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余華經典作品《活著》2000字讀后感(精選3篇)
關于余華經典作品《活著》2000字讀后感 篇1
用了三個晚上讀完了這本書,當時真是感慨良多,現(xiàn)在坐在電腦前敲下這些字,略記一下我的思緒。
對余華的關注也是因為別人,但是不可否認,這是一次正確的選擇,余華的筆下的世界讓我認識了另一種人生。
對于這本書,早就想讀了,只是當時沒有找到,于是先讀了《許三觀賣血記》,不同的故事卻又有著某種相似。
余華,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3歲時隨父母遷至海鹽,在海鹽讀完小學和中學。曾經從事過5年的牙醫(yī)工作,1983年開始寫作,已經完成長篇小說4部,中篇小說集6部,隨筆集3部,其作品被翻譯成二十種文字,在近三十個國家出版。曾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1988年),法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勛章(XX年),中國圖書特殊貢獻獎(XX年)等。現(xiàn)為杭州市文聯(lián)專業(yè)作家。
這本書以一個故事的講述作為脈絡,我作為一個旁聽者,和觀眾一起聆聽著故事親身體會者的講述。主人公叫做福貴,典型的中國古老的名字。以前父母總是會給孩子取這樣的名字,代表著自己和祖輩的寄托。福貴的家人當然也是想他能夠大福大貴,可真的是這樣,就不會有接下里的故事了。如果名字能夠決定一切,那么中國會減少多少悲劇啊,可是寄托只是寄托,和現(xiàn)實還是有很多難以企及的差距。年輕的福貴生活放蕩,紈绔子弟可以說,家境優(yōu)越,地主父親。可是越是這樣的家庭就越難有優(yōu)秀的兒女,福貴的眼中,生活就是享受和揮霍,不顧父親的反對,不顧妻子的心傷…終于有一天,他把家業(yè)敗光了,輸在了賭博上,輸給了龍二。為了還債,父親賣了家業(yè),搬出了祖宅。然后父親去世了,或者說是被他氣死的,接連的不幸還在繼續(xù)…
一個人只有有所經歷才會有所成長,仿佛福貴也就一夜之間長大了。他向龍二租了五畝地,然后開始了未來的生活。所謂禍不單行,岳父帶走了妻子家珍,只留下了自己,母親和幼小的女兒。不久妻子帶著剛出生的兒子回來了,一家人團圓。其實無論多么不幸,只要有愛就還是會有幸福的。又過了不久,母親病了,妻子安排福貴到城里請醫(yī)生,可是意外又發(fā)生了。陰差陽錯間他進了軍隊,開始了幾年的膽戰(zhàn)心驚,后來解放軍解放了全中國,也解放了福貴。回到家里的福貴,母親去世了,可愛的女兒也因為一場病而又聾又啞…
生活還在繼續(xù),此刻的福貴已經完全脫胎換骨了,他知道了自己的責任,明白了自己的生活。那段中國的歷史,真的不是我們正常人可以承受的。
生活如果沒有了信仰和追求,就算是茍延殘喘,無異于行尸走肉。雖然沒有了物質財富,但還有天倫之樂,還有妻女相伴左右,又有什么可追求的呢?
貧苦的生活困擾著每個普通中國人,包括福貴一家。兒子有慶,到了一定的上學年紀,他們?yōu)榱擞凶銐虻腻X,決定將女兒鳳霞送給別人撫養(yǎng),后來給了別人當傭人。但是與鳳霞的愛,還是讓他們決定留下鳳霞,一家人一起,什么困難都可以戰(zhàn)勝。很快到了大躍進時期,此刻的妻子因為常年勞累得了軟骨病,妻子本是大家小姐,因為他卻又過著如此艱辛的生活。有慶和鳳霞都是懂事的孩子,這或許也算是不幸中的有幸吧!可事情很少有絕對的,因為善良,有慶為縣長夫人輸血結果因為醫(yī)生的自私和想要邀功,讓年輕的有慶因為失血過多而死亡。當然最早知道這個噩耗的是福貴,雖然他極度忍受不了,但為了妻子和女兒,他還是把有慶埋在了村西的地里,找個借口安慰還在病中的妻子。可夜夜的腳步還是暴露了事實,妻子還是知道了真相。一度,他以為妻子已經病入膏肓,無可救藥了?善孥E還是發(fā)生了,妻子竟然好了,能正常生活了。
沒有了兒子,女兒還是他們的牽掛。因為又聾又啞,到了出嫁年紀的鳳霞只能在羨慕中和別人的閑話中度過自己的每一天。終于有一天,女兒迎來了她的春天。雖然這個女婿是個偏頭,但是女兒與他兩情相悅,這就足夠了。而且這個女婿還真的是個好人。女婿名叫二喜,風風光光地娶走了鳳霞,兩個人生活還算不錯。福貴和家珍都很滿意,有一天女兒女婿告訴他們他們也有了愛的結晶,這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喜訊。可是鳳霞的生產卻帶走了她的生命,還是在那家醫(yī)院,那個奪走有慶生命的醫(yī)院。
家珍不久之后也去世了,因為病魔,因為傷心,因為無牽無掛。只剩下他,女婿,還有女兒的孩子,苦根。二喜帶著苦根每天工作,懷念鳳霞?墒,屋漏偏遭連夜雨,二喜被石板活活夾死了。當他趕到那家小小的醫(yī)院,已經見不到二喜的最后一面了。帶著苦根,生活還是要繼續(xù)。
苦難已經經歷太多,就不會因為苦難的深入而有所難以承受了。
苦根真的是個苦孩子,沒見過母親的芳顏,不久父親又去世了。
可是命運還是沒放過他,因為貧窮,苦根竟然被一碗很難吃到的豆子撐死了。這種死法,也許有人會覺得很可笑,可是透過表面卻有難以言盡的凄涼。
于是,就只剩下他了,孤獨的存在這個世上。最痛苦的不是死去,而是留下來承受所有的痛苦,可是他已經不再痛苦了,因為他所愛的人都已經遠離痛苦了。
后來,他的伴侶變成了一頭牛,至少這樣他就不會孤單了。人生的最后時光,和一頭牛相伴,他也學會了自娛自樂。沒有什么比活著更重要,即使沒有一個人相伴,為了死去的親人,愛人,還是要繼續(xù)活著…
一個人的生活,沒有什么舍不得,該是你的誰也拿不走,不是你的,誰也留不住。
活著,有意義就好,還是有很多不好表達…
我們都要好好活著。
關于余華經典作品《活著》2000字讀后感 篇2
