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十六 列傳三百三
歸順州,舊為峒。元隸鎮(zhèn)安路。明因之。弘治年間,升為州,以岑瑛為知州,世襲,改隸思恩府。傳至岑繼綱,清順治初,歸附,仍予舊職。雍正七年,改隸鎮(zhèn)安府。八年,巡撫金鉷以土司岑佐不法狀題參,革職改流。
泗城府:古百粵地。宋置泗城州。元屬田州路。明隸思恩府。洪武初,以岑善忠為知府,世襲。傳至岑繼祿,清順治十五年,歸附,隨征滇、黔有功,改為泗城軍民府。繼祿死,子齊岱襲。齊岱傳子映宸。雍正五年,映宸以罪參革,改設(shè)流官。
下雷州。元屬鎮(zhèn)安路。明初,降為峒。萬(wàn)歷三十二年,許應(yīng)珪以軍功復(fù)職。傳至許文明,清順治初,歸附,仍襲舊職。
向武州。宋置,隸橫山寨。元隸田州路。明初,以黃世威為知州。傳至黃嘉正,清順治初,歸附,仍襲舊職。
都康州。宋置,隸橫山寨。元屬田州路。明隸思恩府,以馮斌為知州。傳至馮太乙,清順治九年,歸附,仍襲舊職。
南寧府:唐邕州也。元,邕州路,泰定中,改南寧路。明置南寧衛(wèi),后改府。清因之。
果化土州。宋置。元屬田州路。明洪武二年,授土官趙榮為知州。弘治中,改隸南寧。傳至趙國(guó)鼎,清初,率眾歸附,仍襲舊職。
歸德土州,在府西。其先黃氏。宋征交阯有功,建歸德州。明洪武二年,以黃隍城為知州。傳至黃道,清初,歸附,仍襲世職。
忠州土州,在府西南一百九十里。宋置。明洪武二年,以黃威慶為土知州。傳至黃光圣,清順治初,歸附,仍予世職。
遷隆峒,在府西南二百四十里。明洪武元年,以黃威鋆為土官,以失印廢為峒,降巡檢。傳至黃元吉,清初,歸附,仍予世職。
太平府:漢屬交阯。唐為羈縻州。宋平嶺南,置五寨,一曰太平,領(lǐng)州縣。元置太平路。明洪武二年,改為太平府。清因之。
太平州,在府西北。明洪武二年,以李以忠為知州。傳至李開(kāi)錦,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予世職。
鎮(zhèn)遠(yuǎn)州,在府東北。舊名古隴。宋置州。元隸太平路。明亦屬太平路。明初,以趙昂升為知州。傳至趙秉義,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予世職。
茗盈州,在府北。宋置。元屬太平路。明初,以李鐵釘為知州。傳至李應(yīng)芳,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予世職。
安平州,舊名安山,在府西北。唐置波州。宋設(shè)安平州。元隸太平路。明洪武初,以李郭祐為知州,使守交阯各隘。傳至李長(zhǎng)亨,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準(zhǔn)世襲。
萬(wàn)承州,在府東北,舊名萬(wàn)陽(yáng)。唐置萬(wàn)承、萬(wàn)形二州。宋省萬(wàn)形隸太平寨。元屬太平路。明洪武初,以許郭安為知州。傳至許嘉鎮(zhèn),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予世職。
全茗州,在府北,舊名連岡。宋置,隸邕州。元屬太平路。明洪武初,以許添慶為知州,給印。傳至許家麟,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予世職。
結(jié)安州,在府東北,舊名營(yíng)周。宋置結(jié)安峒。元改州,屬太平路。明洪武元年,以張仕榮為知州。傳至張邦興,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予世職。
龍英州,在府北,舊名英山。宋為峒。元改州,屬太平路。明洪武二十二年,以趙世賢為知州,給印。傳至趙蔭昌,為族人繼祖所殺。清順治十六年,歸附,誅繼祖。蔭昌無(wú)子,以邦顯子廷耀襲。
佶倫州,在府東北,舊名邦兜。宋置安峒,隸太平寨。元改州,屬太平路。明洪武二年,以馮萬(wàn)杰為知州。傳至馮嘉猷,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予世襲。
都結(jié)州,在府東北。元屬太平路。明洪武三年,以農(nóng)武高為知州。傳至農(nóng)廷封,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予世襲。
上下凍州,在府西。宋置凍州。元分凍州為上凍、下凍二州。明隸太平府,洪武元年,以趙帖從為知州。傳至趙長(zhǎng)亨,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予世襲。
恩城州,在府西北。唐置。宋分上下恩城二州。元屬太平路。至正間并為一。明洪武元年,以趙雄杰為知州。傳至趙貴炫,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予世襲。
羅陽(yáng)土縣,在府東,舊名福利。宋置,隸遷隆寨。元屬太平路。明隸太平府,明初,以黃宣為知縣。傳至黃啟祥,清順治十六年,歸附,仍予世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