雅。出上清宮,沿宮墻右側(cè)石臺階繼續(xù)上行,山路曲折,山花點綴,云霧繚繞,山泉潺潺,松濤陣陣,如入仙境。幾位韓國游客不一會兒就超過了我們一家三口。我們身上略顯潮氣,但是卻涼爽,越向上走,越感到仙山的誘惑。過了福壽石,上行約5分鐘,就到了著名的道觀明霞洞。

  購買含有導(dǎo)游費用的5元一張的門票進入。導(dǎo)游給講解了明霞洞的來歷,據(jù)說山東沿海某縣一位眼睛失明的村民,在此修煉,忽一日復(fù)明,睜眼一看仙氣縈繞,滿眼霞光,以此下決心更加苦練修行,得以有明霞洞的來歷。進入潮濕低矮的洞內(nèi),里面有一張高僧打坐的石床,洞內(nèi)可容納十幾人的樣子,洞的盡頭有接入的電燈。下面紅布包裹的長條臺子上有一個木匣,中間有一個小孔,導(dǎo)游說是可以免費從里面拿個錦囊。此洞非原洞,原洞因為有一年下大雨,山石滾落淤積把洞口堵住了。道人和山民一起在距離原址左側(cè)幾米遠的地方,重新掘洞,以利修煉。洞口外面崖壁上有刻的“天半朱霞”四個藍色字體,灑脫大氣清秀。原洞口前面兩顆大銀杏樹茁壯成長。再向前是道觀的大殿了,導(dǎo)游把拿錦囊的游客領(lǐng)到了寫有“法物流通處”的一間大屋子里,里面有人接待。導(dǎo)游的解說就結(jié)束了,大殿就一點兒也沒有介紹?!我們拾階而上,透過一棵開滿紅花的大樹看到了供奉碧霞元君神像的大殿。沿大殿左側(cè)狹窄的通道上行,有一處院落正在建設(shè),里面的大殿初具規(guī)模,但是還沒有竣工。返回主殿的右邊,一個精致的石亭子下面,有一個涑玉泉,泉水清澈見底。泉水旁邊有一個供奉龍王的石洞。明霞洞院落外面云霧繚繞,只有一顆大大的銀杏樹若隱若現(xiàn),給人一種恍若來到天堂的感覺。

  沿山路下行,走另一條下山到達上清宮的路。沿途寂靜,沒有遇到幾個游客,頭頂右側(cè)的觀光纜車里德說話聲倒顯得雜亂了。路邊的一些小攤位沒有了擺攤的人。過一片茶園,山路轉(zhuǎn)折,眼前豁然開朗,上清宮的外墻就在眼前了。一路涼風(fēng)送爽,一路泉水歌唱,一路心情舒暢。

  在八水河停車場上車,再游覽太清(嶗山最著名道觀所在地)景區(qū)的太清宮景區(qū)。據(jù)說太清宮是嶗山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道教殿堂,始建于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迄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太清宮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海,由于被遠處巨峰和近處七峰環(huán)抱,阻擋住冬季北來的寒冷氣流,因而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近似亞熱帶小氣候、小環(huán)境,因此既無寒冬,又無酷暑,溫和濕潤,植物繁茂,品種繁多,所以有“小江南”之稱。嶗山太清宮的石牌坊高大氣派、威武壯觀。牌坊上雕龍刻風(fēng)、花草、祥云、十二生肖、福祿同幀。石雕堪稱藝術(shù)佳品。過石牌坊,左手邊一塊大石上刻著陰陽魚的標志,旁邊上書:全真道教天下第二叢林。真的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再向前行,購買每張20元的太清宮門票,來到太清宮第一道大門前,門上匾額“嶗山太清宮”是上一屆題字。驗票進入寬敞的院落。通道兩旁鐘樓、鼓樓,再向前兩側(cè)兩個配殿,分別供奉不同的神仙,繼續(xù)向前走,來到一處開闊廣場,廣場北面就是嶗山太清宮的第二道大門了,據(jù)身邊的導(dǎo)游說男女進這道門還有說法,中間一門平時不打開,只有皇帝才能通過。左右有兩個側(cè)門,男左女右進入才好。道家不走回頭路,如果信奉道家的話,整個太清宮的游覽,那就向前行,不重復(fù)游覽,所以,太清宮景區(qū)的出口并不在這兒,想留影的話,隨游覽隨拍照,不要留下遺憾啊。可是要注意,景區(qū)內(nèi)所有的宮殿及內(nèi)部的塑像等都是不允許拍照的。

  我們就在這廣場前銀杏樹下的石凳上開始午餐,隨身背著的背包起了用場,吃的、喝的一應(yīng)俱全,就這么邊觀景,邊用餐既方便實惠,又別有一番滋味。吃飽喝足,也有了更多的精力,那就好好游覽這美麗的風(fēng)景吧!

  太清宮又名下清宮,前臨太清灣,背依七峰,為嶗山道教祖庭,是嶗山最大的道觀。“返璞歸真”的內(nèi)涵與嶗山自然生態(tài)互為詮釋,渾然天成。位于嶗山南麓老君峰下,三面環(huán)山,前瀕面海,四季蔥蘢賽江南,F(xiàn)占地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500平方米,共有房舍150余間。太清宮共分三個獨立院落,每個院落都有獨立的圍墻,單開山門。

  道都以“玉清、上清、太清”為三清,“太清”乃太上清凈之界,也就是“神仙”的天堂。太清宮的全部建筑由“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組成。風(fēng)格清淡簡樸。

  三官殿這組建筑最大,前后三進院落。殿內(nèi)塑有天、地、水三官以及真武、雷神等神像。院內(nèi)有紫薇、銀杏、牡丹、耐冬等花木。特別是正殿前院的兩棵干粗合抱的耐冬(山茶花),一棵開紅花,一棵開白花,每逢冬盡春臨之際,拳頭的花朵開滿枝頭,紅的火紅,白的雪白,花期持續(xù)三個月。寒冬季節(jié),滿樹綠葉滴翠,紅花嬌艷,猶如落下一層絳雪。據(jù)說這兩棵耐冬,是明永樂年間道士張三豐從海島上移植于此。

  三皇殿院子里有兩株古柏,漢代所植。太清宮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周圍有許多景點和刻石。因此,太清宮一帶就成了嶗山游覽區(qū)的中心。

  蒲松齡寫《聊齋志異》多次以嶗山為背景。宮中原有白牡丹,高及屋檐。當年蒲松齡寓于此,與牡丹、山茶相對,孕育出優(yōu)美神話故事《香玉》,寫白牡丹和紅山茶變成美麗的女子,與一位書生相戀的故事,為《聊齋志異》中的佳作。

  太清宮景區(qū)的名勝有:蒲松齡塑像、神水泉、龍頭榆、摩崖石刻、嶗山道士穿墻處、觀海亭、連環(huán)洞、道家功夫表演、道教音樂演奏等。

  由于我們一家三口是單獨游玩,有好多清凈怡人的景點導(dǎo)游都沒有帶領(lǐng)游客參觀,我們?nèi)趨s可以自由自在的欣賞、游覽。心情也很舒暢,尤其是當我們坐在觀海亭上,舒展心胸,靜觀無邊無際的大海,一切煩惱憂愁都消失的無影無蹤。

  聽說在太清宮,偶爾還可看到“海市蜃樓”奇景。太清宮的“神水泉”是嶗山名泉。嶗山的特產(chǎn)礦泉水,有人譽之“積年之疾,一飲而愈”。

  隨著前面的游客出景區(qū)大門,坐上旅游車又前往棋盤石(佛教特色)景區(qū)。山路沿海邊延伸,靠里側(cè)是清秀的大山,不時看到有清澈的溪流,高聳的水庫大壩,沿途經(jīng)過濱海的青山村,青磚紅瓦,碧海藍天,漁船有的整齊排列,有的出海勞作,一路景色變幻,讓人看了不由贊嘆這眼前的美景。

  不覺到了棋盤石景區(qū)。該景區(qū)是嶗山景區(qū)的佛教精品線路,有華藏世界山門、法顯雕塑、砥柱石、于七雕像、華嚴寺、那羅延窟、望海門等10個著名景點。華嚴寺是嶗山上唯一現(xiàn)存的對外開放的佛教寺院。初建于清代順治年間。下車后,上行不一會兒,右手邊一個已經(jīng)封閉的山路,上行2分鐘就看到了于七雕像。他是一位民族英雄,也是螳螂拳的創(chuàng)始人。折返回上行的公路,路左手邊的停車場中間有一個古代著名的法顯和尚的塑像。過驗票處,觀音廣場中央的巨大玉石南海觀音站立塑像慈眉善目,令人不由心生敬意。觀音塑像下面的基座上,雕刻著栩栩如生的各種人物等的生活畫面,如呼之欲出。沿石階上行,前面又一巨大的山門——華藏世界門呈現(xiàn)在眼前。山門上雕刻的大型佛像眾多,令人目不暇接,望而生畏、生敬!

