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赤壁之戰(zhàn)》課件 五年級赤壁之戰(zhàn)課文數(shù)(精選14篇)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赤壁之戰(zhàn)》課件 五年級赤壁之戰(zhàn)課文數(shù) 篇1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課文,懂得以弱勝強的道理,培養(yǎng)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多謀善斷的品德作風。
2、學習本文詳略得當?shù)募舨眉记珊陀脤υ挶憩F(xiàn)人物性格的寫法。
3、重點掌握“方”、“卒”、“將”、“數(shù)”等詞的意義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實”、“可以”、“初一”等古今詞義的區(qū)別,整理“于”“乃”等文言虛詞的用法。
教學重點、難點:
1、常用文言詞和容易誤解的語言現(xiàn)象——二字相連卻并非雙音詞。
2、解釋重點詞語與疑難句子
教學時數(shù):兩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要求學生說出《史記》的體裁特點(紀傳體通史,分為本紀、世家、列傳、書、表)。
讀“自讀提示”,指出《資治通鑒》是編年體通史。《赤壁之戰(zhàn)》的材料則來自紀傳體斷代史《三國志》。
(說明:在談到本文的選材和布局時將對此作比較詳細的介紹。)
二、介紹時代背景。
東漢末年,朝政紊亂,宦官和外戚斗爭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發(fā)了歷的農民起義——黃巾軍起義。各地軍閥乘勢而起,擴大自己的軍事實力,爭奪地盤,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檢查預習作業(yè)。
1.先查第二題,由學生敘述,教師可根據下表作適當補充。
以下均208年事,只標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劉表卒,劉琮屯襄陽,劉備屯樊城。
九月曹軍抵新野、襄陽,劉琮降曹。劉備南走,與魯肅會于當陽,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曹軍大敗劉備于當陽長坂。
十至十一月曹軍自江陵東下。孫劉聯(lián)盟形成。周瑜從柴桑出軍,與操遇于赤壁。黃蓋火攻成功,操敗走,經華容道至江陵,引軍北還。
2.檢查預習第一題:劃分第一部分層次。
第一層(1、2段):在曹操大軍壓境的情況下,魯肅、諸葛亮策動孫劉聯(lián)盟。
、亵斆C向孫權獻策并勸說劉備聯(lián)吳抗曹(第1段);
②諸葛亮使吳,勸說孫權聯(lián)劉抗曹(第2段)。
第二層(3、4、5段):孫權接受周瑜、魯肅的主張,決心抗曹,計劃出兵。
、贃|吳內部“和”“戰(zhàn)”兩派意見分歧,魯肅再次說服孫權,堅定抗曹決心(第3段);
、趯O權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敵我力量對比,促使孫權決策抗曹(第4段);
、壑荑みM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孫權出兵與劉備并力抗曹(第5段)。
教師根據上述各段大意及學生回答作一口頭小結即可,不必將段意抄在黑板上。
四、講讀第1段第一層次(開頭——權即遣肅行)
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試譯,教師糾正、補充,然后師生共同研討問題。
1、是誰最先提出聯(lián)劉抗曹的?他是怎樣分析形勢的?
明確:是孫權的謀士魯肅。他首先分析荊州的地位:“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要求學生解釋:險固——險要堅固;士民——老百姓;殷富——豐厚富足。)“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解釋:有——占有;資——資本、憑借。)這段話既分析了荊州之重要,又符合孫權南面稱孤的心意。魯肅此話,從側面揭示了赤壁之戰(zhàn)的起因和性質,成為全文提綱挈領之筆。魯肅接著分析了各派的情況:①劉表新亡,二子不協(xié)(合作),軍中諸將,各有彼此。(有的向著那邊,有的向著這邊。)②劉備與操有仇恨,寄寓于劉表,表惡(wu)其能而不能用。這種形勢,當然對孫權有利。
2、魯肅根據這種情況又提出了哪些對付的辦法?
明確:兩種可能、兩種準備。一種可能是如果劉備與劉表同心,則宜“撫安”(撫慰拉攏);另一種可能是劉備與劉表“違離”(矛盾、背離),則宜別圖之(想辦法),以濟(成就)大事(指南面稱孤之事)。
3、上面的兩種可能、兩種準備,是從戰(zhàn)略著眼,若從眼前來看,魯肅又認為應采取什么行動呢?
明確:魯肅主動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問居喪的人),并慰問軍中掌權的人;②說服劉備撫表眾,共治曹操。
4、魯肅勸說孫權采取這些行動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與劉備、劉表結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共同對付曹操,這樣做的結果是“天下可定也”!翱譃椴偎取、“權即遣肅行”,一“恐”一“即”,可見這一行動的急切性和達到目的必然性。
五、講讀第1段第二層次(到夏口——樊口)。
1、指名朗讀第1段第二層次,并要求學生試譯,教師點撥,疏通文意,然后研討問題。
2、在孫權派出魯肅時,局勢發(fā)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變化?
明確:①操已向荊州;②琮(劉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備南走(逃跑)。所以,魯肅盡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趕路),也難以趕在曹操之先,可見形勢嚴重。
3、在這種嚴峻形勢下,魯肅怎樣勸說劉備與孫權結好?
明確:①宣權旨(傳達君命),致殷勤(懇切慰問)之意,以誠打動劉備;②宣傳孫權的“聰明仁惠”(聰繁明智、仁愛慈惠),敬賢禮(動詞)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為中心,江南為表,故稱“江表”。這是一個古代文化常識,學生應記住。)英豪,咸(都)歸(使動)附(依附)之。上面講的是孫權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條件。接著又從地利和實力方面來說明:“已據六郡(地廣),兵精糧多”(實力雄厚)。③說明吳巨是平庸的人,且地點偏遠,不宜依靠。從三方面來看,劉備何去何從已經十分清楚,故結果必定是“備甚悅”。
4、既然“備甚悅”,為什么魯肅還要與諸葛亮拉關系?
明確:因為諸葛亮是劉備集團的決策人物,對劉備有左右作用。故魯肅又以“我,子瑜(諸葛亮的哥哥)友也”來使諸葛亮放心。故結果必然是“備用肅計”。(在這里提到諸葛亮,為下文他的出場伏筆。)
5、第1段第二層小結:這一層寫魯肅會見劉備,初步奠定聯(lián)合抗曹的基礎。
六、講讀第2段。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試譯這一段,教師補充,然后師生共同研讀課文。
1、第1段重點寫魯肅,這一段重點寫諸葛亮。諸葛亮是在什么樣的形勢下出使東吳的?
明確:操軍占荊州,乘勝東下,孫劉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學生講解“曹操自江陵順江東下”和“事急矣,請奉命救于(向)孫將軍”兩句。
2、諸葛亮怎樣游說孫權的?
明確:①縱談形勢,閉口不談“求救”。他把孫權、劉備、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來談,突出敵軍強大(“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要學生翻譯這幾句。)并用“英雄無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劉備“遁逃于此”的尊嚴。②采用攻心戰(zhàn)術,反激孫權。諸葛亮指出了孫權的兩條出路,一條是率領“吳越之眾”與曹操“抗衡”(指定學生講解“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句。“以”:率領,動詞!爸袊保翰懿僬紦闹性貐^(qū))。另一條是投降(要求學生翻譯:“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束”:收起。“兵”:武器。“甲”:鎧甲。“北面”:面向北。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這里指投降)。接著抓住孫權的矛盾心理“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警告他“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最后,把劉備比作“守義不辱”的壯士田橫,不愿處在曹操之下,從而使孫權勃然大怒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指名學生講解這一句。)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激將法,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3、諸葛亮怎樣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的?
明確:①劉備雖敗但實力猶存。(“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②曹有三大弱點;一、遠來疲敝,強弩之末,必蹶(挫敗)上將軍。(要求學生講解“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習水戰(zhàn)。三、荊州之民心不服曹操。(要學生翻譯:“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
4、諸葛亮預見的戰(zhàn)爭結局是什么?
明確:孫權與劉備“協(xié)規(guī)同力,破操必矣”。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講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諸葛亮游說的結果是什么?
明確:“權大悅,與其群下謀之!(這一句承上啟下,為下文波瀾突起的事態(tài)過渡。)
6、小結:這一節(jié)寫諸葛亮出使東吳,精辟地分析了形勢,針對孫權的猶豫心理采用激將法攻心,堅定了孫權聯(lián)劉抗曹的決心,使孫劉聯(lián)盟得到進一步的醞釀。這一段表現(xiàn)了諸葛亮出色的外交、軍事才能。
七、講讀第3段。
學生朗讀并試譯這一段,教師糾正、補充,然后研討問題。
1、曹操遺(wei)權書的內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
明確:一、強調自己奉天子之命討伐有罪的人(“奉辭伐罪”);二、強調聲勢浩大,勢不可擋(“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麾,旗幟,代軍隊;束手,捆起手來,意即投降。);三、威脅挑戰(zhàn)(“方與將軍會獵于吳”;正要和將軍在東吳會戰(zhàn)。)這是一封帶有恫嚇、威脅的戰(zhàn)書,其用意是給東吳施加壓力,威脅其投降。這種信也暴露了曹操驕橫不可一世的態(tài)度。古人云:“驕兵必敗!庇纱朔铝瞬懿俦財〉母础
2、曹操的戰(zhàn)書在孫權部下產生了哪些反應?
明確:“權以(之)示群下,莫不響震(震動)失色!狈磻獦O其強烈,由此可見。主和派的首領長史張昭認為“勢力眾寡”,極力主張“迎之”(投降)。主戰(zhàn)的魯肅卻“獨不言”,一個“獨”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戰(zhàn)態(tài)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會場情況。
3、魯肅怎樣說服孫權主戰(zhàn)的?
明確:一是選擇適當?shù)臅r機,待“權起更衣”時,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孫權進言,這樣既可以避開主和派的圍攻,又能顯示自己的誠心。二是站在孫權的立場上,為孫權著想,使孫權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見。(要求學生講析魯肅的一段話,這段話采用對比手法,設身處地,情辭十分懇切。)結果是使孫權嘆息“諸人持議,甚失孤望”,而稱贊魯肅能“廓開(闡明)大計,正與孤同”。
4、小結:這一節(jié)寫孫權內部主降派和主戰(zhàn)派的斗爭,孫權經魯肅的說服,同意主戰(zhàn)。這一段寫得富于戲劇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個性特點,如曹操的驕橫;張昭的投降嘴臉,因“曹公”一詞而顯;魯肅的誠摯;孫權能虛心聽取正確意見。
八、布置作業(yè)
1、整理判斷句式
2、指出句式,并翻譯
、僭ブ萁裼瓮?②子瑜者,亮兄瑾也。
第二課時:
一、講讀第4段。
學生齊讀這一段,讓學生質疑,疏通文意,然后共同研討問題。
1、周瑜怎樣分析已方的有利條件的?
明確:①孫權“神(非凡)武雄(杰)才,兼仗父兄(父孫堅、兄孫策)之烈(功業(yè))”②“割據江東,地方(方圓)數(shù)千里”;③兵精足用(物資充足)。①講門第出身(古人非常重視這一點),②講幅員遼闊,③講實力。
2、周瑜怎樣分析敵方的不利條件的?
明確:①操有后患:馬超、韓遂在關西割據。②操揚短避長:舍鞍馬,仗舟楫。③天時不利:盛寒,馬無槁草。④北方士兵不習水戰(zhàn),必生疾病。
3、周瑜對敵我雙方的客觀分析產生了怎樣的效果?
明確:使孫權堅定了抗曹的決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比上文講的“正與孤同”的口氣強硬多了,由此可見孫權決計抗曹。
4、周瑜與魯肅同屬主戰(zhàn)派,但一為武將,一為文官,一為謀士,一為將領,掌握軍權,兩人的性格有何不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明確:周瑜直言不諱,開口就罵曹操是“漢賊”,而魯肅只稱其名,比較平和;周瑜說曹操是“送死”,魯肅只說:“共治曹操”。一文一武的口氣完全不同。周瑜開朗真率,魯肅機智沉著,個性各異。
二、講讀第五段。
學生齊讀這一段,并提出重點詞句進行翻譯,在初步掌握詞句的基礎上共同研討問題。
1、孫權既然已決計抗曹了,周瑜為何還要寫信給孫權?
明確:為了報告軍情,進一步消除孫權的擔心。從“愿將軍勿慮”句可以看出周瑜上書的用意。
2、曹操的軍力究竟多少?周瑜的兵力多少?
明確:曹操號稱水步八十萬,其實只有十五六萬中原軍和七八萬劉表的降卒,而周瑜卻只需“兵五萬”,“自足制之”。
3、孫權怎樣部署兵力的?
