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滇池導游詞介紹(通用3篇)
云南滇池導游詞介紹 篇1
滇池屬富營型湖泊,部分呈異常營養(yǎng)征兆,水色暗黃綠,內(nèi)湖有機污染嚴重、有機有害污染嚴重,污染發(fā)展較快,外湖部分水體已受有機物污染,有毒有害污染(主要是指重金屬污染)尚不突出,氮、磷、重金屬及砷大量沉積于湖底,致使底質(zhì)污染嚴重,滇池近百年來已處于“老年型”湖泊狀況;年均水溫16℃;80年代未調(diào)查結果表明:隨著滇池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導致魚類產(chǎn)卵、孵化場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并加之過度捕撈和魚類種群間相互作用等因素影響,使滇池魚類種群發(fā)生巨大變化,土著魚種僅存4種、土著魚種瀕于滅絕,如肉嫩味美的金線魚現(xiàn)己滅絕,外來魚種
形態(tài)描述滇池呈南北向分布,湖體略呈弓形,弓背向東,東北部有一天然沙堤,長4千米,將滇池分為南北兩部分,稱為外湖和內(nèi)湖;海拔1887.5米,總面積311.338平方公里,其中內(nèi)湖面積10.67平方公里,外湖面積287.1平方公里,湖長41.2千米,最大寬度13.3千米,平均寬度7.56米,最大水深11.3米,平均水深5.12米,容積15.931億立方米;底質(zhì)內(nèi)湖肥,有很厚的淤泥,動植物殘體、黑色,有極臭味,外湖較肥,褐黃色,有骸泥;上游河流主要有盤龍江、寶象河、新河、運糧河、馬料河、大青河、洛龍河、撈漁河、梁王河...
云南滇池導游詞介紹 篇2
云南,以其美麗、豐饒、神奇而著稱于世,一向被外界稱為“秘境”,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
云南簡稱“滇”,戰(zhàn)國時期,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意即“彩云之南”,另一說法是因位于“云嶺之南”而得名。古語云“一日長一丈,云南在天上”,她確實離天很近。300萬年前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使地處海洋深處的谷地突兀而起,造出了一片峰谷縱橫、川流回旋的奇異高原。
“嶺巒涌作千傾海,峰簇栽成萬仞蔥”。從海拔僅76米的鎮(zhèn)南河口溯向高達6,740米的德欽梅里雪山卡格博峰,云貴高原以平均每公里6米的節(jié)律抬升著,恰是一座綠蔥蔥的九百里天梯。聞名于世的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幾乎并排地經(jīng)這里流向遠方,險峰峽谷縱橫交錯,江河溪流源遠流長,湖泊溫泉星羅棋布,造就了這塊神奇美麗的樂土。
云南滇池導游詞介紹 篇3
蒼山主峰位于臨沭縣城東北方向4公里處,海拔394.7米,為全縣最高點,面積5平方公里。古人云:“登斯山以觀東海,海天交融,滄茫無際,是謂蒼山”。
蒼山東與馬山、草山、冠山、演武山依次連接,綿亙數(shù)十里,組成蒼山山區(qū).故有“蒼馬草冠演.五山一線穿”之說。蒼山北面挺拔峻峭,陡巖石壁.從遠望去,有“砥柱觸天”之觀。山上怪石嶙峋。石色青白,山谷蒼松翠柏,郁郁蔥蔥,幽谷清澗,時聞鳥語,景色迷人。每當晨曦傍晚,霧靄騰騰,詩情畫意,更為壯美。特別陰雨天氣,云霧繚繞,青山白云,互相掩映,時隱時現(xiàn),氣象萬千,古人譽之“蒼山疊翠”。《沂州府志》把“蒼山疊翠”列為沂州八景之冠。歷代文人墨客,登山游覽,多有作詞賦詩盛贊者。明代沂人舒祥作詩稱贊蒼山:“好山面面削芙蓉,吐月摩云勢更雄。數(shù)疊好峰青列戟,幾層晴障碧連空。巍峨低視淮陰小,突兀高聯(lián)泰岳崇。日暮卷簾看昳色,滿天佳氣雨蒙蒙。
蒼山山區(qū)有許多名勝古跡。蒼山有牛口峪,馬山有抗金寨,冠山有鳳山洞,演武山南有三清閣和銀杏樹。牛口峪位于蒼山東麓,其間竇相公祠、竇王墳等遺跡尚存。竇相公究系何代不祥。馬山抗金寨,今尚存斷壁殘垣,高3尺,長數(shù)十丈。據(jù)考,宋紹興三十一年,寨首滕冉為抗御金兵所建,沂民避蒼山者數(shù)十萬,寨主求救于海州宋將魏勝,勝提兵往救,內(nèi)外夾擊,金兵敗退,始解蒼山之圍。后人作詩贊曰:“三峰峭壁削難成,天造名山拯眾生。老幼相扶丹嶂立,干戈環(huán)列白云封。一心能固千層郭,群石堪稱十萬兵。藏詩妖氛掃已盡,崗陵勾藉頌升平”。鳳山洞,位于冠山頂峰偏北部,因冠山又叫鳳山,所以稱鳳山洞;洞口面向東北,又叫朝陽洞。舊志載:“洞二,上下如層閣,容積不逾方丈,而中有天然石榻、石椅,上洞有石乳,滴滴不絕”。洞右有石刻“鳳山洞記”四字。洞北有“三清閣”,院中有銀杏2株,其中1株40年代被伐,現(xiàn)存1株,主干周長5米,閣西有大晉八年石碑,記載該樹為徐則、尹喜所植,洞為二隱士居處。樹齡距今已逾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