  通過華藏世界門,神奇的畫卷次第展開,令人目不暇接。山路轉(zhuǎn)折,山花散發(fā)著悠悠的香氣,游客神清氣爽。逐漸進入佛教的大千世界,路邊“緣”字開始讓人領(lǐng)悟佛學(xué)的內(nèi)涵。前面山崖下,一組大理石刻佛像呈現(xiàn)在眼前。佛像神態(tài)各異,慈眉善目,有普度眾生之意。山路轉(zhuǎn)折,一個奇怪的大石在路左邊向路中央伸展。仔細一看,像是一張生氣、丑惡的人臉,過了大石,向后看,就成了一張笑臉了,真的是很神奇的一塊石頭。它寓意著學(xué)佛、參佛后,人們的心靈得以凈化,身上有了佛的喜氣,摒棄了丑惡等一切惡念,煩心事,發(fā)自內(nèi)心的學(xué)佛后的喜悅溢于言表。前面就是華嚴寺了。寺內(nèi)香煙繚繞,游客眾多。祥云籠罩,心生喜悅。主殿內(nèi)供奉釋迦摩尼塑像。觀音、文殊、普賢菩薩、送子娘娘、眼光娘娘等都有供奉。本想?yún)⒂^寺廟后面的寂光洞,得知已經(jīng)關(guān)門了,很遺憾。院外放生池內(nèi)魚翔淺底,自由自在。塔院內(nèi)塔林肅穆,于七的佛塔顯赫,繞塔一周,以示敬意。后面山坡上還有其他共11位高僧的墓塔,大小、形狀各異,分列道路兩側(cè),沿此路走約20多分鐘,可以上行到那羅延窟,因為時間關(guān)系,沒能上去一睹“世界第二大窟”的那羅延窟。還可以登凌空高懸的仙翁棋盤,觀于七雕像,重溫不屈的民族精神。還可以登日起石,在近海的高山觀賞嶗山之日出,華嚴寺這幽靜的寺院,神秘而又神圣,令人流連忘返。

  等車前往仰口風(fēng)景區(qū)時,已是接近下午5點了。聽說是夏季下午從仰口景區(qū)返回大河?xùn)|游客服務(wù)中心的末班車是5:15分。那就碰碰運氣吧,來一趟不容易。等來了一輛去仰口景區(qū)的車,沿途風(fēng)光無限,來到景區(qū)入口,下車后,被告知,已經(jīng)快到5:15分了,這個末班車馬上就走,匆匆看了看仰口景區(qū)湛藍的大海,驗票后就返回車上,一路與一位南方的游客聊著天,不覺經(jīng)過1個小時左右的車程,一路順利到達大河?xùn)|游客服務(wù)中心,結(jié)束了一天的嶗山旅游行程。

  本人總結(jié)的旅游攻略:建議以后去嶗山旅游的游客,乘旅游車進入太清景區(qū)后,先到太清索道售票處,購買觀光纜車票,坐纜車到明霞洞景點游覽完畢,步行下至上清宮,經(jīng)龍?zhí)镀俚桨怂雍蜍噮^(qū),再上車前往太清宮景區(qū),游覽完畢乘車到棋盤石景區(qū),最后到仰口景區(qū)。這樣節(jié)約部分時間,可以多游覽一些風(fēng)景宜人的景點。避免把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在上下步行游覽明霞洞及景區(qū)之間來回的乘車上。

  祝到嶗山旅游的游客玩的開心。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 篇8

  嶗山區(qū)位于山東半島南部,青島市東南隅,黃海之濱。東、南瀕黃海,西鄰青島市市南區(qū)、市北區(qū),西北鄰李滄區(qū),北接青島市城陽區(qū)和即墨市。是1994年4月青島市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時成立的新區(qū),轄區(qū)陸域面積395.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70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03.7公里,轄4個街道辦事處,戶籍人口26萬人。

  嶗山區(qū)創(chuàng)建山東省唯一的“國家知識產(chǎn)權(quán)示范園區(qū)”、“國家海智基地”和青島市首家國家電子商務(wù)示范基地、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區(qū)。

  嶗山區(qū)以境內(nèi)的嶗山而命名,嶗山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被稱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1982年被國務(wù)院確定為首批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由即墨縣劃入膠澳租界的區(qū)域,自南窯半島偏東海岸處起立第一號界石,經(jīng)聚仙宮西、磚塔嶺之脊立第二號界石,然后沿狗皮嶺、茶澗、蔚竹庵北、棒(磅)石北、北窩落(臥龍)村北,順白沙河北岸,抵南港村之西,沿海岸折而北,經(jīng)李家女姑東北上,越洪江河、抵鐵家莊北端,折下崖南,經(jīng)程哥莊南等立第三號至六十四號界石,抵大沽河?xùn)|岸立第六十五號、六十六號界石。其中,現(xiàn)嶗山區(qū)中韓、沙子口、北宅3個街道的區(qū)域劃入租界內(nèi)。

  民國20xx年(1935年)7月1日,青島市郊擴大,將屬即墨縣的嶗山東部地區(qū)劃歸青島市。界線劃分自馬家古鎮(zhèn)東南沙河與白沙河合流之處起,沿沙河北岸經(jīng)曹村之西、紙房之南、大小后寨之間,經(jīng)后金溝東北至鐵騎山后分水嶺,更越嶺沿山溝至西葛家夼,仍循沙河而至大河會流處,更沿大道折而東南,越南北嶺,經(jīng)大橋村、蛤蟆石村之南至峽口廟,由此再循沙河向東,經(jīng)東西上莊南、張家、王家、江家土寨等南至沙河口入于海,直至沿直線正東之廣大海域。沿新界以南區(qū)域設(shè)立青島市鄉(xiāng)區(qū),轄李村、嶗東、嶗西、夏莊、陰島5個區(qū),直屬青島市管轄。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 篇9

  嶗山,位于青島市東部的嶗山區(qū),距市中心40余公里。它聳立于黃海之濱,氣勢雄偉,山海緊錯,嵐光變幻,云氣離合,是聞名遐邇的海上名山,國務(wù)院確定的第一批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之一。

  嶗山地處北緯36°05′~36°19′,東經(jīng)120°24′~120°42′,東、南兩面瀕臨黃海,西部與青島市區(qū)接壤,北部與即墨市相鄰,總面積44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87.3公里,主峰“巨峰”海拔1132.7米。

  嶗山形成于億年前的白堊紀,經(jīng)過漫長歲月的滄桑巨變,天工造化,在大自然的雕鑿中,形成了雄偉、壯觀、奇特、秀麗的地貌形態(tài)。山脈以巨峰為中心,向四方延伸。按自然走向分為巨峰支脈、三標山支脈、石門山支脈和午山支脈。嶗山東部和南部緊逼大海,形成山海相連的獨特景觀。蜿蜒曲折的海岸,形成了許多岬角和海灣,大小島嶼星羅棋布。海上看山,群峰攢簇,云霧繚繞;登山觀海,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每當風(fēng)疾波涌之時,驚濤裂岸,濁浪排空,迸珠濺玉,咆哮轟鳴。古往今來,皆以“山海奇觀”稱頌嶗山。

  嶗山地處暖溫帶,氣候溫暖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突出表現(xiàn)為“春涼回暖晚,夏溫?zé)嵊甓,秋爽降溫遲,冬暖少雨雪”的氣候特征。由于山勢陡峻和地形復(fù)雜,形成了上下不同、內(nèi)外迥異的小氣候,山南麓的太清宮一帶名為“小江南”,巨峰北側(cè)的北九水則稱“小關(guān)東”。嶗山的氣象景觀頗具特色,夏秋之際,如絮似縷、變幻無窮的云海,春來夏初,溟蒙飄渺、彌漫翻騰的海霧,為嶗山平添了無限風(fēng)光。

  嶗山古為東夷地,春秋時屬齊國。秦統(tǒng)一中國后,置瑯琊郡,漢設(shè)不其縣,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即墨縣,嶗山皆屬之。1898年,德國強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將白沙河以南、磚塔嶺以西的嶗山山區(qū),由即墨縣仁化鄉(xiāng)劃入膠澳租借地。,日本取代德國侵占膠澳。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后改設(shè)膠澳商埠,嶗山屬膠澳商埠李村區(qū)。南京國民政府接管青島后,李村區(qū)隸屬青島特別市。1935年,將白沙河以北、磚塔嶺以東的嶗山另一半山區(qū),再次由即墨縣劃入青島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嶗山山區(qū)相繼屬于青島市所轄的嶗山辦事處、嶗山郊區(qū)、嶗山縣和嶗山區(qū)。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 篇10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您來青島嶗山參觀游覽。青島地區(qū)大小山峰幾十座,嶗山則為大自然的神來之筆。

