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報道稱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但隨后教育部有關部門表示,大學開設語文課僅是建議,并沒有強制效力。
教育部的這個建議出自去年年底的一次會議,旨在強化母語意識。建議得到了與會各高校以及語言專家的支持,會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開大學等多家學校先后把語文課列為必修必選課。
一個建議能夠立竿見影,我想這并非“頂頭上司”的威力,而是語文這門課被這些高校真正重視起來了。因為在此之前,很多高校只是在文科院校部分專業(yè)設有語文課,而眾多理工院校和專業(yè),根本沒有“語文”的影子,如果橫空多出一門必修課來,這對學校調(diào)動師資、經(jīng)費來說可是個不小的動作。
這些學校把語文列為必修課,如何講課,如何學習以及收效怎樣我們尚不知曉,但此事本身就是值得贊賞的。在語文前冠以“必修”二字,畢竟是給了母語很大“面子”。然而,畢業(yè)前語文成績沒和學位掛鉤,工作后不考“職稱漢語”,和英語相比,母語的面子還是小得多。一位網(wǎng)友說,我們學外語是從幼兒園直到大學畢業(yè),可學語文卻是從小學僅到高中畢業(yè),我們的母語太可憐了。
哈佛大學前任校長查爾斯·艾略特說:“我認為有教養(yǎng)的青年男女唯一應該具有的必備素養(yǎng),就是精確而優(yōu)雅地使用本國的語言。”然而我們高校中的青年男女面臨的是什么呢?他們必須精確地使用外國語言去考級,考過方有優(yōu)雅的資本;考不過則斯文掃地,只好精確地使用本國語言去罵娘,而我們知道,這樣的行為絕非“有教養(yǎng)”。
根據(jù)統(tǒng)計,目前把語文課列為全校必修的高校約40所,而國內(nèi)1000多所高校則全部把英語列為必修課。用數(shù)字說話,我們的母語就更可憐了。然而根據(jù)艾略特先生的說法,我們?nèi)绻粚W好語文,就稱不上有教養(yǎng);按照我國數(shù)學家蘇步青的邏輯,我們?nèi)绻粚W好語文,就連數(shù)學、物理等等學科都學不好;前幾天看陳丹青的《退步集續(xù)編》,根據(jù)這位當年請辭清華教授的藝術家的經(jīng)驗,如果不學好語文,就連翻譯也搞不好——讀懂英語不是問題,如何用漢語遣詞造句是大問題。陳丹青的經(jīng)驗和作家王小波的看法一致,后者認為白話文寫作的最高水平,恰恰來自兩名翻譯家——王道乾和查良錚。
對于王小波的說法,我并不完全認同。但根據(jù)個人的閱讀經(jīng)驗,我相信一點,那就是譯著的可讀與否(不考慮原著自身因素),并不取決于翻譯者的英文水平,而是取決于他們的中文水平。
語文學不好,頂呱呱的英語憋在心里說不出——這是個可笑而真實的結論;谶@個原因,我們也應該學好語文,應該留給大學語文課一個合理的位置。至于教養(yǎng)和母語的事,還是慢慢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