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山西的導游詞(精選5篇)
介紹山西的導游詞 篇1
朋友們,我們今天游覽的目的地,就是素有'雄、險、奇、秀'于一體的太行大峽谷。
太行大峽谷位于林濾山中,說起來古名隆濾山。東漢延平元年(公元120_年)避殤帝劉隆名諱而改名林濾山,主體就是位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處的林州市境內的南太行山,整個山體南北長74公里,東西寬29公里,總面積1760平方公里。
林濾山奇峰林立,山勢嵯峨,崖谷密布,瀑布高懸,共有大小山峰7658座,大型幽谷7845條,造就了許多奇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這里現(xiàn)存古長城遺址1處,古塔9座,洞窟5處,石刻造像300多尊,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l處。這里森林茂密、古樹參天,水溪潭池、飛瀑銀花,重巖疊嶂、姿態(tài)萬千,構成了一幅幅變幻無窮的山水風景名勝圖。
太行大峽谷是林濾山的一顆明珠,是旅游觀光的勝地。它群山環(huán)繞,山巒重疊,青山流水,森林蔥郁。景區(qū)的主要景點有:太行之魂王相巖,三九冰雪桃花開的桃花谷,三伏酷暑冰凌掛的太極冰山,還有紅旗渠的第二母親--太行平湖、亞洲最好的國際滑翔基地等
朋友,在我們的正前方山頭上,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壑口,這便是聞名退還的魯班壑,也逝代山前通往石板巖鄉(xiāng)和山西平順縣的惟一通道。
這里地勢險要,海拔1172米,橫寬110米,200余米高的絕壁聳立兩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在太行隧道未修通以前,石板巖鄉(xiāng)的老百姓要想到縣城,只能肩挑手提爬過這1000多米高的壑口,非常艱難。
介紹山西的導游詞 篇2
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參觀游覽驪山風景區(qū),F(xiàn)在,我們從驪山的東大門(史稱昭陽門)入園,首先大家看到的是驪山勝跡圖,先了解一下驪山的概況。驪山是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森林公園,海拔1302米,東西長25公里,南北寬13.7公里,是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從地質角度來講,驪山是燕山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帶的一個孤立的地壘式斷塊山,經運動時期呈整體上升,形成北高南低的斷塊。在陜西境內,驪山險峻不及華山,綿亙不如太白,徒峭不如龍門,但卻以“秀”而聞名于世,因此又名繡嶺,今天人們習慣上把驪山分為東,西繡嶺,西繡嶺上主要分布有烽火臺、長生殿遺址、晚照亭、老母殿、老君殿、兵諫亭、三元洞等景點,東繡嶺主要分布有上善湖,七夕橋,上德苑,達摩洞,舉火樓、石甕寺、石甕瀑布、雞上架、遇仙橋、秤砣石等景點。勝跡圖下面的這些浮雕造型表現(xiàn)的分別是女媧補天、長生殿盟誓、遇仙橋、秦始皇戲神女、張騫出使西域等驪山傳說。了解了驪山大概情況后,請大家拾級而上,我們邊走邊聊,去仔細體味這座歷史文化名山獨特的韻味。
“驪山云樹郁蒼蒼,歷盡周秦與漢唐。一脈溫湯流日夜,幾抔荒冢掩皇王!边@是著名學者、詩人郭沫若先生對驪山勝景及其歷史地位恰當而準確的概括。
首先來到兵諫園。兵諫園是為紀念西安事變65周年,弘揚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的愛國主義精神而建。園內展出有與西安事變有關的飛機、火炮、汽車、裝甲車等兵器。西安事變浮雕再現(xiàn)了西安事變的歷史過程,是迄今唯一全面反映西安事變史實的浮雕,于__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68周年時對外開放,成為我們回顧歷史的生動教材。(兵諫園及西安事變浮雕簡介附后)
