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削面、貓耳朵與撥魚兒[圖]
刀削面在山西有特技,中國境內,除山西本地,也只有北京、西安才有賣刀削面的。刀削面是首先要面和得好,揉得勻,又要它堅實得像一塊白石。賣刀削面的都備有一盤面基堆在案子上,隨賣隨削。所謂削,便是用快刀像削蘿卜皮一般,沿著邊一片片的把面削成四五分厚、兩三寸長的棱形面片,然后按客人的吩咐做成炒的、燴的或涼拌的。這種面片是實面的,所以很有咬勁,炒的用韭黃、冬筍、肉絲,燴的用口蘑玉蘭片(嫩筍干),拌的用水蘿卜(一種華北特產的含水份多肉質細嫩的蘿卜)、雞絲,腴滑脆韌,兼而有之,各種吃法,各有妙處。手藝高的削面師傅,常常做特技表演,朋友在一次宴會上約了當?shù)氐拿麖N前來獻藝,在酒菜上完,照例出壓席面飯時,削面師傅便托出一塊和好的面基,用小圓托盤盛著頂在頭上,兩手各執(zhí)一利刀,左右開弓的削起面來,他完全憑感覺和手勁,使頭上的托盤隨著他的刀鋒旋轉,削下的面片,都是長短厚薄大體勻凈的,然后送進廚房加以調制。我們在舊金山吃日本料理“鐵板燒”,看見廚司當眾切割烹調,做出各種手勢,便大加稱贊,如若和山西這種削面功夫比一下,那就是小巫見大巫,都要認山西的為奇技了。貓耳朵和撥魚兒是山西住戶人家的日常主食,做法的高下,調味的好壞,就很難有一定的標準。一般而論,貓耳朵極像意大利的一種做成貝殼形的通心粉。據說意大利的這種出品,就是馬可波羅從中國學會了捏貓耳朵,回去以后仿制的,后來便由機器生產了。貓耳朵是把面和得軟軟的,搓成大拇指的條子,再壓成蠶豆大的小塊,然后用拇指食指捏著一轉,便被卷成像貓耳朵一樣。在開水里煮熟它,撈起來再配作料大火一炒,耳卷里吸存著湯汁,味道飽和,吃起來十分鮮美。配料各隨其便,一般人家愛用韭菜肉絲和蝦米,就很夠味,講究的用蝦仁、蟹肉、冬菇、火腿,就隨心所欲,沒有止境的了。
撥魚兒和中國南方人煮面疙瘩大體相同,不過做功要細致些。面是和得很稀的,鍋里燒好一鍋湯(葷素都可以),山西人用枝竹筷,順著碗邊把向下流的面漿,撥亂成細長條,落進沸湯里(南方人用湯匙舀,成為不規(guī)則的塊子,所以稱為“面疙瘩”),隨下隨熟了。直筷子在圓碗邊亂落面漿,總是兩端尖中間胖的面條,在沸湯中翻動,就像游魚一樣,所以便叫做“撥魚兒”了。我也看過一次不用筷子撥,而是由廚司憑手法控制面漿流量的。他把面漿像紙片一樣,落進滾湯中,受熱便自然兩邊卷縮起來,成為一條延續(xù)不斷的空心面,堪稱絕技,據說再沒有第二人了。中國有些獨到的本領,但是他不肯傳人、這真是封建社會制度的惡果。
柳葉兒和杭州的“片兒川”形式相似,把面搟成薄片,然后切成狹長的斜方形,像柳樹葉一樣,再用高湯烹燴,這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