  嶗山風(fēng)景區(qū)總面積446平方公里,其中繞山海崖線長達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稱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嶗山氣候清新而濕潤,年平均氣溫為12.6攝氏度,冬季平均氣溫為-0.2攝氏度,夏季平均氣溫為23攝氏度。嶗山歷史悠久,古跡薈萃。遠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嶗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們已在此聚居生息,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龍山文化。

  嶗山自然景觀獨具天然特色。山海相連、海天一色、雄偉壯觀;每座峰上形象石比比皆是,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

  嶗山名泉圣水富有特色。神水泉、圣水泉、金液泉、六乙泉等清泉各領(lǐng)風(fēng)騷;著名的青島啤酒和嶗山礦泉水均依此水釀就而成。

  嶗山林木蒼郁、花繁草茂,區(qū)內(nèi)僅古樹名花就有110多株,有的樹齡高達2500余年。山深處,春日一片翠綠,夏天濃蔭蔽日,秋季滿谷金黃,嚴冬則處處玉樹瓊花。

  嶗山以其山海奇觀、深邃幽靜之勝景,“神仙窟宅”,“洞天福地”之美譽,倍受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名道高僧之推崇。唐代詩人李白在此留下了“我若東海上,嶗山餐紫霞”的著名詩句。

  總之,清新而濕潤的空氣,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獨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構(gòu)成了嶗山旅游的豐富內(nèi)涵。

  嶗山共分為7個風(fēng)景游覽區(qū),分別為巨峰、流清、太清、仰口、棋盤石、北九水、華樓風(fēng)景游覽區(qū);接下來我將按照“嶗山一日游”的習(xí)慣旅游線路,介紹南線上幾處主要主要景觀。那未及介紹的留等嶗山探勝者們自己去體味。 基本旅游線路(南線) 太清宮--明霞洞--上清宮--龍?zhí)镀?/p>

  請各位游客往這邊看,這座高大上的建筑物就是太清宮了;太清宮亦稱下清宮,當?shù)厝艘卜Q下宮。位于嶗山南麓老君峰下,前臨黃海,一碧萬頃,夏納清風(fēng),冬隔朔氣,素稱“北國小江南”。

  太清宮廟宇共分三個院落,各立山門。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農(nóng)”、“軒轅”三帝。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澇不溢,是嶗山第一名泉。

  請各位旅客繼續(xù)往前走,現(xiàn)在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明霞洞了, 明霞洞位于昆化山之陽的玄武峰下,系一天然石洞,原為上清宮的一處別院。明霞洞景色幽麗,云霧繚繞,霞光山色變幻無窮,素有“明霞散綺”的美稱,為嶗山十二景之一。 好了我們欣賞完明霞洞繼續(xù)往前走,接下來就到了上清宮了,上清宮位于嶗山南部叢山峻嶺,這里因入山已深,空氣清新,清泉飛鳥,不但怡靜,而且特別清幽。上清宮屬全真道華山派道觀,是嶗山中別具一格的“叢林”廟宇。道教把“上清”、“下清”、“玉清”三宮稱為“三清仙境”。“上清之天在絕霞之外,有八皇老君,運九天之仙,而處上清宮也”,故而得名。又因與太清宮對稱,又簡稱上宮,與太清宮,明霞洞同為嶗山東南部的主要道觀。

  各位游客我們繼續(xù)往前走,接下來我們看到的這個自然景觀就是 龍?zhí)镀?/p>

  龍?zhí)镀儆置颀執(zhí),水源來自海?00米的天茶頂和北天門之間的山谷。澗水穿山越嶺,聚成一股急流,奔騰而下,在一處高約30米的崖頂平臺上,平直地沖出數(shù)尺之外;那氣勢,宛如一條矯健的玉龍,從懸崖之顛,騰云駕霧,呼嘯而下,擊得潭中水花四濺。人們擬其形,取其聲,觀其色,叫它“龍?zhí)镀?rdquo;,瀑下的深潭取名“龍?zhí)?rdquo;,大家不妨再看一下瀑布頂端“龍吟”兩個隸書大字,直徑一米,為當代著名書法家黃苗子1981年游嶗山時所書。瀑下長形巨石下尖上平,游人坐在平臺下遠可眺望四周群峰,近可仰視“龍?zhí)秶娪?rdquo;的壯麗景色。

  好我們這次嶗山南線游覽到此結(jié)束了,如果時間充足各位游客還可以瀏覽一下嶗山其他路線的景觀。

  謝謝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 篇11

  Mount laoshan, the ancient once said the firm, LaoShan, AoShan, history books have explained, different versions. It is a major mountain ranges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laoshan main peak is called "giant peak", also known as the "pu", elevation 1132.7 meters, is China's coast the first peak, with sea "the first famous mountains". It stands in the yellow sea, tall and majestic. Local saying: "although taishan cloud height, pu as the east China sea." Altitude, shanhai, male ShanXian gorge, water show YunJi, hill sea color, light is the laoshan scenic features.

  In the national famous mountains, only laoshan is by the sea to rise. Laoshan around the coastline of 87 kilometers, 18, coastal islands constitute the laoshan sea wonders. When you walk in laoshan bluestone paths, one side is blue sky, great tide; On the other side is the pine peak, the lush, you will be open-minded, qi shu shuang god. As a result, some say laoshan ancient fairy curtilage, [mansion. Legend, the emperor qin shi huang had to beg fairy, these activities, to the laoshan painted a layer of mysterious color. Laoshan mountain is the famous Taoist mountains in China, the most in the past, a concept of "jiugong eight seventy-two temples", the whole thousands of monks. Famous Taoist figures QiuChangChun, zhang SAN video in this monastery. Most of the original Taoist temple destroyed. Preserved etheric qing dynasty palace of the scale is biggest, the longest history.

  Laoshan scenic spot located at the east yellow sea, Qingdao city is 40 kilometers away from downtown. Rolling laoshan mountains, spectacular. The granite landform, unique pictograph differences, abound, was praised as "natural sculpture park"; Shanhai junction, headland, reef, beach bay staggered distribution, formation and magnificent mountains and wonders. Laoshan scenic spot is very rich in resources, the existing attractions in 221, including historical cultural attractions 47, natural scenic spots in 174.

  Laoshan is Qingdao construction of tourist landscape unique growth vigor of modern tourism center, in recent years, laoshan district, accurately grasp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 market development trend, accelerated the shilaoren tourist resort and laoshan scenic area development pace of integration and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Is located in the gold punters, shilaoren tourist resort area of 12.8 square kilometers, relying on high-tech industrial park ever-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a batch of high-grade tourist facilities have been put into use, the resort area of Qingdao Marine YouLeCheng, Qingdao dolphinarium, golf club, more than 30 international beer city, entertainment and leisure projects and construction of Disney, Ocean Park, shilaoren park, five-star seascape hotel and huanyu international city, Ocean Park, a large number of MeiHaiYuan the villas with chic modelling, the whole area decorated colorful. Laoshan scenic area of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scenic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crease of deep cyclone new mountain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with the laoshan scenic area and service infrastructure improvement, laoshan red land, sea and air three-dimensional tourism have been opened. Area has formed take "the scenery, beer culture, entertainment, food shopping, ocean fishing village folk" features, "eating, accommodation, transportation, traveling, shopping, entertainment" scenic spots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function relatively perfect tourism environment. Traffic growth rate is 20% per year.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 篇12

  嶗山,古稱勞山、牢山,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qū),黃海之濱,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名山,被譽為“海上第一仙山”,主峰巨峰(嶗頂)高1132.7米,為山東省第三高峰。1982年被國務(wù)院設(shè)為中國名勝景區(qū)之一。其上道教宮觀太清宮1983年獲稱道教全國重點宮觀。

  嶗山歷史悠久,距離市區(qū)距離遠近適中,小路眾多,因此在官方開辟的旅游景區(qū)外,民間登山活動也很活躍。每到周末就會有大量的戶外運動愛好者來到嶗山進行登山、野營等活動。他們有些是自發(fā)的,也有些通過網(wǎng)絡(luò)論壇或是俱樂部的形式來組織活動。比較著名的俱樂部活動有動力巔峰的“走遍嶗山”活動(一般每周舉行)。 在山東有“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的說法,足見嶗山之盛名。

  常見的登山線路有:

  1. 大河?xùn)|-茶澗-德國王子沐浴處-椒林-黑風(fēng)口-清涼河-北九水

  2. 大河?xùn)|-盤山公路-巨峰入口-入口南側(cè)山脈-繞過收費站-嶗頂(途中有很多驢友開發(fā)的小路,比較有挑戰(zhàn)性的一個路線)

  3. 流清河-八水河(途中有一顆千年銀杏)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 篇13

  山東,中國古老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這片偉大的土地不僅有名山大川、碧波萬頃,而且在漫長的文明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孕育了非常燦爛的文明。山東的名勝古跡、山水風(fēng)光舉不勝舉。

  各位游客、各位先生、小姐,一路辛苦了,歡迎您來嶗山太清宮。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這個道觀是嶗山的太清宮,它是嶗山歷史最久,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道觀,建于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距今已有2140多年歷史。