明確:①選兵三萬,令周瑜、魯肅、程普為前鋒;②孫權親自帶兵續(xù)發(fā),作后盾。
三、小結第2-5段。
這五段為第一部分,寫孫、劉聯(lián)盟形成的經過——戰(zhàn)前決策。是作者詳寫部分!俺啾谥畱(zhàn)”完成準備階段,勝負大局,已可預見。
四、講讀第二部分(6-7段)
1、第6段只用七個字概述孫、劉聯(lián)軍向西挺進的過程。
明確:一個“進”字省卻了無限文字。因本文重點在于寫戰(zhàn)前準備(孫劉聯(lián)盟的形成過程),故進軍過程寫得十分簡略)。
2、指名學生解釋重點詞語與疑難句子
、倏蔁咭。
可以用火攻(的辦法)來把他們趕跑呀!盁,指用火燒的辦法攻擊。“走”,使動用法,使……逃跑!白摺焙竺媸÷砸粋“之”字。
、谏w以十艦最著前。
黃蓋把十只船排在最前頭!爸,居于。
、廴笋R燒溺死者甚眾。
被燒死或被淹死的人馬很多。
“人馬燒溺死者”即“燒溺死之人馬”,定語后置!盁纭,或燒或溺,是選擇關系。
④操行軍多華容道步走。
曹操率領軍隊從陸路上逃跑。
3、赤壁之戰(zhàn)是弱軍戰(zhàn)勝強軍的典范戰(zhàn)例。處于優(yōu)勢的曹軍失敗的原因是什么?處于劣勢的孫劉聯(lián)軍勝利的原因是什么?(聯(lián)系全文作答)
明確:曹軍失敗的原因是:①勞師遠征,士卒疲敝;②北方之人不服水土,不習水戰(zhàn);③降卒心懷狐疑,內部不穩(wěn);④北方未平,北方不寧;⑤戰(zhàn)線過長,糧草不濟;⑥軍紀不整,驕傲輕敵。第6條是最根本的原因。
孫劉聯(lián)軍勝利的原因是:①能客觀分析敵我形勢;②團結一致,共同對敵;③部署有方,準備充分;④能抓住有利戰(zhàn)機,正確采用戰(zhàn)略戰(zhàn)術。其中②是最根本的一條。
五、寫作特點
(一)結構——安排井然有序,思路——展示明朗清晰
《赤壁之戰(zhàn)》這一長文,所寫事件紛繁,人物眾多。細細閱讀,掩卷沉思,則其結構形式、思路線索,全部呈現(xiàn)在眼底,了然于心頭。
就大事而言,寫了這么三件:先是寫了孫權、劉備聯(lián)合,繼而寫了孫權內部主戰(zhàn)主和兩派斗爭,最后寫了赤壁會戰(zhàn)。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里寫了謀臣魯肅和諸葛亮為建立孫劉聯(lián)盟而進行的外交活動;在第二件大事里寫了文臣武將為使孫權確立聯(lián)劉抗曹方略所進行的公開與隱蔽的較量,其中著重寫了儒將周瑜的所作所為;在第三件大事里寫了戰(zhàn)略相持——南北對峙、戰(zhàn)略反攻——火燒赤壁、乘勝追擊——水陸并進等。
就人物活動而言,主要寫了“七說”(“說”音shuì,勸意)。其中,在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孫劉聯(lián)盟事上寫了“三說”:開頭寫了魯肅說吳主孫權,原因是“恐為操所先”,以求得孫權能準允自己去了解形勢并為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奔走;接著寫魯肅說蜀主劉備,以使他能主動同孫權聯(lián)合抗曹;三寫諸葛亮受命出使吳地,說孫權聯(lián)劉抗曹。在促使孫權定下抗曹決心并早作決斷之事上,寫了“四說”:先是寫長史張昭說孫權,企圖讓孫權放棄聯(lián)劉抗曹打算,認為對曹“不如迎之”;緊接著寫魯肅趁“權起更衣”之機,“追于宇下”,“擴開大計”,提醒孫權不要被主降派言論所惑,使其聯(lián)劉抗曹決心不致動搖;最后“兩說”是寫周瑜日夜連說孫權,力排“眾人之議”,揭穿曹操詐言,從而使得說服孫權重任得以最后完成,畫上一個圓滿句號。
《赤壁之戰(zhàn)》無論是敘寫發(fā)生的事件,還是記述人物的活動,都有如鏈條銜接,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且又一氣呵成;又都有如影視上的特寫鏡頭,一幕緊接一幕地顯示在閱讀者的面前,烙印于欣賞人的腦際。文章以事件為經,以人物活動為緯來構建框架,并按照時間先后和空間位置變化來安排,以邏輯順序來布局。在一系列事件的發(fā)展進程中,或交替、或連續(xù)融入人物的活動。一個又一個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連的人物活動,除有不可挪動的外在時空關系外,還有其緊密聯(lián)系的內在因果關系。而這些因果關系正好體現(xiàn)出令人信服的邏輯力量。若不得到孫權的認可與贊同,豈有后來一系列戲劇性事件的發(fā)生?若無魯肅說服劉備,哪有諸葛亮前往吳地說服孫權之舉?沒有魯肅、諸葛亮苦口婆心地說服孫權,何來孫劉聯(lián)盟的建立?若無肅、亮、瑜對孫權的說服,又哪有孫權抗曹的決斷?沒有孫權的最后決斷,何來赤壁之戰(zhàn)這一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那又怎么會出現(xiàn)后來三國鼎立的局面呢?從縱橫全方位觀之,司馬光在《赤壁之戰(zhàn)》一文中走筆的軌跡圖象,正好比一“甲”字形貌。此字上半部的“田”,猶如孫劉雙方為了共同利益,經過主觀努力而暫為一體的態(tài)勢;其下“┃”,形似鋒利無比的寶劍,勢不可擋地直插曹軍大本營。我們說這一“甲”字,恰好是《赤壁之戰(zhàn)》的結構內涵和作者思路絕妙無比的圖解。
(二)對話——各求理正、據足,言辭——盡透情態(tài)、性格
文章開篇寫的是魯肅得知形勢有變而向孫權提出應變之計。他切盼得到孫權的準允,馬上搞一次必要而有決定性意義的外交活動?婶斆C不盲目出言,而是抓住孫權急欲擴大“帝王之資”及其“定天下”和保一方平安的心理狀態(tài)說話,其應變之計與要求,邊說理邊擺出。最后還以“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句結束談話。這末一句強調了形勢的嚴峻,反映出魯肅心情的焦慮急迫,同時也激發(fā)了孫權,使其不能輕視怠慢。結果真的如此,“權即遣肅行”,魯肅終于如愿以償。整個一席話說得孫權口服心服,言聽計從,充分顯示出魯肅的政治才能。
接下寫的是魯肅與劉備的一段對話。魯肅本想與劉備會談取得效果——“自結于東,以共濟事業(yè)”,然而老成持重的魯肅含而不露,摸清對方意欲如何,再作計較。當?shù)弥獎渌胫螅懔⒓搓愂鰱|吳優(yōu)勢,點出吳巨“豈足托乎”根由。一優(yōu)一劣,對比鮮明,作何選擇,不言而喻。文章用“備甚悅”三字表明劉備透徹理解魯肅話意。若魯肅不這樣與劉備會談,那效果當作別論了。魯肅主動創(chuàng)造和諧氛圍,平等地與劉備商討,體現(xiàn)了魯肅友善和坦誠性格,同時也反映出他過人的外交智慧。
這之后寫的是諸葛亮與孫權的會談。劉備“新敗”,“遁逃至此”,諸葛亮完全明白自己處在什么地位。為了這次“奉命求救于孫將軍”的外交活動的成功,他必須不卑不亢,始終占據主動。于是他先發(fā)制人,與權相見后,就總論天下局勢,客觀分析孫、劉、曹三方面情況,緊接著連續(xù)兩次反激孫權,使得孫權從根本上斷絕與曹操的關系,這就取得了會談的初步勝利。但聯(lián)劉問題還未解決,于是諸葛亮趁回答孫權提問之機,將劉、曹對比,說明劉備軍力仍很雄厚,而曹操存在著兵力(“遠來疲散”)、戰(zhàn)術(“不習水戰(zhàn)”)、軍心(“非心腹也”)等致命的三大弱點,不僅保住了劉備的尊嚴,更重要的是徹底消除了孫權在聯(lián)合問題上的疑慮。接著推測建立孫劉聯(lián)盟必然產生一個接一個的美好前景,從而使孫權在主動斷曹后又樹立了主動聯(lián)劉的思想,取得了會談的徹底勝利。諸葛亮用心良苦,他的話語重理性分析,重事實證實。孫權能發(fā)“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的誓愿,最后又有“大悅”的反應,全是諸葛亮言辭所具強大的征服力作用的結果。
曹操的話語是在“遺權書”中。雖然只有三十個字,卻顯其殺氣騰騰,驕橫狂妄,氣焰囂張。即使人物的言辭很短,作者也不放過寫理由寫事實。在短短的兩句里,寫有一“理”(“奉辭伐罪”)“二事”(“劉琮束手”與“今治水軍八十萬眾”),將曹操的狡詐性格反映出來了。寫張昭的言論,也是重視寫理由寫事實。張昭先說明曹操的本性與為人,作為提出“拒之,事更不順”的依據,為后面提出“不如迎之”墊底。接著,指出孫權優(yōu)勢已失,而曹操優(yōu)勢明顯,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政見。這樣寫理擺事,使張昭言論更具迷惑力。這從孫權“獨不言”的神情和“起更衣”的舉止完全可以看出來。
聽了張昭的講話,孫權很不痛快,借故走出議事廳。魯肅唯恐孫權改變主意,立即“追于宇下”,對孫權講了一段話。在情急之時講話,他也是理據在前,結論隨后。他直言“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點出了要害,作為“不足與圖大事”的因由,使得孫權的心情稍稍安定。接下又向孫權對比分析“可迎操”與“不可”的兩種人絕然不同的前途,設身處地,推心置腹,進一步勸權“莫用眾人之議”,達到堅定孫權抗曹決心的目的。言辭懇切,充溢著對孫權無限忠貞之情。
最后寫的是周瑜對孫權講的兩段話。白天(公開),周瑜講的也是“不可迎”。不過,所談與魯肅不同。周瑜是在分析了曹操在政治上的不利(“托名漢相,其實漢賊”)和分析了孫權在環(huán)境、威望、兵力、人才方面的優(yōu)勢的基礎上得出“不可迎”的結論。這之后,他又分析指出曹操“冒行”“數(shù)者用兵之患”,同時向孫權作出破曹許諾。從而激勵了孫權的雄心,使他毅然擯斥了迎降的主張。夜里(私下)“復見孫權”,針對曹操“遺權書”中所言,分析曹操來犯的實際軍力(“不過十五六萬”)及其弱點(“疲病之卒”、“狐疑之眾”),并再次擔保破曹,從而消除了孫權在抗曹問題上的'疑慮!冻啾谥畱(zhàn)》中周瑜的話,點點在情合理,句句擲地有聲。作者在我們面前展示出一個生龍活虎,雄姿英發(fā)、氣勢非凡而又有遠見卓識的人物形象。
《赤壁之戰(zhàn)》,以寫對話取勝。作者用人物對話來展開故事情節(jié),把人物放到內外部矛盾斗爭的焦點上來刻畫人物的語言。綜觀全部對話,可以看出作品中的人物在對方面前,極盡所能,為了各自目的利益,力求所言理正據足。正因為這樣,客觀上他們的言辭盡透出自己的情態(tài)與性格。從文中的人物的語言描寫來看,司馬光也是匠心獨具,設計精巧的。
六、課堂練習
1、比較加點詞的詞性和詞義。
當:
誰以當曹操者(動詞,抵擋)
當橫行天下(動詞,應該)
孤當與孟德決之(副詞,當即)
將:
命猛將統(tǒng)兵數(shù)萬(名詞,將領)
求救于孫將軍(名詞,高級軍官)
彼所將中國人(動詞,率領)
將順江東下(副詞,將要)
治:
共治曹操(動詞,對付)
劉表治水軍(動詞,管理)
卒:
疲病之卒(名詞,士兵)
魯肅聞劉表卒(動詞,死亡)
五萬兵難卒合(形容詞,同“猝”,匆猝)
次:
引次并北(動詞,臨時駐扎)
余船以次俱進(名詞,次序)
方:
助畫方略(名詞,次序)
地方千里(名詞,方圓)
方與將軍會獵于吳(副詞,正在、將要)
方連船艦(副詞,正,或并)
乃:
此乃天也(判斷動詞,是)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副詞,竟,居然)
乃罷會(副詞,于是,就)
騎乃得過(副詞,才)
2、辨析下列加點虛詞的用法(詞性、作用或意義)
為:
為孫權長史(wéi動詞,是)
為操后患(wéi動詞,成為)
動以朝廷為辭(wéi動詞,做)
保為將軍破之(wèi介詞,替)
安能復為之下乎(wéi介詞,在)
恐為操所先(wéi介詞,與“所”連用,表被動)
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wèi動詞,通“謂”)
于:
求救于孫將軍(介詞,向)
見權于柴桑(介詞,在)
肅追于宇下(介詞,到)
受制于人(表被動,被)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赤壁之戰(zhàn)》課件 五年級赤壁之戰(zhàn)課文數(shù) 篇2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正確讀寫“率領、調兵遣將、計策、波浪滔天、眺望、纜繩、硫磺、不計其數(shù)、丟盔棄甲”等詞語。
2、初步讀懂課文的內容,理清文章的結構。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的內容,理清文章的結構,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教學難點:
理清文章的結構,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
17赤壁之戰(zhàn)
二、學生交流背景,解題
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赤壁的戰(zhàn)斗。
背景:東漢末年,曹操率軍南下,攻打東吳,想奪取東吳的廣大地方!皩O、劉”聯(lián)合,又有東吳老將黃蓋施苦肉計,東吳大將周瑜乘勢火攻曹軍,以弱勝強,大獲全勝。本文記敘的就是這個故事。
三、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由讀文,思考:交戰(zhàn)雙方都是哪些人,戰(zhàn)爭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經過怎樣,結果如何?
