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較高的政治素質
新聞工作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手段,擔負著聯(lián)系群眾、宣傳教育群眾、動員組織群眾的重要任務。在新的形勢下,新聞工作要更好地發(fā)揮輿論導向功能,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時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促進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就必須講政治。
網絡編輯作為新聞工作者隊伍中的一員,作為黨的宣傳工作者,同樣擔負著傳播中國先進文化的重任,同樣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時刻把握政治方向,把準時代脈搏,以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和飽滿的工作熱情,自覺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宣傳,用先進的思想引導群眾,提升他們的文化道德修養(yǎng),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
隨著媒體競爭的日益加劇,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媒體都在想各種各樣的辦法出新、出奇,以吸引讀者,編輯的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釋放,可違背黨的宣傳紀律、"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給宣傳工作帶來不良影響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網絡媒體只有強大的交互功能,讀者可自由組成社區(qū)進行交流,發(fā)表評論,在這種氛圍中,編輯如果沒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做個合格的守門員,后果不堪設想。
“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作為黨的宣傳工作者,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是網絡編輯必須遵循的宣傳規(guī)律,也是網絡媒體生存發(fā)展的前提。歷史給了網絡編輯展示才華的廣闊舞臺,也賦予其沉甸甸的責任。我們提倡百花齊放,但決不等于自由散漫。網絡編輯要擔負起輿論宣傳的重任,就要不斷增強政治敏感,時刻保持清醒頭腦,正確引導社會熱點問題。要對新聞宣傳的方針、政策、法規(guī)融會貫通,用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觀察、分析各類重大新聞,按新聞規(guī)律辦事,客觀公正,實事求是,保證網絡媒體導向正確,內容健康,格調高雅。
二、豐厚的知識貯備
豐厚的知識儲備是做好編輯工作的立身之本,信息時代的網絡編輯更應不斷增加知識儲備,具備強烈的求知欲。
在當今新經濟、高科技的大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精神狀態(tài)都在發(fā)生巨大的變化,社會生活越來越多元化,新的事物不斷出現(xiàn),生活日新月異。對擔負新聞宣傳、大眾傳播任務的網絡編輯來說,對時代的敏感程度要求更高,對時代文化和思想前沿的知識關注要求更多,對綜合知識的把握要求更廣,如果沒有足夠量和足夠新的知識儲備,顯然難當此重任。
網絡編輯要增強知識儲備,首先要擴大知識面,重視政治理論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政策水平。其次是向實踐學,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和業(yè)務技能;要留心學習其它網絡媒體的成功經驗,開闊視野,掌握學術文化動態(tài),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再次,要加強學習現(xiàn)代技術知識,學習電腦、數(shù)碼相機、掃描儀等先進儀器設備的應用,拓展編輯業(yè)務空間,提高工作效率。
在倡導終身教育的今天,網上知識應有盡有,網絡學校就在你身邊,就看你會用不會用。對網絡編輯來說,近水樓臺先得月,網上學習條件得天獨厚。信息時代,誰能更充分地利用現(xiàn)代技術和傳媒手段,誰就會更接近成功。
三、懂新聞
