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報社實習報告總結(精選3篇)
7月報社實習報告總結 篇1
在20xx年x月至x月我來到了xx日報社開始我的畢業(yè)實習,決定考研的我選擇了分散實習。
一、真真切切的認識了黨報,實實在在的做了一回記者
《xx日報》是xx市的黨政機關報,在來到報社之前,我黨報的性質、辦報原則、黨報的編輯過程發(fā)行都的,月的實習,我深深的感覺到了它的強烈的黨性;也知道了這份報紙是不對外銷售的,它主要是發(fā)送至各個職能、各個黨政機關的報紙;更懂得了它的辦報原則和方針全心全意為為社會服務的。
《xx日報》體現(xiàn)著與時俱進的思想,時刻著為黨為服務的理念,這是我的感受。這份報紙是一份四開四版的,每天出版(星期天除外),而且對重大新聞的報道,有版面是轉載《日報》上的重大新聞,偶爾有兩個版面是轉載新聞!秞x日報》還有兩個特刊:《文化前沿》(星期一出版)和《財智時代》(星期三出版)。在實習期間,我還在《xx日報》上又是刊登的新聞會是這兩三天之內的新聞,而并非所有新聞當日的。陸定一先生“新聞是指新近的重大時事的報道”定義,發(fā)布新聞合情。是我以前那種古板的想法不同,我著學習的好奇心。
在實習期間,我還對xx日報社攝影部些許的,進去實習后才知道,原來記者出去采訪是不需要拍攝新聞圖片的,要上報的主要圖片由攝影部派人去拍,而新聞記者只是記錄現(xiàn)場和撰寫新聞稿,圖片會由攝影部的記者直接發(fā)送到主編那里,分工非常我的相機完全作用也使我發(fā)表新聞圖片,但拍攝了難得的新聞照片留著給做紀念了。
最后還有一點,關于記者采訪內容的感受,是黨報《xx日報》的記者們采訪的群體上市委市,個職能分支,采訪的內容上關于工業(yè)、農業(yè)、經濟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與政績政策的內容。很少有有趣的內容與晚報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一眼便可以看。有些軟新聞都謀殺案、天文奇觀之類的事件。
這感受這份黨報的性質之后,我跟隨老師采訪了xx縣農村信用合作社、仙桃市考察團、市委常委考察園區(qū)經濟建設、市委常委會議等,對人物事情的采訪使我感受到了《xx日報》的性質了對黨報內容的和黨報新聞的采寫。
二、實習老師的專業(yè)水準和新聞敏感性
此次實習過程中給我留下最的印象我的老師彭老師新聞的敏感性他報紙的熱愛,記者這份職業(yè)的喜愛。老師的專業(yè)水準和新聞素養(yǎng)給我留下印象,這也我在實習期間前進努力的動力。
老師是90年代初文學專業(yè)的學生,在新聞媒體工作已近15年,在報社也可以說是主筆記者了。他主要每個星期《財智時代》的撰寫和編輯工作,是這份特刊的主編。這份特刊主要是報道經濟的新聞,主要采訪的各大銀行、信用社、稅收經濟報告會。與和打交道需要對經濟政策非常,還要各大銀行的辦行原則的借貸款方針政策,更主要的是我對經濟發(fā)展的支持和。大四的新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這真是個難題,這里面關于經濟專業(yè)的知識非常多。
天去報社,聽完老師的介紹我整個人都蒙住了,這是以前完全沒注過的,并且我對經濟這塊非常的不敏感,雖說對重大的經濟政策會,真正要運用到生活,腦海中一片空白。老師說給我星期的去關注經濟、經濟并且學會看經濟新聞,經濟新聞,培養(yǎng)對經濟的敏感。要求我每天向他匯報關注過的新聞。老師的和教育,我開始去琢磨去經濟領域,慢慢的我對經濟新聞越來越敏感。
實習的很短,我可以想象初彭老師當初剛進軍經濟領域時的樣子,他肯定付出了,做了我不知道也不懂得的努力,他肯定讀了關于經濟的書籍,看了許多經濟報紙,瀏覽了無數(shù)的財經網頁。他有深厚的功底才可以教育么段的內對經濟領域有全新的和認識。與此,他似乎時刻著新聞的敏感性,時刻關注重大事件的。這是我在他身上學到的知識,這將對我以后工作或者學習才產生重大作用。
