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數(shù)據(jù)表明,考研熱“退燒”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在高校擴招背景下持續(xù)多年的考研熱,何以如此急速地“退燒”呢?有人說,這表明如今大學生對未來的選擇更理性了。但筆者以為,這種理性實在是一種無奈的理性。
一是出于成本核算的無奈。據(jù)悉,在2007年開始的10所高校進行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的試點改革中,將試點研究生招生不分公費自費。隨著這項改革的實行,雖然試點高校必將提升獎學金、助學金的資助額度,以使受資助的研究生不低于以前公費生的比例,但畢竟,對于不一定能拿到獎學金的人來說,因為“獎學金抵學費”形同烏有,則必然意味著學費成本的增加?佳兄埃恳粋考生都不免進行必要的“成本核算”:付出學費和時間的成本,與可以預期的回報是否匹配?在對未來回報的預期下降的情況下,說研究生教育收費嚇退了考生,也并不為過。
二是對研究生教育的無奈。近年來,中國重點大學的研究生教育質量令人擔憂,存在著以量代質的現(xiàn)象,在政策中存在重物輕人的傾向。有關數(shù)據(jù)表明:從2000年至2004年間,重點大學博士生的年均增長率為19.5%,碩士生達到23.1%;與2000年相比,2004年本?粕膸熒嚷试鲩L了28.6%,碩士生的導師比率直線上漲102%;2000年,平均一個導師帶3.8個研究生,到2004年,平均一個導師要帶7.7個研究生;在教學實驗環(huán)節(jié),本科生教學實驗時間增加39%,而研究生教學實驗時間則同比下降了38%。研究生教育的大躍進,已使現(xiàn)今的本科生由以前對研究生的仰視崇拜,跌落到“不過爾爾”的無奈感喟。
三是對就業(yè)壓力的無奈。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原先的考研升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本科生就業(yè)壓力大,無奈之下只好考研;如今的考研“退燒”,同樣因為就業(yè)壓力大——在考研的“臨時避風港”里躲避了兩三年,雖然多付出了青春、財力等成本,出來后依然風大浪猛,仍舊不好找工作,研究生已成了明日黃花!這對于考生,與其說是基于現(xiàn)實的理性選擇,倒不如說是一種“前車之鑒”的苦澀。進一步說,與“讀書無用論”相映照,考研熱的急速“退燒”,更是“考研無用論”的一種具體踐行。
考研熱“退燒”后,既要看到理性,還要看到無奈,才算是“退燒”后清醒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