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專業(yè)古文選課文《氓》與《蒹葭》解析
一《氓》《詩經•衛(wèi)風》 1.理解本詩反映了當時社會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對女子的壓迫與損害。詩中自敘了女主人公從戀愛、結婚、愛虐到被拋棄的過程,深刻反映了當時社會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對女子的壓迫與損害。2.說明本詩以對比手法刻劃人物性格的藝術表現特點。《氓》詩在人物刻畫上運用了鮮明的對比手法。(1)人物自身思想行為前后變化運用了對比:氓的“信誓旦旦”和“二三其德”、“言笑晏晏”和“至于暴矣”作對比,把氓結婚前后判若兩人的虛偽狡詐揭露得淋漓盡致;女子的“載笑載言”和“躬自悼矣”、“泣涕漣漣”和“亦已焉哉”作對比。(2)棄婦與氓的態(tài)度形成對比,前者單純赤誠,始終如一;后者始亂終棄,虛偽冷酷。揭示了男女主人公個性的善惡美丑以及彼此間的巨大反差。3.以被棄為界,分析女主人公形象的前后變化;以結婚為界,分析氓這一人物形象的前后變化。氓的言行,以結婚為界,表現為“信誓旦旦”與“至于暴矣”兩種情狀,暴露了他忠誠是假、虛偽是真的本質;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則以她被休棄為界,由單純、天真、熱情而略帶軟弱轉變?yōu)槌墒,理智、冷靜而堅毅剛強。通過前后對比,相互映襯,顯示出兩個人物的善惡美丑及彼此間的強烈反差。4.認識詩中所用的比興手法及其喻意。這首詩運用了比興手法,如用“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比喻兩人之間感情的前后變化;用“吁嗟鳩兮,無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溺于愛情;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沒有邊際。這些比喻不僅生動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環(huán)境,富有生活氣息。二《蒹葭》《詩經•秦風》 1.把握此詩對“伊人”追求的癡迷執(zhí)著與追求未得的哀惋惆悵相互交織的情感內容。這是一首懷念情人的戀歌。作者的思念對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間阻隔千重,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無限惆悵的心情。2.分析詩中關于蒹葭、白露、秋水等景物的描寫對顯示人物情感活動的作用。詩中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描寫,渲染出清秋的凄清氣氛,為人物的情感和活動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了人物凄婉惆悵的情感。3.簡析文中“白露”這一不斷變化的意象對表達情感的作用!遁筝纭肥且皇姿寄角槿说膽俑。本詩運用重章復沓的方式,借助對深秋景物的描寫,渲染出一種凄清的氛圍,同時烘托出詩人無限惆悵的情思。“白露”這一意象在詩中被反復詠嘆:“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白露從凝結為霜到消融為水進而逐漸干涸,這三種狀態(tài)暗示了時間的推移,而詩人則在這時間中徘徊瞻望,進行著無盡的求索與探尋。意象的設置不僅提供了詩人活動的背景,構成情景交融的優(yōu)美意境,而且隨著意象的變化,詩人因可望不可及產生的情感逐層加深,愈加惆悵而無法自抑,懷人之情表達得愈發(fā)飄渺,耐人遐想。4.認知詩中的比興手法及其作用。文章中由秋景起興,“蒹葭”、“白露”、“秋水”的意象既點明了節(jié)令,表現出秋意的蕭瑟,又渲染出全詩朦朧迷離的情感氛圍,這種具有飛躍性與呼喚性的起興正是民謠語言詩化的早期形態(tài),是中國文學借景抒情傳統(tǒng)的萌芽。5.認知重章疊句的結構形式及其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此詩采取重章疊句的形式,一唱三嘆。詩人情感豐富,非反復詠嘆不能盡其志意。由于在重復中變換個別詞語,寫出了白露從凝結為霜到融化為水而逐漸干涸的過程,表現了時間的推移。而詩人又在這時間的推移之中,上下求索,排徊瞻望,章法的重疊也顯示了情感的逐層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