  太清宮的創(chuàng)始人是江西人張廉夫,他因做官不順,棄官修道,在此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奉三官,取名“三官廟”。到了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擴建廟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宋朝時期,道士劉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劉若拙武藝高強,宋太祖聽說他修道高深,于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召其入京,想把他留在宮中,劉若拙堅決要求回嶗山,宋太祖就赦封他為“華蓋真人”,由此給他巨款,敕建“上苑”和上清宮,重修太清宮。太清宮是劉若拙的別院。從此,太清宮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規(guī)模。太清宮主要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等多間建筑。

  [太清牌坊]

  這里是太清宮牌坊,1997年太清宮出資修建,高8米,寬16米,由底座、立柱、額枋、字板四部分組成,為四柱三門式。牌坊又稱牌樓,是中國特有的門洞式建筑,雖然它只是中國古建筑中的“小品”,但其古老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極為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使其被公認為是中華文化的象征,加上它具有強烈的裝飾、襯托、氣氛渲染的風(fēng)格,自然被廣泛地應(yīng)用到寺觀廟宇的建筑中來,起到了標識引導(dǎo)、空間分界、裝飾美化、紀念頌揚的作用。

  太清石坊陽面“嶗山太清宮”五字為中國宗教局閔志庭道長題寫;陰面“閬苑圣德”為本觀現(xiàn)任道長劉懷遠所題。“閬”字意為“空曠”,莊子外物曾記“胞有重閬,心有天游”,意指心胸寬闊;“苑”指花園,“閬苑”則指具有“閬風(fēng)的花園”,古指仙人所居之境;唐李商隱《李羲山詩集》中有“閬苑有書多附鶴,女墻無處不(妻)鸞”!伴佋肥サ隆笔侵妇邆涓呱衅沸械南扇司幼≈帯

  [正門→鐘樓→鼓樓→元辰閣→元君閣]

  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太清宮的正門,大門比以前更加寬敞大方。這個門是20xx年4月完工,五月一日正式開放。大門為重檐廡殿頂建筑,也稱“山門”,這一名稱還保留著當初道眾聚于山林隱修的痕跡。來到宮觀,仙、俗相分的標志就是宮觀的山門,按照道教的說法,跨過山門,就意味著踏進了仙界,與立于山門殿外眺望已是天壤之別、仙俗之別。

  進入大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右手的鐘樓和左手的鼓樓。俗話說,“晨鐘暮鼓”。鐘鼓是為了給道士們一種嚴整的時間觀念,提醒他們勤學(xué)苦修,不要偷懶。

  鐘鼓樓后有兩座高大雄偉的建筑,這是新建成的“元辰閣”和“元君閣”。

  元辰閣供奉的是斗母元君,斗母又稱斗老,斗母是道教星宿神中的北斗眾星之母,是掌管天文星象的女神,也就是掌管農(nóng)業(yè)節(jié)令的神。

  兩旁有六十甲子,道教信奉六十位星宿神。每位神名都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循環(huán)相配而得。元辰殿內(nèi)供奉的六十甲子神象,文武兼?zhèn),喜怒各異,或持槍劍,或抱琴?zhí)笏,各顯神通,輪流管理人間一年禍福,被尊為值年太歲。

  元君閣供奉的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全稱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華北最受崇拜,因為她的“老家”在山東泰山。

  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按道家之說,男子得仙稱“真人”,女子得仙稱“元君”。泰山玉女,上通乾象,降臨下土,坤道成女,故名“天仙玉女”,又因神女身穿碧衣紅裙,所以全稱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的右邊是送子娘娘,古代人們認為生兒育女是送子娘娘恩賜的,她能保護子孫后代平安成長。左邊是眼光娘娘,傳說眼光娘娘能治療各種疾病,保佑人們眼明心亮、身體健康。

  殿內(nèi)兩邊供奉的是“八仙”,八仙是最受中國人歡迎的神仙群體之一,但八仙的產(chǎn)生與定型卻經(jīng)歷了很長一個過程。今天各位熟知的道教八仙先后見于唐宋文人的記載,但他們湊成一個班子是在元代,而這個班子的定型卻是明代的事,并沿用至今,這顯示了民間造神的隨意性。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 篇14

  位于青島市東部的嶗山區(qū),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最高峰嶗頂海拔1133米。嶗山聳立在黃海之濱,古語云:“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山海相連、山光海色是其特色。 嶗山是全國唯一在海邊拔地崛起的山脈,有“海上第一名山”之稱。傳說秦始皇、漢武帝都曾來此求仙。這座道教名山,以聊齋中的《嶗山道士》名聞天下。山上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長春、張三豐等都曾在此修道。嶗山石為頂級石料,人民英雄紀念碑就是嶗山石。

  嶗山景區(qū)主要包括巨峰、流清、太清、棋盤石、仰口、北九水和華樓幾個游覽區(qū)。其中,流清——太清——棋盤石——仰口在同一個游覽線上。這些景區(qū)的風(fēng)光:巨峰旭照、龍?zhí)秶娪辍⒚飨忌⒕_、太清水月、海嶠仙墩、華樓疊石、九水明漪等共同組成嶗山十二景。

  嶗山游覽線路共有四條其中陸路三條(南線,東線,中線),水路一條。

  南線:由香港東路或東海東路向東經(jīng)沙子口、登贏、流清河奔太清宮。如果時間允許,可再去上清景區(qū)或去巨峰景區(qū);也可去棋盤石景區(qū)。此條游覽路線距離近,可觀幾個著名景點,并可輕松往返。

  東線:由李滄區(qū)李村出發(fā),先向北轉(zhuǎn)東,經(jīng)惜福、王哥莊到仰口,如果早晨出發(fā)時間較早,游覽行程緊湊,剩余時間較多,可向南游覽棋盤石景區(qū)或直奔太清景區(qū)由南線返回。

  中線:也是由李滄區(qū)李村出發(fā),向東經(jīng)北龍口轉(zhuǎn)北,經(jīng)北宅,烏衣巷赴北九水景區(qū)。時間允許,此線可于途中游覽華樓景區(qū);亦可驅(qū)車經(jīng)柳樹臺攀巨峰,步行過潮音瀑亦可達巨峰。由大嶗觀可轉(zhuǎn)赴仰口景區(qū)。

  水路:由青島灣旅游碼頭乘船游覽海上風(fēng)光,在太清灣登陸,主要游覽太清、上清景區(qū)。

  嶗山位于青島市內(nèi),青島市內(nèi)前往嶗山非常方便。 嶗山分為四個景區(qū),即北九水景區(qū)、華樓景區(qū)、仰口景區(qū)、巨峰和太清景區(qū),在不同的位置,需要走不同的公交線路。 在青島打車去嶗山也比較方便,打車約70元,包車約300元。 自駕游嶗山亦是不錯選擇,但景區(qū)內(nèi)不允許游客自駕進入,需要在大河?xùn)|停車場或售票處換乘景區(qū)觀光車。 景區(qū)內(nèi)有觀光大巴和索道,要注意的是華樓景區(qū)既無大巴也無索道。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 篇15

  嶗山區(qū)位于青島市區(qū)東部,與老市區(qū)相鄰,東南瀕臨黃海,總面積389.34平方公里,人口19.14萬,青島市嶗山區(qū)人民政府、青島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管理委員會、青島石老人國家旅游度假區(qū)和嶗山風(fēng)景區(qū)管理委員會,實行“四塊牌子,一套工作機構(gòu)的管理體制”。轄設(shè)中韓、沙子口、王哥莊、北宅4個街道辦事處。

  嶗山區(qū)擁有青島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青島石老人國家旅游度假區(qū)兩個國家級政策開發(fā)區(qū)域和國務(wù)院確定的首批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之一的嶗山風(fēng)景區(qū)。這里貫徹落實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和環(huán)境保護,增加環(huán)保投入,實施碧水工程、藍天工程、綠色工程等系列環(huán)保工程,科技部確定為國家持續(xù)高效農(nóng)業(yè)技術(shù)研究與示范區(qū),這里成為了一個環(huán)境良好、資源合理利用、生態(tài)良性循環(huán)、城市優(yōu)美潔凈、居民健康長壽的理想之地。

  嶗山區(qū)以境內(nèi)的嶗山而命名,其山脈縱橫,群峰峭立,古木參天,海山相映,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等名勝古跡,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嶗山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居住。嶗山冬暖夏涼、四季如春,引得古今名人逸士、名道高僧紛至沓來,故被稱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一九八二年被國務(wù)院確定為首批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

  嶗山區(qū)海岸線綿延曲折,長達103.7平方公里,盛產(chǎn)對蝦、海參、鮑魚、扇貝、石花菜等海產(chǎn)品并形成了以裙帶菜、中華鱘、淡水蟹、甲魚等名特優(yōu)品種為主的高效漁業(yè)。現(xiàn)擁有大型國家級群體性漁港1處,小型漁港12處。嶗山物產(chǎn)資源豐富,其中嶗山礦泉水,嶗山花崗巖和嶗山茶尤為著名。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 篇16

  親愛的游客們,歡迎大家來到嶗山!嶗山位于青島市的東部,亦稱“勞山”。它是山東半島主要的山脈。

  古代人經(jīng)常爬嶗山,都會寫下許許多多的詩詞,寫的都很美呢!最早寫嶗山的是《詩經(jīng)》“山川悠遠,維其勞矣”、《詩經(jīng)·小雅·魚藻之什》鄭箋云:“勞勞,廣闊”。

  游客們,嶗山是一座海上仙,它的景點都是道士修道的地方,讓我來介紹一下吧!