這是以前完全沒注過的,并且我對經濟這塊非常的不敏感,雖說對重大的經濟政策會,真正要運用到生活,腦海中一片空白。老師說給我星期的去關注經濟、經濟并且學會看經濟新聞,經濟新聞,培養(yǎng)對經濟的敏感的熱情,全身心的投入新聞事業(yè)
實習回來后,聽到同學說實習對新聞行業(yè)都完全失去了興趣,甚至還有同學說以后絕不從事新聞工作。聽到的說法,心里怪怪的。從整個多月的實習來看,我不并覺得新聞媒體如此不堪,也同學們那么強烈的想法。
還記得當初選擇專業(yè)的時候,完全是喜歡行業(yè),這份工作,直到現(xiàn)在我依然喜歡。即使聽到過關于行業(yè)不好的傳言,但我仍然深深的愛著領域。我喜歡去實習,我可以看見更多社會上的美好與不堪、到更多的有用的沒用的信息、更多的人際交往和生活的方法。都使我增長了見識,了認識事物的能力,學會了全方位的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將走入社會的我而言,經歷和經驗是多么的寶貴,也許它可以為我掃掃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辦公室里,所有記者的笑臉和工作的神情鼓勵著我,著對這份工作的熱愛,不畏艱難,不怕累,盯著烈日冒著大雨的出去采訪,的職業(yè)素質值得我學習。短短的里,我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新聞采訪與寫作之中,才的感受新聞媒體的魅力,才會對新聞記者職業(yè)產生敬意。暑假下來黑了好多好多,這是值得的。
收獲當然也會欠缺的地方,這次實習,我認識到了在專業(yè)素養(yǎng)的與不成熟。自主挖掘新聞線索的能力不強。老師是特刊,每個星期才出一次,忙完老師分配的任務后還有空閑的,段空閑內,去挖掘新聞線索而是坐在辦公室看報紙、瀏覽網頁或者跟著記者出去跑跑,的主觀能動性。動手能力及寫作有待。平時在學校寫的新聞很少,加之鍛煉的機會少,并且要撰寫很的領域的新聞是有難度的,但平時的不積累、不鍛煉才會此種在實習期間。體會給我上了的一課,將理論與實踐相的學習將會是我以后人生路上的的課程。
7月報社實習報告總結 篇2
轉眼一個星期就過去了,我的實習生活已經過了有半個月時間了。
我的記者線上還是沒有多少新聞,我只能自己想辦法。在經濟部不像在熱線部,新聞不多,而且關鍵的是我沒有新聞線索。正在尋找、整理自己要做的題目,確定題目以后可以自己有針對性地去外面跑,自己寫了,算是自己策劃、實施了。
星期四時我聽到朱總和省會新聞部的王?朴浾哒f去采訪,要帶一個實習生,我馬上就給王記者說那帶我過去吧。后來我就和他去黃河飯店在鄭州市咪表聽證會場了。當天去會場的中央和地方的媒體有好多家,央視、中青報、河南電視臺、大河報、河南商報等都去了,因為咪表聽證案在全國來說應該是第一次,所以受到了比較大的關注。由于裝備比較簡陋,還好王記者拿了一個mp3可以錄音,我就帶了一個筆記本;貋砗缶鸵宰约鹤龅挠涗泴懥硕胃遄,給王記者通過qq傳過去了。感覺自己寫的稿子還是很差勁,因為自己對這個案子本身不是很了解,關注的也不夠,所以有些基本的內容都會出現(xiàn)差錯。寫的稿子基本的事實是比較清楚,但是不像新聞,那種導語與串詞不熟悉,不是那種流暢的新聞報導。
星期五帶我的記者說有一個會議要去,是“創(chuàng)新河南產業(yè)河南”高峰論壇,主要是圍繞《河南mba經典案例集》的編撰出版的,由大河報高級編輯王熙珩女士任總策劃人的,由河南日報報業(yè)集團主辦,河南各行業(yè)企業(yè)老總參加的會議。我和施彩英記者、經濟編輯部主任陳素紅、攝影記者閻義文去的。我的工作主要是負責記錄,施記者他們出去采訪在會議上發(fā)言的比較的人物。中午在樓下茶座還對河南塞思口腔醫(yī)院的何寶潔先生(塞思入編案例集)。回來后就以自己的記錄寫稿子,因為這次我吸取上次的教訓,記錄的比較詳細,自己又拿了錄音筆,加上有一些相關的資料,稿子寫的還算比較順利。不過還是存在導語、新聞事件串詞的問題。
