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山西常家莊園的導游詞范文(精選3篇)
介紹山西常家莊園的導游詞范文 篇1
常家莊園占地12余萬平方米,是規(guī)模最大的晉商大院,也是中國最大的莊園式建筑群。布局嚴謹,整齊有序,功能性很強。由堡門、堡墻、街道、宅院建筑群、園林、商鋪以及街心牌樓、堡池、池橋等組成。街道北側是莊園的宅院建筑區(qū),臨街一字排開。宅院區(qū)之北是園林區(qū),包括靜園及遐園、獅園兩個園中園。街道南側沿街開有各種商鋪,是族人生活消費的供應設施,也是莊園的南封閉線。常家莊園以“后街”為紐帶,各個宅院彼此緊靠,“臨街門戶依次開,堡門關閉如一堂”。
1488年—1505年(明朝弘治年間),常家莊園始建于明朝末年。常氏繁衍到第五六代時,正值明末清初,晉中商人崛起。清康熙年間開始,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多,常氏各戶又陸續(xù)修建了一些房屋。
1681年(康熙二十年)左右,八世常威北上張家口,經營綢布生意,漸次發(fā)達,由行商到坐商,開設了“常布鋪”,為常家商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隨后,常威的長子常萬圮、次子常萬旺、三子常萬達相繼隨同前往。除常萬旺不善經商,留居落戶張家口菜園村務農外,常萬圮、常萬達均繼承父業(yè)。到乾隆朝及其后,兩兄弟的產業(yè)得到長足發(fā)展,躋身于巨商大賈行列,在故鄉(xiāng)榆次車輞村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宅院建設,首先建成“世德堂”老院。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常萬王圮、常萬達分家析產,常家莊園開始大規(guī)模建設。常萬圮留在村南祖居“世德堂”老院,稱為“南常”。常萬達在村北重新購地,填平廢渠,建起了“世榮堂”,稱為“北!。從此,逐步形成“南!焙汀氨背!眱纱笳航ㄖ。
歷經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六朝,近150年連年不斷修筑,常家莊園形成了房屋5000余間、樓房50余座、園林7處、占地達60萬平方米的宏大規(guī)模,其建筑面積占到車輞村的一半,在清代晉商大院中首屈一指。民間以此與祁縣喬家大院對比,有“喬家一個院,常家兩條街”之說。另外,常家在太原清徐縣的姚家堡還擁有相當規(guī)模的宅院和地產。
1948年(民國37年),車輞村所在的榆次、太谷、徐溝三縣交界地是晉中戰(zhàn)役的主戰(zhàn)場,“南常”主院“石頭巷”遭到很大破壞,“北!庇汉吞谜龔d被毀。新中國成立初期,“南!闭旱娜、“北!焙蠼治髅婧湍厦娴恼,大多分配給貧苦農民居住,部分仍留給常氏后代居住;后街東面北側的20多個院落收歸山西省民政廳所有,安排山西第二殘廢軍人療養(yǎng)院占用。“文化大ge命”中,“破四舊”風行一時,常家莊園數(shù)以千計的影壁和磚、木、石雕被當作“四舊”破毀。到20世紀80年代,逐漸富裕起來的農民開始追求新式建筑,“南常”和“北!闭捍蟛勘徊鸪⒏脑。療養(yǎng)院占用的“北!辈糠终,雖然也有部分拆改,但大部分基本保持了原貌。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晉商研究的興起和深入,成立常家莊園開發(fā)指揮部,對其主體建筑按原貌修繕修復。20__年9月29日修繕完畢,正式向游人開放。
介紹山西常家莊園的導游詞范文 篇2
常家莊園位于榆次西南東陽鎮(zhèn)車輞村,距榆次17.5公里。車輞由四個小自然村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與四寨相距各半華里,形成一個車輻狀,故名“車輞”。