  進了這個門,大家可以看到這里有個矮矮的洞,這個洞叫“明霞洞”,是供修道的道士睡覺的。大家可以進去看一看,注意,洞太矮不要撞頭!古代有很多道士,于是經(jīng)常來這里修道。晚上不愿意回家就挖了一個洞,故叫做“明霞洞”,晚上就睡在這里。大家都聽明白了嗎?再看這個小小的屋子,是狗窩,連小小的狗窩都非常小巧精致呢!

  我們還要去參觀另一個有名的景點-太清宮。它也是一個修道的地方。這里有棵樹,叫做龍頭榆,因為它長得像條龍。它已經(jīng)20__多歲了!我們再往里面走走,四面八方都是拜佛的地方,大家都可以拜一拜!

  我們走一走,大家要快些,每人可以找一根樹枝,支起這塊大石頭,下山腰就不疼啦!

  這塊是纜車售票區(qū),大家可以去買票。今天的旅程就到此結(jié)束了。歡迎下次再瀏覽嶗山!再見!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 篇17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您來青島嶗山參觀游覽。青島地區(qū)大小山峰幾十座,嶗山則為大自然的神來之筆。

  嶗山風(fēng)景區(qū)總面積446平方公里,其中繞山海崖線長達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稱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嶗山氣候清新而濕潤,年平均氣溫為12.6攝氏度,冬季平均氣溫為-0.2攝氏度,夏季平均氣溫為23攝氏度。嶗山歷史悠久,古跡薈萃。遠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嶗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們已在此聚居生息,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龍山文化。<<后漢書.逢萌傳>>、<<南史.明僧銘傳>>等均有記載。

  嶗山自然景觀獨具天然特色。山海相連、海天一色、雄偉壯觀;山內(nèi)群峰聳立、怪石嶙峋、層巒疊嶂、壁削如刀、澗深谷幽,每座峰上形象石比比皆是,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碧海無涯、山高林密、云氣離合、嵐光變幻;海崖線曲折蜿蜒,或廣闊幽靜、煙波浩淼、或驚濤拍岸,谷應(yīng)山鳴。

  嶗山名泉圣水富有特色。神水泉、圣水泉、金液泉、六乙泉等清泉各領(lǐng)風(fēng)騷;潮音瀑、龍?zhí)镀俚让俑骶呱耥崱V那鄭u啤酒和嶗山礦泉水均依此水釀就而成。

  嶗山林木蒼郁、花繁草茂,區(qū)內(nèi)僅古樹名花就有110多株,有的樹齡高達2500余年。山深處,春日一片翠綠,夏天濃蔭蔽日,秋季滿谷金黃,嚴冬則處處玉樹瓊花。

  嶗山以其山海奇觀、深邃幽靜之勝景,“神仙窟宅”,“洞天福地”之美譽,倍受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名道高僧之推崇。唐代詩人李白在此留下了“我若東海上,嶗山餐紫霞”的著名詩句。清代蒲松齡以嶗山風(fēng)物為內(nèi)容寫出了<<香玉>>、<<嶗山道士>>等名篇。山中宮觀寺庵星羅棋布,鼎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

  總之,清新而濕潤的空氣,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獨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構(gòu)成了嶗山旅游的豐富內(nèi)涵。

  嶗山旅游分南線、北線、東線,每條線如同一顆珍珠項鏈,串連著無數(shù)個景觀(點)。本文按照“嶗山一日游”的習(xí)慣旅游線路,介紹每條線上幾處主要景觀(點),未及介紹的留等嶗山探勝者們自己去體味。2、基本旅游線路(南線)

  太清宮--明霞洞--上清宮--龍?zhí)镀?/p>

  景點導(dǎo)游:

  太清宮

  太清宮亦稱下清宮,當?shù)厝艘卜Q下宮。位于嶗山南麓老君峰下,前臨黃海,一碧萬頃,背依七峰,峰巒竟秀,地勢清幽,竹林翁郁,夏納清風(fēng),冬隔朔氣,素稱“北國小江南”。

  嶗山自古有神窟仙宅之說,相傳鼎盛時期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而今可數(shù)者有十七處。據(jù)<<太清宮志>>記載:太清宮建于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為江西瑞州府高樂縣人張廉夫所創(chuàng)建。張廉夫,字靜如,號樂山,生于漢文帝九年,官至上大夫,后棄職入道。精研玄學(xué),入終南山學(xué)道數(shù)載,得師傳道,來嶗山之陽,臨海之濱,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再建廟宇,供奉三清神像,名曰“太清宮”,這就是太清宮的由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唐朝末年,李哲玄東游嶗山,又擴建殿房,供奉三皇神像,這時,太清宮已初具規(guī)模。五代十國時期,道人劉若拙游至嶗山,對太清宮進行一次大規(guī)模的修繕。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邱處機從昆化山來嶗山講道。從此,嶗山道教,包括太清宮名揚天下,天下道眾多慕名而來,有的在此隱居潛修,有的在此著書立說。如張三豐、徐復(fù)陽等均在此修過道。

  明萬歷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太清宮發(fā)生了一起僧道之爭。僧人憨山大師與道人耿義蘭相互爭奪太清宮廟址,官司一直打到金鑾殿,歷時十多年,終以道人勝訴而告結(jié)束,F(xiàn)太清宮前“海邱奪遺址”碑刻的明萬歷十三年憨山大師建海邱寺于宮前,二十八年皇上降旨毀寺復(fù)宮,就是記的這件事。

  太清宮占地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2500平方米。廟宇共分三個院落,各立山門。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農(nóng)”、“軒轅”三帝。

  太清宮古樹參天,院外“龍頭榆”又名“唐榆”,為唐朝天佑年間李哲玄所植。院內(nèi)銀杏、古柏相傳樹齡更長。明朝所植兩棵耐冬樹,枝繁葉茂,每年冬盡春回,花開似錦,花期長達三個多月。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的<<香玉>>篇里所記的“香玉”、“絳雪”的故事,據(jù)說就是院中一棵紅牡丹和這棵耐冬的化身。

  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澇不溢,是嶗山第一名泉。

  明霞洞

  明霞洞位于昆化山之陽的玄武峰下,系一天然石洞,原為上清宮的一處別院。

  <<膠澳志>>載,明霞洞“建于金大定二年(公元1166年)”,洞巔“明霞洞”三字,相傳為邱處機所書。名道孫紫陽曾潛修于此。洞外石壁上嵌刻的<<孫紫陽疏>>載有其修行的始末。元代在洞側(cè)建有“斗母宮”,奉佛教。明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重修時又建“三清殿”一座,清末建“觀音殿”一座。據(jù)說,這里曾有過僧、道交替的歷史。

  明霞洞地勢高曠,景色幽麗,朝暈夕陽,云霧繚繞,霞光山色變幻無窮,素有“明霞散綺”的美稱,為嶗山十二景之一。

  上清宮

  上清宮位于嶗山南部叢山峻嶺,這里因入山已深,煙塵遠隔,空氣清新,再加坡上坡下蒼松翠綠,修竹滴翠,清泉飛鳥,奇石屹立,不但怡靜,而且特別清幽。

  上清宮屬全真道華山派道觀,是嶗山中別具一格的“叢林”廟宇。道教把“上清”、“下清”、“玉清”三宮稱為“三清仙境”。“上清之天在絕霞之外,有八皇老君,運九天之仙,而處上清宮也”,故而得名。又因與太清宮對稱,又簡稱上宮,與太清宮,明霞洞同為嶗山東南部的主要道觀。

  上清宮創(chuàng)建于宋初,原是宋太祖趙匡胤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的道場,至宋末已廢圮。元代大德元年,通玄弘教洞徽大師李志明,鳩工重修了上清宮。

  上清宮有前后兩處庭院和偏院,殿宇房舍二十八間,占地約1000平方米。前殿舊祀三清,后殿祀玉皇,左右偏殿分祀“三官”、“七真”。

  上清宮內(nèi)古樹參天,其中一棵銀杏胸徑2.53米,橫出粗枝上有三個乳狀樹瘤,極為罕見,據(jù)說一千年方能長出一個。大殿之東的偏院有一巨石,名“道山石”,與道山石斜對的石崮上,刻有邱處機的<<青玉案>>詞一首。宮西有一塊圓丘形弧石,名“熬山上清宮”,還刻有邱處機詠嶗山七絕十首,石下有一口清泉,名“圣水泉”,為嶗山名泉之一。

