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大明山的導(dǎo)游詞(通用3篇)
浙西大明山的導(dǎo)游詞 篇1
看,金黃的畫布最終因不敵千畝田多變的氣候而悄然褪色;聽,隧洞里一聲聲炸藥的爆響就像大明山痛苦而沉重的嘆息。在漫漫歲月和浩浩狼煙之間,在情感與理智的抉擇中,大明山再一次選擇了寂寞,選擇了雖與世無爭卻也不遺世獨立的存在。沉默是金。
對于大明山,我還能說什么。我已經(jīng)被這部山一樣厚重的歷史,壓得喘不過氣來了,但我更被其畫一樣美侖美奐的呈現(xiàn),驚悚得目瞪口呆。幾億年風(fēng)霜雨雪的打造,幾億年穿透歲月的存在,使那段只延續(xù)千年的人文歷史相對變得渺小了,單薄了。在漫長而寂寞的時光隧道中,大明山因豐富而遠藏、因美麗而孤傲,雖偏踞浙西的崇山峻嶺之中,卻也被日月造化成名山大岳卓然不群笑傲江湖的所度和風(fēng)采。
有人說,大明山是浙江的黃山。
不錯,形成于印支運動構(gòu)造期強烈隆生的花崗巖山體,使大明山不乏高峻的峰林,陡峭的山崖,幽深的峽谷。沿龍門峽谷攀援而上,明妃七峰的雄姿一路相隨,那山、那崖、那散落在崖縫峰頂造型別致斗雪傲霜的黃山松,讓你恍若身臨黃山之感。御筆峰不就是夢筆生花嗎,只是其形態(tài)比之更為峭麗;飛來峰不就是飛來石嗎,只是其造型稍遜黃山的纖細。濕潤多雨的氣候,常使大明山處在云遮霧罩撲朔迷離的意境當(dāng)中,峽谷風(fēng)趕著云霧,一會兒把你托到峰頂,一會兒墜入深谷,再伴以風(fēng)的嘶鳴,再伴以雨的舞蹈,你會情不自禁地嗷嗷大叫甚至熱淚盈眶,而這時,對面的山谷也會給你以同樣嗷嗷的回音,最后,你發(fā)現(xiàn)你已經(jīng)被山融化為一體。這就是魅力四射的大明山,類似的風(fēng)光資源或許會給你類似登臨黃山的驚訝和喜悅。然而,讓大明山美名遠揚,讓游人深刻地銘記于心的,恰恰屬于大明山自己的東西,比如大明山垂直分布綿延百里的原始森林,使之有了比黃山更為絢麗的色彩;無處不在的水體景觀,落差百米左右奔騰激越的高山瀑布,則彌補了黃山的過于冷澀高峻;至于那開礦時留下的,橫穿六座山體逶迤一萬余米的高山隧道,更堪稱中國山體建筑的一大奇觀。
浙西大明山的導(dǎo)游詞 篇2
這個以大明山鉆心的疼痛換取和奉獻的景觀,注定要成為神奇驚艷的一筆,若灌之以水,則是高山懸河,泛舟其上,恍若漫游仙境;若輔之以軌,則是山頂?shù)罔F,以之代步,坐享天上人間;若把它改建成高山洞府餐廳,則冬暖夏涼,游客可在里面體驗“山頂洞人”的生活,體味“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意境,不亦其樂融融乎!在大明山頂海拔1100米以上還有三塊高山草甸,它們象三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大明山上,把大明山裝扮得分外壯麗。三塊草甸中,尤以千畝田最為著稱,被專家譽為自然界的一大奇觀。
占地千余畝的一馬平川,竟坦蕩蕩立于懸崖絕壁之上,此乃一奇也;
歷代兵家的喋摁之地,而今劍氣全無,唯凄凄荒草、慧照寺殘址及朱元璋賜予徐達將軍“與國同休”的字碑,仍無言地敘說遙遠的過往,此乃二奇也;
清澈的玉龍溪橫穿草甸,為千畝田披上奇花異草,功成名就后,卻又縱崖而下碎玉成練,成為一唱三嘆的懸梁飛瀑,此乃三奇也。
站在千畝田遠眺,你會被大片大片流動的色塊和歷史的厚重所擊倒,這里春漫杜鵑、夏盈葦草、秋飄瑞雪、冬舞銀蛇,既有“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現(xiàn)牛羊”的況味,又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感懷,從萬米隧洞穿洞而出,仰或從深深峽谷攀崖而上,面對千畝田突兀而起的空曠和遼闊,你無法不產(chǎn)生強烈震撼,無法不嘆服于大自然的造化和神奇!
