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大理導(dǎo)游詞(精選3篇)
經(jīng)典大理導(dǎo)游詞 篇1
前日我們?nèi)チ松衿娴氖,今天我們要去美麗的`古城大理,F(xiàn)在的大理就是幾千年前的大理國,開國君主段思平。大理是白族自治州,主要居住的民族是白族,男人被稱為阿鵬哥,女人被稱為金花。大理還是電視劇《天龍八部》的主要拍攝地。大理最著名的“下關(guān)風(fēng)、上關(guān)花、蒼山雪、洱海月”被稱為風(fēng)花雪月。在大理我們游玩了許多著名的景點,請聽我一一講述。
我們先到達崇圣寺三塔,崇圣寺視為大佛祖釋迦牟尼建造的,一共三個寺廟、三座佛塔。三個寺廟里有彌勒佛、十一面觀音、金身羅漢等等。接著我們?nèi)チ舜罄砉懦,大理古城是古代大理國的遺址,現(xiàn)在成為旅游景點。我們參觀了銀器加工的地方,銀子通過人工設(shè)計、燒制、敲打加工成各式各樣的飾品,柜臺上許許多多的銀器亮閃閃地呈現(xiàn)在來往的游客面前。有大的、小的、粗的、細的、圓的、方的;有項鏈、戒指、手鐲等等,款式豐富吸引著許多游客。大理還有一樣非常著名的物品那就是---大理石。在大理石場我們看到了大理石制作的茶幾、茶壺、牙簽盒、磨腳器、象棋、貔貅、魚缸、花瓶、各種動物···這些大理石制作的物品直看得人眼花繚亂,可以讓游客看個夠、買個夠。
最后一個目的地是洱海。其實洱海是一個湖,只是因為它太大了,所以當(dāng)?shù)厝税阉?dāng)成海,又因為它的形狀像只耳朵,所以被稱為洱海。我們坐著可以容納上千人的大游輪在洱海上游玩。在游船上欣賞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白族三道茶表演。還品嘗了三道茶,三道茶的味道是一苦二甜三回味。媽媽說這就像我們的生活一樣,只有通過辛苦的勞動才會得到香甜的果實,明白了這個道理才會回味我們的生活。
經(jīng)典大理導(dǎo)游詞 篇2
從玉龍雪山下來后,我們又馬不停蹄地趕回大理。
記得在云南的第一天我們就在大理,只是我們還沒有在大理游覽它的自然風(fēng)光。我們到達大理的時候也在六點多,天還是那么藍,根本沒有要黑的意愿。這次我們來到大理,為的只有一個——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里面都是土生土長的白族人,不像大研古城的納西族人把店鋪都租給了外地人。雖說如此,但白族人的算盤卻打得更精。在大理購物要比在大研古城危險,因為白族人做生意十分狡猾,他們甚至?xí)美鴱U物做為原料生產(chǎn)。
大理古城與大研古城不同的地方有很多,其中再明顯不過的一個是道路,一個是城墻。大研古城是沒有城墻的,它的道路五花八門,很容易迷路,必須記得“順?biāo)M城,逆水出城”,“每一條道路都通向四方街”才能很輕松地出入。而大理古城的道路都是筆直的,從哪里來就從哪里去,十分簡單。
來到大理古城,最著名的莫過于洋人街了。在一條街上,全都是外國人開的店鋪。有賣華夫餅的,有吃西餐的……樣樣俱全,應(yīng)有盡有,只可惜我們吃了晚飯,所以沒有大飽口福。
經(jīng)典大理導(dǎo)游詞 篇3
水目山塔位于云南省祥云縣馬街鄉(xiāng)水目山水目寺前。
此塔為紀(jì)念大理國0公高量成之子皎淵而立。史志中并無確切記載,一般認(rèn)為大理國時期(公元938-1253)所建。據(jù)現(xiàn)存水目寺內(nèi)的《淵公塔銘碑》記載,水目寺為南詔龍興四年(公元813)普濟慶光禪師所建。而寺前密檐塔為紀(jì)念大理國0公高量成之子,水目寺三祖之一的皎淵而建,因此又稱“淵公塔”。
