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觀光旅游導(dǎo)游詞(精選4篇)
山西觀光旅游導(dǎo)游詞 篇1
皇城相府(國家AAAA景區(qū)),皇城相府(又稱午亭山村)總面積3.6萬平方米,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閱官、康熙皇帝35年經(jīng)筵講師陳廷敬的故居。其建筑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官宅民居,鱗次櫛比,是一組別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皇城相府不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畫”、更是一座具有強烈人文精神的東方古城堡。
皇城相府是國家AAAA-景區(qū),皇城相府自20xx年起開始創(chuàng)建國家5A景區(qū),歷經(jīng)3年,投資2.8億元,從旅游交通游覽、旅游安全、衛(wèi)生、郵電服務(wù)、旅游購物、綜合管理、資源與環(huán)境保護等8個方面進行全面建設(shè)和升級,順利通過國家級評審驗收,繼云岡石窟、五臺山之后,成為我省第3家AAAA-景區(qū)。20xx年1月14日,國家旅游局在京為舉行AAAA-景區(qū)授牌儀式,20xx年2月22日皇城相府生態(tài)文化旅游區(qū)5-景區(qū)正式掛牌。
皇城,枕山臨水,依山而筑,城墻雄偉,雉堞林立,官宅民居,鱗次櫛比,樸實典型,錯落有致,是一組別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群。
明清兩代,皇城科甲鼎盛,人才輩出,述作繁盛,冠蓋如林。祖居這里的陳氏皇城相府
本數(shù)據(jù)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jié)果以百度地圖數(shù)據(jù)為準。
家族更是明、清時期享有盛譽的文化巨族,從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20xx年--1760年)間的260年中,共出現(xiàn)了41位貢生,19位舉人,并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之美譽。在此期間,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個中國為官,足跡遍及14個省、市,且多政績顯赫,百姓稱頌,致仕去官時民為立祠。
在陳氏家族鼎盛期的康熙年間,居官者達16人之多,出現(xiàn)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父子同編一典《康熙字典》的盛況,堪稱北方第一文化巨族。在皇城,無論是踽踽而行,還是駐足瞻觀,那濃郁的歷史氣息無時無處不浸入心脾。清代初葉,就在這一方厚土上,產(chǎn)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化家、理學家、詩人陳廷敬。在陳廷敬的故居,留下了總面積近4萬平方米的建筑群,當?shù)厝朔Q之為“皇城相府”。
地理環(huán)境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東南部的晉城市北留鎮(zhèn)境內(nèi),東與河南省焦作市毗 皇城相府
鄰,南與古都洛陽接壤,西與山西省的臨汾市、侯馬市相交,北與山西省長治市緊連,目前亞洲最大的坑口火力發(fā)電站——陽城電廠近在咫尺,通訊網(wǎng)絡(luò)覆蓋全村、地理位置十分優(yōu)越,晉陽高速公路擦肩而過,交通條件便利。
皇城村居住著234戶,680余口人家,耕種著480畝土地,全村總面積1.7平方公里。地下有豐富的、得天獨厚的煤炭資源,地上有清代康熙皇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總閱官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廷敬故里“皇城相府”。改革開放以來,先后創(chuàng)辦了煤炭開采,輕工、農(nóng)副產(chǎn)品加工,旅游服務(wù)等多種產(chǎn)業(yè);食窍喔20xx年被山西省政府確定為新十大旅游景點之一。目前,皇城相府每日游人如織,絡(luò)繹不絕。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巍然城堡,雉堞林立;舊院古宅,錯落典雅。綺麗的自然風光同返樸的人文景致交相輝映,構(gòu)成了皇城獨具魅力的風采。
皇城相府已成為太行山上一朵絢麗的奇葩,黃河流域一顆璀璨的明珠。
山西觀光旅游導(dǎo)游詞 篇2
晉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祠原為紀念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武王次子、晉國開國侯而建。創(chuàng)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就有關(guān)于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經(jīng)頗為出名了。
晉祠現(xiàn)已稱為一個有著幾十座古建筑的中國古典園林的游覽勝地。這里殿宇、亭臺、樓閣、小橋、古樹互相映襯,山環(huán)水繞,文物薈萃,古木參天,是一處風景十分優(yōu)美的古建園林,被譽為山西的“小江南”,馳名中外。晉祠的文物古跡很多,比較著名的有:圣母殿、侍女像、魚沼飛梁、難老泉等。
侍女像
圣母殿是晉祠的主體建筑。殿內(nèi),除圣母居中端坐外,旁有42尊侍女像。她們有的灑掃,有的梳妝,有的奉飲食,有的侍起居,還有音樂歌舞,文印翰墨等,各有所司。盡管她們職務(wù)不同,但都長期禁錮在宮廷之中, 其哀怨、慍怒、厭倦和抑壓之情,在她們的面部都有著細膩生動的刻劃。在我國古代泥藝術(shù)中是比較罕見的作品。
奉圣寺
全稱十方奉圣禪寺,在晉祠的最南部。這里曾是唐代大將尉遲敬德的別墅,有掛甲樹仍立于院中。奉圣寺北有舍利塔,高38米,為七級八角形,每層四面有門,并繞以琉璃勾欄,可供憑倚,登塔遠望,晉祠全景盡收眼底。村莊、田野一覽無遺。
金人臺
古稱蓮花臺。在晉祠中軸線會仙樓正西。因臺上四隅各鑄鐵人一尊,亦稱鐵太尉。臺正方形,四周砌欄桿,正中設(shè)琉璃瓦小焚帛爐樓,高約4米。
四隅金人以西南隅為最佳,其胸前有“北宋紹圣四年鑄”銘文,西北隅鐵人為次年所鑄,頭為明永樂二十一年補造;東南隅為北宋元祐四年鑄造,東北隅為補鑄。據(jù)《太原縣志》載,祠為晉水源頭,故鎮(zhèn)以金神,為防水患。
魚沼飛梁
在晉祠圣母殿前,北宋時與圣母殿同建。魚沼為水三泉之一,沼上架橋曰“飛梁”,亦稱“板橋”,其結(jié)構(gòu)為水中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礎(chǔ)為寶裝蓮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襯托橋面,東西平坦連接圣母殿與獻殿,南北兩翼下斜至岸邊。
平面呈十字型,四周有勾欄圍護可憑依。形制特殊,橋東月臺上有鐵獅一對,神態(tài)勇猛,造型逼真,鑄于北宋政和八年(1120xx年)。
難老泉
出自懸甕山下的斷巖層,素有“晉陽第一泉”之譽,與侍女像、齊年柏并稱“晉祠三絕”。因它晶瑩澄澈,暢流不斷,人們便以“難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著附近數(shù)萬畝稻田。
李白、范仲淹等大詩人都曾寫過贊美難老泉的詩。難老泉上有水母樓,是晉源神祠。祠內(nèi),水母端莊秀麗,據(jù)甕而坐,她束發(fā)未竟,神態(tài)自若。
齊年柏