邊讀邊思考邊在書上勾劃。
2、簡要匯報自己的收獲。(曹操率兵攻打東吳,因為士兵坐不貫船,就把船用鐵索連起來。周瑜采納了黃蓋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計策,火燒曹軍的戰(zhàn)船、軍營,曹軍大敗而逃;蚝喴脑u價人物也可以)
3、檢查預習生字、新詞的情況。
①讀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葦、硫、磺、纜、盔(組詞)
、谧⒁庾中
眺:右邊筆順丿兆
纜:右上部的筆順
、墼~語
相持:兩方堅持對立,各不相讓。
計策:對付某個人或者某種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視線。
不計其數(shù):沒法計算它的數(shù)量。形容很多。計,計算。
調兵遣將:調動兵力,派遣將領。泛指調動安排人力。
丟盔棄甲:形容打了敗仗狼狽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時用來保護頭部的帽子,多用金屬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屬做的護身衣服。
無心應戰(zhàn):沒有心思跟進攻的敵人打仗。
四、理清順序,劃分段落
按事情發(fā)展順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講曹操南下攻打東吳,兩軍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鐵索連起來,準備渡江。
事情經過。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將黃蓋分析敵我情況,針對曹軍用鐵索連船的錯誤,提出火攻的辦法,得到周瑜的贊同。
事情結果。
第三段(5自然段~結束)黃蓋寫信給曹操,說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為真,結果黃蓋駕船火燒曹營,大敗曹軍。
五、布置作業(yè)
1、抄寫生字詞語
2、朗讀課文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赤壁之戰(zhàn)》課件 五年級赤壁之戰(zhàn)課文數(shù)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正確讀寫“率領、調兵遣將、計策、波浪滔天、眺望、纜繩、硫磺、不計其數(shù)、丟盔棄甲”等詞語。
2、初步讀懂課文的內容,理清文章的結構。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的內容,理清文章的結構,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教學難點 :
理清文章的結構,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教學過程 :
一、板書課題
17 赤壁之戰(zhàn)
二、學生交流背景,解題
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赤壁的戰(zhàn)斗。
背景:東漢末年,曹操率軍南下,攻打東吳,想奪取東吳的廣大地方!皩O、劉”聯(lián)合,又有東吳老將黃蓋施苦肉計,東吳大將周瑜乘勢火攻曹軍,以弱勝強,大獲全勝。本文記敘的就是這個故事。
三、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由讀文,思考:交戰(zhàn)雙方都是哪些人,戰(zhàn)爭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經過怎樣,結果如何?
邊讀邊思考邊在書上勾劃。
2、簡要匯報自己的收獲。(曹操率兵攻打東吳,因為士兵坐不貫船,就把船用鐵索連起來。周瑜采納了黃蓋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計策,火燒曹軍的戰(zhàn)船、軍營,曹軍大敗而逃;蚝喴脑u價人物也可以)
3、檢查預習生字、新詞的情況。
①讀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葦、硫、磺、纜、盔(組詞)
②注意字形
眺:右邊筆順 丿 兆
纜:右上部的筆順
、墼~語
相持:兩方堅持對立,各不相讓。
計策:對付某個人或者某種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視線。
不計其數(shù):沒法計算它的數(shù)量。形容很多。計,計算。
調兵遣將:調動兵力,派遣將領。泛指調動安排人力。
丟盔棄甲:形容打了敗仗狼狽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時用來保護頭部的帽子,多用金屬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屬做的護身衣服。
無心應戰(zhàn):沒有心思跟進攻的敵人打仗。
四、理清順序,劃分段落
按事情發(fā)展順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講曹操南下攻打東吳,兩軍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鐵索連起來,準備渡江。
事情經過。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將黃蓋分析敵我情況,針對曹軍用鐵索連船的錯誤,提出火攻的辦法,得到周瑜的贊同。
事情結果。
第三段(5自然段~結束)黃蓋寫信給曹操,說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為真,結果黃蓋駕船火燒曹營,大敗曹軍。
五、布置作業(yè)
1、抄寫生字詞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重點學習課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戰(zhàn)東吳取勝的原因。引導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教學重點:
1、重點學習課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戰(zhàn)東吳取勝的原因。引導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
使學生懂得赤壁之戰(zhàn),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引入
1、快速瀏覽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什么主要內容?
2、追問:雙方都是誰?交戰(zhàn)原因是什么?“曹操”憑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書:曹操 80萬
周瑜 3萬
3、導語
這就是雙方當時的基本情況,“東吳” 3萬人,而“北魏” 80萬人,弱小的東吳面對的是強大無比的“北魏”,而戰(zhàn)爭的結果怎樣呢?弱小的東吳戰(zhàn)勝了強大無比的“北魏”。這就是我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一個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也正是留傳至今,聞名于世的原因。那么,東吳軍隊究竟怎樣戰(zhàn)勝北魏軍隊的,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重點。
二、速讀引路,精讀細品
。ㄒ唬┪覀兺ㄟ^速讀已經理清了赤壁之戰(zhàn)的前因后果,可這個故事,值得討論的地方還有很多,請你快速默讀,在你認為需要討論的地方作上記號,試著給全文提幾個主要問題。
(二)梳理歸納問題,課件顯示。
1、赤壁之戰(zhàn)前,雙方的形勢怎樣?
2、雙方安排了哪些戰(zhàn)術?
3、赤壁之戰(zhàn),,東吳只有3萬人,卻能打敗曹軍80萬,原因在哪里?
(三)速讀與精讀結合,解疑
1、回憶釋疑的方法:
。1)尋找式速讀全文,找到解決問題的段落。(找)
(2)輕聲自讀找到的段落。(讀)
(3)畫下你認為能解決問題的詞句。(畫)
。4)細讀句詞,說說你從中讀懂了什么。(議)
2、學生按以上四步自讀自悟。
3、自學反饋。
。ㄋ模┱n件演示
赤壁之戰(zhàn)的過程(出發(fā)、炸降、點火、著火、大勝)
。ㄎ澹┪覀冎攸c分析一下東吳以少勝多的原因:仍用四步法四人小組學習討論交流。
原因1:
。1)課件顯示描寫曹操的句子。從這些詞句可以看出曹操這人怎么樣?(輕敵)
A.曹操接到黃蓋的信,歡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著說:“黃蓋沒有失信,果然來投降了!
C.曹操只道是黃蓋來投降了,高興還來不及,哪兒想到防備。
。2)朗讀訓練:讀出曹操輕敵的語氣。
原因2:
。1)找出重點詞句細品:
A.曹軍號稱80萬,我軍才3萬,相差太遠了。
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慣船。
C.船尾接船頭,船頭接船尾。
。2)說說從中讀懂了什么?(知己知彼,抓住對方弱點)
原因3:
畫出有關句子讀議東南風對火攻戰(zhàn)術的幫助?(船速快、火勢大、蔓延快)
這說明——(巧用天時地利)
(1)這一天東南風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
(2)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原因4:
(1)找出重點詞句細品
A.20條船里裝滿蘆葦,上面鋪上火硝、硫磺,都用幔子遮著。
B.還有幾條小船拴在大船后面。
C.曹操坐小船逃到江岸,忽聽得背后鼓聲震天,周瑜的兵逃來了。
(2)說說從中讀懂了什么?(考慮安排周詳)
。┬〗Y原因:東吳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上“雖然……但是……,不但……而且……甚至”)
面對強大的敵軍,東吳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動腦筋,想辦法,看準對手的弱點,狠狠地打,使戰(zhàn)斗取得了勝利。
三、總結
1、讀了這個故事,你體會了什么?(學生自由說)
2、在文章的寫法上你學到了什么?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赤壁之戰(zhàn)》課件 五年級赤壁之戰(zhàn)課文數(shù) 篇4
。 作者:并非澀郎 轉貼自:一兩月光 點擊數(shù):320 更新時間:2004-10-18 文章錄入:并非澀郎 ]
教材分析:
。牐牨疚氖歉鶕覈诺湫≌f《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關情節(jié)改寫的。它記敘了了東漢末年,曹操帶領率兵南下攻打東吳,東吳大將周瑜采用詐降和火攻的方法,以少勝多,大敗曹軍于赤壁的故事。它告訴人們必須知己知彼,看準敵人的弱點,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才能克敵制勝。
。牐
。牐牻虒W目標 :
。牐1、 進一步分析東吳軍隊取勝的原因,知道知己知彼、揚長避短的意義。
2、 深入理解課文,用“新聞發(fā)布會”的形式來練習復述課文主要內容。
。牐3、 知道戰(zhàn)爭的殘酷性,教育學生珍惜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
。牐
。牐牻虒W重點:
。牐犜趩柎鹬袑W會簡單地復述課文。
。牐
。牐牻虒W難點 :
。牐
。牐牳鶕n文主要內容質疑問難、快速地回答問題。
。牐
。牐牻虒W準備:
。牐犝n件、獎品兩份、學生自制記者證、音響設備。
。牐
。牐牻虒W過程 :
。牐
。牐犚、 音樂導入 ,古詞激趣。
。牐
。牐1、 課件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背景:蘇軾《赤壁賦》)
。牐
。牐2、 導入 :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不管是奔流不息的大江、氣壯山河的歌曲,還是流芳千古的詩篇,都訴不盡《三國》的英雄豪杰。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進《三國》,走進歷史,用心去感受戰(zhàn)爭的硝煙和智慧的力量。
。牐
二、 復習舊知,健腦熱身。
。牐
。牐1、 同學們對三國的歷史都很感興趣,那么你們是通過什么途徑和方法來了解這段歷史的?
。牐2、 課件出示以下“健腦操”,指名回答:
。牐燼.〈〈赤壁之戰(zhàn)〉〉是根據我國古典名著〈〈 〉〉改編的。我知道它的作者是( )。
。牐燽.既然是改編的,那么你知道和原著相比,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改動了哪些情節(jié)?
。牐燾.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是〈〈三國演義〉〉、〈〈 〉〉、
。牐牎础 〉〉、〈〈 〉〉。
。牐
。牐3、 講訴有關〈〈赤壁之戰(zhàn)〉〉的笑話一則,引出課文主要內容,并指名回答后齊讀:
〈〈赤壁之戰(zhàn)〉〉主要敘述了( ),( )率領80萬大軍南下攻打東吳。東吳大將( )在老將( )的幫助下,用( )和( )的方法,以少勝多,大敗敵軍于( )的歷史故事。
。牐
。牐
三、 創(chuàng)設情景,明確任務。
。牐
。牐1、創(chuàng)設情景:
如果〈〈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雙方肯定會在戰(zhàn)前戰(zhàn)后舉行各自的新聞發(fā)布會。我們今天就讓時光交錯,給曹操、周瑜和黃蓋一個說話的機會。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了解這場驚心動魄的著名戰(zhàn)爭。
。牐
。牐2、 明確任務:
。牐燼。全體同學都有權利扮演小說人物或媒體記者。
。牐燽。根據〈〈三國演義〉〉和〈〈赤壁之戰(zhàn)〉〉的特點,確定自己記者身份的單位名稱,填在空白的“記者證”上并佩帶好記者證。
c。通過“新聞發(fā)布會”的形式來練習復述課文內容。
。牐
。牐犓摹 大膽質疑,學會復述。
。牐
1、重讀課文,把課文分成兩部分。(戰(zhàn)前一段、戰(zhàn)時和戰(zhàn)后一段。)
。牐
。牐2、品讀課文,大膽質疑,準備好要提的問題。
。牐3、 指名學生分別扮演曹操、周瑜和黃蓋,其他學生扮演記者,先分四人小組模擬“新聞發(fā)布會”。
。牐
。牐4、 教師主持“戰(zhàn)前新聞發(fā)布會”。(指名學生扮演小說人物,自由問答,結合課件教師隨機小結人物在戰(zhàn)爭開始前的不同心態(tài)。)
。牐
5、“戰(zhàn)前新聞發(fā)布會”結束,課件展示戰(zhàn)爭過程和結果,讓學生感受戰(zhàn)爭場面,體會曹操兵敗的主要原因。
。牐
。牐6、讓學生先研讀課文,準備問題,小組交流,再用同樣的形式舉行“戰(zhàn)后聞發(fā)布會”。
。ㄗ杂蓡柎,結合課件教師隨機小結人物在戰(zhàn)爭結束后的不同心態(tài)和感悟。使學生進一步明白東吳軍隊最終能以少勝多的各種原因。)
。牐
。牐7、課件顯示“三國鼎立圖”,體會赤壁之戰(zhàn)重要的歷史意義。
。牐
。牐8、評出“對答如流獎”和“最佳記者獎”各一名,獎給每人〈〈三國演義〉〉一本。鼓勵其他同學關心歷史,大膽質疑。
。牐
。牐
。牐犖濉 課外探究,升華情感。
。牐
。牐 1、課件出示記者任務,任選一項完成:
。牐燼.分析東吳軍隊取勝的主要原因。
。牐燽.寫出主要人物個性特點的分析報告。
。牐燾.用一段話描繪出當時火燒赤壁的慘烈場面。
。牐燿.將本文縮寫成300字以內的短文。
。牐爀.以《赤壁之戰(zhàn)》為題,完成一幅連環(huán)畫。
f.假設你是曹操,請拿出你的作戰(zhàn)方案。
g.發(fā)揮想象,改編四大名著中的任一章節(jié)。
。牐
2、課件顯示教師的“讀后感”,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并以此結題:
。牐 “不管戰(zhàn)爭多么精彩,它始終是血腥的!即使英雄殺敵無數(shù),他們也都將成為歷史!我們可以崇拜英雄,但沒有必要模仿他們!我們不可以忘記歷史,但更應該珍惜現(xiàn)在,保護和平!
沐浴江南雨季之纏綿 感受似水年華之無奈
享受千年古鎮(zhèn)之浪漫 體會桃李漫天之快感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赤壁之戰(zhàn)》課件 五年級赤壁之戰(zhàn)課文數(shù) 篇5
一、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懂得赤壁之戰(zhàn),東吳獲勝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ǘ┳プ≈攸c詞語,理解火攻是怎樣進行的。
。ㄈ┯懈星榈乩首x課文。
二、教學重點
(一)了解赤壁之戰(zhàn)的全過程,并從中悟出赤壁一戰(zhàn)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ǘ┳プ≈攸c詞語,理解火攻是怎樣進行的。
三、教學難點
了解赤壁之戰(zhàn)的全過程,并從中悟出赤壁一戰(zhàn)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四、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在赤壁,東吳只有3萬人,卻能打敗曹軍的80萬軍隊,原因是什么呢?