下面,我們將要參觀的是記載“西安事變”這段特殊歷史的重要景點——兵諫亭.1936年這里發(fā)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在一陣槍聲中,神色驚慌的蔣介石從華清池后門經這條路向后山逃跑,50歲的蔣介石在慌忙的奔跑中不小心掉進了一個石縫里,扭傷了腳,于是他只能順勢藏在石縫中,聽天由命了。當然蔣委員長沒有我們今天這么悠閑,大家可以想想看,寒冬臘月,近50的蔣介石,身披睡衣,腳踩拖鞋,驚慌失措是何等的狼狽。這個石縫今天仍然完好地保存著,并且加修了防護鐵鏈,以確保游客安全,這塊有花紋的大石頭,就是“虎斑石”,關于這塊石頭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眼前這座石亭就是著名的兵諫亭了。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攜夫人宋美玲來陜,以游山玩水為名,布置大規(guī)模的剿共活動,期間,張、楊兩將軍在洛陽、西安、臨潼等地數次勸諫蔣“聯(lián)共抗日”均遭到拒絕,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時許,張、楊帶兵對華清池形成包抄之勢,酣睡中的蔣突聞槍響,倉惶在兩名侍衛(wèi)攙扶下從華清池五間廳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虎斑石東側石峽洞內,后來被搜山部隊發(fā)現(xiàn),扶掖下山,送往西安,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促進了國共第二次合作,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這座高4米,寬2.5米的石亭,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發(fā)起,黃埔軍校七分校全體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氣亭”,是臨潼最早的鋼筋水泥建筑物,同時,王耀武、陳誠、衛(wèi)立煌等人在巖上題有“艱苦卓絕”等詞,后被銑刷,解放后該亭更名為“捉蔣亭”,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事變”50周年前夕,適應統(tǒng)戰(zhàn)工作需要,再次易名為“兵諫亭”,并用藍田美玉制成匾額懸于其上。
下一個景點是晚照亭,大家都知道“驪山晚照”是“關中八景”之一,這座重檐鉆尖頂方亭就是取“驪山晚照”之意,建于1981年,從這里可鳥瞰華清池、東花園、臨潼全景和渭水。據記載,每當雨過天晴,云開霧散,驪山似一匹青色的`駿馬,青翠欲滴,清晰可見,在落日的映照下似披上了一層迷人的桔紅色,更顯得流光溢彩,嫵媚動人,有緣人才得一見。關于驪山晚照有二首詩最為著名,一首是明代詩人劉儲秀所寫,“由來驪山多奇峰,一望嵐光翠且重。復此斜陽相映處,紅云朵朵照芙蓉。”另一首是清代名士朱集義所寫,“幽王遺沒舊荒臺,翠柏蒼松繡作堆,入暮晴霞紅一片,疑是烽火自西來。”現(xiàn)在,我們只能從這些詩文的意境中去體味驪山晚照的輝煌。大家可以隨意留覽一下,借此機會,我向各位介紹一下臨潼的歷史。臨潼位于關中平原中部,西距古都西安30公里,面積890平方公里,人口65萬。元代以前渭河南北分兩縣,南為驪戎(這也是驪山的由來),北宋時因驪戎東臨臨河,西臨潼河,兩水環(huán)繞入渭河,故改為臨潼縣,(1997年6月30日撤縣設區(qū))。臨潼自古是一個風水寶地,人杰地靈,祖先為我們留下了無盡的寶藏,目前臨潼的文物區(qū)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以姜寨遺址為代表的始前文化區(qū),二是以兵馬俑為代表的秦文化區(qū),三是以華清池為代表的唐文化區(qū),所以當地人無不自豪地說,在臨潼每一腳踩下去都是秦磚漢瓦,今天的臨潼人也在為把臨潼發(fā)展成一個旅游名城而努力,F(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并蒂皂角樹,是由楊貴妃與唐玄宗在長生殿前親手種下的,是他們凄美愛情的永恒見證,“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北粋鳛榍Ч偶言。
坐落在驪山第二峰的老母殿是為了紀念傳說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始人女媧而建的,相傳女媧“摶黃土做人”,創(chuàng)造了人類,又在驪山煉石補天,勞苦功高,后世人尊她為“驪山老母”,她死后,人們將其葬于驪山之陽(今藍田縣境內)又在驪山上修女媧祠紀念.據載,女媧本為驪山附近一名杰出的氏族首領,每當農歷六月十三日,四方群眾攜床單干糧,夜宿驪山,祭祀老母,這個風俗沿續(xù)至今,稱為“單子會”,并逐漸成為一種附近居民的歡樂節(jié),廟會期間,寺前廟后,人頭攢動,好不熱鬧。這里也是驪山又一個最佳觀景點,從這兒遠眺,重山疊障,蒼翠欲滴,不覺使人神清氣爽。