我認為在實習時還是多比較自己寫稿和老師的差距、注意看一些新聞觀念比較新穎的報道(新京報、楚天都市報、中青報冰點周刊等)、見識記者真正的生活狀態(tài)等是很重要的。我現(xiàn)在離畢業(yè)還有2年時間,在這兩年里我認為只要找到自己和一個合格的記者的差距而努力,等我以后走上記者這個崗位會能更快的進入狀態(tài)。
剛來,報社企劃部的夏老師接待了我們,后來經過較慢長的等待(部門之間協(xié)調加上記者也比較忙)我們幾個人被分到了新聞采訪部。我是跟著經濟新聞部的施彩英老師跑新聞,施老師因為培訓加上也沒有她那條線上的新聞,所以我就在報社看看報紙、打掃衛(wèi)生、上網看看新聞和評論等。我現(xiàn)在為止發(fā)的一篇稿子是馬紀朝老師讓我寫的關于用手機給小靈通發(fā)短信有望不加106的新聞,我寫好后馬老師加了一些內容也修改了一些說法,到發(fā)表時弄得像一篇可以的新聞了。
沒有來實習之前就聽說實習的時候可以學到好多東西,現(xiàn)在實習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自己還是感覺自己學到了一些東西或者說注意到了一些平時自己沒有注意的細節(jié)。自己以前在學校的《學生工作》編輯部做過學生記者,平時對新聞還算比較關注,但都是一般性的關注新聞事件,F(xiàn)在自己也算一個將要入行的準記者了,
只關注關注新聞事件是不夠的。我注意到馬老師每天來了之后就是在網上找新聞線索,我寫的那篇就是他發(fā)現(xiàn)的覺得有價值的新聞線索之后讓我寫的。
來報社后自己看新聞也比以前有心了,會想一些和新聞背后記者的工作情況,從發(fā)現(xiàn)新聞線索到采訪、新聞見報之間的一些細節(jié)問題。
我覺得現(xiàn)在作為都市類報紙就是給市民的生活提供方便,服務讀者。像商報這樣只在省會鄭州發(fā)行的報紙就應該抓住服務讀者的功能。就像我寫得那篇稿子,那是國家信-息-產-業(yè)-部7月10日發(fā)的一個公告,一般的市民可能不會看到,而且公告寫得比較專業(yè),不容易理解。經過我們記者對河南本地的情況(這是市民最關心的)核實與了解,把具體的情況告知給讀者,就是為讀者服務。熱線部記者的工作就不用說了,報紙為讀者著想了,才會讓讀者感到溫暖,這樣報紙讀者的忠實度才會提高,報社有發(fā)展。
做新聞要真實
做新聞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真實,這一周我遇到了好幾件新聞不真實的事件。
周三馬紀朝記者讓我去聽一個因為大河報女記者寫的一篇買鋼琴的黑幕引起商家不滿、對內容真實性懷疑舉行的一個媒體與商家的座談會。記者可能是因為對鋼琴行業(yè)沒有深入了解弄出一些錯誤,給商家?guī)砹艘恍┞闊。有些記者會為了寫稿制造一些虛無的新聞要素,我認為不管什么樣的新聞要素自己沒有采寫到就不能想當然的。
采訪要抓足新聞要素
去現(xiàn)場采訪時記者應該有足夠的新聞敏感性,要是記者本身沒有足夠的經驗,在現(xiàn)場就要盡力采訪相關人員,記錄現(xiàn)場的新聞事件、人物等,以備后期新聞寫作時查用。而且有詳細的現(xiàn)場記錄還可以防止出現(xiàn)新聞細節(jié)的虛假。
現(xiàn)場采訪結束之后,針對不清楚的問題還可以打電話咨詢專業(yè)人士、新聞事件的負責人,把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告訴他們,從他們那里獲得一些在新聞現(xiàn)場找不到的東西,如領導講話、背景資料、相關部門反映等。記者應該為自己寫的新聞負責,因為失實新聞對當事人的影響是不能預見的。
記者的生活是很累的,可是新聞媒體發(fā)出的聲音必須保證采寫是真實的,萬一失實要保證問題不是出在自己這一個環(huán)節(jié)上。
這次實習結束了,不過我對這次實習的思考還沒有結束,我感覺實習真的是需要很多的素材的,寫文章也不是那樣的簡單的,光有好文筆是不行的,還要學會怎么去寫才能讓大家接受,這是最重要的,我相信只要通過不斷地鍛煉,我的寫作能力還是會得到巨大的進步的,這就是時間的問題了。
7月報社實習報告總結 篇3