停頓幾分鐘,使學生快速思考并認定這的確是個問題。
哪位同學知道“赤壁”在哪兒?作戰(zhàn)雙方是誰?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ā俺啾凇蔽挥诂F(xiàn)在湖北武昌市,長江邊上。作戰(zhàn)雙方是曹操和周瑜。)
。ò鍟撼啾诓懿僦荑ぃ
曹操和周瑜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樣取勝的呢?我們一起來分析這篇課文。
。ǘ⿲W習第一段。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在這一段介紹了什么?
(作者在這一段具體介紹了戰(zhàn)斗發(fā)生的時間:東漢末年;地點:赤壁;交戰(zhàn)的雙方:曹操和東吳的周瑜;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長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長江南岸。這次戰(zhàn)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奪取江南東吳的地方”。同時也可以看出曹操是這次戰(zhàn)爭的發(fā)動者,周瑜“調兵遣將”是為了抵抗曹軍。)
很明顯,戰(zhàn)爭發(fā)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擴大自己的地盤,從道義上講是不正義的,但是他們人員眾多,來勢兇猛。周瑜也毫不畏懼,調兵遣將與曹軍隔江相對。這場戰(zhàn)爭的經過和結果怎樣,我們繼續(xù)往下看。
(板書:南北隔江相對)
。ㄈ⿲W習第二段。
找同學分自然段讀書,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課文內容。
對于難以適應的環(huán)境,曹操是怎么做的?
。ú懿倜钍勘汛粭l條用鐵索連起來。)
曹操為什么要這樣做,沒有別的辦法嗎?
。ㄒ驗椴懿俚氖勘际潜狈饺耍@次作戰(zhàn)“非坐船不可”,可是他們不習慣船上的生活,所以曹操“叫人用鐵索把船一條一條連起來,鋪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樣。”)
你從哪個詞語看出來曹軍必須坐船?(“非坐船不可”)
“非……不可……”是什么意思?誰能結合實際生活造一個句子,說明你理解了。
。ā胺恰豢伞笔潜仨氝@樣做的意思。生活中也經常能用到這樣的句式。如這人病重,非住院不可。)
由此可以看出,曹軍已經為作戰(zhàn)做好了準備,把所有的船連成了一個平地。同學們,大家討論討論曹操這個辦法怎么樣?
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曹軍潛在的危機,在此為學生理解黃蓋的計謀作了鋪墊。使一個教學上的難點很快就解決了。
。ㄟ@個辦法不好,因為這樣一來所有的船成為了一體,如果有緊急情況發(fā)生,一條船都跑不了,就會全軍覆滅。)
真聰明?墒遣懿倬蜎]有想到這一點,相反周瑜軍中的黃蓋卻注意到了,還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黃蓋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
第3自然段主要是黃蓋的一段話一共有三句,分析了作戰(zhàn)雙方的利與弊,以及在戰(zhàn)斗中取勝的'計謀。
。S蓋認為①敵我力量懸殊很大,因為曹軍號稱80萬人,周瑜才有3萬兵士。②長期相持沒有好處。因為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長期相持,對兵力弱的一方不利。③曹軍船體相連難以分散。針對這些情況,黃蓋向周瑜提出用火攻的計策。)
怎么理解“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呢?
(可以看得出周瑜同意這個辦法,只是具體怎么做“還得有個計策”。說明周瑜很謹慎,對問題考慮得很周密,最終采納了火攻。)
。ò鍟夯鸸ィ
“黃蓋說計策已經有了,向周瑜說了一遍。”作者在這里為什么不寫出計策的具體內容,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嗎?
請同學再讀第二段,教師在同學發(fā)言的基礎上,可具體講解這一內容,幫助學生正確理解。
課文在這里不寫出計策的具體內容是因為下文實際上是這一計策實施的描述。這樣寫既為下文埋了了伏筆,又避免了重復,從而使文章顯得結構嚴謹,語言精煉,引人入勝。
教師簡單小結這一段,并引出下一段。
要戰(zhàn)勝對方,就得知已知彼。周瑜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決定用火攻;鸸ミ@一計策到底是怎樣實施的呢?我們繼續(xù)學習第三段。
。ㄋ模⿲W習第三段
這一段是全文的重點。因為故事性比較強,教學時最好以一個或幾個大問題為主,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他們在認真思考的基礎上,用比較概括的語言按順序說一說。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留出大約10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并根據問題思考。
請同學們認真讀書,并思考這樣的問題:火攻分為哪幾步實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課文分四步來寫火攻:①黃蓋寫信,向曹操假投降。投降的理由是“周瑜自不量力”,肯定失敗,并表示帶兵士和糧草投奔曹軍。這個理由正合曹操以人多自居必然勝利的心理,所以曹操信以為真。②火攻選擇在刮東南風的天氣里,船上裝滿引火的東西,趁著東南風駛向曹營。因為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這樣就使得“火攻”在東南風的幫助下得以很好的實施。③黃蓋在船接近曹營時,叫人點火,火船沖進曹營,致使曹操的戰(zhàn)船一下子都燒了起來,火又竄上岸,岸上的兵營也燒了起來。這樣近距離點火使曹軍措手不及。④周瑜帶兵追殺曹軍,曹操從華容道逃跑!肮穆曊鹛臁闭f明周瑜一方士氣大振,火攻大勝。“丟盔棄甲”形象地描述了曹軍大敗時狼狽逃跑的樣子。
在學生討論發(fā)言的基礎上,教師給予一定的正確指導,并注意從每一步的內容中,概括出主要詞語進行板書。
。ò鍟涸p降東南風點火追殺逃跑)
由此可以看出,“火攻”分四步進行。讓學生按事情發(fā)展順序把這四步寫在投影片上,然后在投影機上進行展示和評比。
“果然”一詞是什么意思?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想一想在實際生活中怎么運用。
。ā肮弧钡囊馑际鞘聦嵟c所說或所料相符。課文中的“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隊帆船直向北岸駛來,……”這說明曹操正想著或正等著什么,結果發(fā)生的事實正合他意。但他沒有想到這些船不是來投降,而是來燒他們的。
果然——天陰得很厚,不一會兒果然下起了小雨。
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對“火攻”就會理解深刻,記憶清楚。緊接著師生共同研究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瑜只有3萬人,曹操擁有80萬人,力量懸殊很大?墒侵荑さ谋可朴谒畱(zhàn);恰好有東南風;又因為曹軍來犯,周瑜帶領兵將奮起抗擊,屬于正義事業(yè)。所以周瑜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黃蓋的計策,揚長避短,使這樣一次力量對比極大的戰(zhàn)事,以少勝多,東吳取得了勝利。
。ò鍟涸颍禾鞎r地利人和結果:以少勝多)
(五)總結板書,概括中心思想。
赤壁之戰(zhàn)的結果是東吳3萬人打敗曹操80萬大軍。這一結果是曹操難以預料的,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板書做一個“戰(zhàn)后分析”,探討探討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
東吳大勝,曹軍大敗。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這一結果說明“火攻”是正確的。同學們仔細想一想“火攻”計策的出臺是很隨意的嗎?
。ā盎鸸ァ辈皇请S意的,也不是憑空想象的。它來自于戰(zhàn)前東吳對敵我雙方情況的正確分析和判斷,東吳軍從中看到了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他們揚長避短攻擊曹軍的弱點,取得了最后的勝利。而曹操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仗著兵多將廣,驕傲輕敵,還采取了錯誤的鐵索連船的措施,輕信了黃蓋的假降,致使80萬大軍狼狽逃竄。)
由此得出課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說明無論要做成什么事,都要做到知已知彼,揚長避短。
。┳鳂I(yè)。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完成課后題4。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赤壁之戰(zhàn)》課件 五年級赤壁之戰(zhàn)課文數(shù)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赤壁之戰(zhàn)的時代背景。
。ǘ⿲W會本課生字、新詞。
。ㄈ├砬逭n文條理,按照事情發(fā)展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學重點
。ㄒ唬┝私獬啾谥畱(zhàn)的時代背景。
。ǘ├砬逭n文的條理,按照事情發(fā)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三、教學過程
。ㄒ唬┙沂菊n題,介紹時代背景。
《赤壁之戰(zhàn)》是一篇歷史故事,是根據我國著名的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的有關章節(jié)改編而成的。哪位同學知道“三國”是哪三國?他們的首領各是誰?
。ā叭龂笔俏骸⑹、吳。他們的首領分別是:魏是曹操;蜀是劉備;吳是孫權。)
“三國”是怎樣形成的呢?東漢末年,曹操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進一步奪取長江下游孫權的地盤。當時曹、孫雙方力量對比懸殊,面對強大的曹軍,孫權聯(lián)合沒有地盤的劉備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與曹軍交戰(zhàn)。課文講的就是這次戰(zhàn)役的故事。赤壁之戰(zhàn)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之一。這一戰(zhàn)局不僅改變了當時雙方的力量對比,也為后來魏、蜀、吳三國成鼎立局勢奠定了基礎。同學們,你們現(xiàn)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ā俺啾凇边@個地方在哪里?交戰(zhàn)雙方是誰?他們?yōu)槭裁匆蛘蹋拷Y果怎么樣?)
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正是這篇課文的學習任務。首先我們來聽一遍課文的朗讀錄音,找一找課文中是誰和誰在打仗。
帶著問題聽錄音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ㄟ@篇課文講的是曹操率領的80萬大軍和周瑜的3萬兵士作戰(zhàn)。)
周瑜是孫權的部下,東吳軍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攻打東吳,在赤壁這個地方被周瑜率領的東吳軍打敗!俺啾谥畱(zhàn)”寫的就是這件事。作戰(zhàn)雙方力量懸殊那么大,曹軍為什么會敗呢?我們認真學習課文之后,就會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ǘz查預習
1.填寫生字表
2.辨字組詞
指導學生討論字的間架結構和字義,然后組詞。例如:“渡”字的部首是“氵”,說明這個字與水有關系,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這個字的意思是:從這一岸到那一岸。用這個字組詞可以是(渡口)(渡船)(渡過)(渡江)等。
率—(率領)(輕率)(率兵)(表率)
遣—(派遣)(消遣)(調兵遣將)
策—(計策)(對策)(策略)(決策)
盔—(頭盔)(盔甲)(丟盔棄甲)
……
3.或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詞語。
抵擋:抵抗的意思。
相持:各不相讓。
自不量力: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計策:對付某種情勢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定睛:集中視線。
波浪滔天:形容水面上波浪極大。滔,漫、充滿。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失去信用。
調兵遣將:調動兵力,派遣將領。泛指調動安排人力。調,調動。
無心應戰(zhàn):沒有心思跟進攻的敵人打仗。應,應付。
丟盔棄甲:形容打仗狼狽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時用來保護頭部的帽子,多用金屬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屬做的護身衣服。
纜繩:拴船用的粗繩子。
號稱:名義上是。本課的意思曹軍說是80萬,實際上遠沒有那么多。
相持:雙方堅持對立,互不相讓。
隱隱約約: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幔子:為遮擋而懸掛起來的布、綢子等。掛在屋內的帳幕。
鼓聲震天:古時候打仗,擂鼓表示進攻。這里形容鼓聲非常大。
3.朗讀課文,理清課文條理。
教師范讀課文,然后找同學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討論課文的結構。
課文主要記述了曹操率軍攻打東吳,因為兵士坐不慣船,就把船用鐵索連起來,周瑜采納了黃蓋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計策,火燒了曹操的戰(zhàn)船、軍營,曹操大敗而逃。
這篇課文共有11個自然段,是按事情發(fā)展順序寫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經過、結果這一固定模式。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課文做具體的分析。課文在起因之后,經過之前,這一部分是戰(zhàn)前的準備,應該單獨畫為一段。經過和結果同屬火攻一仗的全過程,不能分開。按照這樣的分析,本課應該是這樣的順序:①戰(zhàn)爭的起因,②戰(zhàn)前的準備,③作戰(zhàn)經過和結果。因此課文應該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曹操率軍南下想奪取東吳的地方,東吳的周瑜調兵遣將駐在赤壁,與曹軍隔江相對。這是赤壁之戰(zhàn)的起因。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講曹軍是北方人,不習慣水戰(zhàn),用鐵索把船連起來練兵。黃蓋根據這些情況,向周瑜獻計用火攻打敗曹軍。這是雙方的戰(zhàn)斗準備。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講黃蓋假意投降,駕火船燒曹營,大敗曹軍。這是火攻一仗的全過程。
。ㄈ┳鳂I(yè)
1.抄寫生字、詞。
2.朗讀課文。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赤壁之戰(zhàn)》課件 五年級赤壁之戰(zhàn)課文數(shù) 篇7
之二
何金林
教學目標 :
1. 學會按照提示語簡要地復述課文。
2. 初步學會根據要求縮寫課文的有關段落。
3. 學會10個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4. 懂得戰(zhàn)爭的勝利要知已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5. 引導課外延伸,嘗試開展研究性學習。
重點難點:
1. 按提示要求簡要地復述課文。
2. 領悟戰(zhàn)爭留給我們的啟示,體會課文安排材料之匠心。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簡介時代背景,初讀課文,學習1-4自然段,初步掌握單元提示的要求進行簡要地復述。
第二課時:再現(xiàn)黃蓋計策,并作簡要復述,對照讀懂5-11自然段,體會計策之妙,領悟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第三課時:進行單元重點項目的訓練,能簡要地復全文,并縮寫部分課文。
教學模式:“自主學習,主動探索”課堂教學模式
教師: 引導創(chuàng)設─→探索討論─→激勵參與─→求異探新
探索問題 目標指向 適時點撥 拓展延伸
學生: 引發(fā)思考─→探索討論─→自主學習─→自我評價
質疑問難 明確指向 解決問題 鞏固延伸
教學過程 :
一、學習回顧,質疑導入
二、讀關鍵句,目標定位
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可是這一仗怎么打,還得想個計策。黃蓋說計策已經有了向周瑜說了一遍。周瑜聽了非常滿意,叫他就這么辦。
。ㄗx了這段話后你有什么問題?)