作為一門學科,新聞自有它的規(guī)律和特點,網絡編輯除了要靈活掌握基本的網絡技術外,還必須懂新聞。
網絡編輯要充分了解我國的傳播環(huán)境,了解突發(fā)新聞與報道禁區(qū)和底線,了解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發(fā)展階段,正確處理網絡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繼承和發(fā)展關系,正確處理網絡內容和新技術應用的關系,正確處理嚴肅內容和休閑娛樂的關系,做好內容,做好新聞,贏得讀者,贏得聲譽,樹立權威,保持網絡媒體不竭的生命力。
要具備編輯的基本素質,有較強的版面編輯處理能力。要善于挑選新聞,整合新聞,設計新聞專題,并根據(jù)網絡新聞的特點,擬定新聞標題,進行新聞剪裁等。要對重大新聞做到心中有數(shù),知道什么是重大新聞題材,什么是熱點新聞題材,什么是可連續(xù)報道的題材。知道什么題材更適合網絡新聞報道,知道在什么時間、什么版位、什么欄目刊發(fā)網絡新聞最合適。對刊發(fā)的網絡新聞的數(shù)量、規(guī)模、及刊發(fā)后將產生的社會反響要有預見力,切忌為吸引網民而突出負面內容,違背新聞規(guī)律,以偏概全,夸大事實,有意制造轟動效應
四、較強的文字功底
網絡媒體的特性--容積無窮,鏈接方便,聲音、圖片、圖像既可以動態(tài),也可以靜態(tài),既可以實時,又可以討論,這就對編輯的敏感和想像力以及社會交往和資源利用的廣泛性,都有了更高、更快、更強的要求?梢哉f,網絡為編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因此,網絡編輯具有較高的文字把握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從文字表述來看,傳統(tǒng)媒體更趨于嚴肅、穩(wěn)重、篇幅長、邏輯性強的表述方式,網絡媒體倒更像一個俱樂部,一個休閑娛樂的地方,對文字表述方式要求相對寬松,文本以短句、片段、碎片居多,"跟帖"是網絡媒體文本的一大特色。因為網絡媒體沒有版面局限,也毋需考慮降低成本的問題,在制作標題時,常常有聳人聽聞、夸張的傾向。從討論和發(fā)言的角度看,網絡語言更有個性,更方便快捷,身份的隱匿性帶來了語言的直言不諱。凡此種種,對網絡編輯來說,面臨的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太嚴肅、呆板,讀者不喜歡;太放浪、無拘,又違背媒體的基本要求,這就要求編輯具備較強的語言功底、豐富的文字處理技巧,以求媒體與網友共同滿意。
其實,文字本身是有生命的,只是過去被我們忽略了。我們過去認為人可以駕馭文字,但實際上筆者以為二者是合作的關系,處于相互激發(fā)的狀態(tài)。對于一個網絡編輯而言,網絡媒體語言的最大特點,就是"將語言的游戲性充分展現(xiàn)和挖掘"。網絡編輯如果能敏銳地感受到文字本身的魅力,就會發(fā)現(xiàn),文字本身具有很大的休閑功能,而且對現(xiàn)代人有益無害,這大多被傳統(tǒng)媒體所忽略。而要具備深厚的文字功底,靈活的語言技巧,決非一日之功,必須多學,多看,多記,這樣形成特有的文字風格。
五、網絡編輯應是復合型人才
應該說,成為人才原本就不容易,成為復合型人才就更難。
所謂復合型人才,說通俗一點就是新聞界常講的"多面手",這種多面手往大里說,放在什么崗位都能干,給什么樣的擔子都能挑,而且都能干得不錯;往小里說,對新聞的所有采編崗位均能勝任,消息、通訊、特寫、綜述、言論、攝影等十八般武藝樣樣拿得起,放得下,甚至連文藝的許多形式也能熟練地借來為新聞服務;同時,對于不斷變化的時代新科技,也能盡快掌握并運用自如。
通常情況下,傳統(tǒng)媒體的編輯大多不精通網絡技術,網絡編輯則精通技術的多,精通新聞的少。而現(xiàn)代傳播業(yè)發(fā)展強烈需求復合型人才,要求編輯不但要具備良好的編輯素質,而且要掌握更多的網絡技術,這樣的編輯想像力才會有更好的彈跳點,才有可能更深地挖掘新技術空間,為新聞服務。當然,我們所說的復合型人才,并不是說既要懂新聞,又要會編程,這也幾乎不大可能,只是要求編輯對新的技術載體要認同、接受和掌握,因為只有對新技術敏感,才能適應新的環(huán)境。
復合型人才的素質在戰(zhàn)地記者身上體現(xiàn)得最為充分,外語、電腦、攝影、駕駛等方面的素質都必須具備,沒有這些,將寸步難行。當然,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能像戰(zhàn)地記者那樣,但作為一個標準,應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新聞傳媒業(yè)日趨激烈的競爭需要,也實實在在地把復合型人才這個問題擺在了每一個新聞從業(yè)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