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景點導(dǎo)游詞(精選3篇)
乾陵景點導(dǎo)游詞 篇1
乾陵位于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陵,墓因山為陵,氣勢雄偉壯觀。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高宗和武則天兩帝的合葬墓就在此峰中。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乳峰”。
從乾陵頭道門踏上石階路,計537級臺階,其臺階高差為81.68米。走完臺階即是一條平寬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這條道路便是“司馬道”。兩旁現(xiàn)有華表1對,翼馬、駝鳥各1對,石馬5對,翁仲10對,石碑2道。東為無字碑,西為述圣記碑。有王賓像61尊,石獅1對,周圍還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陜西巡府畢源為高宗所立,原碑已毀,現(xiàn)在這塊碑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此碑右前側(cè)另一塊墓碑,是郭沫若題寫的“唐高宗李治與則天皇帝之墓”12個大字。
乾陵這座合葬墓至今未被盜過。1966年至1971年,我國考古學(xué)家曾多次對此墓進行勘察,結(jié)論是其墓堅固異常,據(jù)勘查從墓道口到墓門長631米,寬3.9米,共39層,全用石條填砌,各層石條再用鐵栓板固定,并灌注了鐵汁,這些情況與文獻所載一致,由此完全可以確信此墓確實難以開掘。
乾陵附近還有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及懿德太子墓。
乾陵景點導(dǎo)游詞 篇2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乾陵位于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陵,墓因山為陵,氣勢雄偉壯觀。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米,高宗和武則天兩帝的合葬墓就在此峰中。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乳峰”。
從乾陵頭道門踏上石階路,計537級臺階,其臺階高差為米。走完臺階即是一條平寬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這條道路便是“司馬道”。兩旁現(xiàn)有華表1對,翼馬、駝鳥各1對,石馬5對,翁仲10對,石碑2道。東為無字碑,西為述圣記碑。有王賓像61尊,石獅1對,周圍還有17座陪葬墓!疤聘咦诹昴埂蹦贡,高2米,是陜西巡府畢源為高宗所立,原碑已毀,現(xiàn)在這塊碑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此碑右前側(cè)另一塊墓碑,是郭沫若題寫的'“唐高宗李治與則天的皇帝之墓”12個大字。
乾陵這座合葬墓至今未被盜過。1966年至1971年,我國考古學(xué)家曾多次對此墓進行勘察,結(jié)論是其墓非常堅固,據(jù)勘查從墓道口到墓門長631米,寬米,共39層,全用石條填砌,各層石條再用鐵栓板固定,并灌注了鐵汁,這些情況與文獻所載一致,由此完全可以確信此墓確實難以開掘。
乾陵附近還有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及懿德太子墓。
乾陵景點導(dǎo)游詞 篇3
今天我將帶領(lǐng)大家參觀唐關(guān)中十八陵的乾陵。乾陵位于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東距西安市約80公里。它是唐代第三個皇帝高宗李治和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二者既是夫妻,又先后稱帝,甚至一度更換國號。這種情況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即使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乾陵位于唐長安城的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稱為乾陵。就連乾縣也是因為乾陵而得名的。那么,武則天為什么要把高宗李治的陵址選擇在梁山上呢?在乾縣的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奇的故事:高宗病逝后,武則天詔令當(dāng)時聞名朝野的大術(shù)士袁天罡和李淳風(fēng)讓他們?yōu)楦咦谶x擇風(fēng)水寶地。