三、學習5—11自然段,探究計策內容
1、 自讀課文5—11自然段
要求:邊讀邊想,有必要還可以動筆劃劃,做做記號
形式:個人─→小組
2、 交流“計策的具體內容”(要點略)
3、 再讀關鍵句,體會課文安排材料之巧妙
四、再讀5—11自然段,體會計策之“妙”之“周到”
1、 從實戰(zhàn)效果的角度,你對黃蓋的計策作怎樣的評價?
2、 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5—11自然段,找找有關語句,說說計策中
的哪一點想得十分巧妙,安排得十分周到?
(自讀、小組討論)
3、 交流,結合朗讀(要點略)
五、總結,探究啟示
1、 東吳3萬人為什么能打敗曹軍80 萬人?
2、 擁有80萬大軍的曹軍為什么會遭到如此的慘?
六、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研究性學習
附板書:
19、赤壁之戰(zhàn)
曹(驕傲)(80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已知彼 寫詐降信
揚長避短 智 東南風
利用天利地利 備引火材料(遮)
小船
大軍隨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東吳(3萬)
(嘉興市教育學會實驗分會研究活動開課教案)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赤壁之戰(zhàn)》課件 五年級赤壁之戰(zhàn)課文數(shù) 篇8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課文,懂得以弱勝強的道理,培養(yǎng)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多謀善斷的品德作風。
2、學習本文詳略得當?shù)募舨眉记珊陀脤υ挶憩F(xiàn)人物性格的寫法。
3、重點掌握“方”、“卒”、“將”、“數(shù)”等詞的意義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實”、“可以”、“初一”等古今詞義的區(qū)別,整理“于”“乃”等文言虛詞的用法。
教學重點、難點:
1、常用文言詞和容易誤解的語言現(xiàn)象——二字相連卻并非雙音詞。
2、解釋重點詞語與疑難句子
教學時數(shù):兩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要求學生說出《史記》的體裁特點(紀傳體通史,分為本紀、世家、列傳、書、表)。
讀“自讀提示”,指出《資治通鑒》是編年體通史。《赤壁之戰(zhàn)》的材料則來自紀傳體斷代史《三國志》。
(說明:在談到本文的選材和布局時將對此作比較詳細的介紹。)
二、介紹時代背景。
東漢末年,朝政紊亂,宦官和外戚斗爭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發(fā)了歷史上著名的農民起義——黃巾軍起義。各地軍閥乘勢而起,擴大自己的軍事實力,爭奪地盤,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檢查預習作業(yè)。
1.先查第二題,由學生敘述,教師可根據下表作適當補充。
以下均2XX年事,只標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劉表卒,劉琮屯襄陽,劉備屯樊城。
九月曹軍抵新野、襄陽,劉琮降曹。劉備南走,與魯肅會于當陽,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曹軍大敗劉備于當陽長坂。
十至十一月曹軍自江陵東下。孫劉聯(lián)盟形成。周瑜從柴桑出軍,與操遇于赤壁。黃蓋火攻成功,操敗走,經華容道至江陵,引軍北還。
2.檢查預習第一題:劃分第一部分層次。
第一層(1、2段):在曹操大軍壓境的情況下,魯肅、諸葛亮策動孫劉聯(lián)盟。
①魯肅向孫權獻策并勸說劉備聯(lián)吳抗曹(第1段);
②諸葛亮使吳,勸說孫權聯(lián)劉抗曹(第2段)。
第二層(3、4、5段):孫權接受周瑜、魯肅的主張,決心抗曹,計劃出兵。
、贃|吳內部“和”“戰(zhàn)”兩派意見分歧,魯肅再次說服孫權,堅定抗曹決心(第3段);
、趯O權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敵我力量對比,促使孫權決策抗曹(第4段);
、壑荑みM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孫權出兵與劉備并力抗曹(第5段)。
教師根據上述各段大意及學生回答作一口頭小結即可,不必將段意抄在黑板上。
四、講讀第1段第一層次(開頭——權即遣肅行)
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試譯,教師糾正、補充,然后師生共同研討問題。
1、是誰最先提出聯(lián)劉抗曹的?他是怎樣分析形勢的?
明確:是孫權的謀士魯肅。他首先分析荊州的地位:“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保ㄒ髮W生解釋:險固——險要堅固;士民——老百姓;殷富——豐厚富足。)“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保ń忉專河小加;資——資本、憑借。)這段話既分析了荊州之重要,又符合孫權南面稱孤的心意。魯肅此話,從側面揭示了赤壁之戰(zhàn)的起因和性質,成為全文提綱挈領之筆。魯肅接著分析了各派的情況:①劉表新亡,二子不協(xié)(合作),軍中諸將,各有彼此。(有的向著那邊,有的向著這邊。)②劉備與操有仇恨,寄寓于劉表,表惡(wu)其能而不能用。這種形勢,當然對孫權有利。
2、魯肅根據這種情況又提出了哪些對付的辦法?
明確:兩種可能、兩種準備。一種可能是如果劉備與劉表同心,則宜“撫安”(撫慰拉攏);另一種可能是劉備與劉表“違離”(矛盾、背離),則宜別圖之(想辦法),以濟(成就)大事(指南面稱孤之事)。
3、上面的兩種可能、兩種準備,是從戰(zhàn)略著眼,若從眼前來看,魯肅又認為應采取什么行動呢?
明確:魯肅主動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問居喪的人),并慰問軍中掌權的人;②說服劉備撫表眾,共治曹操。
4、魯肅勸說孫權采取這些行動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與劉備、劉表結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共同對付曹操,這樣做的結果是“天下可定也”!翱譃椴偎取薄ⅰ皺嗉辞裁C行”,一“恐”一“即”,可見這一行動的急切性和達到目的必然性。
五、講讀第1段第二層次(到夏口——樊口)。
1、指名朗讀第1段第二層次,并要求學生試譯,教師點撥,疏通文意,然后研討問題。
2、在孫權派出魯肅時,局勢發(fā)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變化?
明確:①操已向荊州;②琮(劉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備南走(逃跑)。所以,魯肅盡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趕路),也難以趕在曹操之先,可見形勢嚴重。
3、在這種嚴峻形勢下,魯肅怎樣勸說劉備與孫權結好?
明確:①宣權旨(傳達君命),致殷勤(懇切慰問)之意,以誠打動劉備;②宣傳孫權的“聰明仁惠”(聰繁明智、仁愛慈惠),敬賢禮(動詞)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為中心,江南為表,故稱“江表”。這是一個古代文化常識,學生應記住。)英豪,咸(都)歸(使動)附(依附)之。上面講的是孫權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條件。接著又從地利和實力方面來說明:“已據六郡(地廣),兵精糧多”(實力雄厚)。③說明吳巨是平庸的人,且地點偏遠,不宜依靠。從三方面來看,劉備何去何從已經十分清楚,故結果必定是“備甚悅”。
4、既然“備甚悅”,為什么魯肅還要與諸葛亮拉關系?
明確:因為諸葛亮是劉備集團的決策人物,對劉備有左右作用。故魯肅又以“我,子瑜(諸葛亮的哥哥)友也”來使諸葛亮放心。故結果必然是“備用肅計”。(在這里提到諸葛亮,為下文他的出場伏筆。)
5、第1段第二層小結:這一層寫魯肅會見劉備,初步奠定聯(lián)合抗曹的基礎。
六、講讀第2段。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試譯這一段,教師補充,然后師生共同研讀課文。
1、第1段重點寫魯肅,這一段重點寫諸葛亮。諸葛亮是在什么樣的形勢下出使東吳的?
明確:操軍占荊州,乘勝東下,孫劉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學生講解“曹操自江陵順江東下”和“事急矣,請奉命救于(向)孫將軍”兩句。
2、諸葛亮怎樣游說孫權的?
明確:①縱談形勢,閉口不談“求救”。他把孫權、劉備、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來談,突出敵軍強大(“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币獙W生翻譯這幾句。)并用“英雄無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劉備“遁逃于此”的尊嚴。②采用攻心戰(zhàn)術,反激孫權。諸葛亮指出了孫權的兩條出路,一條是率領“吳越之眾”與曹操“抗衡”(指定學生講解“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句!耙浴保郝暑I,動詞!爸袊保翰懿僬紦闹性貐^(qū))。另一條是投降(要求學生翻譯:“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笆保菏掌!氨保何淦!凹住保烘z甲!氨泵妗保好嫦虮。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這里指投降)。接著抓住孫權的矛盾心理“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警告他“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最后,把劉備比作“守義不辱”的壯士田橫,不愿處在曹操之下,從而使孫權勃然大怒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指名學生講解這一句。)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激將法,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3、諸葛亮怎樣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的?
明確:①劉備雖敗但實力猶存。(“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②曹有三大弱點;一、遠來疲敝,強弩之末,必蹶(挫。┥蠈④。(要求學生講解“ 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習水戰(zhàn)。三、荊州之民心不服曹操。(要學生翻譯:“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
4、諸葛亮預見的戰(zhàn)爭結局是什么?
明確:孫權與劉備“協(xié)規(guī)同力,破操必矣”。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講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諸葛亮游說的結果是什么?
明確:“權大悅,與其群下謀之。”(這一句承上啟下,為下文波瀾突起的事態(tài)過渡。)
6、小結:這一節(jié)寫諸葛亮出使東吳,精辟地分析了形勢,針對孫權的猶豫心理采用激將法攻心,堅定了孫權聯(lián)劉抗曹的決心,使孫劉聯(lián)盟得到進一步的醞釀。這一段表現(xiàn)了諸葛亮出色的外交、軍事才能。
七、講讀第3段。
學生朗讀并試譯這一段,教師糾正、補充,然后研討問題。
1、曹操遺(wei)權書的內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
明確:一、強調自己奉天子之命討伐有罪的人(“奉辭伐罪”);二、強調聲勢浩大,勢不可擋(“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麾,旗幟,代軍隊;束手,捆起手來,意即投降。);三、威脅挑戰(zhàn)(“方與將軍會獵于吳”;正要和將軍在東吳會戰(zhàn)。)這是一封帶有恫嚇、威脅的戰(zhàn)書,其用意是給東吳施加壓力,威脅其投降。這種信也暴露了曹操驕橫不可一世的態(tài)度。古人云:“驕兵必敗。”由此伏下了曹操必敗的根源。
2、曹操的戰(zhàn)書在孫權部下產生了哪些反應?
明確:“權以(之)示群下,莫不響震(震動)失色。”反應極其強烈,由此可見。主和派的首領長史張昭認為“勢力眾寡”,極力主張“迎之”(投降)。主戰(zhàn)的魯肅卻“獨不言”,一個“獨”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戰(zhàn)態(tài)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會場情況。
3、魯肅怎樣說服孫權主戰(zhàn)的?
明確:一是選擇適當?shù)臅r機,待“權起更衣”時,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孫權進言,這樣既可以避開主和派的圍攻,又能顯示自己的誠心。二是站在孫權的立場上,為孫權著想,使孫權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見。(要求學生講析魯肅的一段話,這段話采用對比手法,設身處地,情辭十分懇切。)結果是使孫權嘆息“諸人持議,甚失孤望”,而稱贊魯肅能“廓開(闡明)大計,正與孤同”。
4、小結:這一節(jié)寫孫權內部主降派和主戰(zhàn)派的斗爭,孫權經魯肅的說服,同意主戰(zhàn)。這一段寫得富于戲劇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個性特點,如曹操的驕橫;張昭的投降嘴臉,因“曹公”一詞而顯;魯肅的誠摯;孫權能虛心聽取正確意見。
七、布置作業(yè):
1、整理判斷句式
2、指出句式,并翻譯:
①豫州今欲何往?②子瑜者,亮兄瑾也。
第二課時
一、講讀第4段。
學生齊讀這一段,讓學生質疑,疏通文意,然后共同研討問題。
1、周瑜怎樣分析已方的有利條件的?
明確:①孫權“神(非凡)武雄(杰)才,兼仗父兄(父孫堅、兄孫策)之烈(功業(yè))”②“割據江東,地方(方圓)數(shù)千里”;③兵精足用(物資充足)。①講門第出身(古人非常重視這一點),②講幅員遼闊,③講實力。
2、周瑜怎樣分析敵方的不利條件的?
明確:①操有后患:馬超、韓遂在關西割據。②操揚短避長:舍鞍馬,仗舟楫。③天時不利:盛寒,馬無槁草。④北方士兵不習水戰(zhàn),必生疾病。
3、周瑜對敵我雙方的客觀分析產生了怎樣的效果?
明確:使孫權堅定了抗曹的決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比上文講的“正與孤同”的口氣強硬多了,由此可見孫權決計抗曹。
4、周瑜與魯肅同屬主戰(zhàn)派,但一為武將,一為文官,一為謀士,一為將領,掌握軍權,兩人的性格有何不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明確:周瑜直言不諱,開口就罵曹操是“漢賊”,而魯肅只稱其名,比較平和;周瑜說曹操是“送死”,魯肅只說:“共治曹操”。一文一武的口氣完全不同。周瑜開朗真率,魯肅機智沉著,個性各異。
二、講讀第五段。
學生齊讀這一段,并提出重點詞句進行翻譯,在初步掌握詞句的基礎上共同研討問題。
1、孫權既然已決計抗曹了,周瑜為何還要寫信給孫權?
