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重慶的聞名景點導(dǎo)游詞(精選3篇)
關(guān)于重慶的聞名景點導(dǎo)游詞 篇1
黃陵廟是舜的二妃娥皇、女英的祀廟,又叫湘妃祠,坐落在洞庭湖畔。這首詩雖然以“黃陵廟”為題,所寫內(nèi)容卻與二妃故事并不相干。詩中描寫的是一位船家姑娘,流露了詩人對她的愛悅之情。
“黃陵廟前莎草春”,黃陵廟前,春光明媚,綠草如茵——這是黃陵女兒即將出現(xiàn)的具體環(huán)境。美麗的大自然仿佛正在等候以至在呼喚著一位美麗姑娘的到來。莎草碧綠,正好映襯出船家姑娘的動人形象。
“黃陵女兒蒨裙新”,一位穿著紅裙的年輕女子翩然而至,碧綠的莎草上映出了艷麗的紅裙。蒨(qiàn欠),是一種紅色的植物染料,也用以指染成的紅色!吧`裙”,本已夠艷的了,何況又是“新”的。在莎草閃亮的綠色映襯下,不難想見這位穿著紅裙的女子嫵媚動人的身形體態(tài)。
“輕舟短櫂唱歌去,水遠山長愁殺人”,是寫女子駕船而去。而船后還飄傳著她的一串歌聲。詩人出神地凝望著,只見小船向著洞庭湖水面漸去漸遠,直至消失!八h山長”,形象地寫出詩人目送黃陵女兒劃著短槳消失在遠水長山那邊的情景!八h山長”四字還像一面鏡子,從對面照出了悵然迷茫、若有所失的詩人的形象。
《黃陵廟》使用了寫意的白描手法。詩人完全擺脫了形似的摹擬刻畫,忠實地描寫了自己的感受。綠草映出的紅裙留給詩人的印象最深,他對黃陵女兒的描畫就只是抹上一筆鮮紅的顏色,而毫不顧及穿裙女子的頭腳臉面。登舟、舉槳與唱歌遠去最牽動詩人的情思,他就把“輕舟”、“短櫂”、歌聲以及望中的遠水長山,一一攝入畫面。筆墨所至,無非是眼前景、心中事,不借助典故,也不求花俏,文字不矯飾,樸實傳神,頗有“豪華落盡見真淳”之美。
關(guān)于重慶的聞名景點導(dǎo)游詞3
白帝城位于瞿塘峽口北側(cè)的白帝山上,距奉節(jié)縣城約五公里。白帝山當(dāng)三峽門戶,把渝東咽喉,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
白帝城原名“赤甲城”,西漢居攝三年(公元8年)。大將公孫述見此地易守難攻便加固城池、后以城內(nèi)井中有白霧升騰,視為‘白龍獻瑞’,使自稱“白帝”改城名為白帝城。公孫述據(jù)蜀稱帝20_年,后被劉秀所滅。公孫述被滅后蜀人念及他統(tǒng)治巴蜀期間人民生活相對安定,便在山上修白帝廟以示紀(jì)念。公元220_年,劉備伐吳戰(zhàn)敗,退守白帝城,遂發(fā)生了“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劉備亦死于白帝城永安宮。明朝正德八年(公元1520_年),四川巡撫林浚認為公孫述稱帝屬大逆不道,不能享受祭祀,便將公孫述塑像毀掉,改把曾勸阻公孫述稱帝的漢將馬援和江神、土地,改店名為“三功飼”。明嘉靖十二年,巡撫朱廷立和按察司副使張儉等崇敬三國時代的劉備、諸葛亮,便改為祭祀劉備、諸葛亮,改詞名為“義正詞”、明嘉靖三十六年,巡撫段錦又在祠中加把張飛、關(guān)羽及諸葛瞻、諸葛尚的塑像自此,白帝廟成為祭掃蜀國君臣的祠廟。
