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謙之案:羅卷、范本同上。彭、傅本下有“也”字,後漢書馮衍傳注引亦有“也”字!皧W”字,說文:“□,宛也,室之西南隅!毕鸟倒盼乃穆曧嵕硭某觥皧W”、“懊”、“墺”、“隩”四字,下三字均引古老子,惟“奧”字下無,疑古本“奧”字有偏旁。書堯典“厥民隩”,司馬遷作“其民燠”,馬融曰:“隩,煖也!睂O星衍疏曰:“史公‘隩’作‘燠’者,老子釋文:‘奧,暖也!薄半T”“奧”通字,“燠”義同煖,是奧有煖義。但亦有藏義,廣雅釋詁:“奧,藏也!焙由献ⅲ骸皧W,藏也。道為萬物之藏,無所不容也!
彭耜釋文曰:“‘奧’,李烏報(bào)切。言道體無外而萬物資給於奧中!彼鍟(jīng)籍志曰“道者,蓋為萬物之奧”,即本此。合此二義,則道為萬物之奧,即為萬物之溫?zé)溙幰病8吆嗾f:“□,藏穀也,從?,奉米內(nèi)穴中!贝藙t非是。案字鑑曰:“奧,於到切,深也,從?從采。音辨從?,音拱,今作大,俗。中從米粟字,誤!
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不保。
嚴(yán)可均曰:“不善,人之所不!,各本作“所保”。
羅振玉曰:敦煌辛本“所”下有“不”字。
武內(nèi)義雄曰:敦、景、遂三本作“所不!,“不”字恐衍。
謙之案:嚴(yán)遵亦作“所不!,趙志堅(jiān)同,但“!弊鳌皩殹。尹文子大道篇引“不善人之所寶”,傅、范本有“所”字,無“不”字。今案此文當(dāng)以“善”“不善”斷句,道既含有萬物庇蔭之義,則“善”“不善”均在奧中。惟人則不能無所選擇,善為人之寶,故“ 寶而持之”,持之猶固執(zhí)之也!安簧疲酥槐!保圆簧苿t為人所不附,莊子列禦寇篇“人將保汝矣”,司馬云:“保,附也!辈槐*q言人將不親附之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謙之案:傅本作“美言可以於市,尊言可以加於人”,范同,惟“言”作“行”,注云:“‘於市’上疑脫一字!鄙w此文傳寫多誤,傅、范本亦然;茨献尤碎g訓(xùn)、道應(yīng)訓(xùn)引並作“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可據(jù)改正。
俞樾曰:按淮南子道應(yīng)訓(xùn)、人間訓(xùn)引此文,是今本脫一“美”字是也。惟人間訓(xùn)引“君子曰”,王念孫云:“‘君子’本作‘老子’,此淺學(xué)人改之也!苯窭献幼鳌懊姥钥梢允校鹦锌梢约尤恕,無下“美”字,而以“市”字絕句,“尊”字下屬為句。道應(yīng)篇引老子亦有下“美”字,則所見本異也。
謙之案:此文以“美言”與“美行”對(duì)文,又“尊”“人”二字,尊,文部,人,真部,此文、真通韻,宜從淮南。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羅振玉曰:敦煌辛本“何”作“奚”!皸墶保褒埍、敦煌庚本均作“棄”。
謙之案:遂州、顧歡、趙志堅(jiān)本均作“奚”,顧本成疏:“奚,何也!币饬种T本引並作“何”。美言美行既見重於人,則不善者可以善者為師,而進(jìn)至於善,故曰“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以先駟馬,不如坐進(jìn)此道。
武內(nèi)義雄曰:“拱璧”,敦本作“供之璧”,“之”字恐衍。又“駟馬”作“四馬”。
謙之案:左傳襄十九年正義引老子曰:“雖有拱抱之璧以先駟馬!薄肮氨е怠奔赐踝⑺啤肮氨氳怠币。易順鼎非之,謂:“ 左傳襄三十一年‘叔仲帶竊其拱璧’,杜注:‘拱璧,公大璧!衿骸睿箬狄。’‘拱璧’即‘珙璧’!苯癜福悍侗菊鳌扮铊怠。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勉,故為天下貴。
嚴(yán)可均曰:“不日求以得”,河上、王弼“求”字在“以”字下,高翿“日”作“曰”!坝凶镆悦恪,諸本作“以免邪”,高翿作“不免邪”。
羅振玉曰:敦煌庚本無“何”字,辛、壬本有之。景龍、御注、敦煌庚、辛本均作“求以得”,王本、景福本作“以求得”。庚本“ 得”下有“之”字。又景龍本、敦煌辛本均無“也”字。
畢沅曰:河上公作“日”,王弼作“不曰以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