水目山塔,為四方形15級密檐式磚塔,高18.16米,塔雙層臺基,八角形。塔身第一級東面設(shè)門,南面塔壁彩繪壁畫。其上各級每面有龕洞1個,塔剎由仰蓮、覆缽、寶頂組成。塔西有水目寺,現(xiàn)存大殿、中殿、廂房等,規(guī)模宏大,F(xiàn)保存明代銅鐘及較多碑刻,寺右尚僧塔50余座,形成壯觀的塔林。弘圣寺塔位于大理中和鎮(zhèn)弘圣寺舊址,寺毀于明初。塔通高43.87米,16級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塔身下部為塊石砌成。全塔分為基座、塔身、塔剎3部分,塔身各層之間用磚砌出疊澀檐,其上逐層收分。
第二層?xùn)|西面設(shè)佛龕,內(nèi)置石刻佛像。第三層?xùn)|西面設(shè)券洞,與塔心相通,其上交替至16層。塔剎寶蓋為八角形,角掛風(fēng)鐸。從唐朝起,水目山寺院經(jīng)過多次修理工建,逐漸形成了一個建筑群落,有水目、賢填充、地藏寺、靈光寺、塔院、三教閣、毗盧閣、彌陀庵等寺觀。水目山寺分為上、中、下三庵,現(xiàn)僅存的下庵,為清代宣統(tǒng)二年(1920_年)重建,1984年至1987年重修。下庵依次是山門、塔院、前院、西北配殿、大雄寶殿,南北兩邊有僧房、香櫥、職事堂、齋堂、茶室、云會堂。下庵前面,有歷代僧人精心培植的梨數(shù)十畝。
水目寺塔為15級密檐式實心磚塔。塔平面呈正方形,通高19米,塔身下砌臺基兩層,下層臺基為方形,邊長15.2米,高1.15米,用毛石壘砌,條石壓沿;第二層臺基呈八角形,邊長2.2米,高1.2米,上為磚砌雙重蓮花基座。塔身第一級較高,東西方封閉式塔門。第二層以上逐級遞減,疊澀式塔檐,其上各級每面有龕洞1個,塔剎由仰蓮、覆缽、寶頂組成銅質(zhì)葫蘆頂形。塔身第一級南壁繪有佛教題材壁畫23幅,畫幅高2.38米,寬2.63米,畫面雖已剝蝕不清,但尚可隱約分辨是23組佛教題材造像組成。
在塔的方形臺基上分別排列有48個石柱礎(chǔ),柱礎(chǔ)的排列為四周檐柱20棵,內(nèi)側(cè)金柱20棵,而塔身四角各有角柱2棵,計8棵。說明在塔的底部曾經(jīng)建過雙重廊廡,也就是俗稱的“寺抱塔”。即在塔的四周,原建有八角環(huán)形殿宇,把塔圍住,塔尖從殿頂伸出,很是獨特,F(xiàn)塔殿已毀,僅留下塔基上的48個石柱礎(chǔ)。
水目山北崗有一片罕見的墓塔林,占地17500平方米,有墓塔72座,為云南目前發(fā)現(xiàn)數(shù)量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塔林,在全國塔林中也名列前茅。水目山塔林為研究滇西地區(qū)的佛教禪宗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jù)。塔林始建于宋嘉定四年(1220_年),規(guī)模大小不等,造型風(fēng)格各異。塔身為紡錘型,塔頂呈寶珠型,整座墓塔呈寶塔型,基座為六方形或四方形須彌座,上有卷云紋、蓮花紋及人與獸的圖案雕刻;紫戮O(shè)有墓室,四壁有臺架龕洞用以置放歷代僧尼的骨灰罐,其中最大的墓室可置放200多個。所有墓塔從上到下全用沙石砌成,并沿山崗成梯級排列,錯落有致,掩映在莽莽蒼蒼的松林中。遠遠看去,塔林和松林交相輝映,影影綽綽,另有一番景象。
20_年水目寺塔作為唐至明代的古建筑,被國務(wù)院批準(zhǔn)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