車輞常氏始祖常仲林于明代弘治初年,由太谷惠安遷此為人牧羊,到清康熙、乾隆年間,七世祖常進全開始經商,八世祖常威率九世萬已、萬達,從事商業(yè)活動,贏利頗豐,逐漸使常氏成為晉中望族,晉商中的一支勁旅,開始大規(guī)模地營造住宅大院。常萬已在車輛村建“南祠堂”,立“世榮堂”,以村西南為軸心,向東、南發(fā)展;常萬達在村北建“北祠堂”,立“世和堂”,由東向西毗連修建,成一條新街,俗稱“后街”。
介紹山西常家莊園的導游詞范文 篇3
常家莊園占地12余萬平方米,是規(guī)模最大的晉商大院,也是中國最大的莊園式建筑群。布局嚴謹,整齊有序,功能性很強。由堡門、堡墻、街道、宅院建筑群、園林、商鋪以及街心牌樓、堡池、池橋等組成。 街道北側是莊園的宅院建筑區(qū),臨街一字排開。宅院區(qū)之北是園林區(qū),包括靜園及遐園、獅園兩個園中園。街道南側沿街開有各種商鋪,是族人生活消費的供應設施,也是莊園的南封閉線。常家莊園以“后街”為紐帶,各個宅院彼此緊靠,“臨街門戶依次開,堡門關閉如一堂”。
1488年—1520xx年(明朝弘治年間),常家莊園始建于明朝末年。常氏繁衍到第五六代時,正值明末清初,晉中商人崛起。清康熙年間開始,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多,常氏各戶又陸續(xù)修建了一些房屋。
1681年(康熙二十年)左右,八世常威北上張家口,經營綢布生意,漸次發(fā)達,由行商到坐商,開設了“常布鋪”,為常家商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隨后,常威的長子常萬圮、次子常萬旺、三子常萬達相繼隨同前往。除常萬旺不善經商,留居落戶張家口菜園村務農外,常萬圮、常萬達均繼承父業(yè)。到乾隆朝及其后,兩兄弟的產業(yè)得到長足發(fā)展,躋身于巨商大賈行列,在故鄉(xiāng)榆次車輞村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宅院建設,首先建成“世德堂”老院。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常萬王圮、常萬達分家析產,常家莊園開始大規(guī)模建設。常萬圮留在村南祖居“世德堂”老院,稱為“南常”。常萬達在村北重新購地,填平廢渠,建起了“世榮堂”,稱為“北常”。從此,逐步形成“南常”和“北常”兩大宅院建筑群。
歷經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六朝,近150年連年不斷修筑,常家莊園形成了房屋5000余間、樓房50余座、園林7處、占地達60萬平方米的宏大規(guī)模,其建筑面積占到車輞村的一半,在清代晉商大院中首屈一指。民間以此與祁縣喬家大院對比,有“喬家一個院,常家兩條街”之說。另外,常家在太原清徐縣的姚家堡還擁有相當規(guī)模的宅院和地產。
1948年(民國37年),車輞村所在的榆次、太谷、徐溝三縣交界地是晉中戰(zhàn)役的主戰(zhàn)場,“南常”主院“石頭巷”遭到很大破壞,“北常”雍和堂正廳被毀。新中國成立初期,“南常”宅院的全部、“北常”后街西面和南面的宅院,大多分配給貧苦農民居住,部分仍留給常氏后代居住;后街東面北側的20多個院落收歸山西省民政廳所有,安排山西第二殘廢軍人療養(yǎng)院占用。“文化大革命”中,“破四舊”風行一時, 常家莊園數(shù)以千計的影壁和磚、木、石雕被當作“四舊”破毀。到20世紀80年代,逐漸富裕起來的農民開始追求新式建筑,“南常”和“北常”宅院大部被拆除、改造。療養(yǎng)院占用的“北常”部分宅院,雖然也有部分拆改,但大部分基本保持了原貌。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晉商研究的興起和深入,成立常家莊園開發(fā)指揮部,對其主體建筑按原貌修繕修復。20xx年9月29日修繕完畢,正式向游人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