二人游遍九州,半年后回來交差,都說把陵址選在了梁山上。武則天便派使臣去察看。到了那里后,二人不約而同地走到了主峰的半山腰,說這里就是選好的風(fēng)水寶地。使臣問有何憑據(jù),袁天罡說我在這里埋下一枚銅錢,李淳風(fēng)說我在這里釘下了一顆鐵釘。使臣開土一看,鐵釘正好釘在銅錢的方孔之中。在場的人無不感到驚奇。使臣回去后,將所見所聞如實地匯報給了武則天,武則天聽后大喜,重賞了袁李二人,并決定將陵址選擇在這里。傳說歸傳說,當(dāng)然武則天真正將陵址選擇在這里與梁山本身的地理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guān)系。登上梁山之巔,南可望太白、終南,東有九宗山,北為五峰山,西接翠屏山。在梁山的頂峰,八百里秦川一覽無遺。當(dāng)您站在遠處眺望乾陵時,又會發(fā)現(xiàn),乾陵猶如一個悠閑肅穆的睡美人,以至于人們認為乾陵是武則天仰面而臥的絕妙象征。
乾陵建于公元684年,仿唐長安城設(shè)計。經(jīng)過23年的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乾陵因山為陵。說起唐代的因山為陵,與唐朝的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賢內(nèi)助長孫皇后是分不開的。長孫皇后一生深明事理,非常賢德。她深得李世民的喜愛,在逝世前留下遺囑:要求喪事從簡,不占耕地,因山為陵。以后唐代將這一作法沿襲了下來。梁山海拔1047.9米,為石灰?guī)r質(zhì)的圓錐形山體。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即為乾陵。南面兩峰東西對峙,上面各有一個土闕,是乾陵的天然門戶。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來到了乾陵的正南。陵前的登陵石階襯托了帝陵的宏偉氣勢。它的規(guī)模比南京的中山陵還大出三分之一,多出139級臺階。匠心獨具的設(shè)計賦予了平臺與臺階種種深刻的含意。十八座平臺象征唐朝皇帝在關(guān)中的十八座陵墓;第一層34級臺階象征唐高宗在位34年;第二層的21級臺階象征女皇武則天執(zhí)政21年;第九層的108級臺階象征著一年12個月、24節(jié)氣、72候之和,或佛教的108顆念珠。每月的初9為吉祥日,12個月的9相加起來正好為108,象征每年會降下108個吉祥;第17層的21個臺階象征唐朝歷任21個皇帝;最后一個平臺8級臺階象征八卦。八卦以乾為首、為上,因而乾陵也意味著天陵。由于這里所處的位置獨特,左為山崖,右為深谷,前后為墨玉石臺階,能產(chǎn)生回音。尤其是在第8個平臺中部,聲音特別響亮。據(jù)說在這里輕擊四掌,可以聽到“消除煩惱”的四字回音。再擊四掌?梢月牭健敖祦砑椤钡乃淖只匾簟H绻信d趣的話,大家不妨一試。
登上臺階的頂端,便是司馬道的起點。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司馬道。在古代,帝王生前專供其使用的道路叫“御道”。死后特意為帝王修的道路稱為“神道”即“司馬道”。司馬道兩旁的這些石刻作品以其獨特
的造型,形成了從陵園外城進入內(nèi)城的頭道門戶。這兩根華表形體之高,居所有石雕之首。各由一塊天衣無縫的巨石雕鑿而成,渾然一體,給陵園憑添了一份莊嚴神圣的氣氛。華表又稱“神道石柱”,這種建筑起源于遠古。最初是在木柱上端穿置橫木,成為路標。并且允許國人在上面提寫意見,所以又稱為“柱”。這里的是中性詞,意思是“提醒”。隨著原始社會的瓦解,奴隸制度、封建制度相繼建立,人們已經(jīng)不允許在木上提意見,而演變?yōu)榭躺巷w龍紋的華表,豎立于皇宮或帝王陵園之前,將其作為皇家建筑的特殊標志。乾陵華表也不例外。乾陵華表是由五部分組成的:雙層方形基座,覆盆蓮柱座,八棱形柱身,蓮瓣形花紋以及桃形頂部。柱身各面采用石刻畫中的簡筆筆法。蓮瓣形海石榴蔓草花紋,方形基座,象征著吉祥。桃形柱頂使得這座柱子格外挺拔,給人以美的享受。接下來,大家所看到的就是翼馬。翼馬高大的身軀造型優(yōu)美,強悍雄健,特別是馬翼舒展和諧,表現(xiàn)出神奇浪漫的想象。大家可能注意到這兩匹馬同一般馬的不同之處,即多出了一對翅膀。這是什么原因呢?據(jù)說,這兩匹馬是千里駒,“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雕塑家們便展開了豐富的想象,給馬刻了一對卷云翅膀,使得這兩匹馬如同騰云駕霧一般!办o中有動,動中有靜”。也正應(yīng)驗了那句古語:“天馬行空,獨來獨往”。這兩匹翼馬的品種均屬于波斯馬,外形雖同,風(fēng)格卻各有區(qū)別。西邊那匹輪廓爽朗,棱角分明;東邊這匹手法柔和,性情溫順。翼馬的底座有飛龍。為什么要將翼馬設(shè)置在這里呢?