大家眼前的這座大殿即是老君殿了。老君殿始建于唐代。唐高宗李治因老君姓李,且為道教始祖,認為和其同宗,更加敬之,被認作先人,上了封號,相傳唐玄宗游幸華清宮時,兩次在此夢到老君降臨閣內,因此稱為“降圣閣”又稱“朝元閣”,殿內原供奉著白玉老君像,是唐代西域著名雕像家元迦兒的杰作,玉像造型細膩,刀法簡練,神態(tài)逼真,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人民的無窮智慧和豐富想象力,后經“安史之亂”,華清宮被焚,這精美的石雕藝術品的正身和蓮花座均被燒裂,雙手被道人盜走,其后,刻木手嵌于腕下,現(xiàn)玉像保存在陜西省博物館。
明圣宮位于老母殿南側,始建于1992年,是中國臺灣著名愛國人士顏武雄等人為報答映登仙祖保佑之恩,捐資修建的一座大型道教觀。明圣宮占地面積60余畝,共有殿堂房屋300余家。明圣宮是我國現(xiàn)代少有的大型純木古建筑群,是西北規(guī)模最大的道教宮觀。
鳥語林坐落在西繡嶺,占地面積50余畝,網內空間100多萬立方米,充分利用原有峽谷地帶,使?jié)尽⑾、瀑、潭、池巧妙地串成一體,自然流暢,碧
水長流,樹木蔥郁,鳥語花香,給人以回歸自然,世外桃源之感。園內存養(yǎng)有上百種近十萬只珍禽異鳥,有朱鹮、鴕鳥、白鷺、富貴鳥、代勝、大雁、七彩小鳥、美國落地王鴿等。
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是我們公司在__年修建的一個儲水量為兩千立方米的人工湖,叫做上善湖,它既是一個景觀湖,又保證園區(qū)內的衛(wèi)生用水以及園內樹木的綠化灌溉。這個名字來源于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意思就是說,最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老子用水性來形容品德高尚的人,他認為做人要做有利于眾人的事而不與之相爭,即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在這里湖與老君殿遙相呼應,渾然一體,置身于此,你的心靈也會受到洗禮。
“無限風光在險峰”,沿著這條氣勢宏偉的臺階路,我們還可以沿途欣賞到驪山東繡嶺秀麗的自然風光,F(xiàn)在我們已登上驪山最高峰烽火臺了,在這一段路途中有一個獨特的現(xiàn)象,這里的樹干都是扭曲的,我們叫它擰擰柏。關于這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烽火臺是古代戰(zhàn)時傳遞戰(zhàn)報,調兵的設施,相傳西周末年,周幽王娶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名曰褒姒,可遺憾的是褒姒自進宮以來從未開言一笑,于是周幽王便采納了奸臣虢石父的計謀,無故點燃狼煙,引得四方諸侯前來救駕,當眾諸侯汗流浹背趕來時,見到的卻是烽火臺上的燈紅酒綠,歌舞升平,于是憤然離去,這時,褒姒看見眾臣的狼狽樣,果真“撲嗤”一聲笑了,為此周幽王大大獎勵了虢石父。公元前775年,犬戎入侵西周,當周幽王再次點燃烽火時,卻無人來救,西周至此滅亡了,從而留下了一個“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眼前這座烽火臺,是1985年在烽火臺遺址上用精制的仿古磚修筑起來的,高約13米,底座10米見方,頂端有一個觀景方亭,游人可沿內壁樓梯盤旋而上,如果有興趣,大家可登臺頂而四望,臨潼景區(qū)可盡收眼底,你自然會有一番好心境。順便告訴各位,這烽火臺還真的啟用過,時間是1990年西安臨潼第一屆石榴節(jié),而且用的是真的狼糞點燃,是從動物園中收集的。但卻不是用來報警,而是供游客們進行觀覽,在笑聲中記取這千年古訓。
介紹山西的導游詞 篇3
大家好!現(xiàn)在我們正在駛過忻口,我們看,這里“兩山夾一口,滹沱中間流”,是一處易守難攻的軍事要塞。20__多年前,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兵敗至此,看到山河險固,川原肥美,于是“六軍欣然”,遂將這里命名為“忻口”;而在70年前,抗戰(zhàn)初期華北戰(zhàn)場上最慘烈的大會戰(zhàn)——忻口戰(zhàn)役也是在這里打響,我軍著名的平型關大捷、火燒陽明堡機場、雁門關伏擊戰(zhàn),都是為了配合忻口的國民軍隊而打響的,忻口戰(zhàn)役因此被稱為是國共合作的經典戰(zhàn)例。