明確:為了報告軍情,進一步消除孫權的擔心。從“愿將軍勿慮”句可以看出周瑜上書的用意。
2、曹操的軍力究竟多少?周瑜的兵力多少?
明確:曹操號稱水步八十萬,其實只有十五六萬中原軍和七八萬劉表的降卒,而周瑜卻只需“兵五萬”,“自足制之”。
3、孫權怎樣部署兵力的?
明確:①選兵三萬,令周瑜、魯肅、程普為前鋒;②孫權親自帶兵續(xù)發(fā),作后盾。
三、小結第2-5段。
這五段為第一部分,寫孫、劉聯(lián)盟形成的經過——戰(zhàn)前決策。是作者詳寫部分!俺啾谥畱(zhàn)”完成準備階段,勝負大局,已可預見。
四、講讀第二部分(6-7段)
1、第6段只用七個字概述孫、劉聯(lián)軍向西挺進的過程。
明確:一個“進”字省卻了無限文字。因本文重點在于寫戰(zhàn)前準備(孫劉聯(lián)盟的形成過程),故進軍過程寫得十分簡略)。
2、指名學生解釋重點詞語與疑難句子
①可燒而走也。
可以用火攻(的辦法)來把他們趕跑呀!盁保赣没馃霓k法攻擊!白摺保箘佑梅,使……逃跑。“走”后面省略一個“之”字。
②蓋以十艦最著前。
黃蓋把十只船排在最前頭!爸保佑。
、廴笋R燒溺死者甚眾。
被燒死或被淹死的人馬很多。
“人馬燒溺死者”即“燒溺死之人馬”,定語后置。“燒溺”,或燒或溺,是選擇關系。
、懿傩熊姸嗳A容道步走。
曹操率領軍隊從陸路上逃跑。
3、赤壁之戰(zhàn)是弱軍戰(zhàn)勝強軍的典范戰(zhàn)例。處于優(yōu)勢的曹軍失敗的原因是什么?處于劣勢的孫劉聯(lián)軍勝利的原因是什么?(聯(lián)系全文作答)
明確:曹軍失敗的原因是:①勞師遠征,士卒疲敝;②北方之人不服水土,不習水戰(zhàn);③降卒心懷狐疑,內部不穩(wěn);④北方未平,北方不寧;⑤戰(zhàn)線過長,糧草不濟;⑥軍紀不整,驕傲輕敵。第6條是最根本的原因。
孫劉聯(lián)軍勝利的原因是:①能客觀分析敵我形勢;②團結一致,共同對敵;③部署有方,準備充分;④能抓住有利戰(zhàn)機,正確采用戰(zhàn)略戰(zhàn)術。其中②是最根本的一條。
五、寫作特點:
。ㄒ唬┙Y構——安排井然有序,思路——展示明朗清晰
《赤壁之戰(zhàn)》這一長文,所寫事件紛繁,人物眾多。細細閱讀,掩卷沉思,則其結構形式、思路線索,全 部呈現(xiàn)在眼底,了然于心頭。
就大事而言,寫了這么三件:先是寫了孫權、劉備聯(lián)合,繼而寫了孫權內部主戰(zhàn)主和兩派斗爭,最后寫了 赤壁會戰(zhàn)。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里寫了謀臣魯肅和諸葛亮為建立孫劉聯(lián)盟而進行 的外交活動;在第二件大事里寫了文臣武將為使孫權確立聯(lián)劉抗曹方略所進行的公開與隱蔽的較量,其中著重 寫了儒將周瑜的所作所為;在第三件大事里寫了戰(zhàn)略相持——南北對峙、戰(zhàn)略反攻——火燒赤壁、乘勝追擊— —水陸并進等。
就人物活動而言,主要寫了“七說”(“說”音shuì,勸意)。其中,在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孫劉聯(lián)盟 事上寫了“三說”:開頭寫了魯肅說吳主孫權,原因是“恐為操所先”,以求得孫權能準允自己去了解形勢并 為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奔走;接著寫魯肅說蜀主劉備,以使他能主動同孫權聯(lián)合抗曹;三寫諸葛亮受命出使吳地 ,說孫權聯(lián)劉抗曹。在促使孫權定下抗曹決心并早作決斷之事上,寫了“四說”:先是寫長史張昭說孫權,企 圖讓孫權放棄聯(lián)劉抗曹打算,認為對曹“不如迎之”;緊接著寫魯肅趁“權起更衣”之機,“追于宇下”,“ 擴開大計”,提醒孫權不要被主降派言論所惑,使其聯(lián)劉抗曹決心不致動搖;最后“兩說”是寫周瑜日夜連說 孫權,力排“眾人之議”,揭穿曹操詐言,從而使得說服孫權重任得以最后完成,畫上一個圓滿句號。
《赤壁之戰(zhàn)》無論是敘寫發(fā)生的事件,還是記述人物的活動,都有如鏈條銜接,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且又一氣 呵成;又都有如影視上的特寫鏡頭,一幕緊接一幕地顯示在閱讀者的面前,烙印于欣賞人的腦際。文章以事件 為經,以人物活動為緯來構建框架,并按照時間先后和空間位置變化來安排,以邏輯順序來布局。在一系列事 件的發(fā)展進程中,或交替、或連續(xù)融入人物的活動。一個又一個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連的人物 活動,除有不可挪動的外在時空關系外,還有其緊密聯(lián)系的內在因果關系。而這些因果關系正好體現(xiàn)出令人信 服的邏輯力量。若不得到孫權的認可與贊同,豈有后來一系列戲劇性事件的發(fā)生?若無魯肅說服劉備,哪有諸 葛亮前往吳地說服孫權之舉?沒有魯肅、諸葛亮苦口婆心地說服孫權,何來孫劉聯(lián)盟的建立?若無肅、亮、瑜 對孫權的說服,又哪有孫權抗曹的決斷?沒有孫權的最后決斷,何來赤壁之戰(zhàn)這一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 戰(zhàn)例?那又怎么會出現(xiàn)后來三國鼎立的局面呢?從縱橫全方位觀之,司馬光在《赤壁之戰(zhàn)》一文中走筆的軌跡 圖象,正好比一“甲”字形貌。此字上半部的“田”,猶如孫劉雙方為了共同利益,經過主觀努力而暫為一體 的態(tài)勢;其下“┃”,形似鋒利無比的寶劍,勢不可擋地直插曹軍大本營。我們說這一“甲”字,恰好是《赤 壁之戰(zhàn)》的結構內涵和作者思路絕妙無比的圖解。
。ǘ⿲υ挕髑罄碚、據足,言辭——盡透情態(tài)、性格
文章開篇寫的是魯肅得知形勢有變而向孫權提出應變之計。他切盼得到孫權的準允,馬上搞一次必要而有 決定性意義的外交活動?婶斆C不盲目出言,而是抓住孫權急欲擴大“帝王之資”及其“定天下”和保一方平 安的心理狀態(tài)說話,其應變之計與要求,邊說理邊擺出。最后還以“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句結束談話。這 末一句強調了形勢的嚴峻,反映出魯肅心情的焦慮急迫,同時也激發(fā)了孫權,使其不能輕視怠慢。結果真的如 此,“權即遣肅行”,魯肅終于如愿以償。整個一席話說得孫權口服心服,言聽計從,充分顯示出魯肅的政治 才能。
接下寫的是魯肅與劉備的一段對話。魯肅本想與劉備會談取得最佳效果——“自結于東,以共濟事業(yè)”, 然而老成持重的魯肅含而不露,摸清對方意欲如何,再作計較。當?shù)弥獎渌胫,便立即陳述東吳優(yōu)勢, 點出吳巨“豈足托乎”根由。一優(yōu)一劣,對比鮮明,作何選擇,不言而喻。文章用“備甚悅”三字表明劉備透 徹理解魯肅話意。若魯肅不這樣與劉備會談,那效果當作別論了。魯肅主動創(chuàng)造和諧氛圍,平等地與劉備商討 ,體現(xiàn)了魯肅友善和坦誠性格,同時也反映出他過人的外交智慧。
這之后寫的是諸葛亮與孫權的會談。劉備“新敗”,“遁逃至此”,諸葛亮完全明白自己處在什么地位。 為了這次“奉命求救于孫將軍”的外交活動的成功,他必須不卑不亢,始終占據主動。于是他先發(fā)制人,與權 相見后,就總論天下局勢,客觀分析孫、劉、曹三方面情況,緊接著連續(xù)兩次反激孫權,使得孫權從根本上斷 絕與曹操的關系,這就取得了會談的初步勝利。但聯(lián)劉問題還未解決,于是諸葛亮趁回答孫權提問之機,將劉 、曹對比,說明劉備軍力仍很雄厚,而曹操存在著兵力(“遠來疲散”)、戰(zhàn)術(“不習水戰(zhàn)”)、軍心(“ 非心腹也”)等致命的三大弱點,不僅保住了劉備的尊嚴,更重要的是徹底消除了孫權在聯(lián)合問題上的疑慮。 接著推測建立孫劉聯(lián)盟必然產生一個接一個的美好前景,從而使孫權在主動斷曹后又樹立了主動聯(lián)劉的思想, 取得了會談的徹底勝利。諸葛亮用心良苦,他的話語重理性分析,重事實證實。孫權能發(fā)“吾不能舉全吳之地 ,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的誓愿,最后又有“大悅”的反應,全是諸葛亮言辭所具強大的征 服力作用的結果。
曹操的話語是在“遺權書”中。雖然只有三十個字,卻顯其殺氣騰騰,驕橫狂妄,氣焰囂張。即使人物的 言辭很短,作者也不放過寫理由寫事實。在短短的兩句里,寫有一“理”(“奉辭伐罪”)“二事”(“劉琮 束手”與“今治水軍八十萬眾”),將曹操的狡詐性格反映出來了。寫張昭的言論,也是重視寫理由寫事實。 張昭先說明曹操的本性與為人,作為提出“拒之,事更不順”的依據,為后面提出“不如迎之”墊底。接著, 指出孫權優(yōu)勢已失,而曹操優(yōu)勢明顯,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政見。這樣寫理擺事,使張昭言論更具迷惑力 。這從孫權“獨不言”的神情和“起更衣”的舉止完全可以看出來。
聽了張昭的講話,孫權很不痛快,借故走出議事廳。魯肅唯恐孫權改變主意,立即“追于宇下”,對孫權 講了一段話。在情急之時講話,他也是理據在前,結論隨后。他直言“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點出了要害 ,作為“不足與圖大事”的因由,使得孫權的心情稍稍安定。接下又向孫權對比分析“可迎操”與“不可”的 兩種人絕然不同的前途,設身處地,推心置腹,進一步勸權“莫用眾人之議”,達到堅定孫權抗曹決心的目的 。言辭懇切,充溢著對孫權無限忠貞之情。
最后寫的是周瑜對孫權講的兩段話。白天(公開),周瑜講的也是“不可迎”。不過,所談與魯肅不同。 周瑜是在分析了曹操在政治上的不利(“托名漢相,其實漢賊”)和分析了孫權在環(huán)境、威望、兵力、人才方 面的優(yōu)勢的基礎上得出“不可迎”的結論。這之后,他又分析指出曹操“冒行”“數(shù)者用兵之患”,同時向孫 權作出破曹許諾。從而激勵了孫權的雄心,使他毅然擯斥了迎降的主張。夜里(私下)“復見孫權”,針對曹 操“遺權書”中所言,分析曹操來犯的實際軍力(“不過十五六萬”)及其弱點(“疲病之卒”、“狐疑之眾 ”),并再次擔保破曹,從而消除了孫權在抗曹問題上最大的疑慮!冻啾谥畱(zhàn)》中周瑜的話,點點在情合理 ,句句擲地有聲。作者在我們面前展示出一個生龍活虎,雄姿英發(fā)、氣勢非凡而又有遠見卓識的人物形象。
《赤壁之戰(zhàn)》,以寫對話取勝。作者用人物對話來展開故事情節(jié),把人物放到內外部矛盾斗爭的焦點上來 刻畫人物的語言。綜觀全部對話,可以看出作品中的人物在對方面前,極盡所能,為了各自目的利益,力求所 言理正據足。正因為這樣,客觀上他們的言辭盡透出自己的情態(tài)與性格。從文中的人物的語言描寫來看,司馬 光也是匠心獨具,設計精巧的。
六、課堂練習:
1、比較加點詞的詞性和詞義。
當 誰以當曹操者(動詞,抵擋)
當橫行天下 (動詞,應該)
孤當與孟德決之(副詞,當即)
將 命猛將統(tǒng)兵數(shù)萬 (名詞,將領)
求救于孫將軍 (名詞,高級軍官)
彼所將中國人 (動詞,率領)
將順江東下 (副詞,將要)
治 共治曹操 (動詞,對付)
劉表治水軍 (動詞,管理)
卒 疲病之卒 (名詞,士兵)
魯肅聞劉表卒 (動詞,死亡)
五萬兵難卒合 (形容詞,同“猝”,匆猝)
次 引次并北 (動詞,臨時駐扎)
余船以次俱進 (名詞,次序)
方 助畫方略 (名詞,次序)
地方千里 (名詞,方圓)
方與將軍會獵于吳(副詞,正在、將要)
方連船艦 (副詞,正,或并)
乃 此乃天也 (判斷動詞,是)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 (副詞,竟,居然)
乃罷會 (副詞,于是,就)
騎乃得過 (副詞,才)
2、辨析下列加點虛詞的用法(詞性、作用或意義)
為 為孫權長史 (wéi 動詞,是)
為操后患 (wéi 動詞,成為)
動以朝廷為辭 (wéi 動詞,做)
保為將軍破之 (wèi 介詞,替)
安能復為之下乎 (wéi 介詞,在)
恐為操所先 (wéi 介詞,與“所”連用,表被動)
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wèi 動詞,通“謂”)
于 求救于孫將軍 (介詞,向)
見權于柴桑 (介詞,在)
肅追于宇下 (介詞,到)
受制于人 (表被動,被)
七、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題。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赤壁之戰(zhàn)》課件 五年級赤壁之戰(zhàn)課文數(shù) 篇9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正確讀寫“率領、調兵遣將、計策、波浪滔天、眺望、纜繩、硫磺、不計其數(shù)、丟盔棄甲”等詞語。
2、初步讀懂課文的內容,理清文章的結構。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的內容,理清文章的結構,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教學難點 :
理清文章的結構,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教學過程 :
一、板書課題
17 赤壁之戰(zhàn)
二、學生交流背景,解題
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赤壁的戰(zhàn)斗。
背景:東漢末年,曹操率軍南下,攻打東吳,想奪取東吳的廣大地方!皩O、劉”聯(lián)合,又有東吳老將黃蓋施苦肉計,東吳大將周瑜乘勢火攻曹軍,以弱勝強,大獲全勝。本文記敘的就是這個故事。
三、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由讀文,思考:交戰(zhàn)雙方都是哪些人,戰(zhàn)爭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經過怎樣,結果如何?