白帝城現(xiàn)在建筑有2600多平方米,大門依然書題“白帝廟”、“白帝城”。主體建筑明良殿,莊嚴雄偉,內(nèi)塑劉備、關(guān)羽、張飛、諸葛亮等塑像;西側(cè)武侯祠內(nèi)則是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祖孫三代塑像、新塑《劉備托孤》泥塑群像和《杜甫行吟》大型瓷畫,更為白帝城增添了文化內(nèi)涵、祠前有六角十二柱“觀星亭”,造型具有民族風(fēng)格,傳說是諸葛亮夜視星象的地方、白帝城內(nèi)收藏的文物書畫極為豐富!对娛诽谩酚欣畎住⒍鸥、陸游的古板木刻像和塑像及部分詩作版本。
書畫室”內(nèi)陳列有周恩來1958年書寫的《早發(fā)白帝城》和現(xiàn)代名家書畫作品!拔奈锸摇眱(nèi)有本地出土文物數(shù)百件。明良殿東西兩側(cè)碑林內(nèi),陳列有各種書畫碑刻七十多件,最早有隋代《龍山公墓志碑》,集南(王羲之)北(索靖)兩派書法之精華。清康熙皇帝的《六言詩碑》亦很有特色。《鳳凰碑》和《竹葉碑》則是別具一格的藝術(shù)珍品。 白帝城自古為名勝之地,唐宋以來,歷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武、陸游、范成大等都曾到此游覽題詠。留下許多珍貴墨跡。杜甫更在白帝城后草堂河邊建有“草堂”,居兩年之久。寫詩四百多首,是杜甫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代,名篇《秋興八首》、《古柏行》即寫于此時。所以白帝城又有“詩城”的美譽。
李白的那首千古絕唱,婦孺皆知的七絕《早發(fā)白帝城》。到此讓我們大家一起吟誦:“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關(guān)于重慶的聞名景點導(dǎo)游詞 篇2
重慶湖廣會館位于重慶市渝中區(qū)東水門長江邊,系廣東所、齊安公所、禹王宮等清初古建筑群及仿古新建筑群的統(tǒng)稱,是目前已知全國城市中心區(qū)最大的古會館建筑群。會館群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從乾隆道光光緒又不斷進行了擴建、新建和改建,目前看的會館群是清道光和光緒年間重建,距今已有近320xx年歷史,是清代重慶作為繁華商皋的歷史見證,也是清代前期到民國初年重慶的移民文化、商業(yè)文化和建筑文化的重要標(biāo)志。
重慶湖廣填四川移民博物館設(shè)在仿古新建建筑內(nèi),它生動地再現(xiàn)了人類移民史上一次極為重要的移民浪潮——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這次移民運動的過程,對日后川渝地區(qū)文化經(jīng)濟生活的影響,在這里,都將一一得到解答。置身于此,猶如回到300多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移民運動中去。會館文化專題陳列是對川渝地區(qū)眾多移民會館的一次深刻解讀。會館的由來、會館的職能、會館的建筑、會館的信仰、會館的活動,一俟鋪陳,有如一段華美的絲綢,令后人嘆為觀止。
前面是長江滾滾東逝,后面是300多年沉默的建筑,在靜靜的佇立中,那些曾經(jīng)的斑駁煙云,曾經(jīng)的奪目輝煌,曾經(jīng)唱不完的繁華、道不盡的滄桑,都在今天,迤邐走來。
關(guān)于重慶的聞名景點導(dǎo)游詞 篇3