  龍?zhí)镀?/p>

  龍?zhí)镀儆置颀執(zhí),水源來自海?00米的天茶頂和北天門之間的山谷。澗水穿山越嶺,沿路匯集了數(shù)十條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騰而下,在一處高約30米的崖頂平臺上,平直地沖出數(shù)尺之外;水在半空中飛旋了幾曲折之后,會合成一道長約30米,寬約5米的瀑布,順著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那氣勢,宛如一條矯健的玉龍,從懸崖之顛,騰云駕霧,呼嘯而下,擊得潭中水花四濺。人們擬其形,取其聲,觀其色,叫它“龍?zhí)镀?rdquo;,瀑下的深潭取名“龍?zhí)?rdquo;,瀑布頂端“龍吟”兩個隸書大字,直徑一米,為當代著名書法家黃苗子1981年游嶗山時所書。瀑下長形巨石下尖上平,游人坐在平臺下遠可眺望四周群峰,近可仰視“龍?zhí)秶娪?rdquo;的壯麗景色。

  3、基本旅游線路(北線)

  北九水澗谷--駱駝峰--將軍崮--金色望月石--飛來石--飛風(fēng)崖--連云崖--瀑音瀑--蔚竹庵

  景點導(dǎo)游:

  北九水

  北九水澗谷始于靛缸灣,止于嶗山水庫的“月子口”,全長約11公里。這一段澗谷道路曲折,風(fēng)光異常秀麗,水聲似娓娓動聽的樂章,兩岸怪石如立體的奇妙畫廊,各類亭臺傍立兩邊。<<膠澳志>>曾這樣描繪此帶風(fēng)光:“兩山相夾,下有深潭,沿途山秀峽奇,清流迂迦,水作龍吟,石同虎踞,峭壁危石,觸目皆是,音樂圖畫,兼而有之”。古人來此游歷,留下了許多贊美詩句,其中一首燴炙人口的詩這樣寫道:九水水九曲,曲曲穿幽谷。四周山色青,兩岸松濤綠。澗底一線畫,怪石何攢簇。流水從東來,數(shù)步一回復(fù)。路陡流水轉(zhuǎn),一轉(zhuǎn)山一束。

  沿北九水澗谷游歷,或乘車慢行,或放步徜徉,舉目低首,遠山近水,滿目盡是流動的畫,流動的情。

  駱駝峰

  沿北九水線直行,沿途眾多景點目不暇接,駱駝峰是進入“一水”的第一景觀。

  走過“一水”,抬頭南望,在黑虎山對面有一座高高的山峰,活像一頭巨大的駱駝?wù)诎菏紫驏|北方向眺望。與眾不同的是這頭駱駝竟長著三個駝峰,這恐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了。當進入“六水”,在東部的群峰中,又出現(xiàn)了一頭駱駝,正面向西南,仿佛急切地要和那頭“三峰駝”相會。繼續(xù)前行,那駱駝越顯氣度不凡,仿佛要從山頂直躍而下。但走至近前,景物忽然發(fā)生了變化,駱駝頭竟變成了一位正襟危坐的老人,正凝神沉思,那樣莊嚴,那樣慈祥。然而,走過幾十步后再回首,慈祥的老人又忽然變成一只傲立峰頂?shù)男埴。真?ldquo;遠近高低各不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得不令人嘆服。

  將軍峰

  進入“二水”,在深澗的南面可見一位頭戴金盔,身披金甲,昂首挺胸,威風(fēng)凜凜的古代將軍,這就是“將軍崮”。將軍座下的山峰當?shù)厝怂追Q“太師椅子”。從東南方向西遙望,確實像一把擺在山巔的大椅子。但是游人多是從西頭進入內(nèi)九水峽谷,看到的是古銅色的山峰。1957年,朱德元帥和當時的公安部長羅瑞卿游嶗山,一進入“二水”,就被這一奇景吸引住了,當陪同人員告訴他叫“太師椅子”時,他搖搖頭,爽朗地笑起來:“哪里是椅子,分明是一位古代的將軍嘛!”說來也怪,經(jīng)朱老總點破,這座山峰好象活起來,越看越象一位傲然直立的大將軍。從此,這座大石峰有了新的名字--“將軍崮”。

  金色望月石

  進入“三水”,過了“鷹窠河”,舉目望去,南面的懸崖上趴著一只形象逼真的巨大石龜,頭向前伸,背殼隆起,爪子緊緊摳在石頭上,其憨態(tài)維妙維肖,可愛之極。

  這石烏龜為什么爬上山頂,又怎么變成石龜?在當?shù)亓鱾髦粋很有趣的故事。

  很久以前,山崖下水潭里住著一只千年金龜。因為山高谷深,它只聽說過天上有個月亮,卻從來沒見過。月亮圓了,山谷里半夜也很亮。月亮落了,山谷里黑沉沉的。烏龜決心爬上山頂看月亮,還要告訴她不要再偷懶,要每天晚上都出來,把谷澗照得亮亮的。它不吃不喝,一直爬了三天三夜,終于爬上了山頂。可是,正趕上月底。它沒有失望,耐心等待下去,終于變成了石龜,再也沒有爬回澗谷。這個景觀就叫“金龜望月”。

  飛來石

  嶗山山內(nèi),怪石密布,且每一塊石頭幾乎都有一個迷人的神話傳說。

  進入“四水”,路邊石崮上立著一塊懸空欲飛,搖搖欲墜的奇石。石頭不大,既象揚起的風(fēng)帆,又象展開的鳥翅,如果走近,會讓人感到只要輕輕一推,它就會跌落下去。據(jù)說刮大風(fēng)時會真的搖動,其實,它站在此處已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囟蛇^了幾千年、幾萬年。當?shù)厝朔Q之為“飛來石”。是否真是飛來的,已無法考證。但它卻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jù)說,“飛來石”原是玉皇大帝御花園的一塊普通石頭,因為在天宮每天接近神仙,逐漸沾了仙氣,它看到孫悟空也是石頭變的,卻能大鬧天宮。上天入地,本領(lǐng)十分高強,心中羨慕,便想學(xué)些本領(lǐng),和石猴一樣干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yè)。它苦苦修行了幾百年,終于能飛騰了,便天上地下到處遨游。有一天,它飛過嶗山上空,看到風(fēng)景十分優(yōu)美,是塊難得的寶地,便落在此處永遠住了下來。

  飛鳳崖

  進入“五水”,前面大石崮上鐫刻著三個醒目的大字:“飛鳳崖”。顧名思義,此處是鳳凰飛來的地方?墒,鳳凰在哪里呢?請看那山峰高處,恰如一只巨大彩鳳正張開鳳翼欲騰空飛翔。這個景觀叫“彩鳳展翅”。

  彩鳳不僅形似,而且傳說也十分有趣。很久以前,即墨縣里有一個村姑,相貌美麗,心靈手巧,繡花花生香,繡鳥鳥能飛?h官對姑娘垂涎已久,費盡心機想霸占她,可是連派了三次媒婆都被她趕走了。于是,黑心的縣官想了條毒計,限她三天為皇上繡一件龍袍,上面要有“二龍戲珠”--龍要會飛,珠要會滾。如繡不成,就派兵來搶人。姑娘只繡了兩天就繡成了,縣官把龍袍展開一看,沒想到兩條金龍撲上去,撕開了縣官的胸膛,抓出了黑心。皇上聽說了。勃然大怒,立即派兵來抓姑娘。姑娘正在繡一只鳳凰,還行剩下一只翅膀沒有繡完。官兵趕到,鳳凰立即撲動翅膀,馱起姑娘飛上了天空。因為有只翅膀沒有繡完,所以飛著飛著沒勁了,只好在嶗山落下來,變成了這座“飛鳳崖”。

  潮音瀑

  潮音瀑又名“魚鱗瀑”,以水聲似潮,水形象魚鱗而得名。瀑布旁陡壁上鐫刻著“潮音瀑”三個大字,是三十年代南京政府的水利部長葉慕綽的手書。

  潮音瀑發(fā)源于嶗山之陰的源泉。泉水從海拔900米的巨石里噴涌而出,流經(jīng)約10公里長的涼清河澗谷,集大小百余條山溪之水,沖開崇山峻嶺,從懸崖峭壁之上分三折而下。第一折,從崖頂巨石下的洞里噴射而,流進一個“斗”形的深深的石窩里;第二折,水從“斗”形石窩中溢出,倒向懸崖半腰簸箕形的石壁上,波光閃閃,形同魚鱗;第三折,簸箕形石壁潑下的水,織成一幅寬約5米,長約20米的水簾,以排山倒海之勢,浪推潮涌之聲,跌進一個靛藍色的“缸”形水灣。此灣水深約5米,直徑約22米,清澈見底,古人稱此為“靛缸灣”。游人可在亭中觀瀑布聽潮音。古人對此景曾題詩贊嘆:“九水九曲走潺緩,險峰對出一線天;更有佳景奇絕處,珠簾三疊落碧潭”。