邊讀邊思考邊在書上勾劃。
2、簡要匯報自己的收獲。(曹操率兵攻打東吳,因為士兵坐不貫船,就把船用鐵索連起來。周瑜采納了黃蓋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計策,火燒曹軍的戰(zhàn)船、軍營,曹軍大敗而逃;蚝喴脑u價人物也可以)
3、檢查預習生字、新詞的情況。
、僮x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葦、硫、磺、纜、盔(組詞)
、谧⒁庾中
眺:右邊筆順 丿 兆
纜:右上部的筆順
、墼~語
相持:兩方堅持對立,各不相讓。
計策:對付某個人或者某種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視線。
不計其數(shù):沒法計算它的數(shù)量。形容很多。計,計算。
調兵遣將:調動兵力,派遣將領。泛指調動安排人力。
丟盔棄甲:形容打了敗仗狼狽逃跑的情形?,打仗時用來保護頭部的帽子,多用金屬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屬做的護身衣服。
無心應戰(zhàn):沒有心思跟進攻的敵人打仗。
四、理清順序,劃分段落
按事情發(fā)展順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講曹操南下攻打東吳,兩軍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鐵索連起來,準備渡江。
事情經過。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將黃蓋分析敵我情況,針對曹軍用鐵索連船的錯誤,提出火攻的辦法,得到周瑜的贊同。
事情結果。
第三段(5自然段~結束)黃蓋寫信給曹操,說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為真,結果黃蓋駕船火燒曹營,大敗曹軍。
五、布置作業(yè)
1、抄寫生字詞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重點學習課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戰(zhàn)東吳取勝的原因。引導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教學重點:
1、重點學習課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戰(zhàn)東吳取勝的原因。引導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
使學生懂得赤壁之戰(zhàn),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引入
1、快速瀏覽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什么主要內容?
2、追問:雙方都是誰?交戰(zhàn)原因是什么?“曹操”憑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書:曹操 80萬
周瑜 3萬
3、導語
這就是雙方當時的基本情況,“東吳” 3萬人,而“北魏” 80萬人,弱小的東吳面對的是強大無比的“北魏”,而戰(zhàn)爭的結果怎樣呢?弱小的東吳戰(zhàn)勝了強大無比的“北魏”。這就是我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一個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也正是留傳至今,聞名于世的原因。那么,東吳軍隊究竟怎樣戰(zhàn)勝北魏軍隊的,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重點。
二、速讀引路,精讀細品
。ㄒ唬┪覀兺ㄟ^速讀已經理清了赤壁之戰(zhàn)的前因后果,可這個故事,值得討論的地方還有很多,請你快速默讀,在你認為需要討論的地方作上記號,試著給全文提幾個主要問題。
。ǘ┦崂須w納問題,課件顯示。
1、赤壁之戰(zhàn)前,雙方的形勢怎樣?
2、雙方安排了哪些戰(zhàn)術?
3、赤壁之戰(zhàn),,東吳只有3萬人,卻能打敗曹軍80萬,原因在哪里?
。ㄈ┧僮x與精讀結合,解疑
1、回憶釋疑的方法:
。1)尋找式速讀全文,找到解決問題的段落。(找)
。2)輕聲自讀找到的段落。(讀)
。3)畫下你認為能解決問題的詞句。(畫)
。4)細讀句詞,說說你從中讀懂了什么。(議)
2、學生按以上四步自讀自悟。
3、自學反饋。
。ㄋ模┱n件演示
赤壁之戰(zhàn)的過程(出發(fā)、炸降、點火、著火、大勝)
(五)我們重點分析一下東吳以少勝多的原因:仍用四步法四人小組學習討論交流。
原因1:
。1)課件顯示描寫曹操的句子。從這些詞句可以看出曹操這人怎么樣?(輕敵)
A.曹操接到黃蓋的信,歡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著說:“黃蓋沒有失信,果然來投降了!
C.曹操只道是黃蓋來投降了,高興還來不及,哪兒想到防備。
(2)朗讀訓練:讀出曹操輕敵的語氣。
原因2:
。1)找出重點詞句細品:
A.曹軍號稱80萬,我軍才3萬,相差太遠了。
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慣船。
C.船尾接船頭,船頭接船尾。
。2)說說從中讀懂了什么?(知己知彼,抓住對方弱點)
原因3:
畫出有關句子讀議東南風對火攻戰(zhàn)術的幫助?(船速快、火勢大、蔓延快)
這說明——(巧用天時地利)
(1)這一天東南風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
(2)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原因4:
。1)找出重點詞句細品
A.20條船里裝滿蘆葦,上面鋪上火硝、硫磺,都用幔子遮著。
B.還有幾條小船拴在大船后面。
C.曹操坐小船逃到江岸,忽聽得背后鼓聲震天,周瑜的兵逃來了。
。2)說說從中讀懂了什么?(考慮安排周詳)
。┬〗Y原因:東吳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上“雖然……但是……,不但……而且……甚至”)
面對強大的敵軍,東吳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動腦筋,想辦法,看準對手的弱點,狠狠地打,使戰(zhàn)斗取得了勝利。
三、總結
1、讀了這個故事,你體會了什么?(學生自由說)
2、在文章的寫法上你學到了什么?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赤壁之戰(zhàn)》課件 五年級赤壁之戰(zhàn)課文數(shù) 篇10
教學目標 :
1.學會按照提示語簡要地復述課文。
2.初步學會根據要求縮寫課文的有關段落。
3.學會10個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4.懂得戰(zhàn)爭的勝利要知已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5.引導課外延伸,嘗試開展研究性學習。
重點難點:
1.按提示要求簡要地復述課文。
2.領悟戰(zhàn)爭留給我們的啟示,體會課文安排材料之匠心。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簡介時代背景,初讀課文,學習1-4自然段,初步掌握單元提示的要求進行簡要地復述。
第二課時:再現(xiàn)黃蓋計策,并作簡要復述,對照讀懂5-11自然段,體會計策之妙,領悟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第三課時:進行單元重點項目的訓練,能簡要地復全文,并縮寫部分課文。
教學模式:自主學習,主動探索課堂教學模式
教師: 引導創(chuàng)設─→探索討論─→激勵參與─→求異探新
探索問題 目標指向 適時點撥 拓展延伸
學生: 引發(fā)思考─→探索討論─→自主學習─→自我評價
質疑問難 明確指向 解決問題 鞏固延伸
教學過程 :
一、學習回顧,質疑導入
二、讀關鍵句,目標定位
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可是這一仗怎么打,還得想個計策。黃蓋說計策已經有了向周瑜說了一遍。周瑜聽了非常滿意,叫他就這么辦。
。ㄗx了這段話后你有什么問題?)
三、學習5—11自然段,探究計策內容
1、 自讀課文5—11自然段
要求:邊讀邊想,有必要還可以動筆劃劃,做做記號
形式:個人─→小組
2、 交流計策的具體內容(要點略)
3、 再讀關鍵句,體會課文安排材料之巧妙
四、再讀5—11自然段,體會計策之妙之周到
1、 從實戰(zhàn)效果的角度,你對黃蓋的計策作怎樣的評價?
2、 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511自然段,找找有關語句,說說計策中
的哪一點想得十分巧妙,安排得十分周到?
。ㄗ宰x、小組討論)
3、 交流,結合朗讀(要點略)
五、總結,探究啟示
1、 東吳3萬人為什么能打敗曹軍80 萬人?
2、 擁有80萬大軍的曹軍為什么會遭到如此的慘?
六、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研究性學習
附板書:
19、赤壁之戰(zhàn)
曹(驕傲)(80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已知彼 寫詐降信
揚長避短 智 東南風
利用天利地利 備引火材料(遮)
小船
大軍隨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東吳(3萬)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赤壁之戰(zhàn)》課件 五年級赤壁之戰(zhàn)課文數(shù) 篇11
初,魯肅聞劉表卒,言于孫權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xié),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xié)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睓嗉辞裁C行。到夏口,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備南走,肅徑迎之,與備會于當陽長坂。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豫州今欲何至?”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泵C曰:“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yè)。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群郡,行將為人所并,豈足托乎!”備甚悅。肅又謂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備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籬口。
曹操自江陵將順江東下,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彼炫c魯肅俱詣孫權。亮見權于柴桑,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共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zhàn)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散,聞追豫州,輕騎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zhàn);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tǒng)兵數(shù)萬,與豫州協(xié)規(guī)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權大悅,與其群下謀之。
是時曹操遺權書曰:“近著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睓嘁允救合拢豁懻鹗iL史張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他,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濒斆C獨不言。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權知其意,執(zhí)肅手曰:“卿欲何言?”肅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權嘆息曰:“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
時周瑜受使至番陽,肅勸權召瑜還。瑜至,謂權曰:“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sh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yè),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今北土未平,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而操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今又盛寒,馬無稿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數(shù)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shù)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乃罷會。
是夜,瑜復見權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shù)雖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愿將軍勿慮!”權撫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zhàn)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fā),孤當續(xù)發(fā)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后援。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彼煲灾荑、程普為左右督,將兵與備并力逆操;以魯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
……
進,與操遇于赤壁。
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zhàn),操軍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蹦巳∶蓻_斗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備走舸,系于其尾。先以書遺操,詐云欲降。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去北軍二里余,同時發(fā)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zhí),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瑜等率輕銳繼其后,雷鼓大震,北軍大壞,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劉備、周瑜水陸并進,追操至南郡。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沖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
知識點
一、 通假字
1、進住鄂縣之樊籬口。 (住,通“駐”,駐扎)
2、將軍禽曹,宜在今日(禽,通“擒”,捉拿)
3、五萬兵難卒合(卒,通“猝”,倉猝)
4、卿能辦之者誠決(誠,通“請”)
5、頃之,煙炎張?zhí)欤ㄑ祝ā把妗,火焰?/p>
6、雷鼓大震,北軍大壞(雷,通“擂”,敲擊)
二、古今異義
1、鼎足之形成矣(古義:形式確立;今譯:逐漸發(fā)展成某種事物)
2、劉琮束手(古義:投降;今譯:沒辦法)
3、權起更衣(古義:上廁所;今譯:換衣服)
4、初一交戰(zhàn)(古義:剛剛開始;今譯:農歷每月第一天)
5、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古義:中原地區(qū);今譯:中華人民共和國)
6、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譯:妻子)
7、與蒼梧太守吳辰有舊(古義:老交情;今譯:與“新”相對)
8、兼仗父兄之烈(古義:功業(yè);今譯:強烈,猛烈)
9、引次江北(古義:駐扎;今譯:次序)
10、荊州與國鄰接(古義:疆域;今譯:國家)
11、致殷勤之意(古義:懇切慰問;今譯:熱情而周到)
12、割據江東,地方數(shù)里(古義:土地方圓,縱橫;今譯:方位詞)
13、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古義:他實際上;今譯: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承上文而含轉折)
14、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古義:官職名,這里指一般屬官;今譯:致力于,投身到事業(yè)中)
15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古義:一旦,萬一;今譯:偶然遇見,不期而遇)
三、一詞多義
資:多載資糧(物資)
此帝王之資也(憑借,資本)
能:表惡其能(才能)
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tǒng)兵數(shù)萬(能夠)
蓋:英才蓋世(超過)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大概)
撫:權撫其背曰(撫摸,輕拍)
上下齊同,則以撫安(安撫)
難:五萬兵難卒合(不易)
安能抗此難乎(災難)
次:引次江北(駐扎)
余船以次俱進(次序)
卒: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士兵)
魯肅聞劉表卒(死)
五萬兵難卒合(倉猝)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終于)
當: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抵擋)
當橫行天下(應當)
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會)
方:助畫方略(方法,計謀)
方與將軍會獵于吳(將要)
操軍方連船艦(正)
挾天子以征四方(地區(qū))
并:行將為人所并(吞并)
將兵與備并立逆操(合)
事:不足與圖大事(事業(yè))
北面而事之(侍奉)
事急矣(事情)
足:不足與圖大事(值得)
精兵足用(充足)
走:預備走舸(輕快的)
備南走,肅徑迎之(逃跑)
可燒而走也(使••••逃跑)
乃: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是)
乃罷會(于是就)
騎乃得過(才)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乃至)
四、詞類活用
1、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備南走(名詞作狀語,向南)
2、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名詞作狀語,表面上,實際上)
3、劉備、周瑜水陸并進(名詞作狀語,從水路,從陸路)
4、敬賢禮士(名詞用作動詞,以禮相待)
5、與蒼梧太守吳辰有舊(形容詞用作名詞,老交情)
6、為漢家除殘去穢(形容詞用作名詞,都指壞人)
7、瑜等率輕銳繼其后(形容詞用作名詞,輕裝的精銳部隊)
8、敬賢禮士(形容詞用作名詞,賢能的人)
9、兵糧精多,足以立事(使動用法,使•••••建立)
10、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使動用法,使•••••逃跑)
11、必蹶上將軍(使動用法,使•••••受挫折)
12、操悉浮以沿江(使動用法,使•••••漂。
五、特殊句式
1、子瑜者,亮兄瑾也(判斷句)
2、曹公,豺虎也(判斷句)
3、且此帝王之資也(判斷句)
4、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判斷句)
5、田橫,齊之壯士耳(判斷句)
6、我,子瑜友也(判斷句)
7、劉備天下梟雄(判斷句)
8、行將為人所并(被動句)
9、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被動句)
10、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被動句)
11、嬴兵為人馬所踐踏(被動句)
12、逼兵事耳(被動句)
13、卿欲何言(賓語前置句)
14、何以知之(賓語前置句)
15、欲安所歸乎(賓語前置句)
16、今戰(zhàn)士所還者(定語后置句)
17、荊州之民附操者(定語后置句)
18、人馬燒溺死者甚眾(定語后置句)
19、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定語后置句)
20、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狀語后置句)
21、裹以帷幕(狀語后置句)
22、敗于長坂(狀語后置句)
23、亮見孫權于柴桑(狀語后置句)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赤壁之戰(zhàn)》課件 五年級赤壁之戰(zhàn)課文數(shù) 篇12
之三
浙江省海寧市石路小學 陸林海
設計理念:
研究性閱讀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來自主地閱讀獲取和運用的一種閱讀課堂教學模式。本課時的研讀模式主要是:引出研讀主題、領悟研讀策略、開展研讀活動、分享研讀成果。立足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和以讀為本的理念,在課堂上注重全員參與,注重探究過程,注重品讀感悟。
課前準備:
1、引領學生看《三國演義》,談自己喜愛的英雄人物。
2、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 :
1、運用研讀策略,以“東吳以少勝多的原因”為研讀專題展開研讀活動。
2、懂得在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如何從戰(zhàn)役的具體過程中了解以弱勝強的原因。
教學過程 :
一、引出研讀主題
1、請用“雖然……卻……”或者“雖然……但是……”簡單地說說赤壁之戰(zhàn)的大概內容。
2、那你此時心中最大的疑問是什么?下面我們就重點研究這個問題。
二、領悟研讀策略
1、答案在哪里?那你覺得該怎么研究它?