讀了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之后,開始對余華有點產生興趣,活著讀后感。課間同學還不停的討論著。不知誰說他的小說《活著》很有味道,太好看了。于是我抱著一絲好奇借了這本書。10月5號下午,本著無聊便看了起來,誰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知道把它看玩。
《活著》是一個名叫福貴的老人用一天時間對其一生苦難的敘述。在近四十年里,他經受了人間的很多苦難,面臨了與一家四代人的生離死別,他本應該死掉,可他活著,甚至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正如作者余華自己所說的那樣: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福貴的不死,讓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著,有著自己存在的價值,有著自己活著的意義,有著自己的不死。作者只是用了普通的敘述方法,但卻有種特殊的渲染效果。越讀越有沉重感。而這種沉重感并非故事情節(jié)本身所造成的。而是作者用最普通甚至于冰冷的語氣去描述不尋常的事情。而這種沉重以至于難以自拔的感覺就悄悄地潛入我心里。也正因此有人描述說余華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y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起初,他吸引我的只是福貴的經歷,即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然后是作者的寫作風格和特點。直到看到最后,看完了一本書,再回過頭來看看作者的簡介、別人的評語我又有了新的感覺。
回到本質,我一直在想《活著》的目的何在。僅僅只是為了寫小說而寫嗎。各種人有各種人的說法。有人說他只是為了讓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為閱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歷。而還又人說:實際上,這又暗示了中國文學的另外一個事實:以現(xiàn)實主義做口號的現(xiàn)實主義其實是最不敢面對現(xiàn)實的。比如:本質上,人活著本身除了活著以外,并無任何意義。那么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著本身了。
《活著》的偉大感可能恰恰源于這里。也正因如此,《活著》就明確了一個內容,活著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著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tài)。余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蛘卟恍业模皇腔钪,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小說的最后寫到過了XX年,“兩個老不死的”——徐福貴和老牛福貴——居然都沒有死,他們活著。福貴趕著福貴去犁田,在吆喝福貴的時候嘴里也喊著所有死去親人的名字,好像他們也都是些駕著軛正在埋頭犁田的牛。
其實人生就像田地。需要有人來耕作。春天播種自己的苦難,夏天則等待自己的苦難,秋天再慢慢的收獲自己的苦難。冬天用苦難去品味自己的苦難。最后等待來年繼續(xù)播種苦難,直到收獲苦難的希望。因為他們就是我們自己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么,不管脖子上套著什么,不管肩上負載著什么。
讀完這本書,我哭了好幾次,淚水打濕了一大片枕巾。第一個讓我流淚的地方是有慶給他老師輸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么懂事、可愛的小孩,每天上學前、放學后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還那么孝順好學!這不僅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塊長大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有慶被活活愁死的悲劇呢?我想可能是這個社會現(xiàn)實造成的吧!作為當時的醫(yī)生,能救活縣長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處的,而救不活卻可能招來禍患!而一個平常農家孩子的命能值幾個錢?臭死了大不了賠幾個錢!在他們看來有慶的命就像一只羊、一頭豬,用得上已經很好了!這不僅有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看的一篇報道。同坐一輛車的農民和工程師一塊出車禍死亡,工程時被補償了幾十萬,而農民卻只有5000!難道工程師的命是命,農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嗎?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距?為什么要分等級?為什么法律上寫著平等公平,而一邊又做出違背自己諾言的事?我并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許多方面我們的確應該向西方國家學習!