金刀峽自然風(fēng)景區(qū)位于重慶直轄市北碚區(qū)華鎣山西南麓。海拔825米,距重慶市中心九十公里。是一處新進發(fā)現(xiàn)的保持著原始風(fēng)貌的神奇峽谷。以上億年的峽谷幽壑景觀為主;以巖溶景觀為輔;兼有大量地質(zhì)上稱作壺穴的碧玉串珠的深潭絕景。
金刀峽地勢雄偉,以峽著險、以林見秀、以巖稱奇、以水顯幽。金刀峽長約6.2公里,分上下兩段。上段由于喀斯特地質(zhì)作用,地面切割強烈,金刀神工般形成了獨特的峽谷溝壑。石壁如削、兩山岈合,垂直高度超過百米。上有古藤倒掛、下有潺潺流水。下段由于流水侵蝕力的作用,有洞穴群生,潭潭相 連,飛泉瀑布層層疊疊,石鐘乳、石筍、石柱更是千姿百態(tài)、變化萬千。堪 稱全國之最的十里峽谷棧道,讓人驚贊不已。憑棧探幽,您將感悟那蘊藏于大自然山水之間的天地靈氣。被游客譽為“中國第一險峽”,“金刀歸來不看 峽”。
傳說峽中有一把金刀,每當(dāng)夜晚時分,金光閃閃照耀峽谷,金刀峽因此而得名。
元朝末年,華鎣山下有一壯士--張昆,其人勇武過人,好打抱不平,頗有俠士風(fēng)范。
此人早年靠采薪伐木為生,時常出沒于華鶯山的深山老林之中。一日,張昆進山砍柴,迷失于一峽谷之中。當(dāng)夜正值月圓,一輪滿月徐徐升起,柔柔的月光輕輕地瀉進峽中。張昆正陶醉于此情此景,只見峽中深處有一事物在月光映照之下發(fā)出金燦燦的光輝。張昆藝高膽大,見此異象,更是要探個究竟。走近一看,原來是一把插入峽壁巖石的金刀。張昆暗自思量:今日迷路于此,原來是同此刀有緣。遂上前拔刀,不想紋絲不動嵌在石縫中的金刀竟被輕輕抽 出。張昆大喜:天賜金刀,定是將大任于我也!天明之后,張昆憑此刀披荊斬棘,終得以出峽。
自此,張昆胸懷大志,勤讀詩書,苦練武藝。時值元末,天下大亂,張昆加入一山賊組織,該組織專干打家劫舍、殺人越貨的勾當(dāng)。張昆對此深為不滿,常表露于言語之中,而山大王朱五貪圖張昆所攜金刀,正欲借機將之除去,將金刀占為己有,不想山大王及其心腹技不如人,反被張昆所殺,眾嘍羅便推張昆為首 領(lǐng)。張昆帶領(lǐng)眾山賊從此洗心革面,劫富濟貧,在華鎣山一帶威振一方。
時值明玉珍在重慶建夏反元,夏王明玉珍久慕張昆的勇名,便授以都尉之銜將壯志未籌的張昆招入帳 下。張昆智勇雙全,加之吹毛斷發(fā)的金刀在手更是如虎添翼,在戰(zhàn)陣之上躍馬揚刀,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戰(zhàn)功,很快成為夏王戰(zhàn)下頭號猛將,被夏王賜與別號“張金刀”。當(dāng)時,夏國初立,元將阿那赤屯重兵于涪 洲,對重慶虎視眈眈,夏王為改變此被動局面,便先發(fā)制人,揮師東下,決心一戰(zhàn)定江山。兩軍在今涪陵藺市陷入膠著狀態(tài),僅隔一橋相持,夏國勞師遠襲,相持日久,士氣日漸低靡,情況笈笈可危,夏王明玉珍愁白了頭。一日,張昆騎馬上高坡觀察敵情,見敵軍陣營之中皆是馬已上鞍,即將發(fā)動馬隊的沖擊,蒙古鐵騎素以來去如風(fēng),驟如山丘,散如秋雨,沖擊之時勢如破竹聞名天下。張昆見此危急狀況,立刻組織了三百勇士,俱是頭頂鐵盔,身披銅甲,手持狼牙棒,伏于橋頭兩側(cè)。只見元軍鐵騎呼嘯而來三百猛士突然涌 出,在橋頭處,猛揮狼牙棒力劈馬腿,只見馬腿血肉橫飛橋頭,騎兵紛紛,整齊的馬陣立時大亂,在橋頭互相踐踏,擁作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