  蔚竹庵

  蔚竹庵座落于嶗山北麓鳳凰崮之下,東通滑溜口,西通雙石屋。據(jù)說在建庵之前,管山人曾在此搭窩鋪居住,故名蔚兒鋪。明萬歷年(公元1589年),宋沖儒真人云游嶗山,見這里山巒疊翠澗水鳴琴,實為世外仙境,清修佳處,遂建成一座道觀,并移竹環(huán)栽成林,取名蔚竹庵。

  蔚竹庵占地二畝六分,有房舍二十余間,形成一處精巧玲瓏的小院落。有正殿三間,原祀檀木精雕真武和銅鑄三官神像,均屬珍貴文物,但已被毀。

  蔚竹庵地處高山峽谷之中,這里時而縹緲似絹云霧彌漫,時而云消霧散峰出云端。微風(fēng)吹來,翠竹婆娑奏鳴,泉水叮咚成韻,形成嶗山十二名景之一的“蔚竹鳴泉”。著名作家郁達夫到此后,觸景生情,吟詩贊道:“柳合石屋接澄潭,云霧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風(fēng)景似江南”。

  4、基本旅游線路(東線)

  太平宮--覓天洞--那羅延窟--白龍洞--猶龍洞--華嚴寺--白云洞--棋盤石

  景點導(dǎo)游:

  太平宮

  太平宮位于嶗山東麓仰口灣畔的上苑山中,背山面海,景色綺麗,奇峰異石,古木幽洞。路兩側(cè)有兩株古松,據(jù)傳是宋初建宮時所植,樹側(cè)的巨石上鐫刻著“疑是幻境”四個大字。

  在嶗山現(xiàn)存的寺觀中,太平宮是有史料可考的最古的道觀。據(jù)明代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和清代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重修太平宮的碑文記載,太平宮是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60-976年)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立的道場,因落成于太平興國年間,故初名“太平興國院”,后改名為太平宮。

  太平宮的殿宇呈“品”字形,院內(nèi)的照壁上有單線鉤刻的“海上宮殿”四個大字,結(jié)構(gòu)嚴謹,端正飽滿,據(jù)傳是清代書法家華巨奎所書。正殿舊祀三清和玉皇,配殿東祀三官,西奉真武。殿宇雖小,卻頗具有道家清靜寡淡的特色,典雅古樸。院中水井叫“龍涎泉”,東院的鐘亭內(nèi)懸古銅鐘一口,名“上苑曉鐘”,敲響后聲鳴谷底,余韻可傳至10多里外。

  太平宮處在奇峰環(huán)抱,翠竹成蔭的掩映之中,宮四周有許多景觀令游人嘆為觀止。出宮東院門外,即見嶗山著名異石“綿羊石”和奇峰“獅子峰”。“綿羊石”是由幾塊天然巨石壘成,歷經(jīng)億萬年風(fēng)雨剝蝕,仿佛是人工雕鑿的一只綿羊,跪伏在山坡上。“獅子峰”則勢如雄獅怒吼。黎明時分登上峰頂可觀日出和東海的壯麗景色。

  近年來,太平宮經(jīng)全面修復(fù),為嶗山主要勝跡之一,特別是當夜幕降臨,仰口灣的海濤聲與上苑山的松濤聲此呼彼應(yīng),被稱為“上苑聽濤”之奇觀。

  覓天洞

  覓天洞是一處集幽深、奇險、雄偉于一處的通天奇洞,距太平宮西南兩公里。由峭壁間的多塊巨石疊壘而成,高30余米,上下共5層,洞口夾在兩面峭壁之中,洞額“覓天洞”三個字為劉開渠先生手書。洞內(nèi)盤旋曲折,險怪離奇,撲朔迷離,忽而幽暗,忽而異境天開,變幻無窮。洞外景色分外宜人,春天鮮花競艷,入夏峰巒疊翠,深秋紅葉滿山,冬季青松蒼郁。洞頂兩處峭壁上刻的“咫尺天涯”和“洞幽玉雨草自濕,山高無雨暑自消”,分別由現(xiàn)代美術(shù)理論家蔡若虹、鄒大箴所題。踏上峰巔,巨石上鐫刻著現(xiàn)代版畫家力君題寫的“天苑”二字。何謂“天苑”,上天之苑也。置身于此,仿佛覓天有成。人立巨石之上,萬千景象一覽無余;蛉悍鍗槑V,嵐氣繚繞;或山柱突兀,白云浮頂;或煙云蒼茫,似碧波萬頃,真乃天界也。

  那羅延窟

  那羅延窟位于嶗山東麓的那羅延山,寬7米,高、深各15米,容百余人綽綽有余,是一處天然石洞。石壁上方突起薄石一方,形似佛龕,洞頂有一個深圓的洞孔,光亮由洞孔透入,照得窟內(nèi)十分亮堂。據(jù)佛門弟子傳說,“那羅延佛”就是在這座石窟中修煉功德圓滿后,憑巨大法力沖破圓孔成佛升天的。“那羅延”系梵語音譯,意思是“堅牢”。這座洞窟通體為花崗巖結(jié)構(gòu),其堅牢程度可想而知,但當年不知什么原因竟形成這樣一個巨大石窟。僧侶們稱之為“世界之二大窟”。據(jù)<<憨山大師年誘疏>>記載:明萬歷十一年(公元1582年)4月8日,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由五臺山慕名而來,在此窟內(nèi)禪修二年?咧車礁吖壬睿L(fēng)景絕佳。

  白龍洞

  白龍洞位于太平宮后山的山澗北側(cè),是由一塊長約18米,寬約12米的橢圓形巨石,扣壓在五塊鼓形的圓石上支撐而成的天然洞穴。此洞高2.5米,深8米,寬11米。

  很久以前,洞外山澗有一處水灣。傳說有一條白鱔棲身此灣,因常年吸取日月之精華而成精,又在洞中苦修多年,終成正果,變成一條白龍挾風(fēng)裹雨騰空而去。從此,這個洞就叫白龍洞,洞前的山澗和水灣分別叫白龍澗和白龍灣。洞口上方鐫刻的詠嶗山景物便是元代著名道士邱處機所留,據(jù)說是邱處機的真跡。

  )猶龍洞

  猶龍洞距太平宮約百余米,深約8米,寬約4米,高約2米。洞內(nèi)原供奉老君石像一座,所以,原名叫“老君洞”,是太平宮首任道長劉若拙為紀念道家鼻祖老子而起名。明朝隆慶年間,山東提學(xué)鄒善游太平宮時,覺得洞名俗且不雅,便根據(jù)<<史記>>中所書“老君,猶龍也”,而改名“猶龍洞”。猶龍洞是由一塊巨石翹起而形成的,該石叫“混元石”,是歷代道士練功的地方,石上刻有練功圖三處。

  華嚴寺

  華嚴寺,原名華嚴庵,亦稱華嚴禪院,位于那羅延山半腰。三面環(huán)山,東鄰大海,廟宇樓閣之壯麗,澗壑泉石之清奇,在嶗山古剎中當為第一,也是嶗山現(xiàn)存唯一的佛寺。

  華嚴寺歷史悠久,幾經(jīng)興廢。遠在晉之前,那羅延窟即為華嚴寺的開山鼻祖洞。明代崇禎十年,御史黃宗昌辭官還鄉(xiāng),隱居嶗山建玉蕊樓編著<<嶗山志>>,疑此窟為西方哲人演孝之所居,于是籌資在窟之東北興建華嚴庵,但庵未建成即毀于兵火。其子浦江令黃坦繼父遺志,助即墨準提庵慈沾和尚重建華嚴庵于現(xiàn)址。自清順治以來,屢經(jīng)修葺,迄今仍為當年規(guī)模,1931年改稱華嚴寺。

  華嚴寺占地4000平方米,原庵共四進,依山而筑,為“階梯式”。第一進原有僧舍十二間。第二進為藏經(jīng)閣,飛檐斗拱,登閣憑眺,山海勝境一覽無余。第三進為正殿,供那羅延佛,與那羅延窟遙遙相對東西兩廊為禪堂。第四進為后殿,內(nèi)祀觀音,側(cè)為祖堂,供本寺第一代主持慈沾法師。華嚴寺極盛時共有殿宇一百余間,僧眾八十余人。整個庵寺布局嚴謹,結(jié)構(gòu)精巧,殿宇恢宏,雙層歇山,四角飛檐,古樸高雅。

  華嚴寺前路西塔院,是寺中歷代主持的藏骨處。院中九層磚塔下埋藏著第一代主持慈沾大師,與之相對的石塔,是第二代主持善和的藏骨處。寺前路用石條砌成,名華嚴路,是1930年寺僧紅棟工鳩破石條所筑。沿路蒼松走道,翠竹成林,有時煙靄橫空,白云裊裊,如九天幻境。路旁石刻“煙歲嵐高臨”、“東瀛曉色”、“無風(fēng)海濤”、“蓮池會海”等,均為歷代游人觸景生情所留。