馬是封建社會的生產(chǎn)力,當(dāng)時的富商大賈,達官貴人都以擁有良種馬為自豪。帝王陵前天馬的設(shè)置,無疑是為了顯示皇家的富有。 接下來,大家所看到的這組雕刻作品為鴕鳥石雕。值得注意的是它的造型特殊,為鏤空浮雕。由于鴕鳥腿長頸細,如果刻成圓雕肯定不牢固,如果刻成一般浮雕,又缺乏立體感。這種鏤空浮雕解決了上述兩種缺陷。中國不出產(chǎn)鴕鳥,到漢代才傳入我國。先傳入的是鴕鳥蛋,《后漢書》中記載為大雀卵。后來,中亞各國曾多次贈送鴕鳥。物以稀為貴,它被視為吉祥的象征,也稱朱雀或鸞鳥。乾陵開創(chuàng)了以鴕鳥石刻豐陵的先例,以后歷代唐陵沿襲了這一做法。在鴕鳥之后,大家會看到石馬及牽馬人。唐王朝為了夸耀功業(yè),陵前均有石馬和牽馬人陳列。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10對石人為執(zhí)戈將軍,是象征參加葬禮的文武百官。他們腳蹬皮靴,腰束寬帶,表情溫和,看上去大致相似,但卻都有細小的差別。石人又叫“石翁仲”,傳說是秦始皇時期的一名大將,姓阮名籍,與匈奴作戰(zhàn)時陣亡,被封為咸陽城的守護者。后代帝王則延續(xù)了這種陳列傳統(tǒng)。
講到這里,給大家出一則謎語猜一猜:“生在高山,長在平地,頭頂日月,一身文氣!敝i底是什么?對,當(dāng)然是石碑。中國古代的石碑因為寫滿了文字,所以就顯得一身文氣,F(xiàn)在大家所看到是陳列在乾陵陵寢西側(cè)的著名的石碑《述圣記碑》。這塊碑石是安葬高宗時,武則天為他樹立的歌功頌德碑。高宗李治生于公元628年,死于公元683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他的母親是長孫皇后,因為得到母舅長孫無忌的幫助,所以被封為太子。公元649年即位。高宗本人體弱多病,朝廷大事,全由武則天裁決。高宗在位34年,于公元683年死于洛陽的貞觀殿,葬于乾陵。這通石碑高7.5米,寬1.86米,重達89.6噸,由七塊巨石組成。碑的頂部雕刻成廡殿形的屋頂結(jié)構(gòu),顯然是皇權(quán)的象征,屋頂上雕龍畫棟,形象逼真,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基座雕有海石榴的花紋。該碑共由七節(jié)組成,即古人所說的“七曜”,也就是古
代人們所理解的構(gòu)成世界的七種基本物質(zhì):日、月、金、木、水、火、土。所以,《述圣記碑》也叫“七節(jié)碑”,象征高宗的功德將永存人世。碑文由武則天親自撰寫,中宗李顯楷書,共8000余字。內(nèi)容大致是歌頌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現(xiàn)僅存1700余字。該碑瀝粉貼金,異常地華貴,雖經(jīng)幾千年的風(fēng)雨剝蝕,上面的金粉仍依稀可辯。
與《述圣記碑》遙遙相對的是《無字碑》。它雄偉高大,聞名于世。通碑用一塊整石雕刻而成,高7.53米,寬2.1米,側(cè)厚1.49米,重98.8噸。碑首有8條里龍纏繞,非常華貴。有趣的是,無字碑在立的時候沒有刻一個字,這也是得名為無字碑的原因。為什么無字呢?后人的說法異常繁多:第一種說法認為,武則天作為封建社會的一位女性,登上了皇位,開創(chuàng)了前所未有的先例。如此巨大的功德,小小的碑石豈能容下?第二種說法認為,作為封建社會中的一位女性,竟然感冒天下之大不韙,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而她的統(tǒng)治是否清明功過是非還是由后人去評說吧;第三種說法認為,中宗李顯無法稱呼武則天,到底該叫母后還是皇帝,一時拿不準,于是沒有刻字,給后人留下一個難解之謎。不管怎么說,作為封建社會的女政治家,武則天對促進唐代社會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個功勞是不可磨滅的。無字碑在唐代空無一字,卻留有后人所刻的許多題詞。其中最珍貴的是大金天會2019年,也就是公元1134年,用契丹文刻寫的《郎君行記》。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契丹文字也早已絕跡。這段文字對研究女真族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這兩通石碑北側(cè)原有61賓王石像,現(xiàn)存60尊,是武則天為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和外國使臣下令雕刻的。石像身穿緊袖衣,腰束寬帶,足登皮靴,身背刻有國名、官職及姓名。這些石像的頭部,解放前就已被毀掉,身背后的文字也磨滅不清,只有兩尊石像背后字跡比較清晰。從字跡分析,一個人來自今天的阿富汗,另一個人來自今天的伊朗。上述石刻體形魁偉,恭敬侍立。真實地反映了大唐盛大的外交活動。