綜觀全文,當富貴的父母、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相繼一個個去世時,他還活著!但它的活著比死更難,活著在那時需要膽量和勇氣!因為只要你活著就要承擔責任履行義務,忍受貧困生活與精神的折磨!面對貧困的生活與親人去世的事實,我敢說有90%的人會失去活下去的勇氣,會像縣長春生一樣選擇死亡。其實她那點打擊相比富貴又算得了什么?而現(xiàn)實生活中,受到打擊挫折如工作不順利、高考落榜、愛人趨勢等而選擇死亡的有多少人!他們不知道或者才是勇氣、才是勝利!他們的命不只屬于他們自己,還有父母等等!他們在這個世上還有未盡完的責任與義務!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愛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么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后,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為了活著而活著。
記得有那樣一句話: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么,不管脖子上套著什么,不管肩上負載著什么!
所以或者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煎熬!但不管怎樣,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像富貴一樣,不管發(fā)生什么,都要堅強的——活著!
關于余華經典作品《活著》2000字讀后感 篇3
活著,承載了多少意義、情感和力量呢?是進行時,是生命的持續(xù)狀態(tài),是靈魂的永恒追尋。
看完《活著》,想說說關于“活著”,這樣廣大卻沉重的話題,似乎每一個語句都顯得蒼白,每一聲嘆息都顯得無力;然而,活著,是進行時,是你我此刻正在經歷的狀態(tài),無從逃避,直至那一天,你我在神的審判臺前,而從那一天起,我們將活在永恒的國度里。而活著和永恒,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于是沒有永恒的方向,迷茫地活著。
當我們聽著故事的敘述者——福貴將自己的經歷娓娓道來,感覺著他活著的狀態(tài)一點點變化:年少無知時,萎靡地活著,無視妻子的艱辛,無視父母的關切,無視現(xiàn)實的責任;風云突變后,掙扎地活著,戰(zhàn)場上經歷生存的殘酷抗爭,生活中面臨活著的底線挑戰(zhàn),情感上體會為父為夫角色的重擔;看盡生死后,麻木而樂觀地活著,無牽無掛,無淚無述,也無欲無求。“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們會默然發(fā)現(xiàn),活著是一種狀態(tài),僅僅一個詞,悲慘抑或苦難、凄涼、無奈,無法展現(xiàn)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們都無法深入觸及。小說以時間為主線,講述了福貴如何從游混于社會的闊少爺變成一無所有的佃農,如何從剛開始無所事事的“敗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頂梁柱”,如何從剛開始的淡漠親情到后來飽嘗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苦痛。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余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余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著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征兆,近乎殘忍,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喪失希望。他熱愛他的兩只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眼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們都天真地以為悲劇該結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來,于是有了一點淡淡的喜樂。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里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后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蕩的年月,因為并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zhàn)栗。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紛爭的平靜,F(xiàn)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便是生命的力量罷。
余華這么說他寫作的緣起——“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xiàn)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jié)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述說苦難的時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正如你終于會明白,無論現(xiàn)時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xù)活著,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jié)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那個結果對現(xiàn)時的我們毫發(fā)無傷。告訴我,誰還在不堪著高考的煎熬,失戀的痛苦,或者某個傷疤最初的鮮血淋漓?
我仿佛已經看到許多問號:這樣,我們的生存還有什么意義?
嗯,就像那誰說的,企圖探究活著的意義注定只能成為一個笑話。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并無意義。
那到底該怎么活著?
老人對生命的態(tài)度總是讓我很敬畏。在經歷了幾十年的動蕩后,眼前的一切都已經變得無所謂了。他們不擔心是否會被炒魷魚,不擔心是否有戰(zhàn)爭,不擔心下一周的股市行情——或者說是不愿去操心了。這就如同余華所說的——就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這么說來,老人的態(tài)度也就是孩童的態(tài)度了。在我們絞盡腦汁去尋思到底什么是活著、該怎么活著的時候,造物主在我們背后偷偷的笑了。原來,他早已把答案告訴了我們——終點就是起點。我們在一開始就已經手握答案,只是這輕易而來的結論在沒有經歷現(xiàn)實的驗證之前我們不愿意相信。于是,我們用一生的時間來驗證它。驗證結束,生命也就接近終點了。
呵呵,無數大家都說不清的事,我怎么又能說的清呢。我只是在看完余華的《活著》以后說一些關于活著的話而已。
又或者,“活著”更本不需要我們去多言。我們還是像福貴那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然后在無所事事的時候,跟一個路過的人一起翻閱那些或痛苦或甜蜜的回憶,最后拍拍屁股,在夕陽下抽著煙斗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