  白云洞

  白云洞位于嶗山東麓,海拔400米,因洞口四周一年四季大多數(shù)日子白云繚繞而得名。

  白云洞始建于唐天寶二年,依附于一個天然石洞,由“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塊巨石構(gòu)成,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原有房舍24間,屬道教“金山派”。

  白云洞額上鐫刻“白云洞”三字,為清代翰林尹琳基所題。洞前兩棵白果樹,一雄一雌,千年相伴,至今綠意盎然。洞前玉蘭樹,已有數(shù)百年樹齡。洞后森森松樹,其中一株古松,形狀奇特。名曰“華蓋松”,此松老干蟠曲,遮滿洞頂,小枝斜出,伸出洞外,恰似飛龍起舞,此景稱為“云洞蟠松”,白云洞的青龍石下有一洞穴,叫“風(fēng)窟”。穴不大卻很奇異,山風(fēng)過此,回旋不止,故名“巨風(fēng)窟”。洞東南并列兩座山峰,南曰“大仙山”北曰“二仙山”,攀過二仙門,穿過一段石隙,爬上“天梯”,即可到達富有傳奇色彩的“會仙臺”。臺狀如座椅,背刻一“仙”字,僅可容一人。傳說登上“會仙臺”,便可與神仙相會。當然,這只是神話。但是,坐在上面,碧海天涯盡收眼底,頓覺天高海闊,心曠神怡,大有超脫塵寰之感。

  棋盤石

  棋盤石,顧名思義,應(yīng)當是象棋盤那么大或棋盤形狀的石頭,但座落于明道觀南的棋盤石,卻是一座集高、陡、險、怪于一身的高懸奇峰上之峰。崖頂斜著向上伸出,下面懸空,從側(cè)面遠遠望去,很象一座游泳跳臺,頂部稍有隆起卻不平坦,面積約60平方米,可容坐客五、六十人。下面深壑萬丈,怪石林立,若俯身下望令人目眩神駭,驚心動魄。

  棋盤石的名稱來歷,源于一則當?shù)亓鱾饕丫玫纳裨拏髡f。

  很久以前,仰口灣畔曲家莊有個青年樵夫上山砍柴。他越走越遠,越爬越高,看到石崖頂上有兩個白發(fā)老人正在下棋,便走上前觀看,看得入了迷,忍不住還要說上幾句。老人也不說話,只朝他慈祥的笑笑。他恍惚覺得樹一會兒綠了,一會兒黃了,也沒在意。一盤棋下完了,兩位老人朝他笑笑便飄然而去,他才想起該打柴了。誰知回頭一看,扁擔(dān)和斧柄早已朽爛,斧頭也成了鐵疙瘩,他只好下山回到村里。但是,村子里景物全非,所有的人都不認識。他非常奇怪,幾經(jīng)打聽,才明白自己上山砍柴時見到的兩個老人是神仙,他在看棋的時候,世上已過了幾百年。于是,他逢人就說自己的經(jīng)歷,但沒有人相信他,他只好又向深山走去。

  至于山頂上的“十”字,傳說是仙人用過的棋盤,但道士們都說那是道家煉功時指罡斗的標志。字是怎樣出現(xiàn)的?古人已逝,神仙已蹤,留給后人的只是個解不開的謎。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精選17篇) 相關(guān)內(nèi)容:
  • 嶗山的導(dǎo)游詞(精選15篇)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的是青島嶗山,我們從這可以喝到嶗山的泉水。進了嶗山的大門,你們還要走一段路,但是這一段路上都是各種鮮花,你們可以在這里拍到一些市區(qū)見不到的花。...

  • 嶗山導(dǎo)游詞(通用20篇)

    華嚴寺位于嶗山東麓返嶺后村西那羅延山半腰,是嶗山規(guī)模最大的佛寺,明代高僧憨山曾在“那羅延窟”面壁修行使這里遠近聞名。華嚴寺系明代御史黃宗昌在崇禎年間罷歸故里即墨后出資修建,未成面毀于兵燹。...

  • 嶗山導(dǎo)游詞(通用18篇)

    嶗山,古稱勞山、牢山,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qū),黃海之濱,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名山,被譽為海上第一仙山,主峰巨峰(嶗頂)高1132.7米,為山東省第三高峰。1982年被國務(wù)院設(shè)為中國名勝景區(qū)之一。...

  • 嶗山導(dǎo)游詞最新(精選23篇)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您來青島嶗山參觀游覽。青島地區(qū)大小山峰幾十座,嶗山則為大自然的神來之筆。嶗山風(fēng)景區(qū)總面積446平方公里,其中繞山海崖線長達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稱崛地而起,拔海而立。...

  • 嶗山導(dǎo)游詞(精選22篇)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您來青島嶗山參觀游覽。青島地區(qū)大小山峰幾十座,嶗山則為大自然的神來之筆。嶗山風(fēng)景區(qū)總面積446平方公里,其中繞山海崖線長達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稱崛地而起,拔海而立。...

  • 嶗山導(dǎo)游詞最新(精選19篇)

    親愛的游客們,歡迎大家來到嶗山!嶗山位于青島市的東部,亦稱“勞山”。它是山東半島主要的山脈。古代人經(jīng)常爬嶗山,都會寫下許許多多的詩詞,寫的都很美呢!最早寫嶗山的是《詩經(jīng)》“山川悠遠,維其勞矣”、《詩經(jīng)·小雅·魚藻之什》鄭箋...

  • 嶗山導(dǎo)游詞(通用22篇)

    太清宮又名下清宮,始建于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前臨太清灣,背依七峰,為嶗山道教祖庭,是嶗山最大的道觀。全真道天下第二叢林。道教的返璞歸真內(nèi)涵與嶗山自然生態(tài)互為詮釋,渾然天成。...

  • 嶗山導(dǎo)游詞最新(精選15篇)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您來青島嶗山參觀游覽。青島地區(qū)大小山峰幾十座,嶗山則為大自然的神來之筆。棧橋是青島歷史的見證。她身上不僅刻錄了青島的屈辱歲月,也記錄了解放后青島市的建設(shè)與發(fā)展。...

  • 嶗山導(dǎo)游詞(精選17篇)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您來青島嶗山參觀游覽。青島地區(qū)大小山峰幾十座,嶗山則為大自然的神來之筆。嶗山風(fēng)景區(qū)總面積446平方公里,其中繞山海崖線長達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稱崛地而起,拔海而立。...

  • 嶗山導(dǎo)游詞最新(精選16篇)

    嶗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位于青島市區(qū)以東的黃海之濱,面積為446平方公里,“三圍大海,背負平川”,山海相連,雄偉壯觀。最高峰叫“巨峰”,俗稱“嶗頂”,海拔1132.7米,是我國萬里海岸線上的第一峰,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

  • 嶗山導(dǎo)游詞(精選10篇)

    嶗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是1982年國務(wù)院公布的首批全國44個風(fēng)景名勝區(qū)之一,以海上名山第一著稱。位于山東半島的南部,青島市區(qū)東北端,面積446平方公里,東臨嶗山灣,南瀕黃海,海山相連,水氣嵐光,變幻無窮,雄奇壯闊,靈秀幽清,為內(nèi)地名山所不...

  • 嶗山概況導(dǎo)游詞(精選3篇)

    嶗山區(qū)位于山東半島南部,青島市東南隅,黃海之濱。東、南瀕黃海,西鄰青島市市南區(qū)、市北區(qū),西北鄰李滄區(qū),北接青島市城陽區(qū)和即墨市。是1994年4月青島市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時成立的新區(qū),轄區(qū)陸域面積395.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700平方公里,...

  •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通用3篇)

    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青島市嶗山區(qū)王哥莊鎮(zhèn)仰口灣畔之上苑山,創(chuàng)建于宋代太平興國年間,原稱太平興國院。該宮雖經(jīng)歷次重修,但仍保持宋代建筑風(fēng)格,宮為品字形的二進院落,建筑面積500余平方米,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

  • 嶗山南線導(dǎo)游詞(通用3篇)

    青島地區(qū)大小山峰幾十座, 嶗山則為大自然的神來之筆.嶗山風(fēng)景區(qū)總面積 446 平方公里,其中繞山海崖線長達 87.3 公里,主峰高 1133 米,堪稱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嶗山歷史悠久,古跡薈萃.遠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嶗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

  • 嶗山導(dǎo)游詞(精選15篇)

    嶗山旅游分南線、北線、東線,每條線如同一顆珍珠項鏈,串連著無數(shù)個景觀。本文將按照嶗山生態(tài)旅游的習(xí)慣旅游線路,介紹南線上幾處主要景觀。基本旅游線路(南線):太清宮--明霞洞--上清宮--龍?zhí)镀賺魃斤L(fēng)景區(qū)總面積446平方公里,其中繞山海...

  • 山東導(dǎo)游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