獅子是百獸之王,而人們雕刻的獅子卻有著“第一守護神”的美稱,讓它鎮(zhèn)守在陵墓、宮殿、衙署、宅院門前,成為人們心中忠誠、無畏、威嚴和莊重的絕對象征。把蹲獅作為陵墓的守護神,是從唐朝開始的,更確切地說,正是從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乾陵,從我們眼前的這一對蹲獅開始的。這對石獅是用整塊的純色青百雕刻而成,身高3米有余,每尊重約42噸。看,它們呈現(xiàn)的是蹲坐的姿態(tài),這種姿態(tài)不是在休息,而是正在值守崗位,正在履行自己神圣的職責(zé)。它們的頭部抬起,前肢直立,圓睜的雙眼注視著前邊的神道,眼神中包含著警覺、自信和威嚴;它們張著大口,露出巨齒,似要發(fā)出震撼山谷的吼聲,令人望而生畏。除此之外,陵園的東、北、西三門也都放置一對造型相同的石蹲獅,以顯示勇猛威嚴和帝王陵寢的神圣與不可侵犯。唐朝人打破了傳統(tǒng)的習(xí)俗,毅然將外來的獅子取代了老虎,作為最神圣的帝王陵的主要守衛(wèi)者,這里還包含著唐朝人對外開放,從一切外來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的巨大熱情。
千百年來,多少人都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探測其中的奧秘,但都苦于史書記載得甚少和未曾科學(xué)發(fā)掘的緣故,神秘地下宮殿內(nèi)的秘密至今還是無人知曉,以至于成為乾陵最大的謎團之一。
經(jīng)過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全面勘察,在地宮外面的所有地方都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盜掘的痕跡,并根據(jù)史書記載,推測乾陵可能是目前唯一沒有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果真如此的話,那么地宮里價值連城的隨葬品一定完好無損,這是我們值得欣慰的事情。由于目前我國在出土文物的保護技術(shù)、保護方法、保護手段等方面還達不到一定程度,所以對這座人類文化寶庫我們的政府還沒有做何時發(fā)掘的計劃,估計現(xiàn)在發(fā)掘還為時過早。但是我們相信,揭開乾陵地宮神秘面紗的日子不會太遠,因為科技在發(fā)展,國力在增強,等到乾陵地宮重啟之日必是石破天驚之時。
老病死是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由死而產(chǎn)生的喪葬風(fēng)俗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的人,身份地位不同,享受的墓葬等級也不同。比如,一國君主活著的時候叫皇上,死了叫“駕崩”,埋葬他的地方叫“陵”;其他人包括皇帝的子孫和王公貴族死了叫“薨”,安葬的地方叫“墓”;而老百姓死了就叫“死”,安葬的地方叫“墳”。這是中國古代幾千年所形成的嚴格等級制度。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我們剛才參觀的地方為什么叫陵,而將要參觀的地方為什么叫墓。
乾陵周圍共有大小陪葬墓17座。我們現(xiàn)在所來到的乾陵博物館便是陪葬墓之一的永泰公主的墓園。永泰公主名叫李仙蕙,字 輝,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孫女,中宗李顯的第七女。嫁于武則天的侄孫駙馬都尉武延基。公元72019年,死于洛陽,年僅17歲。根據(jù)墓志銘記載:“永泰公主因難產(chǎn)而死。但據(jù)史傳載:她因議論武則天與其面首張昌宗,張易之的丑事而被武則天下令“杖殺”。中宗李顯即位,追封她為“永泰公主”,并于72019年與武延基合葬于乾縣北塬,陪葬乾陵。
現(xiàn)在我們大家所看到的就是出土于永泰公主墓道前室的著名的壁畫《仕女圖》。宮女們各個面頰豐滿,發(fā)髻高聳,皮膚細膩,服飾大方,人物各俱特色。這幅壁畫真實地描寫了宮女們侍奉女主的情景。畫技高超,人物刻畫的非常細膩,堪稱古代壁畫藝術(shù)的杰作。
乾陵的另一座陪葬墓為章懷太子墓。章懷太子名李賢,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第二個兒子,是高宗子女中較有才華的一個。容貌舉止莊重,讀書過目不忘,和太宗性格相似,深得高宗喜愛。他曾召集全國著名的學(xué)者注釋過《后漢書》。書中談到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太后大量啟用呂氏家族的人,排擠朝廷大臣,篡奪劉漢天下。武則天認為這是在含沙射影地指責(zé)她,便懷恨在心,千方百計加害李賢。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8月,太子李賢聽到宮中有人私下議論他是則后的姐姐韓國夫人所生,因而心生疑懼。為保護自己,李賢不得已在居住的東宮馬廄里暗藏武器,以防萬一。后被查出。高宗想敷衍輕處,武則天則認為是圖謀不軌,要高宗重處,高宗不得已將廢為庶人,流放四川巴州(今四川巴中縣)。將搜出的皂甲焚于天津橋南,以警士民。高宗死后,武則天恐怕李賢東山再起,于次年(公元684)派金吾將軍丘神 ,以“檢校故太子賢宅,以備外虞”為名,逼令他自殺。死時年僅31歲。公元72019年,中宗李顯將李賢遺骨遷回乾陵陪葬。公元72019年,唐中宗追封李賢為“章懷太子”。章懷太子墓出土的文物中以壁畫最富有典