車過忻口,我們就進入了忻府區(qū)境內。忻州因忻口而得名,那么“忻”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查查字典就會看到,忻州的“忻”和欣喜的“欣”是同音通用的,包含著歡欣鼓舞、欣喜歡樂的意思。因此,忻州這片土地從古至今都是一塊祥和歡樂的土地,這里的民俗風情濃郁熱烈,是全國著名的“八音之鄉(xiāng)”、“民間繪畫之鄉(xiāng)”和“摔跤之鄉(xiāng)”。忻州的摔跤和我們熟悉的中國式摔跤、國際式摔跤都不一樣,當地老百姓叫作“撓羊賽”!皳稀本褪强傅囊馑,就是說獲勝的獎品是一只活羊,而領獎的方式就是把羊撓起來繞場三周。撓羊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說是岳家軍解散后,有一位叫做陳效嬰的忻州老兵回到了故鄉(xiāng),把在軍中學到的角抵傳授給了父老鄉(xiāng)親,久而久之,這種角抵之術就傳遍了忻定盆地,形成了風行數百年的撓羊賽。
參加撓羊賽的選手一律不準穿跤衣,都得赤膊上陣,連續(xù)摔倒6個人才算勝利。獲勝者除了可以撓走一頭大肥羊,還會獲得一個英雄般的稱號——“撓羊漢”。撓羊賽在忻州有著非常廣泛的民眾基礎,就像一首民謠中說的那樣:“立了秋,掛出鉤,走街看戲撓羊賽。”正因為如此,自1959年全國第一屆運動會以來,忻州為全國各級運動隊輸送專業(yè)跤手達1千多名,獲得世界和全國冠軍超百次,為中國的摔跤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在1969年的全國文體群英會上,當時的忻定縣被命名為“中國摔跤之鄉(xiāng)”。為了弘揚跤鄉(xiāng)文化,20__年以來,忻州開始舉辦一年一屆的“中國忻州摔跤節(jié)”。有趣的是,參加國際式摔跤和中國式摔跤的雖然都是國手名家,場面卻冷冷清清,而參加撓羊賽的都是本地的泥腿子、撓羊漢,卻觀者如云、場場爆滿,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介紹山西的導游詞 篇4
恒山位于山西渾源縣境內,相傳4000年前舜帝北巡至此,見山勢宏偉,遂封為“北岳”;恒山崛起于桑乾盆地南端,綿延數百里。橫亙寨上,主峰海拔____年米,山上怪石爭奇,古樹參天,蒼松翠柏之間散布著殿亭樓臺,給宏偉的北岳增加了不少秀色。古有恒山十八名勝,今尚存朝殿、會仙府、九天宮、懸空寺等十余處,最為聞名的就是懸空寺。懸空寺坐落在金龍口的絕壁上,一組紅綠相映的構筑群,玲瓏剔透,像是一幅彩畫貼大石壁上,又像無形的線把幾座小屋子系在半空。正如內地民謠說的“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該寺始建于北魏王朝后期,經金、明、清三代重修,已有1400余年的汗青。
山門依山勢朝南,全寺巨細40間殿宇臺閣緊貼巖壁一字排開,南北長如蟠龍,對象窄如衣帶。外面上坎坷錯落,參差有致,內部接洽頗見匠心,有的用棧橋凌空飛渡,有的以暗道相通,有的在石級上攀緣而過,有的拱越石壁穿窗入室,偶然使人仿佛已面對絕境,幾經盤旋,又豁然爽朗,別有洞天之感。
全寺構筑分為三組。先是三宮殿,這是玄門的天地。幾座泥塑像都是烏眉黑顏。衣袖帶風,有一種飄塵出世的無為之意。繼而是三圣殿,這是佛家的天下,佛像豐臂潤面,端坐蓮席,眼光微啟。最后是三教殿,這里齊集國文化之大成,中為佛祖釋迦牟尼,右是賢人孔子,左是道祖老子,他們模樣外形各異。勉力示意出所主教宗的雍容鮮艷。
介紹山西的導游詞 篇5
云岡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對象聯(lián)貫一公里,F(xiàn)存首要洞窟45個,計1100多個小龕,巨細造像51000余尊,它是我國局限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天下有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發(fā)布為第一批世界重點文物掩護單元。