然而,神奇的千畝田竟又是大明山難以言說的痛。因其高遠,易守難攻,它一次次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傷痕累累;因其奇特,風(fēng)景獨好,它成了萬人關(guān)注的焦點,期待多多;因其復(fù)雜的歷史成因,千畝田的歸屬一直難成定論,眾說紛紜。
但不管怎樣,千畝田無疑是屬于大明山的,它是大明山血肉相連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是大明山的偉岸和高度托起了它,不是它高而是山高。離開了大明山,它很可能只是一灘不為人注目的荒草,一個失去了娘親的孤兒。而對大明山而言,沒有了千畝田,則猶如宏偉的廟宇失卻了晨鐘暮鼓、鶴立的鳳凰失卻了美麗的鳳冠,無異首離開身而魂出于體啊!
浙西大明山的導(dǎo)游詞 篇3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臨安大明山旅游,我是你們的導(dǎo)游__。
大明山是寂寞的,這種寂寞已經(jīng)延續(xù)了幾百年。
始于唐代,發(fā)展于宋元,全盛于明清的大明山文化,似乎隨著大明山慧照寺在熊熊烈焰中的轟然倒塌,墜入了無邊的深淵。慧照寺所以遭此滅頂之災(zāi),僅僅因為它在清軍眼里有著為太平軍提供落腳點的嫌疑,而同樣的大火,在幾百年前的元末,也燒過一次,引火燒身的原因如出一轍:那個起兵千畝田,高舉反元滅元大旗的朱元璋,曾在該寺出家當(dāng)過和尚。寺院是燒了,只是燒得有點冤,因為這個近乎瘋狂的舉措,并不影響朱元璋照樣成為元朝的終結(jié)者及明朝的開國皇帝。
為答謝千畝田庇護之恩,明太祖登基后所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慧照寺建造得更加氣勢恢宏。當(dāng)然,這種恢宏最后也未能隨帝王的意志頑強地延伸下去,就像他一手打下的江山,雖堅如磐石,又脆若粉塵。王朝的破與滅,歷史的興與衰,竟如此哲學(xué)地體現(xiàn)在山水情韻、佛事教化之中,讓許多年以后的我們,面對千畝田的斷磚殘垣及遍野的荒蕪,空懷一腔感慨,平添幾多唏噓;壅账碌顾耍Z然的絕響過后,便是長長的沉寂,金戈鐵馬漸漸遠去,刀光劍影從此不見,唯有大明山的云霧仍多情地從山谷升起,撫慰遍體傷痛的山體,日月普照,給大明山以無限的補養(yǎng)和滋潤。
歷經(jīng)太多戰(zhàn)亂和苦難的大明山,需要一個長長的休憩和療傷的過程。再登大明山如果不是“天子石”、“驚馬崗”、“飲馬軒”、“藏兵洞”、“磨刀坑”、“點將臺”、“伯溫石陣”、“伯溫出山”,這些仍彌漫著硝煙的地名山名,很難想象這座風(fēng)光旖旎的山巒,就是有著“明朝井岡山”之譽的大明王朝雄起之地,就是其所以命名“大明山”的歷史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