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孩子社交能力的關(guān)鍵問題
專家認為,“到了陌生的地方、看見生人就有戒備心,是人類生存本能的表現(xiàn),孩子必須具備自我保護意識,才能防患于未然。如果孩子對陌生地方或者陌生人的反應(yīng)跟對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人的反應(yīng)毫無差別的話,那我們才真是需要擔(dān)心呢。”
社交能力如何引導(dǎo)?
第一步:接納孩子的社交困境
很多時候,成年人往往誤解了孩子的世界。”“兒童的社交能力并非意味著他必須彬彬有禮、見誰叫誰、謙讓合作、沒有沖突,兒童社交能力的發(fā)展也不是一蹴而就,我們教給他,他就會了,一勞永逸了。社交能力是在不斷的體驗和練習(xí)中逐漸開發(fā)的。無論成人還是兒童,社交能力的基本功就是認可他人存在、體會他人情緒、接納他人行為,這些都需要我們積累大量的經(jīng)驗才能練就。”
第二步:循序漸進懂分享
讓孩子分享之前,一定要征求孩子的同意。如果孩子不同意,則尊重孩子的意愿,告訴另一方“很抱歉,他不同意”。切忌家長說了算,為了顯示大方而替孩子做主,把玩具交給他人,或者指令孩子“一起玩兒”。在家里,讓孩子分清每個人的所有權(quán),未經(jīng)許可,不能隨意翻動父母的私人物品;在外邊,拿到他人玩具之前,一定要征得對方同意。
幫助孩子學(xué)會遵守“輪流”“等待”等規(guī)則,比如在游樂場,大家輪流玩秋千,誰先拿到誰先玩兒,后來的小朋友要等待。出去時多帶一些玩具,包括一些孩子不那么在意的玩具。首先讓孩子學(xué)會“交換”,有助于孩子學(xué)會分享。幼兒教育
第三步:接納孩子之間的社交“沖突”
小巫說:“面對孩子之間的沖突,家長們往往備感頭痛。因為我們從小到大都被灌輸了這樣一個理念:沖突是壞事情。我們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疆界,一旦起沖突,就意味著關(guān)系破裂,所以我們一向避免沖突、壓制沖突。因此我們也難以接受孩子之間發(fā)生沖突。親子教育
不過我們或許可以從動物界學(xué)到一些東西:小獅子打打鬧鬧的時候,獅子媽媽和爸爸都懶懶地躺在一邊,不理不管不干涉。因為它們知道,如果自己以成年的力量替孩子們解決矛盾,雖然能夠取得一時的和平與寧靜,卻阻撓了幼獅生存技巧的開發(fā)進程。打鬧是在為幼獅成年做準備。”
第四步:耳濡目染學(xué)禮貌
在孩子面前,家長要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向孩子示范社交場合的禮節(jié),比如見面打招呼、分手道再見等。平時在家里,家人之間要注意使用文明語言。孩子吸收性的心智,會將這種禮貌內(nèi)化,日后時機成熟,他自己準備好時,會自然融入行為當中。幼兒教育
幼兒并不理解“禮貌”的重要性,不知道為什么要“叫”人。這個陌生人也許對父母來說很重要,但是跟孩子自身卻毫無關(guān)聯(lián)。幼兒天性只對跟自己有關(guān)的事物發(fā)生興趣,而對一個不知是誰的陌生人展示笑臉。寶寶親子
因此在他人面前,要把孩子當作一名與成年人平等的人,介紹給對方,比如:“這位是某某阿姨,她是媽媽的同事;這位是我的兒子某某。”這樣既能讓他人尊重孩子、平等地對待孩子,也能幫助孩子熟悉、接納對方,有助于孩子放松下來,自然地流露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