云岡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齊鑿的。北魏經驗了“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文成帝僻靜年間(460——465)云岡石窟開始大局限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建成,前后計60多年。初由聞名的高僧曇曜主持,“于首都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F(xiàn)第16至20窟就是“曇曜五窟”,F(xiàn)存洞窟大部門鑿于太和十八年(494)遷洛前。據《水經注》記實,其時“鑿石開山,因巖布局,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日新眺”。
云岡石窟鐫刻在我國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氣派宏偉、內容富厚多彩見稱。最小的佛像2公分。最大的高達17米,帶團日記,多為模樣外形各異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樣的仿木構構筑物,有主題突出的佛傳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尚有有聲有色的樂舞鐫刻,活躍生動,琳瑯滿目。其鐫刻藝術擔任并成長了秦漢鐫刻藝術傳統(tǒng),接收和融合了釋教藝術的英華,具有奇異的藝術氣魄威風凜凜。對其后隋唐藝術的成長發(fā)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藝術史上占有重要職位,也是中國與亞洲國度友愛往來、文化交換的汗青見證。
云岡第五、六窟在云岡石窟群中部,為孝文帝遷洛前約465——494年開鑿的一組雙窟。廟前有清順治八年(1651)制作的五間四層木樓閣,朱紅柱欄,琉璃瓦頂,頗為壯觀。第五窟開作橢圓形草廬情勢,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為釋迦牟尼坐像,高17米,為云岡最大的佛像,外部經唐代泥塑重裝?邇葷M雕佛龕造像?呶鱾瓤逃袃煞饘ψ谄刑針湎拢敳扛〉耧w天,線條美妙。第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毗連窟頂的二層方形塔往,高約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層出檐小塔,馱于象背上?咚谋跐M雕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窟頂有三十三諸天及各類騎乘,令人目不暇接。環(huán)抱塔柱四周和東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形貌釋迦牟尼從降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內容連貫,構圖優(yōu)良。此窟局限雄偉,雕飾華美,內容富厚,技法精辟,是云岡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藝術搜集的大校閱。
云岡第七、八窟位于云岡石窟的中部,為一組雙窟,是云岡石窟第二期開鑿較早的石窟。七窟前現(xiàn)存的木構構筑,是清順治八年(1651)建筑。七、八窟平面均為長方形,窟內機關上下分層,閣下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層天幕龕的中央,雕一交腳彌勒菩薩像,坐于獅子座上,閣下備一倚坐佛像,邊為二脅侍菩薩。內容仍為三世佛,且呈現(xiàn)了造像組合。下龕為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像。壁與窟頂相接處雕一排伎樂人像,各執(zhí)樂器演奏。對象兩壁對稱開鑿,壁與頂部相接處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層雕有八個差異的佛龕。南壁鑿有一門一窗,閣下兩側各雕四個佛龕。門窗間有六個扶養(yǎng)人和伎樂天人像。明窗內雕菩薩和禪定比丘。內拱內雕力上、0天王和飛天。頂部門格雕平棋,中為團蓮,周雕飛天,把整個窟頂裝飾得五彩繽紛。第七、八窟與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內容、造像組成、題材等方面呈現(xiàn)了諸多變革,從中折射出北魏社會厘革的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