型性。墓道中共出土壁畫50多幅,保存基本完好。其中《打馬球圖》、《狩獵出行圖》、《迎賓圖》、《觀鳥捕蟬圖》最為著名,F(xiàn)在您所看到的壁畫叫《迎賓圖》。畫面上前面2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后面3人是突厥人。這幅壁畫形象地再現(xiàn)了唐朝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其他少數(shù)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队^鳥捕蟬圖》在前墓室西壁。畫面上3個宮女,年長的似乎飽受宮廷生活煎熬,正若有所思,仰天長嘆;另兩個則以觀雞和捕蟬來排遣心中的煩悶!洞蝰R球圖》在墓道西壁,畫面上有騎士20多個,前面有人手執(zhí)球杖正在驅(qū)馬掄球,其中一人為反身擊球狀,姿態(tài)矯健,其他騎手姿態(tài)各異,場面激烈,活潑生動。這幅壁畫形象地再現(xiàn)了唐代馬球比賽驚險緊張的拼搏場面。馬球運動源于波斯。唐代時傳入我國。風(fēng)行于宮廷。上自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喜愛此項運動。唐代宮廷和禁苑里都筑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以后,馬球運動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逐漸衰敗失傳。這些壁畫不但色彩鮮艷,而且所繪人物、動物、花草等比例勻稱,和諧準確,自然生動,技巧嫻熟,顯示了唐代繪畫藝術(shù)的高超水平。
好了,乾陵的參觀到此就結(jié)束了。愿陜西豐富的旅游資源能夠給各位留下美好的回憶。謝謝! 武則天生平
說起武則天,大家一定不陌生,可能從小說和電視劇中了解了她。她的確是一位好學(xué)又勤奮的女人,很有才干的女政治家,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是今天的山西人,少女時代的她美貌聰穎,14歲被選進皇宮當(dāng)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太宗死后,26歲的武則天削發(fā)入寺為尼。高宗李治即位后她再度入宮被冊封為“昭儀”,幾經(jīng)周折后來又當(dāng)了皇后。高宗去世后,公元690年67歲的武則天突破了太后臨朝的慣例,在高度男權(quán)化的古代中國,身為女子的武則天,做出了許多男子想做而不敢做、做不到的事情,親登皇位,改唐為周。她更為自已起下了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響亮名字:日月當(dāng)空的“曌”,這需要何等的膽量和勇氣,需要何等的挑戰(zhàn)性與斗爭性,需要何等的批判社會傳統(tǒng)觀念的思想深度!此時此刻,還有什么“男尊女卑”可言!難怪人們稱贊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時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歌頌她是 “一個最偉大的女人”。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還不曾有過另外一個女人,像她那樣經(jīng)歷過那么多的坎坷,遭遇過那么激烈的反對,又享受到那么多的榮耀,擁有那么高的權(quán)威。她兩次踏進皇宮,當(dāng)了28年皇后、6年皇太后、2019年女皇,參與執(zhí)政和獨掌大權(quán)長達40余年。公元72019年,風(fēng)燭殘年的武則天一病不起,死于洛陽上陽宮仙居殿,時年82歲。第二年5月,她的兒子李顯將她與早逝的高宗合葬于乾陵。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個龍子,母親為長孫皇后,因得到他舅舅長孫無忌的幫助,16歲時被選為太子。公元649年,太宗駕崩,孝梯忠厚的李治登基,成為大唐時代的第三位天子。執(zhí)政初期一切都較順利,顯慶以后,他的風(fēng)疾 (當(d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