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龍岡 漢襄國縣,隋改為龍岡,州所治也
沙河 隋分龍岡縣置。武德元年,置溫州。四年,州廢,屬邢州
南和 漢縣,后周置南和郡,隋廢州為縣。武德元年,置和州。四年州廢,縣屬邢州
鉅鹿 隋于漢南涘故城置鉅鹿縣。武德元年,置起州并白起縣。四年,廢起州,鉅鹿屬趙州。仍省白起,并入鉅鹿。貞觀元年,屬邢州。舊治東府亭城。嗣圣元年,移于今所。
平鄉(xiāng) 漢鉅鹿郡,故郡城在今縣北十一里。古鉅鹿城,即今治也。隋改平鄉(xiāng)縣。
任 漢南 地。晉置任縣,后廢。武德四年,復(fù)置。舊治苑鄉(xiāng)城。
堯山 漢柏仁縣,至隋不改。武德元年,置東龍州,領(lǐng)柏仁縣。四年,平竇建德,縣屬趙州。貞觀初,屬邢州。天寶元年,改為堯山。
內(nèi)丘 漢中丘縣。隋改為內(nèi)丘縣,屬趙州。貞觀初,還屬邢州。
趙州 漢平棘縣,故城在今縣南。后魏于昭慶縣置殷州,齊改為趙州。隋廢,尋復(fù)置趙郡于平棘縣。武德元年,張志昂以郡歸國,改為趙州,領(lǐng)平棘、高邑、贊皇、元氏、廮陶、欒城、大陸、柏鄉(xiāng)、房子、禋城、鼓城十二縣,其年,以禋城屬廉州,以鼓城屬深州。四年,改大陸為象城。天寶元年,改為趙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趙州。舊領(lǐng)縣九,戶二萬一千四百二十七,口八萬五千九百九十二。天寶,戶六萬三千四百五十四,口三十九萬五千二百三十八。去京師東北一千八百四十三里,至東都一千三十三里。
平棘 漢平棘縣,屬常山郡。隋自象城移趙州治所于縣置。
寧晉 漢楊氏縣,屬鉅鹿郡。今治即楊氏城也。后改為廮陶,元魏改為癭遙,隋復(fù)為陶。天寶元年,改為寧晉。
昭慶 漢廣阿縣,屬鉅鹿郡。后魏置殷州,北齊改為趙州。隋改廣阿為大陸。武德四年,改為象城。天寶元年,改為昭慶,以有建初、啟運(yùn)二陵故也。
柏鄉(xiāng) 漢縣,屬鉅鹿郡,故城在今縣西南十七里。后廢。隋于今治彭水之陽,復(fù)置。
高邑 漢鄗縣,屬常山郡。世祖更名高邑,晉代不改。
臨城 漢房子縣,屬常山郡。天寶元年,改為臨城。
贊皇 古無其名,隋置,取贊皇山為名。
元氏 漢常山郡所治,故城在今縣西。
鎮(zhèn)州 秦東垣縣。漢高改名真定,置恒山郡,又為真定國。歷代為常山郡。治元氏,后魏道武登常山郡,北望安樂壘美之,遂移郡治于安樂城,今州城是也。周、隋改為恒州,后廢。義旗初,復(fù)置恒州,領(lǐng)真定、石邑、行唐、九門、滋陽五縣,州治石邑。武德元年,陷竇建德。四年,賊平,徙治所于真定,省滋陽縣,又割廉州之禋城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常山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恒州。興元元年,升為都督府。元和十五年,改為鎮(zhèn)州。舊領(lǐng)縣六,戶二萬六千一百一十三,口五萬四千五百四十三。天寶領(lǐng)縣九,戶五萬四千六百三十三,口三十四萬二千二百三十四。今領(lǐng)縣十一。在京師東北一千七百六十里,至東都一千一百三十六里。
真定 隋屬高陽郡。武德四年,自石邑移恒州于縣為治所。載初元年,改為中山縣。神龍?jiān)辏瑥?fù)為真定縣。
禋城 漢縣。唐初,置鉅鹿郡,領(lǐng)禋城、桓肆、新豐、宜安四縣。武德元年,改為廉州。其年,陷竇建德。四年,賊平,復(fù)置廉州,領(lǐng)禋城、鼓城、毋極四縣。省桓肆、新豐、宜安,并入禋城。貞觀元年,廢廉州,以鹿城屬深州,鼓城、毋極屬定州,禋城屬恒州。
石邑 漢縣,屬常山郡。
九門 漢縣,屬常山郡。至隋不改。國初置九門郡,領(lǐng)九門、新市、信義三縣。武德元年,改為觀州。五年,州廢,省信義、新市二縣。以九門隸恒州。
靈壽 漢縣,屬常山郡。義寧元年,置燕州。武德四年,州廢,縣屬井州。七年州廢,屬恒州。
行唐 漢南行唐縣,屬常山郡。武德四年,置王城縣,屬常山郡。武德五年,省滋陽縣并入。長壽二年,改為章武。神龍?jiān),?fù)為行唐。
井陘 漢縣,屬常山郡。義寧元年,置井陘郡,并葦澤縣。武德元年,改為井州。四年,又以廢岳州之房山、蒲吾二縣,恒州之鹿泉來屬。五年,又以恒州之靈壽來屬。貞觀元年,廢蒲吾、葦澤二縣入井陘。十七年,廢井州,以井陘等三縣屬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