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浙江普陀山的導游詞范文(精選3篇)
介紹浙江普陀山的導游詞范文 篇1
法雨寺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因為其位于第一大寺普濟寺的山后,所以又叫做后寺。佛家認為,佛法滋潤眾生,就好像雨水澤被萬物,于是有了法雨的說法。法雨寺最初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經(jīng)歷多次劫難,到康熙三十八年的時候,皇帝御書賜額天華法雨,因此定名為法雨禪寺,雍正皇帝時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修,法雨寺也就因其殿堂樓閣規(guī)模宏大,雕梁畫棟,而成為了東南名剎。
遠觀法雨寺,您會發(fā)現(xiàn),在建筑布局上,它采用了依山取勢、分群遞升的方法,幾座殿堂在臺基上逐級升高,氣勢不凡。整個寺院用天藍、淡綠、鵝黃、紫紅等色的琉璃瓦蓋頂,在陽光的照射下映射出萬道彩光,形成佛光普照的奇麗景象,遠遠望去,更是給人空中宮闕之感。清末康有為曾寫下錦屏臨海浪,法雨飛天花來刻畫法雨寺的山海勝景。
想要走進法雨寺的佛堂,首先得經(jīng)過寺前的蓮池,它面積約1800平方米,為清朝光緒十八年建造,這里所產(chǎn)的蓮子,歷史上曾經(jīng)作為貢品,由杭州織造府進貢給朝廷。蓮池上有一座單孔石拱橋,叫做海會橋,海會的意思是指諸佛菩薩聚會在一起,其德行之深、數(shù)量之多就像廣闊深邃的大海一樣。海會橋將池塘分割為東西兩潭,兩側欄板的雙面浮雕上有各種戲劇故事、飛禽走獸等圖案50多幅,雕刻精致,為普陀山石刻中的精品。
走過蓮池,我們首先來看看九龍照墻,這是1987年新建的一個景點,這面九龍壁高兩米,全長12米,下盤為須彌座,四邊及頂端飛檐翹角,上部的石梁、石瓦間雕有十七條造型各異的小龍,而中間石板上的九條青龍昂首舞爪,爭搶龍珠、栩栩如生。乍一看去,它好像是由一整塊青石雕刻而成,但要是您足夠仔細的話,會發(fā)現(xiàn),它竟然是用60塊70厘米見方的優(yōu)質青石精雕細刻拼接而成,拼接處嚴絲合縫,不露痕跡,不得不讓人贊嘆其工藝的精湛。
欣賞完九龍壁,我們經(jīng)天王殿到法雨寺的第二層--玉佛殿參觀,它的得名,是由于當初這里供奉著一尊清朝末年從緬甸請來的白玉釋迦牟尼像,可惜在文化大ge命中被毀,現(xiàn)在供奉的這尊佛像,是1985年從北京永樂宮請來的。玉佛殿后面的月臺欄桿上,刻有二十四孝圖,是雍正年間雕刻而成的,圖中的24位孝子,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敬老養(yǎng)老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佛教與儒家學說融為一體的見證。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法雨寺最著名的九龍寶殿。據(jù)《普陀山志》記載,康熙三十八年三月,皇帝南巡到了杭州,接見法雨寺的主持,并且下發(fā)了拆金陵舊殿以賜的圣旨,于是從南京明朝宮殿中拆下12萬張琉璃瓦送到普陀山,建成了頗具皇家氣派的九龍殿。
九龍殿中無梁無釘,堪稱古建筑的一絕。而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九龍藻井,這可是明代留存下來的文物,抬頭往上,可以看到藻井下懸著一顆大珠球,一龍盤頂,四周有八龍環(huán)八柱,就像是要來搶奪這顆寶珠,構成了九龍戲珠的圖案,形態(tài)逼真、巧奪天工。據(jù)說這九龍藻井還有防火的作用,因為龍能吐水,而藻井的形狀是可以將水起來的,所以要是供奉的香火不慎點燃了佛前的經(jīng)幡,殿上的九龍就會吐水滅火,因此,這九龍藻井就成了普陀山的鎮(zhèn)山之寶。
殿中供奉著10米高的毗盧觀音像,所以這里又稱九龍觀音殿。觀音像兩側還供奉有十八位苦行中的羅漢像,而在殿內另一邊還有一副場面壯觀的《海島觀音圖》。畫面正中,慈目善眉的觀音菩薩站在一條龐大的鰲魚背上,一手拿著凈瓶,一手拿著楊柳枝向外揮灑,菩薩手中的凈水瓶和楊柳枝,原本是普灑法雨、弘揚佛法的意思,后來演變?yōu)槎喾N含義。人們認為,楊柳枝可以消災除病,凈瓶中的甘露隨楊柳枝灑遍大千世界,暗喻著慈悲的觀音用凈水來普渡眾生脫離苦海,到達彼岸的極樂世界。這幅畫中還有天庭、龍宮等建筑,整個畫面布局合理、人物眾多、惟妙惟肖,感興趣的話您不妨仔細看看。
介紹浙江普陀山的導游詞范文 篇2
親愛的各位旅客:
我們來到的地方是著名的普陀山。普陀山是著名的觀音道場,與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并成為佛教四大名山。它位于浙江省東部,擁有“海佛天國”“南海圣境”之稱。大家在游覽的時候不要亂扔垃圾喲!
