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的成語故事精選
每一個經(jīng)典勵志的成語故事都闡述著一些人生道理,那么勵志的成語故事精選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勵志的成語故事精選:胯下之辱
韓信是秦漢時期著名的軍事統(tǒng)帥。他出身貧賤,從小就失去了雙親。建立軍功之前的韓信,既不會經(jīng)商,又不愿種地,家里也沒有什么財產(chǎn),過著窮困而備受歧視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他與當?shù)氐囊粋小官有些交情,于是常到這位小官家中去蹭飯吃,可是時間一長,小官的妻子對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飯的時間,等韓信來到時已經(jīng)沒飯吃了。韓信一氣之下便與這位小官絕交了。
為了保住小命,弄點吃的,韓信只好到當?shù)氐幕此烎~,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見他沒飯吃,便把自己帶的飯菜分給他吃,這樣一連幾十天,天天如此。韓信很受感動,便對老太太說:“總有一天我一定會好好報答你的。”老太太聽后說:“你是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己養(yǎng)活自己,我看你可憐才給你飯吃,誰還希望你報答我。”韓信聽了很慚愧,立志要做出一番豐功偉績來。
在韓信的家鄉(xiāng)淮陰城,有些年輕人也瞧不起韓信,有一天,一個少年看到韓信身材高大卻常佩帶寶劍,以為他是膽小,便在鬧市里攔住韓信,說:“你要是有膽量,就拔劍刺我;如果是懦夫,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圍觀的人都知道這是故意找茬羞辱韓信,不知道接下來形勢如何演變。只見韓信稍作思考,便默默地從那人的褲襠下鉆了過去了。當時在場的人都哄然大笑,認為韓信是膽小怕死、沒有勇氣的人。這就是后來流傳下來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其實呢,韓信是一個很有謀略的人。他看到當時社會正處于改朝換代之際,于是專心研究兵法,練習(xí)武藝,相信會有自己的出頭之日。公元前220xx年,全國各地反對秦朝統(tǒng)治的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了,韓信加入其中一支實力較強的軍隊。軍隊的首領(lǐng)就是后來成為下個朝代開國皇帝的劉邦。最初,韓信只是做了一個管押運糧草的小官,很不得志。后來他認識了劉邦的謀士蕭何。在蕭何的引薦下,韓信由一名運糧官變成了一位將軍。在幫助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他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史記·淮陰侯列傳》
【求解驛站】胯下,兩條腿之間。從胯下爬過的恥辱。比喻受到極大的侮辱。
【活學(xué)活用】小魏家境貧寒,常常被人冷嘲熱諷,自感經(jīng)受了~的他,勤學(xué)苦讀,銳意進取,希望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妙語點撥】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故能為天下之不能為之事。如果韓信當初殺死那個無賴,依據(jù)“殺人償命”的律條,韓信也不會當上大將軍,更不會輔助劉邦攻打項羽,一統(tǒng)天下。韓信的事例啟示我們,任何時候都要清楚自己追求的主要目標,當遇到干擾自己實現(xiàn)主要目標的境況時,要保持冷靜,迅速擺脫干擾,繼續(xù)向著那主要目標前行。這樣的思維方式應(yīng)該成為一種習(xí)慣。
勵志的成語故事精選:閉門思過
西漢昭帝時,燕人韓延壽曾做過東郡(今山東鄆城)的太守。他善于聽取部下的勸告,積極采納好的主意。他在東郡當官三年,號令嚴明,辦案果斷迅速,結(jié)果,社會風氣大大好轉(zhuǎn),使東郡成為當時全國治理得最好的一個郡縣。后來,韓延壽又當上了左馮翊(今陜西大荔)的太守。在任的前幾年,他從不到地方巡視。
有一次,有一個部下勸他到下面走一走,視察一下各地縣官的政績。韓延壽說:“各縣都有賢明的長官,督郵也能明辨善惡,我下去巡視恐怕用處不大反而增加麻煩。”
部下說:“現(xiàn)在正值春忙時節(jié),下去也好看看農(nóng)民的耕種之事。”韓延壽只好出行。
他剛走到高陵縣(今陜西高陵),就有兄弟倆因爭田之事直接找他告狀。這件事使他感到非常難過,他說:“我作為太守,是一郡之長,卻不能救化百姓,結(jié)果導(dǎo)致民眾有骨肉爭訟,既傷風化,又使賢人孝子受辱,責任全都在我身上,我還是自己退職讓賢吧。”
第二天,他就推辭稱病,閉門思過。地方官員見他這樣,也都深感自己失職。
韓延壽的舉動也深深感化了爭田地的那兄弟倆,他們兩人由互爭變?yōu)榛プ專⑶抑鲃忧皝碚堊。韓延壽非常高興,親自接見,并以酒肉熱情地款待,勉勵他們知錯能改。
這件事讓當?shù)乩习傩蘸凸賳T都對韓延壽更加敬重。
從此,在馮翊再也沒有爭訟之事發(fā)生,韓延壽頗受吏民愛戴。可惜,樹大招風。
身居要職的韓延壽在朝中受到了御史大夫蕭望之的嫉妒與陷害,被蓋上“狡猾不道”的罪名,遭斬首的刑法。行刑那一天,官吏和老百姓幾千人送到刑場,扶老攜幼,攀住囚車,進奉酒肉,痛哭流涕。由此足見他的名望和聲譽。
——《漢書·韓延壽傳》
【求解驛站】關(guān)起門來反省自己的過錯。比喻人有自知之明能夠自我批評,檢查自己的過失。
【活學(xué)活用】犯了錯誤除了~外,還應(yīng)當爭取大家的幫助。
【妙語點撥】韓延壽推行禮義,注意禮教感化。他擇善行施、公正清廉。擔任左馮詡職守京師重地期間,堅決反對名為視察,實為斂財?shù)?ldquo;下巡”惡習(xí),避免奢侈浪費,侵擾百姓。他是個愛民如子的好官。以廉潔名世,史稱“循吏”乃實至名歸。將“治民犯錯”歸結(jié)到“治者”之過而閉門反省,那些推過攬功的官吏應(yīng)汗顏。也許,他是吹起“問責之風”的第一人。
【近義】反躬自省、閉閣思過
【反義】不思悔改、文過飾非
勵志的成語故事精選:兼聽則明 偏信則暗
魏征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yè),曾出家當過道士。后任宰相之職,為唐朝貞觀名相。話說玄武門之變以后,唐太宗李世民把他任為諫官之職,并經(jīng)常引入內(nèi)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jù)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問道:“何謂明君、暗君?我作為一國之君,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后,自己還被蒙在鼓里;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由此可見,作為國君,只聽一面之辭就會糊里糊涂,常常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只有廣泛聽取意見,采納正確的主張,您才能不受欺騙,下邊的情況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唐太宗對這番話深表贊同。
從此,唐太宗很注意聽取下面的諫言,鼓勵大臣直言進諫。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傷心欲絕地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看出衣帽穿著是否整齊,用歷史做鏡子,可以明白各個朝代為什么興起和沒落;用人做鏡子,可以清楚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鏡子啊!”
成語“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從魏征勸唐太宗的話演變而來。
——《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二年》
【求解驛站】指要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愚昧不明。明,清楚;暗,昏暗,糊涂。
【活學(xué)活用】~所闡發(fā)的深刻哲理,已為無數(shù)事實所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