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四 志第九十七
太上皇儀衛(wèi)。隆興元年,孝宗嗣位,詔有司討論德壽宮輿輦儀衛(wèi)。先是,紹興三十二年六月,詔:"上皇日常朝殿,差御龍直四十三人,執(zhí)仗排立,并設(shè)傘扇,鳴鞭。宰執(zhí)退朝,仍赴德壽宮起居。如遇行幸,令禁衛(wèi)所隨以祗應。"兩奉上皇旨,卻而不受,故復有是詔。尋有司上言:"漢之未央,唐之興慶,其車輦儀衛(wèi)不載。今父堯子舜,事親典禮,凡往古來今所未備者,當以義起,極其尊崇,為萬世法。"遂定宰執(zhí)、百官詣德壽宮起居,則禁衛(wèi)所依后殿坐儀排列,禁衛(wèi)二百九十七人祗應。行幸,則禁衛(wèi)所差行門、禁衛(wèi)諸班直、天武親從官及傘扇、鳴鞭、燭罩等合五百人,隨行扈從。前引七十人:內(nèi)行宮殿前崇政殿親從一十人,都下親從二十人,快行親從二十人,殿前指揮使二十人。中道六十人:編排禁衛(wèi)行子一十人,執(zhí)從物御龍直三十人,執(zhí)傘扇天武一十人,崇政殿親從攔前一十人。禁衛(wèi)圍子四重四百人:第一,崇政殿親從一百人;第二,御龍直、骨朵直、弓箭直三十人,東西班七十人;第三,執(zhí)燭罩都下親從一百人;第四,內(nèi)殿直一十人,散員、散指揮、散都頭、散祗候、金鎗、銀鎗班各一十人,后從殿前指揮使二十人。
皇太后儀衛(wèi)。自乾興元年仁宗即位,章獻太后預政,侍衛(wèi)始盛。用禮儀院奏,制皇太后所乘輿,名之曰"大安輦"。天圣元年,有司言:"皇太后車駕出,合設(shè)護衛(wèi):御龍直都虞候一人,都頭二人,副都頭一人,十將、長行五十人;骨朵子直都虞候一人,都頭二人,副都頭二人,十將、長行八十人;弓箭直指揮使一人,都頭二人,副都頭二人,十將、長行五十人;弩直指揮使一人,都頭二人,副都頭二人,十將、長行五十人。殿前指揮使兩班:左班都虞候一人,都知一人,行門三人,長行二十人,帶器械;右班指揮使一人,都知一人,行門三人,長行二十人,帶器械;食撬窘l(wèi)二百人,寬衣天武二百人,供御輦官六十二人,寬衣天武百人。余諸司祗應、鳴鞭、侍衛(wèi),如乘輿之儀。"詔依。
嘉祐八年,英宗即位,太常禮院言:"準詔再詳定皇太后出入儀衛(wèi):御龍直都頭二人,長行二十五人;骨朵子直都頭二人,長行四十人;弓箭直都頭二人,長行二十五人;弩直都頭二人,長行二十五人。殿前指揮使兩班,各都知一人,行門各二人,長行各一十人,帶器械;食撬窘l(wèi)一百人,寬衣天武一百五十人,打燈籠子親事官八十人。入內(nèi)都知、御藥院官各一員,內(nèi)東門司使臣二員。御輦院短鐙、教駿、攏馬親事官,入內(nèi)院子,諸司并入內(nèi)內(nèi)侍省祗應內(nèi)品,入數(shù)不定。"詔依。
治平元年,詔皇太后出入唯不鳴鞭,他儀衛(wèi)如章獻明肅故事。四年,神宗嗣位,詔太皇太后儀范已定,皇太后合設(shè)儀衛(wèi):御龍直、骨朵子直差都虞候、都頭、副都頭各一人,十將、長行各共三十人;弓箭直、弩直差指揮使、都頭、副都頭各一人,十將、長行各共二十人;食撬居H從官一百人,執(zhí)骨朵寬衣天武官百五十人,充圍子行宮司人員共一百人,入內(nèi)院子五十人,充圍子皇城司親事官八十人。打燈籠、短鐙馬、攏馬親從官,金銅車、棕車隨車子祗應人,擎擔子供御輦官,執(zhí)擎從物等供御、次供御并下都輦直等,人數(shù)不定。都知一員,御藥院使臣二員,內(nèi)東門司使臣二員,內(nèi)酒坊、御廚、法酒庫、儀鸞司、乳酪院、翰林司、翰林院、車子院、御膳素廚、化成殿果子庫,并從。遇出新城門,添差帶器械內(nèi)臣。
哲宗即位,元祐元年,詔太皇太后出入儀衛(wèi),并依章獻明肅皇后故事。其不可考者,則依慈圣光獻皇后之例。既而又詔:太皇太后出入儀衛(wèi),添御龍骨朵子直三十六人,御龍弓箭直四十五人,御龍弩直四十五人,皇城司禁衛(wèi)五十人,馬隊三百五十人,東西班、茶酒班殿侍共一百人,快行增至二十人。軍頭引見司監(jiān)官二員,并將帶承局、等子,依隨駕例祗應;鈞容直并動樂殿侍,則候開樂取旨。
仁、英、哲之世,太后臨朝垂簾,儀從亦不崇侈,止曰儀衛(wèi),無鹵薄名也。南渡后尤簡,其車以輿不以輦,余惟傘、扇而已。紹興奉迎太母,極意備禮,然猶曰太后天性樸素,不敢過飾儀從。器物惟涂金,輿前用黃羅傘扇二,緋黃繡雉扇六,紅黃緋金拂扇二,黃羅暖扇二。朝謁景靈宮、太廟,則用禁衛(wèi)諸班直、天武親從五百人。其前引、中道、圍子,同上皇儀衛(wèi)而差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