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是普陀山的第一大寺――普濟寺。它的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觀音院”,嘿嘿,名字是不是很奇怪呢?但是,當您來到寺前肯定會奇怪地問:“寺廟的大門關著,是怎么回事呢?”這里就有一個故事:乾隆皇帝裝作平民來普陀山游玩,晚上想進普濟寺,要求把門的小和尚打開門,小和尚拒絕,他說:“國有國法,寺有寺規(guī)。”乾隆沒辦法,自豪從旁邊的側門進去。回宮以后,乾隆下了圣旨:從今以后,普濟寺的大門不能打開。就持續(xù)到了現(xiàn)在,只有國家領導來才能打開普陀山導游詞普陀山導游詞。
旅客們,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法雨寺,法雨寺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進入法雨寺,就可以看到九龍壁,九龍壁是用六七十塊優(yōu)質青石組成的,是一個了不得的工藝。
各位旅客,普陀山之旅結束了,希望大家能喜歡。
介紹浙江普陀山的導游詞范文 篇3
普陀山是著名的觀音道場,與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并稱為佛教四大名山。它位于浙江省東部,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形似蒼龍臥海,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
唐咸通年間,日本僧人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乘船行至普陀山附近的蓮花洋時,因為風浪所阻,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于是便在潮音洞上岸,建"不肯去觀音院",成為普陀佛教開山之起始。后歷代皇帝撥幣累建,全盛時期,曾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僧尼達4000余人。
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香煙燎繞、燭火輝煌;誦經(jīng)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每逢佛事,信眾求拜,時有天象顯祥,更增添了普陀山的神奇、神圣、神秘的色彩。綿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鐘靈毓秀之凈土,積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觀音大士結緣四海,"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有人曾經(jīng)對普陀山的美景作出這樣的評價:"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普陀山四面環(huán)海,風光旖旎,作為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坐落于海上的佛教勝地,被譽為"第一人間清凈地"。除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的寺塔摩崖、山石林木以外,島上林木豐茂、鳥語花香,不僅有樹齡近千年的古樟樹,還有我國特有的普陀鵝耳櫪。而島四周白浪環(huán)繞、漁帆競發(fā),銀濤金沙環(huán)繞著青翠的峰巒、幽靜的古剎精舍,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姿的畫卷。
主要景點有三大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
普陀山的標志南海觀音大銅像、紫竹林,還有以自然景觀和寺廟相結合的西天景區(qū)。每到夏日來臨,來普避暑的游客紛紛聚集到浙江省第一個海濱浴場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麗的景觀。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普陀山以其觀音道場的神圣地位,以及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成為馳譽中外的旅游勝地。相信您也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想踏上這次朝圣之旅了,現(xiàn)在就請帶上我們精心為您打造的普陀山游覽攻略,以及景點導游詞,隨我一同走進這海天佛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