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齊年柏”,相傳為西周時所植,由于年代久遠,樹身已向南傾斜約40度,但仍充滿了生機。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幾百年以前,就曾以“地靈草木得余潤,郁郁古柏含蒼煙”的詩句來歌頌它的古老、蒼勁;刻于周柏旁的明末書畫家傅山先生的題詞“晉源之柏第一章”,更加渲染和烘托了它頑強的生命力。
獻 殿
在晉祠內(nèi)魚沼飛梁之前。原為祭祀圣母,供獻禮品的場所。金在定八年(1168年)創(chuàng)建,經(jīng)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修葺。
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歇山頂,琉璃雕花脊,梁架為徹上露明造,斗拱簡潔,出檐深遠,前后當心間辟門,其余各間在檻墻之上安置欞柵欄,外觀酷似涼亭,但整體結(jié)構(gòu)輕巧穩(wěn)固。
《晉祠之鉻并序》碑
在晉祠貞觀寶翰亭內(nèi), 是貞觀二十年 (646)唐太宗李世民撰并書寫的。碑高1.95米,寬1.2米,厚0.27米,全碑1203字,書法骨格雄健,筆力奇逸,含有王羲之書法之神韻,是書法藝術(shù)中的珍品,可謂行書楷模。
山西觀光旅游導(dǎo)游詞 篇3
位于山西的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獲得成功的古縣城。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御外族南擾,始建城墻,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墻垣基礎(chǔ)上重筑擴修,并全面包磚。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歷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shè)敵臺?滴跛氖(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jīng)平遙,而筑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墻總周長6163米,墻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墻以內(nèi)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墻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xiàn)代建筑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遙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0xx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0xx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xù)至今。平遙古城歷盡滄桑、幾經(jīng)變遷,成為國內(nèi)現(xiàn)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 現(xiàn)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進行擴建后的模樣。擴建后的平遙城規(guī)模宏大雄偉,城周長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國現(xiàn)存歷史較早、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縣城城墻。
鳥瞰平遙古城,更令人稱奇道絕。這個呈平面方形的城墻,形如龜狀,城門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城池南門為0,門外兩眼水井象征龜?shù)碾p目。北城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內(nèi)所有積水都要經(jīng)此流出。城池東西四座甕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甕城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爪前伸,唯下東門甕城的外城門徑直向東開,據(jù)說是造城時恐怕烏龜爬走,將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臺上。這個看似虛妄的傳說,閃射出古人對烏龜?shù)臉O其崇拜之情。烏龜乃長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靈一樣圣潔。它凝示著希冀借龜神之力,使平遙古城堅如磐石,金湯永固,安然無恙,永世長存的深刻含義。 城墻上還有72個觀敵樓,墻頂外側(cè)有垛口3千個,傳說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賢人的象征。
迄今為止,古城的城墻、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形式和格局大體未動,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xiàn)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
山西觀光旅游導(dǎo)游詞 篇4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地區(qū)五臺縣東北隅,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與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齊名,為國內(nèi)外洲人所向往。五臺山座落于“華北屋脊”上,最高海拔達3058米。這里,峰巒連綿,山岳交錯,形如虎踞,勢如龍蟠,總面積為2837平方公里。五臺山由五座山峰環(huán)抱而成。五峰聳峙,高出云表,頂無林木,平坦寬闊,如壘土之臺,故名五臺。五臺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個臺頂,即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山巒層疊、溝壑縱橫、谷河漫流、林木聳翠,盆地與山巒交錯,形成一處色彩鮮明、氣候涼爽、適宜人們?yōu)g覽和避暑的風光寶地.
五臺山,中國佛教第一圣地。 山西省五臺縣境內(nèi),方圓五百余里,海拔三千米,由五座山峰環(huán)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臺,故稱五臺。
漢唐以來,五臺山一直是中國的佛教中心,此后歷朝不衰,屢經(jīng)修建,鼎盛時期寺院達300余座,規(guī)模之大可見一斑。目前,大部分寺院都已無存,僅剩下臺內(nèi)寺廟39座,臺外寺廟8座。現(xiàn)在五臺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旅游區(qū)之一。寺院經(jīng)過不斷修整,更加富麗堂皇,雄偉莊嚴,文化遺產(chǎn)極為豐富,舉世稱絕,其中最著名的五大禪寺有顯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羅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