2、教師總結。
3、出示表格,指導填寫時的注意點。
《赤壁之戰(zhàn)》研究者:_____________
以少勝多的原因 關鍵指數(shù) ☆
三、開展研讀活動
1、學生自主研讀、填寫表格;教師巡視,掌握學情。
2、同學合作,交流成果。
四、分享研讀成果
板塊一、黃蓋:考慮周密,巧妙安排
。1)東吳兵少,抵擋不住80萬大軍。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雞蛋去跟石頭碰,哪有不失敗的!
。2)黃蓋的船離曹操的船隊不到1千米了,黃蓋叫兵士們把20船蘆葦一齊點著,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纜繩,讓這20條火船趁著東南風沖進了曹操的船隊。
板塊二、東南風:借風行船,借風燒船
。1)這一天,東南風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
。2)黃蓋的船把帆張足,快得像離弦的箭。
。3)黃蓋的船離曹操的船隊不到1千米了,黃蓋叫兵士們把20船蘆葦一齊點著,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纜繩,讓這20條火船趁著東南風沖進了曹操的船隊。
板塊三、曹操:驕傲自大,輕信黃蓋。
。1)曹操接到黃蓋的信,歡喜得了不得。
(2)曹操笑著說:“黃蓋沒有失信,果然來投降了!
五、總結勝利經驗
1、看來取得這次戰(zhàn)斗的勝利還真不容易!現(xiàn)在誰來幫幫黃蓋總結一下勝利的經驗?
2、全班交流。
3、總結。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赤壁之戰(zhàn)》課件 五年級赤壁之戰(zhàn)課文數(shù) 篇13
之一
李秀貞
一、課文特點介紹:
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歷史故事。東漢末年,曹操率兵南下功打東吳,東吳大將周瑜采用詐降和火攻的辦法,大敗曹軍,這是我國歷史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
二、教學目標 :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并能看圖詳細復述課文。
2 能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學習串連各段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3 通過學習課文,學生懂得赤壁之戰(zhàn),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地利揚長避短。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 串連各段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2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看圖詳細復述“火燒赤壁”的經過。
教學難點 :學生缺少歷史知識、地理知識及古代戰(zhàn)爭的知識。有關知識,老師可結合課文內容做些簡單介紹。
四、教學過程 :
(一)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思考:1 故事里主要寫了戰(zhàn)役雙方的哪幾代人?
2 這次戰(zhàn)役結果怎樣?周瑜用什么方法取勝了曹操。
。ǘ┘氉x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給課文分段。讀書、討論、歸納、按事情發(fā)展順序,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起因。
第二段:(3—4)、第三段:(5---10)故事的經過。第四段:(11):故事的結果。
。ㄈ┰僮x課文,概括各段段意
1.學習第一段,默讀課文
思考:曹操攻打東吳,做了那些準備,當時參戰(zhàn)雙方的局勢怎樣?
板書: 北岸 曹軍80萬
~~~~~~~~~~~~~~~~~~~~~~~~~~~~~~~~~~~~~~
~~~~~~~~長~~~~~~~~~江~~~~~~~~~~~~~~~~~
~~~~~~~~~~~~~~~~~~~~~~~~~~~~~~~~~~~~~~
南岸 東吳3萬
概括段意:曹軍南下攻打東吳,因兵士坐不慣船,就用鐵索把船連起來,準備渡江。
2.學習第二段,指名讀課文。
思考:著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概括段意:黃蓋向周瑜提出火攻曹軍的主意,并且獻出了一個如何打的計策。
3.學習第三段,讀課文
思考:東吳采用了正確的進攻策略,采取了幾個步驟?
[1]黃蓋詐降
[2]準備20條船,都用幔子遮著,里面裝著蘆葦,上面撲上火硝、硫磺、還有幾條小船拴在大船后面。(說明東吳準備得十分充分)
[3]火攻曹營
概括段意:黃蓋寫信給曹操,加意投降,趁東南風,讓裝滿了引火材料的船向曹操的船沖去,使曹操的船和軍營全燒了起來。
4.學習第4段
概括段意:周瑜乘勝追擊,曹操大敗而逃。
(四)串連各段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1、讀一讀所寫的各段段意,(縱觀全文,得到整體印象)
2、把各段段意串連起來,刪去重復,對全文來說是次要的內容。
3、為了把句子連貫起來,句與句之間可少許加一些必要的詞語,有些詞句可調換位置,使之成為完整通順明白的一段話。
主要內容:曹操率軍攻打東吳,因兵干坐不慣船。就把船用鐵索連起來,周瑜采納了黃蓋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計策,火燒曹營,曹操大敗而逃。
。ㄎ澹┛磮D詳細復述“火燒赤壁”的經過。
。┱n后練習:
1、 用下面的字組詞。
遣( )度( )駐( )瑜( )
遺( )渡( )注( )愉( )
策( )( ) ( )( )
竄( )( ) ( )( )
降( )( ) ( )( )
shuāi( ) jiàng( ) xiáng( )
率 將 降
( ) jiāng( ) jiàng( )
2、用下面的詞語造句
。1)非……不可……
。2)不是……也不是……而是……
3、寫出各段的段落大意。
4、復述“火燒赤壁”的經過
板書設計
北岸 曹操80萬(多) 過于自信、輕敵
長江 火 借
攻 東
風 知已知彼,揚長避短
南岸 東吳3萬(少) 準備充分,有智有謀。
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赤壁之戰(zhàn)》課件 五年級赤壁之戰(zhàn)課文數(shù) 篇14
一、教學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zhàn)經過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二、教學重點:
懂得在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三、教學難點 :
使學生領悟到從歷史發(fā)展趨勢的角度來看,應該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從而實現(xiàn)中國的統(tǒng)一。
四、課前準備:
學生閱讀有關《三國演義》故事集
五、教學時間:第2課時
六、教學過程 :
。ㄒ唬┙忸}引趣,導入 新課。
1、解題。
。1)請齊讀課題《赤壁之戰(zhàn)》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題目變成一句話。
。ㄔ诔啾谶M行的一場戰(zhàn)役。)
。3)請把時間、交戰(zhàn)雙方和戰(zhàn)爭的結果加進去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zhàn),周瑜獲勝,曹操戰(zhàn)敗。)
2、從課文入手,概括主要內容:
。1)戰(zhàn)爭開始時,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何?(能否用課文中的比方告訴對方)
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雙方力量對比懸殊。
(雞蛋-----碰(擊)------------------------石頭)
(2)這是一場什么樣的戰(zhàn)役?
(以少勝多)
。3)把“以少勝多”也加進題目中說一說。
。|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zhàn),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結果周瑜獲勝,曹操戰(zhàn)敗。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
。4)出示寫有上面這段話的幻燈片。
問:大家看,這段話與這篇課文有什么關系?
(本文的主要內容)
。5)作為本課的主要內容,你覺得它還缺點什么?
。|吳周瑜是如何取勝的?)
。6)那么東吳是如何取勝的呢?
。ㄓ没鸸ゴ驍〔懿俚。)
。7)把“火攻”加進去再說一說。
出示第二章幻燈片:]
。|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zhàn),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周瑜用火攻打敗曹操,。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
。8)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是從什么入手來概括課文的?(課題)
。9)今后在閱讀寫事的文章時,可以從課題入手,用提問題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主要內容。
(10)進行簡要復述
。ǘ、分析東吳取勝的原因在于先發(fā)制人、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小組討論】
1、“火攻”分哪幾步進行的?請你用簡單的詞語概括一下每一步中雙方的表現(xiàn)?
周瑜 曹操
黃蓋詐降 驕傲輕敵
乘風攻敵 信以為真
火燒曹營 死傷無數(shù)
追兵掩殺 丟盔棄甲
2、黃蓋詐降曹操為什么會相信?(從信中分析)
3、周瑜憑什么斷定詐降計一定能成功?
4、充分了解對方心理、特點叫做知己。那么與此相反的呢?——知彼(板書知己知彼)
5、黃蓋為什么選在有東南風的那天發(fā)動火攻?
。1)四人為一組用紙船演示一下東吳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時思考:東吳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條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處?
。3)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參與討論。
東南風——天時
曹操的人馬駐扎在西北方向,東南風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軍鐵鎖連船易于火攻
東吳發(fā)揮了擅長水戰(zhàn)的優(yōu)勢而避免了長期相持、以少敵眾的不一之處——揚長避短
歸納板書: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7、大家再來讀第三自然段黃蓋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ㄈ、發(fā)散思維,學習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赤壁之戰(zhàn)。
1、赤壁之戰(zhàn)的結果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國之間有混戰(zhàn)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晉統(tǒng)一了中國。
請問:赤壁一戰(zhàn),你認為誰獲勝好?
。▽W生自由討論、發(fā)言)
(1)曹操勝了好
。2)東吳勝了好
(3)誰勝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歸納:
第一種觀點正確,曹操勝利就可以統(tǒng)一中國了。
第二種觀點只從東吳局部的利益出發(fā),保住了一方平安,卻造成了長期的軍閥混戰(zhàn)。
第三種觀點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長期對峙對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教師歸納總結:曹操要想取勝,根本原因還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边@是贏得戰(zhàn)爭的最根本的準則。
。ㄋ模⒔Y課激趣,引導學生到課外去廣泛閱讀
七十二年后,西晉大將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戰(zhàn)的歷史教訓,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所以順江而下直搗金陵,滅掉東吳,完成了統(tǒng)一。大家課下可以看一
七、對教案設計的幾點說明:
。ㄒ唬┍竟(jié)課是我校在面向全校舉行的交流性上課,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要達到三個目的:
1、在看板書討論中,(課前看課件)使學生懂得在赤壁之戰(zhàn)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先發(fā)制人、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zhàn)經過的方法。(特別是“火攻”的三步驟。)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具體落實在:請問赤壁一戰(zhàn),你認為誰獲勝好?)
。▽W生自由討論、發(fā)言)
。1)曹操勝了好
。2)東吳勝了好
。3)誰勝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歸納:
第一種觀點正確,曹操勝利就可以統(tǒng)一中國了。
第二種觀點只從東吳局部的利益出發(fā),保住了一方平安,卻造成了長期的軍閥混戰(zhàn)。
第三種觀點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長期對峙對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二)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學中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人人參與,以達到人人動腦思考的效果;并面對農村學生實際,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忽視。
2、打破課堂常規(guī),采用四人一組,圍桌而做的方式,以利于學生討論,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3、提出“你希望誰獲勝”這一新穎的問題,激發(fā)學生興趣,促使其積極思考,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歷史。
4、教師及時借閱《三國演義》,增強文化基奠。課上激發(fā)學生閱讀古典小說的興趣,課后對古典小說的閱讀進行指導!鬧200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