引子
從就讀新聞專業(yè)以來,我一直向往每天在外面跑新聞的生活,可以見識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用自己的文字讓生活更加美好,那一定是坐班的上班族無法體驗的快樂。
暑假的專業(yè)實習,我來到了北京青年報的本市熱線版,我第一次體會到了做一名記者的辛苦和快樂,同時讓我對這一職業(yè)有了更深的認識,也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初來乍到之熱線篇
第一天到報社報道,看著北京青年報20層的大樓我真緊張了一陣,電梯上下的人們互相搭著話,聊得也都是報紙上的今天的好新聞,頭版的圖片如何如何。我感覺北青的氛圍一點一點正感染著我,也想要盡快融入到這種緊張有序的生活中。到了本市熱線版,熱線組的老師都很親切,老師告訴我:記者都是下午上班,而且一般不來報社,有活兒就直接從家去然后寫完稿晚上八點前發(fā)給編輯,工作就完成了。聽到這個我長出一口氣,暫時放松了,原來記者的生活似乎也挺安逸的啊。但當我體驗過記者生活,才了解其中滋味。
編輯安排我的第一個工作是接熱線。專門負責接熱線老師告訴我,接熱線基本是所有實習生的第一課。接聽電話,把事件重點記下來,最重要留下聯(lián)系方式,以備日后記者和線人聯(lián)系。但老師也告訴我說,記者一般會比較關注車禍爆炸等突發(fā)事件,但所有來電都要耐心的'聽,然后做好記錄。在接熱線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覺就是無能為力,雖然是關注身邊的急事難事怪事趣事,但熱線組是無法切實為市民排憂解難的,只能讓問題得到關注,但當市民需要切實的幫助打來的時候,我感覺真的很復雜,也十分無奈。這中間也確實接到一些有意思的電話,很多熱心市民關注北青報,關注身邊的生活。接熱線同時也提高我了與人溝通,篩選信息的能力。
下面列舉些我接到的熱線之最:
最艱難的父親———為了救治白血病的孩子已經傾盡所有,現(xiàn)在家里只能喝粥,急需醫(yī)藥費,求助紅十字無果。
最差勁的veva手機——最多一天接到4通電話都是反應veva手機質量太差,與電視購物上承諾嚴重不符,并且沒有售后服務。
最可憐的愛情失敗者——名三十歲男子來電說,比自己小7歲的老婆和網友跑了,卷走了他所有的現(xiàn)金和存款,留下他和僅兩歲的兒子,他們甚至沒領結婚證。
最無厘頭的登廣告要求——名男子要把自己的左腳腳底板給商家作為廣告展板,問為什么要用腳底板,他解釋人們越是看不到越是好奇,從而達到宣傳商品的效果……
最有責任感的市民——體育大學已退休教師,曾經向有關部門反應多達30多次體育大學大門外有影響市容的殘破小房,一直無人管理,嚴重影響北京城市形象,愿意帶著記者親自走訪。
最現(xiàn)實的線人——因為提供線索被采納后會有線索費,所以也就產生了一些專業(yè)線人,在熱線組最出名的要數(shù)馬先生了,他每次都會先問你有興趣做這條兒嗎?有的話我再告訴你……
最巧合的來電——有一位女士來電指名找我,說我和老師做的那條新聞就發(fā)生在她家附近,那天正好我負責接熱線,她說感謝你們對這問題的關注,當時我真是感覺好奇妙。
在接熱線的半個月里,我確實感到,我觀察生活的能力和新聞的敏感性還不夠,有時普通市民有著更細微的觀察力,他們發(fā)現(xiàn)社會中存在的的問題,苦于找不到解決的渠道,求助于媒體,說明他們是很信任并且依賴媒體的,我也感到隱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但是又覺得自己的能力其實很有限,除了安慰的話語,也只能幫他們記錄下來,而后編輯看了熱線記錄又會因為一些不得已的原因而放棄,很多的最后都是以不能做,不好做而告終。間接的幫助也是無法給予,這些信任遭到不得已的冷遇多了以后,是否還能堅定的存在?我希望市民能夠多些理解,相關部門能夠重視,然后媒體人一起付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